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

出版日期:2014-11
ISBN:9787544274098
作者:[英] 约翰·福尔斯
页数:288页

内容概要

约翰·福尔斯(John Fowles,1926-2005):
1926年出生在英国埃克塞特郡,毕业于牛津大学。先后出版过多部小说、剧本、诗集,也从事翻译工作。代表作有:《法国中尉的女人》《巫术师》《收藏家》等。
=============================================================
★读罢小说的《罗马假日》导演放弃拍摄《音乐之声》,将《收藏家》搬上银幕。
★大量欧美文艺作品影射借用,成为经典文化符号:
---The Jam、The Smiths、Duran Duran、Slipknot等知名乐队都曾在歌曲中提及《收藏家》;
---恐怖大师斯蒂芬·金 作品、热门美剧《犯罪心理》、著名卡通《辛普森一家》等都曾以《收藏家》作为线索;
---英国作家尼尔•盖曼在他参与编写的获奖漫画《Sandman: The Doll's House》中的杀手表示了自己对《收藏家》的崇拜。
★后世甚至有多名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和绑架犯宣称《收藏家》是他们的模仿对象,将自己的罪行推卸给本书。

作者简介

青年弗雷迪,税务所小职员,内向孤僻,性无能,唯一的爱好是收集蝴蝶标本,自诩“收藏家”。
他一直默默窥视着少女米兰达——本地名流,艺术学生,美得让人喘不过气。 一次意外的彩票中奖在弗雷迪心底萌发了一个病态畸形的念头:俘获他最得意的一件“藏品”,通过囚禁让米兰达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甚至,爱上他。


 收藏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待我长发及腰,娶我可好! ——评《收藏家》         待你长发及腰,我便咔嚓一刀!好久没读过这么虐心的文字了,看的心碎,饭都不想吃,呕吐!一年读了差不多二百本书,对于审美,或各种虚构出来的故事,早已精神麻木的我,还是忍不住想吐,不出意外,《收藏家》虐心指数排名稳居年度前三。        故事主人公共两人,A男,B女;A男是国企猥琐男,B女是美院大美女。      叙事结构较为新颖,采用了,东北民间二人转的模式。       故事概要:   A一夜暴富,可B就差钱。   A爱B,但A不“爱上”B。   B不爱A,怕被A爱上。   A囚禁B,B反囚禁,试图越狱。   A反越狱,继续囚B。如此反复。直到B挂了;A重启。      写这份书评的时候,我手是颤抖的,雪白的稿纸,我发现自己很难下笔,甚至感觉到了恐怖,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莫名的。      若相爱,何必伤害;若伤害,何必相爱。        我心里咒骂A的同时,诧异的发现了一个真相,难道在自己的潜意识里找到了A的本我?      我上大学,读书的时候,常幻想,要是自己拥有个几亿刀,就太美了,先把某系的某某女生给弄到手,然后自己当个大善人,到处做慈善,演讲;开游轮,喝红酒,去百慕大探险,同时在把世界上各种绝色的尤物搜罗一遍,不求门当户对,只求感觉到位。玩个二三十年,最后找到一份真爱,卸甲归隐,顿悟天地,色空不二。      往事不堪回首啊,现实中的我,常常把仅有的几百块的生活费,用在了请某一个不爱我的女生吃饭的餐桌上,乐此不疲。我甚至有些后悔,常常想,当初我要是也把她找个机会囚禁起来该多好啊,多刺激啊。在小黑屋里,我教她西方哲学,她教我线性代数。我给她泡方便面,她给我唱民谣。在猪圈里,你不必讲究人类的礼仪。更何况是在非人性的囚屋。我们就忘乎所以,做各种疯狂的事情,难以想象的事情。      在残酷一点,假若我是个实习医生,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盼望着,在解剖课上,可以亲手解剖一个我超级喜欢的却又得不到的女人的尸体,那样岂不是更有快感!她安静的躺着手术台上,我会看着她,宛如睡熟中的女神,我亲手,用锐利的手术刀,去摘取她夺魄的美。此刻,她只是属于我,她的肉与灵。我会把她最美丽的器官剥下来,掏空,放进去一个小灯泡,制成一个台灯。这样,我便可以整夜都徜徉在她的气息中缠绵的睡去。      这种潜伏的思想,在我心里是一颗冬眠的邪恶的种子。我的优点:勇于认错;缺点:坚决不改。      世间最美好最值得歌颂的事情大概是爱情了,直到看到《收藏家》这本书,让它发芽了。世间最残忍最令人恐怖的事情多半也由爱而生!      说干就干!现在,去绑架一个自己曾经喜欢的人吧,为时不晚吧?      我试图回忆自己的初恋,自己年轻的时候曾经最心驰神往的女生。      我当时,格外的喜欢她,为了她我也可以不顾一切,找一个密室,囚禁她,期限是永远,虽死不悔!      我试图搜索她的坐标,不久便找到了她的手机,和她确切的住址。很幸运,她和我是在同一个城市。      窗外那么寒冷,霓虹闪烁,不知道谁家的CD又传来了歌曲,      A因为爱情 不会轻易悲伤   B所以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样   A为爱情 简单的生长   B依然随时可以为你疯狂   A因为爱情 怎么会有沧桑   B所以我们还是年轻的模样   A因为爱情 在那个地方   B依然还有人在那里游荡   AB人来人往   A给你一张过去的CD 听听那时我们的爱情   B有时会突然忘了.......      尘归尘,土归土,   今夜,我如愿的囚禁了她。   她反抗,越挣扎,我越痛快。   她是我妻,永囚于心。
  •     很多人把约翰·福尔斯的作品当作后现代主义的作品,但如果非要把他跟某个“主义”联系在一起的话,我相信存在主义是更适合他的。至少说,存在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启迪了福尔斯的哲思。福尔斯年轻的时候非常反叛,一度成为了学校的“反叛军领头人”,存在主义是当时在年轻人中接受度非常高,非常新潮的东西。存在主义中对个体的强调、对人类自由选择人生价值的肯定都鼓舞着当时的年轻人追求自我的目标。米兰达身上的自由勇敢和反叛精神多多少少体现着这一点,她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爸爸认为她应该去做点稳定的工作,妈妈认为艺术家是一种“穷酸”的职业,但她自己还是决定投身于艺术不后悔。甚至连“万恶的克雷戈”都知道按照自己卑鄙的心愿行事,不用在乎其他人的评价,他对米兰达说,我知道他们觉得我有点怪。不过当然了,按照阶层论的说法,米兰达算是一个初出茅庐的精英,属于庸凡大众碌碌众生的对立面,她来自于中产阶级家庭,当然上流社会或者奢侈生活应该谈不上,但是她并没过过什么需要精打细算的生活,而且她一直受着良好的教育。她读过很多书,也知道从书中反思汲取营养。身边的前卫朋友很多,尤其是和G.P.这样的人交往更是让她受益良多。米兰达非常具有学习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精神。所以说面对“自主自由”这种思潮的时候,米兰达是理解认同并且主动接受的。而且严格来说,米兰达还是个学生呢,她有理由有一切崇高的理想,她根本没接触过什么社会。但是克雷戈却是一种被动的接受。他从小寄人篱下,受教育不多,没什么专业技能,也没什么学习发展的能力,他是处于社会较为底层的一部分人,是庸常的大多数。他对强权和更高级的社会群体从心底里不认同:首先他不能理解他们的趣味,其次他非常自卑敏感,总觉得别人“看不起他”,可是由于他本身身为弱者的天然属性,他又不得不带着自卑的心情去“接受”别人的“看不起”。在他的意识中,他认为自己是弱势者没有反抗余力,认为自己的命运就是被别人欺凌和接受被别人欺凌。如果他也产生了自由选择的意识,产生了改变命运的渴望,那么是凭借自己一颗和米兰达一样的、年轻的、天生的、叛逆的不甘之心(克雷戈比米兰达大六岁,其实可以算作一代人,都是年轻人),又无意识地与社会上的各种好的坏的价值观混杂在一起所产生的。他没有什么辨别的能力,对于一切都良莠不齐地接受着。作者借用了莎士比亚的角色来影射“美好”和“丑恶”,但同时也赋予了角色更多的东西。这样的“互文”效果让小说显得更加细致精妙,同时也让人有种荡气回肠的感受。你不得不承认,才华这种东西是存在的,福尔斯的才华,真的会让人闪瞎眼睛。你从哪一个角度看,都能看到深意。克雷戈代表着丑恶,他禁锢了米兰达代表的美好,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逼死了米兰达。可是米兰达就全是美好么?她几乎和所有进步的年轻人一样,不可避免的有着未经世事的幼稚,以及时不时显现出来的、对克雷戈的轻蔑。克雷戈面对他一直都抬不起头,除了本身的自卑,很多时候都来自于米兰达时不时表现出来的轻蔑。米兰达确实是同情克雷戈的,但是她同时也不自觉地流露出厌恶和鄙视,她第一次写的日记里面就有“我鄙视他,讨厌他”的句子,后面也说过“我比他优越”之类的话。克雷戈要的是一段起码自己能够掌控的爱(起码他深信那就样是爱),虽然米兰达出自善良,一直在怜悯克雷戈,可是怜悯只能让敏感的克雷戈更脆弱,从这个角度来讲,焉知不是米兰达的高傲同时毁灭了克雷戈呢?米兰达对克雷戈的鄙视,影射了一类人甚至整个社会大环境对克雷戈的鄙视,深深地刺激着敏感弱小的克雷戈。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克雷戈觉得自己所有的痛苦来源于贫困,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是这样的,所以没钱的时候他并不敢去追求梦想(米兰达,抑或是对人生的掌控)。在他得到了金钱以后,他的社会地位是确确实实得到了提高的,从姑妈的态度以及他买别墅的时候中介和原房主对他的态度都可以看出来这一点。所以他以为,他终于从弱小的阶层中摆脱了自己的命运。可现实是他并没有全部摆脱,比他更有钱更有教养的人还是存在,而且低层的出身无论到哪都像是附骨之蛆一般,贵族的派头和习惯他学不来,更高的圈子不接受他,他自己自然也谈不上融入,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去花自己的钱。当米兰达反复和他强调什么画啊,艺术啊的时候他无动于衷,在米兰达和他讨论他的蝴蝶收藏爱好的时候,面对米兰达的怀疑,他说,你属于一个更好的阶级,你自然不用找寻这种乐趣。简简单单的一个出身其实反映了太多太多的东西,克雷戈爱的方式是不对的(其实他也没能力去思考到底什么是对),但是他苦苦渴求米兰达能够接受他,苦苦希望米兰达能成为房子里的女主人,那种希望变成了一种奢望,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爱呢。毕竟爱的形式有千万种。畸恋,虐恋,也都是恋。恋而不得,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当克雷戈一步一步感觉到“我再也没法尊重她了”的时候,其实是因为米兰达的很多行为他无法理解,更没法真正达到掌控,这当然是一种变态的控制欲的体现,可是也反映了他心中一个模糊的结论:她永远也没办法真正的、在心中接受我。后来,当他发现了另一个“M”的时候,他决定去追求另一个自己能够控制的,普通的“M”。不管克雷戈身上有那么多令人憎恶的、他自己意识不到的人性的残忍,他在选择另一个“普普通通”的姑娘的时候,他自己的梦想也破碎了,因为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可能得到像米兰达那样一个闪光的姑娘,也不可能接近那样一个阶层,即使是有钱了,也不可能。他终于认命了。他说:“我从米兰达那种温文尔雅、满肚子鬼点子的姑娘身上,永远得不到我需要的东西。”所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讲,克雷戈和米兰达的伤害是相互的,他们的囚禁、甚至是毁灭都是相互的:米兰达被毁灭了生命,拥有了更清晰更成熟更高尚的灵魂(可笑的是,这都是来源于没日没夜的囚禁,不能不说真讽刺啊);克雷戈被毁灭了梦想和希望,失去了人性中唯一那么一点“上进”(对更高层次的一种模糊的向往,对真正改变命运的渴望,对爱情的追求),却得到了一个更务实的目标和一个似是而非的心理安慰。说实话我觉得米兰达和克雷戈都是那么地可悲,在小说中两人是互相对立抗争、彼此抹杀却又同时在大环境中承受痛苦,注定不能成功(达成所愿)的人。在现实中米兰达代表着全世界每个国家每个时代都存在的这样一批人:他们拥有知识,他们懂得科学,他们对生命和理想都有挚热的情怀,他们希望实现价值,他们渴望改变自己、改变社会,他们也觉得他们一定能够改变世界,他们对制度上的、人性上的所有肮脏和不公正不满,他们不愿意随波逐流、同社会同流合污,他们坚信光明一定战胜邪恶,他们是愤青,是文艺青年,是进步力量。他们有力却也无助。就拿我们国家来说,这一部分人,远一点我能想到那些追求真理的五四青年们,带给了国家振聋发聩的声音,却免不了绝大多数遭到枪杀的命运,他们永远不是务实的那一类人。近一点我能想到的就更多了,以大学生、年轻一代为主的,各种标榜“我只是坚持梦想”、“我一定要实现梦想”的人。他们纯真,善良,一往无前,却透着那么多“图样图森破”的幼稚。说到这我觉得那些选秀节目推出来的人也算是这一类吧。他们每个人都有着震撼人心的对梦想坚持的力量,可是节目过后,他们的机遇又是如何呢?如果没有老板们的包装和塑造,如果没有商演的机会,如果没有领导的赏识,他们接下来的路怎么走呢?为了生存,他们难免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改变。从某个角度讲,也是注定了他们心中的米兰达会死去。这是一个无解的死局,对米兰达来讲是这样,对克雷戈来讲也是这样。克雷戈呢,笔者肯定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现实生活中要是真出现了这样的人也挺惊悚的,但是他的行为模式,他的思维模式,甚至他的故事结局,我们在现实中都能找到不少。就说说网上热议的“凤凰男现象”,有一些凤凰男出身不太好,通过自己的血泪努力终于一步一步奋斗出来了一个成绩,可是却还是难以融入社会,他们灵魂深处的价值观、金钱观、生活习惯,甚至是他们身上不得不背负的责任,都成了他们根本没办法融入的原因。当然了,有些“凤凰男”真的挺奇葩的。不过说到底,命运是不公平的,还记得《我奋斗了十八年,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和《我奋斗了十八年,不是为了和你一起喝咖啡》吗?有时候,你无论奋斗成什么样,都还是差着一截。你以为你一直在努力,差距已经很小很小了,其实,这很小很小的差距,就像是克雷戈面对自己的爱,不是不努力,根本就无从努力,又不舍得放手,到最后悲剧结尾,也只好自找安慰:我永远也不可能从米兰达那得到我想要的。其实不仅仅是凤凰男和屌丝们,我相信很多人都层感觉到过拼尽了一切,还是棋差一招的无力感。在克雷戈没有得到奖金以前,在他还没有不自量力的觉得自己已经彻底逆袭了以前,他的一言一行,甚至他的种种心态,就更贴近我等普罗大众了。当你大学毕业,终于从自命不凡的文艺/摇滚/叛逆青年进入了职场以后,是不是终于明白自己是多么弱小的一颗尘埃了?没背景,没能力,被同事坑,被领导耍,是不是终于理解了克雷戈在面对自己的长官的时候,“无论说什么都不能反抗”的心态了?是不是也发现同事之间的关系就算表面再融洽,也最好像学生时代那样口不择言?是不是终于知道了当你没有得到社会上认可的实力之前,你永远是人微言轻的?是不是慢慢也认同了没有足够的钱,人是没办法幸福的?你就这样默默地、默默地生活着,工作着。运气稍好志气稍大的,用自己的青春慢慢熬出了资历,在岗位上也熬出了权力。运气不好的,就这样不知道过了多久,也许就是一辈子。而更多的人,还有可能是这样的:心里多多少少还保留着米兰达般的理想和标准,但不得不就在现实面前低了头,混迹于现实中,为了生计变成了芸芸众生中的克雷戈。痛苦的时候,当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的低头妥协,承认弱肉强食的规则,承认要生存发展必须在人海中挣扎沉浮不可能片尘不染的时候,心中的米兰达突然在深夜惊醒,她让人觉绝望和无力,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开始变得市侩。有时候人们会说,米兰达,你别急,我变成了克雷戈,都是为了有朝一日拥有实力,我才能真正变成你,我永远不会忘了你,你才是我真正的样子。可是,怎么米兰达醒来的日子越来越少,我的,足够的实力,都还是没能积攒够呢?毕竟,所有的美好,都要现实来承载才稳固呀。这么想着,人们就更加不安了。哎呀呀,日子太苦了,要是我每周都买的足彩,能够狠狠地中上一笔就好了!上帝保佑我中彩票吧!哦对了,我忘记了,我根本不信上帝。
  •     约翰•福尔斯的作品我已经读了两部巨著,一本《法国中尉的女人》,一本《巫术师》,这两本书都是在讨论关于人性的话题,比如《法国中尉的女人》他刻画了一个神秘的女人对自由的向往。而《巫术师》是写一个男人的成长历程。这两本书看似写男人和女人的故事,实际上是通过道德、伦理等在挖掘更深层次的“人性”问题。所以当看到约翰•福尔斯的《收藏家》时,我原以为这次将是作者大胆的转型之作,可是读后才知道这本书作者关于收藏的解读太深奥了,如果仅仅是读了前几页的关于蝴蝶标本的制作和收藏,就以为这是一本关于写收藏的书,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本书根本不是写的收藏蝴蝶标本,而明明是写的收藏人体标本更贴切。弗雷迪,这个被米兰达称为凯列班的青年,由于倾慕她的美艳,想尽一切办法将她绑架了,弗雷迪将米兰达放在地下室里,即便把她放出来时也是捆绑着、堵着嘴。按照弗雷德的意愿,他只是希望这么永久地看着她,并不想像很多男人一样去强暴她,去虐待她。但是米兰达却并不安分,总想着逃脱,甚至为此还曾经想杀死他,这些他都能忍,他只是想有朝一日米兰达能够回心转意,就这样陪他过一辈子,他要研究米兰达一辈子。米兰达惊恐、无助。她想过很多方式逃脱,比如装病、绝食、挖洞,她生怕这个陌生的男人会强暴她,会虐待她,可是慢慢她发现,这个男人并不是她想象的那样,那这个男人到底想做什么呢?她经常幻想自己的前男友,她希望她的前男友没有背叛她,她甚至觉得如果是前男友绑架她该多好,可是不是。她为了逃脱,想尽一切办法,甚至在这个她憎恨的男人面前脱光衣服,试图让他爱上自己,然后失去理智,放了自己,可是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因为这个男人不是个“男人”,他性无能。米兰达本以为发了高烧,已经奄奄一息时弗雷迪能够有一丝丝恻隐之心,但是弗雷迪没有。米兰达在极度绝望中悲惨的死去。弗雷迪也悔恨过,甚至想好了要与米兰达一起共赴黄泉。就在他去买毒药的路上,他又看到了一位与米兰达一样漂亮的糖果店的营业员,他想他不应该就这么死去,他觉得他囚禁米兰达的地下室要迎接一位新的女主人。他病得不轻。我只能说他是彻彻底底的精神病患者。读这本书一点不开心,完全没想到《收藏家》的爱好竟如此龌蹉、肮脏,甚至邪恶。愤怒之余,我又无语,现实中这样的事例少吗?真的不少。比如最近新闻中爆出的那些失踪的女学生,还有与这位弗雷迪一样囚禁女性,甚至虐杀女性的新闻我们都不陌生。约翰•福尔斯写这部作品时是上世纪60年代,而如今“密室囚禁”却依然存在,可见人性的残忍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当然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可是我们是不是该讨论一下关于“人性”的话题呢?现实中有很多人表面上很正派,而私下里却肮脏龌蹉,比如那个禽兽教授,比如那些被爆裸照的官员,比如那些黑心司机等等,是什么让他们的心里如此扭曲、灰暗,他们又是如何把自己转变成这种人渣禽兽的,现实社会中是不是也有很多的环境、表象对他们产生了影响,所有的这些其实都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不知道约翰•福尔斯写这本书时是不是想到了这个精神层面的话题,但是从他的小说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人性的扭曲和丑恶。表面上弗雷迪很斯文,很腼腆,但是他的内心却又被重度疾病侵蚀,这种精神层面的疾病其实更可怕,因为它隐蔽的更深。我从没有读一本外国小说像现在这样激动,之前也读过约翰•福尔斯的两部作品,读了之后只是对作者有敬佩之情,觉得他确实才华横溢,但是读这本小说,说心里话,我却轻松不起来。我觉得作者并不是简答与我们在讲述一个故事,他更应该是告诉人们,现实中可怕的事情真的很多,如何让自己从这些复杂的环境中脱离出来,逃出隐形的魔抓,才是我们最应该去做的,否则受苦受难的人是你。这本小说故事情节并不新颖,但是读后值得反思。至少50多年前写的作品,如今读起来还有共鸣,作者已经很了不起了。再次向约翰•福尔斯致敬,又读到了一本值得收藏的书,值了。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故事讲得有点贪婪,可以看出作者想讲很多东西,但也许是手法不对或是不合我口味。我反正不喜欢。我一直觉得小说的故事性是优先于其他的,里面插别的不是不可以,但插的太多就讨人厌了,而且专业知识对情节必须要有辅助作用啊。第二章说实话女主角的日记看的我都要崩溃了,要不是多年来的阅读习惯+强迫症,我都想扫一眼直接翻篇了。虽然女主角是受害者,但最后丝毫没得到我的同情,应该是蛮失败的吧。可惜开头和结尾的情节都被无辜的浪费掉了,唉,不到三百页都勉强看。建议是,小说家在叙事时不要用过多的修辞,也不要太主观。书不至于烂,也不是骗钱之作,四星推荐给喜欢的人,看分数应该有很多吧。
  •     当我开始阅读的时候感觉情节吸引人 应该是四分 当我阅读到绑架之后的内容是 突然想是不是可以从女主的角度写些东西 甚至是一本书 当时很兴奋 看的也仔细 设想一下当时女主的心理变化 当读到女主死后 突然出现她的日记 感觉作者很厉害 没有叫人失望 值五星 当我发现日记中大篇幅的其他人时 感觉很失望 虽然不清楚被绑架者在当时会是什么心理活动 但个人感觉不大会是想别人想那么入迷 确切的说在日记中表现另一个人 作者的目的何在 不清楚 无奈很遗憾 也就值三星了 名著之所以家喻户晓 看来还是有原因的 是部好作品 但没好到赞不绝口的程度
  •     大半夜的气精神了,人性之恶远超想像,平庸之人暗藏心中的那份恶毒更是如同陈年粪坑,压抑多年一旦触发,那喷薄汹涌的毒汁才真的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     大师就是大师啊
  •     喜欢福尔斯的书,这本没有《巫术师》好看,也还不错。
  •     理解无能。。感觉整个第二章就可以忽略。。
  •     变态连环杀手是怎么形成的
  •     本瞅着读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结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变态。技巧上,通过男女双方把绑架案各写一遍,很是讨巧。日记体的女性视角更复杂,探讨的范围更大也更深刻,但很显然男主人公这类“新人”才是约翰·福尔斯的创作意图。结尾留白很棒。p.s.想读作者的《法国中尉的女人》
  •     以一个极端的故事来剖析现实,在深刻描写人性的基础上。译者的前言很粗暴,二元对立的陈词滥调,但故事远没那么简单。从根本上来说,这个悲剧的实质其实是关于“沟通”的悲剧。
  •     看简介以为是开头,他想把她作为收藏品什么的,读完发现这就是全部内容了;中间妹子的日记让人觉得她是不是磕了药,果然艺术的世界神叨叨的;总之是属于如果愿意即能多维度挖掘深意的“经典”,但真的不算好看啊
  •     一个心理变态的男人,一个无辜受虐的女人
  •     本来对被囚者米兰达抱有极大同情的,在看到她日记里的“真知灼见”后。毅然转向表同情于囚她者弗迪南德。弗迪南德施诸米兰达的是肉身之囚禁,所以米兰达尽管置身牢狱仍可享受心灵的自由,狂热追忆她父辈情人 G.P。 米兰达施诸弗迪南德的则是心灵之囚禁,表示理解与愿意帮助弗迪南德改造的说辞,并非所谓的Everyone is equal,那只是高人一等的阶级对弱者的嘲讽,是真正可怕的上位者的怜悯心,事实是她于自己和弗迪南德之间画下深深沟壑,这一条无形的线切出万丈幽谷隔弗迪南德在悬崖彼岸,并最终导致他纵身坠入疯狂渊薮,彻底精神病化了。 不过说来,米兰达其实也是个疯子,性格中的偏激因子一点也不少于弗迪南德呵……
  •     有病的一对儿
  •     我终于摸清了她的行动规律:每天早上8点钟乘8路汽车去上班。
  •     啊!外面在哗啦啦轰隆隆下雷雨。一口气读完,由两个互补声调讲述的同一个故事,封闭空间里两个相互对立的叙事镜像有收藏家对应收藏品(眼睛与被观察物),“新人”与无产者,混沌野蛮与和平秩序,日常与艺术,旧事物守护者和新世纪开拓者,穿插了姑娘和艺术导师的故事,每一点都可以挑出来细说。福尔斯真能写。
  •     如何从灵魂上爱一个人?猛然想起,我们相处这些年,我竟从没窥探出他的喜怒哀乐,没把他的情绪显示与我,强加于我。所以我把他当做神,爱上了他的灵魂。实际上……
  •     第一部分一口气看下来觉得特精彩,第二部分女主的长篇大论用男主的话说就是实在腻歪,,女主不过就是个浑身棱角觉得自己又特别又出众,藐视一切俗人的傻逼大学生,确实让人很腻歪,,顺便吐槽下书籍装帧,,,,丑爆了!!原是想收藏的,这封面也只能压箱底了。
  •     用老套的形容方式来说,这故事的意味跟洋葱一样,一层又一层的。译者的前言非常七十年代,充满了“教育意义”、“价值观念”的字眼,仿佛看到早年《麦田守望者》的前言里,“反应了资本主义社会青少年心灵空虚”的字样。然而这只是个既有冲击力,又有柔软角落的伤感故事。不是伤感米兰达那样丑陋而悲惨地死去,不只是因为那个。会感到伤感,是因为这种造成两人无法沟通的鸿沟,伤害美好事物的鸿沟,永远都存在。但在冲突发生前,她对他那样的人视而不见,仿佛坚守在无菌罩里的一块阵地上。他却对她了若指掌——那么美好,美好到一定要将她独占,好好藏起来。
  •     很棒的一本小说
  •     我不懂前言里为什么会扯到“拜金主义”或者“金钱带来的空虚”,不搭界啊。其实读完整本书,感觉就是说两个或者更多企图追逐、拥有、俘虏自己无法把握的人事物的人。弗雷迪对米兰达的感情是基于对美的渴望,这个美丽的姑娘出身比他高,学识比他高,在之前,他只敢遥望,想象;而当得了大奖,他自认在某一个方面自己拥有了优势,以为可以用金钱和朝夕相对换得姑娘的爱。另一方面,米兰达对G.P.的感情也是类似的,她觉得自己优于很多人,看不起很多人,同时向往那个艺术家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想要献上自己的年轻和追捧以换得艺术家的垂青。本质上,两个人都偏执地以为自己有优势,又向往着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感情,只是表现方式不同——弗雷迪更激烈、低级、冲动。如果有以后的故事,相信弗雷迪的花园会成为白骨掩埋场。。。连
  •     懦弱 自私 神经病啊 读到米兰达快死凯列班给她找医生的那段真的想把他弄死啊 怎么这么懦弱又自欺欺人 真的可笑 呵呵
  •     文学和现实的性无能都带着强烈的隐喻味道。对一夜暴富、自带奇葩道德感的自卑男主囚禁女主的心态和心理变化写得很细腻||第二部又套入了一个故事,相比由暴富的错位感和自卑撑起的男主,少女要复杂得多,虽然天真又自我,出身中产却怀着自命精英的优越感(这姑娘颇有19世纪前传教士的风范),有时候却几乎让人觉得作者是喜欢她的= =两个人的部分除了共同时间线,很难看出居然是身处同一空间,完全互不理解(都爱有意无意地强调阶层和道德感倒是真的),看得十分难受。顺便吐槽下译者“米兰达是美的化身”不知道是怎样得出的结论,大概是因为我不是男孩子=。=
  •     两个人的对话录写成了一本小说,对话的确精彩。
  •     超爱这书
  •     可怕的书
  •     精神文明的武装,故事双面的剖析!
  •     其实我觉得这书前半部分写完就可以结局了,后半部偏又加上了女主视角,感觉有点不必要,可能是为了更深层次的刻画心理吧
  •     像收藏蝴蝶一样收藏你
  •     其实想给三颗半星,故事本身是有意思的,但是作者想说的太多,变得累赘了
  •     我也是蛋疼了,来看这本书……经典,但完全不是我的菜,故事简单到看看头尾就行了,而作为重头戏两个主角的细腻内心世界对我简直就是折磨……连着看了两本五六十年前的经典,发现都不适合我,或者我已经彻底沦为无法体会经典的庸俗读者,管他呢
  •     跟简介表达的猎奇惊悚小说的即视感完全不一样,太沉重太阴郁太惹人产生痛苦的共鸣感了...第二部女主视角的解读值得逐字逐句地赏鉴,关于人性、信仰、阶级和情感情绪的极端性。结局是一点点坠入深渊的残忍
  •     比起法国中尉的女人弱得多,特别是第二部分
  •     不太喜欢中间第二部的部分 曾经一度以为女主角在装病策划逃跑 然而结局却又那么残酷
  •     2015.6.13
  •     单一场景下反复周旋的男女,双重身份对立(看守与囚徒,被指挥者与指挥者),试图以各自的方式沟通理解,却永远不可能达成对话。沉迷于如愿以偿的丑陋幻想中,最终迎来幻想必然的破灭,再卷土重来。#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     结局不惨却可悲
  •     被关在一个房间里激发不出多大的想象力。
  •     第二部分写的还算像个作品,第一部分感觉和小学生作文一样。不知道是翻译问题还是本身作者就是这个水平。
  •     整个故事很简单,但被写成近300页的书,作者也是讲故事能力爆表。细节描写so细腻,有种就在一旁看着一切发生的感觉。最喜欢第三部,一反平淡描述,把美好毁给你看。第一部故事框架搭建很棒,第一人称代入感很强。看完慎得慌,明明是心理变态还觉得自己无比正常,错的都是社会,一阵胃痛。
  •     几乎一口气读完,结局让人感到后怕。福尔斯这么能写,是不是可以上天了。
  •     故事很精彩,就是很平静的叙述了那种竭斯底里.读完后,那个结局太,很不舒服,真是任何事情做到极致就是精神病,畸形的变态.
  •     开篇像盖茨比,中段像爱伦坡,结尾又有点儿《局外人》的意思。作者心里住着一个米兰达,写起弗雷德来捉襟见肘。
  •     我爱你,所以要囚禁你,作为我独有的收藏。
  •     这本书想说是:贪婪与占有欲导致现代新人的爱无能和性无能,这一代新人之所以丧失了爱与性的能力,是因为他们丧失了对世界、他人的交往和理解能力,他们只剩下唯一一种与世界交往的手段:观看。有钱人为了看,成了收藏家。(那么,穷人呢,为了满足观看的欲望,只好像患了强迫症一样,不在博物馆,就在去往博物馆的路上)。观看的欲望把美好的女人变成了杂志中的比基尼画片,小说中的凯列班所想要的只是这种画片而已,被他绑架米兰达想认真跟他沟通、告诉他自己以及他本人,都是活生生的人,可是他就是无法理解。
  •     吓死了。福尔斯搭出一个地下室,一个怪胎和一个完美的理想型,去讲战后的鲜活的和僵死的人心,以及彼此对彼此无法消弭的憎恶。
  •     看之前还以为是跟《香水》差不多的故事
  •     充满隐喻 所以最后美与自由最终败给了丑恶与庸俗
  •     到处充满了小资产阶级与中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就算一夜致富了仍然摆脱不了懦弱卑微的地位和心理。那种造成性无能的苟且无处不对贵族小姐造成厌恶和呕吐感。结局隐约猜到了,见怪不怪的结局。在F囚禁M的过程中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M对艺术的看法还有F对M那种神经质敏感淡然又深沉的默默的爱。恭喜F最终走上了收藏美丽漂亮有气质的贵族小姐尸体的道路~
  •     可能对于期望情节的我来说内心戏太多了吧 发现标签里有个“禁室培育系列”= =
  •     结尾有点赢弱。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