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地下工作者

出版日期:2015-1
ISBN:9787100106109
作者:[美]艾米•斯图尔特
页数:280页

内容概要

艾米•斯图尔特(Amy Stewart)是美国很著名的自然文学作家。她个人在加州北部拥有私人的花园,以实践为内容创作多部有关千姿百态自然界的作品。她的随笔和评论多次被《纽约时报》《旧金山纪事报》《园林设计》《有机园艺》(Organic Gardening)等知名读物刊登。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美国广播公司(ABC)节目“早安!美国”(Good Morning America)、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节目〈星期天早晨〉(Sunday Morning)等媒体做过她的特别专栏。曾荣获包括“国家艺术基金会2006年度最具创造写作奖”等多项殊荣。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艾米•斯图尔特多次入选《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榜单。在这本俏皮的小书中,她将带我们经历一场地下冒险,寻找我们星球最重要的守门人:卑微的蚯蚓。这些细小的生灵对生态系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们消灭植物致病菌,翻动泥土,改造森林。它们甚至是两次大灭绝事件的幸存者,其中包括了导致恐龙灭绝的那一次。
受到达尔文的启发,艾米•斯图尔特,以她幽默风趣而不落俗套的风格,探索了蚯蚓令人惊异的地下王国。她揭露了我们脚下错综复杂的生物网络,观察着自家花园与蚯蚓箱内成千上万条蚯蚓,考察了蚯蚓在科学前沿做出的贡献——从有毒化学物质清理到关于再生的研究。
《了不起的地下工作者》是一本实至名归的“趣味自然史”。


 了不起的地下工作者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当我们在郊野遥望天空,脚踏大地之时,可曾想过在脚掌下不到一平方英寸的土壤中,有着比全市人口还要多很多很多很多倍的生命?这些生命默默无闻地在土壤中进行各种活动,也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其中,蚯蚓应该算是一个杰出的代表。都说这是一个看脸的世界,人对动物的关注又何尝不是呢?长相娇憨可爱的大熊猫、金丝猴、猫猫狗狗人人都喜欢,可是蚯蚓呢?人们对蚯蚓的认识大约只是:1、长条形很柔软。2、略恶心。3、会挖土。4、可以拿来钓鱼。你知道每条蚯蚓身上的斑块都是独一无二的吗?你知道蚯蚓是如何交配繁殖下一代的吗?你知道蚯蚓的再生能力有多强大吗?你知道地球上有长达一米的巨蚯蚓吗?你知道蚯蚓也会阻碍人类活动吗?你可以叫出一只蚯蚓的名字吗?……以上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可以在这本《了不起的地下工作者——蚯蚓的故事》里找到。如作者艾米•斯图尔特所说,她并非一个科学家,仅仅是一个喜欢园艺的蚯蚓爱好者。艾米的文章如蚯蚓挖土一样层层深入,从自己的蚯蚓箱开始观察研究,慢慢摸索蚯蚓的真相。在观察蚯蚓的过程中,艾米还结识了很多研究蚯蚓的科学家们,他们像蚯蚓一样不被人关注,却乐在其中。他们欣赏蚯蚓的形态、生态作用和种种,他们能看到蚯蚓的伟大与美丽而别人不能。对艾米影响最大的无疑是达尔文。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在那个博物学大有可为的时代,达尔文却把晚年都献给了挚爱的蚯蚓,在封笔之作《腐殖土的形成与蚯蚓的作用》里,详细描述了他通过实验观察到的蚯蚓的生态作用。达尔文对蚯蚓的赞美不遗余力,来看看达尔文为蚯蚓提供的头衔:“使地质巨变、抚平坡地的搬运工。”“人类值得信赖的朋友。”“保持土地肥力的守护神。”达尔文还说:“我们很难找到其他的生灵像它们一样,虽看似卑微,却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起到了如此重要的作用。”达尔文的晚年,非常享受和心爱的研究对象——蚯蚓的独处时光。他设计了种种有趣的实验来了解蚯蚓的习性,连他的妻子都以看他的实验为乐。艾米在她的蚯蚓箱里也找到了类似达尔文的乐趣,越是对蚯蚓多了解,就让她越发对蚯蚓肃然起敬。她用平实的语言分享了她所知道的那个真实的、了不起的蚯蚓,希望大众能对蚯蚓刮目相看。书分了十三个章节,每看一个章节就收获了一些新的知识。我喜欢这类“干货”多的书,不浮夸,不无病呻吟,陈述事实又娓娓动人。所以,你会像艾米和达尔文那样爱上看不见听不见的蚯蚓吗?不妨开卷一读吧。——原文刊于《新发现》,转载请告知,谢谢~
  •     http://weibo.com/p/230418485ea8790102vkcm刊于:《光明日报》,2015.02.10,11版。以下是原稿,刊出时有删减。博物学家看到的蚯蚓刘华杰 哈姆雷特说:没有蚯蚓,就无法创造出辉煌的文明。当然,哈姆雷特并没说过。这句话是蚯蚓的赞美者、法国草原生态学家安德烈·瓦泽(AndreVoisin)故意编写的,他认为蚯蚓在世界上伟大文明的发展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他发现,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幼发拉底河流域都有大量蚯蚓,这些地方伟大文明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土壤中有大量蚯蚓在劳作!商务印书馆2015年1月引进出版的《了不起的地下工作者:蚯蚓的故事》,作者艾米·斯图尔特,以达尔文晚年的蚯蚓研究为贯穿全书的线索,生动讲述了我们貌似熟悉但又不甚少解的寡毛纲蠕虫蚯蚓的种种“事迹”,以及普通住户养殖蚯蚓的故事和注意事项。这是我读到的关于蚯蚓的最全面阐述。这类博物书在中国极少见,我相信中国的蚯蚓爱好者会非常喜欢它。它在中国的面世,必将导致更多蚯蚓著作的引进、撰写、出版,以及蚯蚓的更多养殖。书中的许多记述,令人眼界大开。比如,蚯蚓讨厌芥末、洋葱、橙子皮、肉类、奶制品,喜欢香蕉皮、甜瓜、生菜叶、碎蛋壳;蚯蚓可以断肢再生,但并不是任意的;蚯蚓在地质历史上至少躲过两次大灭绝,一直繁盛到今日;解剖是准确鉴定蚯蚓的常规手段,这令人想起纳博科夫对灰蝶的解剖工作;大多数蚯蚓研究者都必须靠另外一份工作来养活自己,任一份著名蚯蚓期刊主编的约翰·雷诺兹,为了生计曾找到第九份工作,他很享受担任卡车司机的工作,因为可以到处走动并收集蚯蚓;蚯蚓并非总有益处,外来的蚯蚓对于菲律宾梯田的水稻、明尼苏达州的森林却是有害的;大个头的蚯蚓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其体长竟然可达三英尺,但这样的巨型种类差不多都要灭绝了;作者认为,充分利用蚯蚓等自然物种而非化学制品的有机农业,长远看不但产品优质而且高产,人类回归有机农业是迟早的事;化肥也许能一时有效地养活作物、提高产量,但蚯蚓等提供的有机肥养育的则是土地本身,因而是更可持续的;我们好奇心也许最终成为某些蚯蚓种类灭绝的原因;某种程度上,每位有机农民都是蚓农,菲利普斯认为达尔文似乎就是一只蚯蚓,他的著作是另一版本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汤普森的著作),他向世人展示了蚯蚓的高贵品质及智力。蚯蚓有智力?这不是对人类智力的公然侮辱吗?某物有没有智力,是哲学辩论的好话题。蚯蚓这类与人相去甚远的动物是否有智力,结论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定义、偏好。哲学家们的看法不同,科学家、思想家的看法也不同。在博物学家看来,这不过是个分类问题,分类是主客观的统一。伟大思想家马克思曾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而《罗马帝国衰亡史》作者、著名历史学家吉本(EdwardGibbon)的看法却不同,他高度赞叹了圣索菲亚大教堂,紧接着又用大自然中一只不起眼的昆虫来嘲讽它:“若将它与那爬到教堂墙面上的一只卑微的小昆虫的构造比起来,这人工物又是多么蠢笨啊,简直是毫无意义的穷折腾!”谁讲得有道理呢?都有道理。博物学家容易有“齐物论”的想法,可能不会很欣赏马克思那种与柏拉图一脉相承的理性自负、人与其他动物之间的截然划分。人是理性动物,人会劳动、会预测,有自我意识,那么人以外的动物呢?蚯蚓呢?不要急于作出判断,长时期仔细观察外部世界,会让高傲的人类变得谦虚,命题的真假可能真的并不很重要。特设性的定义反映人的偏好。“智力”是相对的东西,智力的存在并不需要以“自我意识”的存在为前提。抛开概念争论,人类的确需要向蚯蚓表达敬意,它们为生态平衡做出了贡献。我同意作者艾米的一个结论:蚯蚓在地球上的存在,在大自然宏伟计划中,也许比我们人类的存在更加重要(p.92)。达尔文晚年身体非常虚弱,但一直坚持研究蚯蚓,1881年他最后的一部科学著作《蚯蚓》出版,第二年他就去世了。艾米用相当大的篇幅介绍了达尔文所做的观察、实验、结论,讨论了达尔文之后的许多博物学家在达氏著作基础上所做的工作。当然,达尔文的著作名不会只有两个字,书的全名叫《蚯蚓习性观察及经由蚯蚓作用的腐殖土形成》。此书主要关注两件事:(1)蚯蚓的习性、行为;(2)腐殖土的形成。艾米的介绍使更多人了解到蚯蚓研究的历史、现状、遇到的问题。不过有一件事让我很奇怪:艾米没有提吉尔伯特·怀特(GilbertWhite),就像达尔文的著作没有提怀特一样奇怪。在达尔文之前一百年,同是英国博物学家的怀特就仔细观察过蚯蚓,1777年5月20日怀特写道:“最不起眼的昆虫或爬虫等,影响却很大,于自然的家计,关系是匪轻的。因为小,故不为人所重,但数量多,繁殖力也强,所以后果是大的。以蚯蚓为例,在自然的链条上,它似是不足道的一小环,而一旦丧失,则会留下可悲的缺口。且不说半数的鸟和一些四足的动物是以它为生的,单就它本身来说,似也是植被的大功臣,少了它的打洞、穿孔、或松土等,则雨水不能透,植物的根须不能伸展;少了它拖来的草茎、细枝等,尤其是它攒起的无数的小土堆、即人称蚯蚓屎的,则庄稼与草地,便少了好肥料,故而长不好。。。。我们谈这蚯蚓的点滴,是想抛砖而引玉,使性好求索、敏于观察的人,去从事蚯蚓的研究。一篇好的蚯蚓专论,会既给人兴味,也给人知识的;在博物志上,将开辟广阔的新田地。”在另外一处,怀特生动描写了蚯蚓的习性:“它不冬眠,冬季无霜的季节便爬出来;有雨的夜晚也四处爬,由蜿蜒于软泥土上的痕迹可知,它或是出来找食物的。/夜里来草地上的蚯蚓,身子虽探出老远去,但不离开洞子,而是尾巴梢扎里面,稍有风吹草动,即仓皇土遁。这样往外探身子时,它仿佛逮住什么吃什么,样样吃得香甜,如草叶,稻草,或落下的树叶等,它常把它们的末梢拖进洞里。”(以上两处引文据《塞耳彭自然史》[=塞耳彭博物志]中译本,花城出版社2002年,pp.315-317;pp.455-456,据英文版略有改动)怀特对蚯蚓的观察与描述是惊人的,对蚯蚓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所扮演角色的认知更是惊人的。怀特提到了“存在之链”,链条上蚯蚓地位卑微,却有其不可替代的位置、作用。对这个世界没有足够观察与体验、缺乏敬畏之情的俗人,难以领会怀特的宗教情感。抛开宗教,从科学的角度看,怀特也是重量级的人物。当代的一些学者要么无知要么昧着良知,抓住一点不计其余,研发并推荐使用各种农药喷洒农田、花园,杀死了在生态中起重要作用的蚯蚓和其他生命,造成土壤结构破坏与功能退化。从生态学、生态文明的角度看,谁“更科学”、更高明,答案是显然的。但是,我们的主流文化经常无视这种平凡的真理。就思想史而言,怀特的蚯蚓观察是超前的,他的研究启发了达尔文。怀特期望的“蚯蚓专论”也的确由达尔文于1881年完成了。之前,1837年11月1日达尔文在地理学会也报告过一篇“论腐殖土的形成”。四十多年来,达尔文一直在研究蚯蚓的习性。戴斯蒙德曾说:达尔文研究卑微者可以解释许多重大问题(《达尔文》,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p.503)。达尔文并没有提及怀特的先趋性工作。达尔文不知道吗?不知者不怪吗?非也。达尔文非常熟悉怀特的观察并且很羡慕怀特的《塞耳彭博物志》,却没有给其credit。这一点非常不好。如果说达尔文与华莱士之间关于“自然选择”优先权的处理还说得过去的话,关于蚯蚓探究优先权的糟糕处理却无法申辩。也许对于老态龙钟的达尔文,不必太苛求。《了不起的地下工作者》信息量大、叙述生动、译文流畅。编校上有若干小毛病,列出若干,希望重印时改正。7,8页:“韦奇伍德叔叔”,应当是“韦奇伍德舅舅”。5,9,56,97,146,179,204,242,257页:达尔文同一著作中译名不统一。12页倒4行:“富饶”,改为“肥沃”更好。40页末段:“世界上各大陆有着平行的海岸线”语义模糊,内容读着不够连续,上亚马逊网站搜索到相关的英文段落,发现漏译了一个从句thatmight have been connected at one time。其实原文段落想表达的意思很简单:那时就有学者注意到大陆边缘有几分相似,猜测海岸线以前可能一度拼接在一起。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直到1912年才得以发表,而此时达尔文已去世三十来年了。59页倒10行,“杜鹃”,准确说应当是“杜鹃花”。95页:中间拉丁名两边的括号应当去掉,因为学名并没有译出。137页脚注,week,应当写作Week。233页倒3行:“如何处”,应当为“如何处理”。

精彩短评 (总计36条)

  •     武汉最近下暴雨,许多上食下居型蚯蚓赖以生存的隧道被水流冲击,被迫来到地面。然而太阳公公发威了,今天看到许多蚯蚓躺在干枯的树叶上被火辣辣的太阳烤着既害怕又心疼。本书文笔流畅,语言平实,知识丰富多彩,认真看的话几个小时就能读完。特别喜欢看这样的书,感觉商务印书馆特别擅长出版此类书籍
  •     园艺爱好者要读的书。本书介绍了蚯蚓的分类、形态、习性,从生态、农业、人类文明、城市发展等方面讲述了蚯蚓在其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看完也许你也会像我一样想买蚯蚓箱来在家堆肥的。
  •     很害怕蚯蚓的人,读完发现原来她如此可爱。
  •     科普读物,轻松阅读
  •     如果我们对蚯蚓的态度认真起来,把脚下的土壤,而不是我们头顶的天空,作为我们精神的寄托和最终肉体的归宿,我们的生命将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     第一次看了这种介绍自然科学的书籍,感觉非常特别, 有机会还要读类似的书籍,大自然是最伟大的。
  •     并不是严格的科普,更多的是从园艺爱好者的角度出发研究蚯蚓。等我克服了昆虫恐惧也许也能养养看。。。
  •     原来蚯蚓这么有用,小时候还用过它钓鱼。我真正想要的只是碧草蓝天,青山绿水的环境,我们曾经拥有。童年的回忆里有小蝌蚪,萤火虫、蜻蜓等,现在的农村,很多动植物都绝迹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多严重,真是不敢细想。
  •     从科普的角度来说,全书的结构有些混乱。但是,书中对蚯蚓的描写充满诗意。并且,蚯蚓对花园、对冰川时期遗留下的森林、和农场的影响讲述入微,像一个老朋友的唠叨。吸引人也偶尔会听腻。读这本书,真的是很好的一种生活体验。
  •     好蚯蚓!
  •     了不起的蚯蚓,了不起的达尔文。
  •     勉强及格吧,不是很吸引人。
  •     早就想读了,之前在学校给图书馆荐购过,可惜书到了我都毕业了。在首图借的。我之前曾不小心把扒了一半的芒果掉到地上了,索性拿去喂鸟,鸟不喜欢吃,芒果上只有两个喙的戳痕,可后来芒果还是慢慢消失了,现在想来可能是上食下居蚓干的。我的薄荷也生了白粉虱,最后死了,下次遇到白粉虱用蚓粪试试!
  •     以前很讨厌蚯蚓这种黏糊糊无限接近蛇类的缩小版环节虫子,也不知道怎么就突然买了这么一本书,大概还是封面好看的缘故吧。看完之后虽然依然不会把这种柔软的生物放在手心里观察,但至少不会在下雨天难得看到的时候躲着走了。看完作者对花园里物种的讲述,了解了红蚯蚓、陆正蚓以及身型巨大会散发百合花味道体腔液的帕卢斯巨蚯蚓。蚯蚓是雌雄同体长着刚毛的寡毛纲虫类,对土壤的贡献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同样对森林、陆地气候有着难以想象的影响。小时候我们知道蚯蚓是益虫,会对庄稼作物的生长起到帮助,能疏松土壤还能吃掉坏虫,但很难想象一贯以“英雄”身份出现的蚯蚓也能起到危害的作用,对有些森林陆生植被和梯田的蓄水能力造成毁灭性破坏。所以不要小看一条不起眼的小虫,说不好什么时候它就能成为气候恶变的关键因素。爱护身边的任何生物吧。
  •     还行,并不能算作是蚯蚓的百科全书,可以算是蚯蚓的入门的兴趣性书籍
  •     写得挺好的。
  •     原来小小的蚯蚓是这么精彩丰富的生物。了解蚯蚓,这是一本不错的科普书。
  •     看《鲜花帝国》,就很喜欢她广博的视野,考察一个领域丰富的视角,佩服她的行动力和思考能跟上她的好奇心。倒数第二章讲达尔文和蚯蚓,看哭了,看一本“科普书”能哭,服了自己,也是和作者很能共鸣吧。已在Twitter上关注,准备追她别的书。
  •     并不专业,而且内容有重复凑数的感觉。不过简单易读,多少也能学到点东西。
  •     厕所读物,几天读完。
  •     可爱~沉默 乖巧又勤奋的蚯蚓 但我承认我看过的过程中打瞌睡了好几次啦 原因没有太多有趣的故事 大部分是科普软文啦
  •     有理论有实践的一本好书。园艺和博物爱好者都会爱上此书。之前有段时间想养蚯蚓,一直犹豫。现在就去行动。
  •     很有趣的一本小书,读起来轻松好玩。自然实在是太神奇了,任何一支脚印下的土地都已经存在了几十亿年。
  •     蚯蚓么,想起中学生物课时解剖过,我是主刀,过程完美。书里有很多知识点,才知道达尔文晚年醉心于蚯蚓的研究,世界上因为研究这个族群的人少,还有很多标本没有命名,最长的蚯蚓可长达三英尺,不喜人摸,压力大会爆浆,另外国外园艺爱好者为了家中植物堆肥,在家中用厨余养蚯蚓,最受欢迎的食物是香蕉皮,等等等等。挺好玩儿的书。
  •     看过这本书,我才第一次意识到蚯蚓与我们人类、猫咪、狗狗、鸟儿一样,都是上帝的子民,都被上帝所眷顾。 ps:想遇到散发着百合花香气的蚯蚓
  •     人类不过是一条蚯蚓
  •     蚯蚓是土地生态的一个重要环节,全书脉络清晰,看起来舒爽。
  •     看看
  •     读完一方面觉得蚯蚓原来这么重要,到处参与塑造地球的活动,一方面觉得人类还真是贪心,想尽办法利用蚯蚓能提供的一切
  •     这真是本了不起的书,地下的神奇世界,生物微生物。不过就像作者形容他用显微镜看了一条被线虫感染的蚯蚓,看完就后悔了。这本书也是,看就行了,别去想…不然鸡皮疙瘩一层摞一层…反正我是一直不能适应微生物的数量级,一想就脑袋疼,哈哈
  •     “它们干着卑微劳累的苦工,对它们伟大的使命并不了解。它们在土中上下穿行,而每一次到达地面时,便会留下一点取自地下深处的土壤。这一切挽救了贫瘠的表土层,也增添了人类的幸福。”
  •     非常不错的一本蚯蚓科普读本,读完后可以粗浅地了解蚯蚓——这个星球上最微不足道脆弱的生命,往往会给我们很多惊喜。作者对于蚯蚓品质的概括很不错,就如同做人,总是要默默深沉地做事做人。
  •     那么细致地记录蚯蚓,也是没谁了。工作无分大小,任何地方都有大学问。
  •     一直在仰望星空看宇宙,其实脚下的土地里有很多生物呢。这本书算是科学爱好者写的吧,字里行间透出作者对蚯蚓的热爱,看得我觉得蚯蚓好厉害也没那么可怕了,可见这本书挺成功的。另外译作有个问题,非中国通用的度量单位是不是换算一下更好?(比如华氏度,是不是能加个摄氏度的注释)
  •     科普图书一直是大陆弱项,去书店科普往往是让各种补习书占据。之前买科普书往往要去台湾购买。现在商务印书社的自然科普质量逐渐升级,内容和版式都算上乘。本书介绍了我们最熟悉也最陌生的蚯蚓,不尽有我们想不到的巨型蚯蚓,也有普通蚯蚓对大地的贡献。除此之外,作者介绍了两个少见点,一是蚯蚓也是外来物种(随花卉土壤或鱼饵来到原始森林),对原始森林的破坏性触目惊心;另一个是蚯蚓用于垃圾场的处理,将是未来一发展方向。
  •     在园艺中,试错法对我来说有着独到的吸引力。植物科学吸引我的,从来就不是科研,种子试验或是各类图表,而是实验、炼金术、一种完全不为人所知的,一种出乎人意料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全书最对我胃口的一句#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