虽败犹荣的先知

出版日期:2014-7
ISBN:9787508081536
作者:冯克利
页数:240页

内容概要

冯克利,祖籍山东青州,1955年生。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内公认的著名翻译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学术思想的传播有突破性的杰出贡献,在公共思想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政治思想史。
代表作有文集《尤利西斯的自缚》(2004/2013)、译著《民主新论》(2009)、《乌合之众》(2004)、《论李维》(2007)、《宪政经济学》(2004)、《邓小平时代》(2013)等。

书籍目录

前 言
理想的陷阱
托克维尔不但预言民主的大趋势不可抵挡,而且看到了其中的隐忧。
阿克顿:一个史家的信仰与智慧
阿克顿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是那种由启蒙运动培养出来的世界主义者。
阿隆和“意识形态的终结”
阿隆成为现代西方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终结”最早的预言者之一。
“下蛋不孵”的伊拉斯谟
用史家的说法,是伊拉斯谟下了一个反抗的蛋,由路德把孵它出来了。
圭恰迪尼和他的《格言集》
圭恰迪尼这本《格言集》都是由平时感悟而随手记下的一些处世要诀。
旧曲新唱亦感人
布鲁姆厌恶现代社会的更深层的理由,也许可以归结为:浅薄的当代自由失去了古典品位。
脆弱的权威
对权威的服从,只是人的一种脆弱的思维习惯而已。
虽败犹荣的先知
作为一名学者,韦伯始终把坚守知识的诚实作为自己的职责。
阿克顿的历史解释“模型”
阿克顿这种力求融信仰与真理于一体的做法,或可视为他解读历史的“模型”。
斯金纳的《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
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更应看重偶然性而非必然性,揭示观念在特定时代的具体面貌。
从儒家个体论到新人欲说
在历史的运动中,人性之恶也起着一种真正建设性的力量。
隐密写作消失后的政治哲学
施特劳斯一贯主张,哲人的写作“需要一种特定的写作艺术,即隐讳的写作”。
群体心理:理性化的颠覆者
群体心理学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只追究上帝或先知,还得问责于信众。
人性论的一个转折
人的欲望可能促使其做坏人,但其利益却阻止他们这样做。
用观念战胜观念
哈耶克坚信只要做出持之以恒的努力,“昨天的异端会成为明天的信条”。
在历史中体验思想
透过历史背景去体验思想,需要对世事的敏感,透辟的眼力,深入的体验和移情的本领。
习俗先于法律,法律高于主权
梅因认为制度的演变只能是“大量意见、感情、信仰、迷信和偏见”的产物。
北大传统:一个未讲完的故事
“使北大成为北大的那些东西”,是它最具包容性的自由主义精神。
文化身边一伴娘
学问加理想,调理不当会让人很无聊;文化加感觉,搭配得法能使人很有趣。

作者简介

在冯克利对当代西方政治思想的阅读中,既有对自由、民主、公正等思想体系的思考,也有对韦伯、阿克顿、阿隆、斯金纳、哈耶克等当代西方思想家核心思想的梳理。作者以简洁犀利的笔触,梳理当代西方 思想体系,引领读者以历史性、怀疑性和批判性的自觉思维,重新思考中国当代的政治热点。
光明鸟·主见文丛 系列丛书:
家书中的百年史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21649/
虽败犹荣的先知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31252/
放言有忌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31233/
岂有文章觉天下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31243/
在他乡寻找自己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31257/


 虽败犹荣的先知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你们若是不信,定然不会有知。(《旧约•以赛亚书》)这篇书评或许会很怪,因为它要谈论的对象,刚好是一本书评集。读书是一件私密的事,毕竟这一行为在大多数时候只能由人自己独自完成——独自阅读,而后独自思考。因而书评本身的意义究竟为何,实在是个难说的话题。评论者的表达,终究是个人思考的结果。如此看来,以如此的方式产生的文字,或许与旁人并无关联了。但世间的书评却不尽然如此。或者说许多书评,关照的其实是如迈克尔 刘易斯所说的“他人的生活”——他们希望,可以将自己在书中得到的启迪与人分享,譬如本雅明,那个被称为“最后的读书人”的犹太人,他的一本文集便被命名为《启迪》。从某种意义上说,冯克利的这本《虽败犹荣的先知》,其实也是这样一部作品。写这样的作品需要的不仅仅是将“启迪”分享的善意,同样也需要足够的能力——所谓“启迪”,不应是单单从一本书着眼而窥见的“一点”,而是由一点切入,汇成一道光束,甚至是一个辐射面,从而带来新知。这便要求书写者要有足够多的知识储备,同时还要将这些储备以合适的方式组合、创造。《虽败犹荣的先知》中的文字各自独立,主题大多与“政治哲学”相关。对于读者而言,陌生和生涩是这一领域带给我们的最普遍的印象。但它同样十分重要,毕竟“公民”是一个社会的基石。而对政治哲学的思考与反省,关乎我们要怎样建成一个美好的未来。当然,既然以《虽败犹荣的先知》为名,自然“先知们”的思想主张与生命轨迹,便成为了书中探讨的主体。实际上,书中有一篇文章的题目,便是书名的来源。那篇文章的主角是马克斯•韦伯,一位同样伟大的德国思想家,他冷静而审慎,即使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也不曾忽略在“民族”的语境下探讨帝国覆灭的可能,由此,“先知”之名赋予他实在无愧。冷静与审慎是一个学者应当具备的素质,因为任何学术研究都需要在客观的语境下进行,才不致脱离正轨,而尤以政治哲学为显。可是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却又处在颇为尴尬的地位——爱因斯坦研究出相对论可以应用到天体物理领域的实践中去,可是哈耶克说“罪恶者当政”,又有何用处呢?社会科学领域的困境在于他们的目的在于“复述”。在复述中着实可以窥见有关现世的答案,但这答案往往太简单,简单到“不证自明”。在前言中,冯克利先生说,“妥协才是政治的灵魂,审慎才是国祚之神明。读一读那些政治学先贤的好处之一,就是它可以使我们拒绝因过于爱憎分明,遗忘了这种品质。”出于这样的初衷,他结集了这样一部作品。我推荐这样一部作品,仅仅因为,活得理智些,也许没什么不好。
  •     这是一本冯克利的书评集。虽然他在序言中说,读这些书的活动“多是在卧榻或厕上完成,所谓‘研读’完全谈不上”,但当我细细披阅这一篇篇行文古意盎然,论述层层深入且旁征博引的书评时,时常忍不住击节赞叹,为作者的渊博与思辨折服。我所最为认同的是冯氏抱持的政治观念。在这本书中,他并未详细论述自己的观点,但在他激扬文字论英雄,细数成败得失间,其核心灵魂已然呼之欲出。什么样的政治家可称得上杰出,甚至被冠以“先知”的名号?冯氏列举了一系列或振聋发聩,或生僻冷门的名字,并一一娓娓道来。他首先要有信仰。提出了“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的阿克顿,这句名言虽然为人所津津乐道,但他本质上却不是一个激进的民主改革派。在他的政治理念中,始终把自由和信仰放在所有价值之首,并且认为能够保证其安全的,只有建立在权力制衡原则上的宪政制度。他反复强调权力制衡的观点虽令他为后世激进的理想主义者所漠视,但在冯氏看来,却恰恰是他作为史家的智慧体现。他其次必须清醒。泛意识形态化的环境的最可怕之处在于,人们会像被施了催眠术一样,莫名其妙地放弃对集体行为独立的价值评判权。集体无理性对社会与人民的杀伤力是不言而喻的。阿隆所反对的“有目标的政治”,正是社会主义中国急需的一种状态。政治在不那么高尚的政客的运作下,陷入同道德行为根本不沾边的高成本状态,这样的教训已经太多。他要能有预见性。伊拉斯谟身处一个信仰堕落、社会动荡、各种势力暗中角逐蠢蠢欲动的年代。他以深刻而长远的眼光看到,无论是顽固派还是革新派,在狂热激昂的势态下创立的天地,都不可能是乐土。他的“下蛋不孵”,并不是怯懦畏缩的表现。他须精擅制衡。圭恰迪尼比起他的老乡马基雅维利,在名气上大大逊之。究其原因可以发现,马氏抱持的是改天换地之心,他先高喊人定胜天的口号激荡民众灵魂,又以厚黑权术慑服人心,最终使民众拜服脚下。圭恰迪尼则认为政治家的可贵之处不是对抗命运,而是善于观察事变,顺势而为;政治的首要功能不是明是非,辨真伪,而是建立规则,消弭冲突;不是不惜一切达到某个目标,而是把目标的选择权留给社会。他的政治思想及举措以稳定、平衡为目标,却必然缺乏了煽动性,不为后世那些呐喊改革却带着势利的自由观的激进人士所喜,自然名声不远。但偏偏这一类人是大多数革命的参与者。因此,革命带来的自由常常得不到保护,甚至被摧毁的现象也就屡见不鲜了。最重要的是,他必须冷静,敢于作为,并且甘愿牺牲。在开篇的论托克维尔的《理想的陷阱》中,他指出托克维尔看到了民主的势不可挡,但民主可能导致的多数人的暴政一旦与执政者位高德薄、发声者不解政事的割裂现象结合在一起,便可能让所谓的理想变成陷阱,并滋生最令人憎恶的行径。而在与书同名的《虽败犹荣的先知》一篇中,他大力褒奖了马克斯•韦伯。韦伯笃信“实力政治学”,但同时又把宪政民主视为贯彻这种实力政治的必要条件;他认同自己民族的历史使命,但同时始终坚守知识的诚实,尽管这时常与要求南辕北辙;他在波谲云诡的社会政治形势中始终冷静自持,并敢于逆势而行,批评直言,哪怕这意味着自己政治抱负的落空。他们二者都是杰出的政治家,当得起“先知”这一称号,“虽败犹荣”这一前缀更凸显了他们的风骨与悲壮。有社会责任感的思想者,是国家精神的中流砥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两句话道尽了志士学者们肩上的重担。独善其身容易,难的是谨守合理的界限,上谏诤言,下启民智,不以功名利禄为念,而以万民福祉为重。冯克利在本书的序言中直言:“学政治不能只坐而论道,而是要起而践行,且事关天下苍生,故当以自爱而不自贵为宜。”我想,他努力写就此书,正是对这一身诫的最好诠释。文/曹怀宁 2014.11.26
  •     清醒旁观者的 政治阅读笔记《虽败犹荣的先知》是冯克利的一本书评集,书名来自于他为《马克斯·韦伯传》一书所写的评论。  在集子的“前言”中,冯克利说了几句我颇以为然的话:“我认为读书便是与陌生人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无论作者是死人还是活人,无须征得其同意,他都会给你很多帮助。至少我自己的经验,那些素不相识的作者提供的帮助,要比熟人多得多,也大得多。对于熟人过于热情往往会惹来烦恼,而对于好书,无论你多么热情,从来只有正回报。”  在该书中,冯克利以简洁犀利的笔触,梳理当代西方思想体系,引领读者以历史性、怀疑性和批判性的自觉思维,重新思考中国当代的政治热点。书评是一种阐释和延展的艺术。作为一门学问,书评可以很高深,也可以很粗浅。一篇好的书评,较低的层面应该是具备阅读辅助性,而更高的层面应该体现独立性、批判性及思辨性。  虽然冯克利在书中自曝“即使算上这段(武汉大学‘函授大专’)经历,我基本上也是个没有正经读过书的人”,但正是这个自称“没有正经读过书的人”,却对西方的政治思想研究颇深,不但翻译了 《民主新论》《乌合之众》《自由与权力》等大量西方著作,还撰写了很多不乏独到见解的书评。  有价值的东西永远都会存在。冯克利的 《虽败犹荣的先知》 是一位清醒旁观者的政治阅读笔记,收集在这本书中的书评,多半与政治有关。尽管在书的“前言”中,冯克利说:“妥协才是政治的灵魂,审慎才是国祚之神明。读一读那些政治学先贤的好处之一,就是它可以使我们拒绝因过于爱憎分明,遗忘了这种品质。”但我更愿意读这本书的原因是,从这些文章里,我们既可以一窥西方先贤们的思想,也可以一睹西方国家的“政治地图”,尤为可贵的是,“它可以让你避免莽撞行事”。《文汇读书周报》11月7日第07版:新阅读http://dszb.whdszb.com/whdszb/html/2014-11/07/content_195243.htm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文笔如此清晰!作为西方政治思想的入门学,能遇到此书是我的幸运。冯克利以各路政治学大佬的著作为纲,比较、鉴别、梳理、分析、点评,鞭辟入里,俯瞰众生,洋洋洒洒,意犹未尽。警句多到一箩筐,大力推荐!不过最后一篇《说话》是怎么回事?10.17读毕
  •     冯克利老师的书评集(书名是评马克斯·韦伯),当枕边书断断续续翻了一个月。冯老师毕竟在西学脉络里浸淫多年,读来确实能长见识。
  •     非常实在的读书人,读非常实在的经典作品,写非常实在的书评,赢得非常实在的粉丝的非常实在的喜欢。俺很喜欢这本,推荐给俺那些也非常实在的粉丝们。@ronll
  •     发文汇编,当做每月看完<读书>的补充
  •     冯克利的政治原典读书笔记,脉络风格较干练。
  •     幸好,本书将介绍托克维尔、阿克顿勋爵和伊拉斯谟作品的文章放在前面,否则我未必读得下去。 书评是主观产物,无对错之分,单看这“评”能否吸引人们去读所评之书。我太无知了,感谢作者的这本书评集。
  •     翻开正文第一页,就有错误没有校对出来。
  •     不敢评价,相关的书读得太少,但说得很中肯、很理性。
  •     脉络清晰!
  •     好的“药引子”,若能更严肃地书写则更好。
  •     读过冯先生几本译作,受益匪浅。本人的书也是思路清晰,见解独到,书中推介的诸位也都是很感兴趣的大家。
  •     有点杂,不过读过书后再来读肯定很有启发。
  •     文字诙谐幽默,寥寥数语道出先知,赞
  •     冯先生的读书随笔,好书。
  •     资深学者、译者的政治学、社会学随笔集,不乏亮点,但也质量参差。
  •     有点乱
  •     冯克利先生翻译做得好,思想也颇具深度与现实感。在论述法国大革命之失败时,他指出,法国启蒙思想的错误,乃在于对狂妄理性主义的迷信。他们的”宣言“和权利,是建立在过去法律所不曾反映,不同于自身经验与悠久习俗基础之上的。他们没有意识到,脱离了传统的支撑,不可抗拒的变革将导致毁灭性的的结果。
  •     “能否与陌生人合作愉快,不但可以用来判断社会的运行是否健康,也是一个人能力大小的可靠标准。我认为读书便是与陌生人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无论作者是死人还是活人,无须征得其同意,他都会给你很多帮助……”
  •     一些书的书评,不乏精到的见解。
  •     通透敞亮,思路清晰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