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说禅之一》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 林清玄说禅之一章节试读

出版社:海南
出版日期:2009-2
ISBN:9787544325936
作者:林清玄
页数:187页

《林清玄说禅之一》的笔记-第20页 - 童年的自己

昔人去时是今日,
今日依前人不来;
今既不来昔不往,
白云流水空徘徊。
——黄龙祖心禅师
站在生命的恒河岸边,我们的身心有如河水,是不停地向前流去的,是每一刻都在变化的,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那不断变化的外表中,我还知道有一个我并未失去,其他的——例如我的身体——早就流逝了。
这就使我想起《华严经》的《菩萨开明品》中说的:“分别观肉身,此中谁是我,若能如是解,彼达我有无。此身假安立,往处无方所,谛了是身者,于中无所著。于身善观察。一切皆明见。知法皆虚妄,不起心分别。”
我们的身体看起来是那样真实明确,实际上是无时不在变灭的,我们对于身体的执著,往往使我们失去明察,如果能看到身心的虚妄,就不会起分别心,也不会执著了。
在《华严经》的《十行品》里也说:“菩萨观去来今一切众生所受之身。寻即坏灭,便作是念:奇哉!众生愚痴无智于生死内受无数身。危脆不停,速归坏灭,若已坏灭,若今坏灭,若当坏灭而不能以不坚固身。求坚固身。”
“不坚固身”正是我们的这个皮囊,它过去的已经坏灭,现在的在坏灭之中,将来必然也会坏灭。“坚固身”就是“圣身”和“清净身”,是那个我们把肉身还诸天地,尚存的那个真实的自我,一般人执著于肉身,因此难以体验不可见及的真身、常身、空身、慧身、金刚不坏之身。
如何来看待我们变化的肉身,才能趋入真谛呢?佛陀教我们要常做“四念住”,就是把心念集中在四件事情的观照上,一是观身不净,二是观受是苦,三是观心无常,四是观法无我。身、受、心、法虽然有所不同,仍是相通的,可以说是“四境合缘”,以身体来说,身体既是不净的,也是苦痛的,又是无常的,更是无我的。一个人如果能时时如是观察,就可以趋人善根,趋人苦、集、灭、道的四圣谛。
我们的身体犹如飞花落叶,转眼成泥,融化于天地之间,可叹息的是我们常见于花叶的旋舞,反而少见树木埋在土中的根本,修习禅道的人就是要善观于相,在飞花落叶之中不沉不没,在肉身坏灭的进程中不动不摇,如实地观察根本实相。
喝!哪一个是学人自己?参!

《林清玄说禅之一》的笔记-第60页 - 不执著的心

六十年来狼藉,
东壁打到西壁:
如今收拾归来,
依旧水连天碧。
——济颠道济禅师
在《中阿含经》里,有一位弟子请问佛陀,是否可以将他的教法用一句话来表达,如果能,那是哪一句话?
佛陀说:“一切都不可执著。”
接着,佛陀说:“谁听到了这一句,就等于听到了一切的教法;谁实践了这一句,就等于实践了一切的教法;谁收到实践这一句的果,就等于收到实践一切教法的果。”
学习佛道的人,时常会陷进一种生活的执著,就是把生活分为有用的和无用的,有用的事像是念佛、持咒、诵经、拜忏;无用的事像是散步、听音乐、洗澡、聊天。因为这样的分别与执著,使许多人的生活就分成两边,这种两边的陷入使人不但无法解脱,反而徒生许多的烦恼。
在《楞严经》里曾记载了二十五位菩萨成就的法门,有时想想就得到了很大的启示,香严童子是因为闻到烧香的味道而“由是意销,发明无漏”;跋陀婆罗和十六个菩萨同修是因为洗澡沐浴而“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宿习无忘”;毕陵伽婆蹉是因为走路时被毒刺刺伤足踝,而“虽觉觉痛,觉清净心”
这种“不执著的心”正是一种生命的创意,生命中如果没有创意,即使是法也会成为僵化的东西。
佛在金刚经里不是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吗?如来是无形无相的,若执著于形相,就不是如来了。
从这个观点看,我宁可说观音菩萨是一种悲心,文殊菩萨是一种智慧,普贤菩萨是一种实践,地藏菩萨是一种愿望,都是从心而说,因为“一切都不可执著”!
从前的禅僧被称为“云水”,云和水没有一个固定的样貌,也是一种不执著,不执著正是一种生活体悟的要义,不执著会使我们有一个全新的生命之创意,使我们超越了逻辑与预设的陷阱。
不执著不指目的,也不指过程,是指一个开悟之机,一个完全打开的心胸世界。

《林清玄说禅之一》的笔记-第120页 - 一寸时光,一寸命光

几年鏖战历沙场。
汗马功高孰可量;
四海狼烟今已息,
踏花归去马蹄香。
——浙翁如琰禅师
在运动场上强大的压力之下,使我们看到0.01秒有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一个选手数年的煎熬苦练,往往只是为了那0.01秒,而运动员的生命巅峰有限,一生难得几次参加大型竞赛,因此0.01秒对他们有时甚至代表了一生的成败。
从时间进行的情况来看,0.01秒是非常短暂的,我们眨一下眼睛都比之长十倍,但是从其在运动场上的价值而言,0.01秒所象征的却是一种永恒的面目,前者是微观,后者是巨视,都能使我们对时间有更深切的体验。
“所谓的“时间管理”、“时间企划”,可以说与时间完全无涉,而是在管理自己的生命,当生命获得了更高的效率,相对的,时间就变得充裕了。因而这种管理乃是使得时间与生命的相对性得到一种平衡,使有限的时间变成无量的生命价值,或使生命得到弹性的调配。
我们可以这样说,运动场上最着急的0.01秒,是以无数的重要而不急的时间所交换来的,若无法在0.01秒中验证,几年严格的训练也就没有意义了。根据内地国家体委训练局训练处长余永德指出,内地代表队的训练宗旨是“三从一大”,三从就是“从难、从严、从实”,一大就是“由三从实战出发的大运动量训练”,从他们所得到的金牌数量,可以知道这不是口号。
时间、运气、气势对一个人的心理建设和潜能发挥都极有关系,只要认清这些东西,对开悟也是有帮助的。
开悟,是人的潜能,我们从每次运动会都看到不断有人破纪录,可以确定,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再过几年,说不定跑一百米只要五秒钟,谁知道呢?

《林清玄说禅之一》的笔记-第60页 - 得意的一天

宗镜门下万株松,
长年占断白云封;
人间未许闲相识,
一枝迸出笑春风。
——蕴空常忠禅师
我一向觉得中国字造得真好,“忙”与“盲”拆开来看就是“亡心”与“亡目”,串起来说就是:“现代人忙到失去了自己的心和自己的眼睛。”心是用来觉受的,眼是用来观照的,那么我们可以说,现代人逐渐在失去觉受与观照之力了。
忙与盲在经典里都是有的,《往生礼赞》里把六道众生奔走钻营、茫然无定叫做“忙忙六道”,有一首《日没无常偈》就说:
人间匆匆营众务,
不觉年命日夜去;
如灯风中灭难期,
忙忙六道无定趣。
未得解脱出苦海,
云何安然不惊惧?
各闻强健有力时,
自策自励求常住。
在经典里的“盲”是指众生昏昧暗冥,被无明烦恼所覆蔽,没有见理之明、无法理解智慧,《法华经》中说:“以贪爱自蔽,盲瞑无所见。”人的盲目来自贪爱,贪爱使人心亡而忙,因此“忙”与“盲”是交相生发的。
修行者也有盲点,对于那些执著于修定而不研究教法,暗于智解又骄慢自是的禅徒,被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中称为“暗证禅师”,又叫“盲禅者”、“暗禅比丘”。
如果我们在生命中曾有一个整日都融入于音乐之中,我们才会知道音乐多么美妙,才会体验生命如此难得,得其意于一刹那,才能得其意于一天,才能得意于一生、得意于永生永世。
春华难得,夏叶难得,秋实难得,冬雪难得,生命的每一天都很难得,但如果忙到看不见春夏秋冬,还谈什么难得呢?
禅心的启悟是在得其意,而意在言外,言外的事物在忙碌中、在盲目里怎能求得呢?

《林清玄说禅之一》的笔记-第80页 - 检点自己的宝盒

眼光随色尽,
耳识逐声销;
还源无别旨,
今日与明朝。
——越山师鼐禅师
在记录自己身心的过程里,朋友逐渐看见忧伤的本质,再过一段时间,他在日记里记载下一些自己想做还没做的事、自己未了的心愿,那些对未来的观点竞如同在烂泥中突然长出几棵翠绿的幼苗,他说:“真的好像看见在悲伤中的希望,是绿色的幼苗。”
朋友说:“我知道要改变心境最好的方法不是去压抑或逃避它,而是去正视和检点。就好像我们有一个宝盒,里面装了许多混乱的东西,整理这个宝盒最好的方法,是把宝盒打开,一样一样拿出来检点,再装回去,摆好位置,然后把一些不好的、次要的、装不回去的东西舍弃掉。如果不经过检点,便把宝盒关上,那么,就会常常在不小心的时候,宝盒里的东西就掉出来了。”
因为,当我们说“修行”时,最简单的意思是“修正自己的行为”,行为乃是由心境造成的,因此检点自己的心正是修行的初步,正如《碧岩录》中所说:“但去静坐,向他旬中点检看。”一个人一旦能清楚检点自己的心,这时虽然也有烦恼与波动,也不会失去其清明。
若能检点自心,即能不被外境所转动,就不至于被快乐或忧伤所染着了,这种看清,就是一种悟,就像清凉澄观禅师说的:“迷则人随于法,法法万差而人不同;悟则法随于人,人人一智而融万境。”“唯忘怀虚朗,消息冲融。其犹透水月华。虚而可见;无心鉴象。照而常空也。”
不要制止风,愿将此身化为风;不要制止雨,愿将此身化为雨。
——空海大师

《林清玄说禅之一》的笔记-第57页 - 随缘与任运

这是李小龙与剧作家史托宁·施利芳谈到的“花费时间”与“浪费时间”的讨论:“时间是我们最宝贵的商品,”史托宁同意,“我总是把时间分成无数的瞬间、交易或接触。任何人偷了我的时间,就等于偷了我的生命,因为他们正在取走我的存在。……我愿意从我所剩下的少数时间内,花掉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吗?它值得我花这么多时间吗?还是我只是在浪费时间呢?……”
“我把同一尺度用在社会关系上。我不容许别人偷走我的时间,我不再广结天下豪杰,我只结交那些能够使我时间过得愉快的朋友。在我的生命中,我空出若干必要的时刻,什么事也不做,但那是我的选择。我自己选择如何花费时间,而不盲从社会习俗。”

《林清玄说禅之一》的笔记-第9页 - 自序

“华严”的华原来有五色花的意思,意指庄严美丽的花环由五色的花编成,表示存在我们世界的路边的花、山野的花、无名的花、珍贵的花、在四季静静开放的花。每一朵花都表示了宇宙的秩序,再也没有什么世界比一朵花的世界更平凡微小,再也没有什么世界比一朵花的存在更珍贵奥妙的了。

《林清玄说禅之一》的笔记-第140页 - 留一只眼睛看自己

欲识永明旨,
门前一湖水;
日照光明生,
风来波浪起。
——永明延寿禅师
这个故事里隐含了很深刻的禅意,禅者不应把禅放在生活之外,犹如剑手不应把剑术当成特别的东西。剑手在行住坐卧都可能遇到敌人的扑击,禅者也是一样,要随时面对生活、烦恼、困顿的扑击,他们表面安住不动,心中却是活泼灵醒能有所对应,那是由于“永远保留了一只眼睛看自己”呀!
宫本武藏在日本剑道和武士道都有很崇高的地位,那是由于他不只拘限于剑术,他还是一个很杰出的画家和书法家,他有一幅绘画作品绘的是“布袋和尚观斗鸡”,以流动的泼墨画了微笑的布袋禅师看两只鸡相斗的情景,题道“无杀事,无杀者,无被杀,三者皆空”,很能表达他对剑术与人生的看法。
对于一个武士,拿刀剑是一种修行,是通向觉悟的手段。一个随时随地都可能死掉的武士,他还要在其中确立自己的人格,觉悟与修行、定力与慧见就变成多么急迫!我们不是拿剑的武士,不过,在人生的流程中,人人都是面对烦恼与不安的武士,如何以无形之剑,挥慧剑斩情丝,截断人生的烦恼,不是与武士一样的吗?
一是武师所遇到的对手,与其说是敌人,不如说是自己的同伴,甚至是自己的延伸,可以帮助我们更充分地认识自己。
二是虽然大部分武艺高手都花了好几年时间练几百种招数,但在决斗时,实际经常使用的招数只有四五种。它一点思考的时间都没有,只是用心去对应。
三是武师的心要经常保持流动的状态,不可停在固定招数,因为对手出击的招数是不可预测的,当心停在任何固定招数,对武师而言,接下来就是死!
对禅者也是如此,我们生命面对的苦恼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自己的延伸,应该透过烦恼来认识自我。我们可能遍学一切法门,但必须深入某些法门,来对应生命的决斗。我们应该“无所住而生其心”,因为生活不能如预期,无常也不可预测,如果我们的心执著停滞了,那就是死路一条。
这些训练的开端就是“留一只眼睛看自己”呀!

《林清玄说禅之一》的笔记-第100页 - 向寒暑处去

世人休说路行难,
鸟道羊肠咫尺间;
珍重苎谿谿畔水,
汝归沧海我归山。
——保福清谿禅师
这使我想起在《碧岩录》里的一则禅公案:
僧问洞山:“寒暑到来,如何回避?”
(寒冷和酷暑到来的时候,要怎样去回避?)
洞山说:“何不向无寒暑处去?”
(那为什么不去没有寒冷和酷暑的地方呢?)
僧云:“如何是无寒暑处?”
(如何才能去没有寒冷和酷暑的地方?)
洞山说:“寒时寒杀阑黎,热时热杀阑黎!”
(冷时冷死你,热时热死你,那就是没有寒暑的地方!)
我喜欢这个公案,因为它表达了极为丰富的人生情境。在我们生活的自然现象里,寒冷与酷暑都是使我们感觉痛苦,违背我们心意,人人都想回避的。可是寒冷与酷暑实际上是对自然的运作有帮助,没有寒冷的凋敝与休息,春天就不可能萌发;若没有酷暑,就没有坚实的秋收了。
自然界的寒冷与酷暑,在人生中的象征则是各种痛苦、困境与考验。人活着而有痛苦、困境与考验,根本是无可回避的现实,有如自然之有寒暑,与其憎恨寒暑,回避寒暑,还不如去面对它,知道寒暑是自然的一体。
“心静自然凉”和“冷气机”都是由面对酷暑而产生的,这种面对是融入了环境的现实,去到一个没有寒冷和酷暑的地方。我们喜与春秋为伍,因此和冬夏生起对立的心;我们渴求无灾无难,事事如意,因此畏怯痛苦、困境与考验。
但寒暑、痛苦、困境与考验都是没有实体的东西,买一部冷暖气机就解决寒暑的问题,同样的,准备好面对痛苦、困境与考验,就可以用“大死一番”的坦然面对人生,然后才可以“大活现成”!联考的失败不会逼人走进绝路,只有回避、畏怯、憎恨自己才会走人绝路。
《正法眼藏》里记载一位盘山禅师,久修不悟,颇为烦恼,有一天独行过街,看到一个人在肉摊前买猪肉,对肉摊老板说:“给我切一斤上好的肉。”
肉摊老板听了,两手交叉在胸前说:“哪一块不是上好的肉呢?”
盘山禅师听了当下大悟。肉本来就没有好坏、上下,就像有人偏爱吃猪头皮、猪蹄、猪尾巴一样,对他来说,那最低贱的反而是最上等的好肉。
考联考的孩子动辄十数万,哪一个不是上等的好孩子呢?考上了,是我们的好孩子,没考上,也依然是我们的好孩子呀

《林清玄说禅之一》的笔记-第1页 - 序

《林清玄说禅》系列共包括三部分——《会心不远》、《香水海》、《好雪片片》。在接下来的日子中将暂停对名家名作励志修身卷的更新,转而对说禅系列的更新。
出于对作者的尊重,特将大师相关资料列下,以表敬意。
林清玄,笔名秦情,名字来源:大猪清而不玄。台湾高雄人,1953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
成就及荣誉
  1973年开始创作散文。1979年起连续7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优等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 《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桃花心木》(选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课)《在梦的远方》《在云上》《心田上的百合花》等。并且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过20次。
人物生平
  他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书《莲花开落》,之后一发不可收,走上了文学之路。作品有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
讲座时的林清玄
1979年起连续7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优等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30岁前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国家文艺奖、中山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金鼎奖、时报文学奖、中华文学奖、中央时报文学奖、吴鲁芹散文奖、作协文学奖,曾于台湾获得世界华人文化新传奖、杰出孝子奖、世新大学十大杰出校友奖、成功杂志十大成功人物奖、宝岛十大才子奖……直到他不再参赛为止,被誉为得奖专业户。   他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从小学三年级就想成为一名作家的林清玄在17岁时即开始发表作品,到30岁时,他的作品囊括了当时台湾的所有文学大奖。在25年的创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其中,《身心安顿》《烦恼平息》在台湾创下150版的热卖记录,《打开心灵的门窗》一书创下高达5亿元台币的热卖记录。尤其是80年代后期,每年平均出版两三本以上新书。门类涉及散文、报告文学、文化评论、小说、散文诗等。   32岁遇见佛法,入山修行,深入经藏。   35岁出山,四处参学,写成“身心安顿系列”,成为90年代最畅销的作品。   40岁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书之一。同时创作“现代佛典系列”,带动佛教文学,掀起学佛热潮。获颁杰出孝子奖。   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华语教本,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
婚变
  1979年与陈彩銮结褵,育有一子。
1996年与陈彩銮离婚,1997年娶了年轻貌美的方淳珍,结婚三个月,即将临盆。此事当时在台湾引起轩然大波,妇女团体甚至当众焚书,有人在网络上大骂林是“伪君子”,以示抗议。网络论坛上有人质疑他一手写佛书,一手屡屡婚变的行为,并嘲讽他真正具体地实现了‘嘴念经手摸奶’(台语谚语,意思为形容一个人“道貌岸然”、“假正经”)的境界。只会用嘴巴讲道理自己却做不到,他在用自己的行为来验证果报。   林清玄解释说前妻有宗教妄想症,林甚至为自己辩解:“我认为人的一生要想真正成熟必须要到45岁以后,我把它称作身心灵的契合。所以完美的婚姻无非是两种途径:一是成熟了以后再找伴侣,这显然太迟了,二就是找到伴侣后一同成长,我就是选择了这一种……”。在婚变之后,林清玄在台湾人气大跌,近年来积极前往大陆开创新市场。
走上写作之路
  对林清玄来说,走上写作之路,其实并非最初的愿望,最早,林清玄一直想当画家,甚至还跟著林崇汉画了一阵子。不过,走上写作的路,倒一丝也不后悔,写作要自由的多,更能清晰地描绘出自己的心路历程,以及所见、所思、所感。所以,林清玄自觉会一直写下去,或许依然在文学素描的散文上下功夫,或许就著手去写一些比较大部头的有关人性,有关历史,有关哲理的书,或许改变途径去写小说,不管未来会写什么,写作总是一条不能斩断的路,林清玄会一步步往下走去。   7岁开始背诵唐诗宋词,8岁,获得了全台湾儿童绘画赛优选,10岁就开始读小说,林清玄记得小时最喜欢的是《西游记》,喜欢里面的天马行空。   1972年,考取世界新专电影技术科,在学时非常活跃,开始认真写稿,而绘事则暂时抛开了。在世新的时候,创办过《电影学报》,担任《奔流杂志》编辑,在《新闻人》周报任总主笔。这段时候,在文坛渐露头角,开始受到了瞩目。
写报导
  这些年,林清玄写报导写得多,写散文反倒写得少了,不过,他并不觉得可惜,虽然他自己也了解,报导到底只是报导,不会成为文学的重镇,甚且有一天它会式微。
林清玄作品
不过,林清玄自觉还年轻,这段时日,就利用报导来磨练自己的事,创作的事,稍候也不迟。   林清玄也自认,目前仍然还未到定下1个风格,1个走向的时候,他还是要去做多方的揣摩,去走多样的路,去写多样的文章。而且他还会去角逐其他以篇对篇,或似一堆对一堆的奖目。因为,他一直是永恒的新人,1个新人永远都需要去竞逐,永远都需要接受新的肯定。
散文创作阶段
  林清玄的散文创作大体上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在70年代他初登文坛的78年间,散文集有《莲花开落》《冷月钟笛》等;第2个阶段是他从1980年结集《温一壶月光下酒》起,相继出版了《白雪少年》《鸳鸯香炉》《迷路的云》《金色印象》《玫瑰海洋》等;80年代后期迄今,是林清玄散文写作最辛苦和最多产量的第3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他以10本“菩提系列”震撼了文学界内外。 林清玄也是大陆堵着广为熟知和爱戴的畅销书作家。应广大读者要求,又以真诚之心,感性之笔,将多年来感悟的智慧精华,结晶于《玄想》、《清欢》、《林泉》三册书中。首次公开这些年来的写作心情,是人格外珍惜和感动。
最新作品
  林清玄最近在大陆出版了新书《在云上》和前不久出版的《清音五弦》等,饱含着他对佛教,人生的感悟,非常值得去品味!   林清玄最新作品《心的菩提》《情的菩提》。《玄想》、《清欢》、《林泉》

《林清玄说禅之一》的笔记-第5页 - 自序

泰戈尔的意思似乎是,如果天堂中不能允许游戏的心,不能做一些看来没有必要、没有意义的创作活动,那么天堂也不值得留恋了。可是,游戏的心是不能见容于事事讲时间、讲效率的地方,一定有一些放松的、从容的,无所为的心情,才能使游戏成为生命里重要的部分。

《林清玄说禅之一》的笔记-第1页 - 游戏的心

我时常觉得,唯有在这矛盾苦难的现实人间,我们才更感觉到佛的大悲;也唯有在这烦恼交缠的凡俗世界,我们才更贴近了佛的大智。
如果天堂中不能允许游戏的心,不能做一些看起来没有必要、没有意义的创作活动,那么天堂也不值得留恋了。“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揵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得无阂无所畏,悉知众生心行所趣,以微妙慧面度脱之,意无挂阂,大忍成就,如实巧度。”——《大般若经》“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自性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六祖坛经》我很喜欢大乘佛法的两部经《妙法莲华经》和《华严经》都是以“花”来命名。
“法华”的意思本来是指一朵莲花从污泥中开启,是那样的柔软、纯净、芳香、美丽,一个人从心里开出一朵莲花,那就是“妙法莲华”最简单明白的立意了。
“华严”的华原来有五色花的意思,意指庄严美丽的花环有五色花编成,表示存在我们世界的路边的花、山野的花、无名的花、珍贵的花、在四季静静开放的花。每一朵花都表示了宇宙的秩序,再也没有什么世界比一朵花的世界更平凡微小,再也没有什么世界比一朵花的存在更珍贵奥妙的了。“结束”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只是宇宙间的一种法则,正如佛陀在《遗教经》中曾说:“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也,世相如是。”相会终要分离,缘起必有缘灭,这只是无常的世相罢了,没有什么好挂怀的。

《林清玄说禅之一》的笔记-第40页 - 脱下华服

万事无如退步休,
本来无证亦无修;
明窗高挂多留月,
黄菊深栽盛得秋。
——慈受怀深禅师
我想到日本有一位桃水禅师,他的法席很盛,许多学生千里迢迢来跟他学禅,但学生往往不能承受他严格的考验,大多半途而废,桃水禅师非常失望,有一天突然从他主持的寺院失踪了。
三年后,他被一位门人偶然发现和一群乞丐在京都的一座桥下,门人立刻向他顶礼,请求他指示禅法,桃水说:“如果你能像我一样,在这里住几天,我就可以教你。”
这个学生欣喜若狂,立刻脱下华服和桃水、乞丐住在一起,第二天,同住的乞丐死了一人,桃水和门人在午夜把那人的尸体抬到山边埋了,仍然回到桥下睡觉。桃水倒头便呼呼大睡,门人却失眠了,他为人的死而感伤,也不明白桃水如何能若无其事地睡去。
第二天天亮,桃水很高兴地对门人说:“真好!那个死了的同伴还留下一些食物,我们今天不必出去乞食了。”
然后,他把乞丐的食物拿来分成两半,自己很有兴味地吃起来,门人却一也不能吞咽,桃水吃完了,对门人说:“我曾说过你无法跟我学习的。”
门人不禁默然,桃水挥挥手说:“你走吧!”门人于是向桃水黯然拜别了。
这个故事极有深意,桃水的学生虽然脱下身上的华服,却未能脱下心里的华服,因而不能安于一无所有的日子。我们或许无法做到像桃水一样,但脱下一些华服与身段并不困难。
平常我们的日子过得舒坦,劝人放下是很难的,到了紧急的时机,放下也就变得理所当然,经济不景气之于人生,或者是令人苦痛的经验,但经济萧条对于禅悟,或者正是大破大立的时机。


 林清玄说禅之一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