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有灵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201078274
作者:花如掌灯
页数:253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还有是“厉”,恶而不可捉摸我称之为“厉”,而“厉”我没有。所以对鬼就不能像对狗猫那样平心相处,见了就怕。 而见鬼,一般总是在梦里。梦里见鬼有征兆,要么是打雷,要么是下大雨。鬼就无缘无故出来,明白告诉这是鬼,谁告诉的不清楚,反正知道,这就魂飞魄散,大喊而逃。逃总是逃不快,有诸多障碍,或者腿脚动不了,或者是被捆着,或者是逢路路断,逢桥桥断,断了就跳,一跳就惊醒,大汗淋漓。 有一次梦见被鬼追到死胡同,万般无奈之下装死,憋了气躺地上,心想:我都与你一样了,我都与你一样了。鬼就探手来试,没气,鬼正想不明白,我就被憋醒,救了一条命。 娶老婆。从小就被提醒,做人做下去,是要娶老婆的,这就成了许多行为被要求的目的,如攒压岁钱,不浪费食物,甚至洗脸。被人一把拉去,骂:脸都成灶猫,以后如何娶老婆?我梦里的老婆都极难看,而且不认识。坏人居多。梦里的老婆变成没收压岁钱,不让你吃饭和逼你洗脸洗澡的代表,而且力气巨大,打都打不过她。印象里都是花衣服,小戏文里一样花枝招展,有一次居然还骑马抡着刀,直取你的命根子,比鬼还恶。梦里娶老婆一般都哭醒,现在想起来既可笑又觉得何其恍惚。 屋倒了,墙还在,废墟长满了木莲。木莲藤就是薜荔。藤蔓是木质的,在墙上的石缝里生长,不枯凋,永远墨绿着。 木莲,阴郁的植物。 四十年前,这里住着一个婆婆,叫小屋婆婆。小屋是低矮的,只有一间,小屋就是眼前这一小块废墟的前身。 婆婆坐在小屋低低的门前,晒太阳。竹椅坐下去“吱嘎”地响,竹椅上的竹篾久浸人气,成了酱肉色。婆婆晒太阳,剪鞋样儿,纳鞋底,做鞋。身边放着一个竹盘,竹盘里盈着剪刀,线板,顶针,尺子,润线的蜡,还有,还有什么?还有一张花花绿绿的纸,是针头线脑下面垫着的一张旧纸。婆婆是孤老,晒太阳的还有脚边一只猫。 我神往这张纸。这是一张年画。记忆中的荒村从未见过画,毛主席像是有的,但那是照片,贴在吃饭桌子的上方。

前言

这个尚未炎热的初夏,让人不解的是,一部《舌尖上的中国》竟然火起来了。    在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浙江慈城,有一对空巢老人,他们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儿孙从宁波回来时为他们制作可口的年糕。一家入围坐在一起,吃着年糕,唠着家常,其乐融融。然而,短暂的团聚之后,儿孙们各自开车离去,家里又剩下这对老人。    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在中国能火,很难,除非是能讲出吃背后的人生况味。    很多人并不知道,在冬天,北京餐馆里的鱼头泡饼,鱼头来自千里之外冰天雪地的吉林查干湖,是鱼把头凭经验、眼光和运气在冰层下布网所得;而高档餐厅里稍煎一下就香气四溢的松茸,则是云南香格里拉的小姑娘背着篓子走一公里才能采到。得之不易,炊之不易。    对中国入来说,吃最在行。桂林的米粉,岐山的臊子面……关于吃的记忆,很大一部分来自对故乡的记忆。一方水土一方吃食,即使离家万里,我们想念的还是老家的街边菜。    据说战时白崇禧在南京想吃米粉了,都要从桂林空运卤水来,因为味道正。    可见,味觉的记忆之深,如风入骨,是世世代代的游子们骨子里散不尽的乡愁。人生水远山长,止戈为武还要靠故乡,能冲淡硝烟的一定是炊烟,能驱散乡愁的一定是乡音。    花如掌灯的这本《故乡有灵》,开篇也即是说吃:年糕、鱼羹、蚕豆、酒酿……他也是浙江人,生于舟山,长于舟山,有山,又靠海,吃食与我们内陆不大一样。我家无山无水更无海,能吃的都是土里长出来的,有地腥味;而他,则是一吞一咽之间都有山与海的记忆。    据说,小时候一起吃大的伙伴,到老了会有一些相似的习惯和动作,不知道真假。我有时候想,童年时一起吃大一起长大的人,多少年后若再相见,会有一番怎样的对白?    王安石的诗:“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那么相见之时,我相信两个鬓毛衰的老头子,谈论的一定是小时候在哪条河里捉鱼摸虾,当年谁偷了六一公公地里的蚕豆?两个人谈笑之间,会取笑当年的对方,会感慨世事的白云苍狗。到最后,各人眼中都含着泪。    在那眼泪里,有青山一发,有家国记忆,还有少小离乡时一路上的烟云。    《诗经·国风·召南》里说:“野有死麋,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这白茅,花如掌灯的乡下有,我家乡下也有。小时候馋甜,我童年就经常在田垄间挖了根吃,味道微甜。今天的乡下白茅许是不多见了,即使有,也不见得有人挖了,刻意去挖,心意也不再对。    所以,读《诗经》,我念字如嚼,一边嚼出白茅的甜味儿,一边嚼出回不去童年的酸味儿。    我有时候看《诗经》,并不单单是为文学,而是想重温那个水远山长的田园时代。今天,农业成、了一种弱势,耕不足为业,更不见农业时代的简静美学,人心周围砌满了水泥墙。    我小时候,乡下还多是泥土墙,怕贼入爬墙入家,很多人家都在墙上种了仙人掌。仙人掌每年开花,结果要四年一次。我有一次看见邻家墙头的仙人掌结了果,就想方设法用树枝扒拉下来,捡了就赶快逃,结果手上被扎了很多小刺,却并不痛,只是一根根要拔很久。    仙人掌的果实,是酸甜的,但是不敢用力吃。虽然没有刺了,还是怕被扎。    我虽然多次被刺扎过,但却不曾被人生所扎。所以花如掌灯说的从来认为男人白皙,是件羞耻的事情,我也有同感。而且我至今亦白,大抵是不近烟火,不懂人生愁苦故。    但惟是这样的白面书生,才最适合做游子。少小离家,一路学书学剑,文武艺要么货与帝王,要么卖给富商大贾,一世为稻粱,为前程,为前程也是为稻粱。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外面的一碗饭也不好吃,甚至为了一碗饭,心蒙尘,眼蒙纱,但见财路不见人路。    我向来不喜欢在城里的日子,但为生计计,亦无他法。城里的日子,是社会,是日期;村里的日子,是光阴,是人世。进城走了几十年,我们学会了吃大餐,学会了盘桓人脉,学会了心计和旅行,但却丧失了对食物的记忆,对亲情的记忆,对快乐和简单的记忆。    故乡的那一抹炊烟,在工业时代的欲望和消费中,越飘越远,越飘越淡。    人世越走越远,却越走越小:气魄越来越小,格局越来越小,性情越来越小。    到今天,我还在怀念幼时在箱底闻到的、放久了的苹果味儿。以前家里穷,苹果也不常吃,父母怕偷吃就藏在箱底,等拿出来,连同放一起的布匹,一叠一叠都是香味,都是岁月;而头天刚磨下来的面,闻来也是香的;白天晒好的被子睡一夜醒来,还能嗅到风与阳光。    虽然南来北往好些年,我仍然在城市里待不习惯。楼高了不接地气,树不绿没有生气,邻里不通气儿没有人世。唯有枯坐家中,看着窗外一群盘旋的燕子,才找回一点儿生机与岁月。    这燕子,是从旧时王谢家飞来的吧,飞过杜甫的草堂,今朝落在这闹市歇歇脚。    所以我对城里,远观而不亵玩,只是遥看车如流水马如龙。不出门,家里就是我的村;出了门,繁华都是别人的城。不得已时,才出去走一遭,且当红尘中人完成红尘中事。    花如掌灯说,他至今还有情不自禁坐地的习惯,是在故乡时不知不觉落下的习惯性动作。今天在城里,他偶尔也会在闹市这样呆坐,坐得与旧日无异,不过蚂蚁变成了人流。而这人流如织,却不再有他舅公那样的人物,四邻八乡都闻名,“凌厉有智慧,做派蛮横,读过《三国演义》,村里人有造孽打架或者婚丧红白事都会来请他,是压得住人的人物”。    城里呆久了,我也不觉会怀念少时村里的人物,抬棺材的把头、做家具的木匠、婚丧嫁娶的总管……都让人在岁月中亲近,即使二流子、痴呆儿,也都比今人有模有样风流倜傥。    我的大舅,地主人家出身,过过优渥生活,在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堂里做过学生。新中国成立后因为成分问题,一直赋闲在家,激动时候手舞足蹈,人称“胡疯子”,其实他不疯。他与我谈文学、历史,写毛笔字给我看,真是铁画银钩,撇捺人间,每一个宇都锤进了昨世今日的分量。    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我非为大舅叫屈,而是爱这草泽,爱乡间容他的好意。    我的故乡,也有金银花、兰草、苦楝树,也有村狗、麻雀、梁上燕,也有鬼、有乞丐、有和尚,这些今天城市人都不大能见到了吧?儒家讲,做人要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我觉得,惟是在这样的乡土中浸润过,知物力维艰,懂人情练达,人生才能豁达而真实吧?    即使是离家万里,你长大之后的每一寸人性,也都通达着小时候的每一寸物性!    胡兰成年轻时,去北京谋生路,一路上渡长江,济淮水,望泰山,过黄河。这些地方古来出过多少帝王,但他在火车上想,即便是下来在凤阳、淮阴或徐州、济南,做个街坊小户人家,只过着今天的日子,亦无有不好。因为他也是个本色之人,通晓乡间民意的好。    他的老家在嵊县(今嵊州),绍兴下面的一个县,与花如掌灯的舟山相距不到四百里。《今生今世》里的浙江乡下,日是日,月是月,江河都有情义,纵使村夫村妇世界,也亮堂斯文。    浙江还有鲁迅和周作人的乡下,郁达夫的乡下,蟋蟀声声,春草池塘。    江南的乡间草长莺飞,杂花生树,是最好的乡村世界。村中一日,世上千年。    在这样的江南,铁马冰河我或不爱,金戈铁戟我或不愿侍弄。不当英雄做个小民,纵被骂作是温柔乡里做道场,但挈妇将雏,柴米油盐,做个江南村里的小户人家,躬耕富阳,日出日落。闲时卤水点豆腐,枯坐看蚂蚁搬家,忙时插秧割稻,也是人世的至大滋味吧!    哪天有人闯进来,一搭腔,即使被说作“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想来也不错。    花如掌灯的《故乡有灵》,我是当成一本《出埃及记》来读的。作为一个个进了城的农家子弟,我们走出了三个故乡:地理上的故乡,岁月上的故乡,心灵上的故乡。今天,故乡比斜阳更残,那年那月那地怕是再也回不去了,只有躬耕纸上,在字句间重觅历历往事吧。    以色列人出埃及,是为躲避压迫寻找光明,而我们出故乡,是为了从一个光明寻找另一个光明。以色列入历尽千险万难终遇救赎,我们从故乡走到他乡,却一路跌跌撞撞。    丢了故乡的入,也就永远走不进天堂。今天,我们走出土地,走出故乡.却也把土地和故乡赋予我们的秉性,丢在进城的路上,付与日月,还给山海。但我们越丢越不快乐,越丢越比来的时候恐慌。    这让我怀念起炊烟和大地。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在这个浮华到坚硬的年代,还是回到心中的那个故乡吧!慢三拍,静一生。听听平时听不见的山涧鸟鸣,看看寸寸光阴在庭前徘徊,回去见见当年偷瓜被他逮住痛打的那个邻居,闻闻麦香和瓜秧,吃青菜,喝白水,静听岁月的拔节与忧伤,这才是人世的大信大爱。    所以,你问我为何在城中不语,其实我是在怀念当初离家时的暮色照大地!    林东林    2012年5月于北京

名人推荐

丢了故乡的人,也就永远走不进天堂。今天,我们走出土地,走出故乡,却也把土地和故乡赋予我们的秉性,丢在进城的路上,付与日月,还给山海。但我们越丢越不快乐,越丢越比来的时候恐慌。这让我怀念起炊烟和大地。在这个浮华到坚硬的年代,还是回到心中的那个故乡吧!慢三拍,静一生。听听平时听不见的山涧鸟鸣,看看寸寸光阴在庭前徘徊,回去见见当年偷瓜被他逮住痛打的那个邻居,闻闻麦香和瓜秧,吃青菜,喝白水,静听岁月的拔节与忧伤,这才是人世的大信大爱。——著名媒体人、书评人 林东林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丢了故乡的人,也就永远走不进天堂。今天,我们走出土地,走出故乡,却也把土地和故乡赋予我们的秉性,丢在进城的路上,付与日月,还给山海。但我们越丢越不快乐,越丢越比来的时候恐慌。这让我怀念起炊烟和大地。在这个浮华到坚硬的年代,还是回到心中的那个故乡吧!慢三拍,静一生。听听平时听不见的山涧鸟鸣,看看寸寸光阴在庭前徘徊,回去见见当年偷瓜被他逮住痛打的那个邻居,闻闻麦香和瓜秧,吃青菜,喝白水,静听岁月的拔节与忧伤,这才是人世的大信大爱。    ——著名媒体人、书评人 林东林

内容概要

花如掌灯。
舟山人。曾是山中一少年,现为城中一花农。
著有长篇小说《奇花》。

书籍目录

代序:温柔与故乡
自序:石佛庵
【物是】
村童四野食
瓜、牛与甘露
爆米花
年糕如雪花
煨粥
鱼羹
蚕豆花蕊黑
蓼草、酒娘、酒酿
风绿风白
食药
芥菜、雪里蕻
豇豆
瓜纹
树开花
山上柴
木芙蓉与松花
麦秸秆
灯芯
葵花
金银花
兰草
苦楝树
扫帚树
矮李
羊叫三下
蝌蚪
雪地麻雀
猫叫春
阉鸡
鱼罩

鸭子嗦卵
牧鸭
村狗
雁过
梁上燕
【人非】
和尚来生
继孟箍桶
白天是白的
鬼豆
舅舅
玄衣
舅公
贤恩
茄子的儿子
驼背
酒徒
切骨
菜花
戒饭
勺与鹅婆
木匠
元亨
白眼
好娘
弟弟
麻绳
羞怯
大平是猢狲
好的意思
亲阿罗
贱良平
羊癫与花痴
小调
【斗转】
呆坐
听影
重梦
年画
凉床
结绳
阳光
暮色
午后
春雨
旧时雪
星可数
雾霭
炎夏
骄阳
五月
鬼是据说
灯笼鬼火
活灵西出
【星移】
绝壁坎
灰鳖洋
和尚山
寒溪
夜夜红
漏屋
清水池塘
隔着水

编辑推荐

《故乡有灵》编辑推荐:不管走多远,我们的灵性都通达着故乡。回到心中的那个故乡,静听岁月的拔节与忧伤。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在他的故乡,他的昨日,时光渐行渐远,万物愈灵愈美。
那些远去的吃食,年糕、芥菜、酒酿;那些久违的鸟兽,梁上燕、村狗;那些消逝的人事,木匠、酒徒、和尚;那些漫漶的时光,午后、暮色、春雨;那些生锈的地方,寒溪、池塘、漏屋……在时光照耀后都有一种惊人的美,连晒太阳、闲坐回首起来都那么勾魂摄魄。
花如掌灯说荒村景物、人事以及物是人非,追忆流年,随想故旧,心似丝,文如苔,织成岁月的绿毯,这里是另一种深思,是安静的田园,亦是悠远的古典,再不落笔就忘了。
他安静,我们喧嚣。而为什么他闲敲棋子,却正好打在你我心头?
【编辑推荐】
1《故乡有灵》是一本怀旧的散文集,在花如掌灯的笔下,舅舅、弟弟、酒徒、木匠、乞丐等乡间人物,每个人都被包容被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在。
2花如掌灯写出了三个故乡:地理上的故乡,岁月上的故乡,心灵上的故乡。他的故乡像全中国所有的农村一样,早已物是人非,斗转星移。在他的心中,故乡比斜阳更残,那年那月那地怕是再也回不去了,只有躬耕纸上,在字句间重觅历历往事。从这个层面来说,花如掌灯所写的,是一代人的共有的记忆,也是一个时代的剪影,是对一种即将消逝的人文的缅怀。
3我们需要一种接地气的文字来缓和我们在现代工业环境中的迷失与混乱,我们需要一种力透心灵的情感帮助我们重新找到一种把持,我们也需要通过对过往岁月的缅怀与思考来表达我们对生灵、对生命的敬畏。
4花如掌灯用一颗游子的心醉心品咂这些故人旧事,作品中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多是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静安岁月、悲喜冷暖的人事变迁。他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切入,点点滴滴,活灵活现,趣味盎然,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淡淡乡愁和人文情怀。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历经世态的老者谈话,让我们繁华跃动的心田获得一片宁静,得到片刻的舒心怡神。
【精彩推荐】
丢了故乡的人,也就永远走不进天堂。今天,我们走出土地,走出故乡,却也把土地和故乡赋予我们的秉性,丢在进城的路上,付与日月,还给山海。但我们越丢越不快乐,越丢越比来的时候恐慌。这让我怀念起炊烟和大地。
在这个浮华到坚硬的年代,还是回到心中的那个故乡吧!慢三拍,静一生。听听平时听不见的山涧鸟鸣,看看寸寸光阴在庭前徘徊,回去见见当年偷瓜被他逮住痛打的那个邻居,闻闻麦香和瓜秧,吃青菜,喝白水,静听岁月的拔节与忧伤,这才是人世的大信大爱。
——著名媒体人、书评人 林东林


 故乡有灵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7条)

  •     兰缘旧事文:春眼秋手担着个出版人虚名,被很多人问及出版事宜,诸如有什么技巧能让策划人多看你的稿子一眼?该如何讨价还价?怎么能大卖?其实我一概不知,通常只回答俩字儿:随缘。出书好比生孩子,男女认识是缘,生男生女是缘,生出来是人中龙凤还是劳苦大众也是缘。苦心未见得就成事儿,随心未见得就不成。全凭天意。我与“花如掌灯”,结的就是兰缘。话说2006年吧,那时我还是一枚宅女,动了当作家的痴心,开始整天在网上搜集所谓写作素材。衣食住行花鸟鱼虫古往今来,但凡能列出个一二三条的都收。某天看《聊斋》,里面有个写牡丹仙子的故事,牡丹姐妹名叫玉板和葛巾,其实就是两品牡丹的名字。觉得很美,就突发奇想要搜集花卉的品谱名录。心念一动,就搜进了“花如掌灯”的博客。因为老花正是养兰人。记得看他第一篇博客,倒不是说兰,而是说村狗:“一条中等身材的黑狗,全身皆黑,黑得很沉默。眼神也是平淡的,没有狗的凶悍与奴颜,仔细与它对视,会有错觉,仿佛生有这对眼睛的是个人。荒村每有老人死,它都知道,会提前三天坐在这家门口守着,人们就会提前给老人备后事。事后出丧,它也会跟在人后去送丧,然后坐在新坟的坟头守三天。那三天,荒村的人们会给它担饭,这已是习惯。它在荒村只关心人的死,而自己作为狗超寿地活着,一次一次地为异类的人尽一种礼,这是什么意思?好在荒村不关心意思,行为明白就行了,便尊它,不敢杀它,也无法亲近它……”这样的狗我是见过的,瞬间回忆起那条细瘦伶仃的黑子,黑子是我给它取的名字,它整天在集市的肉摊前游荡,永远吃不饱,永远在觅食。我偷拿家里的馒头喂它,便以为有了给它取名的特权,叫它黑子,它是不理我的,但是看见我会流露出认得的样子,却又绝不亲近。对我这也就够了。后来有一年,突然它身边多出只胖乎乎的小狗,才知道黑子是母狗。馒头它会留给小狗吃,它则站在小狗身边,看向远方。可是不久,一堆野孩子开始围堵小狗。母狗只是象征性的拦了几下,便被打的瘸着离开。小狗被捉了被吃了。我也明白了黑子为什么不亲近人。那不是它第一次被打,也不是第一次失去孩子。老花写的村狗,正写出了那种作为狗的绝世而独立的孤寂,作为狗而不能与人亲近又无法远离无法怨恨的苍凉。那天,我忘了兰花的事儿,而是沉浸在这个叫“花如掌灯”的人的博客中,因为几乎在每一篇博文里都能找到共通的经历与感受。而我们并不是同时代的人,只能说,他太善于掏人心窝子里的东西了。后来,我就取了个“灯掌如花”的笔名留言,老花先是不理我,架不住日子久了,突然有天屈尊给我回话:“请不要叫这个名字,别人看见还以为我在自言自语。”这么着就算正式认识了。老花是个杂家,吃过官饭、卖过珠宝、如今是当着兰农、写着文章、修着禅,没事还要呼朋唤友、自创菜谱、茶宴天下。可谓静若老僧动若大堂经理是也。在他那里,出世与入世不过是呼与吸般切换流畅。写东西也是如此。他的体悟如此贯通自然,以至于笔下的一花一木、一沙一石都有血有肉,他的文笔如此细腻,以至于一粥一饭、一情一境都令人动容。其实这才是已经渐远的,却又常常被人挂在嘴边的“天人合一”啊,才是真正的对天地万物该有的情怀,猎奇与玩味,平等与尊重。2007年我偶入出版界,一直伺机要出版他的文字,这是缘来,结果总是做不成,这是缘浅。老花也是个随缘的人,也不急。反而是我们放下这件事以后,终于在今年出版了。当然,卖的好不好,还看后续的机缘。此书搜罗他多年随笔精华,因为特定的时空,原名《荒村旧事》,我也蛮喜欢,后来觉得有些鬼气而改了,可见书与书名,也是要讲缘分的。(其实我只是发现了老花的文字并转给专业人士看而已,策划另有高人,代为操刀报选、提炼、装帧、编辑、排版、印制等诸多事宜,特此鸣谢)
  •     听出身农村的朋友谈儿时掌故,是兴味实足的事。桑麻农事,渔猎野趣,甚至怪力乱神,因为有了乡野的背景,都显得陌生而迷人。说起小时候放牛,阡陌之间漫是信步的家禽,合着稻香或是青草味,悠然间画中有诗。再聊冬日放学,暮色四合,沿途必经的隧道原是炸山间坟场所得,一闪身能看见飘荡的磷火,明明从未得见,也不禁害怕得双拳紧握。对城市出生长大的人来说,乡野实在面目模糊。儿时记忆不外是青石板路或者四合院落,十几年来,也早已换了人间。就这么无根地在市井中长大,宗祠颓圮,族谱散佚,想溯源都不知何往。唯一直面乡野的机会,不过是旅行途中的邂逅,对着一方本属寻常的山清水秀,咔咔咔拍个不停。乡野,对都市人来说,早已是回不去的从前。有了这种情愫,读花如掌灯的《故乡有灵》,便有意想不到的感喟。触动之深,首在名物。这本精描故乡的杂文集里,充斥着美丽的名姓。譬如乡间做水磨年糕,水米磨粉,抡杵成团,翻身再砸,糯软的粉团唤作“雪花团”。又如西瓜皮,最外边一层,也有“翠衣”这般素雅的名字。深绿油亮的青菜,因为成棵下饭,乡间就称“饭侣花”,明明是照实说,意味却悠远绵长。除了名物,荒村的生活也迷人。作者写渔船作业,“蓬帆如翅,渔船就像一条圆目张翅的巨鱼。”捉开洋叫“拢洋”,每一程是“一水”,“一水就是一去回”。孩童在乡间的荒坡上拔茅针,三十几枚一握,一枚枚剥开,“鲜嫩的花蕊银白,有绒光,如月色”。如此纯净的联想,大抵也只有浸润乡野的人,才会生发。作者自况“曾是山村一少年,现为城中一花农”,落笔的字句,确有莳花躬耕的雅致。但更要紧的,是作者书写时的那种慢,娓娓诉说、轻轻道来。比起具体的一事一物,这种姿态更能吸引快节奏的都市人放缓脚步,驻足品咂。书的序言里说,“人生水远山长,止戈为武还要靠故乡。能冲淡硝烟的一定是炊烟,能驱散乡愁的一定是乡音。”这是高论。地理上的故乡不难告别,心灵上的故乡,哪里是轻易割舍得下。就仿佛儿时在课本上读《社戏》、《故乡》,月下煮豆、捕猹,切中的都是城市孩童对乡村的烂漫想象。即便从未亲见,迷人的野趣仍旧跳出纸面,跃然眼前。惜乎二三十年前,这样的场景仍能亲历,转眼之间,乡野消褪。城镇化塑造了太多相似的面目,土地流转,高楼迭起,养殖畜牧产业化,开山寻路树新风。农事野趣,退到记忆的角落,隐居在脑海的沟回之中,偶尔说起,只剩下一片唏嘘。也因为这样,《故乡有灵》这样的文章,好看之余,平添了几分史料的意义。吉米•哈利写《万物有灵且美》时提到,“大自然的真实面貌,比起诗人所能描摹的境界,更要美上千百倍。”有灵的故乡,值得更多的记述。即便如歌里所唱,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都叫做故乡,每个扎根城市的人,也不妨拭去时光的蒙尘,远远地看一眼,记一笔,一作凭吊,一作念想。发表于《科技日报》,转载请注明出处
  •     夜里梦到了故乡,偷偷地抹了泪两行。那是昨晚上一拿起《故乡有灵》迟迟没有放下的缘故吧,在文字没有继续延伸的场景里,梦代替了那真实的呼唤,让久久未曾萌生的思乡情油然而猛烈地迸发了——池塘是我们的天堂,后街是老头儿开会的地方,槐花是夏季纷纷扬扬的雪,村头的歪脖树最早将春天的暖风送上……看着枕畔的书,封面的那一处乡景,那泪又涌到了眼眶。我承认我许久未曾流泪了,我也承认我许久未曾想起故乡了。真的就因了那封面的村舍、家禽与树木,因了那句故乡有灵,花如掌灯的文字滋润了干涸已久的泪腺,温暖了一副久离故乡而不常思的冷漠心肠。他提一物,我拿故乡一物,而竟渐渐填满了回忆,这也作为了愧疚的开始。游行在繁华大都市的我与故乡渐行渐远,不止是距离,还有一种感情的牵连。那种在突然发现找不到支撑的时候,才忆起有那样一种温暖一直守候在心间的内疚,使我再也不能原谅自己。对啊,没有故乡的人,没有天堂,《故乡有灵》是花如掌灯的天堂,而我,我们的天堂又在何处游荡?你知道有一处地方,是你回归灵魂和身体的所在,不管你在哪里漂泊流浪,想到它,你便得到阳光,心灵徜徉,那便是——故乡。     故乡都有一个奇怪的名字,  那是我永远也搞不懂的名堂。  爸爸不知,爷爷也不晓,但那却是百听不厌的回响。  故乡里有条小河,它随着故乡一起开始流淌。  鱼儿和水草一样,胖胖的,像河泥中的莲藕,  河岸上滋润着高高大大挺拔的白杨。  绿油油的田野在微风中翻滚着波浪,  起伏着耀眼的阳光,蔓延到那看不到的远方。  ……  说起故乡,人人都说不完,也说不全,倒不是因为想不起,而是确实是愧疚在作怪了。在而今的社会环境里,我们时常被提醒,要过教师节了,我们会说“教师节快乐”;快到父亲节、母亲节了,我们会道一声“爸妈辛苦了”……在除外的其他日子里,我们从未让这种其实应该一直存在的感激表现出来,甚至不曾提起。有时候我们会对生活迷茫,会对人生没有方向,会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忙些什么,究竟在寻找些什么,等到累了、倦了的时候才会将往日那安静的温暖回想。而这里,想到最多的,也是最安静舒心的便是故乡了吧,因为那里有爱我们的父母双亲,有不变的乡情乡音,有童年里飞在高空的风筝……现在,不是距离上回不去故乡,而是我们将故乡渐渐遗忘,停留嘴边,停留梦里,而再也回不到心上。霓虹闪烁,灯红酒绿,华灯初上的时刻有谁想到了故乡?我十分惭愧也十分的庆幸,《故乡有灵》突然将我叫醒。花如掌灯笔下的村狗、葵花、梁上燕一一由文字幻化成我故乡的一草一木,亲切而又生动。文字间流露的深情汇集我的感动,将看向故乡方向的泪眼朦胧。我感慨于这样的文字,感动于这样的乡情,更深深敬仰起处于繁华闹市而始终不忘那份宁静的花如掌灯。我们真的需要被提醒,但我怀念这提醒的长远,这提醒的倍感静安。托马斯·沃尔夫的《天使望故乡》中有一句话:我们之中有谁真正知道他的弟兄?有谁探索过他父亲的内心?有谁不是一辈子被关闭在监狱里?有谁不永远是个异乡人,永远孤独? ——这样一句话犹如一把尖刀剖开了胸膛,让你看到了一颗真实的心脏。我们需要一个家乡,创造一个家乡,让亲人得以永驻,让自己自由出行,让自己在背井离乡时依然在心头照亮。梦里的故乡终究梦醒破碎,然而故乡有灵。带着你滚烫的热泪请你归还,洒在一片乡土之上,将那低吟的温情的呼唤,静静地聆听……

精彩短评 (总计61条)

  •     只能说,很美,很美...
  •     文字很有特点,读完后却不是温暖而觉得有点冷清
  •     虽然是父辈的记忆,但对于我们这些舟山的孩子来说依旧有股熟悉的乡土味。
  •     低调获奖好书。当代散文极品。
  •     很清新,但是不合胃口
  •     三星半。有部分文章很不错,有故事有感情的那些。另一些,大概是我不习惯那种笔法,无头无尾的叙述。本书序言实在是减分项!以及,我觉得我的集子比这个集子的水平高,为啥没哪家愿意出版呢。。。
  •     读了,很喜欢。
  •     十星力荐!!!!!!!!!!!!!!!!!!
  •     比较一般
  •     讲诉的都是乡村的野草野果,农家的吃食零嘴,乡人的喜怒悲情,看得我心有戚戚。那熟悉的乡野趣事好像又点亮了儿时的记忆之灯,很多已经模糊忘记的事物又一次明亮清晰起来,拔茅针、吃蚕豆、烧柴火;开花的树,粘人的苍耳,像草莓的蛇果。
  •     文笔朴实,喜欢。
  •     我生长在花如掌灯所在的舟山群岛,拂过他家竹林的海风,也曾经过我的窗前。在我们的家乡,开窗即可见海。极目处,大海千里万里,远在我们的想象之外,于是懂得世界之大,有极小的已知和极大的未知,对无名的草木和貌似平凡的人,都需要心存敬畏。   《故乡有灵》就有这种敬畏和慈悲。《物是》篇的各种乡野吃食,不见得有多少美味,茅针、郭公、毛栗、乌米饭,都是天地所赐,有人世恩情,有山河分量。作者取童稚视角,孩子的世界悲喜莫辨,但世故了的读者懂,被长歌当哭的内敛和隐忍一一击中。生活中,花如掌灯就是那个面无表情说笑话的人,就讲悲剧也但见风清月明、山河朗朗。只是纸背有血泪,滴进读者的心里;纸背有慈悲,有敬畏,让你懂得做人的本分。   走出不羁的故乡,走进禁锢的城市。欲望都市里,我们前进得太艰难,生活得太卑微。我们渐渐地,自觉放弃了生灵的自由和高贵,互联网串起扁平世界,视野越来越宽,格局却越来越小。我们一遍遍回望,疲惫的视线里,故乡和童年越发遥远,逼仄的现实,容不得象样的追思,也忽略了心底日渐式微的灵性之光。我们都是旅人和过客,被海市蜃楼诱惑着,守不住的精神家园。   翻开案头的《故乡有灵》,花如掌灯在纸上一派天真地叙述,那份从容和质朴,不由地让人嫉妒——我们遗失的,他却保存完好!他布衣草履,袖手坐在台阶上悠然数蚂蚁,世上已是千百年。翻开书,跟着蚂蚁而去,爬进深深沉沉的时光里,走进属于花如掌灯的、也属于你我的故乡和童年,完成一次救赎。    
  •     试读了一部分,着实是好,于是就买了。
  •     荒村的人们在荒村里搓麻绳、弹松花、扎扫帚、罩麻雀……日复一日地轮回。偷窥的自己仿佛是入了另一个大观园的刘姥姥,样样新奇而不知所措。可是迷迷瞪瞪地热闹了一阵,突然寂静一片,原来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全书以思念为肉,忧伤为骨,悲悯至此。
  •     同类型的书,比起人间草木差太多。
  •     买了之后 才发现书的内容有点深奥啊
  •     荒村人事,有灵且美。温婉、素朴的荒村风物,就像作者笔下的牛眼世界,“小得不能再小,所以没有惊心的事”,自然而然;而这漫漶的故乡旧时光,却也因种种的物是人非,总难免有些暮色意况。
  •     最近看到的最好看的散文了。过了一年,还是这么认为。
  •     山间清流,四时虫语,青草衣衣,蔷薇满山头。大道至行,般若禅意,不闻燕雀响,但见鹅黄白。
  •     20130419购买。后面越来越差。
  •     年纪越大记忆里的童年就越模糊,于是回忆就像回味昨夜的梦……这本书也让人有这种感觉。
  •     很优美灵动的文字,看作者的名字还以为是个小女生,后来看书才知道应该是个比我还大的哥哥。书送来发现有十几页空白,马上发单换了一本,这一点亚马逊做得还是不错。我是因为看了这本书的电子版试读才决定买实体书的,因为电子版比实体书也便宜不了几块钱,建议还是买实体书。
  •     是一本怀旧的散文集,在花如掌灯的笔下,舅舅、弟弟、酒徒、木匠、乞丐等乡间人物,每个人都被包容被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在。
  •     全书最好的部分是别人写的序
  •     看得我肝儿颤嘞...
  •     喜欢这样的文字。
  •     回不去的小时候
  •     在这个浮华到坚硬的年代,还是回到心中的那个故乡吧,慢三拍,静一生,听听平时听不见的山幽鸟鸣,看看寸寸光阴在庭前徘徊,回去见见当年偷瓜被他逮住痛打的那个邻居,闻闻麦香和瓜秧,吃青菜,喝白水,静听岁月的拔节与忧伤,这才是人世的大信大爱。
  •     书刚刚到,大概翻看了一下,应该好看吧
  •     想要的生活的一种。。。
  •     故乡有灵,荒村有情。有个地方叫做老地方,有些时光称作旧时光,回不去的美好曾经总是深深的烙在记忆里,忘不掉,怀恋故土的草木与乡邻,热爱生我养我的可爱的家乡。
  •     不太理解,但是包容
  •     2013年3月30日读。2013-77。
  •     淡泊脆朗,地里长出来的文字,甚少书写者胸臆。很少见的掠去海腥味的同乡人写作,难道花师傅系土元素密集者?
  •     简短的文字,简单的话语。反倒是有了深深的回味
  •     接地气
  •     春天里读这些文字再合适不过。万物有灵且美。
  •     作者妙笔生花。吾乡吾土。。。。
  •     故乡有灵。勾起你童年的记忆。
  •     书的质量很好,封皮很有意境,物流也还算快。
  •     亲阿罗那篇让我想起甘肃的舅舅,读着读着竟然不自觉落泪。书中的章节念旧的我读给母亲听,好玩儿的我读给爱的人听。光简介就很诱人“他安静,我们喧嚣。而为什么他闲敲棋子,却正好打在你我心头?”
  •     喜欢这种质朴的文字,都是小时候常见的一些事物,怀旧情绪
  •     挺好
  •     这些文字会有一种让人安静的力量。我还可以体会到一种小桥流水的情怀
  •     我们的快乐时光
  •     故乡风物。都是寻常 又多半有滋有味。这大概就是乡土的气息和美感。引人怀念。
  •     时光渐行渐远,万物愈灵愈美,乡村记忆美好,故乡消逝和正在消逝的人、事景、物,散发生命光华……
  •     有如闲言碎语,絮絮叨叨。
  •     断断续续终于看完了,文笔好,接地气,有这样成长经历的人并不少,但能写得真挚又引人入胜的并不多。
  •     很有灵性很有味道的散文~适合慢读~
  •     蛮好的写故乡的文字,值得沉下来读一读
  •     在收藏着,来年看!
  •     城市越来越浮躁 那么何不静下心来读故乡有灵
  •     当年的《荒村旧事路》
  •     美到深处最是真,太接地气有太精炼的语言!
  •     豆瓣得分很高,作者的文字非常优美,也透着浓浓的相思之情,可无奈这种散文确实不对我的胃口,我也确实无法找到共鸣,只是简略的读一下。
  •     正版推荐。。。。。。。
  •     四辑中前两辑颇好,【物是】走的是现在常见的草木路线,灵动鲜活,有清芬气,每个人的乡愁;【人非】最好,简短数笔描摹荒村人物,挈领要害,面目轮廓清晰,何患世无奇才,遗之草木民间,格外好看,竟是一篇篇出色的迷你短篇;后两辑一般。
  •     写的真心不错。
  •     喜欢!
  •     无意中私藏的好书,实在有太多的盛赞想给它,却全在语言之外了。只有在往后的岁月里,一而再、再而三地读起来。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