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济:书卷人生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
ISBN:9787532063338
作者:周武
页数:329页

内容概要

周 武:男,博士生导师,1989年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硕士学位。华东师大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中心研究员等职。现为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兼任所长助理、思想文化史室主任、《史林》杂志副主编。
生于1964年8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特别是近代文化变迁的研究。主要学术成果有:《中国遗书精选》、《影响历史的遗嘱》(合著)、《张元济:书卷人生》、《上海通史》第五卷《晚清社会》、《中国文化综录》(参与)、《太平天国史迹真相》(参与)、《世界文明史年表》(参与)、《全景中国:上海》等。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张元济与近代文化》获得上海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1996-1997) 论文二等奖,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

作者简介

《张元济: 书卷人生》是1997年度国家青年项目“商务印书馆与20世纪中国文化”的最终研究成果。
商务印书馆创设于1897年2月11日,至今已整整一个世纪。这个世纪,对中国而言,可谓变乱纷扰,多灾多难。变幻的风云,频仍的战争,持续的动荡,使中华民族面临有史以来最为严峻的生存考验和世纪性挑战!处在这样的“运会”之中,张元济本着“昌明教育”和“为国家谋文化上之建设”的宗旨投身现代出版,加盟商务印书馆,并以自己的全部精力、清明理智、健全人格和文化良知使商务印书馆在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残酷世纪里始终昂藏挺特。在他的主持下,商务印书馆历经艰辛,逐步从一家简陋的小印刷厂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文化出版企业。其鼎盛时期,不仅拥有全国一流的编译所,一流的印刷设备和技术,而且拥有最为健全的发行网络,在海内外大中型城市设立了40多家分馆和支馆,1000余个销售网点,公司职工达4000余人,被誉为“东方文化的中心机关”,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形成、积累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因此而赢得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文化界的一致赞誉: 有的说它是20世纪中国的“育才馆”和“人才储备馆”,有的称它是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有的说它是中国现代文化的重镇,也有的誉之为现代中国的“模范实业”。所有这些赞誉,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事实,那就是商务印书馆在20世纪中国文化中的特别重要性。
在这个过程中,张元济由一个翰林转变而为20世纪中国首屈一指的出版家,他的名字标志着中国出版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本书选取商务印书馆之中心人物张元济为传主,以人系事,叙述了商务印书馆本身的发展历程,商务印书馆与中国的学术文化事业的关系,以一个人物和一家出版机构的命运,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起伏和社会变迁。具体地说,包括三个层面: 第一,商务印书馆的世纪历程。这一层面着力展示商务印书馆在大动荡的时代背景和同业的剧烈竞争中如何一步步迈向成功,又如何在战乱中一步步陷入困境,最后又如何在新旧时代转换中一步步被纳入到计划出版体制之中,一方面创造性地还原出商务印书馆百年艰难曲折的创业历史,另一方面透过商务印书馆的百年沧桑缩影式地展示出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复杂命运。第二,商务印书馆的文化业绩。这一层面着重分析和研究商务印书馆的出版物,包括商务版教科书、期刊、辞书、普及读物、汉译世界名著、中国古籍丛刊和其他学术著作,力求多层多面地反映出商务印书馆在普及传播新知新学、“发扬固有文化”和“介绍西洋文化”过程中的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进而揭示出商务印书馆与中国新思潮、教育变革、五四新文化新文学、国粹保存、中西文化沟通等方面的内在关系。第三,商务印书馆领导群体和职员群体的素质。这一层面主要研究商务印书馆的运行机制和经营理念,以及商务印书馆的编者、作者和读者三大群体的形成与壮大过程,力图揭示出商务印书馆在大变动时代逐渐走向成功背后的深层原因。
张元济由一个翰林而成为数十年主持商务印书馆的出版家,留下了由传统士大夫到近代知识分子的历史足迹。这种足迹又穿越了维新变法、共和革命、北伐、抗战和新中国成立的种种风云摩荡,并历经种种文化思潮的来去和代谢。本书环绕上述三个层面,历史地重现了这一过程,富有深度地写出了20世纪中国文化(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和典型)的新陈代谢,以及文化与国运的相依,文化人的种种群像,信而有征地说明了作为一个出版机构的商务印书馆所承担的超越了出版机构功能的文化贡献。
全书除引言外,共分9章。第1章“从京师到上海”,着重分析了张元济戊戌政变前后的角色转换和心路历程,认为张元济从京师到上海的过程,既是他从“中心”退居“边缘”的过程,也是他从一个出色的年轻翰林转变而为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的过程。第2章“走上现代出版之路”,详尽地叙述了张元济加盟商务印书馆、选择现代出版作为自己终身事业的复杂过程,认为这一选择于商务于中国现代出版及学术文化史均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在这一选择背后寄托着他的深思熟虑,寄托着他的“国民教育”思想,也寄托着一个忧国忧民的文化人在多灾多难的时代为国家和民族探寻去路的理想。第3章“教科书革命”,着力展示张元济以出版来推动新式教育和文化启蒙的种种努力,特别是他以学制变更为契机发动的“教科书革命”的划时代意义,以及他在商务早期创业史上的特殊地位。第4章“多事之秋”,全面论述了民国初年商务印书馆所面临的重重危机,以及张元济针对这些危机所暴露出来的管理层面上的问题进行理性而果断的处置,及时转变经营管理体制,创建“一处三所”,从而使商务印书馆安然度过多事之秋,并向一个现代化的大型文化企业迈进的艰难历程。第5章“老新党与新潮流”,以近3万字的篇幅系统地展示了张元济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对商务印书馆所实施的大换血计划,以及围绕这一计划所引发的新旧冲突,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促发了商务印书馆的大改革,大改革后的商务印书馆又以其雄厚的资金和完善的发行网络为新文化运动推波助澜,尽己所能地促进和推动传统学术文化的现代转型,帮助不同思想体系、不同学术流派的活跃与发展,成为继北京大学之后新文化、新文学运动最重要的组织者、出版者和传播者。如果说新文化运动最初只是一种校园内的文化实验的话,那么商务印书馆则在校园与社会之间架设了一座引桥,使新文化、新文学成为一种客观的文化事实存在下来。第6章“新时代的旧学家”,全面地阐述了张元济如何将“保存国粹”与“开拓新营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旧籍沦亡”时代以“流通古籍”为己任,自觉地为中华人文慧命护持薪火,特别是影印《四部丛刊》和《百衲本二十四史》的艰辛历程及其永恒的意义。第7章“图书馆之梦”,系统呈现出张元济创办涵芬楼、东方图书馆和合众图书馆的努力和业绩,并透过他的努力和业绩揭示出潜涵于历史底层的民族文化的生命力,以及由此种文化所涵育的精神和人格力量。第8章“在国难中”,富有历史感地描述了张元济和商务印书馆在国难中的悲惨命运,以及在如此艰难的岁月里张元济是如何拒绝与一切邪恶势力合作,如何全力维护商务印书馆作为民族文化实业的堂正与纯粹。第9章“迟暮情怀”,简要地论述了抗战胜利后为“商务复兴”所做的种种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并交代了新中国建立后商务印书馆的北迁,以及公私合营,最终被纳入到计划出版体制的过程。
以一个人物来反映一项文化事业及其与整个20世纪中国文化之间多层多面的关系,是一个新的尝试,得到了参与本课题评审的专家们的一致好评。认为,这项研究全面、准确和深入地论述了商务印书馆的百年历程,并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写照了20世纪中国文化的命运,不仅具有学理的广度和深度,而且为20世纪中国文化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张元济:书卷人生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文化人张元济 凌梦恋  “昌平教育平生愿,故向书林努力来。此是良田好耕植,有秋收获仗群才。”原先只知上联不闻下联,待此时看来,想象着病中的张元济低吟此诗告别商务印书馆的同仁,竟惊讶于老先生这殷殷恳切又潇洒从容的嘱咐。闭目想来,脑海里一个朦胧的侧影,立在二十世纪的中国。  但凡今人谈起那个属于战火和变革的世纪,总是难以忘怀救国图存的呐喊与对图强真理的探寻。这样一个人,“没有宣言,也没有旗号,也没有太多的理论,甚至也不屑于对自己的选择做任何堂皇的解释”,是否就因此而缄默于历史长河?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开明、稳健、实干且富于识见。平生‘只问事之办与不办,不问人间之讥与讽。’”时隔多年,仍在无数人心头回响。  翻开这本古旧的书籍,封面已有些被翻烂,内里却崭新如故。国人作文,似乎总喜欢追根溯源。而于源头,最触动的莫过于那句张元济亲笔缮写、命人镶嵌于客厅拉门的先人家训:“愿我字孙,善守勿替。匪学何立,匪书何习?继之以勤,圣贤可及。”站在他人生的起点后望,可真谓是预言了因学而立、传书于众的张元济的一生。不知该说是祖先辉耀,还是张元济以身体力行作了家训的注解。  这样一个笃信实践的人,或然是喜欢后一种说法罢?  张元济确然是以实践为师的人。他念着“以身先之,逢人说法,能醒悟一人即能救一人”,由甲午的战火中走来,望着不切实际的戊戌变法矛盾无奈。浮沉郎署目击身受,看过了太多的昏聩颟顸,他并不相信变法的实施效果,却又出于拳拳之心无法不提出警示和意见,最终还是受了牵连离京南下。大抵会有人觉得他一生对政治都太过于保守和迟钝,对革命派不寄以希望,对抗日胜利后的中国饱含担忧……这谨慎使中华书局先行出版了印有五色旗的教科书,商务失却先机。可谁也不能否定一个纷乱年代出版人应有的谨慎和求稳,那是岁月积淀的厚度,因而他能处变不惊,何时都给予人以安全和塌实感。在日益浮燥和过度宣扬效率的年代里读来,仍能感受扑面而来的厚重。而张元济骨子里是那样笃信实践和时间,沉浮太多,又怎能让他信任缥缈的东西呢?更何况他是不屑于堂皇浮夸的东西的。  那个时代的出版人似乎都怀有对教育的衷情。若说张元济的“英才教育”理论还让人觉得略有偏颇,不计较出身、能力的“国民教育”便不得不让人感动了。“在功名意识沦肌浃髓的时代”,张元济应夏瑞芳邀请入股商务印书馆,更是让今人觉得不可思议了。一个易被冠上孤高标签的文化名人,却低下身来与一个印书工人合作,携手共创出版事业,真是不可想象的事!可张元济确然低下了身,并扶起了夏瑞芳,担起了匡扶教育的出版之任。而人生的重大转折,张元济也只是淡淡一句:“夏君招余入馆,余与约,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  商务是这样一个地方,大家为了编制小学教科书坐在圆桌会议争论到昏天黑地却不会心存成见,为了一个名词激烈争辩,最后想通了缘由抚掌大笑。我想张元济终于是找到自己的使命和价值了,在这里他再不需要与官场迂腐之气周旋,在这里他和一群有梦想的人在一起拧成一股绳共同努力,为了简单的纯粹的初心,为了能为这社会尽一些力,使它变得好一些,人民开明一些,少了些物质之气,多了些良善和单纯。于是便不能不与现今的教科书比较了……我无法想象在那个草业初创的年代,这个编辑团体能为了适应孩子的兴趣一再斟酌语句,不能不为民国老课本的精良震惊和感慨。已不记得自己少时多少次在课堂上昏睡,多少次在课本上无聊地涂涂画画消磨时光。倘使自己也曾经历过这样的良心之作,我还会遗忘和随意丢弃它们么?故而商务能以精品教科书一次一次赢得辉煌,也在意料之中了。  但再好的事物也将一波三折,商务也经历了不少多事之秋,夏瑞芳因投机使商务蒙受剧亏,商务山雨欲来。若是目光短浅,怕是巴不得早些赶夏瑞芳出商务印书局。可偏张元济稳住了,他深知夏瑞芳离职必将危害商务,好事之徒怕是正等着拨弄是非!商务自此吸取教训改革体制,好不容易成功从夏瑞芳的危机中爬起,夏瑞芳却被刺身亡。故人亡魂未安,商务矛盾浮现,在新文化运动后的人才大换血中愈演愈烈:张元济与高凤池背道而驰无法调和,闹出张元济离职风波,好不容易平息,两人又在高级职员安插子弟亲朋进商务、公司股息积金上产生分歧。张元济从来是极有性格的人,道不同不相为谋,愤而辞职,正式退休。  身休而心不歇,张元济终于全心投入了古籍抢救、辑印的工作中了。这是极有文化性格和抱负的事,不一定能得来报偿,甚至是极亏本的买卖。可古籍失落于战火、异乡,爱书之人谁能痛心?当险些流失的古书回归手中,谁又能忍住欢吟?我想他由日本访书归来的那日,踏上祖国之土地,回首那四处奔波的年月疲累却欣慰乃至狂喜,不然怎会有这怡然赋歌:“……呜呼,世界学趋鼎新,天意宁忍散斯文!遗经在抱匹夫责,焚坑奚畏无道秦!当世同文仪兄弟,区区阋墙只细事。安得尔我比户陈诗书,销尽大地干戈不祥气!”后人只是读来也忍不住莞尔而笑吧!  “太美的梦别信”,欢喜似乎总是与苦痛相连。一二八事变的那一天,张元济走出家门,闻到了空气中纸张的焦味,他心中便觉得出事了——商务被炸了。而不只是商务,他费心费心建起的东方图书馆,也在大火中沦为劫灰。这真是文化的灾难,隔了几十年仍压抑在心头挥之不去。同为爱书之人,一瞬也被愤恨给击中,更何况是亲手搜罗古籍、操办起图书馆的张元济呢?“这也算是我的罪过,如果我不将这些书搜购起来,集中保存在图书馆中,让它仍散存在全国各地,岂不可以避免这场浩劫!”是怎样的痛心疾首才恨不得讽刺埋怨自己?我合上书,有些不忍读下去了。所幸他并未沉湎于悲痛,即日重返商务组织商务人高效率地善后与复兴。可惜商务于半年后隆重复业,东方图书馆却无法复原、再没有了。  抗日战争爆发,商务遭受毁灭性打击,张元济一改缄默投身抗战,自己却不得不出售藏书和藏墨、鬻字为生。抗战结束他仍心存隐忧,果不其然国民党又行荒唐直要“致民于死”。极有性格的张元济耐不住了,蒋介石政府邀他出席中央研究院院士会议,他历数完近代伤心史,当着蒋介石之面便尖锐地批评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毫不留情面,不得不让人击节而赞。想他张元济一生何曾屈折过?他是真正的文化人,敢于担当,敢于站在时代的潮头,敢于为国为民的亡存而奔走;又是真正的直人,道不同不相为谋,不屈于黑暗,于大义大勇中举起明灯。  内战结束,张元济已是垂暮了。商务于建国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毕生事业“终于有了一个交代。”饶是中风偏瘫,他仍醉心版本研究,据说弥留之际仍在喃喃“册”几个字,惦记《册府元龟》的影印出版,终是垂死也在尽文化人的信念与执着。这一生,由书而起,由书而亡,读书教书、写书卖书、救书护书……这个心心念念国之文化存亡的出版人、大文化人,其一生大概如书中所概括便是最好:“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翻到了新世纪,仍让人念念不忘。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格于丛书体例,本书删掉了注释。
  •     传奇的张元济,传奇的商务印书馆。
  •     周武老师笔下的张元济,其博学、务实、开明精神和其“扶助教育”、“为国家谋文化之建设”的文化理想及其为保存中国传统文化所做的努力,深感敬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