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

出版社:贾春生、 黄泳 科学出版社 (2013-03出版)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030365583
页数:272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二)腧穴病理反应的研究 腧穴的病理反应是指脏腑器官发生病变时,通过经络在体表相应腧穴上有所反应。早在《灵枢·九针十二原》就记载:“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研究结果有:①脏腑器官发生病变时,穴位会出现感觉或形态的变化。如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中脘、右梁门和右胃仓旁开2寸处均有明显压痛。胃病患者(包括溃疡病、胃下垂、慢性胃炎、胃癌等)观察了胃俞、中脘、足三里、阳陵泉、脾俞、上脘、阴陵泉和地机8个穴位,并比较各穴与胃病的关系及其反应的特点。结果发现,足三里、胃俞的阳性例数最多,阳陵泉、中脘次之,其余4个穴位更少。从反应盼情况看,足三里、阳陵泉以出现条索状反应物为主,胃俞、脾俞以出现松弛、凹陷或酸感为主,但发生胃癌时,胃俞出现节状蜃应物,中脘出现结节和压痛。②脏腑器官发生病变时,穴位生物物理特陛会发生变化。如前述穴位之生物物理特性,当疾病产生时,穴位之电阻特性亦随之改变。 这些病理反应,提示在疾病诊断上的可行性与价值。故人们在研究经穴与脏腑相关的同时,对腧穴的临床诊断也进行了研究。 (三)腧穴功能特异性的研究 根据长期的医疗实践,古代医家认为,穴位功能的特异性是指穴位与非穴位、穴位与穴位之间在功能作用上所存在的差异。这种特异性是与其所在经脉循行分布及与其所属络和联系的脏腑相关的。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证实腧穴功能具有特异性,但这种特异性是相对的。如对子宫收缩无力的产妇进行观察,以子宫收缩描绘器记录子宫收缩波的高度、宽度和波间距。结果表明,针刺可增强子宫的收缩力,其中脾经三阴交的作用较胆经悬钟和胃经足三里更显著。再如,对妇女月经周期变化的观察中,发现排卵期三阴交等穴位的皮肤电阻骤然增高,但旁开的对照点则无明显变化。 关于腧穴现代研究的更多知识请见本教材附篇第五节针灸学现代研究进展。 第二节腧穴的发展、分类与命名 一、腧穴的发展 腧穴是我国人民在长期医疗实践过程中,陆续发现并逐步积累起来的。它的发展经历了由少到多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最初,人们以病痛之处作为“砭灸处”,即“以痛为输”,是既无定位,又无定名,是对腧穴认识的最初阶段。随着对体表施术部位及其治疗作用的长期临床观察,才陆续给腧穴定位、定名,逐步形成了有固定名称、明确部位和主治作用的腧穴理论,这是腧穴发展的第二阶段。随着大量反复的实践和对腧穴主治作用认识的更加深人,历代医家不断整理总结,以经脉为主线对腧穴进行系统归类,形成了有定位、定名、归经的阶段。在《内经》中就记载有腧穴有名有位、有位无名、以痛为输等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医学科学工作者对腧穴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了《经穴部位》标准及其副本《经穴部位文献考与解剖》。2006年又重新修订颁布了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

书籍目录

总序 前言 绪论 上篇经络腧穴 第一章经络总论 第一节经络概述 一、经络与经络学说的概念 二、经络学说的科学内涵 三、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 第二节经络学说的形成 一、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传导的观察 二、腧穴功效的总结 三、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第三节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十二经脉 二、奇经八脉 三、十五络脉 四、十二经别 五、十二经筋 六、十二皮部 第四节经络的根结、标本与气街、四海 一、根结与标本 二、气街与四海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运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第二章腧穴总论 第一节腧穴概述 一、腧穴的概念 二、腧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三、腧穴的现代研究概况 第二节腧穴的发展、分类与命名 一、腧穴的发展 二、腧穴的分类 三、腧穴的命名 第三节腧穴的治疗作用及主治规律 一、腧穴的治疗作用 二、腧穴的主治规律 第四节特定穴概述 一、特定穴的意义 二、特定穴的分类 第五节腧穴的定位方法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二、骨度折量定位法 三、指寸定位法 四、简便取穴法 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 第一节十二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11穴) (一)经脉儋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重点腧穴 1.中府027 2.尺泽027 3.孔最028 4.列缺028 5.太渊028 6.鱼际028 7.少商028 附手太阴肺经穴分寸歌 二、手厥阴心包经(9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重点腧穴 1.天池030 2.曲泽030 3.间使030 4.内关031 5.大陵031 6.劳宫031 7.中冲032 附手厥阴心包经穴分寸歌 三、手少阴心经(9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重点腧穴 1.极泉033 2.少海033 3.通里033 4.阴郄033 5.神门034 6.少冲034 附 手少阴心经穴分寸歌 四、手阳明大肠经(20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重点腧穴 1.商阳035 2.三间035 3.合谷035 4.阳溪035 5.偏历036 6.手三里036 7.曲池036 8.臂孺036 9.肩髃036 10.扶突037 11.迎香037 附手阳明大肠经穴分寸歌 五、手少阳三焦经(23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重点腧穴 1.关冲039 2.中渚039 3.阳池039 4.外关040 5.支沟040 6.肩髎040 7.翳风040 8.耳门040 9.丝竹空041 附手少阳经穴分寸歌 六、手太阳小肠经(19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 重点腧穴 1.少泽043 2.后溪043 3.腕骨043 4.支正043 5.天宗044 6.颧髂044 7.听宫044 附手太阳小肠经穴分寸歌 七、足太阴脾经(21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重点腧穴 1.隐白046 2.太白046 3.公孙046 4.三阴交046 5.地机046 6.阴陵泉047 7.血海047 8.大横047 9.大包047 附足太阴脾经穴分寸歌  八、足厥阴肝经(14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重点腧穴  1.大敦049 2.行间050 3.太冲050 4.曲泉050 5.章门050 6.期门051 附足厥阴经穴分寸歌  九、足少阴肾经(27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重点腧穴  1.涌泉052 2.然谷052 3.太溪053 4.大钟053 5.照海053 6.复溜053 7.俞府053 附足少阴肾经穴分寸歌  十、足阳明胃经(45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重点腧穴  1.承泣056 2.四白056 3.地仓056 4.颊车056 5.下关057 6.头维057 7.梁门057 8.天枢057 9.归来057 10.伏兔058 11.梁丘058 12.足三里058 13.上巨虚058 14.下巨虚058 15.丰 隆058 16.解溪058 17.内庭059 18.厉兑059  附足阳明胃经经穴分寸歌  十一、足少阳胆经(44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重点腧穴  1.瞳子髂062 2.听会063 3.阳白063 4.头临泣063 5.风池063 6.肩井063 7.日月063 8.带脉064 9.环跳064 10.风市064 11.阳陵泉064 12.光明065 13.悬钟065 14.丘墟065 15.足临泣065 16.足窍阴065 附足少阳经穴分寸歌  十二、足太阳膀胱经(67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重点腧穴 1.睛明069 2.攒竹069 3.天柱069 4.风门070 5.肺俞070 6.心俞070 7.膈俞070 8.肝俞071 9.胆俞071 10.脾俞071 11.胃俞071 12.肾俞071 13.大肠俞071 14.膀胱俞071 15.次髂071 16.委阳071 17.委中072 18.膏肓072 19.志室072 20.秩边072 21.承山072 22.飞扬072 23.昆仑072 24.申脉072 25.束骨073 26.至阴073 附足太阳膀胱经穴分寸歌 第二节奇经八脉 一、督脉(29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重点腧穴 1.长强077 2.腰阳关077 3.命门077 4.至阳079 5.大椎079 6.哑门077 7.风府079 8.百会079 9.上星077 10.素髂079 11.水沟080 附督脉经穴分寸歌 二、任脉(24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重点腧穴 1.中极083 2.关元083 3.气海083 4.神阙083 5.下脘083 6.中脘083 7.膻中083 8.天突084 9.廉泉084 10.承浆085 附任脉经穴分寸歌 三、冲脉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交会腧穴 四、带脉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交会腧穴 五、阴维脉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交会腧穴  六、阳维脉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交会腧穴 七、阴跷脉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交会腧穴  八、阳跷脉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交会腧穴  第三节十五络脉  一、手太阴络——列缺 二、手厥阴络——内关 三、手少阴络——通里 四、手阳明络——偏历 五、手少阳络——外关 六、手太阳络——支正 七、足阳明络——丰隆 八、足少阳络——光明 九、足太阳络——飞扬 十、足太阴络——公孙 十一、足厥阴络——蠡沟 十二、足少阴络——大钟 十三、任脉之络——鸠尾 十四、督脉之络——长强 十五、脾之大络——大包 第四节常用奇穴  一、头颈部穴  1.四神聪090 2.太阳090 3.球后090 4.金津、玉液091 5.牵正091 6.翳明091 二、胸腹部穴  1.子宫091 2.三角灸091 三、背部穴  1.定喘092 2.夹脊092 3.腰眼092 四、上肢穴  1.肩前092 2.腰痛点092 3.落枕点092 4.八邪093 5.四缝093 6.十宣093 五、下肢穴  1.百虫窝093 2.鹤顶093 3.膝眼093 4.胆囊094 5.阑尾094 6.八风094 中篇刺灸方法 第四章刺灸方法总论 第一节刺灸方法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第二节刺灸方法的分类 第三节刺灸法的效应特异性与量学要素 第四节刺灸法的宜忌 一、施术部位的宜忌 二、患者体质的宜忌 三、病情性质的宜忌 四、刺灸时间的宜忌 五、特殊情况的宜忌 第五节患者体位的选择 第六节消毒制度 一、针具消毒 二、医生双手消毒 三、施术部位消毒 四、针灸治疗室内消毒 第五章毫针刺法 第一节毫针的构造、规格与保藏 一、毫针的结构 二、毫针的规格 三、毫针的保养与检修 第二节针刺练习 一、指力练习 二、手法练习 三、自身试针 第三节刺法 一、进针方法 二、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 三、行针手法 四、得气、候气、催气和守气 五、针刺补泻 六、留针与出针 第四节针刺异常情况处理及注意事项 一、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二、针刺注意事项 第六章灸法和拔罐法 第一节灸法 一、特点与作用 二、分类与临床应用 三、灸感、灸量与灸法补泻 四、注意事项 第二节拔罐法 一、罐具的种类 二、吸拔方法与起罐方法 三、临床应用 四、作用与适用范围 五、注意事项 第七章其他针法 第一节三棱针刺法 一、操作方法 二、适用范围 三、注意事项 第二节皮肤针法 一、操作方法 二、适用范围 三、注意事项 第三节皮内针法 一、操作方法 二、适用范围 三、注意事项 第四节电针法 一、电针仪器 二、操作方法 三、电针的选穴 四、电针刺激参数的选择 五、适用范围 六、注意事项 第五节火针法 一、操作方法 二、适用范围 三、注意事项 第八章常用微针系统诊疗法 第一节头针法 一、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及主治 二、头针的适应证 三、操作方法 四、注意事项 第二节耳针法 一、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二、耳郭的表面解剖 三、耳穴的分布 四、耳穴的定位及主治 五、耳穴的临床应用 六、注意事项 …… 下篇针灸应用 附篇参考资料 主要参考书目 腧穴索引 病证索引

编辑推荐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药类系列教材:针灸学》图文并茂,注重充分体现中医特色,并有所创新,突出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本教材可供中医类专业本、专科针灸学课程教学使用,也适合临床医务人员和针灸爱好者参考学习使用。

作者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药类系列教材:针灸学》分为绪论、上、中、下及附篇。绪论主要介绍针灸系的概念、研究范围及针灸发展简史等内容;上篇是针灸的基础理论与知识部分,包括经络、腧穴等,中篇为针灸的操作技术,下篇为针灸的临床治疗;附篇为常用的针灸歌赋、针灸现代研究及子午流注等内容。


 针灸学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