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喜文化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302313946
作者:殷伟,程建强
页数:202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喜神传说无形无星喜神,是民间信仰中幻想的吉祥之神。然而喜神不同于其他民间俗神,没有专设的庙宇。最初的喜神是很抽象的,并无具体的形象可言,与其他神明相比显得有些空洞,几乎让人难以捉摸。后来喜神有了自己的尊容,但模样却没有什么显著特点,完全是福神天官的翻版,大概是世人根据自己趋吉避凶、追求喜乐的心理想象出来的作品。在上古神话中有个吉神叫泰逢,《山海经?中次三经》中有记载,泰逢是人形虎尾,能够动天地,兴云雨。这是一个主吉的神灵,大概算得上是中国最早的吉祥之神,传说凡人有喜庆之事就能够看见泰逢,与后世喜神或多或少有点渊源关系。喜神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产生,已经无法考证,只知道喜神在民间流传当晚于福、禄、寿三神。喜神不像福、禄、寿三神那样由星宿衍变而来,也没有神形可辨,这是喜神的最大特点。民间传说喜神是一个女神,而且留有长胡须,原本是长拜北斗星君修炼的一个女子。修真成道时,北斗星君以其虔诚显形女子面前,询问她有何所求,女子只是以手抿口,笑而不答。北斗星君误以为这个女子是在祈讨胡须,遂赐长须,并以其发笑时呈喜像而封为喜神,只因有长须,不再令凡人再见到她真实的面貌。从此,喜神专司喜庆,却不显神形。喜神是河北内丘人生活和精神的寄托,而且被人格化了的喜神是高鼻大眼、梳着发髻、怀抱琵琶、笑容可掬的女性。旧时人们过年,不论贫富,有一本书,必然是要买的,这就是历书。在历书正月初一到初五这五天中某一天的小格下,除有黄道、黑道、宜否沐浴、宜否嫁娶等小字外,还用大字印着“喜神正北”或“喜神西南”等字样。这是在告诉人们,这天是每年一度迎喜神的日子。迎喜神虽属一种俗信,但喜神并不是凭空想象出的一位神灵,而是按干支和八卦计算出的一种方位,于是民间创造出喜神每日所居方位,按干支推算日时,按八卦定方位,以确定喜神某日某时在某位,设祭供奉求喜。清代乾隆皇帝还郑重其事地下旨编撰过一本有关寻找喜神的方位的书《协纪辨方书》,其中的《义例?喜神》有辨识喜神方位的记载:喜神于甲己日居艮方,是在寅时,乙庚日居干方,是在戌时;丙辛日居坤方,是在申时;丁壬日居离方,是在午时;戊癸日居撰方,是在辰时。道书中有《六十花甲子喜神方》,指明每一干支日喜神所处的方向。如甲子、喜神东北、己丑喜神西北之类。有了这辨别喜神方位的专业书,就知道什么日子什么时辰喜神在什么方位了,迎喜神时也就按书查到喜神方位,祈神更加方便了。历书上查明喜神方位,皇家要举行仪式,按喜神方位,赶神牛到郊区以迎喜神。牛要披红,鼓乐以送;司牛官要鸣鞭,叫做鞭春,以尽一日之欢。这样做大概是为了图得人畜两旺,五谷丰登。在苏州,每年立春前后有盛大的迎祀喜神民俗活动。届时,地方官员率领军营士卒,一行人马浩浩荡荡开到城隍庙神坛,去举行迎接和祭祀喜神的隆重仪式。清人蔡云《吴歈》写迎祀喜神说:“南来喜气远迎将,夹道游人若堵墙。一阵香风笑声起,画楼何处不新妆。”旧时不仅百姓、商贾、妓女迎喜神,当官做老爷的也要迎喜神图个吉利,迎喜神已成为一项广为流行的民俗活动。过新年北方有双喜神的仪礼,正月初一从凌晨起就有迎喜神、接财神的程序,按照喜神所在方位,由家长主祭焚香出迎。南方城镇则流行新正(正月初一)清晨“兜喜神方”习俗,即奔往喜神方位寻求一年好运。浙江溪口人崇尚财神、喜神,有对联说:“财神常进勤俭宅,喜神长伴善良人。”《长沙新年纪俗诗》说:“出行都向喜神方,翎顶官靴奔走忙。”喜神究竟是什么模样,并无固定形象。民间年画中,喜神有似天官的,也有似财神的,清代北京民间年画《喜神门官》绘天官一手持朝笏,一手托“囍”字,后有童子持“双喜临门”旌幡;而《双喜临门》则绘两个童子,一个一手持如意,一手托“囍”字,另一个一手持花枝,一手托佛手。又有绘一对手抱珊瑚的财神,后随童子各一,童子抱一宝瓶,瓶中升起双喜字。和合二仙也是民间喜神,民间年画《福禄寿喜》中“喜”绘的就是喜字中嵌入和合二仙图像,充满喜庆、吉祥气氛是新婚人家喜贴的门画。祖先画像宋代称画像为喜神,喜神是宋代俗语。自宋以后,喜神多指祖先画像。祖先崇拜是鬼魂观念和血缘观念的结合,故祖先又称神祖,祖宗牌位又称神主,祖宗遗像也称喜神。在受崇拜的祖先中,对家族肇基立业、繁衍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当地始祖为至尊,神格最高,被奉祀为血缘姓氏家族的保护神。子孙应虔诚烧香膜拜,感念先人勤奋开拓的恩泽,祈求永恒不灭的祖灵保佑。所以祭祖、拜祖成为人们的一桩头等大事。俞明《五妹旧梦》描写过年祭拜喜神说:“廿四夜后,宅子里到处披红挂彩,门厅里挂起四盏大红灯笼,环形厅上挂着几盏走马灯。供桌上请出喜神,喜神就是祖宗神像,正中一幅大红喜字,是咸丰帝赐给彭启丰的御笔。”清末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九回《论丧礼痛砭陋俗,祝冥寿惹出奇谈》描写:到了正日的头一天,便铺设起寿堂来,伯明亲自指挥督率,铺陈停妥,便向雅琴道:“此刻可请老伯母的喜神出来了。”雅琴道:“甚么喜神?”伯明道:“就是真容。”雅琴道:“是甚么样的?”伯明道:“一个人死了,总要照他的面庞,画一个真容出来,到了过年时,挂出来供奉,这拜阴寿更是必不可少的。”明清时民间也将祖先称为喜神,旧时人家多于除夕悬挂,以香烛果品茶点供奉,并率家人以拜,称为“拜喜神”。清人顾禄《清嘉录?正月?挂喜神》记载苏州习俗说:农历新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悬挂祖先画像,在祖先喜神位前燃香上供,全家人按长幼依次虔诚祭拜,叫做拜喜神。春节祭祖是远古祖先崇拜的流传,祈求祖先阴灵护佑、降福于己,自然要把祖先看成是喜神了。清人蔡云《吴歈百绝》这样咏道:“有几人家挂喜神,匆匆拜节趁清晨。冬肥年瘦生分别,尚袭姬家建子春。”记录了冬至的主要习俗为拜节、敬神等,也道出了所敬之神是祖宗喜神。安徽太平习俗,祖宗不只在村中祠堂里接受阖族祭祀,还要回到各个家庭,和子孙一起过年。腊月二十四日,是祖宗“下驾”之日,各家先数日收拾正厅,洒扫至洁,从全家最高处的阁楼,将祖宗喜神请出,一幅幅挂起。祖宗喜神的服装,有从明朝的纱帽玉带直到清代的翎顶朝珠,还有民国的燕尾服、大礼帽。正厅上挂红纱宫灯,下铺红毯,供桌和坐椅一律系上红呢帷幕,案上红烛高烧,朱盘高供,满眼只觉红光晃漾,喜气洋洋。喜神纣王古时候,掀盖头的这一刻,往往是新郎新娘的初次相见。新郎用秤杆缓缓地挑起那大红的盖头,盖头下是他将一生携手共度的妻子。眼前是一张红透了的小脸,飞快地抬眼瞅一瞅夫君,便又像触了电般地收回去,那带笑的双眼漾满了春意。这是中国民间婚嫁中的一种习俗,尤其是旧时结婚,新娘子出嫁那天,不但要戴花披红坐花轿,头上还要蒙上块大红布,以保佑新娘子平安入洞房。此俗由来已久,最迟在唐宋时期,这一习俗就已十分流行。唐人杜佑《通典》、宋人吴自牧《梦粱录》都有在洞房中挑盖头的记载,清人朱轼《仪礼节略》将民间盖头的形制说得很清楚了,盖头多以四五尺见方的红色绸缎制成,四角缀以铜钱或其他饰物,新娘在登上迎娶的花轿前,得先把盖头罩在头上,四角自然下垂,盖住整个脸部,直到拜堂之后,才由他人用秤杆挑去盖头,露出真容。新娘出嫁为什么头上要蒙块红头巾,据说与喜神纣王有关,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姜子牙奉元始天尊之命登坛点将封神时,将纣王封为喜神,专管人间的婚姻,谁家结婚都得请他送喜。大概这是因为纣王喜好女色的缘故。可是纣王当了喜神却没改好色的老毛病。纣王去送喜时,看见哪个新媳妇长得好,就抢回去给他做小老婆。百姓都非常气愤,可是娶媳妇又不能不请喜神,大家无奈,只好求姜子牙帮着想办法。姜子牙告诉大家:要给新媳妇蒙头红,新媳妇一进门就要放鞭炮,大家照这个办法做了,果然纣王一见新媳妇蒙着头红,一听鞭炮响,就吓得赶快驾云回天了。原来,武王伐纣时是打着一色的大红旗杀进纣王的都城的,纣王死后脑袋又被挂在红旗上,而当初两军交战时,纣王又挨过姜子牙的神鞭。所以,纣王一见蒙头红,一听鞭炮响,以为是姜子牙打着红旗,用打神鞭来打他,就吓得赶紧逃跑。因此,以后娶亲的人家都给新媳妇蒙上头红,再放一挂长长的鞭炮,以驱走纣王,把新媳妇平平安安接回家。久而久之,头红也就成了新媳妇的护身符了。这是老百姓附会的故事。民俗学家认为新娘红巾盖头习俗源于古老的民间传说,元人王晔根据大量的民间传说写有元杂剧《破阴阳八卦桃花女》,对宋元时期民间婚礼中的种种仪式、习俗和禁忌的由来及其意义都作了详细描写。周乾开卦铺为生,人称周公,善于算卦,占算灵验。但其占术屡为桃花女所破,周公便设计陷害桃花女,假托为自己的儿子向桃花女求婚,桃花女将计就计,答应婚事。周公故意挑选凶日为迎亲婚期,又布置各种凶神恶煞变成树桩、怪石等物蹲在路边,欲侵袭新娘桃花女。桃花女叫人拿个筛子走在喜车前,自己用红布将头脸罩住才上喜车,又吩咐送亲的家人凡沿途遇到可疑的树桩、怪石等物,立即用红布盖住。原来凶神恶煞害怕红布这类镇厌物,故而不敢接近喜车和新娘。就这样,桃花女顺利完成拜堂成亲大礼,进入洞房,终使做公公的甘拜媳妇下风。此事传开,那些欲办喜事又怕凶神恶煞侵袭的人家,都效仿桃花女的办法。从此,新娘用红布盖头演化为世代流传的婚俗。高禖女娲女娲是被中国民间广泛而长久崇拜的一位女性神,她被看成是创世神、始祖神,又是专管婚姻的红喜神,即有史以来最早的媒神。传说女娲能化生万物,她的最伟大的业绩一是炼石补天,二是抟土造人。女娲以黄土和水造人,考虑到人要代代相继,善衍不绝,于是创建了婚姻制度,促使男子与女子结合以生儿育女,于是女娲就成了第一个媒人,被后世尊奉为媒神,又称高禖(méi)。人们祭祀这位婚姻之神典礼十分隆重。女娲之神的出现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中婚姻以妇女为中心,女族长掌握着全族的婚姻大事。女娲,上古时的女帝,民间称为女娲娘娘,在民间敬祀的远古诸神中名气最大。《山海经》中记载的女娲的形象是人面蛇身,一天中有70种变化,神通广大。《淮南子?览冥》中说,上古时候,支撑天地的四根柱子废了,九州岛岛也裂开了,天不能全部覆盖,地也不能全部承载。到处都是大火,洪水长期泛滥,猛兽吃人,大鸟也攫取老人和孩子为食。在这时候,女娲就炼五色石来补天,折下鳌足做柱子,杀黑龙来救济翼州,积起芦灰,来止住洪水。她的功劳,上可以达到九天,下可以到达地府。又有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在中国家喻户晓。传说天地刚从混沌分开的时候,地上没有人,女娲认为有了人,地上的生机会更好,就用黄土捏人。工作量太大了,她实在忙不过来,就用绳子蘸泥巴,掉下来的泥点子也就成了人。造出来的人得通过婚姻繁衍后代,因而女娲不仅造人,而且还关心人的婚姻。为使人类绵延不绝,女娲正定姓氏和制定嫁娶之礼,创建了婚姻制度,使男女相爱结合,建立家庭,繁育儿女,被尊称为媒神,也称高媒、皋媒、神媒、女媒等,为专司爱情、婚姻、生殖之神。清代马骕《绎史》引用的《风俗通》说,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得到神的许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这才有了婚姻。宋人罗泌《路史?后纪二》说因为女娲做了媒人,所以后世人建立国家就把她祀为媒神。先秦时代,天子亲自主持对媒神的祭祀,仪式隆重,究其实质,是对祖先的拜祭的表达形式。《礼记》中记载:为祭祀婚姻之神,人们在郊野建立了高禖庙,用最隆重的猪、牛、羊三牲齐备的礼节奉献祭祀。女娲氏不但造了中国人,还是中国人的婚姻之神。《周礼?媒氏》中说:仲春二月,让青年男女在一起轻歌曼舞,欢游作乐。情投意合的男女,在郊野,以天空星月作帐,大地绿茵为床,自由幽会和结婚,谓“天作之合”,在这时候,任何人都不能干涉,对私奔的也不禁止。无子之人,也到女娲庙里向神求赐,女娲因此也兼做些送子娘娘的工作。月下老人月下老人是中国民间传说中专管婚姻的红喜神,又称月老,也就是媒神。清人沈三白《浮生六记》说:“一手挽红丝,一手携杖悬婚姻簿,童颜鹤发,奔驰在非烟非雾中。”我国不少地方有月老祠,如杭州西湖孤山下的白云庵右侧有个月老阁,位于西隐禅寺的西南边,是清代光绪年间著名藏书家丁松生按照苏州园林建筑风格构建的。天井是典型的江南民居格调,左右厢房可供男女双方在婚礼前化妆之用。正前方五间房屋是举行婚礼庆典仪式的地方。月老阁大厅正中是玉雕月下老人像,左右两边分别为麒麟送子和麒麟献宝。月老祠两旁有一副脍炙人口的对联,说出了这位“老人”的心愿: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在月老阁举行婚姻,让月下老人证婚,寓意婚缘天定,双方白头偕老,象征天长地久,美满幸福。月下老人是主管天下有情人的喜神。丁松生为月下老人建祠塑像,也并非没有根据。月老阁是根唐代月下老人传说建造的,出自唐人李复言小说《续幽怪录》,说的是唐代时候,有一个名叫韦固的人年少未娶,某日夜宿宋城,在旅店遇一老人,靠着一口布袋,坐在月光下,翻看着一本书,像在查找什么。韦固问老人在翻查什么?老人答道:“天下人的婚书。”韦固又问袋中何物?老人说:“袋内都是红绳,用来系住男女双方的脚,即使相隔千里,或是彼此有过仇怨,贫富悬殊,天涯海角,只要一被系上,便定终身,无不成为夫妇。”这就是流传千人的俗语“千里姻缘一线牵”的来历。韦固十分惊奇,忙打听自己的婚事。月下老人翻书查看,笑着对他说:“足下的未婚妻,就是店北头卖菜的老太婆的三岁女儿。”韦固一听勃然大怒,但还是跟着老人来到了集市,他们看见一个盲妇抱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女孩迎面走过来,老人便对韦固说:“这盲妇手里抱的小女还便是你将来的妻子。”韦固便叫家奴去把那小女孩杀掉,看他将来还会不会成为自己的妻子。家奴跑上前去,慌慌张张地刺了女孩一刀以后,就立刻逃跑了。光阴似箭,转眼14年过去了,这时韦固已结婚。女方是相州刺史王泰的掌上明珠,人长得很漂亮,只是眉间有一道疤痕。韦固觉得非常奇怪,便问她是怎么回事。妻子说了14年前发生在宋城的往事。韦固听了,大为惊讶,这才知道此女正是过去月下老人提及的三岁小女。于是把14年前在宋城,遇到月下老人的事,全盘说出。韦固见天意不可违,从此,夫妇俩更加珍惜这段婚姻,相敬如宾,白头偕老。宋城县宰知道这件事后,很会制造轰动效应,把那家客栈定名为“定婚店”,加以炒作,一下子就使宋城名闻遐迩。由于这个故事的流传,人们便相信:男女结合是由月下老人系红绳,加以撮合的,所以,后人就把媒人叫做月下老人,简称为月老。这个故事流传极广,明人刘兑还编了一出《月下老定世间配偶》的杂剧,即演此事。至于拴红线,后来成为一种婚礼仪式,唐代就有记载。到了宋代逐渐演化为牵红巾,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嫁娶》中有详细记载。到了清代,又变成在婚礼中扯起红帛或红布,新郎、新娘各持一端,相牵入洞房。这种拴红线、牵红巾或红布的风俗,至今在汉族与少数民族地区还能见到。相传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月下老人的生日,所以,这天很多孤男寡女都会前往庙里祈求月老赐与好姻缘,许多得愿的信徒也会携带喜饼、喜糖前往还愿,感谢月老的牵成。祈请月下老人牵姻缘时,跪于月下老人前,口中默念姓名、地址、农历生辰、祈请月下老人保庇找到理想对象后,于案上取“姻缘袋”,将一端姻缘线头留置在外,以利月下老人方便牵线。此“姻缘袋”通常系于身上,或皮包内、枕头下。事成,则备清香、素果、寿金报喜谢恩。神人交流,颇富人情味,广受青年男女欢迎。月光菩萨月神,又叫月光菩萨、月光娘娘、月宫娘娘、太阴星主、月宫太阴天尊等,是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神仙之一。崇拜月神,在中国由来已久,这是源于原始信仰中的天体崇拜,反映了世人对光明的渴望与喜爱。月亮的斑驳和阴晴圆缺,使人产生一种神秘感。在黑夜中,月亮给人带来了光亮;月色朦胧,又会使人产生遐想,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因此产生。最古老的月神传说,出自中国神话滥觞的《山海经》,帝俊的妻子常羲是美丽的月亮女神,生了12个月亮女儿,在西方荒野的某个地方,常羲经常为她们洗澡。而在月亮神话中,家喻户晓的当属“嫦娥奔月”的故事。《淮南子?览冥训》载,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因射九日,得罪了天帝,把他们贬在人间,后来,后羿得了西王母的长生不老药,嫦娥偷吃灵药后升天而去。嫦娥怕被天仙耻笑,就躲到月宫,成了月亮的主人。嫦娥以进入广寒宫,成了月神,称为月光娘娘。此后,月神就较普遍地为民间供奉。我国以嫦娥为月神,代表了美丽、善良以及一切足以代表女性优美的性格。民间传说月亮里有月光菩萨,掌管人间的美满婚姻和夫妻团圆,又传说月神常化为月华,降临人间,被人遇到,只要前去诚心拜求,可立即得到福禄。我国古代男女热恋时在月下盟誓定情,拜祷月神。有些分离的恋人也拜求月神寄托思念,祈求团圆。传说单相思的男女,真心拜求月光菩萨,可得到美满姻缘;如果姻缘有纠纷,可以请月光菩萨见证和评理,求得公平。拜月的风俗,包含着美的情趣,美的祝愿,美的追求。为获得美满的爱情,祈求月神在大量的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就写过一出《拜月亭》,《西厢记》里的崔莺莺也虔诚地对月神倾诉希望遇到意中人的情怀。清人丁耀亢所著《续金瓶梅》第十八回中,一对痴男怨女郑玉卿和银瓶私尝禁果后,推开窗户,双双跪倒,对着月亮说:“就两人有一人负心的,就死于千刀万剑之下。”有趣的是,有些单相思的男女也要请月神评理,或诉衷肠。明代有一首《挂枝儿》说:“闷来时独自在月光下,想我亲亲想我的冤家。月光菩萨,你与我鉴察,我待他的真情,我待他的真情,哥!他待我是假。”我国有许多少数民族也盛行拜月的风俗。如苗族就有“跳月”的活动,青年男女在“跳月”中,寻求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永结同心。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月宫马。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对月光马有详细描述。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为月神生日,所以每到中秋之夜,人们都要祭拜月神,入夜圆月当空,银光洒地,家家户户在庭院置香案,摆上月饼和应时瓜果、鲜花,点燃香烛,妇女和小孩对月祭拜。民间流传一句话“男不拜月”,所以,拜月就成了妇女的专利,家中的主妇忙着拜月。和合二仙民间在举办婚礼的喜堂上悬挂一幅吉祥瑞图,绘两位蓬头笑面、活泼可爱的童子,分别身着红衣绿衣,一位手持荷花,另一位手捧圆盒,盒中飞出5只蝙蝠,他们相亲相爱,笑容满面,十分惹人喜爱,人们借此来祝贺新婚夫妇永结同心,白头偕老。这就是深受民间喜爱的和合二仙,也是我国民间崇拜的红喜神,新郎新娘成婚时要拜和合喜神。清代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五回就有新郎新娘拜和合喜神的描写。和合喜神手持的物品,件件都有讲究的。那荷花是并蒂莲的意思,盒子是象征好合的意思,而5只蝙蝠,则寓意五福临门,大吉大利。清代杨柳青年画《双拜花堂》表现的就是当时喜堂悬挂和合二仙像的习俗。和合二仙原为民间象征家人团聚和合、平安幸福的欢喜神万回哥哥,后来演变为象征婚姻和合、夫妻相谐的吉祥神寒山、拾得。和合二仙起源较早,原本是一人,也是肉身凡胎,并非仙人,是唐代僧人万回。据唐人郑綮《开天传信记》载,唐代僧人万回,俗姓张,他有个哥哥在安西当兵,音信久绝,其父母想念,日夜涕泣。见此情景,他就说:“二老不用急,我去看望兄长。”第二天一早,他离家出门,晚上就回到家里,告诉父母兄长平安无事。还带回一封书信,打开一看,正是他哥哥的笔迹。他往返一日而行万里,故被号为“万回”。宋代,万回被视为“团圆之神”,称“和合”,正所谓“惟有和合,始得万回,惟其万回,方称和合。”元人刘一清《钱塘遗事》卷一“万回哥哥”条说:万回被奉为可保家庭合和、平安幸福的吉祥神,官方和民间甚至妓女无不奉祀万回哥哥,每到吃饭时必祭祀,据说祭祀万回能使在万里之外的亲人回家团圆,其像蓬头笑面,身着彩衣,左手擎鼓,右手执棒,称和合之神。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三所记大略相同,但说明代“其祀绝矣”。大概在明末清初,和合二仙逐渐由一神变为二神,民间根据和合的含义,认为和是两方面的和谐,合也是两方面的合好,那么和合神由一人承当不适宜,遂将和合神一分为二,原为家人和合之神万回哥哥变成了婚姻和合之神寒山、拾得。最终官方也认可了这一点,雍正皇帝亲封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从此名扬天下。“和”、“合”二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已单独出现,“和”指音声相和,“合”指上下唇相合。“和合”一词最早则见于《周礼?地官》,在“媒氏”疏中云:“使媒求妇,和合二姓”,这是“和合”的正解,和合为男女两性结合成为夫妇,和睦同心,合好相谐。所以和合神原主家人和合,逐渐演变为婚姻和合之神;并由原来蓬头笑面、擎鼓执棒的一位神,衍变为一持荷、一捧盒的二位神。持荷由于“荷”、“和”谐音,捧盒也出于此故。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寒山和拾得同住在一个村子里,两人亲如兄弟,又同时爱上一个女子,但又互相不知道。后来拾得要和那个女子结婚,寒山才知道,于是弃家来到苏州枫桥,削发为僧。拾得了解到真相后,舍弃姑娘也来到江南,寻找寒山。探知其住处后,就折了一枝盛开的荷花前往见礼。寒山一见,急忙捧出饭盒出迎。二人喜极,相向而舞,遂决定不再分开,拾得也出了家。二人在此开山立庙叫做寒山寺。于是,和合二圣渐渐便成了掌管婚姻的喜神,有“欢天喜地”的别称。民间年画常绘寒山、拾得二圣,一持荷花,一捧圆盒,盒内盛满珠宝,并飞出一串蝙蝠,寓意财富无穷尽。荷、盒与“和合”同音,“和合二圣”寓意夫妻和睦、则福禄无穷,所谓“家和万事兴”者也。民间年画中和合二仙的形象也有绘成两个像刘海一样的小孩子,手里各拿着一个圆的扣盒,里面微露着一个绿色的金蟾,或者从中冒出两股气来,气上托着两个金钱。云南保山、南涧新婚之家常贴的门画“和合喜神”则与内地和合二仙不一样。内地和合二仙是一对笑脸童子,保山和合二仙如一对男女,身体相合如一体,旁边立有二童子;南涧和合二仙也是一对男女,男披袍戴帽,足蹬朝靴,女头戴花冠,绣服宫装,身体合一,左右立有童子,形式别致,喜神更加世俗化了。满族喜神满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对鸟的喜爱和崇拜是满族文化的特征之一。在满族的鸟崇拜中,对喜鹊的崇拜尤为突出。满族民间的神话传说中存在着丰富的喜鹊形象,并把喜鹊敬为喜神。满族认为喜鹊具有先知先觉的能力,喜鹊的警觉性使之具有某种预测功能。因此,在满族的神话传说中便出现了很多喜鹊的指引者形象。在《多龙格格》中,多龙格格要找能够制服妖鹏的人,这时候一只雪白的喜鹊口吐人言为多龙格格指点了迷津。在《女镇定水》中,完达、女真夫妇历尽千难万险夺回被孽龙盗去的定水珠以消除水患。完达在战斗中死去,变成了一座山。他的两只眼珠化作两只喜鹊,带领女真娘儿仨找到了完达的宝斧并叼来碎珠片告诉女真宝珠已碎。眼睛是人类非常重要的获得信息的器官。在这则传说中,眼睛变成了喜鹊,一方面是因为喜鹊羽毛的黑白相间与人眼珠的黑白相间具有相似性,另一方面则是喜鹊的警觉、善于获得、传递信息的生物特性使然。同时也说明喜鹊在满族人心中的重要地位。传说喜鹊具有沟通人神的能力。满族信奉萨满教,认为神灵住在天上。喜鹊可以自由遨游于天界与人界之间,于是喜鹊便成为萨满的助手,为人神之间传递信息。与满族相邻又共同信奉萨满教的达斡尔族的萨满服肩上的鸟系用红松木刻成,上涂黑、白色;脖子为白色。将木鸟用螺丝钉固定在一个剪成“十”字形的薄铁片上,将铁片缝于肩布之中;鸟的双头向着萨满耳朵,以向萨满传报信息。当神附萨满体,神鸟即旋转转动。这一黑白相间的鸟类形象非常像喜鹊。喜鹊能够沟通人神的能力表现在满族的神话传说中,就是鸦鹊的使者形象。满族著名的三仙女神话中,佛库伦吞下了神鹊衔来的红果,生下了爱新觉罗氏的祖先布库里雍顺。神鹊是上天派下来的使者。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载,长白山东北布库里山下有一个美丽的湖泊,名叫布尔里湖,有三位仙女从天而降,在湖中沐浴。三位仙女老大叫恩库伦,老二叫正库伦,老三叫佛库伦。沐浴完毕上岸时,一只神鹊将所衔的一颗朱果放在佛库伦的衣服上。朱果的颜色鲜艳异常,佛库伦爱不释手,于是把朱果含在口中。刚要穿衣服时,不料朱果滚入腹中,佛库伦随即感觉自己已经怀孕,因而未能同两个姐姐一起飞升上天。不久,佛库伦就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孩子一生下就会说话,相貌异常,举止奇特,他就是清朝皇帝最早的祖先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喜鹊具有护佑的能力。森林里的野兽很多,打猎是一项颇危险的事情。而喜鹊因为机警,遇到危险时高声惊叫,成群飞离。这样,就为打猎者报了警。于是,喜鹊便被赋予守卫地域的神圣职能,成为萨满教地域的保护神,保佑进山打猎的猎人平安,也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喜神,保佑人们免受灾祸。在宁古塔流传着关于沙克沙恩都里的神话:天神看见人间对天灾病患,一点也不懂得预防,就派沙克沙下界预报一些吉凶祸福。他通过感孕投生在一个老猎户家中,是一个半人半鹊的形象,并在喜鹊窝里长大,终日和喜鹊为伴。他预报了洪水、瘟疫,使部落幸免于难。他识破了耶鲁里的迷魂阵,救出了族人,被满族奉为喜神。每逢添人进口、修建新房、久病得愈、出兵打仗平安回来,满族都要祭喜神。喜鹊在满族神话中还作为拯救者的形象出现,大致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以人为主人公的传说中,鹊落在满族的皇帝或英雄人物的身上,从而使他们躲过敌人的耳目获救。鹊也因此受到皇帝的宠爱,也受到满族人民的爱戴。这一类形象中的鹊并没有被拟人化,其救助行动是直接的。这一形象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乌鸦或喜鹊搭救小罕(努尔哈赤)逃生的传说。关于努尔哈赤的传说有很多异文,其中,有的就说是小罕被明兵追赶,眼看就要追上了,一群喜鹊立在了小罕的头上,明兵远远看见一群喜鹊,就断定这地方没人,朝前追去了。喜鹊救了小罕的命。另一类是在神话中,鹊具有人性,或神性,帮助人类或神灵达到间接拯救的目的。在《白云格格》中,群鹊求告天神的三女儿白云格格,投下青枝,拯救了洪水中的人类和生灵万物。喜鹊的灵性是因为喜鹊“偶然”救主而被赋予的。它已经不是原来的动物崇拜了。对于被救助的皇帝来说,是因为被意外搭救,而采取行动感激喜鹊,对于满族后世来说,是由于喜鹊救了满族的皇帝(也是祖先),所以对喜鹊心存感激。满族的神话传说中的喜鹊形象都是善良美好的,从中可以看出满族人民对喜鹊的喜爱和崇敬,甚至化喜鹊为喜神。第二章喜神崇拜过年迎喜神在民间年节礼俗活动中,喜神经常为人们所奉祀。人们奉祀喜神是为了追求吉利、快乐。春节里,有很多拜神的习俗,正月初一“迎喜神”就是其中之一。相传喜神是和其他诸神一起在腊月二十三这天升天去汇报人间的事情,正月初一返回来过春节。如果谁家迎来喜神,这一年里就会事事顺利,处处有喜,不遇灾病。正月初一出门向着喜神所在的方向迎喜神,出门见喜,祈得一年康宁,已成为中国民间一种年节民俗仪式。人们在奉祀喜神时还有很多讲究。华北地区在新年第一天迎喜神,对准喜神所在的方位,在一定的时辰出迎,焚香、鸣鞭炮,并赶猪羊等,效古时牲牢飨神之举,叫“走喜神方”。南方人在祭祖之后,查看历书上所载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灯笼火把,提壶挈酒,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迎接喜神,称“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寻”,上海叫“兜喜神方”。台湾风俗农历正月初一,出门时,要先走喜神方,这一年才会顺利,俗称“迎喜”。此俗为趋吉、祈求神灵保佑一年百事顺遂。浙江绍兴有走喜神方民俗,正月初一开门出行前,须从历书寻出喜神所在方向,然后循此方向而行。如历书言“大利东北,不利西南”,则自家门出发,向东北方向进发,而不朝西南方向举步,以此求得喜神护佑,获取佳运。鲁迅《长明灯》中说:“(吉光)屯上的居民是不大出行的,动一动就须查黄历,看那上面是否写着‘不宜出行’;倘没有写,出去也须先走喜神方,迎吉利。”湖州城里也有“走喜神方”,出门迎“喜神”,图个全年吉利。武汉过年习俗叫“出方”,初一起来,衣冠整齐,以酒酹地,拜天地家神,年幼拜尊长,然后燃鞭出门迎喜神,老皇历写着今年喜神的方向,迎着其方向走,向喜神方拜,称为“出方”。清末民初江阴著名诗人金武祥描写无锡过年穿新衣、新鞋、新帽迎喜神情景的竹枝词说:“炮仗开门旧例沿,衣冠先向喜神延。交游戚族争相谒,唱喏人人说拜年。”山西一带,春节期间,民间习惯选择第一个吉日,外出郊游,称为迎喜节,也称游喜神。回家的时候,老人们习惯捡根柴,取谐音财,意喻招财进宝。吕梁地区迎喜神,盛行在郊外相邀饮酒,临县一带,至今流传着迎喜神歌,1917年《临县志》载有竹枝词一首说:“粘户红笺墨色新,衣冠揖让蔼然亲。香灯提出明如海,都向村前接喜神。”反映了历史上迎喜神的热闹。迎喜神的日子,一般都在正月初五日以前。喜神的方向,一般是依据《协纪辨方书》所说。还有一种大为简便的认定,以公鸡最初啼鸣的方向为喜神可能出现的方向。婚事喜迎神喜神就是吉神。结婚乃人生一大乐事,所以办婚事又称办喜事。办喜事当然离不开喜神,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说:“本宅众亲簇拥新人到了堂前,朝西立定。先生曰:‘请新人转身向东,今日福禄喜神在东。’”可见这种习俗在明清时期十分流行。清乾隆年间陈朗《雪月梅》第二十三回描写清初婚礼迎喜神:“小梅打扮得珠围翠绕如仙子一般,红巾遮盖,伴娘们扶上彩舆。……鼓吹放炮,起身迎喜神方。”清人钱彩《说岳全传》描写牛皋成亲喜堂说:“大堂上张灯结彩,供着喜神,准备花烛。”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八回也有婚礼迎喜神的描写。婚俗新娘上轿之前,要由阴阳先生据喜神方位的法则来确定喜神的方位和出现的时辰,然后,按算定的时辰起轿,在起轿前,让轿口朝向喜神的方位放置,新娘上轿,略停一会儿,称作迎喜神,然后才起轿往男方家,这样一生才会有喜乐之事。新娘入门前,连梳妆也要请喜神。陇西婚嫁习俗,结婚前一二日(选双日)男方把新娘上轿穿的棉衣、盖头、九子盘、酒肉、红枣、核桃及给上头人(即给新娘梳头的人)和新娘上头用的化妆品、梳子等摆在四张条桌上,用红纸楷书“妆奁书”一份,装拜帖匣内,由一二男孩夹上连同摆桌由吹鼓手陪奏,抬送女家,俗叫“送书”。妆书以男方母亲名义致达,其内容主要为颂扬亲家母训女有方,并告知新娘梳妆时刻,梳妆时面向喜神的方位,喜相避相等。新娘入门后进洞房,要拜喜神,评剧《花为媒》中唱道:“饮过合欢酒,拜过喜神娘。”烟台一带还有“坐喜床”习俗,结婚当天,新郎新娘进门,拜见公公婆婆后,新娘要“坐喜床”,把6块砖用大红纸包好,摆成三个台阶放在新人床前,让新娘踩着上床,名为“踩金砖坐喜床”,新娘在喜床上要面向东南(喜神东南、财神东南)而坐,以迎喜接财纳福。山西大宁县一带,有坐喜神方位饮交杯汤习俗,在新娘新郎入洞房后,按阴阳先生算定的喜神方位坐定,喝儿女拌汤,交杯换盏,取夫唱妇随、和谐永乐之意。晚清昆明婚嫁习俗,新娘在卧室内着凤勒喜衣“坐喜神”,也就是坐在喜神香案前大哭一场,一般认为哭得越伤心将来日子就越好过。在宫廷中,婚礼拜喜神与民间同样流行。《宣统皇帝》描写末代皇帝溥仪婚礼拜喜神说:载涛福晋姜氏便带命妇来到东暖阁帝后的龙凤喜床前,呈进果茶。……捧柴收结发过罢,溥仪着龙袍龙褂。这时,内务府早已摆放好天地桌,上面陈设着如意,供着香烛、香斗、苹果;在这明殿内,向北又摆放着喜神桌,向东北方喜神方位如意供香烛香斗。桌前都有拜褥。福晋、命妇伺皇上、皇后到天地香案前上香,福晋递香。上香毕,皇上同皇后向天地案前行三跪九叩大礼。然后到喜神桌上香,同行三跪九叩大礼。……少女走喜方“走喜方”即正月初一天还没有亮就出门朝着喜神所在的方向行走,以期喜神显示吉兆,赐给幸福。走喜方主要是即将出嫁的少女的一种民俗活动,因为喜神多与婚姻有关,是赐给婚姻幸福美满的神灵。走喜方活动在正月初一举行,天刚亮,三三两两即将出嫁的少女便相邀出门朝着喜神的方向走去。据说喜神行路不定,所处方位经常变化。民间是以最早鸣叫的鸡所在的方位来确定喜神所在方位的,所以少女们在除夕夜基本上是不睡的,要竖耳静听,仔细辨识鸡的第一声鸣叫所在的方向。天亮后,少女们便朝着第一声鸡鸣的方向走去。能否获得喜神的赐福或能否碰上好运气,取决于途中能否遇到令人高兴的事物或认为是吉利的兆头。人们把令人高兴的事物或吉利的兆头看作是喜神的暗示,遇上了这类事物,预示着将来婚姻顺利、幸福或这一年的运气好。反之,人们又把那些令人不高兴的事物或不吉利的兆头看作没有碰上喜神而有厄运的标志。一般说来,人们以易见的事物来作为是否碰上喜神,即是否交好运的标志。如喜鹊与乌鸦就是常使用的标志。喜鹊为吉祥鸟,其斑驳的花色,叽叽喳喳的叫声都给人热闹、喜庆的感觉。大年初一走喜方遇上喜鹊,被认为是吉庆之事。乌鸦则是不祥之物。如走喜方时遇上乌鸦,则以为晦气。但也有解除晦气的办法,即继续走下去,一直到碰上喜鹊为止。如果碰上的喜鹊数目超过了前面所遇乌鸦数目,则被认为吉兆压住了凶兆,可以安安心心回家了。如走喜方时先遇上喜鹊,则是大好事,要赶快回家,避免遇上乌鸦、冲了喜兆。走喜方自古至今一直是新年里一项民俗活动,在小说中常有生动形象的描写。走喜方在上海叫“兜喜神方”,董竹君《我的一个世纪》中描写1911年上海少女“兜喜神方”说:农历新年到了。我们住的是法租界,当时流行一套洋规矩。可是租界里的中国人依然坚持着自己的风俗习惯,照旧遍地锣鼓声、爆竹声,家家户户贴春联……这年过春节,还是往昔一样。初一早晨,天蒙蒙亮,男男女女都出来“兜喜神方”(每年喜神的方向不同)。有的坐在马车上,有的步行,大家都朝着喜神的方向走去,为的是讨个好运气。许多妇女穿红着绿,满身崭新,身穿绫罗缎面皮袄,脚踏绣花鞋子,有的还是小脚,有的是放大脚。头上戴着嵌满珠翠的剪刀口帽条,有的不戴帽条,后面梳个“发饼”,耳朵两边戴上像手掌那么大的珠花,脸被珠宝围得只显出一点点,真是成了“珠面”。宝石金戒指满指皆是,金玉手镯一副、一副地直到快戴满小手臂。个个打扮得像“观音菩萨”一样好看。她们乘着马车一批连一批,一群连一群,嘻嘻哈哈,说说笑笑地驰过去。就是不坐马车的,也是一身新装笑容满面地走着。而我呢,穿了一件罩在旧棉祆上的乡下蓝布的背心,靠着屋外墙壁,呆看这些红男绿女,往喜神方向走去。我心里想:不是说民国了,日子要好过了,为啥这些人还是这样有钱阔气,而我们还是这样穷苦?妓女迎喜神明清时期,妓院中就有走喜神的风俗,大年初一天一亮,对于一般人来说要准备上街互相拜年了,但串门拜年没有妓女的份儿。旧社会的妓女社会地位低下,没有人身自由,大都处于社会层次的最下一等,这就使她们人为地造出了许多禁忌和迷信。所以,大年初一天刚亮,妓女们要拉上相好的去走喜神。《北平风俗类征岁时》在记录北京春节习俗时也有:“院中有俗,元旦黎明,携帕友走喜神方,谓遇得喜神,则能一岁康宁。而能遇见白无常者,向其乞得寸物,归后必财源大辟。”因而在新年第一天迎喜神,对准喜神所在的方位,或顺着鸡叫的方向去碰喜神,希望一年康宁,大发其财,这是妓女们的求安求财心理,也是一种精神寄托。因为喜神是一位抽象神或精神神仙,并无塑像,碰到与否完全靠自己的感觉。据载,妓女走喜神时一定要穿红裙。在旧时,红裙是正室妇人的服装,妓女平日不许穿红裙子。然而,大年初一迎喜神,却可以破例,那些女人们清早出门,穿着红裙子迎喜神。清人张春帆《九尾鱼》第一百三十二回《设华宴良朋守岁,兜喜神名妓迎春》描写道:不多一会,已经听得远远的鸡声唱晓,玻璃窗上微微的透进曙光。陆丽娟忙忙碌碌的对着镜子洗了个脸,重匀粉面,再画蛾眉,换了一身衣服,朝着秋谷笑道:“难倪去罢。”秋谷听了,便同着辛修甫等立起身来,同着陆丽娟走下楼梯。还有几个陆丽娟的同院姊妹也同着走在一起,大大小小男男女女约有十几个人。秋谷一面走着,一面细看他们的打扮:只见他们一个个都是戴着满头珠翠,身上也有草上霜皮袄,也有狐皮袄。下面都是大红绉纱百褶宫裙,飘飘的垂着许多裙带。陆丽娟还穿着一双红缎弓鞋。一个个都打扮得裙袄鲜明,花枝招展。一群人走出大门,陆丽娟立定了脚道:“今年喜神方是东南方,倪穿过同庆里去阿好?”大家都依着他的话儿,一直走进同庆里去。在四马路兜了一个转身,在路上遇见无数的倌人,都是出来兜喜神方的。一个个都是打扮得满面春情,一身香艳。也有几个倌人认得秋谷的,都朝着他点头微笑。秋谷也略略招呼,只觉得眼睛里头印着无数的美人影子,差不多就有些像那河阳满县之花,金谷回风之队。

名人推荐

“这套《图说五福文化丛书》,选题充分考虑了广大民众祝愿国泰民安、幸福吉祥的心理以及了解传统文化的渴望,编撰体例也极富特色,既具有厚重的内涵,又具有活泼的形式,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可以说是一套接地气、有底气的好书,它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是完全可以期待的。”——赵山林(华东师大著名教授,戏曲史专家)

内容概要

殷伟,现任新加坡世界中华传统文化交流会执行会长,专攻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著作甚丰,颇有影响。著有《中国酒史演义》、《中国茶史演义》、《中国沐浴文化》、《沐浴中的女性》、《中国鱼文化》、《钟馗》等近50种。

程建强,20世纪90年代初留学俄罗斯,在莫斯科攻读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研究员,著有《图说剑文化》等专著和论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喜神传说
无形无星
祖先画像
喜神纣王
高楳女娲
月下老人
月光菩萨
和合二仙
满族喜神
第二章 喜神崇拜
过年迎喜神
婚事迎喜神
少女走喜方
妓女迎喜神
第三章 喜鹊崇拜
瑞禽喜鹊
灵鹊报喜
鹊桥相会
喜鹊登梅
唐人咏鹊
第四章 四喜临门
话说喜字
四喜娃娃
四喜趣诗
吉祥喜图
抬头见喜
第五章 民间喜俗
贴红双喜
喜堂喜娘
红皮喜蛋
添喜报喜
红白喜事
喜事礼仪
冲喜习俗
第六章 喜事颂歌
后记
索引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读喜书,喜临门。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图说中华五福文化丛书》系列中华传统吉祥文化源远流长,民间五福传说故事代代相传。福、禄、寿、喜、财,似一抹柔和的光辉,恰恰撒到我们心坎;又如一阕怡人的曲子,永远在我们耳畔轻轻跳跃。五福到底有何吉祥寓意,寄托了怎样的情思和期盼?身为当代中国人,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传承国家的灿烂文明?让《图说中华五福文化丛书》为您一一揭晓答案。沐浴在传统文化的和煦阳光当中,你会发现,我们一直没有远离那美丽而厚重的中华风韵。

作者简介

《图说喜文化》内容简介:抬头见喜。自古以来,喜就是中国人共同向往的人生目标之一,成为千古永恒的祈福迎祥主题。《图说喜文化》从多源的喜神传说展开,对喜文化加以发掘梳理,介绍了民间对喜神的崇拜及对洞房花烛、子孙延绵的期望。以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故事、精美细致的图片,阐释了喜文化特质和内涵,讲解了各种常见喜俗。既探寻其渊源,叙其流变,又述其功能,结合民间传说典故、民情风俗,勾画出一幅相对完整的民间喜文化图像。


 图说喜文化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喜事连连,喜鹊蜘蛛那么受欢迎果然有原因,妙趣横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