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甲午

出版日期:2014-6-20
ISBN:9787511526500
作者:金满楼
页数:264页

内容概要

金满楼,原名金松,作家、近代史研究者。已出版《辛亥残梦》、《北洋往事》、《1900:北京的春天有点乱》、《百年前的巨变》(台湾版)等十余部作品。2010年受邀担任湖南教育电视台《湖湘讲堂》十七集《北洋军阀秘史》电视讲座主讲人。

书籍目录

楔子一个琉球使者的非正常死亡
第一章 东亚的宁静结束了
1.黑船来袭:炮舰下的开国
2.跨海取经:“千岁丸”的上海之行
3.尊王攘夷:激进派引来了四国联军
4.王政复古:挟天子,打将军
5.天皇气魄:让朝廷成为朝廷
6.西南战争:集权运动的最后余波
第二章 洋务自强vs明治维新
1.国门再破:叶名琛的忍与僧格林沁的莽
2.千年变局:改弦更张方能救国安邦
3.军工初创:造枪、造炮、造船
4.教育得失:同文馆风波
5.漂洋出海:同样是出洋,结果不一样
6.取媚洋人:靠拢还得有行动
7.殖产兴业:明治维新的成功密码
8.侵华三调:军国怪兽初长成
第三章 琉球、朝鲜与海权
1.日军侵台:妥协没有好结果
2.海防塞防:谁是最危险的敌人
3.海外孤国:眼睁睁看着琉球被吞并
4.壬午兵变:第一次朝鲜事件
5.甲申政变:第二次朝鲜事件
6.看家护院:慈禧太后的格局观
7.长崎事件:北洋水兵的洋斗殴
8.猛虎在山:虚张声势吓不倒人
第四章 决战甲午
1.东学党乱:事情正在起变化
2.丰岛海战:日军打响了第一炮
3.平壤惊雷:雨夜溃奔三百里
4.决战时刻:黄海血战波涛涌
5.鏖战辽东:兵败如山倒
6.威海沦陷:北洋舰队覆没记
7.英雄狗熊:甲午战争中的众生相
第五章 战后之痛
1.春帆楼外:李鸿章 的外交荣辱
2.台湾余波:就此沦落五十年
3.列强账单:辽东半岛后事如何
4.甲午赔款:巨金养虎终噬己
余论中国为什么战败及战败以后
附录
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人民日报出版社重磅推出金满楼新作--《重读甲午:中日国运大对决》
甲午耻、犹未雪,
多少年来一直是华夏热血青年心头的恨事。
对历史上的败绩灾祸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得到启迪,
才能使坏事变成好事。
以敌为师,
以强手为师,
恰恰是一个能崛起的民族应具备的精神。
一场失去国土、财富,乃至尊严的战争;
一个庞大帝国陷入崩溃的临界点;
一头大象被蚂蚁绊倒的命运转折;
120年,甲午重逢,历史煮酒,我们真的警醒了吗?
对于120年前的中国人而言,甲午年无疑是灾难之年、耻辱之年。但是,这场灾难究竟因何而起、国人又该从何处雪耻,却是百年前乃至现在都值得深思的大问题。孙子兵法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甲午的惨败正好从反面印证了这一至理名言。本书以洋务运动及明治维新为切入口,用比较的方法透析甲午前后的中日恩怨纠葛,以大格局的眼光,在历史的长镜头中,聚焦当年的这场中日国运之战。


 重读甲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提起晚清,总是有说不完的悲情;提起那个老太婆,至今仍有让人咬牙切齿的恨,怒其割地赔款,恨其拖累了整个中华民族。这当中最招人恨者,莫过于挪用海军款修园子,导致甲午战争大清国败于日本。不过,“ 把近代落后的责任全推给慈禧太后,这一观点未免失于简单 ”,作者在书中指出。在卢沟桥事变爆发的这个月份,在甲午之役之后两甲子的年份,跟随金满楼重读甲午,探究中日两国国运对决。随着琉球使臣告御状,全书拉开了篇章。对于晚清来讲,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发生了。 1840年的鸦片战争清国战败,被迫开埠通商。中国开始踉跄步入近代。满清的统治,是中国朝代史少有的异数。这是除了蒙元之外,少有的少数民族政权。所以寰宇之内,满汉问题其实挺严重。嘉定三屠常被人提起,革命的先行者也表示要驱逐鞑虏。就是说在这个时候要迈入西方所倡导的民族国家的阶段其实很远。等到梁任公的中华民族说出炉还要等很久。所以烧园子的时候,老百姓在那里围观;辛丑年的时候,老佛爷要 “结与国之欢心 ”,这其实都是一件事情 ——朝廷是朝廷,百姓是百姓。作者认为,“ 至少在海防问题上,慈禧太后难逃其责,这还不仅仅是因为其挪用海军经费更重要的是对海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作者看来,老太后将北洋舰队定位成看家护院是错误的。这无疑是用今人的观点来苛求古人。在老太后眼里,在当时,首先要维护的是皇族的利益,其次是满族与汉族亲贵的利益。至于国家利益,这个完整的概念当时还是没有,顶多算是祖宗的基业。书中也有提到,海战之中广东水师的几艘舰艇诉说此事与其无关。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佐证。而对于民族成份相对比较单一的日本而言,打起仗的时候,民族矛盾层面的顾忌显然就要少很多。不用剿发捻,勤远略;也不用担心祸起肘腋。就像类似的书籍一样,《重读甲午》也将时间上溯到 1840年鸦片战争。也要讲述日本的黑船来航,培理叩关。当然就更少不了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很多时候,人们认为我们的 “中体西用 ”与日本的 “和魂洋才 ”被认为是不一样的。金满楼也主张明治维新对应的应该是清末新政。不过,朝廷自有他们的一套看法。他们认为明治维新不过是一次改朝换代。这样解释的话貌似要顺畅很多啊。想想中华各朝,朝代初创时大都锐气逼人,开国皇帝英明神武,国运势不可挡。王朝末年则暮霭沉沉。远的不说,看看明清鼎革一目了然。晚清的局面,无疑已经是病入膏肓,就等着改朝换代了。所以当上升的日本遇到了走下坡路的晚清,这个局面是不是很容易猜得到呢?尤其是甲午之役又发生在太平军扫荡了江南富庶之后。常言到,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大清国尽管处在王朝暮年,但是在战争开局的前两个回合,清国还是占据上风的。这一点作者在书中写很明白,重现了彼时战场风云。其实在甲午海战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内,清国也并不就是彻底失败了。甲午之败其实始于清廷自己放弃战争主动权,谋求与日本媾和开始的。清国的上下在整个甲午战争时期的态度很值得玩味。往小了说是皇帝、太后,往大了说则是整个决策层。初期昧于形势胡乱指挥,后期同样昧于形势一味妥协。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我竭彼盈,故被克之。这是从鸦片战争开始一以贯之的思路。甲午海战之中,邓世昌等人自沉于海历来被后世所旌表。本书也不例外。 “清廷干脆将北洋舰队的所有武职,从提督到总兵,从千总到把总,彻底裁撤。 ”清廷勾销北洋水师编制一事倒是饱受批评。其实从深层次来看两者性质其实差不多。清廷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培养出来的海军人才经不起一次失败的打击,经不起挫折。自沉的那批人可以说都是中国海军的精锐。自此之后,中国海军几无人才。等萨镇冰等人重整海军的时候,一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海军也只能用来看家护院了。甲午海战最大的失败不在于损失了几条破船,而在于损失了中国海军的人才基础。如今,两个甲子已经过去了。我们还在纠结中。数年之前,有人感喟, “巴黎公社为什么会失败?因为没有农业学大寨。 ”而数年之后,作者则重读甲午演绎洋务没有自主创新的故事。至于文中关于民族工业的论述,不说也罢。此外作者在书中( p201)指出, “正所谓,结构不变,结果不变。如不从根本体制机能上着手,即使洋务搞得再好,北洋舰队看起来再强大,终究不过是 “裱糊 ”而已,经不起风吹雨打。 ”可是在前文中( p96),作者也说 “…… 三十年的明治维新,其实质就是日本的军国化过程。今日尚有人认为日本是靠制度、靠宪政才战胜中国的,那可真是南辕北辙,完全哭错了坟头。 ”这逻辑有点让人理解不能。甲午战后有些事情,其实更值得关注。比如日人在孙文等革命党身上下注,日人同时也在康有为身上投筹,至于朝中大臣当时日人也在他们身上押宝。时至今日,我们没有必要埋怨没落的大清国导致了中国的落后。沉舟侧畔千帆过,中国不是没有赶超的机遇。毕竟当二战之后,日本的起点比我们低了不少。约翰 •道尔在《拥抱战败》中说日本连鸡都因营养不良而站立不能。而我国的境况比彼时的日本要好过许多。全书读罢,坦白的说,金满楼的这本还算可以,但是其中夹带了不少私货。忽然间感觉有点是曾相识,《一八九四 •甲午大海战》冯小宁导演作品。“中国这个硕大无朋的巨人,有时忽然跳起,呵欠伸腰,我们以为他醒了,准备看他做一番伟大事业。但过了一阵,却看见他又坐了下来,喝一囗茶,燃起烟袋,打个呵欠,又睡着了。 ”赫德的话引人深思。
  •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注定是中国近代史上令人难以忘却的一页。中国“泱泱天朝”,居然完败给了日本这个“蕞尔小邦”。李鸿章等洋务派苦心经营,建成时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八”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败讯一出,举国震动。虽说甲午之前,清朝已经历两次鸦片战争战败而被轰开国门,中法之战又“不败而败”,不过,若论心理与物质打击之沉重,则都无法与来自邻国日本的这一击相比,“一战而人皆醒矣”。从此,战败的屈辱始终萦绕在国人心头,不曾散去。时光荏苒,已过两个甲子。今年又逢甲午,关于120年前那场战争的书籍也就格外得多。众多书籍所选取的角度各不相同:有详解黄海海战技战术的,也有将重点放在海外史料或新史料呈现上的;有臧否当时历史人物的,也有请来众多“军事专家”侃侃而谈的……这其中,金满楼的这本《重读甲午——中日国运大对决》则试图以一种全景式的对比,来为我们解读这场战争。说起本书作者金满楼,常逛天涯“煮酒论史”板块的朋友大概都不陌生。此君自出道之时起,便以解读近代史尤其是晚晴史而著称。由他来解读甲午战争这段堪称中国近代史转戾点的事件,也算恰如其分。而且,甲午战争中国之败,绝非仅是战术战役之败,而是牵涉到两国在经济、政治、制度、对外态度等多方面的差异。因此,对那段历史的透彻了解绝对是解读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当然,既是言及中日甲午之战,两国对比自是应有之义。不过金满楼所提供的对比视角,并不局限于对战当时的两国状况,而是从战场的近镜头拉远至历史的长镜头,带领读者一直回溯至两国近代史的开端,去探究战场胜负背后的诸多“更深层次”的决定因素。说起来,中日两国被西方列强敲开国门,几乎是同一时期。然而两国对此持有的态度却大为不同。日本人如今说起“黑船事件”的当事者佩里准将,不但不反感,反而心存佩服感激之心;而中国人谈起鸦片战争,那便是一部“屈辱史”的开端了。在金满楼的笔下,我们可以见到这种差异在两国历史进程中几乎无处不在的体现:洋务运动,只学皮毛,明治维新,却是由表及里;使团出国考察,在中国小打小闹,归国后无人问津,在日本却大张旗鼓,使团成员归国后即担当重任;中国的官办企业暮气沉沉,效率低下,日本政府却敢于将企业交予民间,促其成长;中国人虽有两次鸦片战争之辱,却依然固步自封,视洋人为蛮夷,日本人却争先效法西方文明开化,欲“求知识于世界”;清朝购舰队只为“看家护院”,成军之后就再无存进,日本人却是志在远洋,后来居上……这种呈现是多方位的,对于当时日本人的视角,作者尤为重视。日本人最初如何看待洋人?又如何看待当时已被打开国门的清朝?日本国内的政治局面又经过了什么样的演变?这些以往常被忽略的问题,甚至是日本国内的“西南战争”等细节,也在书中有所描摹;即使是遭遇日本吞并的琉球的视角,也有囊括。可以说,本书虽名为重读甲午,实则作为两国近代史至补足也不为过。这样的历史叙述和对比,需要的是深入的观察和理性的态度。而这两点,也可说是金满楼的长项。以叙述论,本书脉络清晰,从两国分别被敲开国门讲起,一直到甲午战后余波,期间两国因朝鲜和琉球而起的多次龃龉冲突,也有包括。可谓史料充分,面面俱到。而态度方面,本书立论客观,不偏不倚。甲午战败虽是大耻,但日本这个对手之所以取胜的长处,本书中从不吝惜笔墨指出;对当时清朝官员的种种可笑言行,也并不加以遮掩。不过其也一样不会漏掉日本发展过程中过度注重军事,军国主义独大并最终带领国家走上不归路的事实。这样的态度,比起一味“崇日”或一味“排日”的偏激,显然是更合宜的,也是论述历史时应有的态度。当然,书中也并非只有理性而没有激情。言及北洋舰队最终全军覆没的惨烈结局,作者的愤懑惋惜之情溢然纸上,令人似乎在阅读时仍能感受到百年前的那份悲壮与无奈。于是,在这种理性主导而又不失感情的叙述中,我们似乎逐渐得以把捉住那种战场胜负背后隐藏的关键因素。以往谈起甲午海战,我们在扼腕之余总不免想:如果那枚击中敌舰锅炉的炮弹不是“哑弹”会如何?如果邓世昌真的撞到了敌方旗舰,又如何?战争的结局是否会为之改变?然而在作者冷峻的分析下,我们不得不承认,战场上的偶然背后,是战略和经济实力所导致的必然。当时的中国,无论从哪方面看,都已经被邻国抛在身后,又岂有不败之理?就算黄海海战时北洋舰队侥幸胜了,又如何改变陈旧的陆军在新式编制的日军面前一败涂地的局面?面对败绩,不是诉诸偶然因素或寻找借口,而是认真体察得失,加以深刻反思,并从中获得启迪,这才是对待历史的应有态度。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了整整一百二十年,但其硝烟是否已经散尽?梁启超言甲午“唤醒吾国四千年之大梦”,这梦是否真的已醒?答案也许并不那么肯定。如今甲午又至,中日两国关系也因领土问题,日本修宪问题等而日益紧张。细究起来,这些问题的根源,其实在甲午战前就已经种下。由此也可知,历史问题往往就是现实问题。面对两国间的紧张局势,网上亦不乏叫嚣“再战一场”,以使中国有机会“一雪前耻”的“愤青”言论。做此番论者,自然也有其根据。在其看来,中国如今经济增长迅速,国民产值已超日本而成世界第二经济体。军事方面,中国海军也已有自己的航母,实力足以傲视亚洲,可与日本一较高下。此时不战,又待何时?然而,正如为本书作序的徐焰少将所说:一个社会的现代化应表现为理性化水平,而不是情绪化的简单激愤。作者在本书余论中坦言,“盛世易毁,居安思危。在21世纪上半叶,中国将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时期。”战端一开,大好形势付诸东流,绝非明智之举。何况如今的中国,是否真如一些人所想那般稳操胜券?作者在书中尝言,甲午战前,中国人对日本一无所知,以为蕞尔小国,不堪一击;甲午战后,国人又将日本视为仇敌,对其依旧缺乏了解。时至今日,依然如此。如今两国正值多事之秋,国人之反应,不是在网上散布“宁可大陆不长草,也要收复钓鱼岛”之类过激言论,就是盲目抵制,砸日本车,打中国人,一样只知窝里横。真能对日本有所认识了解者,反成凤毛麟角。比起百年之前,真看不出进步何在。如此不知己又不知彼,还以为胜券在握,令人无语。面对此景,作者也不禁表达了一份忧虑:“如国人继续无知无谓地愤怒下去,谁又能保证百年前的悲剧不会再发生?”看来,今天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重读甲午”了。——刊于2014年8月4日《都市时报》
  •     如果说中国的近代史是一幅油画的话,那么甲午战争就注定是这幅画上最黑黯深沉的部分。与近代的其他屈辱史不同,日本不仅算不上西方列强,相反,在甲午之前,连东方列强都算不上。时至今日,提起日本,人们脑海中浮现的除了烧杀抢掠的鬼子,便一定是千余年来一直苦兮兮的跟在中国身后仰慕天朝上国的岛国学徒。只是到了近代,这学徒忽然摇身一变,使出了个凶神恶煞的样子。正因如此,国人对于甲午战争不仅不陌生,相反还颇为熟悉,各种相关著作自然也浩如烟海,或批判北洋水师战术陈腐,不堪大用;或批驳清政府腐朽无能,自甘堕落;或反思吾国吾民根性使然,思想落后,必然挨打;或对日本维新推崇备至,认为其百倍优异与清朝洋务运动。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今年恰逢甲午,又是中日关系紧张的时节,一时间民间议论纷纷,甲午二字重新提起,就多了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因素在里面。老实说,这本《重读甲午:中日国运大对决》赶在这个节骨眼上出版,自然难免有跟风之嫌。但金满楼之前在湖南教育频道做过《北洋军阀秘史》的讲座,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讲史中正平稳,颇有大家之风。开卷试读,果不其然,全书洋洋洒洒三十余万字,从甲午一战前的国际局势入手,依次考察了两国战前的国情、社会、军备、政策乃至领导者性格,史料选取务求准确得当,公正客观,在当下这种浮躁的写作背景下,实属难得。金氏看来,甲午一战,非战之过,亦非制度之过,亦非领袖之过,实在是完完全全的现代国家击败尚未醒悟的落后国家的战争典范。于是三十余万字中,只有差不多一章是讲甲午海战的,其余笔墨,全都用在了对两国进行系统梳理与比较上。在作者眼中,中国并非输给了所谓的民主宪政的日本,而是输给了解放了生产力的中央集权的日本;因为朝廷上勾心斗角而十年没有得到过补充的北洋水师早已不是军国主义体制下飞速发展的日本海军的对手;虚情假意装腔作势的洋务运动自然也不会是大刀阔斧对整个社会乃至生产关系进行改革的明治维新的对手。可笑的是,当日本人对这一切洞若观火的时候,清朝的众多贤臣能将仍然没法摒弃天朝大国的思维模式,仍然将日本视为弹丸小国,对日本的发展嗤之以鼻甚至视而不见。过往种种,如今也只能为鉴。回首甲午往事,除了几个血战不退的管带,几个慷慨赴死的统领,一众误国误民的君臣还时时能被我们记起以外,似乎其他的细节都已渐渐褪色。这无疑是危险而又错误的,百余年前秉持着上国心态的老大帝国最终惨败,并养虎为患,为中国近代史中最凄惨的一幕大剧亲自拉开了序幕。然而今天的我们,除了拥有更多的仇恨与敌视外,看待这个岛国的目光居然和百年前也仿佛相似。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或许才是历史能带给我们的最大财富。

精彩短评 (总计23条)

  •     大格局观
  •     中日对比的写法,很新颖。
  •     要粗略了解晚清政局及甲午战争,此书可读。
  •     还行吧。观点好像不是那么回事
  •     透彻
  •     资料很多,根据时间线将那段的中日历史做了一个简单却又不敷衍的对比,值得推荐。
  •     写的跟教科书似的,有意思吗。
  •     我看过写甲午最好读的书。中日对比、援引史料、可读性都做得很好。
  •     以比较的方法来剖析近代中日两国的不同历史轨迹。
  •     对比材料充分,在语言上有欠严谨的地方,同时对于结论还是在较浅层面
  •     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读读这段历史
  •     条理清晰
  •     作者的很多书观点都还是很中立和很经得起推敲的。
  •     值得推荐
  •     去年甲午120周年,两个甲子。吸取历史的教训。
  •     琉球求救于中国的部分看得唏嘘,深有痛感。
  •     阅读感觉不强,史料利用的比较。普及甲午读物,语气风格较为公允
  •     所谓“民间研究学者”自有“学院派学者”不可及之“可爱”、“可亲”之处,然要想获得公认的“可敬”,学术功夫必须要下足。本书引用材料不过一二十种,对于中日三十年国运而言未免太狭太简,且罕有第一手材料。论文水准的高低与引用材料有直接关系。按照惯例,必须引用第一手材料,退而不能,也至少要引第一流的二手材料,这才是严谨的学术态度。在这一点上,本书作者差之远甚。请来“将军”捉刀作序,其人其文更是贻笑大方。
  •     甲午120周年
  •     勿忘国耻
  •     长时段分析。
  •     不说什么了,好书。
  •     作者的观点很新颖,整本书的内容可读性很强,不是通篇的大道理类型,分析透彻,史实清晰。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