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代农业问题

出版社:齐城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10出版)
出版日期:2009-10
ISBN:9787109141896
作者:齐城
页数:285页

章节摘录

插图:恩格斯指出,唯物主义是“建立在对物质和精神关系的特定理解上的一般世界观”。在辩证唯物主义中,物质范畴已不是标志实物、标志原子的狭隘概念,而是包括一切客观实在的广泛已极概念。辩证唯物主义撇开仅为个别种类的物质所固有的具体特性,撇开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揭示它们之中最主要的、本质的特性,揭示出它们的客观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证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同时,确立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永恒地存在着,意识是物质发展的产物;感觉、表象、思维作为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的总和,其源泉就在于物质等唯物主义原理。列宁根据这些原理,总结恩格斯以后最重要的科学发现,科学地完整地制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指出,为了定义物质范畴,或定义物质,不能运用逻辑上已有的下定义的方法。只有从物质对于意识的关系上,亦即只有科学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意识对物质的关系,才能给物质下定义。作为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起始范畴的物质,反映了最本质、最简单和确定的那些现实关系。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列宁指出,给物质下定义,也就是重复这样一句话。“物质、自然界、存在、物理的东西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识、感觉、心理的东西是第二性的”。在展开的物质定义中,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的。物质和意识是最普遍的哲学范畴。列宁在对物质作最本质的规定时,首先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在说明世界的本源,说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时,只能把物质定义为“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只有这样,才能堵塞用感觉、心理要素和观念等对物质进行“普遍代换”的唯心主义的任何空隙。

前言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代农业问题》一书,是齐城同志在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的汇集。这些成果体现出作者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域和思考深度,以及探究现代农业问题的研究路径和实证方法。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它集成前人,昭示来者,历久弥新。历经一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马克思主义在曲折中前行,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和追寻。尽管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受到严峻挑战,但它穿越历史的真理之光依然给人类未来带来希望。马克思主义最可贵的品质是与时俱进,不断面对和解决新的现实问题,这是它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不竭动力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而中国特色现代农业问题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现代农业与现代工业、现代城市相互依存,互为支撑,共同构成当今社会的支撑体系,而现代农业则更具有基础性。当前世界经济已进入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性格局,中国经济也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在这种背景下研究中国的现代农业问题,尤其是农业支持政策问题,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紧迫。齐城同志的这部研究成果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重点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识论和历史观中的一些前沿问题。作者对于物质概念的层级结构、现代实践的主体性特征、非平衡结构下的社会发展动力等问题做了富于个性的探讨,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后记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代农业问题》一书,是我在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的集结。选择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之路,是对自己意志力和潜能极限的挑战。虽然这是很多同时代人孜孜以求的求学目标,但迈向知识殿堂的每一步,都充满崎岖和艰辛,它需要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乃至身心俱损的代价才能实现。三年的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之路,实际是我三十年求学历程和研究成果的汇集和升华。我的学习和研究之路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十年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育和研究时期。其间重点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西方哲学和现代科技哲学。整理发表的代表作品有《物质概念体系建构的科学背景和逻辑进程分析》、《现代实践主体性的多维特征及功能延伸》、《社会系统有序发展的结构条件及演化动力分析》、《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理论蕴涵》等。第二阶段是十二年的区域经济和农村政策研究时期。这一时期重点研究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模式、传统农区劳务经济发展路径等。主要成果是参与主持完成了《面向21世纪的信阳大别山区经济综合开发战略研究》等,获得河南省实用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三阶段是六年多的中国特色现代农业支持政策研究历程。

内容概要

齐城男,河南息县人。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河南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河南省信阳市委党校兼职教授。先后任河南省信阳地委党校理论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信阳地委办公室正科级秘书、二秘科科长;信阳地(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信阳市委副秘书长;现任信阳市农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先后主编有《信阳农业发展战略与规划》、《迈向现代农业的路径探寻》等著作;主持完成省部级委托研究课题三项;在《中国农村经济》、《农业经济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学报》、《中州学刊》、《郑州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获得省级科研成果奖三项。2009年9月被农业部授予“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荣誉称号。

书籍目录

序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物质概念体系建构的科学背景和逻辑进程分析现代实践主体性的多维特征及功能延伸社会系统有序发展的结构条件及演化动力分析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理论蕴涵第二部分 现代农业问题研究中国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及应用研究中国粮食比较优势与政策支持水平实证分析我国农业政策支持水平测定及时序分析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需求与供给研究中国特色现代农业支持政策目标体系建构河南省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证分析——以河南省信阳市为例农业产业化是扶贫攻坚的有效途径第三部分 学科专题研究试论三个理性原理对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意义试述《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蕴含的方法论启示简论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要点及意义增强软实力是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战略举措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历史考察和理论溯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和理论局限第四部分 招标课题研究中国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及方法应用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第一章 导论一、中国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背景二、中国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三、国内外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四、论文的结构第二章 现代农业概念、特征和发展趋势一、现代农业概念二、现代农业特征三、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四、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五、国外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及启示六、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及重大意义七、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第三章 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及评价方法一、指标体系设置原则二、评价方法选择三、评价范围分析四、指标体系设置五、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说明六、指标含义、计算方法、数据来源七、现代农业专家评价系统的实现方法八、现代农业评价模块的实现第四章 对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总体情况的评价一、时点的确定二、数据预处理三、评价过程的实现四、评价结果五、评价结果分析第五章 对全国各省(区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分析一、时点的确定二、数据预处理三、评价过程的实现四、评价结果五、评价结果分析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一、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二、现代农业评价体系的缺陷及完善思路三、现代农业评价方法的应用和系统实现参考文献河南省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研究报告摘要第一章 导言一、选题背景二、选题的目的与意义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四、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五、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六、主要创新点与存在不足第二章 体系现状一、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界定二、我国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现状三、河南省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现状四、现代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索第三章 指标比较一、评价指标体系二、国内外比较三、产业化现状及区域布局规划第四章 架构设计一、河南省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基本架构二、河南省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框架设计第五章 支持措施一、组织保障二、资金保障三、人才保障四、条件保障五、制度保障参考文献后记

编辑推荐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代农业问题》是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代农业问题》一书,是齐城同志在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的汇集。这些成果体现出作者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域和思考深度,以及探究现代农业问题的研究路径和实证方法。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它集成前人,昭示来者,历久弥新。历经一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马克思主义在曲折中前行,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和追寻。尽管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受到严峻挑战,但它穿越历史的真理之光依然给人类未来带来希望。

图书封面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代农业问题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