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阿鲁吧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
ISBN:9787533937140
作者:贺景滨
页数:335页

内容概要

贺景滨,台湾小说家,新竹人,毕业于政治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曾在苗栗做过几年矿工,后来去台北当编辑,1987年开始在《自立晚报》副刊发表散文。曾任《时报周刊》副总编辑、《新新闻》编辑总监。现居美国,从事汽车修理。
迄今为止,他只出手两次,却每次都刮起龙卷风,使“贺景滨”这三个字在台湾文坛等同于“博学的鬼才”,伪百科全书式的幽默和机智,使他被誉为“文学骇客”。 1990年,以短篇小说《速度的故事》获时报文学奖小说首奖,张大春感评其获奖“凸显了小说界对于形式自由的巨大渴望”。之后罹患癌症,体重从两百多斤锐减至九十多斤。其后,开始创作《去年在阿鲁吧》。小说仅仅发表了第一章,就获得2005年林荣三文学奖小说参奖,评委骆以军和黄锦树惊呼:“这个天才是谁?”

书籍目录

推荐序  不只处决了小说一次而已 骆以军 001
第一章 去年在阿鲁吧 009
第二章 我爱傅立叶 049
第三章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089
第四章 请借身体一用 131
第五章 当我们不同在一起 179
第六章 相逢在扩增实境中 223
第七章 再见了,那美丽而忧伤的花园 265
附 录 小说源始 307
后 记 虚构对现实的反扑 337

作者简介

“2011年最棒的台湾小说”
一部值得打赏一亿台币的天才小说
台湾出版史上首度为新小说拍摄微电影!
《父后七日》编导刘梓洁跨刀执导&访谈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制片人+剪接师
《记得我们爱过》金钟奖最佳摄影奖得主掌镜
虚拟王国巴比伦里最机智的痞子爱上了一个被“删除”的记忆体,为了帮她寻求“身世”而不顾一切,甚至借出身体……
这是一出未来世界的生死恋,博学幽默的科幻杰作,却寓以回忆录体书名,书中环环相扣的紧张追索和战斗,处处是机锋哲思,妙喻不断,文字飞扬跳脱、狂欢般轻灵,具有高度的娱乐性,同时也在娓娓道来的轻松叙事中,挟着沉郁苍凉的质感,使读者重拾精妙的文字魔术与阅读乐趣,并以此书去试探都市新男女在情欲、灵肉、数字化、流行歌曲及各种饮食声色文化的记忆与忧伤。书中运用许多新兴科技的想象平台,不过也往往与巴比伦、玫瑰骑士、十字军、十九世纪等历史场景交互指涉,形成非常繁复的感觉网络。
这也是一出悲伤的情欲预言。巴比伦是一座虚拟城市,却能复制一切真实世界存在的东西,例如警察、政府等国家机器,无论是制度体系还是人生经验,巴比伦全都提供,性、愉悦、暴力等情绪感知均可一一制造,唯独死亡不能建构,所有人可以遗忘,却都死不了。每个角色都以ID及代号(通常是三个大写的英文字母)命名,例如酒吧的开酒手杰克(Jack the Bartender,JTB),头壳空空(Out of Head,OHH),诺诺教授(Prof. Know No, PKN)及他新发明的情色用具吸吸杀必死(Suck of Service, SOS)。事实上,这也是一部探索情欲的小说,以去除肉身、只剩下精神记忆体的方式,延展、搁置、重遇、回归于柏拉图。
各界盛赞:
《去年在阿鲁吧》是2011年我读到最好看的一部小说,和其他小说没有一点雷同之处,只有贺景滨写得出这样的小说,而且只有贺景滨会如此不顾外界文学阅读环境,“一意孤行”地完成这样的作品。
——作家 杨照
贺景滨本身就是我辈小说延展向西方(或应说世界)小说无垠星空,冒险航行可能的一枚“飞出太阳系之外”的孤独宇宙飞船。
——骆以军
贺景滨的小说就像我们小时候读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徳一般,神奇、爆笑,穿梭在现实与幻想的吊诡之间,于是风车可以变成巨人,羊群可以变成大军。那样对未知的神秘想象,我《去年在阿鲁吧》中看到。
——宝瓶文化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朱亚君
借用句书中主人翁的口头禅:“这真MaDe的好看。”
——台湾《时报周刊》
贺景滨把小说的形式部份写得极其蓬松绵软。另一方面,他又在大量的对白与人物内心思维中,正经八百讨论起硬邦邦的知识与理论,范围遍及社会学、物理学、生物学、数学、量子力学、哲学、天文学、心理学与信息科技(篇幅有限,不及备载),几乎把小说写成一本综合科普与人文的对话录。
——台湾《联合报》
贺景滨《去年在阿鲁巴》可以说真正掌握了小说的本质,充分发挥了虚构的可能性和想象的天马行空。
——台湾《幼狮文艺》


 去年在阿鲁吧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看这本书的时候,脑海里不时浮现着那次的平行宇宙讲座,整个讲座的三分之一时间都是一群科幻死宅小说家翘着二郎腿滔滔不绝,大谈特谈,对吾等无法了解宇宙物理学全貌的人来说,以科幻人文的方式去了解宇宙,了解这个地球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可是TAMADE为什么这帮文艺犯的会那么着迷这种与文学背道而驰的玩意儿——科学!在绵延的科幻作品深处,宗教与哲学这一类文学主旋律开始呈现量子扭曲,当我们在文学的虚幻土壤肆意遨游,随意设定时,利用这种假设去探讨人类内心深处的东西再有趣不过了,这或许就是科幻作品让人无限着迷之处,而贺景滨这个怪才又不简单是一个科幻小说家,他压根就是个人文痴汉,笔下的男主角在招妓的时候还能滔滔不绝的形而上学,简直令人大跌眼镜,而小说中无处不存在的炫学,作者忍不住地掉书袋都让你无比确定肯定这个写了一大堆你不懂的物理术语和英文符号的作者内心对人文的忠诚,他热爱一切人类智慧的结晶,浩浩荡荡,从人类文明伊始直到遥远无边的地球毁灭、宇宙爆炸之日。所以,虚拟世界的外皮是假的,科学也是假的,他真正的意图还是扬起人文大旗,做些戏谑当今社会生态的事情,依照我们现在人类社会的雏形发展下去,我们必将抵达一个虚拟的国度,游戏运营商已经开始研究全息网游,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可以真实的活在虚拟之处,到那时候,虚拟的性爱又算什么呢?这些年看过的小说太多,类型丰富,一应俱全,有些人偏好写现实类的作品,我想那大抵只是在展现一个作家的基本功底——描述一件事,而真正登峰造极者无不向往去虚构一座看不见的城市,那时你才方能感受到你指尖下流泻的墨水有了灵气,你不是一个简单的记录者,你可以跨越历史与未来,任何一个维度也阻碍不了你,只要你想!这便是孤独的贺景滨在做的事情,他不想重复,也不愿意重复。不得不击节称好,想必今年上海书展上,他所能得到的注目不会太多,不然签名版的【去年在阿鲁吧】不会如此轻易得到,而我对作者的敬佩不至于书中,更在书外,他像个无知无觉地机器人一样形容着这些年自己与病魔做斗争的经过,满目不见造字者最爱的夸张与感情滥觞,反倒充满了乐观、隐忍、克制,若非如此,又岂能隔几十年才出版一本书?文笔好可以把死得写成活的,文学的夸张力令很多书写者丧失了真实面对自我的能力,甚至不乏作者去虚构美化自己的经历、家族等等,文以载道,没有道,区区一些美丽的话又能证明什么?文学终究只是思想的载体,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工是表现,内核的灵魂是创作者的思想。于是看着看着就笑了,作者你终究是个人文痴汉嘛,简练的文字不代表什么文学功底的丧失,那也许才是进入化境的一种全新尝试,将意识流以左脑右脑或表格的状态呈现,的确新鲜有趣,不过还有一点点得诟病——炫技多了就有装逼之嫌了,人物还是有些不接地气啊,虽然他们是虚拟的。
  •     “我进去时,无头人已经坐在角落里了。”小说的第一句话便将读者偷渡到一个与现实世界迥异的地方,在那儿,肢体五官可以分离,喝数码酒不会宿醉,附有感应晶片的酒杯会说话,而人,或更准确的说,那些虚拟公民,都不过是一个个ID。《去年在阿鲁吧》的故事便发生在这里:一个叫巴比伦的虚拟王国。《去年在阿鲁吧》以第一人称叙事,小说的男主角叫“LMA”——Leave Me Alone(别管我)的缩写。在巴比伦的虚拟实境里,每个人都有这样三个字母构成的缩写:开酒手杰克JTB、诺诺教授PKN、口交娃吸吸杀必死SOS、外号“细胞”的警察AVP、侦探狄克吹吸DDT等。作者贺景滨如同上帝一般,对这个异质世界里的一切进行了重命名:不仅止于人物,还包括货币(如巴比伦的货币BB)、技术(如自动语言应答程式ATP)、机器(如反测谎机TLD)等等——而这一切,构成了一个陌生的、后现代的崭新世界。《去年在阿鲁吧》诚然涉及了哲学、量子物理学、数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各类理论学说,初读之下的确予人眼花缭乱、甚至天花乱坠之感,但细想之下,你不难发现作者的真正企图是用具象的文学来思考在一个后现代的世界里无法规避的、抽象的科学。小说最核心的那个爱情故事,便是浸淫在科学之中的。LMA先是发现他所爱上的RMN(忘了我)其实是一个记忆体,她的本名叫ROM(记得我),她并非是用实体虚拟进入巴比伦的。而当故事演进,LMA又发现ROM的记忆里有数码杂讯和鬼影,亦即她的记忆曾遭受篡改。为了帮助她寻找身世,LMA决定借出身体,一场发生在未来王国的、虚实之间的爱情故事便就此展开。贺景滨使用了一种平易得近似网络小说的浅白语言,来讲述这个复杂的故事。他无意炫耀后现代的小说技法,而只是恰到好处地运用在叙事之中:他利用双列或三列表格的平行叙事来展现后现代社会里人内心的分裂;他利用互换身体的情节及始终不变的第一人称叙事来探讨关于“我”的认识论和主体性问题;他用小说家丰富的想像力及异乎寻常的前瞻性(如小说中预言了Google Glass),在虚拟科技迅速发展的后现代社会里再次探讨了同时也是小说本质的、虚与实的问题:“假如虚构中能见到真实,那么真实也有可能是虚构的。”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或许我20岁时会和这样的东西惺惺相惜。坦白说,我不觉得谁会真的通读,骆以军自己的《西夏旅馆》也是。从文字讲,台湾有些人笑简体字,但简体字之简陋相比今日台湾文坛流行的“简体文”,实在小巫。这无关风俗、风格,就是差劲。
  •     里面关于性的高科技东西很多。
  •     (1)用小说来思考科学、哲学、物理学及未来。比较《苏菲的世界》:用哲学来编故事。(2)网络小说式的简洁叙事对应严肃复杂的主题。(3)命名。(4)在科学的设定下(如互换身体)实验叙事视角(“我”的变迁);利用文本和形式的游戏(左脑/右脑/GG等)表现冲突。(5)异质的后现代小说,对台湾文学传统的疏离/反叛。
  •     在虚拟实境,和所有鬼,去观落阴
  •     好有趣
  •     一百个赞!
  •     字里行间挂一漏万的数学、物理学、哲学思辨是精髓。只是行文方式过于碉堡,给人一种城乡结合部的感觉。
  •     当剧中人出来处死作者时,当风车反过来追逐堂吉诃德时,甚至,当堂吉诃德开始动笔写塞万提斯传奇时,当虚构对现实展开反扑,拆解掉现实的一砖一瓦,并宣告它才是唯一的真实时,那才真是我们最迷惘、最该害怕的时候。
  •     看了一半看不下去,弃
  •     作者的虚构能力太强大了。一切都言之凿凿,而一切都是不存在的,真实的让人难过。
  •     不是我的菜
  •     加德满都。
  •     罗伯特·索耶谈及科幻可以探索“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往哪里去?我们为何在这里?”之类的深层议题,接着他又说当提出这些问题时就会问是否存在这样一个人:仿真的设计者。这貌似宗教色彩,却有一种从“本体论”堕入“阴谋论”的低级趣味,这种低级趣味,我在贺景滨的《去年在阿鲁吧》中从!未!见!到!
  •     写法独特 篇幅太长 写了很多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东。。。
  •     写法极其疯狂。但是非常对味。今年上海书展最被忽略的杰作之一。
  •     好玩的小说,其中的理论影响整体的流畅,更喜欢其访谈与后记。
  •     太装逼啊
  •     奇思妙想 脑洞大开
  •     去年,被阿鲁吧
  •     假如虚构中能见到真实,那么真实也有可能是虚构的。
  •     美国的PKD写SF靠LSD入神。台湾的HJB不知靠什么。不像是靠啤酒,尽管书中提到的啤酒知识真多,是店里很好用的搭讪话题。
  •     有些终极问题需要思考
  •     最近就指这本书活
  •     设定不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