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族的挽歌

出版社:河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
ISBN:9787810287739
作者:詹福瑞,李金善
页数:219页

内容概要

詹福瑞(1953年11月-)1995年任河北大学中文系主任,1996年评为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同年出任河北大学副校长,兼出版社社长,主管科研、研究生和出版工作。1999年任河北大学党委书记。1997年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1998年聘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与评审组中文学科组成员,1997年聘为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997年选为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1999年选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2000年选为中国文心雕龙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李金善 , 1962年6月生,河北文安人,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博士学位。从事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研究。自1986年以来一直担任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诗经导读”、“楚辞与楚文化”等授课任务,在《文学评论》、《中国楚辞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要著作有《骚体诗选》(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士族的挽歌》(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 第二作者) 。 1998年以来主持的课题有: 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诗经与楚辞的民族文化背景”( 1998年-2001年) 、 教育部古籍整理项目“骚体文学辑注” 2002-2004年)、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当代诗经学”(2003-2005 )、 河北省博士基金项目“诗经与楚辞创作主体 的文化心态”( 2002-2004年),河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中国古代文学

作者简介

本书包括:优游潇洒;狂傲与失落;无奈须眉不丈夫;夕阳残照;格低气糜等五部分内容。


 士族的挽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评《士族的挽歌》的抄袭问题近日,在读书过程中笔者偶然发现詹福瑞、李金善合著《士族的挽歌——南北朝文人的悲欢离合》(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以下简称《挽歌》。)存在大量对何德章著《中国魏晋南北朝政治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版。以下简称《政治史》。)的抄袭现象。由于抄袭地方众多,为节省篇幅,以下仅将两书几乎雷同的部分列举如下:例一《政治史》第109~110页:“八王之乱后期,继承琅邪王爵位、任左将军的司马睿支持东海王司马越,司马越率兵夺晋惠帝还都洛阳时,任命他为监徐州诸军事,留守下邵(今江苏邳县南),保卫后方。随即又任命他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晋惠帝还居洛阳后,匈奴刘渊兵势益盛,西晋征镇叛服不常,流民起义方兴未艾。在这种形势下,司马越谋主、身居尚书令要职的名士领袖琅邪王衍认为中原乱局已难收拾,劝司马越任命自己的弟弟王澄为荆州刺史,族弟王敦为青州刺史,与洛阳为三窟,形成进退有据的战略形势。王敦因此与族弟、司马睿安东将军府司马王导策划,让拥有都督扬州名份的司马睿从下邳南下,真正实现对扬州的控制。史称:‘(王)导与元帝有布衣之好,知中国将乱,劝帝渡江,求安东司马,政皆决之,号仲父。中兴之功,导实居其首。’司马睿出镇建邺后,司马宗室彭城王司马绎、西阳王司马羕、汝南王司马祐、南顿王司马宗或先或后,投奔江南,当时谣称五马渡江。”《挽歌》第1~2页:“东海王司马越率领军队救晋惠帝回到洛阳,任命琅邪王、左将军司马睿监徐州诸军事,留守下邳(今江苏邳县南),保卫后方。随即又任命他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晋惠帝还居洛阳之后,匈奴刘渊兵势更加昌盛。西晋征服的藩镇伺机再起,流民起义不断。尚书令王衍看到中原的局势已经很难收拾,劝司马越任命自己的弟弟王澄为荆州刺史,族弟王敦为青州刺史,与洛阳形成三窟之势,进退有据。王敦和族弟即司马睿安东将军府司马王导,劝司马睿从下邳南下,真正实现对扬州的控制。据《世说新语"言语》注引邓粲《晋纪》记载:‘(王)导与元帝有布衣之好,知中国将乱,劝帝渡江,求安东司马,政皆决之,号仲父。晋中兴之功,导实居其首。’司马睿移镇建邺以后,司马宗室的彭城王司马绎、西阳王司马羕、汝南王司马祐、南顿王司马宗先后到达江南,民间称为‘五马渡江’。”例二《政治史》第119~120页:“司马睿出镇建康后,庾亮过江为其镇东将军府西曹掾,其妹嫁给司马睿之子司马绍。司马睿在位时,庾亮历任中书郎、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等职。司马绍即位后,升任中书监,王敦败后、转任护军将军,掌管禁军。庾亮本人因儒雅而善谈玄而为当时人推重。司马睿时,他反对司马睿加强皇权的措施……晋明帝司马绍平定王敦后,亦曾试图加强皇权,临死之际,准备让宗室西阳王司马羕及抚军大将军南顿王司马宗同其宠信的右将军虞胤辅佐太子司马衍,排斥王导等朝廷大臣。庾亮突入皇宫,向明帝力陈如司马羕等得势,将危及东晋政权的稳定。在他的策划下,明帝遂让他与王导等门阀士族人士辅政。晋成帝司马衍即位后,明帝司马绍皇后庾氏以皇太后身份临朝听政,庾亮改任中书令,与录尚书事王导共同执政。庾亮进一步排除司马宗室。咸和元年南顿王司马宗以谋反罪被杀,西阳郡王司马羕被免去太宰之职,降爵为弋阳县王,汝南王司马统被废为平民。”《挽歌》第8页:“司马睿出镇建康后,辟庾亮为镇东将军府西曹掾,其妹嫁给司马睿之子司马绍。司马睿在位时,辟庾亮历任中书郎、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等职。司马绍即位后,升任中书监。王敦失败后,庾亮转任护军将军,掌管禁军。庾亮本人儒雅,善谈,犹以谈玄出名。他反对加强皇权,对司马睿加强皇权的措施不予支持。司马绍临死前准备让宗室西阳王司马羕和抚军大将军南顿王司马宗辅佐太子司马衍,屏弃王导等人。对此做法,庾亮坚决反对,向晋明帝力陈宗室得势的危害。在他的策划下,明帝让他与王导等世家大族辅政。晋成帝即位后,太后庾氏临朝听政,庾亮改任中书令,与录尚书事王导共同执掌朝政,进一步排斥司马氏宗族。咸和元年,南顿王司马宗以谋反罪被杀,西阳郡王司马羕被免去太宰之职,降爵为弋阳县王,汝南王司马统被废为平民。”例三《政治史》第121页:“咸和三年二月,温、陶联军彻底击败叛军,收复建康。王导、庾亮仍继续执政,但庾亮因引发苏峻之乱而引咎自责,以平西将军、都督扬州之宣城江西诸军事、领豫州刺史的身份出镇芜湖。陶侃晋升为侍中、太尉,还镇武昌,除原督荆、湘、雍、梁四州外,又加督交、广、宁三州诸军事。咸和五年,陶侃起兵击杀擅自夺取江州的流民帅郭默,又加督江州,兼任江州刺史,遂试图举兵废黜纵容郭默的王导,因庾亮劝阻而止。……庾亮虽外镇芜湖,仍遥控朝政,与以侍中、司徒之职居中辅政的王导对立。咸和九年,陶侃病死,庾亮任征西将军、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领江、荆、豫三州刺史,迁镇武昌,总上游强兵,对王导形成威胁。王导则以堂侄王允之为宣城内史、监扬州江西四郡诸军事,出镇于湖(今安徽芜湖市西北)。次年,壬导又假借石勒来犯,将亲信武将部署在建康附近的长江沿线,并命王允之改镇芜湖,以防庾亮东下。成帝咸康四年五月,王导由司徒升任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六月,又升任丞相,以示他在名义上独揽军政大权。咸康五年,庾亮宣称北伐,却命其弟辅国将军、粱州刺史庾怿从北伐前线回师东下,就任豫州刺史,镇守芜湖,将王允之赶走。庾亮借机致信镇守京口(今江苏镇江市)的太尉郗鉴,……邀郗鉴共举兵,以扫除‘大奸’,郗鉴阻止而罢。咸康五年七月,王导病死,庾亮弟庾冰任中书监执政,‘以舅氏当朝,权侔人主’。次年正月,庾亮亦病死,冰弟庾翼代领其职,庾氏兄弟内外呼应,东晋政权全部掌握在庾氏手中。咸康八年六月,晋成帝司马衍病死。……颍川庾氏后继乏人,庾氏作为执政家族的地位不久便由谯国桓氏取代。”《挽歌》第8~10页:“江州刺史温峤和荆州刺史陶侃联军于咸和三年二月击败叛军,收复建康。王导、庾亮继续执政,但庾亮因引发苏峻之乱而引咎自责,以平西将军、都督扬州之宣城江西诸军事、领豫州刺史的身份出镇芜湖。陶侃升任侍中、太尉,还镇建康。除原督荆、湘、雍、梁四州外,又加督交、广、宁三州诸军事。咸和五年,平郭默,遂加督江州,兼任江州刺史。陶侃想利用自己的兵权废除王导,被庾亮劝止。……庾亮外镇芜湖,但仍然遥控朝廷政权,牵制在朝中辅政的王导。咸和九年,陶侃病死,庾亮任征西将军,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领江、荆、豫州刺史,迁镇武昌,总上游强兵,对王导形成威胁。王导则以堂侄王允之为宣城内史,监扬州、江西四郡诸军事,出镇于湖(今安徽芜湖市西北)。次年,王导将亲信武将部署在建康附近的长江防线,并让王允之改镇芜湖。名义上是阻止石勒来犯,实为防庾亮东下。晋成帝咸康四年,王导由司徒升任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六月又升任丞相。咸康五年,庾亮宣称北伐,命其弟辅国将军庾怿任豫州刺史,镇守芜湖,赶走王允之。庾亮写信给镇守京口(今江苏镇江市)的太尉郗鉴,邀请郗鉴共同举兵扫除王导,郗鉴竭力阻止,此事才暂时搁置下来。咸康五年七月,王导病死,庾亮弟庾冰任中书监执政,‘舅氏当朝,权侔人主’。第二年正月,庾亮病死,庾亮的弟弟庾翼代领其职,庾氏兄弟内外呼应,东晋实权掌握在庾氏手中。咸康八年六月,晋成帝司马衍病死。……颍川庾氏后继乏人,庾氏家族作为执政家族的地位,不久便被谯国桓氏所取代。”例四《政治史》第122~126页:“谯国桓氏始兴于东汉初的桓荣。桓荣曾因精通儒学为汉明帝师傅,官至太常,东汉一代,其子孙爵禄不绝,桓氏遂为当时望族。三国魏齐王曹芳时,桓荣后裔桓范任大司农。为曹爽党羽,在高平陵事变中为司马懿所杀,故桓氏在西晋默默无闻。永嘉乱中,桓范曾孙桓彝过江,为司马睿丞相中兵属。桓彝……与庾亮、温峤等被称为‘中兴名士’。晋明帝时,桓彝以散骑常侍参与平定王敦的谋划,被封为万宁男。苏峻乱中,桓彝死于宣城太守任上。桓彝子桓温,依仗桓彝振兴的家族名望,娶明帝女南康公主……娶南康公主后,袭父爵为万宁男,出任琅邪太守。……永和元年八月,桓温被任命为安西将军、持节、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镇江陵,取代了庾氏在上游的地位。这时,晋穆帝司马聃年幼,皇太后褚氏临朝听政……政局相对安定,玄学风流盛于一时。桓温正是利用这—时机,巩固了在上游的地位,并借北伐旗号,一步步攫取政权。……桓温于兴宁元年五月进位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假黄钺。兴宁二年三月—日,在桓温主持下,大规模清查户口、厉行土断。因这一天为甲子庚戌日,故称庚戌土断……大量被豪族隐占的户口被清查出来,收到‘财阜国丰’的效果。这年五月,恒温又加任扬州牧。……太和四年……桓温归罪于随军北伐的豫州刺史袁真,以其子桓熙代任豫州刺史。这样,经过20多年的苦心经营,桓温在北伐的旗号下,将桓氏势力从长江上游—步步扩张到下游,建康成了他掌中之物。……太和六年十—月,桓温挥师进驻建康城下,入朝废黜司马奕,封他为海西公。立晋元帝了、丞相司马昱为帝,即东晋简文帝。喜欢弄武的太宰、晋元帝子武陵王司马唏及桓温忌恨的庾氏、殷氏两强宗的子弟随即遭杀身之祸。……咸安二年七月,简文帝司马昱病重,—日一夜,连发四道诏书,令桓温入朝辅政。桓温希望……至少允许他像古代周公辅成王一样‘居摄’,即不为皇帝却名正言顺地行使皇帝一切权力。”《挽歌》第10~11页:“谯国桓氏的祖先可以上推至东汉的桓荣。桓荣在汉明帝时官至太常,此后代代世袭爵禄,在汉代已经成为望族。三国魏齐王曹芳时,桓荣后裔桓范任大司农,是曹爽的党羽,在高平陵事变中为司马懿所杀。桓氏家族在西晋一代湮没无闻。永嘉之乱,桓范曾孙桓彝过江,为司马睿丞相中兵属,与庾亮、温峤等被称为‘中兴名士’。晋明帝时,桓彝以散骑常侍参与平定王敦的谋乱,被封为万宁男,出任琅邪太守。苏峻之乱,桓彝死在宣城太守任上。桓彝的儿子桓温,依靠桓彝的名望,娶明帝的女儿南康公主,袭父爵万宁男,出任琅邪太守。永和元年八月,桓温任安西将军、持节,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镇江陵,取代了庾氏在长江上游的地位。晋穆帝司马聃年幼,皇太后褚氏临朝听政,此时政局相对安宁,玄风盛行。桓温利用这个时机,巩固了自己在长江上游的地位,并借北伐旗号,一步步扩大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兴宁元年,桓温进位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假黄钺。兴宁二年三月一日,在桓温的主持下,大规模实行土断,因为这一天为甲子庚戌日,所以也称为庚戌土断。大量被豪族隐占的人口被清查出来,收到了‘财阜国丰’的效果。本年五月,加扬州牧。……太和四年,桓温废掉豫州刺史袁真,以其子桓熙代豫州刺史。经过二十年的苦心经营,桓温在北伐的旗号下,将桓氏势力从长江上游一步步扩张到长江下游,建康成为他掌中之物。太和六年,桓温挥师进驻建康,入朝废黜司马奕,封为海西公,立晋元帝子、丞相司马昱,是为晋简文帝。晋元帝的儿子武陵王、太宰司马唏和桓温对庾氏、殷氏采取杀戮的政策,两家子弟多遭杀身之祸。咸安二年简文帝司马昱病重,连发四道诏书,令桓温入朝辅政,桓温也做着‘居摄’的美梦,想像周公那样虽不做皇帝但能名正言顺地行使皇帝的权力。”这里必须指出,《挽歌》的作者在此段抄袭《政治史》相关内容时,仅作了一些简单缩减和改动,但因抄改疏漏,一是误将原文“经过20多年的苦心经营”抄为“经过二十年的苦心经营”,其实从永和元年(345)桓温取代庾氏在长江上游的地位,到太和四年(369)桓温废豫州刺史袁真,以其子桓熙代豫州刺史,中间经过24年,原文“经过20多年的苦心经营”精确无误,抄袭者改为“经过二十年的苦心经营”则误。二是将原文“司马唏及桓温忌恨的庾氏、殷氏两强宗的子弟随即遭杀身之祸”,抄为“司马唏和桓温对庾氏、殷氏采取杀戮的政策”,这样一来被桓温所废的司马唏反而摇身成为桓温的同党,严重违背历史事实。《晋书"殷浩附殷涓传》记载:“咸安初,桓温废太宰、武陵王晞,诬涓及庾倩与晞谋反,害之。”例五《政治史》第117~119页:“大兴三年,湘川刺史甘卓调任梁州刺史,王敦欲以亲信沈充任湘州,司马睿却据刘隗的意见,任命宗室谯王司马承为湘州刺史,试图削减王敦在上游的势力,次年,又在刘隗、刁协的主持下,下令征发扬州各郡沦为奴隶的北来流民,清查豪族隐占的依附人口,借此扩充军队。刘隗因此出任镇北将军、都督青徐幽平四州诸军事,镇淮阴,尚书戴渊为都督司衮豫并冀雍六州诸军事、司州刺史,镇合肥,以讨石勒为名,实备王敦。……太宁三年五月,陶侃被任命为征西大将军、都督荆湘雍梁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原荆州刺史王舒调任广州刺史,随即调任湘州,受陶侃节度,琅邪王氏控制上游强兵,威胁建康的局面基本结束。太宁三年闰八月,晋明帝司马绍病死,遗诏命太宰西阳王司马羕、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壶、车骑将军郗鉴、护军将军庾亮、领军将军陆晔、丹阳尹温峤辅年仅5岁的皇太子司马衍即位,即东晋成帝。这表明门阀士族之间势力达到一定平衡,但这种平衡因司马衍舅氏庾亮兄弟权势的急速上升而被打破,颍川庾氏也就取代了琅邪王氏在东晋政治中的地位。”《挽歌》第15页:“大兴三年,湘州刺史甘卓调任梁州刺史,王敦欲以亲信沈充任湘州刺史。司马睿听从刘隗的意见,让宗室谯王司马承为湘州刺史,想削弱王敦在长江上游的势力。永昌元年,征发扬州各郡沦为奴隶的北方流民,清查豪门大族占有的依附人口,借此扩张军队。丹阳尹刘隗出任镇北将军,都督青、徐、幽、平四州诸军事,青州刺史,镇淮阴。尚书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司、衮、豫、并、冀、雍六州诸军事,司州刺史,镇合肥,名义上是讨伐石勒,实际上是为防备王敦。……太宁三年五月,陶侃被任命为征西大将军,都督荆、湘、雍、梁四州的军事,荆州刺史,王敦的族弟荆州刺史王舒调任广州刺史,随即调任湘州,受陶侃节度。琅邪王氏控制上游军队、威胁建康的局面宣告结束。太宁三年闰八月,晋明帝司马绍病死,遗诏名命太宰西阳王司马羕、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壶、车骑将军郗鉴、护军将军庾亮、领军将军陆晔、丹阳尹温峤,辅佐年仅五岁的太子司马衍即位,是为晋成帝,门阀制士族的势力达到了一定的平衡。但这种平衡不久即将被打破,司马衍的舅氏庾亮兄弟权倾朝野,颍川庾氏也就迅速取代了琅邪王氏在东晋政治中的作用。”小结限于篇幅,笔者不能将《挽歌》抄袭《政治史》的全部细节列出,但通过以上五处举例,大家想必也都明了《挽歌》如何对《政治史》进行抄袭。据笔者调查发现,《挽歌》第一章“优游潇洒”的基本内容都照搬和改写《政治史》中的第五章“东晋门阀政治”,抄袭者无非采用将内容前后颠倒、缩写、改写等简单手段,很多地方连用词、句型都原封不动照搬,在搬动中还偶尔因疏漏犯下错误,漏出马脚。《挽歌》属于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人心灵史丛书》,主编者詹福瑞先生在丛书前言中写道:“古典文学研究是科学,它需要冷静的理性思考。……本套丛书以学术为根基,以人物为中心,以展示文人的心灵世界和情感经历为主旨,将文学、历史、思想、文化溶于一体,……以期给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古代文人及其作品的新视角。”但恰恰詹福瑞先生作为合著者之一的《挽歌》,却出现了整整一个章节近20页基本抄袭它书的不道德的行为,这种行为如何自诩为以“科学”来进行“冷静的理性思考”,“以学术为根基”?又如何能给读者提供一个“新视角”?其抄袭行为反衬出当今文人怎样的心灵?值得学术界深思。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据说好多是抄袭何德章著《中国魏晋南北朝政治史》的,未知真假。
  •     图书馆 免不了的抄袭。。。。。
  •     有点混乱,换一个人物便倒回去重讲,颠三倒四的。喂,这样算不算凑字数啊!其实还行,就是刚刚看见说什么抄袭的书评有点惊讶,反正我是史盲,看个热闹,就这样
  •     很不错呀。
  •     草木枯荣之说,王导谢安谢混谢朓,论政治背景出身的世族文人在乱世如何撑起自己的尊严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