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古巴

出版日期:2016-6-15
ISBN:9787508659244
作者:雷竞璇
页数:246页

内容概要

雷竞璇,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留学法国,修读政治学,集中研究黑非洲国家,历时七年余,在波尔多大学获博士学位。返港后相继在中文大学及城市大学研究及授课十余年。后辞去教职,现为自由撰稿人,并担任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名誉研究员。著作包括《穷风流》、《据我所知》等。

书籍目录

鸣 谢......... viii
一页伤心史( 代序)......... ix
第一辑
祖父的家书......... 3
夏湾拿的地址......... 6
1959 年......... 10
回家的感觉真不好......... 23
流落远方的语词......... 38
怎么不说“夏湾拿”? ......... 44
老照片......... 48
革命到天涯......... 53
光华报......... 59
两片坟地......... 62
古巴人看中国人......... 66
关云长在古巴......... 69
天主堂里的观音......... 72
海外淘金梦......... 76
吃苦瓜,在古巴......... 79
克女士......... 82
将军的遗孀......... 85
两位华裔画家......... 88
第二辑
古巴的面目......... 95
一人缩影一国......... 98
古巴社会主义......... 102
两个老革命......... 106
捷之城和捷......... 110
革命博物馆......... 119
海明威的足迹......... 122
老爷车之国......... 126
夏湾拿的阳光......... 131
人力车夫的午睡......... 134
卖小鸟的小贩......... 137
千里达的小老头......... 139
脂肪和单车......... 142
见证贪污......... 145
强货币......... 148
古巴大烟......... 151
咖啡和甘蔗酒......... 157
下咽的问题......... 162
民宿风光......... 166
怀孕树......... 169
卡斯特罗的旧部......... 172
第三辑
参加过猪湾之战的余景暖......... 177
海隅秀才赵肇商......... 186
古巴大爷伍迎创......... 191
周柏图的眼神和语调......... 198
未获上苍眷顾的谭树枢......... 203
飘零老兵马持旺......... 208
黄家两代三女子......... 213
叶泽棠的军旅生涯......... 220
天涯歌女何秋兰......... 226
允文允武吴帝胄......... 233
附录:古巴地名、街道名称对照表......... 240

作者简介

《远在古巴》是雷竞璇数次探访古巴,写下的随笔游记精粹。带着曾在古巴谋生的父辈记忆探访古巴老城,雷竞璇将所见、所闻、所感汇集成文字,将古巴现在的面貌和老华侨们的记忆,留驻在迅疾的时光中。
以父辈们的200封书信为起点,雷竞璇使用第一手素材,三次到访古巴,采访40位垂垂老矣的古巴华人,从早期在种植园里收甘蔗的劳工,到经营小店铺的商人,到参与古巴革命乃至后来身居高位的军人,到国际上有相当名望等等华裔画家,乃至被华人收为养女登台唱粤剧的古巴人,从而对古巴华人及其后裔展开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深入探寻。同时,雷竞璇通过对当代古巴民众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从中洞见古巴的特别——这个热带阳光照耀下的社会主义国家,“贫穷,但不悲惨凄苦”,进一步思考,如今,在剧变前夜的古巴,又将何去何从?


 远在古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这本书写得太不精彩,好好一个吸引人的主题却写得拖沓无趣又冗长。然而这本书又太认真,诚实、甚至是不加必要修饰地呈现了古巴第一手资料所呈现的原貌。书中有不少地方都可见着作者的严谨和用心,比如还原书信时的说明、提供书中未言尽的相关阅读及影视资料,从这一方面看,也可算是诚意之作。作者雷竞璇写此书的初衷是想要追根述源。本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辑讲作者家庭的颠沛流离;第二辑把聚光镜头拉远,谈了古巴真面目;第三辑是对古巴华侨的一些访谈。不得不承认,自己最喜欢第二辑的文化观察,在古巴大烟咖啡的文化里甚至发现了饶有趣味的史实。不过自己的初衷是想更多地了解古巴华侨的状况,可惜书信中难见完整脉络,史实也是东一块西一块,一个名字反复出现,并没有很好的衔接,只可作为熟识历史之后的饭后小食。私以为是学者讲故事能力有限,只能拼拼凑凑写随笔。不过本书的价值在于,虽然很多史实没有说尽,但是提供了靠谱的资料可供查阅。比如华人在古巴土地上如何翻身做主人一主题,就可自行查阅克女士(Mercedes Crespo Villate)的著作《从苦力到主人翁——纪念华人到古巴一百五十周年》和《华人在蔗糖之国》。想了解古巴革命中华侨的贡献,可参阅《我们的历史仍未终结:古巴革命中三位华裔将军的故事》。想了解古巴华人,可阅读《华人在古巴,1847至今》。想找古巴华侨的影像资料,也有网址:vimeo.com/18304444本书作者并没有写精彩故事的能力,且把本书当成古巴华侨史的索引来看大概不会失望吧。
  •     古巴共和国,至今依然坚守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远在古巴》将带领我们穿越古今,追忆过去我们华人留下的脚印,遥望未来的古巴。作者雷竞璇,历史学者,曾集中研究黑非洲国家,现为自由撰稿人。笔者以寻觅祖父辈的足迹作为契机,展示了华侨早年在古巴的生活状态,以及侧面反映着古巴历史的改革变迁。本书属于随笔,主要讲述了两个内容,一是作者追寻当初祖父辈去到古巴的经历,也为了早期老华侨纪念下点点滴滴;二是呈现当今的古巴,贫穷但不凄苦,未来的古巴打开国门,又会是新的一番景象。在追忆祖父辈的足迹中,作者采用了家书的中形式。当时的笔者年龄不大,父亲与祖父都在古巴淘金,一封封家书成为支撑一个家的动力。在家书中,我看到了祖父辈的不易,当父亲再去古巴,无法回家时,母亲的焦急和担心。1954年秋,父亲与祖父前往古巴,当时中国建国初期,社会经济不稳定。他们选择在古巴做生意,确实也挣到不少钱,家人们已经搬到了香港,他们第一次回家也为家里填补增色很多,可是后来卡斯特罗进行了战争,古巴建立了新的政权,父亲又一次回到了古巴,这一次花光所有的积蓄才,在母亲的催促和担心中艰难的回到家。作者寻问过很多老华人,亲自走过父亲可能呆过的地方,也许对作者来说,追忆古巴,是对父亲的一种思念。同时,书中让我了解到了早期华人的艰辛。道光二十七年,中国人开始移居美洲,六百多名中国人被卖当“猪仔”,送去当苦力。之后一年比一年的华工多,而生活环境艰苦,残酷,很多华工都想挣到钱回家,可是无一人,都客死在异乡。19世纪后半期,被贩运到美洲的中国人数目越来越多,20世纪的30至50年代是古巴华侨社会的黄金时期,祖父辈正是在这个时间在古巴。1959年,卡斯特罗的革命改变了古巴,古巴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存在至今。古巴虽然贫穷,但不凄苦。在《一人缩一国》中,作者讲述了奥斯卡这位古巴青年,而他正是古巴社会主义下人们生活的缩影。在经济上,一直在追寻着中国走过的道路,现在的古巴与中国建国初期相似,计划经济。日常生活用品包括食物靠配给,物资稀缺,但依然坚守着,所有孩子都上学,全国没有文盲。在这里找不到星巴克、麦当劳,甚至没有互联网。被美国封锁多年,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国家,古巴人快乐地生活,一切开支低,仰赖政府配给,日子容易过。奥斯卡的生活贫乏而散漫,没有理想,没有干劲,他自己也说,如果一周要上五或六天班,无法接受。大多数古巴人和他一样,懒散又惬意的生活,没有生存的紧迫感。也许随着古巴经济的解冻,外界大门的打开,古巴又将有新的一番改变。古巴,独特的国家,坚守着自己,相信它会越来越好的!
  •     天朝自古自诩上国,待万国来拜贺。那么又是什么促使人们背井离乡,远渡重洋呢?华侨在海外的生活状态到底是怎么样的?他们对祖国和居留地的情感是怎样的?他们的根系祖国?还是移植到了居留地?带着种种疑问,翻开了这本《远在古巴》。作者雷竞璇是广东台山人,五岁时随家人移居香港,而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身赴古巴“淘金”,与亲人过着聚少离多的日子,经历了古巴革命的动荡,向家中汇款接济变得越发困难,最后,辗转回到亲人身边,却郁郁而终。所以,作者对于古巴有着很特殊的感情。他一连三番来到古巴,找寻祖父和父亲的生活痕迹,访谈古巴华侨,记录古巴的一些细节,其实还是想找到父亲决定返古的原因吧!可惜的是,直到最后,他也未能真正地理解父亲。所以,华侨对于古巴的情感成为了一个谜,仿佛它成为了一种让人无法逃离的魔咒一般。其实,最早去古巴生活的中国人真的是迫不得已,是被英国人卖去当苦力的。勤劳而勇敢的中国人呐,一到美洲就成了奴隶,待遇恶劣,生活悲惨。据作者表述,“19世纪后半期被贩运到美洲的中国人,数目在二十五至三十万之间,以古巴、秘鲁两地人数最多,这些华工后来能够活着回到家乡的,千中无一,是一段非常可怕的历史。”到20世纪前半段,因美国排华,古巴形成了庞大的华人群体,华工经历了在古巴的黄金时期,直到后来卡斯特罗的革命,商铺被国有化,生活再次变得艰辛。总体来说,作者的记录并非让人十分满意,在商铺被国有化之后,华人究竟是如何生存的?在这种计划经济下,黑市繁荣,那么在黑市交易的本钱呢?加入古巴籍?与公民一样领取各种供应票?华人的生活来源到底是什么?同为社会主义阵营,为什么古巴会产生强烈的排华情绪?难道就因为华人到哪都招人烦的“勤(bu)劳(jiang)勇(gui)敢(ze)”?然而,作者甚至都没有特意提及到古巴排华的情况,只是从侧面说到管制很严,汇款困难,直到后来连离开都变得艰难。后面对于华侨的访谈更是变得毫无目的性,有一种为了访谈而访谈的生硬感觉。不过,对于翻译和宗教融合的部分,读起来还是别有一番味道的。我们常被港台版的译名给雷到,比如卢骚之卢梭。在这里就像“夏湾拿”之“哈瓦那”,从作者的角度来说,乡音译来得夏湾拿却是比哈瓦那更有归属感一些,对于我来讲,还是哈瓦那听着更顺耳一些。而宗教融合就更有趣了,不管是像关公的Chango(昌戈),还是观音和天主教圣母的合体图,让这些海外的华人,在灵魂上寻找到了某种慰藉,采取一种折衷的方式,取得与故土的关联。所以,人有没有根呢?如果有,到底是什么呢?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通过对古巴华侨的采访,描述一个真实的古巴,纪实文学,真实感人,感慨万千,同样走社会主义道路,古巴和中国差别很大,贫穷落后的古巴,百姓生活资源都依靠国家分配,也悠闲自得,公有制的弊端充分显现。
  •     讲古巴侨民的生活,很朴实诚恳的文字。
  •     前段作者家族历史令人尤其感慨。人随着环境飘零,逆来顺受,进退不由自己掌控,但终归以一种方式到达彼岸。
  •      老一代华侨在1959年变革-生意全充公的不易 老一代华人地名翻译特殊的韵味 被贩卖过去的华工(1847-1947),华工势力不够,只能隐晦的去祭祀,所谓宗教融合 两大成就 免费医疗和教育 但也带来了就业问题,苏联解体之后就输出医生教师体育教练 经济改革跟着中国小步走,货币双轨制。允许小规模个体经营,大部分国家保障兜底 饮食热量高+不运动的古巴人 古巴的咖啡是被海地革命的法国人带来的。饭馆的水平则相当糟糕,lp推荐的也如此 大部分老华侨被迫当兵做工,晚年生活贫苦
  •     在书店偶然看见不知不觉看了几十页后买回来细读。内容情真意切,可以透过很多章节看出古巴革命前后的变化,对侨民的影响。只是本书第六篇有一处属于作者的失误,他坚持哈瓦那按照粤语音译读为夏湾拿,这本身无错,可作者画蛇添足,说自己学了西语后发现不应读夏湾拿而是夏班拿,并称因为Havana是英语的写法读法才译作夏湾拿,按照西班牙语的写法Habana应译为夏班拿。其实不然,西班牙语里的v和b发音相同,大部分情况下发b音,但在原音之间是发v音的,所以西语Habana的发音与英语Havana的发音是相近的,要说不同也有,那就是西语里h是不发音的,所以正确读法是阿瓦拿才对。总的来说,普通话的哈瓦那和粤语发音的夏湾拿都是比较正确的音译,而夏班拿纯属作者没掌握西语发音的自以为是的音译,希望读者们不要混淆。
  •     如果你对神秘的古巴只停留在切·格瓦拉,那么《远在古巴》值得一读。作者通过对古巴华侨的寻访,整理记录下在古华人的曲折命运和一段行将消逝的历史。同时在访谈回忆中再现了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的革命运动和与美国的对抗。书中称哈瓦那为夏湾拿,切格瓦拉为捷古华拉。不知道古巴会迎来怎样的变革,老华侨们的生死遗言却注定只是古巴历史上的一粒尘埃。
  •     都是回忆,有空请看-看!
  •     读这本书的过程我思考了很多,古巴人虽然贫穷但不困苦,生活闲适,幸福感高,其实也挺好。那些华侨的故事也很令人感慨,是本好书。
  •     题材很好,华侨纪实还是让人很感兴趣的,只不过这个行文方式真的算不上高明~
  •     一边读,一边想,我得给这个书写一篇所谓的书评,然而又担心写太好,把自己弄太红,还是算了吧。(请保持微笑)
  •     字句朴实,悠悠淡然。是家族史,也是世界史。
  •     本书详尽老一辈中国人漂洋过海来古巴的奋斗史,个人历史其实就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
  •     中间一部分对于古巴历史和社会的介绍不出彩,国内有不少相关报道,有兴趣者多已了解。难得的是一头一尾对于古巴华人华侨的介绍,为读者打开一扇前所未知的域外华人之窗。作者写作的缘由是因其祖其父在古巴生活打拼幻灭过,所以作者的文字对古巴颇有同情之理解,朴实悠然之间,是革命前后华人惊心动魄的际遇变化,多少天涯淘金梦都被雨打风吹去,令人读之无限唏嘘。
  •     从书中得到了古巴是怎样的一个国家,它的经济,人文以及早期华工出洋的情况
  •     从个人经历的视角和小人物的命运变迁看待历史,所有的故事都变得更加真实,仿佛在看一部记录电影,故事的主角不知不觉变的模糊。因为历史永远只有一个主角----人,无数个像你我一样的人。
  •     写得太不精彩,但可当史料收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