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学校教育心理学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6
ISBN:9787030345875
页数:288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心理学与学校教育心理学 本章目标 1. 能够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2. 能够理解心理的实质、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3. 能够掌握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4. 能够理解教学系统所包括的五个基本要素和三个基本侧面。 5. 能够掌握学校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工作的现实意义。 6. 能够掌握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 7. 能够掌握学校教育心理学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心理学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重视,并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方面。例如,在现代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无处不在的广告是怎样影响到你的消费行为?中国人爱面子的特点是否影响到你的人际交往?家庭环境、家庭教养方式是怎样影响到子女的人格发展?对于跨入高师的大学生而言,学校教育心理学与当前的学习及将来从事教育工作的关系更加密切。学校教育心理学将有助于你们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及相关能力的培养,并在促进发展良好的自我意识、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维持身心健康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第一节 心理学概论 学校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所以要研究和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首先必须对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有一个概要的了解。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说对它熟悉,是因为人们时常提起心理学一词;说对它陌生是因为对它的研究内容缺乏正确的理解。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把心理学和相面、算卦、占卜联系到一起,这是对心理学的误解。那么到底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呢?科学的定义是: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是各种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人们通过感官认识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对事物的内在规律进行思考、各种喜怒哀乐等都是心理现象,动物也存在着心理活动,因而也具有心理。人们可以利用其心理活动规律去训练动物的行为,使之为人类服务(如训练狗为残疾人服务),也可以通过对比来探明某些与人相似的心理活动规律,更好地了解人的心理活动。 探明动物产生这些心理与行为的原因与机制是动物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它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心理学主要是以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的。 心理现象由许多心理活动构成。每种心理活动都有内容与形式两个侧面。心理活动内容指来源于现实并为每个人所意识到的各种映象本身,而心理活动形式是指这种映象存在的方式及其组织、结构。心理学着重研究心理活动的形式,因为心理内容是无穷无尽的,外部世界有多少事物,它就有多少事物的映像,心理内容千变万化、情随事迁、因人而异,它带有相当大的情境性和主观性。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特点是分析与概括,因而心理学着重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形式。 二、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人类心理现象是自然界最复杂、最奇妙的一种现象。人类心理活动表现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切领域,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 个体心理系统 个体心理是指个人所具有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现代心理学倾向于把个体心理现象看成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系统。概括起来,个体心理可以分成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1. 心理动力 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指向。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精神的还是肉体的,都是在某种内部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这种推动人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就是人的活动动机。动机促使个体产生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并不断调节行为的强度、持续时间和方向,使个体在行为中达到预定目标。 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失衡状态。它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人有生理的需要,如食、性等;也有社会的需要,如劳动、人际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等;人有物质的需要,如食物、衣着、住房、交通工具等;也有精神的需要,如认识世界的需要、审美的需要等。兴趣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深入认识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世界观则对人的需要进行调节和控制,并由此确定个体对客观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态度。 2. 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能动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及其关系。 认识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始于感觉与知觉。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而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人们通过感知觉所获得的知识经验能储存在人的头脑中,并在需要的时能再现出来,这就是记忆。人不仅能直接感知个别、具体的事物,认识事物表面联系,还能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去间接地、概括地认识事物,揭露事物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这就是思维。人还能利用已有的表象创造新形象,这就是想象。人们还能利用语言把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接受别人的经验,这就是言语活动。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不仅反映事物的属性、特征及其联系,还会对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引起满意、喜爱、爱慕、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凡是符合人需要的客观事物就会使人产生积极肯定的情绪,反之则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可以说,客观事物是情绪体验的客观来源,而人的需要是情绪产生的主观原因。 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肯定或否定的情绪,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标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意志过程。它常常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并体现在对行为的发动和制止方面。发动即激励个体去从事达到目的所必需的行为;制止即抑制与预定目的不相符合的行为。正是由于意志的调控作用,人才可能达到预定的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个体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并非彼此孤立进行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一方面,人的情绪和意志受认知活动的影响。“知之深,爱之切”,深厚、真挚的情感来源于对人、对事真切、深刻的了解;“知识就是力量”则说明认知对意志行为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个体的情绪和意志又对认知活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积极乐观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品质能促进人们认知的积极性;相反,则会窒息人们认知与创造的热情。再者,情绪与意志也有密切的关系。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为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为的阻力,而意志则可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3. 心理状态 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条件下,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不同的状态。心理状态就是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其持续时间可以是几小时、几天或几星期。它既不像心理过程那样变动不居,也不像心理特征那样稳固持久。事实上,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在睡眠状态、觉醒状态或注意状态下展开的,这些不同的心理状态体现着主体的心理激活程度和脑功能的活动水平。 一般而言,人们自觉地、清晰地反映客观现实的心理活动是以注意状态为基础,并由注意状态相伴随的。注意作为一种比较紧张、积极的心理状态是意识活动的基本状态,它使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一定的对象上,并使人对被注意的事物进行清晰的反映。没有注意的作用,人就无法清晰地认识事物,也无法准确而迅速地完成某种活动。 4. 心理特征 人在通过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来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还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特性,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差异。心理特征就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在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中体现出个体的差异。例如,观察方面的敏锐精确与粗枝大叶;记忆力方面的强与弱;思维方面的灵活迅速与呆板迟钝等。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特征,在速度、强度、稳定性、指向性等方面表现出个体的差异,一般不受个人活动目的、动机和内容的影响。例如,有人温柔,有人粗暴;有人沉着冷静,有人急躁焦虑;有人情绪稳定,有人容易波动等。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在言谈举止等方面表现出个体间的差异。有人谦虚谨慎,有人骄傲自满、有人坚毅果断,有人优柔寡断;有人沉着自信,有人怯弱自卑。正是这些心理特征,使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其他人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个体心理结构可以归纳为图1-1。 在分析心理现象时必须指出,人的心理是一个整体。将个体心理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四个方面,只是为了便于科学的研究分析。事实上它们是彼此密切联系的。首先,心理动力与心理过程是相互作用的。人没有无缘无故的认识、情感和意志,他们的心理过程总是在某种心理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同样人的需要产生和发展又依赖于心理过程。其次,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如果没有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认知、情绪和意志行为,个体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便无法形成,也无从表现。 同时,心理过程的进行也受到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与制约。第三,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也是密切联系的。心理状态既稳定又可变是介于流动的心理过程与稳定的心理特征之间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果某种心理状态经常反复出现,并且持续时间越来越长,那么这种心理状态就可能转化为个体的心理特征。同时,心理特征也影响着心理状态。 (二) 个体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任何行为的产生都不会是无缘无故的,总是在一定的情况下产生的。引起行为的各种因素叫刺激,刺激既可以是来自于外部的物质世界或社会环境,也可以是来自于内部的生理与心理因素。在人类行为中,语言刺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个体通过语言发布命令,既可支配别人的行为,也可进行自我调节,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于预定的目的。 虽然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和心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是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的。同一刺激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不同刺激也可能引起相同的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有丰富的主观世界。人总是以自己的主观精神去处理各种刺激,然后作出恰当的行为反应。同时,心理也要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则是用来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由于心理与行为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我们不仅可以根据所给予的刺激来预测心理现象,也可以根据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来推测心理活动。因此,心理学家在研究心理现象时,往往要客观地观察和测量人的行为,并通过探讨心理与行为的关系来全面准确理解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学有时也可以称为行为科学,即通过对行为的客观记录、分析和测量来揭示人心理现象的规律性。 (三) 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人和动物都有心理,但人的心理不同于动物的心理,它具有意识的特点。所谓意识,就是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意识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导方面。正是因为人具有意识,人才能够觉察到作用于感官的外部世界,人才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特征及其联系,并能动地去改造客观世界;人也能觉察到自己的主观世界,明确自己的行为动机和内心需要,了解自己的认识过程及情绪状态,知道自己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由于人具有意识,因而人不仅能够认识事物、评价事物、认识自身、评价自身,而且能够实现对环境和自身的能动的改造。 但是,人的心理除有意识外,还存在无意识现象。它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梦境,人不能预先计划梦境的内容,也无法支配梦境的进程。在多数情况下,人们也难以回忆梦境的内容。人在清醒的时候,有些心理现象也是无意识的。如人们意识不到视觉和听觉过程,次声能影响人的机体状态和心理,但人们也不能意识到它的存在。某些动作方式起初可能受意识调节,但在它们成为习惯之后,便可能转化为无意识现象。偶尔,无意识的内容也会闯入意识,如口误、笔误,会把个体无意识的欲望泄露出来。总之,无意识也是人的心理活动,它对人的行为也有一定的作用。在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意识和无意识是紧密联系的。意识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四) 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 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存在于个体身上的心理现象,我们称为个体心理或个体意识。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主要是研究个体心理或个体意识。但是人是社会的实体,人作为社会的成员总是生活在各种群体中并与他人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如民族关系、师生关系、亲属关系等。由于社会群体的客观存在,便产生了群体心理或社会心理。 群体与个体一样,存在着群体需要、群体价值、群体规范、群体舆论、群体目标等心理特征。 一个群体由于具有某些特定的心理特征而区别于其他群体。 群体心理或社会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群体心理是在群体的共同生活环境中产生的,它是该群体内个体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而不是个体心理特征的简单总和。群体心理不能离开个体心理,但它对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来说,又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实,直接影响个体心理或个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三、心理的实质 很久以前,由于人们发现人与动物流血过多而失掉知觉或死去,心理活动不复存在,认为心理现象主要发生在心或其他脏器,所以把精神活动称为“心理”。其实我们都清楚血液只是人体营养运输线。此外,喝酒令人不清醒,也不是灵魂受潮所致。 现代心理学科学地揭示了人的心理实质,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一)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类经过长期的探索,最终认识到脑是心理产生的器官,心理是脑的产物,是外部活动在头脑中的反映。现代科学从三方面论证了这一结论。 首先,从生物进化过程看,低等动物最初出现的感觉、知觉取决于动物的神经网和头部神经结的形成和发展。灵长类动物的心理水平是动物中最高的,开始具有初步的思维能力。 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人脑得到了高度发展,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比动物脑有了质的飞跃。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最高形式――意识。这表明心理活动水平取决于脑的发展水平(图1-2)。 其次,从个体生长发展过程看,个体的心理活动水平与其脑发育水平密切相关。婴幼儿时期,由于大脑发育尚未成熟,婴幼儿的心理活动处于较低水平,还不能进行复杂的思维活 。

内容概要

金河岩、郐一杰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心理学与学校教育心理学第一节 心理学概论第二节 学校教育心理学第三节 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第一节 学习的科学含义第二节 学习的分类第三节 学习理论第三章 学习的认知过程第一节 注意第二节 感觉和知觉第三节 记忆第四节 思维和想象第五节 问题解决策略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第四章 情绪、情感与健康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的概述第二节 情绪与情感的种类第三节 情绪与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第四节 青少年情绪和情感的特点及其培养第五章 意志行动及其培养第一节 意志概述第二节 意志过程和结构第三节 意志的品质及其培养第六章 学习动机与动机激发第一节 需要与动机第二节 动机的作用理论第三节 学习动机及其激发与维持第七章 个性心理特征第一节 能力第二节 气质第三节 性格第八章 个体心理发展第一节 心理的发展及其主要观点第二节 认知和语言的发展第三节 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第四节 影响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因素第九章 学习心理第一节 学习迁移第二节 学习策略第三节 学习风格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相互关系第二节 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第四节 常见道德问题及其矫正第十一章 教学心理第一节 教师心理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第三节 课堂心理气氛第四节 人际关系第十二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含义第二节 学校心理辅导第三节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全国高等院校规划教材:新编学校教育心理学》是依据课改新要求,为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适应新课改而编写的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心理学教材,也可作为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学参考书和自学用书。 《全国高等院校规划教材:新编学校教育心理学》在体系上有所创新,注重师范教育课程的内部逻辑联系,明确教学要求;注重解决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注重吸收当代心理学研究成果和最新发展,有助于公共课心理学教学和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图书封面


 新编学校教育心理学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正版书,内容不错,值得高校老师学习借鉴,也是高校老师准备教师资格证的必备用书
  •     新编学校教育心理学很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