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耶稣会史研究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7-09
ISBN:9787101057072
作者:戚印平
页数:705页

内容概要

  戚印平,1954年生,浙江省上虞人,哲学博士,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著有《日本早期耶稣会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远东近世耶稣会史论集》(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4)及论文数十篇。

书籍目录

导论 “为了胡椒与灵魂的拯救”——远东耶稣会史研究的视角与方式第一章 一个传奇的形成与演变——有关使徒圣多马传教东方的若干记录与分析第二章 沙勿略与中国附录1 1552年1月29日沙勿略神父于柯钦致欧洲耶稣会员的信件附录2 1552年10月22日沙勿略神父于上川岛致马六甲弗朗西斯·佩雷斯神父的信件第三章 “Deus”的汉语译词以及相关问题的考察附录3 1551年10月20日费尔南德斯修士于山口致沙勿略神父的信件第四章 远东耶稣会士对于汉字、汉语的若干记述与研究第五章 西方传教士关于茶与茶道的若干记述与研究第六章 16世纪葡、西两国武力征服中国计划及其教会内部的不同反应第七章 关于远东耶稣会士商业活动的若干问题附录4 关于本会会员在中国与日本之间进行贸易的报告第八章 关于耶稣会驻澳门管区代表及其商业活动的若干问题附录5 驻中国(澳门)日本管区代表规则第九章 范礼安与澳门当局签订的生丝贸易契约及相关问题第十章 远东耶稣会的通信制度——以1587年丰臣秀吉传教士驱逐令的相关记述为例第十一章 16至17世纪的远东主教问题附录6 耶稣会的教阶职务及相关问题第十二章 江户时代的“禁书制度”——兼论汉语基督教版书籍在日本的流传附录7 对治邪执论参考引证书目索引后记

作者简介

本书研究内容为传教史与东西文化交流史。全书由12篇文章及其附录资料组成,大都涉及以前不太为人关注的“边缘问题”。例如沙勿略与中国的关系、耶稣会士的商业活动、武力征服中国的计划、耶稣会内部的通信制度以及远东地区的主教任命问题等等。涉及的内容和范畴亦颇为宽泛,正如本书的标题所示,作者试图从远东、甚至更为广阔的视角来解读相关历史人物与事件。如果将以往对入华耶稣会士的研究称为正史的话,那么本书的论述更像是前史、外传或新编。

图书封面


 远东耶稣会史研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作者戚印平先生在浙江大学执教,多年研究天主教在远东地区的历史,视野广阔、成绩斐然。他在研究中跳出一国一地的局限,将中国天主教历史至于一个极大的、互动的环境中,让人耳目一新。 耶酥会最早的华人修士,是钟鸣仁与黄明沙二人。钟鸣仁是广东新会人,父亲钟念山是商人,长期住在澳门,全家信奉天主教。经利马窦培养,1591年,钟鸣仁与黄明沙同时成为修士。黄明沙出生在澳门,据称有葡萄牙人血统,先后侍奉利马窦、龙华民等人。钟鸣仁与黄明沙在传教活动中,经常受到迫害,几次身陷牢狱。其中,黄明沙33岁那年,在广州狱中去世。钟鸣仁的弟弟钟鸣礼,后来也成为耶酥会修士,1616年在南京被捕入狱,被判为奴三年。其被赎出时已经残废。除上述三人外,晚明耶酥会华人修士还有九人。其中混血儿四人,分别是倪雅谷、庞类思、费藏裕、费藏玉。完全的华人,有游文辉、徐必登、丘良禀、丘良厚、石宏基。这些人都是澳门人,或长期生活在澳门。由于耶酥会某些人士的意见,以上十二位华人修士,无一晋升为司铎。在接受第一批华人修士的时候,耶酥会即做出规定:“不给他们授司铎的教职,因为他们新参加耶酥会,信仰还不够成熟。”   贴三则笔记:    一、直到1623年,阳玛诺神父出任首任中国传教区(副省)会长,中国教区始脱离日本教区的管辖。分离期间,中国与日本教区的神职人员曾因经济原因产生不小的纠纷,在日本传教的帕切科神父甚至为此联合其他神职,向耶稣会总会长申诉。但是,即使1623年之后,中国教区的传教活动仍然受到日本教区的资金支持。    二、1586年5月,日本丰臣秀吉召见日本准管区长科埃略神父,介绍自己征服东亚其他国家的想法,希望传教士们牵线搭桥,初步计划向葡萄牙人租用大型战船。并承诺,如果自己的想法得以实现,那么将允许在中国自由传教。耶稣会方面给予积极回应。然而不久之后,丰臣秀吉即在日本禁止天主教传播,双方合作无果而终。 作者并未深入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仅作简要介绍,并引用了耶稣会关于此次见面的部分会议记录。我个人猜测,这次“合作”可能是丰臣秀吉对传教士的一种试探,而试探的结果令丰臣秀吉感到不安:传教士可以帮助我攻击他国,是否也可以帮助他国攻击我呢?    三、耶稣会士进入日本后,最初误将耶和华神的名字翻译为大日如来,因此受到佛教僧侣的热情欢迎。不久发现问题后,传教士们深感困窘,随之与日本僧侣决裂。    ==============附=作=者=自=述==============    近年来,以耶稣会士为媒介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以及在此框架内的天主教东传史研究,已俨然成为时尚显学;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以及发生在美国的「9 11事件」,则激发起更多学者的热情,希望通过历史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寻找或发现不同种族和异质文化和谐相处的济世良方。    就本书涉及的16-17世纪的东亚耶稣会史研究,我的基本看法是:历史上从来没有纯粹的宗教与文化,也没有纯粹的宗教与文化传播;大航海时代的宗教传播与文化碰撞是全球性的普遍现象,任何自囿于一国境内、或是有限的双边范式,都不可能获得圆满而合理的历史认识。    说得更具体一些,我认为天主教在东亚的传播,是一个精心计划、逐步推进的区域性历史过程。随着西方列强全球世界范围内的扩张,传教士在印度果阿总主教区的统一指挥下,依次向马六甲、摩洛加群岛、日本、澳门渗透,然后才是中国。后来成立的澳门主教区,既受制印度果阿总主教区,同时又统辖中国、日本、越南和朝鲜等地教务。在「耶稣会连队」这一准军事组织的体制下,教会内部关系密切,人员调配与经费使用均互通有无。加之东亚诸国相似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以佛教、儒学为核心的文化传统,迫使传教士在面临相似挑战时,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例如利玛窦「合儒」、「补儒」以及知识传教等策略方式,既是对日本传教经验的总结与发挥,亦在其它国家的传教活动中得到继承发展。以地缘国界限定学术视野,或许会人为割裂原属一个整体的东亚教会历史,导致研究结论的偏差或片面。    其次,正如我们将当时葡萄牙国王的海外政策概括为「为了胡椒与灵魂的拯救」那样,天主教东传史的内容决不限于纯粹的宗教或文化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传教是一项成本高昂、风险极大的投资。如果计算一下利玛窦等人礼尚往来,买房置地的巨大开销,我们便不难理解经济基础对信仰传播具有多大的意义。事实上,出于衣食住行的生存需要和某些策略性的政治考虑,耶稣会士与各国商人过从甚密,甚至常常角色互换,他们不仅积极投身于规模巨大的生丝与黄金交易,而且还从事中介贸易、委托贸易、金融投机等多种形式的纯粹商业活动。这一行为不仅缘于宗教传播与世界市场的互动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耶稣会士的传教方式与策略选择。    还应当看到,天主教东传是西方列强全球扩张的附属品,并与错综复杂的利益之争密切相关。例如葡、西等天主教国家的保教权之争;荷兰、英国等新教国家后来居上的势力扩张;耶稣会与方济各会、多米尼克会以及罗马教廷的矛盾;耶稣会内部不同国别、不同派别的冲突。所有这一切,使得天主教在中国以及整个东亚的传播,具有了非常复杂的丰富内涵。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或许应当从「一般历史」的角度,在更为广阔(至少是亚洲、或东亚)的范围内,选择问题,展开讨论。收录于本书中的六篇文章,多是在此框架内展开的个案研究。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论文的某些部份曾在国内的刊物上发表过。因此,某些史料及论述稍有重迭。然而,由于相关史料的不断收集,演绎推论的不断深入,证伪性的思索过程一直在持续,论文的修改也从未停止。现将经过修改的译文结果出版,并附上相关的史料,以期方家大教。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很棒,里面的文章主要讨论了16世纪远东耶稣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制度,发展,内部关系,传教策略,通信,外交,与其它修会的关系,与教廷,世俗政权,商人的互动等等。并不是仅仅围绕范礼安利玛窦等重要人物展开讨论,可以说非常详细与全面。2017.03.01—2017.03.20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