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置的皇城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
ISBN:9787301235522
作者:[德] 恩斯特•柯德士
页数:288页

内容概要

恩斯特•柯德士(Ernst Cordes)
德国记者,生于1908年,熟谙汉语。父亲海里希•柯德士(Heinrich Cordes,1870—1927)为德国驻华外交官,曾任德华银行驻华代表。作者关于中国的纪实著述颇丰,已翻译成中文的有《最后的帝国》和《闲置的皇城——20世纪30年代德国记者眼中的老北京》。
译者简介
王迎宪
湖北武汉人,原武汉电力学校(现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师。1990年赴德国,现旅居德国,就职于德国汉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长期致力于中德两国经济文化之间的交流工作。已出版的译著有:德国足球守门员奥利弗•卡恩人物传记《卡恩一号》,德国汉莎飞行员乌尔夫•迪特•格拉夫•楚•卡斯特先生撰写的、见证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航发轫期历史的纪实著作《中国飞行》,以及德国记者恩斯特•柯德士20世纪30年代撰写的反映伪“满洲国”社会现状的纪实著作《最后的帝国》和反映老北京生活的《闲置的皇城》。

书籍目录

译者序 好一幅老北京《清明上河图》!
第一章 市井生活
前往北京
北京的“弗里德里希大街”
一位八旗王子的邀请
北京生平
在北京的皇帝龙座上
在幽禁皇帝的人工岛上
在北京最好的餐馆里
七月十五:中元节
第二章 四合院里
第三个庭院里的一只“夜莺”
吴太太上街购物
一名新娘的笑
在月光下饮茶
一位思念家乡、喝醉了的酒吧女郎
东南市场
参观“人间地狱”
“我把太太都赌进去了……”

第三章 皇城郊外
老阁下,大太监
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一个乡村郎中的诊断
洗温泉
万寿山、颐和园
宝石塔
银行家的山崖庄园
夜谈政治
第四章 别离北京
老年人展
北京的灰尘
一个体重超过100 公斤的乞丐
淤泥中窒息而死的黄包车夫
古老的核桃
北京的秋天
在鸡尾酒宴的派对上
在北京过中国年
别离北京

作者简介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文学性强的纪实报道游记。
作者把我们带进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畅游在老北京的茶馆、街道、商店、公园、寺庙……这本并不算厚重的旅行考察游记,使我们能够了解到一个古老文化民族的思想和感情、它的历史背景以及当时所处的现实。
从富有丰厚传统的传说和习俗中,从仍然有效通行的象征世界的朦胧昏暗中,从一个动荡不安的现实中,读者能领悟到一个威严的、有影响力的老北京,看到这座永恒的城市生机勃勃的画面。这幅彩色画卷向我们展示出一个华贵与贫穷并存、陌生形式的伟大与非同寻常的诱惑共生的极富魅力的世界。
作为一名德国人,作者从其独特的视觉和人际交往出发,描述了当时的北京人、北京景,不仅有风土人情的、人文的、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写实描述,还有针砭时弊的议论和作者独立的、不乏深刻的思考。


 闲置的皇城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北京的灰尘顾文豪擅写北京的纽约隐士张北海在《侠隐》里头说道:“北平好像永远是这个样儿,永远像是个上了点年纪的人,优哉游哉地过日子。”七拐八拐的胡同小巷,虚掩着的门扉,依稀窥见院里的藤椅,缸里的游鱼;街上的尘氛,拉杂的行人,牲畜的打鸣,一旁饭馆里头飘散氤氲开的酒香菜香,爆羊肉、炒肝儿、灌肠、烧麦、包子、打卤面,外带一壶浓酽适中的香片;巍峨的皇宫自有禁中的威严神秘,成就五百年帝都的壮阔之美,嚣骚的市井也一样不乏凡俗迷人的生活之魅——北京,从来不是一个可以一言蔽之的所在。 一如今日笼罩北京城上方的深重雾霾一般,百年波谲云诡的中国近代史也将北京掩蔽在岁月的烟氛之中。有趣的是,往往来自异域的双眼,反倒能透过这层层蔽障,眼目清亮地触知中国。不囿于历史的形塑,不拘于现实的纠葛,他们比中国人爱得更彻底,也恨得更坦诚。我们习焉不察的世俗风景,在他们看来是如此花样百出,我们推举膜拜的所谓传统,在他们眼里却平添一层可笑,而那些我们从来不加以青眼的浮世风物,他们却总别出新见,窥出其中蕴蓄着的真意。这样的感觉,在读《闲置的皇城》一书时尤为明显。作者恩斯特·柯德士系德国记者,熟谙汉语,乃父海里希·柯德士为德国驻华外交官,曾任德华银行驻华代表。我很欣赏他对中国的态度,健康而朗亮,甘心做一位出色的观察者,并不急于为历史做结论,为当下做判断。他并不特别关注北京那些高官巨贾,而是瞩目于北京的民间文化,关于北京的文化,恩斯特说了一段特别漂亮的话:“北京的整个文化历史都沉淀在这尘埃沙粒之中……只有了解中国的历史,才不会对‘北京灰尘’产生偏见。这种灰尘其实并不是什么脏东西,而是碾碎了的东方文化的一个最小载体……是经过了几千年艰难曲折的高度文化熏陶,经潮起潮落研磨而成的颗粒、灰尘、细粉。”换言之,我们不妨将这本书视为一本引领我们看见“北京灰尘”之美的著作。夜市里的讨价还价,不仅“是一种娱乐和消遣”,也是“热闹的一种表现”;中国人喜欢让通向自家宅院的道路多拐几个弯,因为他们认为“妖魔鬼怪只会直行,不会拐弯”,在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套在“一个形象化的、有象征性的、特别缜密的风俗习惯的网络和规定中”;太太们不打扮几个小时是不会出门上街的,“一个女人的面妆要描画得与年画上的脸蛋儿一样”;东南市场仿若大中国的一个缩影,“富裕与贫穷、华贵与悲惨,集中、拥挤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春天的女人,是北京又一道迷人的风景,而秋天的北京,“弥漫着那种听天由命、心灰意冷的肃杀情调,更符合今天的北京,更符合这个巨大的、几乎是非现实的、只能存在于记忆中的工事城堡建筑物”。无疑,恩斯特有记者般的敏锐之眼,但在这犀利眼神的背后,则是另一双诗性之眼。前者赋予他观察世相的准确与敏感,后者则使这份准确敏感不致滑入尖刻与功利的窠臼。事实上,他既为北京众妙纷繁的世俗景观所吸引,却也自有清明主见,正如书中一位四合院里的梁太太之言,“结束你们心目中工艺美术式的中国幻想、不可思议的偏爱、视陌生为更陌生的心态吧!你们高估或低估中国都无所谓,我们只希望你们能摒除偏见,不要把中国看成一个温室般的国家。”不要存有“工艺美术式”的中国幻想,不要把中国看成“一个温室般”的国家,或许时至今日,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仍不出这两点。而在这本书里,恩斯特所要破除的恰恰就是人们对于中国的耽美式幻想。一如他一上来就宣称的那样,“北京一直像宗教一样闪耀着皇城神圣的光华,这种光华是永恒的,它不会因为几年人为的宣传就被磨灭掉。”解读北京,同样也是解读中国的困难,就在于这份历史上的光华不可避免地深陷在混沌失败的当下现实中。或是完全将中国视为一种历史性的存在,故意无视它的当下境遇,由此令历史的光华因为失去现实的支撑,而陷入审美与把玩的窘境;又或是完全为中国的现实所促迫,而将光华的历史视为一份亟待摆脱的包袱。恩斯特显然完全为北京和中国的历史魅力所折服,但他又深知,动荡不安的现实并不能视而不见,相反唯有从中,我们才能领悟到一个威严的、有影响力的老北京,看到这座永恒的城市即便身处烟尘与战乱,仍旧生机勃勃的画面。譬如书中写到的那些老太监。作为“闲置的皇城”的某种象征,这批垂死之年的老太监居住在北京郊外一个叫八里庄的小村庄。无人问津的破庙,杂草丛生的破庙,一张张干巴巴的脸,对于到访者的狐疑与欣喜。老太监们只是徒然等死,唯一的欲求就是吃,“只要一谈到吃,他的眼睛里就会放射出些许光泽”,边聊天,边“慢条斯理地一根根拔着手上抓着的一只麻雀身上的毛”,当毛全部拔光时,“随手将赤裸裸的雀身丢进沸腾的油锅”。而太监们脸上的笑容,“是一种讥笑,一种冷笑,一种可怕的、带着这个世界上最令人恶心、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情绪的笑”,当恩斯特鞠躬告辞时,太监们伸出的是一只讨要小费的手。这批昔年最靠近权力的人,如今潦倒无所依,但问题非仅如此,而是太监的遭遇,或许也可视作闲置的皇城的一种比喻。时代幡然易辙,依凭过往时代所存活的权力迅疾消歇萎缩。昔日的荣耀光华,并不能成为他们改变自身的动力,相反只是过往时代走向衰败的残阳背景,而一切转变的可能最终都退化为向时代求取一点可食之物的卑微需求。放大点说,民初北京的魅力,或许就在于当人们为工艺美术式的花样生活啧啧称奇时,另有一幕残阳如血式的时代背景。恩斯特所谓“北京灰尘”,灰尘固然亦不乏其美,其实他也在暗示我们,美的背后一样是灰尘。由此想及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我的留学记》中所说的:“夜之暗,在过去,不光是中国,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已经习惯了明亮之夜的我们,要真正去体会那夜之暗,仍是非常困难的。“渡边滨子女史所唱的《中国之夜》最近可说是泛滥了。收音机里不时播放着,家里的女佣也在那边哼唱着。歌词中有:红灯笼怎样摇曳着,鹦鹉怎样怎样,姑娘又怎样怎样……但对我来说,全不知如此罗曼蒂克的中国之夜。我所知道的中国之夜,是暗淡的夜。”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挺好玩儿 这个译文洋腔洋调的
  •     写不来书评,但可以表明自己的态度。力荐,带着外国人的好奇去感受古典的京城,真的看得很带感。
  •     很喜欢读外国人的中国游记,他们有一种我们国人无法真正看清自己的眼光。但是,遗憾的是当年他们看到的北京已不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北京,那些历史的沉淀只能留在这本书里了。
  •     活动赠书,作者总是能找到中国人自尊的表情。
  •     有意思。也不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德国佬的描写好几次让我噗地笑了出来。话说回来,作者身份特殊,因此看到的当时的北京大多是上流社会的模样,也很值得一看。同时,中国人的劣根性在这本书里也体现得很彻底。作者把这些东西看做是中国人的习惯,他没把这当成素质。但七十多年过去了现在还是一样,就是素质,大部分人素质太差了。我之前还总叫嚣说,怎么能这样呢,搞了半天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啊。另外这个恩海刺杀德国大使是怎么回事啊,我明明记得在历史课上学的时候我们歌颂他为民族英雄啊?闹了半天原来是义和团抽风先去打别人啊。就跟“我打你啊我打你啊你有本事打回来啊一样”。历史课还得选择批判性地听,这脑洗的。总之这书对什么人都有点用,还是很有趣儿的。
  •     来自一个外国纨绔子弟游客的肤浅游记
  •     撇
  •     带感是带感,不过翻译也有点像外国人?
  •     很喜欢,特别有趣。可读性很强,是我读过很有意思的纪实文学。
  •     1.细节很中国;2.已经不是现在的北京;3.全文一股浓重的“译制片”风味扑面而来我真是受够了
  •     蛮好玩儿的书,读起来像本小说,翻译腔太重,看着累
  •     史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