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埃斯梅拉达

出版日期:2015-4
ISBN:9787544749460
作者:[美] 唐·德里罗
页数:225页

内容概要

唐•德里罗(1936—  )
美国当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诺贝尔文学奖热门候选人,哈罗德•布鲁姆所推崇的“美国当代最重要的四位作家之一”。
以“代表美国文学最高水准”的创作,赢得了美国全国图书奖、美国笔会/索尔•贝娄文学终生成就奖、耶路撒冷奖等十多种重量级文学奖项。 他也是第一位获得耶路撒冷奖的美国作家。
创作经典:《名字》(1982)、《白噪音》(1985)、《天秤星座》(1988)、《地下世界》(1997)、《大都会》(2003)。
近年新作:《欧米伽点》(2010)、《天使埃斯梅拉达:九个故事》(2011)。

书籍目录

序:在快速时代,阅读德里罗的缓慢艺术 但汉松
第一部
创世(1979)
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人性时刻(1983)
第二部
跑步的人(1988)
象牙杂技师雕像(1988)
天使埃斯梅拉达(1994)
第三部
巴德尔—迈因霍夫(2002)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午夜(2009)
锤子和镰刀(2010)
消瘦的人(2011)

作者简介

本书收录了德里罗从1979年至2011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前八篇是已经发表的,最后一篇为最新。涵盖了德里罗创作的多个主题,题材多样,从多个方面反映了德里罗对后现代生活状态的书写。书名取自其中的一个短篇。这些故事发生在加勒比海中的小岛、布朗克斯的贫民区、地球上空的飞船……在小岛度假的爱侣无法离开,航班被取消、预订无法确认,还出现了感情危机;两位在南布朗克斯区工作的修女确证了社区里的一个奇迹——死去的孩子埃斯梅拉达的幽灵出现了。宇航员、修女、白领罪犯、旅居者……这些人物将自己推向世界,同时也变更着定义世界的方式。这九个故事代表了伟大作家德里罗的非凡之旅,他所描写的世界之事,他所展现的美国式语言,改变了文学的风景。


 天使埃斯梅拉达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黄夏/文阅读美国作家唐•德里罗的作品,感觉总像在剥洋葱,层层叠叠间,让人泪流不止,也汗流不止。毫不夸张地说,德里罗的作品艰涩到令你无法开卷之后,就心无旁骛地一口气读下去。德里罗的非线性叙述,片段式写作,隐喻化、寓言化的风格,常常让你必须辛苦地先从收掇他如天女散花般撒在故事中的细节线索开始,进而编成一个系统完整的叙事框架,最后,你才能腾出手来,去分析、甄别、决断和阐释。不过,德里罗从来不是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他的写作风格始终是为作品的主题服务的。也正因其复杂的艺术形式,才让我们通过《名字》、《地下世界》等一系列巨制,一窥其笔下如万花筒般光怪陆离的当代世界,以及作者对政治、文化、科技、艺术,尤其是资本主义消费社会的解构和思考。《天使埃斯梅拉达》是德里罗迄今为止唯一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他从1979年到2011年间创作的9个短篇故事,其中的标题小说是从卷帙浩繁的《地下世界》中截出的片段。比起上述几个大部头,这些短篇的主题和形式相对集中紧凑,因此,对于初尝德里罗的读者来说,从这个短篇集而非几个大部头入手,是理解作者的一个比较好的捷径。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短篇就很好对付,即使德里罗把他庞杂叙事中某些部分作为一个现成的切片提供给你,你仍然要像剥洋葱那样,一步步地将阅读的手术刀探至故事、叙事风格与形式,最后,解读与体悟作者的用心与寓意。读德里罗,贪大求快,是没有意义,也是毫无收获的。为了说明慢读出真知的道理,我们不妨从集子中的首篇《创世》来展开讨论。这篇小说在故事层面上,是一出旅行途中、男子背着妻子(或女友)跟别的女人偷情的肥皂剧,但故事的风格,则是卡夫卡式的。德里罗将小说背景放置于加勒比海某岛国,异域的神秘情调混搭官僚主义的拖拉作风,让主人公在航班几度延误后,荒诞地享受起不知魏晋,也不需要计划什么,更没有必要赶着去上班的桃源生活。从时光意识中脱离出来的男人,视觉、味觉、听觉、触觉,都是异常敏锐和丰富的。德里罗“慢笔”的意义——从香艳女人爆出闪电和火花的头发丝,到如旗舰般在低空飞过的浮云——就在于凸显在这“真空”状态中,我们就好像回到了创世之初,或者我们自己就是个刚睁开眼睛的婴儿,鲜活地体会到世界原有的本色。换言之,我们身处的e时代,才是一个限制、堵塞乃至取消了人类感官认知的荒诞世界。《天使埃斯梅拉达》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午夜》则是两篇超现实主义作品。不过,它们的超现实并非一眼就能看出来,而是从现实的细微处着手,慢慢展现其超现实意象的。比如《天使埃斯梅拉达》,德里罗将城市贫民窟、流浪汉、亡命徒及其他社会边缘人群集中一隅,变成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曼哈顿的一块“飞地”,目力所及处,尽是垃圾、废品、尸骨、疾病、暴力,以及意外的死亡。这个自成一体的飞地也成为叙事上一个自成一体的空间,德里罗让老修女埃德加在这个如世界末日一样的空间中踟蹰徘徊,表达对上帝、人世、罪愆和救赎的探索。《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午夜》则制造了一个平行世界。主人公“我”和好友是大学生,课堂上,他们的理工教授只为上课而上课,对他而言,学生都是匆匆过客,“唯一重要的法则是思维的法则”,他甚至连学生的名字都叫不上来。而这两个学生,为了表示对教授的不屑,共同虚构了一个他们偶遇的穿兜帽大衣的男子的生活。但问题是,他们从来没有上前招呼过这个男子,更别说了解他的生活与心灵了。小说的重大时刻在于,两个学生听说教授正在“昼夜不停地看陀思妥耶夫斯基”。注意,陀思妥耶夫斯基可是一个其人其作都充满血肉和人情味,灵魂透出挣扎和呻吟的作家啊。原来,理工教授、两个大学生以及穿兜帽大衣的老年男子,都是一个个隔绝了彼此的孤岛,他们渴望别人理解,又害怕被人理解,更害怕去理解别人。反讽的是,这篇小说的美学价值正在于我们对他人的想象让一切处于混沌暧昧的状态。“我”拒绝进一步去了解狂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教授,并且阻止好友跟兜帽男子搭话,就是为了营造这种真假难辨的平行生活。或许,知道事情的真相不仅会让美学想象失去存在的依托,同时,光裸毕现的现实还会让人觉得难以忍受——可能,世上还有比孤独更可怕的事情。毕竟,想象一个人是逃难而来的阿尔巴尼亚人,对我们的神经来说,要容易得多。同样,《天使埃斯梅拉达》中的老修女宁可笃信天使显灵而不愿相信真相,因为,她“需要一个神迹来对抗”内心丛生的怀疑,让自己相信“飞地”就如上帝降下天火的索多玛和蛾摩拉一样,可以涤荡它的罪孽。否则,生活真是太可怕,太空虚,太没有意义了。德里罗的“慢笔”充满了对“物”的细节性描写,如科幻小说《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人性时刻》,尽是太空、军事、物理学上的术语(或伪术语)。相较之下,对人的刻画反而模糊、疏离、淡漠。常常,我们甚至连主人公的名字都不知道,如《跑步的人》中的主人公,通篇都叫“跑步的人”。这样的写法,自然是暗示人深陷“物”世界的渊薮之中,且越来越居于客体化的角色定位。好在,德里罗通过他巧手编织的层层镜像,迫使我们调动起所有感官,于“物”的喧嚣间,聆听人性深处微弱的呐喊与喘息。也许,这个过程是迂曲、艰难和痛苦的。因为要理解人与人性,总是迂曲、艰难和痛苦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有几篇的细节太感动了。戴维斯是散中带萌,他是散中带散。天蝎座人士居家必备。
  •     没头没尾的小故事,不过浓度真的很高~信息含量丰富。随便一个小故事都可以成为一片唱片的一个精彩的片段
  •     这些短篇像从一部纪录片漫长的胶片里剪下部分,再在这些片段里寻找新的片段,使用不一样的方式阐释,九个片段,九种角度。《创世》有着独特的闷热与无聊感,被困在异乡机场无法回归的人的情绪,异常亲切。《世界大战》很像巴塞尔姆的《报告》,两个与世隔绝掌握人类生杀大权的普通角色的心理活动,是全书最喜欢的一个故事。《跑步的人》的写法又像刘以鬯的《动乱》,通过间接视角叙述一次事件,关注点却在目击者。《天使埃斯梅拉达》是另一个非常喜欢的故事,残酷,冷静,城中被遗弃区域弃儿的遭遇,以及对现实采取截然相反态度的两名修女。《迈因霍夫》是个反浪漫的都市故事,不愿被打扰的女人受到自作多情的男人的骚扰。《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午夜》则让人想到《象棋少年》或《学生托乐思的迷惘》,沉迷哲学与推理的年轻友人间蠢得可爱的思维博弈。
  •     很喜欢这种风格的短篇小说,看完后有想写短篇的冲动,太棒。
  •     看完这本书和豆瓣短评我终于放心的相信我跟文青无缘。这种后现代玩语言的还特别是短篇小说,能好好翻译或者干脆不要翻译么?!好想扒开各位脑洞看看,那些把这九个故事夸上天的人,是真的看懂了还是在秀品味。要是哪个月黑风高夜我又想起这个,拿出来读了而后拍案,大概我也就能去精卫报道了。没文化真是个好事(•‿•)
  •     心浮读不下
  •     看的Kindle版的,犯了读德里罗的大忌--读快了,待重读。故事淡淡的,体会德里罗营造的氛围是关键!
  •     so impressed 德里罗的生存和死亡全都符号化 太表现主义了 / p.39 对着语音识别器,我想到的是:“我正站在第四街与主街的街角,这里成千上万的人死于不明原因,他们烧焦了的尸体在大街上堆积成山。” / p.101 埃德加认为她可能会陷入危机,开始把世界视为空白物质的喷射,碰巧在这里产生了一个翡翠色的行星,在那里产生了一个死星,中间是随机出现的废物。/ p.156 “我数到八十七节车厢。你也数到八十七节车厢。记得吗?” / p.213 八十岁的马龙白兰度去世了。这让利奥十分不解。白兰度八十岁了。白兰度去世了比白兰度八十岁了更容易理解。去世的是那个穿着T恤衫或背心的家伙,穿皮夹克的人,而不是那个脸颊鼓起、嗓音粗哑的老人。
  •     还没看完啊别忘了
  •     不是我的茶。端着,不可爱
  •     作为“后现代小说家”的一位,他在中国上世纪声名最彰的是《白噪音》,最有“情节性”的大约是写刺杀肯尼迪的《天秤星座》。不过这几个短篇更好,以写情绪变化、心理状态取胜,非高手不可为。适合静心细读。
  •     翻译得和屎一样
  •     需要一个迷幻的时刻阅读
  •     “这种体验根本谈不上快乐,至少没有到让人有足够的勇气说出来的程度。”我说出来了,一个人性时刻。
  •     特别厉害,我都惊呆了。。
  •     两年前幻想自己走在纽约街头遇见伍迪艾伦 而之后感觉自己随处都会遇到的是唐德里罗 公园长椅上 地铁人群中 转角小卖部 深夜电影院 日复一日的单调中#到后现代生活里去了#
  •     永远无法离开的南欧岛屿机场创世纪;第三次世界大战间隙无聊飘渺的太空人日常;跑步者间断性目击绑架事件和应付过路妇人的事件重构;外乡人逐渐适应着希腊的地震及其神话隐喻;修女该如何面对毫无意义的广告牌贫民窟神迹;哲学系哥两该如何面对自己虚构的俄罗斯灵魂原型;德国学生恐怖组织赤军旅画展和失业男女的惊悚邂逅;白领囚笼中关于希腊经济危机的诗意儿童电视节目与可能的家族复仇;电影宗教的跟踪狂与失败搭讪:“如果他眨一下眼睛,她就会消失。”……德里罗仿佛替我等神经病人写下了自己记忆边缘的过去,亲切舒服
  •     创世&锤子与镰刀 难求的阅读环境
  •     还是审查问题……第二篇里关于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内容全被删了,如果不是看过英文版,一定会怪德里罗写的马虎的。这样太糟糕了。
  •     故事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局所以无论从哪里开始读或者在哪里结束都无所谓,只要是在夜里或者在雨天也可以在下着雨的夜里读更能体会作者营造的舒缓的意境美。。。。。可这并没有什么卵用,我是来看完后打一星的。
  •     你眼里的他人,都是你自己的样子
  •     我还记得高三的时候这本书被我放在枕头旁,我看到从窗户溢进来的冷光滴在书封面上,顺着蓝色翅膀的纹路流淌,翅膀暗自散发着阴郁的光。我翻了个身,瞥见自黑色封面上一道弧光跃起,消失在灰白墙面的暗影深处。我可能看到了天使
  •     优秀的营造氛围与情绪的能力,优秀的九个故事。
  •     适合慢读
  •     在書序裡 對如何閱讀這本書給出了清晰具體的建議~。我抵觸地快速覽過 覺得根本不需要誰來教我「如何閱讀ㄧ本書」~。現在回想~果然序言裡的建議才是這本書的正確打開方式~。喜歡《消瘦的人》。
  •     匠气十足。硬着头皮读了两章再读不下去了。
  •     第二本有些习惯了……但是真的好累啊
  •     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人性时刻
  •     杰作
  •     “她记起喷气机燃料的气味。这已成为她的经历的香料,燃烧过的香柏和树脂,一种保持那一时刻完整的保存媒介,所有的时刻,那种令人震惊的狂喜和不断膨胀的同感。”
  •     4.5 “昼夜不停地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空无一人的阅览室,“工业化的荒凉”,无法飞离的小岛,挥之不去的孤独感,如行冰窖的空荡荡的心,德里罗文字如电影画面般弥漫着远比哭号更深层次的绝望,看到墙上画着粉色的天使埃斯梅拉达一幕忍不住掉泪,而最令我心颤、有五星冲动的是最后一篇:在不同影院间赶场的人,看可能十年难得重映的片,在孤独的暗处自我保护,与被铭记的观影时刻联系在一起而难以忘怀的痛苦
  •     德里罗属于那种非常难以进入,但一旦进入就不可遏止的作家。
  •     镜头描写感的文笔哈,但论感觉,并不明确,留有印象。专门写科幻题材的优秀文笔作者,可以更好把握社会性存在。
  •     片段式小说,挺有意思的。短短几十页勾勒出一个社会群体的snapshot。
  •     不要那么苛刻叻!我觉得相当很不错。但是听说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内容被删了……?
  •     感觉一般
  •     还是顶级的好,只是略微有些力衰
  •     “那些颜色一切。那些颜色和一切。”满分。 减一星给印刷…
  •     九个有趣的短篇故事,只是故事。 拿来解构反倒周折,不得要领。像卡佛,读起来又有点菲茨杰拉德。
  •     翻译太差
  •     三星半。整本书看得恍恍惚惚,一直游离在谁在说话,又去哪里了,他们到底在干嘛里,可是居然每个片段都能拼凑起完整的故事,短促型的结尾还真是任性。
  •     没有结局,也就不用怀着对结局的期待去读故事
  •     故事里讲述的人感觉都好孤单啊,特别是最后一篇《消瘦的人》
  •     《天使埃斯梅拉达》依旧是切片小说,故事情节单薄,但是只要在一个相对安静甚至冷清的阅读环境下读便会有一种特别舒适的感觉。细腻从容剖析着人的感情行为状态。德里罗的小说不适合改编电影但他的文字本身却高度影像化,仿佛那是由摄像机拍摄出的人物内心世界的故事,哦不应该是状态,寂灭的状态
  •     好难 读懂。
  •     德里罗的大部分叙事是支离的,内向的,需要安静的整块儿时间和集中精力,否则就很难把他那些幻灯片似的文字片段连成整体,并从远处来把握他所要表达的轮廓。他太现代了,几乎像卡夫卡一样,以一种开创性的文体越过实验直接臻于成熟。喜欢279三篇。
  •     第一本运用各种现代词汇(诸如笔记本电脑,航天飞机,咖啡馆)而没有让我厌烦的短篇集。它是那种我喜爱的文学,它运用现实,注视现实,却不站在现实之上。一本短篇小说集应该如是(最后一篇不是)。
  •     2016年第二本,kindle读完。
  •     意识流
  •     看懂还是没看懂?迷茫无力的生活,也好像我生活的发展方向。原来微博上一直关注的洛之秋是但汉松老师。这是一个最大的惊喜。期待看长篇小说。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