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开沅口述自传

出版日期:2015-11-1
ISBN:9787303192336
作者:章开沅口述 彭剑整理
页数:417页

内容概要

章开沅,祖籍浙江省吴兴县,1926年7月生于安徽芜湖。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美国奥古斯坦那学院(Augustana College)荣誉法学博士、日本创价大学与关西大学名誉博士。早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后长期执教华中师范大学,是享誉国际的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现改名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和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的创办人和领导人。作为改革开放后最早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的中国学者之一,先后应邀访问了东西方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并先后受聘担任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台湾政治大学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等许多著名学术机构的研究教授或客座教授,其深厚的学养和人格魅力深受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1984—1990)、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第一、二届评议组成员、召集人。在辛亥革命史研究、中国资产阶级研究、中国商会史研究、中国教会大学史、南京大屠杀历史文献等研究领域都有开创性的学术贡献,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其论著丰厚,主要有《辛亥革命史》、《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从耶鲁到东京——为南京大屠杀取证》、《传播与植根——基督教与中西文化交流论集》等。

书籍目录

目  录
一、家世叙略……………………………………………………………1
1、两位祖先
2、东院西院
3、父母的婚姻
4、家庭革命二人组
5、父亲追求自立始末
二、童年…………………………………………………………………6
1、儿时琐忆
2、私塾启蒙
3、小学生活
三、西行逃难……………………………………………………………12
1、告别老宅
2、乱世生死
3、离别双亲
四、九中忆旧……………………………………………………………15
1、日常衣食住
2、上游民族,下游民族
3、两任校长
4、几位国文老师
5、两位音乐老师
6、“老马”班主任
7、课外阅读
8、游泳
9、探寻鬼火之谜
10、一桩无头公案
11、扰了谁的梦
12、对被开除的一种推测
五、学会计………………………………………………………………32
1、进入计政专修班
2、王家坪记事
3、又被开除
六、当船工………………………………………………………………36
1、“长江大学”入学记
2、船工日常
3、船夫众生相
4、那一夜,月黑风高
5、又没有毕业
七、抄公文………………………………………………………………42
1、仓库抄写员
2、工资被骗走
3、一次“讨债行动”
八、铜梁当兵……………………………………………………………45
1、军营生活掠影
2、五弟“逃亡”
3、“闹营”被“禁闭”
4、多余的报复
5、退伍记
九、金陵求学……………………………………………………………55
1、报农经,学历史
2、课堂学习点滴
3、茶会与讲座
4、课余游乐
5、金“男”大,金“女”大
一〇、校园民运…………………………………………………………63
1、爝火团契
2、墙报诗文
3、一箱子书
4、“中国往何处去”
一一、投奔解放区………………………………………………………69
1、离开金大
2、奔向光明
3、过封锁线
4、进入中大
5、新革命碰上旧警察
一二、中原大学受训……………………………………………………77
1、干部与学员
2、土炕与窝头
3、一份好墙报
4、无缘战场
一三、初到武汉…………………………………………………………84
1、南下
2、教育调查
3、办学方针之争
4、与华中大学合并
5、解放时我家人的心态
一四、参加土改…………………………………………………………92
1、改造土地,也改造学校
2、和平土改的失误
3、一次扭转偏向的会议
4、杀一儆百的效果
5、人声灯影
一五、初执教鞭…………………………………………………………99
1、登上讲台
2、从头学起,过教学关
3、噩梦成真
4、我的“教学研究”
5、学政治,买资料
一六、成家……………………………………………………………105
1、进军科学,坠入爱河
2、那时,对政治不敏感
3、棉被与脸盆
4、庐山蜜月
5、感恩吾妻
6、家和秘钥
7、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一七、下放草埠湖……………………………………………………116
1、慷慨激昂奔荒湖
2、开生荒,斗右派
3、洪水猛兽
4、灾后自救
5、灾后吃与住
6、世界观问题
一八、学术盛会………………………………………………………124
1、放卫星
2、下田野调查
3、上北京联络
4、集中修改
5、天堂生活
一九、借调北京………………………………………………………132
1、想去北大,却去了文史委
2、关于东老
3、关门抢救,效果不佳
4、行老与蔡端
5、同事溥仪
二〇、筹建史调会……………………………………………………140
1、参与筹建史调会
2、东老谈社会历史调查
3、史调会的工作规划
4、流产的调查
5、公余研究
二一、评李秀成挨批…………………………………………………147
1、我的急就章
2、为叛徒辩护,歪曲经典
3、在“三不”的日子里
4、重返白塔寺
二二、文革岁月………………………………………………………163
1、大字报
2、牛棚
3、小女病危
4、苦中有乐绿化组
5、东风农场
6、工农兵学员
7、两个场景,一点启示
二三、借调《历史研究》……………………………………………178
1、三个“不适当”
2、编辑部与“四人帮”
3、业务点滴
4、女儿眼疾
5、抽烟与爱国主义
6、夜宿镜泊湖
二四、主编《辛亥革命史》…………………………………………189
1、林言椒的建议
2、“三结合”写作班子
3、克服“左”的影响
4、修改定稿
5、成立辛亥革命史研究会
6、革命性质问题
二五、第一次出国访问………………………………………………199
1、北山康夫的承诺
2、1978年到访的其他外国学者
3、访美杂记
4、从东京到京都
二六、两岸中国学者第一次正式会晤………………………………208
1、“贵地出人才”
2、革命性质之争
3、会后余兴
二七、经营历史所……………………………………………………213
1、两度易名
2、一个头、一副肩、一双腿
3、危机与出路
二八、马尼拉之行……………………………………………………219
1、“三天后可拿签证”
2、两手准备
3、柳暗花明
4、政局波动的影响
二九、出任华师校长…………………………………………………224
1、上任风波
2、移毛主席像
3、提倡美育逸事
4、邓小平题校名
5、“高”与“师”之争
6、国际交流
7、不拘一格用人才
8、“东半球”与“西半球”
9、副校长负责制
10、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三〇、几种“口述”……………………………………………………245
1、每周两天做学问?
2、不同意的就不执行?
三一、国外四年访学记偶…………………………………257
1、请假出国
2、吃饭教学两不误
3、接受荣誉博士学位
4、韩国行
5、法国行
6、夏威夷会议
7、滞留日本
8、讲学台湾
三二、为“南屠”取证………………………………………………279
1、对日索赔会
2、贝德士文献
3、纯如之死
4、巧遇东史郎
5、纪念南京大屠杀60周年东京国际会议
6、关西巡回演讲
整理后记

作者简介

作为当代中国著名史学家与教育家,章开沅先生一生历经世变,阅尽沧桑,其丰富阅历,不但能补正史之阙,也能为对民国以来历史感兴趣的人们提供很多掌故,还能以长者的智慧给人以启迪。本书由章先生口述,尽量保持历史原貌,呈现了晚近中国学术史、教育史与中外文化交流史中的不少生动历史细节,娓娓道来,于不经意间,让读者领略近百年历史剧变。


 章开沅口述自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开诚很有文思,有一次作文,他突有神来之笔,说:“时间比欧文斯跑得还快。”欧文斯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短跑名将,声誉遍及全球。张先生对开诚的作文非常欣赏,说他摆脱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之类的套语。我刻意模仿,此后作文,每逢有时间描写,都沿用“比欧文斯跑的还快”的比喻。张先生批评到:“外国有句话,第一个把女人比作月亮的是天才,第二个是白痴。”我那时还不满10岁,跟着哥哥姐姐勉强读五年级课程,对这个批评感受颇深,开始知道模仿和抄袭都没出息,应该努力自己创造发明。八弟已经不是第一个在乱世中去世的家人了。由于旅途的劳顿,颠沛流离,到重庆后不久,外祖母、六弟和我都生病了。外祖母是中风,六弟是伤寒,我是“走马牙疳”。外祖母和六弟很快就死了,只有活了下来。就在我治好牙病回到家里不久,八弟去世了。我们家在战时的“生死”故事,在整个民族所遭受的苦难面前,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但是,对于我们家而言,则刻骨铭心。1957年12月,我被下放到湖北省当阳县国营草阜湖农场劳动。我至今保留当时表决心的一张照片。照片中,我站在华师一号楼教学楼前发言,胸前戴着大红花,桌前摆着一张大喜爆。喜报是历史系送给我妻子怀玉的,上面写着“章开沅同志光荣地批准第一批下放到农业劳动中锻炼,支援农村社会主义建设。这是章同志的光荣,也是您的光荣。特此喜报!"照片中的话,双手撑在讲台上,张着嘴巴,目视前方,一副慷慨激昂的样子。如果有人问:“你当时一眼望去,看到了什么?”我会这样回到:“讲台前听我表决心的人群,早已在我记忆中模糊。几十年来,唯一清晰的,是在我视线的远处,妻子怀玉腆着肚子蹒跚走过的身影。”一听说要到中宣部见黎澍,生平怕进衙门的我有点紧张,问桂五:“我能进去吗?”桂五说:“没问题。你有证件,你说明要找谁就行了。”经桂五安排,我在约定时间前去拜会。中宣部的门禁并不严,也没人查我证件,我径直就进去了。进去之后又迷茫,因为我知道他的办公室在哪里。问了几个人也不得要领,都说:“他调走了吧。”正在问难之际,一个中年妇女路过,主动问我:“你找谁?”我说:”找黎澍。“她笑着说:”跟我走吧。“跟在这位女同志的后面,我进了一间很大的办公室。一张很大的办公桌前,一个谢顶的中年人正在伏案工作。”这不是列宁在十月吗?“我心里这样说道。我自己研究资产阶级的时候,有一种感觉越来越强烈:个人没有研究清楚,对阶级们的讨论很难深入,应该从典型的资产阶级人物入手才好。从学者的讨论中,我突然意识到,张謇就是我治学的入手之处!
  •     华中师范大学的学生,几乎没有一个不知道老校长章开沅的。作为一个非华师的学生,我也非常幸运,有机会见过章先生三次。第一次是在2011年清明节,在武昌石门峰陵园。当时陵园建了一个辛亥志士纪念园,内有熊秉坤等辛亥名人的墓地,清明当天揭幕,章先生等人被邀请去参加。我那时在武大读大一,也跑了很远去那里围观,看到章先生在揭幕仪式上和几位嘉宾一起在手模上按下手印。后来仪式结束,我到纪念园上面参观,正看着的时候,发现身边走过一对老年夫妇,才发现那是章开沅、黄怀玉伉俪。后来两次,都是2016年暑假在华师近代史研究所附近,看着章先生一个人,穿着短裤,拎着包,低着头,从近史所出来往家里慢慢走。若是不认识他的人,一定不会想到这位日常生活中很平凡老人,会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华师老校长章开沅。因与章先生有过几次偶遇,故而捧起这本书,顿时感到亲切异常。书中谈到的很多人,我都有所耳闻,譬如徐懋庸、唐长孺、萧致治等;书中提到的很多地方,又曾是我流连之地,譬如武昌昙华林、开封河南大学、北京玉渊潭等。9月7日至8日一口气读完此书,真觉畅快之至。对我来说,这本书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比如:第25-27页,章开沅提到战时外来学校与大后方百姓之间的冲突(流亡学校与当地百姓冲突这一点在陈平原的著作中也有涉及)。章开沅提醒读者注意,“对待口述文献,还是抱持审慎的态度比较好”(P35)。在回忆参军期间见到的蒋介石、蒋经国父子时,章开沅觉得蒋经国“比较随便”“没有什么架子,与他父亲形成鲜明对比”,而蒋介石训话时“声音又尖又拖得很长,怪怪的,不好听”(P76-77)。回忆到他被指入党态度不够积极时,章开沅在书中少见地语气激动了起来:“是不是非要像有的人那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写申请书,写汇报材料,不获批准之后,再写血书?我觉得作为知识分子,还有起码的自尊。别人不要你进入,你却还要用手扒着门,两眼泪汪汪地乞求:‘让我入,让我入。’这种‘积极争取’,有损知识分子的风骨,我当时做不来,现在做不来,永远也做不来。”(P174)似乎可以想见,在口述这段故事时,晚年章开沅的语速和神态。华师著名的桂中路,风景非常美丽,但文革时期,这里号称华师“长安街”,路边贴满了大字报(P231)。类似的值得关注的地方,还有章开沅回忆徐懋庸(P127),守旧老人对溥仪等行跪拜礼(P197),章开沅当校长时“顶撞”关广富(P354)……另外,重点说一下该书的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当然明白在当下的言论环境中似乎是有点苛求了,但是还是应该说一说,那就是章开沅为何请辞校长,出国访学达四年之久。《章开沅口述自传》中对此说明极为简单:“1989年下半年,我决定结束我的校长生涯,出国访学。去意已决,我便开始请假。”(P356)稍有历史常识的读者,读完这句话都会感觉到其中似有隐情。再联系前后文的王军涛、谢小庆、普林斯顿大学等故事,我几乎可以确认,章先生请假出国一事,和那个时代有太多的关联。只是,章先生口述的时候没有讲,或者讲了而后被整理者或出版社删去了。第二个问题,是该书部分章节的文风问题。据书末《整理后记》说明,该书的文字,不仅仅来自口述,还有一部分来自章先生的日记,本书第25章《第一次出国访问》、第31章《海外四年访学记偶》,“就基本脱胎于章师日记”(P416)。《第一次出国访问》文风尚好,读起来和前后没有多少文风上的冲突。但《海外四年访学记偶》文风就和本书其他章节风格大变了。据第386页摘录的一则日记,章先生写日记喜好按照时间顺序记事,整理者在写这一章时,受日记风格影响就很明显,记事多按时间先后铺排,甚至保留了日记中一些琐碎的东西,如写法国汉学家毕仰高“家中仅老夫妇,羊3只,鸭18只”(P374-375)。如何使全书文字尽量保持一致的风格,使日记体、口述体等区分不太明显,尚须整理者在文字处理上再费功夫了。第三个问题,本书结尾太仓促。本书的采访工作从2012年4月正式开始,但全书的在章先生2000年末“关西巡回演讲”一节就戛然而止,其后十余年时间,章先生的人生轨迹在书中竟没有介绍,不知访问者为何作这样的设计?最起码,2011年辛亥百年,也是章先生学术人生的重要一年,还有很多故事可以讲。第四个问题,就是本书的几处错误:P82“《达忠集》”应该是“《达衷集》”。P139“在重庆办复性书院”应该是“在乐山办复性书院”。P164“特此喜报”按照165页的图片,应该写成“特此报喜”。P237“珍重”应作“郑重”。P311的一段话在封底也有,但两处地方标点有出入。P348“洩”这个字是异体字,应作“泄”。P416“《国外四年访学记偶》”应作“《海外四年访学记偶》”,与目录及356页统一。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胡耀2016年9月9日
  •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邓先宇一近现代中国是一个吊诡的时代,社会产生的巨变让人目不暇接,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要过去,整个国家就像太平洋中飘摇的小船,一边需要时刻与风雨作斗争,一边还要不停地寻找前进的方向。如果说历史研究是在还原整条船的航行历程,那么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所写的传记,则是生活在船上的人们对自己一生的回顾,这些人既有船长、大副,也有水手、木匠,还有厨师与服务员。在这场旅程中,没有人能够完全避免风浪的影响,而他们对其的理解和反应也各不相同。而从他们的眼中,我们也能从内部来认清这艘船的真实状况。章开沅先生于民国十五年出生于安徽芜湖,期间见证了民族的救亡、战后重建、建国后数次运动,先生自己也当船工、入军队、闹民运、参土改、上讲台、做研究……经历不可谓不丰富。我们也随着先生的文字叙述,见证这个同福里小胖子是如何成为今日闻名世界的历史学家。解放前的中国有多乱呢?章先生青少年时期是这样度过的:小学毕业典礼(1937年)上唱《桃李劫》主题曲;由于不安定的心,接连被九中、计政班开除,在“社会大学”未果;进入金大后因为闹民运未能毕业,参军后又因文笔好进入教学生涯。为民族救亡图存而奋力拼搏,也由于国家的混乱而颠沛流离,这便是那一代青年人的缩影。50、60年代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显得有些陌生,我们大多不能理解那些政治运动的内涵,它又是如何影响那一代人的。而作为一个历史学者,章先生也见证了中国大陆大学与学术的发展。于是,大学重建便与历次运动结合了起来。建校初期的办学方针之争,即关于党化教育与专业教育比重的分配,这一政策一直影响到现在;之后作为知识分子参与土改的经历,验证了改革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文革前学术界依然延续了革命思潮,一篇学术文章亦可产生大风波;文革时期遭到全校性的批判,关“牛棚”,却仍然有“苦中作乐的”心态。等到改革开放,中国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章先生编写的《辛亥革命史》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名气,也成为学术界的一股新风;两岸学者第一次会晤,在两岸关系紧张的同时,两方学者依然显示出了应有的风度;回顾80年代末期担任校长期间,对华师的后勤管理、学风建设、国际交流、人才提拔、党政协调等方面都有详细的描述,既可以将其视之为中国地方性高校发展掠影,而对华师学生而言,这是了解母校历史的好机会。二历史叙述的关键在于“近真”,即陈寅恪先生所谓“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红楼梦》百年来一直被称赞的原因有许多,其对人物言行地描写是其中之一,把一句话的前后遮住,就可以分辨出这是出自贾宝玉或是王熙凤之口,这也是一种“近真”。如果我们再把这本书视为曹雪芹的回忆录,那么这便接近自传的功能了。都说老小老小,人到了一定年龄,性格便会往小孩子方向转变,因此个人认为这本《口述自传》文字上最出彩的地方是对童年、青少年时期的描写。观其文字,那个同福里的小胖子跃然纸上,如下面这一段:武汉的老师很威严,都带着教鞭。教鞭是竹子做的,前段还用铁皮包裹起来……如果是冬天,冷手爱了重鞭,疼痛就要翻倍了。孩子们也有对付的方法,在挨鞭之前,双手用力搓一搓,使手心发热,以降低痛感。[ 章开沅口述,彭剑整理:《章开沅口述自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3页。]本人初中数学老师是班主任,每日早自习前都拿着尺子等在教室门口,以惩治那些迟到的学生。本人不幸挨过几次,起初尚无经验,只得默默忍受疼痛,后经同学告知这一方法,倒也不那么疼了。因此看到这一段,便想起了当年在教室楼梯间不停搓手的情景,自然情不自禁地笑了出来。类似的段落还有很多,如被问及“要娶一个什么样的姑娘”时,能提出“要喜欢吃锅巴,每天要能走一百里路”这两个条件的,必然个是涉世未深的孩子;“只许骑马,不许抬轿”这样的规矩,则是物质匮乏年代青少年自娱自乐的方式罢;而在“第一次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取得的一次小胜利”的讨债行动中,既体现社会愣头青内心的紧张,也有取得“胜利”的欣喜和自豪。与之相比,口述自传体例的开山之作《胡适口述自传》在这一点上则做得不够。前些年江勇振先生所著《舍我其谁:胡适》一书中便指出:胡博士常以“今日之眼光”审度昨日,又喜好设迷宫与后来研究者过招,牵着读者的鼻子走。这或许与胡适晚期的经历有关,在其口述自传中也有所体现,导致唐德刚的注释反而压过了正文。三作为一个从民国走来,历经沧桑巨变的长者,章先生的确是“身经百战、见得多了”。其经历中可汲取人生经验也数不胜数,对我而言,印象最深的是以下三点:其一是对家庭的重视。章先生年轻时是一个革命派,而追根溯源,这要归结于其父母:在哪个陈规旧例依然遍行各地的年代,他的母亲也极力批评章家“纳妾”的门风,甚至对其丈夫说出“你以后要是敢娶小老婆,我就打断你的狗腿”这样的话,父亲也十分“听话”,自始至终都没有纳妾,这虽是时代变迁的产物,但也与夫妻二人的“革命精神”不无关联。[ 同上,第6-7页。]章先生本人也很爱老婆,对妻子的回忆组成了的一章。而黄女士也始终把章先生挂在心头,甚至在追忆野泽丰先生“爱老婆”时还不忘把章先生夸赞一番。两人在结婚后近60个年头中相濡以沫,风雨同舟,实在令读者动容。这让我想起本人的班主任同时也作为本书整理者的彭剑老师,他经常教导我们班上的男生要“疼老婆、爱老婆”,并以身作则,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不忘家人。他说自己不怕被人嘲笑“怕老婆”,因为这是一个好男人的优秀品质。作为其老师章先生,恐怕对彭老师这一观念的形成有不不可磨灭的影响吧。其二是对学术的态度。在回顾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的成立和发展时,章先生认为“一个头(思想、理念、战略眼光),一副肩(担当)、一双腿(勤于翻阅资料、发掘人才)”的培育、办好一个研究所的关键。[ 同上,第305页。]如今学术界的负面现象越来越多,青年学者的压力也与日俱增,但却不用悲观,只要愿意相信还有大量纯真的学者,那便不是穷途末路。如何做到“与主流体系保持理性的距离,在相对孤立当中来完善自己”呢?清代大儒戴震的名言或许可作为参考:“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其三是对人生的理解。回忆起文革,章先生承认这对于那一代人而言的确是一场灾难:无数年轻人被磨灭了青春,错过了人生中最意气风发的阶段。但即使在那个艰难的年代,华师仍有张舜徽先生这样勤勉的选择,在及其艰苦的环境下发奋著书,成为一代大家。“既是社会病态,也不要随波逐流;处在人生最低谷时,不妨充实自己。”大概就是凭着这个信念,才造就了那个一手创办了历史研究所、桃李满天下的章开沅吧。四私以为,评价一本传记的好坏有三个标准:其一是文字叙述的风格,其二是对历史面貌的勾勒和还原,其三是文字背后的人生经验。前一点需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做辅助,后面两点则更多取决于个人的经历与历史的进程。而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这都是一部优秀的自传。2012年五四时,湖南卫视做了一起关于“成年礼”的节目,邀请了韩寒作为演讲嘉宾。在回答提问的环节中,有个男生问道:韩寒“老师”,如果时光倒退,18岁的你会怎么做。韩寒回答道,在那年我喜欢的事我都做了,了无遗憾,真要回到那时候,也只是yesterday once more,再做一遍。而从章先生的口述中,我隐约听到一曲弦外之音:要是能重来,还是要做同福里的那个胖男孩。

精彩短评 (总计32条)

  •     每天晚上读一部分,终于读完了。一个学者的自传,也是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史,讲述了很多的近代史以及学者的研究。很受益。章老也是个爱说大实话的人儿啊!跟《巨流河》类似。也算是相互补充。校长都是厉害的人啊。
  •     老祖宗的东西,纯粹的个人回忆录,无争、干净、直爽!
  •     章师的一生算是豪华落尽见真淳吧,回忆录中充满了老人的童真与豁达,学者的纯真与温情。回忆录最精彩的当属建国前的部分,建国后以及文革后的历史虽然更加详实,与母校华师联系更多,但缺少那种自然吸引力。(这种感觉在读齐邦媛的《巨流河》、张新颖的《沈从文的后半生》时也有,个人比较喜欢《巨流河》中齐邦媛先生去台湾前的部分,以及沈从文先生文革前的部分,书的后半部分传主历经磨难后功成名就,反倒失去了吸引力。读章师的回忆录也是这种感觉……)
  •     大多数自传回忆录都是49年前畅所欲言,49年后遮遮掩掩,港台作者亦莫能外,难得章老如此坦荡,虽不免小隐,则出之一字褒贬春秋笔法,以至于那年春夏听似无声,实有惊雷。。。
  •     章老作为近代史研究的一代宗师却丝毫没有大师的架子,开起玩笑开调皮可爱地像个孩子。可惜我入校的那年章老恰好荣休,此后应该也再无机会见到老先生了。
  •     有些可能是为人讳,名字含糊。章老的对人生的思考有好多闪光点,受益匪浅。很幸运读书的时候听过章老几次演讲,很棒,虽然华师发展越来越差,但有这些老师的精神相传,也算是某种风骨。
  •     内容平实,作者大胆而又直白,但也没有非常惊艳,前情太多篇幅。
  •     相当生动鲜活的口述自传。对于了解毛时代历史学研究的生态、80年代高校政治文化样态、章先生治学处事的态度与方法的了解都极有参考价值。
  •     克制
  •     这就是历史学家的眼光。
  •     猛料不少
  •     严肃又接地气 说屎太硬那段快笑死 有文化有思想有风骨
  •     虽然很多地方明显语焉不详,但在当下这种草木皆兵的情况下,能够对前30年尤其是文革中的经历讲述,对六四也有所提及,已经是非常难得了。
  •     读起来感觉好平淡,估计听章老先生口述的时候会有趣很多
  •     好书,一口气读完
  •     对了解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态及民众观感有帮助,但语焉不详的地方实在太多。自传向无缺点是一通病,整理后记的相关说明大大降低了本书价值。总体而言,章开沅先生不失为一有想法、有气节的开明知识分子。
  •     期待已久的书,很多人和事读来倍感亲切。
  •     一口气读完系列。
  •     前1/3很好看
  •     最喜欢的学者之一。章先生不像有的学者,后者几乎不食人间烟火
  •     史家的自述,可读性很强,章老先生人生也是够丰富的,逃过难,当过兵,读过教会大学,参加过革命,太有意思了!可以当小说读!看照片,老先生越老越好看啊!
  •     要是附上录音光盘之类,就完美了。
  •     对比何兆武先生的口述自传《上学记》这本语言一样的流畅与风趣。但是这本不仅讲了“上学”也讲了“上班”,一些“敏感”的人和事也有所提及更显真诚。想想八十年代华师有章开沅、武大有刘道玉、华工有朱九思这些教育家当校长再看看今天的状况不知说什么。贴上一个去年底拍的关于章老的记录片https://v.qq.com/x/page/a03574w3vsw.html。
  •     这本书感觉好奇怪啊,书中对紫阳、军涛、某玲、某丹的名字毫不讳饰,却独独将“谢静宜”的名字化作“某某某”,难道后者更加敏感? 章开沅说:“即使社会病态,也不要随波逐流;处在人生低谷时,不妨充实自己”。很喜欢这句话,不过羽戈的表述更精辟一些:“大道不行,各安本分。”
  •     肥肠好看!
  •     在办公室读了大半天,觉得很好玩,笑出声来很多次,估计是笑点低。
  •     可读性强,诸多历史细节让人印象深刻。
  •     直言不讳又有幽默感,而且对偏僻的鸡零狗碎有奇妙的记忆力。
  •     桂子山上文革指挥部里围着战棋鏖战与观战的众多青年教师,与昙华林澡堂里晨昏伏案撰著的张舜徽先生,这两个场景,定格在我的文革记忆链条中,并给我启示。当我年老之后,总喜欢告诫青年:即使社会病态,也不要随波逐流;处在人生最低谷时,不妨充实自己。这两句话,就是我从这两个场景中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
  •     章老在那个年代还是很小心的,现在写的内容也没有太多猛料和个人情绪,可是却又在平铺自述中感受到了作为当时年轻人的真实想法。可能是口述记录的原因,行文虽然流畅,但是没能写出太多细腻的感情,问题的分析也略微少了一些,最后学术活动的行程较多。作为自传,写的还是太少了,意犹未尽,自传还是该自己亲自下笔下才好。
  •     章先生的口述史中有关治学之道需深思研究、仔细体会,其确为教育家。
  •     读来甚是畅快。章老太逗了,字里行间都透露出老顽童的性格,浓厚的民国学人的风骨。学术八卦也看得超爽,李泽厚唐德刚什么的简直是偶像啊!CCNU能走今天章老功不可没,希望不要毁了前人的基业。致敬。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