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的月亮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
ISBN:9787516601280
作者:俞胜

内容概要

俞胜(1971-)男,安徽桐城人,科学技术哲学硕士。早年从事文学创作,有散文、小小说60余篇散见于全国报刊。2008年起在《中国作家》、《钟山》、《山花》、《北京文学》、《作家》、《西湖》、《鸭绿江》、《黄河文学》、《翠苑》等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作品入选多家文学选本。曾获省部级文学奖项多次。

书籍目录

《当我来到霞村的时候》
《我在学报当编辑》
《水乳交融》
《城里的月亮》
《花之泪》
《老乡》
《人、狗、狼》
《失落在街头的小鱼》
《昆士郎博士和他的小蚂蚁》

作者简介

本书由当代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协主席、党组书记范小青老师作序。集中收录了俞胜近两年小说创作成果。
俞胜的文字像他本人一样内敛、含蓄,他不声不响地做事,踏踏实实地为文,有一种天然的本色与诚实。他在自己的小说里,表达了对人与人平等的呼唤,抒发了对人的最美好情感的向往与肯定。他的文字的力量来自他对世界的观察,来自他那颗敏感的心灵。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 梁鸿鹰


 城里的月亮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题记:2011年,经深圳作家丁力先生引荐,加入了新华作家群。初初并不以为意,深入下去才知里面藏龙卧虎,不但包括李季彬、廖令鹏、陈再见等在深圳活跃的一些作家,还有全国各地的作家朋友,早先已有博源并曾推介我文章的长笑先生也在,有此机缘,与群里的热心人、安徽籍在京作家俞胜的相识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去年年末,俞先生寄赠新书《城里的月亮》(新华出版社,2012年11月第一版),我认真读了一遍,通过他的作品,更增进了我对他的了解。每一个作家都有一个根据地,莫言营造了山东高密,那么俞胜的根据地就是北京,这个北京不是北京人的北京,而是外乡人的北京。每一个作家都有一个出发点,巴金的《家》或多或少有自己的经历。俞胜和我一样,虽然一个在北京,一个在深圳,但都是来自外乡的小镇青年。他的小说里必然浸透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抛洒了自己的泪和笑。因此,小说里所描写的外乡人在北京的卑微与挣扎,痛苦与无奈,不论这外乡人是不谙世事的文艺青年,或是仕途暗淡的小公务员,或是怀抱淘金梦想的小商人,在我看来都有刀刻一样的剪影效果,令我深有感触。小说集《城里的月亮》取自书里的同名小说,这也是很多中短篇小说集取名的惯例了,往往是作家最精彩的作品,比如张楚的小说集《七根孔雀羽毛》;或者是其中能说明创作宗旨的一篇,例子也很多。俞胜这一本集子显然属于后者,《城里的月亮》虽然不能说是集子里最精彩的,但篇章里所透露出的情怀我认为很好的反映了俞胜小说创作的主旨,可以说是他全部作品的主线。城里的月亮是一首流行歌曲里营造出来的意象。有句流行的话叫“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外国的月亮与中国月亮相比较,答案很明确,就是圆。城里的月亮呢?当然和我们小镇的月亮是不一样的,她的光芒从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上反射过来,从城中村的握手楼里照下去,但究竟圆还是不圆?这确实是个问题!小说通篇,作者并不能告诉我们答案,只能通过小人物的呐喊或者哀鸣告诉我们城市的残酷与局部的龌龊,告诉我们外乡人的卑微与梦魇一般的困惑。《我在学报当编辑》里的学报编辑,硕士学位不可谓不高,专业成绩夺魁的学术成绩不可谓不好,而且还抱得美人归,最后留京做了编辑,前途似乎一片光明。但吊诡的现实和编辑先生开了一个超级玩笑,先是资深编辑老袁逼着他发与垃圾无异的所谓名教授的学术论文,其小三虽只有研究曹雪芹胡子的水平,却就是要发论文。愤怒的他最后求助于他以为的好领导,不料吴校长轻飘飘的一句“你有证据吗”便将他乱棍打出,并被套上了“违犯校规”的规定发配到了食堂。他这个外乡人有些文化,又想坚守一些文人的坚守,注定了经受的痛苦并不会比街边被城管驱赶的小贩肤浅。他的坚守在盘根错节之间的人情和赤裸裸的利益面前毫无抵抗的能力,他的学术素质对应付潜规则毫无用处,只会编辑学术不会编辑人情,结局是自己被编辑到了学校的食堂。在这篇小说里,俞胜通过几件小事就勾勒出了早为世人所诟病的学术腐败,对主人公的遭遇没有留一点光明的尾巴,足见作者创作的真诚。《老乡》里的姚小帅,在35岁的时候当上了副处长,有了120平米的房子,人生仿佛一夜之间上了一个台阶,以就任联谊会副会长为标志,终于成为家乡人正儿八经认可的老乡,满足一下衣锦还乡的虚荣。但接下来的一系列事件很快将这个肥皂泡戳破,他这个老乡什么事情也搞不定,或者说他并没想到老乡是需要搞定这些事情的。家乡要评级,他无能为力;老乡做生意被处罚,他无能为力,认为违法的事情不能做;终于有一件他认为值得办的事情,为老乡的亲戚找工作,他也试图动用关系去帮忙,最后还是无功而返。俞胜从姚小帅所谓的发迹开始,将其置入一个复杂的老乡关系网,写出了他的欲望,他的底线,他的无奈,塑造了一个不好也不坏的北京小公务员的典型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观全篇,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有了微型报告文学的摸样如果说上面几个人只不过是心灵的煎熬,俞胜认为这还不足以描述外乡人的艰难,到《城里的月亮》里的文生,作家直接选择用车祸结束了他做一个城里人的梦想。文生是一个汽车修理工,接到了城里姑娘阿秀跑来的绣球喜结连理,为了获得阿秀父母的认可,他委曲求全,可任凭如何努力,韩五姨酒后一句“五姨哪里得罪过你,你为何偏偏要勾走我的女儿”的质问让文生寝食难安,为了挣回颜面,他做了现代版的骆驼祥子,却不幸在阿秀生产的时候因车祸而死。城里的月光终究没有能照亮文生的生活,俞胜就在看似平铺直叙的笔触当中完成了他对小人物的致敬,也表明了自己对消灭城乡差别的探索:农民融入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根本上要靠制度的变迁,个人的努力,小人物的喜好和情感几乎于事无补徒增痛苦而已。外乡人生活充满了艰辛,本地人的状态呢,俞胜自然也有交代。《水乳交融》里的甘四男和樊慧娜夫妇,老婆在半死不活的企业里拿着微薄的工资,老公是连收租都干不利索的无业青年,孩子吃顿海鲜还要高兴半天,他们赖以保持城里人自尊的基础就是祖上留下的几间小偏厦,租给外乡人李胖子、印心一年可以收入24000元,即使甘四男要给李胖子打工,樊慧娜也不觉得跌份儿。这样的老房子当然无法躲过拆迁的命运,他们使出了小市民的浑身解数妄图哪怕多拿一点赔偿呢?哪怕受尽了冷眼甚至连孩子的小学老师也对他们夫妻的作为表示不齿呢!千辛万苦总算熬到了新房,却发现李胖子作为外地人居然和他住在一个小区,仅有的一点优越感瞬间当然无存,她被动接受生活的教育,甚至想着租一个铺面找原来的租客印心做衣服,樊慧娜一家就这样阴差阳错和外乡人实现了水乳交融。在这场因拆迁而发生的系列事件中,俞胜给每个人都安排了不错的结局,寄托了他个人的理想,但事实上,小说的人物在心理上仍然是疙疙瘩瘩,总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儿,远远没有实现真正的水乳交融,这正是俞胜作品里更深层次的意味。外乡人的辛酸一言难尽,尤其是有些文化初入社会的外乡人,卑微而虚荣。记得我在北京上学的时候,一位北京女孩对我说,在家乡人看来光鲜耀眼的学历,其实连敲门砖都算不上。你们要想混出来,要到下一辈人才有可能,意思是我们这一辈注定了只能为子女铺路。俞胜小说里的外乡人,在北京这个城市里小心翼翼的生存,我慢慢品味,冷眼旁观,他们的一举一动仿佛在印证北京女孩多年前的预言。俞胜的笔触不急不躁,像溪水一样缓缓注入纸面,没有出奇的情节,没有激烈的冲突,漫不经心白描了一个个在北京的小人物,写出了他们的辛酸,他们的虚荣,他们的挣扎。他们似乎拥有一个灿烂的前程,却重重跌落在不相信眼泪的现实当中。没有饱经沧桑的生活体验,没有一颗悲悯的心,没有深刻的洞察,不会有这样静若湖面的文字。当然,俞胜的小说也不是没有缺点,正如他自己所说,故事性不强、思想不够深刻、语言上还缺少张力是他小说的软肋,在我看来,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存在,但以他的勤奋,以他来者不拒的胸襟,以他宽厚为人的准则,假以时日,他的作品一定会更上一个台阶,能够打动更多的读者。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