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的中国人

出版日期:2015-1
ISBN:9787510088321
作者:[日]内山完造
页数:192页

内容概要

内山完造,日本冈山人,1917年至1945年在上海经营内山书店,对中国有深厚的感情,自起汉名“邬其山”。晚年从事日中友好工作,1959年9月20日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葬于上海万国公墓。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前门和后门
前门和后门
环境
闲谈
舒适与效率
帮和包
凸起的城和凹陷的城
城——又一篇
涂鸦
小聪明成就不了大事业
谈话的休止符
第二章 桃太郎和西游记
中国小孩
路边摊的小掌柜
历练式教育
补充三则
沟通的困难
中国人与时间
第三章 面子
仲裁
中日两国的相互看法
面子
糖球
南船北马

第四章 菜·点心·酒
中国菜漫谈
关于羹的知识
各种粥类
上海的点心
上海的酒肴
我的疑问
烂醉如泥
微醺
中国式
第五章 双重性
中国人和日本人
了解的第一步
民族魂
立足于现实
巧妙的浊水澄清方法
顺势而为
岛国其实有根
相对的思考方式
结论
中国之大
道之有无
偶然漫谈
第六章 旧时记录
旧记事本里的发现
令人惊叹的东西
金银饰品店的今昔
第七章 小欢喜·大欢喜
源起
淘汰不必要的东西
平均有钱人
令人敬畏的大人
经验最丰富的人
两种思考方法
从无意识到有意识
劳动人民的力量
安心源于信任
消失的“偷”和“拿”
低头
单纯与复杂
流于形式的文化
听天命
小欢喜大欢喜

作者简介

本书是鲁迅先生最亲密的日本友人、在中国居住三十五年之久的内山完造先生所著,他以幽默生动的语言详细描述了他在上海期间的生活见闻。通过中国今昔的纵向对比和中日的横向对比,表达了对中国人长久以来生活智慧的敬佩,以及对中国人建设好新中国的无限信心。
戴季陶说日本把中国解剖了无数遍,那么他们是怎么解剖的呢?一个日本人便专门解剖给我们看了,他就是内山完造,他的手术刀,就是《隔壁的中国人》。                             ——著名旅日作家 萨苏
内山先生认为中国文化分为“文章文化”和“生活文化”两方面,大部分日本专家对文献中没有记载、却实际存在的事实视而不见,他所做的就是认真观察、如实反映中国人真正的生活风景。
——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主任 吉川竹二


 隔壁的中国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初时看书名,倒是让我惊讶了一番。《隔壁的中国人》,“隔壁”这样亲热而自然的字眼,被一位日本人用来形容自己,即使知道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内山完造先生,我难免有些意外——毕竟是位日本人啊。我就是抱着一丝复杂的心情,去跟内山先生《隔壁的中国人》书中的描述对号入座。内山先生不可不说是个中国通,我想他学会的在中国最好的生存之道就是永远不要以为中国人是会虚心接受批评的民族。日本人的笔法特点鲜明之一即是其平淡和不加修饰。然而在先生的书中,褒扬之辞可遍地俯拾。先生是睿智的,善良的,通晓人情世故的。说到最难以描述的人性和民族性时,先生也是谨慎地一笔带过,“在日本,个人不可信,但是可以信任政府和国家。在中国则正好相反。多么令人汗颜!作为中国人,我被先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极大的智慧折服了。他在书里描述了大和民族的劣根性,“如果将故事(《桃太郎》)看成对战争的歌颂,整个故事就是在宣扬军国主义。”人们对自己的民族总是能毫不留情地说出最令人心痛的结论。 作为旁观者的先生,一定是比我们更理性更明白的。先生没有说出来,只因说出来之后也不大用得到吧。先生写《隔壁的中国人》,是想写隔壁,还是中国人,看完书的最后一页,我才恍然,先生只不过要记几篇日记罢了。他写写生活,看过的风景,尝过的美食,遇到的一些人,明白的一些道理。我们自己紧张兮兮地在书里找寻着蛛丝马迹,探寻民族和历史这样沉重的问题,于先生,并没有在十分在意啊。住在隔壁,是一种微妙而复杂的关系。隔壁的邻居可能听的到你家里每一句争吵,出门难免要碰头打招呼,遇到好事坏事或许他都是第一个知道。隔壁的人家里吵的不可开交,那也是不好意思去劝个究竟的。若是因了自己的关系,便更加要歉疚万分,说尽好话。隔壁的人家里欣欣向荣,自己也只能道一声恭喜,奉承几句。自己回到家,该骂小孩子还是要骂,该喝茶看电视还是喝茶看电视,隔壁,终究不是自己的。故而,我想在先生的书里看到些淋漓尽致的格言,还是幼稚了。与日本人的比较,我们做的太多了。一提起,便紧绷起脆弱敏感的神经。想象着先生这样人,应该终究有些不同。事实上,先生只是爱着一种文化,爱着一种生活。先生长久以来爱着的中国,一定是他心中的净土。如果说先生的停留是出自他对我们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那是我们把事情弄的复杂了。我们应当对自己的民族、地域的美充满信心,因为这样一种美,能够跨越战争,跨越种族,跨越纷扰,永远使先生和我们在一起。先生的包容和纯洁,深藏心中,也流露在笔下。我仿佛听到先生只是微笑着打了声招呼,嗨,隔壁的中国人。以桐2015.1.7于南京
  •     钻进隔壁家的孩子,肯定东张西望一番,饱看各种新奇。对于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那片土地,我们走上去一样新鲜,自家土仪和人家乡俗,在心里较量一番。进行文化审视的作家有很多,陈西滢去了日本会比较日式混浴和中国吐痰哪个更不文明;周作人会谈日式糕饼和北京茶食。也许日本这类书更多,负笈而行的日本人,惯于见微知著的。最近看了一本内山完造写的《隔壁的中国人》,就让人仔细察观了下未曾注意到的乡土。内山完造是鲁迅先生的好友,中学课本中阿累的《一面》,让中国人对他极熟悉。这本书的文章,是内山先生战后发表在报章上的,只反映了彼时彼地一个日本友人的中国观。至于中国读者,无论赞同,还是反对,都可以了解些过去的风景。写作这样一本书的内山完造可以说是一名可爱又称职的调停者,不回避尖锐,正视优点和缺点。书中《仲裁》一篇,内山记录的看客是可爱的,绝不是鲁迅笔下的看客,他们排忧解难,发挥重要的调停作用,维持正常秩序,有时甚至急公好义,损失自身利益。让人不禁感叹,到如今人们的信任发生着变化,不请而来的仲裁者,会被视作给熊分糕饼的狐狸吧?这本书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文化风俗乃至饮食文化都有精到细致的观察,能够见微知著。《茶》这篇,谈及中国人择茶采取挑出异物取重计酬,由衷敬佩,日本人将择好的茶叶称重难免导致偷闲大意,中国方式可以说是包产到户的根源。内山先生说:“中国和日本计酬方式虽然正好相反,但这只是表里之分,没有谁对谁错”,我想没有这一点中正平和,是不能写谈论文化的作品的,同时也见出作者的眼光,比如机械化大生产时代,包产到户在一些地方已被现代农庄所取代,任何一种形制有其适用范围,陈规墨守并不合适。书中有些介绍很有趣,比如介绍羹,特指勾芡过的汤,我从没细想过这个字,但转念一想,鸡蛋羹似乎就不是汤。介绍各种粥类,对比说日本只有几种粥,中国粥则罗列了几十种,内山先生不大明白中国人的饮食和艺术一样是写意的,并不配比分明,依口味,依土产,富变化,不拘泥,粥的种类又岂止可以数字计呢?内山先生认为种类繁多说明中国物博,我却觉得这般变化无方,意味中国人的灵活,以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地取材的适应性。内山先生平和中正的态度我是不怀疑的,在《民族魂》一文中,他不免有点悲观地认为:“今后日本的道路将会困难重重,但是我觉得只要有这样的‘民族魂’,便可以平安向前。就像斯拉夫人、中国人那样,我们也必须要有自己的‘民族魂’。”中国取得了战争的最终胜利,但经济建设的崛起是日本占先,师夷长技是最应该的态度吧。当我们丢了一把斧子,每个邻居都像偷斧子的人,找到斧子,大家又都是好人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有类似情况,点火之际是仇敌,互邻友好时又是亲和的,在看待异域文化时,我们不能作那个丢斧子的人。对于一些历史,内山先生的看法可能是当时人态度的一种。“西有蒋介石,东有将芥石,爱国心一样,方法不一样。”“我觉得言之有理,有句古话说得好:成王败寇,一旦失势了就等着见阿弥陀佛吧。”这些话在一个外国人书中读来,值得玩味。人们在去乡的时候,因距离多一点观察,引起思考,同时多一个审视自己的机会。内山先生不是文化风俗学的研究专家,描述了很多我们中国人习以为常的现象,能否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读者还不能苛求这本小书。有些观察是武断和隔膜的。比如《中国人与时间》中,他说:“《西游记》中明确记载了空间与时间,从小听这个故事长大的中国人,自然而然形成了慢条斯理的性格”。中国很大,做一笼统概括非常难,五四以来的中国人是怕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并不是一家之言,而且也不是在建国后才出现。内山先生认为《西游记》是文化交流,日本传统故事《桃太郎》有军国主义思想,这两本书影响着两国人形成了各自的民族性格,笔者觉得内山先生有一点本末倒置了,应该是因民族性格的影响形成了这样的文化作品。中国历史悠久,各家学说,传统典籍很多,很难说成仅受一本书的影响。无论如何这本书描述了很多中国人熟视无睹的现象,这即是最大的价值。读过这本书,在体悟别人的观察后,让人对自己生长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认识,对它的变迁、蜕变,有更深厚的感知,颇引起一点黍离之思。《了不起的盖茨比》开篇说:“每逢你想要对别人评头品足的时候,要记住,世上并非所有的人,都有你那样的优越条件。”是的,异己文化需要包容的视角,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妨在心里说一句:“小子,你真的平视吗?”2015年3月2日 晚
  •     鲁迅有个好基友叫内山完造,他1913年来魔都开了个“内山书店“,鲁迅经常过去买书,一来二去两人便勾搭上了。内山在天朝前后生活了三十余年,写了好几本书,包括这本《隔壁的中国人》。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看时代剧一样,脑海里勾勒的是民国图景。但其中的天朝国民性贯之如一。内山这人观察力挺强,善于以小见大,得出一些关于天朝的结论精辟又准确。但土生土长的天朝人看得出来,其中有些难以诉诸语言的微妙偏差,无论内山在天朝住了几个十年,归根结底他依然是个外国人。比如,他洋洋洒洒写了两页纸“中国人是通过很长时间的磨练,才获得现在的坚强意志。”但这篇文章根本就文不对题。就这句话本身来说,也是个悖论,一方面,民国的贫下阶级身强体健,但那是长期辛苦劳作不得已锻炼出来的“强健”;而向上观察满清那些抽大烟、戴长长指甲套的贵戚们,横草不动竖草不拿,“强健”在哪里。”中国人身体强健“这个结论放在鸦片横行的清末民国时期,是最让人哭笑不得的。而类似的偏差,书里不止一处。无论历代组织多么大规模的交流,外国人视角总会出现无法避免的误解。

精彩短评 (总计21条)

  •     看比我整大一百岁的作者,描述一百年前的中国,真没想到以前的中国还存在着那么多优良品质,反倒是当时的日本就像我们现在浮躁又膨胀,由战争年代转为和平年代,日本人的细心谨慎反倒更适合了如今的发展,而我们的那些好习惯就像《令人敬畏的大人》一文中描述富人对待“剩饭”一样,在不经意间放弃了对饭菜的所有权。
  •     内山先生真的是中国脑残粉,很多东西只有心底温暖的老好人才能发现和写得出来的,关于某党,现在看起来有些滑稽和溜须拍马的话,换到那个时候可能是真的让人由衷愿意做自干五吧
  •     一般吧,后面一直在写“新中国”“新中国”,你妹。CRB、CNC兑换那部分,还有点意思。
  •     只有自信的人才能做得真正的谦卑
  •     从一个日本人的眼中看中国和中国人,感觉内山完造谈中国好的方面要多过不好的方面。我们看国外,也不能一概否定,也应该从两方面看,并且用自己的思想去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
  •     最后一章看笑了
  •     内山完造うちやま かんぞう
  •     车轱辘话轮番说的作者你啊~
  •     内山完造在中国住了那么多年,写出的观点也是客观的。和鲁迅还有过交流真是神奇。1949之后的人们是从小欢喜转换到大欢喜的。真羡慕那个时代,并不差。大欢喜能团结人群,有众乐乐的巨大革命喜悦牵引。而现在,社会和人们没有这样的大欢喜了。
  •     就是不知道翻译得如何了 我想读这本书 2015-01-26 读过,一般,有趣味
  •     很崇拜中国的作者,中国其实没这么好呢。其实就像某些“崇洋媚外”的中国人一样,以为山的那边是海。
  •     内山完造在中国生活了35年,但现在看来那时的中国人跟现在区别太大了,所以现实意义差了点。只是知道自己在别人眼里什么样谁都会感兴趣。内山好像对中国人还很有好感,感觉把我们美化了似的。
  •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风味。没意思
  •     亲中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可以侧面了解那时的中国,但有明显错误。
  •     内山先生前面写的都是“隔壁美好的中国人” 其中一章里还提过 鲁迅劝他不要一味表扬中国人 也要批评 内山先生大概只当是客套话 完全没有要批评的意思 这本书 看的我老脸通红 看到最后一章 新中国成立后 在内山的文章里 中国简直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国家 全国人民正直善良 勤劳勇敢 夜不闭户 政府每个决策都极度正确充满中国智慧 全民生活富足 大家都吃得饱饭 所以中国再没小偷了 (゚Д゚≡゚Д゚)
  •     对很多中国读者来说,内山完造就是课本上出现的一个名字,但如果透过他来看待当时的历史和人,又是一番风景。
  •     总而言之,(日本)整个民族就是一个小孩子,一名不成熟的少年人而已。战前的自我陶醉就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日本人的这一面。义理是人为制定的道理,而道理则是自然界制定的道理。义理与道理相对存在于人类生活中。日本人在生活中仅仅以义理作为处理问题的唯一标准。中国人则采用义理和道理这双重标准来考虑人生中的问题,所以思考方式比日本人复杂。
  •     左派,文人大多如此吧。建国初的宣传博得了好多同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道理的,但总有承受的人。鲁迅的回答好沉痛。
  •     1、很值得一看的书,内山先生没有光说我们的好,也稍稍说出了我们的不好(尽管说得太少了);2、有这么一位日本人这么热爱我的祖国和中国人,我很感动;3、书中说了鲁讯先生的一些小事,其中同野口的对话那段,我想在当时的情境下说出来,鲁讯先生该有多么的痛心呀。
  •     每篇都在说中国人怎么怎么比日本人好……
  •     庶民的生活史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