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人

出版社:爾雅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9579159838
作者:白先勇
页数:342页

内容概要

白先勇,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剧作家。1937年生,广西桂林人。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学创作硕士。他的小说被译成英、法、德、意、日、韩等多种语言文字,在海内外拥有读者无数。著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长篇小说《孽子》,散文集《蓦然回首》、《明星咖啡馆》、《第六只手指》、《树犹如此》,电影剧本《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玉卿嫂》、《孤恋花》、《最后的贵族》等,重新整理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的戏曲《牡丹亭》、高濂《玉簪记》,并撰有父亲白崇禧及家族传记。由于生长在一个动荡的时代里,加之家庭环境的特殊,白先勇形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人生观,在他的作品里充满了一种淡淡的感伤与失落。白先勇在描绘“台北人”这一特殊团体时,也描绘了自我对时间及青春的无限留恋。

书籍目录

自序
游园惊梦
冬夜
孤恋花
国葬
花桥荣记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梁父吟
满天里亮晶晶的星星
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
秋思
思旧赋
岁除
一把青
永远的尹雪艳

作者简介

《台北人》是蜚声海外的作家白先勇的代表作。它由十四个短篇小说构成,它们相互没有关联,出场人物也贫富悬殊,行业各异,在有如扇面渐渐展开的篇幅里勾勒了一个特定环境下社会的众生相,通过今昔对比,诉说着那些出身大陆后随着国民政府撤退到台湾的人们的故事。


 台北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白先勇的這一篇,是我最喜歡的故事之一。既是“歲除”,當然要先交待時間。“除夕這一天,寒流突然襲到了台北市,才近黃昏,天色已經沉暗下來,各家的燈火,都提早亮了起來,好像在把這一刻殘剩的歲月加緊催走,預備去迎接另一個新年似的。”作者先說個大背景。台北人中的很多故事,背景都是眷村。於是接著說:“長春路的信義東村里,那些軍眷宿舍的矮房屋,一家家的煙囪都冒起了炊煙;鍋鏟聲,油爆聲,夾著一陣陣斷續的人語喧笑,一直洋溢到街上來。除夕夜已漸漸進入高潮---吃團圓飯---的時分了。“雖是克難時期,住的都是簡陋房屋,年還是一樣要過。短短2行字把節日的氣氛烘托出來。這也是我喜歡白先勇小說的原因,文中提及的地名,都可考。像根深葉茂的大樹,利用所有的縫隙向下伸展,牢牢抓住大地,根植于其上的故事就有了牢固的基礎和可信性。作者繼續說除夕夜的熱鬧:“信義東村五號劉營長家裡的燈火這晚燒得分外光明。原來劉家廳堂里的窗台上,正點著一雙尺把高,有小兒臂粗細的紅蠟燭,火焰子冒得熊熊的,把那間簡陋的客廳,照亮了許多。“這家的除夕,因為一位客人,格外熱鬧。【賴大哥,你老遠跑來我們這裡過個年,偏偏還要花大錢---又是酒,又是雞,還有那對大蠟燭,虧你怎麼扛來的。】原來蠟燭是客人—賴大哥帶來的。注意作者在這裡第一次強調口音,說劉營長太太;“一口四川話,一個個字滾出來,好像不黏牙齒似的。“信義東村在台北,可是故事里的人都講一口川腔,作者反復強調這一點,成了一條暗線,時時跳出故事閃爍一下。這位賴大哥:“一頭寸把長的短髮,已經花到了頂蓋,可是卻像鋼刷一般,根根倒豎;黧黑的面皮上,密密麻麻,盡是蒼斑,笑起來時,一臉的皺紋水波似的一圈壓著一圈。他的骨架特大,坐著也比旁人高出一個頭來,一雙巨掌,手指節節瘤瘤,十枝樹根子似的。他身上穿了一套磨得見了線路的藏青嗶嘰中山裝,裡面一件草綠毛線衣,袖口露了出來,已經脫了線,口子岔開了。他說話時嗓門異常粗大,帶著濃濁的川腔。”據說頭髮硬的人脾氣倔,這位賴大哥也是這樣,說話嗓門兒大。作者又強調一次:“帶著濃濁的川腔。”白先勇擅長用這種錯位,來點出主人公面對現實的困難。尹雪艷那篇,一群太太在台北到處找上海小籠包,要聽紹興戲。這篇歲除,老鄉聚在一起吃火鍋,說著鄉音。賴大哥企圖從中得到力量,面對那巨大的落差—年輕時的他征戰四方,台兒莊九死一生,酒量驚人,甚至和長官的太太私通;-現在不過是榮民醫院廚房里的買辦。這種人軍隊里叫什麼?伙夫頭!---進退兩難。席上還有兩個年輕人,劉太太的表妹和未婚夫,不過十六七歲。賴大哥直到喝酒時,才發現:“怎麼,俞老弟,你沒有乾杯呀?”雖然兩個人百般解釋,到底逃不過被灌了一杯。故事寫到這裡,就該開始回憶過去:“俞老弟,我像你那點年紀的時候,三花,茅臺----直用水碗子裝!頭一晚醉得倒下馬來,第二天照樣衝鋒陷陣。不能喝酒還能當軍人嗎?”由此拉開了“憶當年..........”的序幕:“俞老弟,不是我吹牛皮,當年我捆起斜皮帶的時候,只怕比你還要威風幾分呢。”於是說到了台兒莊戰役。這賴大哥因為和營長的太太私通,被調到山東:“那陣子山東那邊打得好不熱鬧。那個王八蛋要老子到【台兒莊】去送死呢!”一直陪著的俞欣忽然很感興趣:“老前輩也參加過台兒莊嗎?“賴鳴升沒有搭腔,他抓了一把油炸花生米直往嘴巴里送,嚼得咔嚓咔嚓的,歇了半晌,他才轉過頭去望著俞欣打鼻子眼里笑了一下道:”【臺-兒-莊】,俞老弟,這三個字不是隨便提得的。“俞欣還是個未經世事的毛頭小夥,是來臺之後的新生代,與戎馬一生的賴大哥之間有著深深的鴻溝,無法溝通,無法理解。俞欣趕緊解釋:“上禮拜我們教官講【抗日戰史】,正好講到【臺兒莊之役】”。他們只能從課本里了解這場慘烈的戰爭,作為親歷者的賴鳴升,怕也是無法描述的吧。一切詞彙都蒼白, 生生死死對於年青一代來說,只是故事而已。老人家當然要問你們教官是誰:“我認得他,矮矮胖胖的,一嘴巴的湖南丫子。他也講【臺兒莊之戰】嗎?說完,賴鳴升忽然“回過手,連掙帶扯,氣吁吁的把他那件藏青嗶嘰上衣打開,撈起毛線衣,掀開裡面的襯衫,露出一個大胸膛來。“三個動作,很有畫面感,他這麼掙扎的原因是”胸膛右邊赫然印著一個碗口大,殷紅發亮的圓疤.....塌下去成了一個坑塘。“說起自己當年打仗的經歷,總得用傷疤才能對年輕人現身說法:”俞老弟,我賴鳴升打了一輩子的仗,勳章倒沒有撈到半個。可是這個玩意兒卻比【青天白日】還要稀罕呢!憑了這個玩意兒,我就有資格和你講【臺兒莊】。沒有這個東西的人,也想混說嗎?你替我去問問牛仲凱,那一仗我們死了幾個團長,幾個營長?都是些什麼人?王銘章將軍是怎麼死的?他能知道嗎?“這麼沉痛的敘述,注意年輕人的反應;“酈珠也慌忙捂著嘴笑得低下了頭”;那一場戰役,對於年輕人來說,只是故事而已;還覺得他喝醉了,舉止怪異,看到這裡好悲涼。賴鳴升還沒說完,他“指手劃腳的對俞欣說道:“日本鬼打棗澤---老子就守在那個地方!那些蘿蔔頭的氣焰還了得?戰車論百,步兵兩萬,足足多我們一倍。”這樣懸殊的戰爭,“我們拿什麼去擋?肉身子!老弟。一夜下來,我們一團人不知打剩了幾個。”賴大哥是眼看著王銘章死掉的:“天亮的時候,我騎著馬跟在他後頭巡察,只看見火光一爆,他的頭便沒了,他身子還直板板坐在馬上,雙手抓住馬韁在跑呢。”他胸膛上的傷,也是從那場戰役來的,他被轟下馬來,被馬尸體壓住兩天兩夜動彈不得,“我們軍隊來收尸,才把老子挖出來。“不知道那兩個年輕人聽完心裡作何感想,會不會覺得他越發可笑。賴鳴升還在努力搜刮詞彙形容這場戰役,只是詞窮。注意這時就要轉了,窗外開始放孔明燈,劉營長的小兒子歡天喜地跑出去看,於是話題就變了。作者這時開始第三次點出四川的背景,劉太太說:大哥只顧講話,我巴巴結結炒的螞蟻上樹也不嘗一下。你就是到川菜館去,他們也未必炒得出我這手家常菜呢!“而他們是在台北,而且已經來了好幾年。賴鳴升此時已無心吃飯,又開始說他身板依舊是“鐵打的。”,又開始“扎手舞腳的打起拳來。”日後打回四川,你大哥別的不行了, 十個八個飯鍋頭總還抬得動的。“悲哀的是:“桌上的人都笑得前俯后仰“。讀來心里很沉。賴大哥最後當然酩酊大醉,他努力解說的戰役,他的傷疤,沒有絲毫的光輝榮耀,也許這樣的喝醉並不是第一次,酒成了他抒發心中鬱結的唯一方法。劉太太就說:我早就知道,每次都是這樣的。我們大哥愛鬧酒,其實他的酒量也并不怎麼樣。“賴大哥在平輩人眼中,有悲憫,但是依然無法溝通,無法理解。年青一代更覺得他就像個笑話:【賴大哥喝了酒的樣子真好玩】,酈珠咯咯地笑了起來,她向俞欣做了一個鬼臉。“賴鳴升,在他人眼中,和自己心中,都失敗得如此徹底。作者最後一句話,我覺得很有紅樓夢“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的感覺----“在一陣歡呼聲中,小孩子都七手八腳地點燃了自己的煙炮,一道道亮光衝破了黑暗的天空。四周的爆竹聲愈來愈密,除夕已經到了尾聲,又一個新年開始降臨到臺北市來。“
  •     或许是看了太久的长篇,这部短篇集总给我一种人物丰满之后等待故事高潮时情节却“戛然而止”的感觉。而仔细想想,即使故事不甚“完整”,也很好地应和了“台北人”这一主题——这部书原本就是写人的。正是这种蒙太奇式的刻画,叫人对老一辈台北人有了直观的印象。而这些人物的特点——坚强、世俗、义气——也许正是台北人(抑或说是外省人)共有的性格基因吧。不得不说,与余光中这样的海峡诗人相比,这部作品的文笔逊色了一些,对老上海十里洋场的描写,也总是少了那么一点神韵。但所有这些故事里,都有着一种苦楚的美,让人为之动容落泪,这种美是和如何叙写描述是没有什么关系的,正所谓“山河不幸诗家幸”,这种美,正是来自国家的不幸以及人民的多情和无情,正如余光中作品的美,并不来自于他的文字的。值得一提的是,最最感动我的一篇,竟然是《梁父吟》。光光是故事里的那份谦卑和人物举手投足间的礼让,总让我着迷,十足的民国范儿,让人不禁反思这几十年来,我们大陆究竟失去了什么。
  •     故事的主人公,余嶔磊教授在巷子口张望,臺北的冬夜,經常是下著冷雨的。傍晚時分,一陣乍寒,雨又淅淅瀝瀝開始落下了。余教授在等他的朋友,已多年未見。他這位朋友叫吳柱國,僑居國外20多年,這次回來是國際歷史權威,到處做演講,在機場被政府官員,報社記者一大群人圍在中間。朋友到了,兩人坐下聊天。內容無非是誰誰走了,說到一個叫陸沖的朋友,吳柱國說:“陸沖的結局,我早料到了,共產黨【反右運動】,北大學生清算陸沖,說他那本《中國哲學史》為孔教作倀,要他寫悔過書認錯。陸沖的性格還受得了?當場在北大便跳了樓。當年陸沖還是個打倒【孔家店】的人物呢。”聊天說著說著又提到一個共同朋友的慘死,余教授跟吳柱國說:“我們這夥人,總算你最有成就。......這些年,我一事無成。每次在報紙上看見你揚名國外的消息,我就不禁又感慨,又欣慰,至少還有你一個人在學術界替我們爭一口氣------“諷刺的是,吳柱國坦承他在國外“參加研討會,有一個哈佛大學剛畢業的美國學生,宣讀他的一篇論文,題目是《五四運動的重新估價》。那個小夥子一上來便把【五四】批評得體無完膚,然後振振有詞的結論道:這批狂熱的中國知識青年,在一陣反傳統,打倒偶像的運動中,將在中國實行了二千多年的孔制徹底推翻。這些青年,昧於中國國情,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迷信西方民主科學,造成了中國思想界空前的大混亂。但是這批父權中心社會成長的青年,既沒有獨立的思想體系,又沒有堅定的意志力,當孔制傳統一旦崩潰,他們頓時便失去了精神的依賴,於是彷徨、迷失。如同一群弒父的逆子----他們打倒了他們的精神之父,孔子---背負著重大的罪孽,開始了他們精神上的自我放逐,有的投入極權懷抱,有的重新回頭擁抱他們早已殘破不堪的傳統,有的奔逃海外,做了明哲保身的隱士。他們的運動瓦解了、變質了。有些中國學者把【五四】比作中國的文藝復興,我認為,這只能算是一個流產了的文藝復興。他一唸完,大家都很激動 尤其是幾個中國教授和學生,目光一起投向我,以為我一定會站起來發言,“可是他沒說一句話,理由是:”那個小夥子有些立論是不難駁倒的,可是,嶔磊———你想想看,我在國外做了幾十年的逃兵,在那種場合,還有什麼臉面挺身出來,為【五四】講話呢?所以這些年在外國,我總不願意講民國史....我們過去的光榮,到底容易講些,我可以毫不汗顏的對我的外國學生說:【李唐王朝,造就了當時世界上最強盛,文化最燦爛的大帝國】。就是這樣,我在國外喊了幾十年,有時也不禁好笑,覺得自己真是像唐玄宗的白髮宮女,拼命在向外國人吹噓天寶遺事......“余教授還在說:“可是你寫了那麼多的著作——“於是吳柱國乾脆挑明:都是空話啊。那些書堆在圖書館里都沒人要借。我寫那些書完全是為了應付美國大學,不出版著作就要解聘,沒法升級,所以“隔兩年,我便擠出一本。不然才不會寫。話說到這裡,吳柱國又開始羨慕余教授,說他:“還能在國內守在教育的崗位上,教導我們自己的青年————”這段話讓我想起白先勇另一個小說:夜曲。那篇故事里一個醫生立志回國醫治肺結核患者,種種原因沒回去,一直引以為憾;而他一個女同學回去了,去了音樂學院,立志要教一千個學生。可是後者的得意門生在文革時手被打斷,自己下放勞動,手嚴重受傷,已不能再彈琴,老年時千方百計來了紐約。而那個一生在國外了,事業有成的醫生還在羨慕她,這些事情如果不是親口說出,恐怕 一輩子不會知道了吧。這情節和冬夜何其相似,兩個人都不知內情,窗紙沒捅破之前,都在互相欽羨。余教授並沒有“守在教育崗位上,”他用盡一切手段想出國,在自己腿受傷的情況下也不想把外國大學的獎學金讓出來。文章結尾,兩個人還是參照物。吳柱國面臨退休,想回台北來;而余教授拜託他給自己尋個出路去外國大學當老師,雖然希望極其渺茫...........白先勇的厲害就是在兩個人瑣碎的對話里,呈現兩個社會,兩個語境,不諷刺,不評判,只是呈現,說完了也就結束,中間還穿插余教授個人的生活,越發物是人非事事休;過去是再也回不去了,未來卻一樣渺茫;這篇故事開頭結尾一再提到雨夜,看得人都跟著冷起來,這就是作者厲害之處,短短幾行字,氣氛已然鋪墊足了。白先勇寫這篇故事時才33,如此嫻熟,安靜,犀利,好生厲害。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懷舊,鄉愁,國殤,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
  •     英雄末路、美人迟暮,已是足够叫人唏嘘哀叹了,最爱的是《尹雪艳》、《一把青》与《冬夜》几篇
  •     这样一本书自然不需要我再夸些什么了,每个人物都那么具体的站在你面前,带着时代的忧伤和粉饰。读繁体竖版的文字更觉得有味道,只是尔雅出版社2003年这一版附上了欧阳子和余光中的书评,累赘了
  •     飞机上看的于是极其抑郁。一般模样一般腔调,倒是足够浓墨重彩了。
  •     非常细腻的文笔,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国民党
  •     珠联壁合
  •     这里的台北人不是个人文地理概念,而都有断裂的时空体特征:青春故土不再,一切都不可挽回,抑或留住最后点光鲜,无奈,道不尽离愁别恨。白先生文笔清丽净慧,人物情节情思张弛有度,读后余音绕梁。而且爾雅的版本很神奇,后来翻到一本简体版的才觉出,文韵原来有一部分在那繁体竖排的字里行间,无法替换。
  •     不愧經典。
  •     通过刻画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让我们看到那个离乱年代退守台湾的一百多万人的生存状态。有的奢靡、有的麻木、有的迷茫、有的消沉…这些个体的生命在时代大潮中随波漂流,身不由己,反过来见微知著地让我们体会到那一代人的辛酸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悲怆。
  •     最怕心尖結成的痂,也不過是時光裡最深情的追緬,太苦了
  •     手头第三个版本的《台北人》,我只想说白先勇太牛逼了。
  •     学校图书馆藏书。 文学概论作业 参考书目。最后论文文本选择了《永远的尹雪艳》。
  •     因为某人,才读了此书
  •     说不出的无奈和心酸!
  •     2016年4月4日得幸 蔡凱仁學長贈於倫敦。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像作者在卷首引用的这首诗一样,在台湾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无论是开国元勋、大将军、五四运动领导者亦或是普普通通的老板姓、男佣、歌女的故事都显得异常动人,十几个短短的小故事却在我心中激起了不小的波澜。
  •     比纽约客克制得多的感情。但又什么都在里面。
  •     白老先生签名书
  •     这是一群活在过去的人。白先勇的文笔十分柔和,但极有力地拍打在心上。
  •     有些故事不錯,有些就文縐縐的
  •     就写作技巧来说,是普通的。然而台北人——台北的大陆人,这主题始终萦绕着命运无常的无奈和忧伤,挥之不去。
  •     寫女性的幾篇比較精彩,寫老派知識分子的幾篇,現在看更多的是滿足讀者的懷舊情懷和好奇心。
  •     读到一半的时候和@我台湾来的 讨论了一下,又参加了一个读书会,感受也是随着一变再变。因为台湾本地人在书中的缺失,造成我读的时候总有一种疑虑。当然文字上的精妙之处是有的,很多情境和心情上的描述也是入木三分。随之而来的疑问是,所谓经典,是应该有穿梭时空的本事的,而此书恰恰显得有些狭隘。可能也和我读这书的过程以及时机有关吧。比较遗憾的是这种《红楼梦》式的表达我总是get不到点,所以对于难得读一回小说的我来说,这场阅读没能给我带来更深处的挖掘欲望。没有特别喜欢的篇目,然后豆瓣条目里面的目录是反的,竖版书竟然被以横版书的方式录了信息,我也是醉醉的。。。
  •     悲憫情懷。
  •     对岸整体的失意,各色人物的离愁。刚知道作者是白崇禧的儿子!!!
  •     让同学从台湾诚品带回来的”台北人“。常在其他书里看到白先勇在台湾文学史上拥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认真读了白先勇的文字才发现,他写人说事有太多厉害之处,好像家里来了一位儒生模样的客人,他态度平和地和你唠了一会这些年的事情,就离开了。他走后,你的眼泪就簌簌地全跌落了下来。
  •     去香港的时候买的书,过了三个多月才看完。每一篇都是一个破碎的梦,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是一段无法遗忘的历史。喜欢这种感觉的书,和自己喜欢盖茨比的情怀应该差不了多少。回不去的才是最美好的。而人们却放不下,只能沉缅其中,失去前进的力量。
  •     拖拖拉拉一直没看,看完长篇后同事提起来,好吧,还是看完它。不错,尤其是每篇那些日期有些刺眼,会提醒人当时年代的人事物来。不晓得五十年后看今天会怎么样。
  •     台湾买的书~拖了这么久终于看完了。拿起来就放不下的书。
  •     越来越不喜欢看了之后没有希望的书,越来越不喜欢
  •     並不來自台北的台北人,懷揣曾經的往昔故鄉的思憶,來到這片島嶼上,謀求新生,卻又割捨不了從前種種,至少在真正意義上從未放下過。時空的流轉,一如卷首的烏衣巷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燕子依然是燕子,燕子以外不再一樣。每一篇故事都不一樣,卻又都一樣,一以貫之的歷史滄桑,是個人歷史也是家國歷史,誰都逃不過,誰都抓不住。始終不變的,大概只有尹雪艷,這個跟燕子一樣,唯一不帶任何喜怒哀樂的角色,始終冷艷的觀看着她的座上客,骨子裡不帶一點情感。
  •     《台北人》的开篇《永远的尹雪艳》写作时,《百年孤独》正在写作中,或许白马二人没有任何关联,但关于台北与马孔多的短篇有着天然的相似。白先勇欠的是一部全景式的长篇。
  •     又看了一遍
  •     一群无处可归也无处可去的老人。
  •     竖版繁体配这本书正好
  •     尤爱《孤恋花》一篇
  •     一桩桩飘摇苦闷的旧时人生。几年前被安利过《金大班的最后一夜》,那篇之后没再看过白先勇了。之前安利我的朋友说过以前有两篇小说风格是模仿他,今天看完这本觉得她模仿得很像啦!
  •     在台北敦南诚品诺大的书架上,密密麻麻的书脊排列间,一眼定格在白先勇先生的《台北人》,一秒间抽下揽入怀中,决定带回品味。真是一本好看的书,无论外观与内容,都透露出中华文化的端庄,就如书中描写的从大陆迁徙入台的形形色色之人们,即便环境变化了,语调变化了,一种端庄的仪态和生活作风绝不能丢弃,全不论维持这种仪式感需要花多大的代价和心力,这就是传统之美,在与异己抗衡时,坚如磐石,形成一股令人敬畏的力量。
  •     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一场场浮华旧梦,一帧帧画面让人心酸。最爱《游园惊梦》。
  •     数不清的小故事就是一本台北人。白先勇写的台北人,都不是来自大陆的,而不是原住民。这里面,有各个生活阶层的人,有风光不在的舞女歌女,有长工,有不同葬礼上的人情冷暖,看过了那么多那么多的悲欢离合,这大概能折射出当时台湾社会的大部吧。#第一本完整看完的竖体版#
  •     文风像张爱玲(?)又不像 暂称之为民国味儿好了 最爱游园惊梦 却是冬夜读来最为动容
  •     这本书像是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界,我从没有接触过的。台北在作者的笔下,是搬去的上海与南京,缠绕着乡愁,缠绕着意气风发光辉岁月。年轻的军官,色衰的舞女,伶仃的仆人,在他们口中诉说出来一幅幅大时代背景下的悲剧。
  •     萝卜白菜能低等蔬菜与一些我不知道的高等蔬菜,譬如有机蔬菜等由于一些原因被放在一个锅里煮成了一锅粥,没人愿意或者能够分辨出它的源地和价值。此处用来类比逃去台湾的形形色色的人可能有些片面,不过相同的是那在大潮下不得不压抑欲望随波逐流的无力感,以及自身扔不愿放弃的那点小执着与别扭。
  •     任你挥斥方遒金戈铁马,任你红尘花魁纸醉金迷,终逃不过“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欲念只是生死一线间 ,唯一不变的是改变 ,跟不上时代的更替即便曾站在时代的前列,也将被时代所抛弃历史所抛弃,向那个时代,敬礼。
  •     扉页的一句“纪念先父先母以及他们那个忧患重重的时代”,总结得实在是好~太多的故事,太多的人物形象,值得叹息与扼腕。最悲情的自然是孤恋花。放不下的不仅是前半生的繁华与辉煌,还有很多对人和对革命为了的情怀,然而后半生落魄至此,全被命运压了下去...
  •     每读完一篇感受只有一个惨字,不动声色的把你带入那个时代场景中。
  •     很久没读到这么丰富的小说了。有故事,有人物,更有沧桑的历史和浓浓的乡愁。每一个故事都动人的,都有人的心路历程。不过当14个各式各样人物的故事跨过海峡跨过时空一起呈现出来的时候,感受到更是厚重的历史。很悲观地觉得人在历史面前如此脆弱不堪。暗暗期望这只是因为1949年时的历史大手太过有力,而自己和这个平静的时代对战的时候还有稍稍一丝生机。
  •     虽然算不上篇篇精彩,不过非常值得看.给四星是因为不太喜欢那种特殊的台湾文学语言风格.
  •     余秋雨的序:世纪性的文化乡愁是对这本书的高度总结。白先勇从没有特意描述历史背景,但是他塑造的人物“在时间上几乎都有沉重的今昔之比,年华之叹”。从没刻意赘述历史背景,但是处处却都体会到小人物国破家亡之悲。这种悲情又不直接发生在主人公身上,而是借由主人公的视角呈现或者描述出来。这样的表现方式又让人产生的一种无力的悲凉。因为在历史的滚滚红尘里,我们的命运往往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念王雄痴念,卢先生执念的主人公们又活的有多明白呢。
  •     甚麼叫文學,甚麼叫驚艷! 《孤戀花》 《冬夜》 《遊園驚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