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滋味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8年10月第1版
ISBN:9787222003125
作者:菲利丝·詹姆斯
页数:568页页

内容概要

作者菲利丝·詹姆斯为英国当代著名侦探小说家,自1962年以来已发表310部小说。因其杰出成就,犯罪小说组作家协会曾两次给她颁奖,伊丽莎白女王授予她大英帝国奖章。

作者简介

伦敦一座教堂里,极有希望成为英国首相的前内阁部长突然惨遭杀害,同时躺在血泊中的还有当地的一个无赖……
一连串的人成了怀疑对象,然而蛛丝马迹,扑朔迷离,在死亡与恐怖的阴影中,究竟谁是真正的凶手?


 死亡的滋味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很喜欢开篇的叙事手法,也很喜欢这种警察按顺序询问相关人员得到更多或真或假细节的办案程序,这本里头作者终于开始花大量的篇幅描写参与办案的警察们了,也更符合现在看推理刑侦戏的口味。
      不过书腰上的赞誉,我还是更想送给《夜莺的尸衣》和《无辜的血》……“纯文学的殿堂”什么的,不是说这本不够格,而是,怎么说呢,如果“纯文学”就意味着“不够好看”的……咳。
      我想说其实我被作者误导了或者说是我想得太复杂了。好像所有的人都得到了一些什么,除了凶手,和发现死者的老太太。而且我能说我真的没搞懂《时代周刊》说的“从人类心理这一微妙角度探寻了犯罪的根源”……究竟根源是神马!TAT
      这是一本写“人”写得很好的小说,但是推理什么的……还是比较弱啊……
  •     摘抄好多。。。
  •     翻译的好吗?
  •     第一句并不是达格利什说的,是引用别人的
  •       最早知道P.D.James这个名字,最早还是在绫辻行人的《迷宫馆的诱惑》中顺带提到。人民文学曾不痛不痒地出过一本《灯塔》,很快便淹没在了店家的书架上,我也曾短暂地读了20多页新星版的《谋杀之心》,感觉并不好。相当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明白,这个声誉如此之盛的老女人的人气是从哪儿来的,凭什么和阿婆比,尽管在某本中文版的英国现代小说史里,介绍她的篇幅居然是阿婆的4倍。
      
      直到这本《教堂谋杀案》,一切豁然开朗。
      
      这可能是即《X的悲剧》之后,最棒的“开放空间中的推理小说”,也可能媲美《模仿犯》,最好的一幅案中人全景画卷。
      
      大概可以用书中对主角达格利什警长的评价来概括这本书给我的印象:“对一个诗人来说有点奇怪的是,他喜欢一切事情都是理性。”诗意的理性,也许正是詹姆斯对推理小说境界的一种理解。逻辑慎密不代表乏味,却代表放纵的根基。
      
      关于男人,关于案件,关于世界和上帝,主题不局限,英文译名A Taste for Death,可理解为对死亡的向往和热衷,也可能恰恰等于忠实生命的热衷。达格利什和贝隆这对阴阳界神交的君子,通过侦破找到沟通,从迷茫入手,从世俗返回,真相大白,风景依旧,沃顿小姐找到他的戴伦,美满结局。
      
      摘一点,能回忆起来的句子,尽量符合原意。
      
      自杀不是一种选择,而是放弃了所有选择,你通过自杀向上帝提问,却只是彻底毁灭了提问者本身。(达格利什论自杀)
      
      一个善良高于信念的世界,不知道我是不是愿意待(凯特)
      
      只要能让人更轻松,更安全,更少一点痛苦,什么事我都会愿意去做。
      (兰帕德医生,注意语境)
      
      总有人相信政治能解决一切事,在民主政治中,还总有一帮人告诉你就是这样的。
      
      等等,想不起来了,非常有趣,书中那些警句都是些恶棍或面目可憎的家伙说出来的,哈哈哈。
      
      当然还有书最后的关于信仰的评论,与我最爱的那些作家相通的世界观。
      
      “如果你发现不再信仰,就像仍然信仰那样行事吧,如果你发现不愿祈祷,就把祈祷文再念一遍”
      
      
      
      
  •       看的第一本PD詹姆斯的书。
      
      一开始就被精细的心理描写吸引了,不知道这是不是得益于作家是名女性的缘故。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能看的进去这类有大量描写、乍看之下情节推进缓慢的书了,大概是上了年纪的缘故,喜欢午夜文库系列的一大理由也是这个。
      
      故事结尾的呈述也让人有缓缓呼出一口气的感觉。作者为好几个人安排了结局,意外的是外婆的死,但似乎是作者为了凯特特意安排的,她的爱,她的过去和现在,她的未来。
      
      最后想说的,还是大赞作者对每个人的心理描写,他们的感情,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心路历程,很现实,很有共鸣,很赞。
  •       坦率地说,很多次想直接翻看后面找出凶手就把书扔一边了,但忍忍还是作罢,这本书看得很辛苦,也很乏味,阅读的过程也是找到这本群众出版社老版的喜悦之情逐渐消逝的过程。可能我的欣赏能力实在有限,也实在对詹姆斯的精心构思缺乏耐心,作品中人物刻画、心理描写和景物描述,充斥了太多的英伦表面上的阴郁风格,感觉晦涩而无奈。
      说到英国推理小说,尤其是女作家,似乎必然要和阿加莎作一比较,但这样的关公战秦琼式的比较其实没什么意义,喜欢与不喜欢完全是个人的事情了。
  •       这是一本很好看的小说,尽管有些岁数了,但作品依然充满足够的火力。
      那种让一直读下去的火力。
      P.D.James生于20年,现在都92岁了,想起多丽丝莱辛也是同年出生,两个老太太。
      P.D.James能够将大西洋两岸的大奖几乎都得全了。
      奖其实对她已经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最吸引她的,是想给一个案子一个异想天开又合情合理的谜底。
      《教堂谋杀案》足够。
      不喜欢腰封上所谓“纯文学”字样,这样就像说:
      “这是上好的螃蟹,有海参的味道。”
      其实说的八杆子打不着。
  •     盛宁
  •       PD詹姆斯是英国推理文坛继阿加莎·克里斯蒂之后又一位影响力巨大的女性作家,而这本《教堂谋杀案》无疑可算作作者的代表作之一。无论是对詹姆斯的粉丝,还是想了解这位作家的读者,都值得推荐。
      
      全书以发生在圣马太教堂小礼拜室的一起离奇谋杀案为起点展开叙述。“诗人探长”达格利什嗅到了隐藏在案件后面的诡异气氛。随着调查的深入,隐藏在案情后面的隐秘真实逐渐浮现……整体来看,詹姆斯的行文波澜不惊,并不似一些推理作家那样搞得奇峰突起,悬念迭生。破案过程也并没有密室杀人、物理诡计、不可能犯罪之类的噱头。那么,是什么让这位作家享有如此声誉,甚至直追“推理女王”?我想,读过她的作品之后,自有答案。这答案就是她的细腻。
      
      从一开始,作者的细腻笔触就已经令人印象深刻。对案件现场的描绘,对出场人物的摹写,无不栩栩如生,令人如同亲历。而且,这种细腻的笔触绝不仅仅停留在表观之上,停留在几个外貌和神态描写之上,而是多层次的立体笔法。人物所处环境、家庭背景、居室布置、言谈举止、心理活动,均是作者借以塑造人物的手段。全书虽主要以达格利什的视角展开,但并不局限于此,而是对多个不同人物的角度均有交待。对每个角色的心理描写,细致微妙,复杂迷离,生动揭示出不同角色的内心世界,可说是通俗文学里少有的手法。而多年政府及机关工作经验,让她在处理此类话题时信手拈来。此外,PD最为独到之处,就在于极其擅长通过对人物所处的社会地位及阶级的描写,来阐释其行为和个性。在她笔下,上层贵族的腐朽与空虚、中产阶级的自命不凡与虚伪做作、底层阶级在逆来顺受的麻木外表下隐藏的深深恨意,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人物全方位的细腻处理,实在让那些多花几笔写写外貌就号称自己“描写细腻”的作家相形见绌。有时,甚至让人觉得文中那些细腻的描写要比案件的侦破更有吸引力。
      
      最后的事实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悬念。随着案情的抽丝剥茧,真实其实已经呈现在读者面前。没有哗众取宠,也没有故作高深,作者所做的,就是把一个谋杀案背后的故事讲明白,让读者去体味个中寒暑。在她笔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坚持,自己的困惑,自己的无奈。即使是达格利什探长和他的手下警员,也是如此。而案件背后揭示出的现代社会信仰缺失,人心狂乱的现实,更是让这部推理小说有了一种超脱通俗文学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最后说下翻译。全书翻译流畅,水平颇高。唯独题目《教堂谋杀案》显得过于直白。英文原名《A Taste for Death》,直接译成“死亡之味”岂不更有诗意?当然,这也是见仁见智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