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大撤退

出版社:聯經
出版日期:2009年8月24日
ISBN:9789570834512
作者:林桶法
页数:568頁页

内容概要

林桶法,1955年生,台灣屏東人,輔仁大學歷史系、國立政治大學歷史所碩士、國立政治大學歷史所博士,曾任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兼任講師、兼任副教授,輔仁大學專任副教授,現任輔仁大學歷史系專任教授。著有《民國八年的南北議和》、《從街收到淪陷——戰後平津地區接收工作檢討》、《戰後中國的變局-以國民黨為中心的探討》等專書,並發表〈蔣中正與遼瀋戰役〉等專文三十餘篇。

作者简介

1949年的大遷徙,是一個強烈的時代印記
當年蔣介石決定來台的原因與時機是什麼?
政府各部會遷台的經過如何?外省人遷台有哪些困境?
1949年的大規模戰後移民潮,究竟在歷史上占據著什麼樣的地位?
本書從蔣介石來台前的部署與撤退計畫、第三次下野,到來台初期的反攻努力與復行視事,以及政府各機關、重要文物的遷台經過詳情,還有一百多萬的外省人來台後,對台灣造成的衝擊與影響等。本書娓娓道來,值得您細細品味。
目次
前 言
第一章 戰後國共內戰述論
一、戰後國共攻防的策略.
二、國軍剿共失敗──論三大戰役失敗的原因
第二章 蔣介石來台前的部署與撤退計畫
一、來台前的戰略部署
二、大陸沿海地區的軍事撤退
第三章 蔣介石第三次下野──從南京到溪口
一、下野的原因
二、各方的態度.
三、與前兩次下野的比較
第四章 蔣介石來台──從溪口到台北
一、溪口歲月
二、選擇來台的原因.
三、何時決定來台
第五章 蔣介石來台初期的反攻努力與復行視事.
一、來台之初的反攻努力
二、聯絡反共國家
三、國民黨部遷台暨總裁辦公室的成立與復行視事
第六章 行政院遷台經過
一、行憲後行政院的演變
二、機關疏運計畫
三、從南京至廣州.
四、從廣州、重慶到台灣.
第七章 政府機關遷台及其問題
一、外交部及使節團
二、資源委員會與招商局
三、中央研究院
四、機關遷移的問題..
第八章 重要文物遷台經過.
一、運台前的準備
二、分批運台的經過
三、文物運台初期的保管與運台過程檢討
第九章 外省人來台的途徑與交通
一、途徑與交通
二、來台的票價.
第十章 陌陌千里急急行──遷台的場景與悲劇
一、上海碼頭
二、渡台悲歌──太平輪事件
第十一章 學生遷台的個案──山東流亡學生
一、流亡學生的困頓
二、山東流亡中學生
三、從廣州到澎湖.
第十二章 外省人遷台數量
一、外省人民遷台數量
二、軍隊來台數量
第十三章 外省人遷台經過及抵台初期的觀感
一、外省人遷台的經過.
二、誰知他鄉變故鄉──抵台之初的台灣印象
第十四章 台省因應逃難潮──入境管制措施
一、實施入境管制的背景..及目的
二、實施的情形
三、入境管制的意見
四、施行後的問題及其影響
第十五章 外省人遷台的性質與影響
一、移墾與逃難──與明清時期漢人來台的比較
二、外省人遷台對文化教育的影響.
三、外省人遷台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結  論..
附  錄


 1949大撤退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这是历史上最重要的大转折时刻……”  书的封面上写着这句话,对中国人而言,并非夸大。1949年,尽管两侧有那么多的前因后果,但它确实是一个极具标志性的年份,堪比历史上那些风云变幻的鼎革之年。  之前曾读过作者林桶法的《战后中国的变局:以国//民//党为中心的探讨》,该书的内容如题,讲的是 1945-1949年之间国//民//党(国/民/政/府)的命运轨迹。虽然林桶法的身份是辅仁大学教授,可口吻笔法总给我以国//民//党党史委员会官员的感觉,这并不是说他的立场如何如何,也有其对国//民//党//党史资料掌握之详的赞叹。但那本书可以一读,却难以给人有突出的观感,更缺乏对思考的刺激。我之所以买这本《1949大撤退》,坦率地说,是这段历史本身的吸引力使然。  1949年的国/民政府播迁,其规模远胜于史上历次所谓 “衣冠南渡”,又有大量的史料、史迹、亲历回忆相佐,足以做出无数文章。林桶法的著作500余页,看得出他想做一全景式扫描的雄心,可终于力有不逮,显得零散浅易,每一问题上多是蜻蜓点水般地掠过,诚为遗憾。譬如说在撤退的主体上,我以为从政、军、文、商、民等身份角度去着眼,胜过他采用的   “行政院迁台经过、其他政府机构迁台经过……”这种罗列式陈述。而且,1949年的撤退,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谁撤谁不撤,林著对此着墨不多。   1949这个大题材,绝非写一本书就能统统概括,我不敢苛求林先生的笔耕心血。至少,书中提到的一些场景、轶事,让我读后颇生感慨,不妨转述两则。  吴宇森去年曾说要拍摄以太平轮事件为题材的电影,后来有传闻说计划搁浅,我早就觉得中影(大陆的)能合拍此片有点匪夷所思。林桶法在书中专门提到太平轮事件,我才知道该船的船东之一,是主持人蔡康永的父亲。船上的遇难者中,有刑侦专家李昌钰的父亲,他说此变故改变了他的人生。数年前,我曾拜会过前立法院长梁肃戎(已故),得知是东北同乡,老人态度很亲切。林著提到,梁肃戎全家都有船票,但因二女儿突然发烧,不得不退票滞留上海几天,没料到竟然躲过死神考验。这样的个人命运,确实教人唏嘘。大时代的浪潮之下,不知有多少生命跌宕波折的故事。就艺术创作而言,是一座取之不竭的富矿。吴宇森的计划若真的废弃,或不失一桩好事,因为以他今日的水准加上中影的搅拌,还是莫来献丑为好吧。  另一则故事是关于文物转运台湾的。海军舰只担负了运送文物的主要任务,但第一次装船时,海军眷属蜂拥上舰,傅斯年来了见到大呼胡闹,随即驱车海军总部,把总司令桂永清叫来,劝说眷属们下船。傅斯年的本事有多大,叫得动海军总司令?曾看过一篇回忆文字,说蒋介石率文武大员在台北机场贵宾室等待接机美国特使,陈诚等均站立,唯有傅斯年和蒋对坐,谈笑风生。两相对照,傅斯年的地位呼之欲出。虽有陈词滥调之嫌,我还是不禁感叹学人的角色,在尊重者看来是贤士名流,在不尊重者那里就是“臭老九”。  不过,海军眷属后来得知船来,又上演了一出不请自来,现场的杭立武故技重试,把桂永清请来安抚。可战局日下,人心惶惶,眷属们拉住桂永清大哭,桂永清面对属下的陈情,黯然无语,最后只得命令舰上官兵开放卧室,尽可能容纳逃难者。文物中有四箱是汪精卫访日时赠送日本天皇夫妇的礼物,翡翠屏风、白玉花瓶等,战后中方索回,杭立武称之为“八年血战最富意义的纪念品”,海军“昆仑”舰长闻之“热血沸腾”,宁可把舰上桌椅拆除,终于把木箱搬上军舰。这些场景极具画面感,真的可以拍一部电影。  书中还引用了一段李敖的回忆和其父的日记,说他们家把上海的房地产减价出卖,李敖称是正常价格的十分之一,其父说换得黄金六两半,后来买了八张船票,逃离危城。看到这里,想到杜月笙儿子的回忆,说杜家逃到香港只有现金十万美元,因为财产多是上海的房地,留下为杜家管理的亲信后来被发配青海劳改。时局变乱之际,房地产的价值何在,李敖的父亲无疑比杜月笙聪明。今天,触目皆是买房热浪,房地产价格离谱,不知有没有人想过,当风吹草动之时,房子有个屁用?中国人经历了这么多事,不但没有变的机灵,怎么竟然越来越傻?难道真会应了那句话:先教他疯狂?
  •     1949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截点。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它象征着胜利,表明“时间开始了”;对另外一部分中国人来说,它意味着迁徙、逃难和悲苦的离别。胜利总是伴随着失败,只有兼顾胜利和失败两方面的情形,关注他们双方的选择和作为,我们才能对历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1949大撤退》(作者林桶法,九州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一书选择了1949年这个时间点,从国民党阵营的视角,用客观的笔触和详尽的考据,讲述了与胜利和光鲜相对的失败和暗淡的场景。全书主要讲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国民党阵营逃亡台湾的原因和背景,检讨了国民党三大战役的失败;第二是逃亡的部署和撤退计划的制定,包括种种政策的出台和权谋布局;第三是政府机关、军队、物资、文物和人员迁台的详细经过,以及他们到台湾最初的观感和对台湾造成的影响。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三部分内容,尤其是有关人员迁徙到台湾的过程。那些半个多世纪后从尘埃中抖搂出来的个人历史,往往能折射出人性的光芒来,为我们考察大历史中的个人命运提供有益的材料。台湾光复后,大陆就出现了向台湾移民潮。但进三大战役国民党军失败后,移民潮骤然冲向高峰。当时东北及华北大部分地区为人民解放军占领。许多民众往南迁徙,逃亡人潮不断穿梭于沿海的城市,有些人转往香港进而逃到国外,大多数人迁往台湾。1949年1月,上海赴台船票暴涨六成,机票上涨八成,即便如此还是一票难求。迁台的出口地点初期主要是上海、广州和青岛。其中上海接近国民党统治中心,原本就是远东大港口,自然成为移民赴台的主要口岸。渡江战役之后,国民政府逃亡广州并分地办公。有些机关干脆迁往台湾。后来,国民政府又逃亡四川,因此后期有许多人从重庆、成都、西昌等地直接坐飞机赴台,或者辗转赴台。有多少人在新旧交替前夕移民台湾?林桶法的考证是截至1953年,大约120万人移民了台湾。这些中国人是怎么去的台湾呢?书中记录的移民过程,几乎都充满了紧张、混乱、茫然、无助甚至是恐怖。国民党军少校军官许志雨守卫上海。5月25日晚上7点55分师长回到部队说全师要向台湾“转进”,由“海鹰”轮船负责运送官兵,起航的时间是8点整。只剩下5分钟时间了!许志雨等人赶紧撤离阵地向码头跑去。离码头还有三公里地,道路就被车辆和人流阻塞了。还不容易挤到码头,许志雨发现“海鹰号”轮船载客为6000人,可自己的部队有10000人。一股莫名的悲凉涌上许志雨的心头:“长官们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就已经置四千官兵于不顾了!”更可恨的是,各种特权、人情关系在撤退中发挥了莫大的作用。官兵们还没登船,海鹰轮已经在两天前就装满了宪兵、警察、后勤等二十几个单位眷属及其加剧、弹药,没有空地留给许志雨这些计划中的乘客了!最后,“虽我官兵爬绳而上,亦仅载千余人,我数千官兵集于码头,进无船位可乘,退无阵地可收。”许志雨爬绳上了轮船,而作家张拓芜则是披上了一件军装,在左口袋上角缀着一枚老符号,趁着站在跳板上的宪兵正在盘问另一个军人并忙于检查差假证的时候,从宪兵的背后溜上了轮船。李敖一家是比较幸运的,他们低价变卖了房屋和家产,换来金条,然后李敖跟着父亲在上海街头当起黄牛党兑换银元,再去轮船公司抢购船票,居然让父子两买到了8张船票,全家得以上船。不过他们殷实的家底也因此荡然无存。为了不被人挤占了船位,离家人提前一天挤上了船,当晚睡在甲板上,静候第二天开船。第二天清早船开了,李敖的六叔拖着病体挤到码头上相送。一方夹在甲板上,一方挤在码头上,以泪洗面,挥手告别。青年军军官贾贞斋比许志雨前在上海上船去的台湾。他在码头上看到“人声鼎沸,士兵、军眷、难民挤在一起,人们争先恐后搭船逃离上海,整个码头犹如人间地狱。为了要多搭载些人,国民党军奉令把武器弹药一概丢弃在码头上,只要人上去就行了,于是码头上堆满了武器、弹药、黄金、白银、家当,有些船由于人满为患而将船梯收起,为了挤上船,许多人冒险企图攀爬上船,结果像饺子下锅一样,由船舷落入海中,真悲惨!由于船只不够,码头上十五万国民党军,大概仅一成上了船,当船慢慢驶离黄浦江时,最令人鼻酸的是那些上不了船的妇女、家眷,在码头上呼天唤地的哀嚎,因为这一分离不知何年何月何日才能再相聚。”妻离子散、骨肉分离的悲剧真真切切地在眼前上演,可是谁也管不了,谁都是这个宏大历史时刻的一片浮萍,自顾不暇。登上船后,考验还在后头。另一位青年军军官彭年也是在这段时间逃离的上海。他的船上挤满了人,我被挤到船上的一艘救生艇上挨过了整个东海,在滚滚波涛上随着救生艇的摇晃而要换,有时巨大的海浪还会打上小艇。著名的“太平轮惨案”就发生在前往台湾的东海海面上。1月27日是农历的除夕,而乘坐太平轮前往台湾的大约900人却没能辞旧迎新,被冰冷的海水无情地吞噬。究其原因,一来是船只严重超载,二来是仓促开船、在夜间操作不当发生撞船悲剧。死者中有公务员、军人、商人、富豪,也有从大陆返乡过年的台湾人、年底去台湾对账收账的伙计,更有小夫妻怀抱幼子全家遇难甚至一门三代死绝的悲剧。太平轮惨案中有一个细节:有幸存者看到有落水者为了活命,将随身携带的整包金条甩入大海。在生死大潮中,黄金土地、官职地位甚至是个人尊严都成了人们舍弃的对象,只为活命。这场惨案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南通一个富商在惨案中遇难,他的儿子李昌珏顿时失去了充裕物质的来源,最后自食其力成了刑侦专家;惨案发生后,承保太平轮的保险公司立刻宣布破残,轮船公司因此被查封停业,投资人、蔡康永的父亲告别了上海富豪生活,在台湾做起了平民,偶尔还怀念一下上海的精致做派……1949年底,西南地区的移民大潮还没有停息。在成都新津机场,数以千计的人等候飞机的到来。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有飞机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但就是一分一秒都不敢离开飞机场。每天只有少数的人在大家的羡慕、嫉妒的目光中搭机离去,却有成百上千的人继续从城内涌向机场。早来的人占据了机场的房间和周边的旅社、小店和民房,晚来的人没有地方可住,只好挤在机场的空地上任凭风吹雨打……这些场景和内容都分散在《1949大撤退》一书中。作者林桶法是台湾历史学者,在翻阅了两岸的原始档案资料、辅以个人回忆和访谈和认真考证的基础上,用客观平实的语气将宏大纷繁的历史画卷娓娓道来。如果说有什么缺陷的话,那就是作者讲了“怎么去台湾”的详细历史,却忽略了“为什么去台湾”的重大问题。是留在大陆迎接解放,还是去台湾孤岛?是就地抵抗、投降或者起义,还是“转进”台湾?是发挥人脉关系靠拢新政权,还是坚持原来的道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的选择,极大影响了个人乃至家族的命运,进而汇聚成强大的、足以改变历史的力量。大历史,归根结底是个人史的集合。个人的观念和抉择,虽然是主观的内容,却是了解大历史不容忽视的有机组成。主观的“为什么”可能比“怎么办”更有意义,更有助于接近历史内核,难度自然也更大。认识《1949大撤退》这段历史,对于我们理解海峡两岸的骨肉深情、全面认识1949年的转折内容、感受个人在大时代面前的颠沛流离,大有裨益。
  •     补齐历史书没讲的一面,是读这本书的初衷。我们庆祝60周年的时候,对岸也在纪念。纪念颠沛流离的日子,纪念骨肉分离的伤痕。操纵历史巨轮的人固然想不起那些在历史巨轮碾压下的生灵,唯有这些人在多年以后,逐渐故去的时候,才会有人记录下这些生灵当初所经历的悲痛与苦难。这本书总体说来,我觉得还是调研的很精细的。它并不是故事性的纪念,并不是从个体出发,以点带面的去回忆这个历史。而是以资料的累积和研究,所进行的学术研究。读起来,相对中立一些。可以作为资料。

精彩短评 (总计27条)

  •     小老百姓但求安身立命。
  •     看完联经版的pdf,买了九州版,排版实在是天差地别。。。。。书名虽叫「大撤退」,我反倒觉得前两章战争写得还不错,后面太一般
  •     在尊重者看来是贤士名流,在不尊重者那里就是“臭老九”。
  •     昆仑舰后来起义未成,这位"热血沸腾"的舰长也被押到台湾跟他儿子一起枪毙了。
  •     你说的对
  •     昨儿在图书馆看的,看过凤凰拍的1949大撤退,回顾下那段历史也好,太平轮,依旧令人感伤。
  •     战争跟历史是改变不了的事实,虽然过去是政治理念的分歧,导致现在中国的分裂,但是中国人需要了解过去的历史,哪怕史实是不堪入目,但那终究是事实,还原历史,让自已更了解自已。
  •       
        
        “这是历史上最重要的大转折时刻……”
        书的封面上写着这句话,对中国人而言,并非夸大。1949年,尽管两侧有那么多的前因后果,但它确实是一个极具标志性的年份,堪比历史上那些风云变幻的鼎革之年。
        之前曾读过作者林桶法的《战后中国的变局:以国//民//党为中心的探讨》,该书的内容如题,讲的是 1945-1949年之间国//民//党(国/民/政/府)的命运轨迹。虽然林桶法的身份是辅仁大学教授,可口吻笔法总给我以国//民//党党史委员会官员的感觉,这并不是说他的立场如何如何,也有其对国//民//党//党史资料掌握之详的赞叹。但那本书可以一读,却难以给人有突出的观感,更缺乏对思考的刺激。我之所以买这本《1949大撤退》,坦率地说,是这段历史本身的吸引力使然。
        1949年的国/民政府播迁,其规模远胜于史上历次所谓 “衣冠南渡”,又有大量的史料、史迹、亲历回忆相佐,足以做出无数文章。林桶法的著作500余页,看得出他想做一全景式扫描的雄心,可终于力有不逮,显得零散浅易,每一问题上多是蜻蜓点水般地掠过,诚为遗憾。譬如说在撤退的主体上,我以为从政、军、文、商、民等身份角度去着眼,胜过他采用的
         “行政院迁台经过、其他政府机构迁台经过……”这种罗列式陈述。而且,1949年的撤退,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谁撤谁不撤,林著对此着墨不多。
         1949这个大题材,绝非写一本书就能统统概括,我不敢苛求林先生的笔耕心血。至少,书中提到的一些场景、轶事,让我读后颇生感慨,不妨转述两则。
        吴宇森去年曾说要拍摄以太平轮事件为题材的电影,后来有传闻说计划搁浅,我早就觉得中影(大陆的)能合拍此片有点匪夷所思。林桶法在书中专门提到太平轮事件,我才知道该船的船东之一,是主持人蔡康永的父亲。船上的遇难者中,有刑侦专家李昌钰的父亲,他说此变故改变了他的人生。数年前,我曾拜会过前立法院长梁肃戎(已故),得知是东北同乡,老人态度很亲切。林著提到,梁肃戎全家都有船票,但因二女儿突然发烧,不得不退票滞留上海几天,没料到竟然躲过死神考验。这样的个人命运,确实教人唏嘘。大时代的浪潮之下,不知有多少生命跌宕波折的故事。就艺术创作而言,是一座取之不竭的富矿。吴宇森的计划若真的废弃,或不失一桩好事,因为以他今日的水准加上中影的搅拌,还是莫来献丑为好吧。
        另一则故事是关于文物转运台湾的。海军舰只担负了运送文物的主要任务,但第一次装船时,海军眷属蜂拥上舰,傅斯年来了见到大呼胡闹,随即驱车海军总部,把总司令桂永清叫来,劝说眷属们下船。傅斯年的本事有多大,叫得动海军总司令?曾看过一篇回忆文字,说蒋介石率文武大员在台北机场贵宾室等待接机美国特使,陈诚等均站立,唯有傅斯年和蒋对坐,谈笑风生。两相对照,傅斯年的地位呼之欲出。虽有陈词滥调之嫌,我还是不禁感叹学人的角色,在尊重者看来是贤士名流,在不尊重者那里就是“臭老九”。
        不过,海军眷属后来得知船来,又上演了一出不请自来,现场的杭立武故技重试,把桂永清请来安抚。可战局日下,人心惶惶,眷属们拉住桂永清大哭,桂永清面对属下的陈情,黯然无语,最后只得命令舰上官兵开放卧室,尽可能容纳逃难者。文物中有四箱是汪精卫访日时赠送日本天皇夫妇的礼物,翡翠屏风、白玉花瓶等,战后中方索回,杭立武称之为“八年血战最富意义的纪念品”,海军“昆仑”舰长闻之“热血沸腾”,宁可把舰上桌椅拆除,终于把木箱搬上军舰。这些场景极具画面感,真的可以拍一部电影。
        书中还引用了一段李敖的回忆和其父的日记,说他们家把上海的房地产减价出卖,李敖称是正常价格的十分之一,其父说换得黄金六两半,后来买了八张船票,逃离危城。看到这里,想到杜月笙儿子的回忆,说杜家逃到香港只有现金十万美元,因为财产多是上海的房地,留下为杜家管理的亲信后来被发配青海劳改。时局变乱之际,房地产的价值何在,李敖的父亲无疑比杜月笙聪明。今天,触目皆是买房热浪,房地产价格离谱,不知有没有人想过,当风吹草动之时,房子有个屁用?中国人经历了这么多事,不但没有变的机灵,怎么竟然越来越傻?难道真会应了那句话:先教他疯狂?
  •     严肃而又生动,发现自己对一些历史细节很感兴趣
  •     当年要是能走就好了 现在留下来就是被欺压 残害
  •        作为一个大陆人,1949是一个我们非常熟悉同时也是我们很敏感的一个字眼。而对于台湾,我们又了解多少呢。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未知的小的精致的台湾,告诉我们在这六十年里,那里发生了怎样的事情。伴随着经济、政治,60年里更多的是在1949这一年几百万人从来没有料想到的穿透历史的思念、疼痛还有震撼。
       我想,现在在台湾要求独立的是一小部分,而要求统一的也是一小部分。大部分人都想找寻、感受一种非经济非政治的人缘的东西吧。
  •     是啊……我看到那一段,也暗暗替那些黄牛党担心:)
  •     幾十年以後再看當年的選擇,有多少哀怨與慶幸呢?機會稍縱即逝啊。
  •     时局变乱之时,别说房产钞票,金条也不见的有用,饿的时候拿金条可未必换得了一顿饭。
    李家和杜家的抉择,和聪明何干?只是时也命也。
  •     如此看来聚众依然是王道,但靠什么聚众呢?钱粮物资VS思想武器
  •     这本台版书内容倒是非常详实,铺陈所涉也是相当全面,可谓讲述大时代的一手资料汇编。可惜聯經出的这版,要捉错别字,漏字,句读标错的地方太多,反而看得和做校注一样,再有就是两岸事实分离多时,有些行文习惯实不习惯。
  •       补齐历史书没讲的一面,是读这本书的初衷。
      我们庆祝60周年的时候,对岸也在纪念。纪念颠沛流离的日子,纪念骨肉分离的伤痕。操纵历史巨轮的人固然想不起那些在历史巨轮碾压下的生灵,唯有这些人在多年以后,逐渐故去的时候,才会有人记录下这些生灵当初所经历的悲痛与苦难。
      这本书总体说来,我觉得还是调研的很精细的。它并不是故事性的纪念,并不是从个体出发,以点带面的去回忆这个历史。而是以资料的累积和研究,所进行的学术研究。读起来,相对中立一些。可以作为资料。
  •       1949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截点。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它象征着胜利,表明“时间开始了”;对另外一部分中国人来说,它意味着迁徙、逃难和悲苦的离别。胜利总是伴随着失败,只有兼顾胜利和失败两方面的情形,关注他们双方的选择和作为,我们才能对历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1949大撤退》(作者林桶法,九州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一书选择了1949年这个时间点,从国民党阵营的视角,用客观的笔触和详尽的考据,讲述了与胜利和光鲜相对的失败和暗淡的场景。
      
      全书主要讲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国民党阵营逃亡台湾的原因和背景,检讨了国民党三大战役的失败;第二是逃亡的部署和撤退计划的制定,包括种种政策的出台和权谋布局;第三是政府机关、军队、物资、文物和人员迁台的详细经过,以及他们到台湾最初的观感和对台湾造成的影响。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三部分内容,尤其是有关人员迁徙到台湾的过程。那些半个多世纪后从尘埃中抖搂出来的个人历史,往往能折射出人性的光芒来,为我们考察大历史中的个人命运提供有益的材料。
      
      台湾光复后,大陆就出现了向台湾移民潮。但进三大战役国民党军失败后,移民潮骤然冲向高峰。当时东北及华北大部分地区为人民解放军占领。许多民众往南迁徙,逃亡人潮不断穿梭于沿海的城市,有些人转往香港进而逃到国外,大多数人迁往台湾。1949年1月,上海赴台船票暴涨六成,机票上涨八成,即便如此还是一票难求。迁台的出口地点初期主要是上海、广州和青岛。其中上海接近国民党统治中心,原本就是远东大港口,自然成为移民赴台的主要口岸。渡江战役之后,国民政府逃亡广州并分地办公。有些机关干脆迁往台湾。后来,国民政府又逃亡四川,因此后期有许多人从重庆、成都、西昌等地直接坐飞机赴台,或者辗转赴台。有多少人在新旧交替前夕移民台湾?林桶法的考证是截至1953年,大约120万人移民了台湾。
      
      这些中国人是怎么去的台湾呢?书中记录的移民过程,几乎都充满了紧张、混乱、茫然、无助甚至是恐怖。
      
      国民党军少校军官许志雨守卫上海。5月25日晚上7点55分师长回到部队说全师要向台湾“转进”,由“海鹰”轮船负责运送官兵,起航的时间是8点整。只剩下5分钟时间了!许志雨等人赶紧撤离阵地向码头跑去。离码头还有三公里地,道路就被车辆和人流阻塞了。还不容易挤到码头,许志雨发现“海鹰号”轮船载客为6000人,可自己的部队有10000人。一股莫名的悲凉涌上许志雨的心头:“长官们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就已经置四千官兵于不顾了!”更可恨的是,各种特权、人情关系在撤退中发挥了莫大的作用。官兵们还没登船,海鹰轮已经在两天前就装满了宪兵、警察、后勤等二十几个单位眷属及其加剧、弹药,没有空地留给许志雨这些计划中的乘客了!
      
      最后,“虽我官兵爬绳而上,亦仅载千余人,我数千官兵集于码头,进无船位可乘,退无阵地可收。”许志雨爬绳上了轮船,而作家张拓芜则是披上了一件军装,在左口袋上角缀着一枚老符号,趁着站在跳板上的宪兵正在盘问另一个军人并忙于检查差假证的时候,从宪兵的背后溜上了轮船。
      
      李敖一家是比较幸运的,他们低价变卖了房屋和家产,换来金条,然后李敖跟着父亲在上海街头当起黄牛党兑换银元,再去轮船公司抢购船票,居然让父子两买到了8张船票,全家得以上船。不过他们殷实的家底也因此荡然无存。为了不被人挤占了船位,离家人提前一天挤上了船,当晚睡在甲板上,静候第二天开船。第二天清早船开了,李敖的六叔拖着病体挤到码头上相送。一方夹在甲板上,一方挤在码头上,以泪洗面,挥手告别。
      
      青年军军官贾贞斋比许志雨前在上海上船去的台湾。他在码头上看到“人声鼎沸,士兵、军眷、难民挤在一起,人们争先恐后搭船逃离上海,整个码头犹如人间地狱。为了要多搭载些人,国民党军奉令把武器弹药一概丢弃在码头上,只要人上去就行了,于是码头上堆满了武器、弹药、黄金、白银、家当,有些船由于人满为患而将船梯收起,为了挤上船,许多人冒险企图攀爬上船,结果像饺子下锅一样,由船舷落入海中,真悲惨!由于船只不够,码头上十五万国民党军,大概仅一成上了船,当船慢慢驶离黄浦江时,最令人鼻酸的是那些上不了船的妇女、家眷,在码头上呼天唤地的哀嚎,因为这一分离不知何年何月何日才能再相聚。”
      
      妻离子散、骨肉分离的悲剧真真切切地在眼前上演,可是谁也管不了,谁都是这个宏大历史时刻的一片浮萍,自顾不暇。
      
      登上船后,考验还在后头。另一位青年军军官彭年也是在这段时间逃离的上海。他的船上挤满了人,我被挤到船上的一艘救生艇上挨过了整个东海,在滚滚波涛上随着救生艇的摇晃而要换,有时巨大的海浪还会打上小艇。著名的“太平轮惨案”就发生在前往台湾的东海海面上。1月27日是农历的除夕,而乘坐太平轮前往台湾的大约900人却没能辞旧迎新,被冰冷的海水无情地吞噬。究其原因,一来是船只严重超载,二来是仓促开船、在夜间操作不当发生撞船悲剧。死者中有公务员、军人、商人、富豪,也有从大陆返乡过年的台湾人、年底去台湾对账收账的伙计,更有小夫妻怀抱幼子全家遇难甚至一门三代死绝的悲剧。
      
      太平轮惨案中有一个细节:有幸存者看到有落水者为了活命,将随身携带的整包金条甩入大海。在生死大潮中,黄金土地、官职地位甚至是个人尊严都成了人们舍弃的对象,只为活命。这场惨案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南通一个富商在惨案中遇难,他的儿子李昌珏顿时失去了充裕物质的来源,最后自食其力成了刑侦专家;惨案发生后,承保太平轮的保险公司立刻宣布破残,轮船公司因此被查封停业,投资人、蔡康永的父亲告别了上海富豪生活,在台湾做起了平民,偶尔还怀念一下上海的精致做派……
      
      1949年底,西南地区的移民大潮还没有停息。在成都新津机场,数以千计的人等候飞机的到来。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有飞机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但就是一分一秒都不敢离开飞机场。每天只有少数的人在大家的羡慕、嫉妒的目光中搭机离去,却有成百上千的人继续从城内涌向机场。早来的人占据了机场的房间和周边的旅社、小店和民房,晚来的人没有地方可住,只好挤在机场的空地上任凭风吹雨打……
      
      这些场景和内容都分散在《1949大撤退》一书中。作者林桶法是台湾历史学者,在翻阅了两岸的原始档案资料、辅以个人回忆和访谈和认真考证的基础上,用客观平实的语气将宏大纷繁的历史画卷娓娓道来。如果说有什么缺陷的话,那就是作者讲了“怎么去台湾”的详细历史,却忽略了“为什么去台湾”的重大问题。是留在大陆迎接解放,还是去台湾孤岛?是就地抵抗、投降或者起义,还是“转进”台湾?是发挥人脉关系靠拢新政权,还是坚持原来的道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的选择,极大影响了个人乃至家族的命运,进而汇聚成强大的、足以改变历史的力量。大历史,归根结底是个人史的集合。个人的观念和抉择,虽然是主观的内容,却是了解大历史不容忽视的有机组成。主观的“为什么”可能比“怎么办”更有意义,更有助于接近历史内核,难度自然也更大。
      
      认识《1949大撤退》这段历史,对于我们理解海峡两岸的骨肉深情、全面认识1949年的转折内容、感受个人在大时代面前的颠沛流离,大有裨益。
  •     「一二三四派」,文筆枯燥無味
  •     咱系图台版书挺多。是这个…台版的~@peter cat
  •     1949,新中国成立,这大概是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可国难两个字,只有经历过那些岁月历练和洗礼的人才会真正懂得!机遇也罢,巧合也好,一个时间节点上的不同,也许造就的是今生海峡两岸遥对,甚至生死两隔~~~感谢白老师从台湾带回来的书,让我了解那个年代更多!
  •     问题是风吹草动的话,非但房子没用,土地也没用,钞票也没用,难道囤积金条?你要是放银行么,真变天了,银行第一个靠不住,你要放家么,不用变天,来个小偷就啥也没了。。。
  •     仓促之间,人们找黄牛低价变卖房产等各种家产,听起来似乎黄牛们大赚了一票。但是,买下的房产人恐怕更倒霉,最后都被新政府充公了。
  •     電影滾滾紅塵再嚴重n倍,據說就是那個樣子。
  •     竖着看书真累~挺无聊的,看不懂。
  •     如果能拍一部电影就好了
  •     但买一舌头耳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