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故事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3
ISBN:9787511707376
作者:[台湾] 彭怡平
页数:24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在加尔各答(Calcutta),当我问起加人:“你们最敬爱的女子是谁?”十之八九皆回答:“卡里!”当我再问:“谁是卡里?”这些面貌和善的印度男子顷刻间面露畏缩惊惧的模样,指着人行道上竖立的小庙宇内面目狰狞、口吐红舌的黑面女刹说:“就是她!主掌死亡、毁灭的女神。”这座洒满红色血迹的白色小庙宇的规模,与台湾街头巷尾林立的土地公庙相仿,但是庙内供奉的却不是慈眉善目的土地公土地婆,而是黑面獠牙、伸着长舌的卡里女神;她戴着妖魔头骨串成的项链,一手紧抓着妖孽的首级,一手拈着莲花,另两只手分持宝剑及剪子,张着血盆大口,大口大口地吸吮着妖怪的鲜血;凭着她这吃相,怎么也叫我难以相信她就是印度掌管死亡与重生的湿婆(shiva)神温柔美丽的妻子——帕华缇(Parvati)。原本帕华缇长得一如电影女明星林黛般貌美,因气愤世间人道沉沦、正义不张,一怒之下变成黑脸獠牙的复仇女神卡里:当她杀尽了世间所有的妖孽,喝尽了他们的鲜血以后,仍然无法平息她的愤怒,焦心的湿婆为了平息爱妻的愤怒,躺在卡里的脚下,当卡里发现脚下踩着的竟是丈夫的身体之时,又急又惊,才变成今日这般模样。然而,直到今天,长相可怖的卡里神受市民欢迎的程度却有增无减。除了满街林立的卡里神庙之外,印度人家中的神龛,门坎边的磁砖图案,或是楼台装饰,都可以见到卡里神的图像,尽管印度男人内心对卡里又敬又惧,却也迷恋年轻貌美的电影女星。她们个个貌美如花,有些还身手矫健,媲美杨紫琼。从满街张贴的明星海报,地摊上陈列的明星照、明星年历,足见印度人对电影女明星迷恋的程度,已与对神祗的崇拜无分轩轾。

媒体关注与评论

怡平的书写领域一直令我惊艳,从电影到美食、音乐、旅行、摄影,不仅到位,而且别具敏感眼光。本书除了上天下海的冒险精神,更对不同文化中女性处境提出生动的一手观察,是理解当今真实世界的必读手册。  ——诗人、导演鸿鸿世界女子群像殊异,但想活得更独立自主的心声则相同,从传统压抑走向完全自主的道路,犹如进行中的千回百折的命运交响曲。彭怡平以极细微的观察力,注意着相逢女子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从她们的肢体语言、神态外观,去连结文化的情感,想必她每一趟行前,都做足功课,宗教文化历史沿革地理特色,都是她捕捉女子群像深厚的景深。文字作为描述媒介,影像作为见证,两者为了诠释做必然的交会。好的照片画面,必含有故事性,研究电影的彭怡平对照片画面的掌握充满动态与意涵,她掌握人物神态十分精准,构图比例令人赞叹,她天生是懂得分寸拿捏的人,才能在摄影的瞬间,很快决定图面的构成和神态的捕捉。  ——名作家蔡素芬

内容概要

关于  彭怡平
以梦想打造人生舞台
以创作实现人生梦想
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巴黎索尔本第一大学电影电视系博士候选人结业。通晓法、日、英、德、拉丁文,是个热爱电影、欣赏艺术、崇尚旅行、喜爱美食与音乐的“生活艺术家”、专业影评人、旅游文学作家与文化评论者。专攻剧本、纪录片拍摄与电影艺术的研究,对日本文化与法国文化做过深入的探索,发表专书数本与专文数篇,探讨日法文化。应邀至日本京都现代艺术Gallery Sowaka以日文举办专题演讲。应邀至法国里昂第十五届亚洲艺术节举办摄影个展,出席台湾电影专题圆桌会议。与Epson及ttoopp合作,于2009年11月底将作品以线上摄影艺廊方式永久展出。应Nikon School之邀,成为旗下第一位女性专任讲师,自2010年4月起,开办女性摄影系列课程。巴黎国际专业摄影艺廊Hautefeuille旗下长驻艺术家。结合电影与美食的《Marianne的橱柜》在300多名候选者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得到法国Esec电影学院1995年度最佳短片剧本奖。《名厨的画像》荣获1998年12月诚品选书。《巴黎•夜•爵士——Jazz Club in Paris since 1917》荣获法国2002年度艺术家奖金。《她的故事》被法国《Marie Claire》评为2006~2007年度最佳报导,书中摄影作品荣获2008年第四届TIVAC365传统摄影奖入围。
相关文字著作及摄影作品:
曾先后于法国在台协会艺廊、国际Fnac摄影艺廊、Sherton大饭店艺廊、德霖学院艺术人文中心四度举办个人摄影展,文章及摄影作品散见大陆与台港地区报纸与杂志:《联合报》《自由时报》《中国时报》《苹果日报》《OVNI》《Marie Claire》《联合文学》等;并曾为台湾的《Bazaar》《ELLE》《Cosmopolitain》《LOOK》《玫瑰人生》《法国食品协会》《中国饮食文化》,及大陆的《嘉人》(Marie Claire)、《美食与美酒》(Food & Wine)、《万象》等杂志专栏作者,亦为《电影欣赏双月刊》《影响》《电影双周刊》《时尚先生》《名牌》特约撰述,《世界地理杂志》《经典》特约撰述兼摄影,还在大陆《联合报副刊》《看电影》《VLIFE》等杂志撰写专栏。自2002年至今已在世界各地举办数十场个人摄影作品展。
已出版的个人著作:
《隐藏的美味》(1998,商周出版 / 2004,河北教育出版社)
《名厨的画像》(1998,商周出版 / 2007,河北教育出版社)
《开麦拉美味幻想曲》(1999,时报出版 / 2004,河北教育出版社)
《我爱拉面》(2000,TO'GO生活丛书)
《红色列车》(2001,商智文化 / 2005,中国青年出版社)
《巴黎•夜•爵士——Jazz Club in Paris since 1917》(2002,米娜贝尔 / 2005,上海辞书出版社)
《巴黎电影院》(2004,米娜贝尔 / 2005,北京三联书店)
《她的故事:世界女性群像之一》(2008,远景 / 2011,中央编译出版社)
《安格尔的小提琴》(2010,远景 / 2011,中央编译出版社)
未来出版计划:
《女人的房间:世界女性群像之二》、《法国菜的故事》、《墙》。
专属网站:友善的猫(www.friendly-cat.com)
豆瓣小站:http://site.douban.com/106600/
联络作者:pong.yiping@msa.hinet.net

书籍目录

序 惊叹书写的女子•蔡素芬
作者序 献给母亲与全天下女性
印度——穿纱丽的女子
俄罗斯——婚姻是幸福的标签
埃及——女人隐身的国度
法国——享受人生的女人
塞内加尔——女子的美丽与哀愁
韩国——从传统到摩登
台湾——查某人
西西里岛——黑手党的女人
荷兰——独立时代的女性
泰国——女人当家
以色列——圣地的犹太女子
新加坡——政治与女人无关

编辑推荐

《她的故事》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内文与插图: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44275080/
这是一本纯女性全彩图文书。台湾女摄影师单枪匹马游历世界,一部相机一支笔,描摹世界女性群像。下面是作者自己写的本书简介:
为什么历史是His Story?而不是Her Story?怀抱着困惑,我从台大历史系毕业;怀抱着有朝一日撰写《她的故事》(Her Story)的渴望, 来到“自由、革命与艺术”的国度──法国。留学期间,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女性,听闻她们的故事,使我对于女性世界里种种不可思议的经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渴求了解女人世界的欲望,随着我在日本的游学而日趋强烈,这不仅因为我亲身经历了日本社会里对于女性种种莫名其妙的歧视与制约,也因为我开始理解到,身为女性,不少人的一生从诞生之初就是一场无望的抗争,她们的言语被封杀,她们的渴求被禁止,她们的身体也被束缚在各式各样的社会符号里,这些使得大多数的女性时刻处在“精神分裂”的状态里,并习惯与自己多重的幻影为伍。
不过,拍摄世界女性图像的愿望却因为种种现实问题而不能不暂且搁置一旁。直到三年前,母亲因忧郁症自杀未遂,成了植物人。这个意外促使我放下一切,排除万难,加紧脚步完成这个计划!这不仅是源于对母亲的想念,也因为从母亲不快乐的一生里我了解到,母亲从来没有机会实践自己!世界上有多少女性像母亲一样强颜欢笑,为了子女、丈夫与家人而牺牲了自己?尤其在一个视“无条件的牺牲”为美德的社会里,女人的沉默是否换得社会表面的和谐?
或许是冥冥之中有神助,或许是沉睡的母亲与我心有灵犀,我竟然获得了第一笔短绌的经费,为《她的故事》系列起了头。然而,世界之大,我要如何拍出占据了世界一半人口的女性的心声呢?我不希望这一系列的女性故事流于没有血肉的学术术语的堆砌!为了拥有第一手的资料,也为了如实地传达出当代女性内心的世界,我选择了旅游文学与旅游摄影的形式。一方面因为在旅游文学与旅游摄影这两个领域里,以女性为主题的报导付之阙如;另一方面也因为女性的研究与论述多数限于性别议题,对于其它主题的研究与报导,却相对显得不足。这也是为什么,我期望藉由摄影与文学的角度,来介绍世界各地的女性,并且期望藉由旅游,实地见闻与接触不同国家的女性,好与自己多年来经由书本、影像、新闻以及艺术等不同媒介所了解到的女性形像,交叉比对,期望能够去除历史加诸于女性的种种偏见,找出形成这些女性形像背后的诸多原因,还原这些女性真实的面貌。
为了在世界数百个国度中筛选出各形各色的女性文化,我先以洲为单位,再从我游历的四十多个国家里筛选出种族、宗教、性别文化、地理位置、历史人文风貌与经济政治条件皆异的十二个国度,期望通过这些女性的故事,不仅能够如实地呈现出当代女性的生活面貌,也能说出她们共同的希望与梦想。
无论是荷兰养老院中的独居老妇、红灯区里捍卫妓女人权的玛丽斯卡•马鸠、视婚姻是获得幸福的不二法则的俄罗斯女性、在女人隐身的国度里渴求与外面世界对话的埃及女子,或是看不到龙的娘惹文化、黑手党的女人、塞内加尔的盐田女子、终生饱受怀孕梦魇的犹太女子等等,一再使我感到,我笔下所写的、眼中看到的、镜头中记录的一个又一个“她”的故事,不仅是女人的故事,也是我的故事,也是全世界女性历史与情感的缩影;而透过这些女性的图像,更让我得以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宗教、政治、历史、美学、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孕育出来的独特女性文化是那么多姿多彩!
期待《她的故事》不仅打开你我的眼界、丰富我们的心灵,更进而让全天下女性从此书中得到面对人生的勇气与智慧,愿女人都能不放弃梦想,拥有一个璀璨而丰富的人生。

图书封面


 她的故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7条)

  •     作者:杨新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3-24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1/3/242738.html以《玫瑰人生》一举登上法国香颂天后地位的爱迪·琵雅芙,曾用自己的人生向世人证明:“如果不能够随心所欲地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无怨无悔地做自己,当‘爱迪·琵雅芙’还有什么意思?”那女人们,你们想要什么样的生活?80平米的房子就能让你幸福一生一世,还是活出自己的精彩才是生命的意义?----------------------------------------- 为什么撰写历史著作大多都是男性?为什么历史课上坐在讲台下的多半是女生,可站在讲台上的多是老头教授?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女人们都在干吗?这些疑问,让一个弱女子背起行囊开始走访各国,这一走便是10年,足迹更是遍及欧洲、亚洲、非洲。用影像和文字捕捉回12个国家女子的身影,讲述了一个个“她”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她的故事》。这位女中豪杰,就是彭怡平。展示独特的女性文化为了在世界数百个国度中筛选出形形色色的女性文化,彭怡平先以“洲”为单位,再从游历的40多个国家里,寻找出12个不同国度做代表。在《她的故事》中,彭怡平以极细微的观察力,从文化背景入手,以相逢女子的言行举止、人生过往,为我们呈现出世界不同民族女性的生存状态。台湾著名女作家蔡素芬评价说,彭怡平是毫不浪费行程地完成自己观看世界的雄心,也开启个人与世界对话的窗口。而或许作为读者的我们,手捧着这本书,就能足不出户的听世界其他女性畅所欲言。这本看似像旅行游记的书,并非仅仅只是地理民情的介绍,看似讨论女权问题,可在其中没有大肆探论女权主义的慷慨激昂或是激进的语言,但视觉冲击力强的画面、生动的故事,却震撼着你我。为何选取这种模式来写书?彭怡平说,在旅游摄影与旅游文学这两个领域里,以女性为主题的报道付之阙如;另一方面也因为女性的研究与论述多数限于性别议题,对于其他主题的研究与报道,却相对显得不足。所以彭怡平期望藉由摄影与文学的角度,来介绍世界各地的女性,并且期望藉由旅游,实地见闻与接触不同国家的女性,与自己多年来经由书本、影像、新闻以及艺术等不同媒介所了解到的女性形象,交叉比对,期望能够去除历史加诸于女性的种种偏见,找出形成这些女性形象背后的诸多原因,还原这些女性真实的面貌。彭怡平表示,希望这些女性的故事,不仅能够传达这个国家不同的种族、阶级、职业、年龄的女性们的生活、希望与梦想,看到的不仅是女人的故事,也得以了解到世界各地不同的宗教、政治、历史、美学、社会、文化背景之下,所孕育出来的独特女性文化,期待《她的故事》世界女性图像这一主题的系列报道,不仅多彩多姿、打开了我们的眼界,更丰富了我们的心灵。”美丽面孔下的她“身为女性,不少人的一生从诞生之初就是一场无望的抗争,她们的言语被封杀、她们的渴求被禁止,她们的身体也被束缚在各式各样的社会符号里,这些使得大多数的女性时刻处于‘精神分裂’的状态,并习惯与自己多重的幻影为伍。”彭怡平说。在《她的故事》这本游记里,就有着这样一幅幅画面: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一对新人接吻的pose;在开罗的一家咖啡厅里,一位取下了头巾、穿着西式细肩带裸肩上衣和紧身牛仔裤的的年轻女孩穿梭其中;墙上挂着三张耶路撒冷的百门村里、不同年龄孕妇的模样,奇怪的是这三张照片都只有肚子,这是三种不同心情……殊不知,这一张张照片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另一番表情,无奈、心酸甚至是麻木。“现在,新郎亲吻新娘!”摄影师一声令下,新郎僵硬地凑到新娘身旁,摆出了接吻的pose。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彭怡平也同时拍下了这个镜头,但不是因为这个场景祥和、平静、美丽,一切恰好相反。“当我看到这对新人时,奇怪的发现他们脸上没有丝毫喜悦,只有焦躁、疲惫、不安、战战兢兢。”彭怡平说。接吻这个pose的前奏是,新郎新娘分坐于中庭喷水池的两端,看起来像互不相干的陌生人,面无表情地等待着。而他们身边没有一位亲人,仅有两名身穿黑色西装礼服的男子,他们都戴着墨镜,一只耳朵塞着无线耳机,而一只手插在裤腰带里(揣着的都是真枪实弹),两只眼睛机警地观察着周遭的环境。后来彭怡平才得知他们是被迫结婚,如果两人不结婚,新郎就会立即被女方的黑手党杀掉并弃之荒野。她说,西西里的传统教育——将家庭荣誉与为人妻母放在第一位,让西西里女性在婚后失去人生目标与生命热情,只知守着丈夫孩子过日子,为了保护家庭成员,甚至不惜成为罪恶组织的顽固守护者。由此,不难想象这位新娘以后的人生。在旅行过程中彭怡平渐渐发现,在倡导女性主义的今天,还有很多女性无法真正主宰自己的命运。如在埃及的开罗,无论是火车站、地铁里、街道,白天时清一色所见的都是男人的面孔。而当夕阳西下后,女人才出来到咖啡店或是逛市集。在埃及的另一个城市——卢克索,彭怡平惊讶自己一整天几乎见不到一位女子。卢克索一户人家的女子玛佳告诉彭怡平,在埃及,没有家庭里的男性成员的允许和陪伴,是不能离开家的。彭怡平惆怅不已:“万万没有想到,口口声声说热爱女性、尊崇女性的埃及男人,也是让埃及的女性以仰赖他们、逆来顺受来立足。”更糟糕的情况恐怕是耶路撒冷百门村里的女人。彭怡平说,这里每位女子一生的工作就是帮助丈夫获得宗教学博士,养家糊口,此外还得生15~30个孩子,以帮助繁衍宗教教徒。的确,彭怡平用她的相机、文字让我们也看到另一群积极乐活的女性,如活出自己的法兰西女人、个性鲜明的韩国女人、率性的荷兰女人、勇于追求自己生活的新加坡女人。但这些女人背后却也有着各自不同的困扰。如在对外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国,两性平等问题从未真正解决;在今日,荷兰社会由于没有相对数量、质量优良的托儿所,导致大多数女性成为母亲后被迫放弃工作而照顾孩子;新加坡妇女受教育程度普遍不低,且多半经济独立,却面临着严重的家暴问题。正如蔡素芬在序言中所说:“跟随她的游踪所至之处,也是一场历史文化的洗礼,在特定区域的特殊时空背景下,女子形象一一现形。这些女子的人生抉择与命运都与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不可分离,取样的女性从年轻到年老都有,可作为前后世代面对社会转变过程中的对比,旧传统与新观念的折冲,撞击女子的抉择或宿命。从中也不禁令人感叹,无论女人面对的是怎样的文化载体,多少都受到家庭婚姻的钳制,若要发展个人的独立性与自由,势必得付出相当代价。世界女子群像殊异,但想活得更独立自主的心声则相同,从传统压抑走向完全自主的道路,犹如进行中的千回百折的命运交响曲。”摄影,不是拼命地按快门《她的故事》书中一个画面里,是一对流落街头的母子。一个双腿枯瘦如柴的孩子一只手倚着愁眉不展的母亲,静静地望着镜头。拍摄这张照片前后,这位母亲与彭怡平之间并没有任何语言的交流。“我只是在人群里无意中看到了母亲那无奈的眼神。”彭怡平说。只是在她与这位母亲对视了许久后,彼此心领神会。彭怡平举起相机欲为这对母子拍照,而母亲也拍拍躺在身边已经奄奄一息的孩子,示意孩子站起来与她拍照。但孩子似乎身体太虚弱,他总是站起来了就立即跌倒,如此一次又一次,最后终于倚着母亲的肩膀站了起来,让彭怡平抢到了这个镜头。捕捉画面,对于彭怡平而言,并非只是一个“瞬间”。“摄影不是一直拼命地按快门。为了能抓一个完美的镜头,有时候我会等几个小时、几天或甚至十几年后才按下快门。”她说:“我一直用传统的胶片相机拍摄,所以更为谨慎的思考每一张照片,所希望能够呈现到的状态。”从《她的故事》这本书的封面、封底的两张照片,看出彭怡平所拍的照片里都有她独特视角。封面照片里,一个商店橱窗里,一个身着性感内衣的暴露假模特旁边,一位荷兰女性,带着运动帽、身着休闲服和牛仔裤,坐着微笑地望着窗外。彭怡平说,这位名叫玛丽斯卡·马鸠的女子,曾经在16岁那年为了自己买一只狗而走入这一行业,在多年之后为了帮助荷兰妓女从业者维护自己权益、保护好自己,而在阿姆斯特丹创办了一家妓女信息中心。彭怡平希望通过玛丽斯卡和假模特这种真女人与假女人的戏剧方法来呈现,同时在这张照片去引申出来她的人生的过往,从而去撼动读者。如出一辙,封底的照片也经过一番精心“处理”。你会惊讶三张百门村孕妇照片没有头和腿,只有孕妇挺着的大肚子。彭怡平说,自己故意先拍了三张去头去脚的照片,寓意在与这些女性在那个社会里只是一个的机器,没有思想,更没有行动的自由;而将这三张图片冲洗出来后又放到一张照片呈现出来,是为了凸显出3个不同年龄段的人怀孕时的不同心情——喜悦、无奈、麻木。“摄影本身就像一首非常简洁的诗。”因此,彭怡平希望自己能够通过一张照片来浓缩一个人的故事,所以她总是试图通过一幅幅画面传达人的心理状态、人生故事、情感、思想等。通常都需要长期观察、长期与对象相处,然后去了解被拍摄对象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期望或是真实的他跟他所期望的他是什么样的,当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一个最好的状态呈现的时候,才就会拍下这张照片。“摄影,对我而言,是一种捕捉一个人的灵魂、一种我传达思想的倾听感的一种捷径。”《科学时报》 (2011-3-24 B4 精神 生活)
  •     偶然发现此书,在大象去旅行1馆,读了一个多小时。期间还给mum发了条有关阿美族的短信。mum问:在看书?我答,在咖啡馆看书。顺便报了书名。mum说:吃饭了!我答,等会儿吧……顺便说了未果等待的事情。抬头看窗外,27层,只有亲自坐在这窗边,才能真正体会27层所带来的豁朗感。那是照片无法给予的。刚下过雨的天气,雾蒙蒙的,犹如自己的心情。车灯形成两条宽宽的彩带,左边是黄色的带子,右边的带子犹如石榴籽般红红的。向北,向北,若隐若现看不到的地方,好似那条彩带爬上了与天相连的路。想着要学会在黑暗中点燃篝火,不知道这是否是我要找寻的光?一杯抹茶奶茶。就这样,开始了《她的故事》。若干个国家的女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不同的观念。比较着阅读,有时会忍不住叹气……对于妓女,作者的走访让我有了新的认识。法国男人较多暴力,未婚同居较多。荷兰有单身女性养老院,以及仍旧相对贫困的大多数。新加坡的女子多对政治不敢兴趣。在开罗,单身女子只能乘坐地铁的第一节车厢。缅甸许多佛教寺院禁止女性入内。佛法对女性太苛刻。…………读到这里便觉得,能自在地看书、喝咖啡,如此修身养性地休闲着,已经很幸福了。。。虽然只是忙碌中的片刻宁静,只是暂时不理会烦恼的静心。如同书后语,虽然世界各地女子不同,但她们都追求独立自由。——————————————————————“只有最强悍的女人,才能做娼妓这行。你想想看,既要从压榨自己的男人身上拿到钱,又要学会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这得多么坚强才行!”“请给我们更多的尊重,我们也是人。”——《她的故事》
  •     书和展览的名字都是《她的故事》(Her Story),而不是“他的”(His Story),她希望强调这里的女性身份,不是男人的打量,不是世俗的眼光,是一个女人与一群女人的交谈,是一群女人向一个女人的倾诉。游历40多个国家,采访并拍摄无数普通女性,来自台湾的作家、摄影师彭怡平把她的旅途写成了书,并在北京开了一场摄影展。书和展览的名字都是《她的故事》(Her Story),而不是“他的”(His Story),她希望强调这里的女性身份,不是男人的打量,不是世俗的眼光,是一个女人与一群女人的交谈,是一群女人向一个女人的倾诉。不像她当年在台大历史系念书的时候,班上99%都是女生,学习的却是男性史学家写成的教科书。在这两年半的旅途中,彭怡平“撬开”了许多女人的嘴巴,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她们也在她的镜头下卸掉了妆、摘下面纱、把心情敞开。一位在火车餐厅里独饮伏特加的俄罗斯少妇告诉她自己要去开罗找心爱的男人结婚的计划;一位55岁的巴黎祖母在爵士舞俱乐部里热舞,她说跳舞让她忘掉一切人生烦恼;土巴主教的妻子们提醒她千万不要嫁给塞内加尔的男人,因为他们很“烂”;荷兰妓女信息中心的创始人也向她坦承,自己进入这个行当是因为16岁时想买一条狗但不想向家人要钱;马来西亚的一位回教女子宣称“戴不戴头巾自己说了算”;泰国的大龄女白领坚持要试婚,直到找到Mr. Right为止;在新加坡定居的印度妇女高兴地炫耀自己的老公是个家庭煮夫;而以色列的女军人要等到当兵结束后再去恋爱、上学、工作和结婚,她们说:“我们拥有土地,是自己的主人,而非政权的受害者。”彭怡平很有办法和别人推心置腹。当年她刚赴法国留学时住在国际女生宿舍,女孩们之间毫无交流,结果她端出功夫茶、摆出小点心,招呼大家来聊天,女孩们便开始抱怨自己是如何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到海外读书,而各大洲的父母们又是如何千里催婚、不依不饶。她说这是女性的本能,但很少有人千山万水去给世界各地的女孩当闺蜜。她坐轮渡、转乘出租车去一户埃及人家做客,女主人告诉她,没有男人的陪伴不可能离开家乡,更不可能四处旅行。她在荷兰街头搭讪少女,问她们为什么在身体上打洞穿孔,并自作主张去拜访了当地养老院里最高龄的妇人。她也听到,在西西里岛的教堂,刚刚失去独子的母亲在祷告,恳求圣母抚平世间母亲的苦痛。在泰国,她拍下了酒吧老板娘;在意大利,她拍下一场黑道的婚礼;在济州岛,她拍下了象征韩国精神的海女;在印度,她拍下在恒河边洗脸净身的女信徒;在巴黎,她拍下女招待穿着妖娆的裙装去买菜。彭怡平说自己按快门总是特别慢,因为要专注于情感,而且“照片里每个人都有名字,不是someone,不是nobody,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记录世界女性群像的念头由来已久,但直到母亲因忧郁症自杀未遂,彭怡平才放下工作正式上路。她的母亲是位传统的现代女性,曾经不顾家庭反对毅然嫁给长她十几岁的男人,过了一段清贫日子,但之后便衣食无忧。老公爱她,儿女有成,拥有一切公认的幸福女人的条件。谁知道,她最后竟选择以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当彭怡平辗转回到台湾,母亲已经不能动亦不能言语,喉头插着管子,经过了医生的电击。即便这样,当父亲试图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竟还能用力甩开。彭怡平认为,很多像母亲一样的生活富足的女性之所以患上忧郁症,就是因为没有梦想、没有实现独立的价值。她曾邀母亲去巴黎小住,教她怎么坐车怎么去市场买菜,每天晚上安排一场戏剧、歌剧或电影。不久,母亲便会自己一个人坐车去城市另一边借小说,看完了再拉着女儿聊故事里面的情节,她还让女儿教她法语,记住了单词就主动跟邻居打招呼。彭怡平说,那时的母亲好像又回到了老照片里那个灿烂的文艺女青年的模样。“我母亲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有自己,觉得自己可有可无。”而彭怡平之所以单枪匹马扛着相机走世界,就是要“用尽生命的力量、用尽所有的智慧和情感去追逐自己”。她自认为活出了女性主义的理想,但从未读完一本女性主义的著作,她愿意用女性主义的状态去生存,但不愿举起这面旗帜。她说:“我不认为我是成功女性,我也不思考什么是成功女性,我也不以成为一个成功女性为目标。” 她拿起自己的相机和笔,温柔地批判世界,不只针对男性,同时也针对女性,提醒她们不要以为女性的无力就是天命。她要的是自由自在,同时乐于以自己的自由和能力去帮助别人。她即将发起一个运动,要在台湾社会倡议“家庭主妇给薪制”,因为她认为家庭主妇没有成就感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报酬,因此要通过立法给予薪水、规定工作时间,并开放报税。“做一个妈妈多累啊,20小时stand by,每天晚上累个半死,老公、儿女一句话就要起来,谁让你是妈呢。”彭怡平的父亲从小就给她看手相,握着她的手说:“你不太适合结婚”,她的母亲也告诫她,就算结婚也一定要工作,而高中毕业就跟男友私奔的同学才让她感到了真正的浪漫。她相信,“有多少女人得到自由,就有多少男人得到自由”,男人们应该学会放手,而中国社会的问题就在于让所有自己所爱的人都得不到自由,并且美其名曰,“忠诚”。所以,彭怡平出发了,而她的母亲没有,提名牌包、吃考究食物的贵妇人没有,因为80平米的房子就嫁人的姑娘没有,留学期间频频自杀的日本女孩没有,每天穿着裙子梳着18世纪宫廷蛋卷头像花蝴蝶一样飘然而至的台大校花们没有。文/吴琦《外滩画报》2011年04月14日 第433期http://www.bundpic.com/2011/04/14098.shtml

精彩短评 (总计59条)

  •     送给朋友的生日礼物,她给的评价是very special
  •     世界女性的描写,有很多细节
  •     很一般,阅读体验很差。八九页文字配上八九幅图片,就试图勾勒整个国家女性的特征和样貌,难以让人信服。
  •     作者的国语实在太差 到处都是语法错误 想些什么故事或者表达什么观点也逻辑很乱
  •     我爱的女人之一
  •     的确是群像性的描绘。但在深度和语言的运用上还不足。可以当趣味类的书籍翻翻。
  •     在先锋坐了一下午读完的书,以女性角度看各国女性的,叙述她们的“她的故事”有看到向上的积极,也有被男性世界和男权道德观压迫的无奈。P.S.荷兰有个单身女性养老院……以后可以考虑去这样的地方→_→
  •     文笔一般,没有厚重感还有那么点拗口,又不是译本啊god
  •     一本关于各地女性的游记。很有意思的视角。只是,夏娃是亚当的一根肋骨,所以注定女人一生都是在寻找一个依靠吗?全世界女性终究好像也只是要找一个好归宿…
  •     比起我曾在书中阅读过的女子,这本书让我觉得更清晰地了解了许多。这书的质量很高,有些人是在卖文字,而彭怡平是在分享。
  •     十几页一个章节,以及首尾呼应的叙事手法,读起来十分轻松,整本书最后的结论也非常赞同。生活环境造就人。开篇的莎迪风俗令我唏嘘不已。
  •     感觉世界各地的女性都心默默付出 我佩服 但自己真的无法做到 愿天下女人都幸福
  •     怎么能在花费了那些时间精力后有了那些阅历后文字还写得这么苍白
  •     书的旅行,开拓眼界。
  •     在旅行中观察女性的生存方式,很女性化,也很有触动。女性的权益应该值得永恒的追求,这个世界关注的还太少,需要改变的也太多
  •     内容还没仔细看,跟预想的有点出入,因为网评很高,加上书的简介也很吸引就买了,只是翻看书价,原价要四十八,其实很薄,不明白定价为什么会那么高,打完折才稍微能接受点,整体感觉不错
  •     读了3个小时。周五上午九点到十点半+下午一点到两点半。
  •     过于肤浅 扣一星 封面 扣一星
  •     作者的行动力值得赞赏。书中有一些拍得很赞的照片,但文字的力量有所欠缺。
  •     喜欢这个作者,我也渴望外面的世界,我不要做一个他的她,而是我的我
  •     除却不同的文化背景、地理民情,各国女子的人生抉择与命运都与社会结构或文化传统不可分离,太多的女性为了爱情而走入家庭,为了家庭却丧失自我。世界女子群像殊异都离不开“爱”,女子是为爱而生的,而当代世界中,女性应更多独立自爱,美丽自由。2014.12.19
  •     介绍了好几个国家的女性文化,配合照片很能扩充知识,不过内容没有想象的多,在加上这个价钱,觉得不是期待中的。听说还要出第二辑,如果能便宜点就好了。
  •     内容不如想象中的好,可能这种走马观花的游记就是这样吧。作者文笔一般,文章境界一般。
  •     没看完,不吸引
  •     接近4分但还不是4分的感觉,评判很主观,只是对于自己的需求而言~
  •     有一天,耶路撒冷见
  •     没有预期的好。当然,我不能要求一本旅游摄影书,写成人类学的书。
  •     真心好一般
  •     对书的质量不满意,没包封不说,书皮很明显的折皱;以为优惠了就不注重质量? 渴望以后注重质量。
  •     看这书名,其实并不是关于女性主义的故事,只是写着不同地方的女人,和《第二性》相比缺了深度。妙就妙在彭小姐总能加入自己的思想,所以每个地方的女人,都很有趣。
  •     带一本《她的故事》走向未来
  •     彭怡平的文字有女汉子特有的力量
  •     有点太泛泛了,一个国家如果能深度专访一位有代表性的女性会比较好
  •     做个中国女人也算Lucky
  •     长见识的书,但文笔略显粗糙
  •     彭老师倾力之作啊
  •     作者自身的思考比较少,大概因为是有点游记味道的缘故,记述的事也比较零散,写得也不够通透,但是能粗糙的了解到那些国家女性的生活现状。
  •     至少透过彭怡平这个强悍的女性,看到了世界上其他的女性
  •     已入
  •     不好看,书名起得很好,照片也不错,不过文字本身比较乏味,基本上都是泛泛而谈。
  •     这是一本描写各地女子生活百态的书,对于从小爱看“正大综艺”的我比较符合口味。钻在自己的小世界只有牛角尖,而走出去,大世界有各种精彩!闲来无事,可以一读!
  •     一瞥各国女性精神/物质生活现状,对业已存在的待解任重而道远的难题有更多一些认识。关注“她”。
  •     这里面研究的女性比较多,但是写的比较严肃,没有趣味性呀!
  •     装订差,封面丑,看内文版式犹如置身于喧闹拥挤的春运候车大厅,仅为独特的选题视角加一颗星。
  •     读起来总觉得不是很深度,还是比较像游记。但以纯女性角度去作为题材也很棒了。
  •     济州岛海女,塞内加尔臀舞,印度“沙迪”,韩国男性化的女性,埃及女人上厕所的适应能力
  •     多少有点以偏概全吧
  •     从history到herstory
  •     有独特的地方,值得一读
  •     观点很片面,企图以一两天的时间+两三个偶遇的女子便概括世界女性群像,未免太过片面。不推荐阅读。
  •     世界太大 有些事并不是拍戏
  •     超强悍的女人
  •     全世界的女性都一样渴求自由、独立、平等、爱、幸福。
  •     2013 纸书 借
  •     书页看到最后没有一个完整的了,全都散成单页,内容也不敢恭维,都是些文化常识
  •     性别不公当然存在 但是作者有点过于把女性放在天然受害者位置了 无论到了任何地方 第一愿望都是想先发现女性被限制的地方 这成了预设前提和有色眼镜 最后变成各个国家的女人说到底都在受苦都在被压抑 可是自己老觉得自己是受害者老觉得自己被亏欠真是一点好处都没有 作者自己身为女人 充满同情 但却真是自己小看了女人
  •     世界的女人都不好过。。
  •     一般,太浅,图片和文字都不深入。
  •     内容还是太浅了一点,不过到刺激了我四处游走发掘女性故事历史的愿望!最大的收获是,如果我40岁的时候还未婚无女的话就可以去荷兰的女子公寓养老了!^_^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