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0-8
ISBN:9787108029850
作者:黄涛
页数:165页

章节摘录

插图:讲到中秋节的风俗,不能不提到拜月。在现代社会,拜月只是少数还保留着古旧生活习惯的人才做的事。照现代人看来,拜月是一种不合时宜的“迷信”活动。但是从民俗学的观点来看,这只是古老风俗在现代社会的遗留,从中可以看到我们的过去,看到我们的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我们要了解历史文化,了解我们的祖先是怎样过中秋节的,就不能简单地否定这种民俗信仰活动,就要了解这种行为的来龙去脉。自明清到建国前夕的数百年间,拜月一直是中秋节习俗的主要部分之一。但是拜月并不只是在中秋节期间才进行,过去其他时间里也有拜月活动;而且,远在中秋节还没形成的远古时期,拜月的观念与行为就已经有了。所以要从本质上明白拜月这种行为,还有必要追溯一下远古人类的生活与思维方式。

前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生态的保护,与自然生态的保护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民族传统节日是亟待抢救保护的文化遗产。遗产不是历史的陈迹,而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稳定的民族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既是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凝聚社会群体的力量,也为展示个人才艺、表彰伦理道德、提高民族自信心提供了时机与途径。传统节日适应了人们定期精神调整的需要,通过祭祀、娱乐等民俗活动使民众得到休养,以积蓄未来生产生活的心理能量。它有效地协调着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同时,以其独有的内涵和魅力,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以历史的眼光看,鸦片战争后,国人开始透过西方人的眼睛看世界;过去的一个世纪,在社会历史的变局中,民俗更受到强烈荡涤。尽管传统节日在某些形式上并未失去传承,其背后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却已变得遥远。现在是重新确认民族固有价值观的时候了。具体到节日,首先意味着重新认识以中国古代历法为基础,天人相应、相合的时空观念。同时传统节日作为一个综合体系,承载着民俗和历史的诸多内容。与人生通过仪式类似,节日是人们的社会时间的通过仪式是民俗传统在时间上周期性出现因此我们是利用传统节日不断地重温家庭与社会的文化历史,中国人的伦理感与历史感因此也显得浓厚与突出。  基于以上理解。我们策划了节日中国丛书。邀请来自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民俗学者,对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六大传统节日进行专门的探讨和全观的描述。  丛书注重叙述过程中知识的准确性,并融入各位作者在长期从事节日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视野和深度,使之富于思想智慧:从节日的源流与文化内涵讲起,带读者领略节日饮食、节日仪式信仰、节日娱乐活动等民俗事象,阐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既涵盖仍存活民间的传统民俗活动,也通过历史文献重现传统节日的历史状貌,重视传统节日的古今关联,以及节日文化的地方差异。  丛书的写作目标则是雅俗共赏。作者们在大量占有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力求用精练、生动的现代语言进行表达,在细腻地讲述传统节日故事时,给广大读者提供有品位、有趣味的阅读。在各位作者、有关专家、专业图像机构和摄影师的协助下,丛书还萃取了能传达传统节俗特点和文化内涵的视觉材料,图文并茂,希望以节俗的伦理美、艺术美、生活美与读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如果我们的工作能使今天的读者对传统节日有了深入了解和明晰印象,那就是丛书的成功。我们期待着您的关注,更期待着我们共同享受、传承我们共同的民族节日。  萧放  节日中国丛书编委  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  2009年1月  后记  农历八月十五,  一年里月光最好的日子,  天高气爽,田野里一片金黄。  我们在朗朗的圆月下聚集,  喝酒,吟诗,遐想,  弹着吉他唱月亮,  无拘无束地玩耍,  还品尝各样的美食,  翩翩舞影里加入了嫦娥和吴刚。  穿越时空,  游历明清、两宋和盛唐,  中秋节的夜空缀满了温情、浪漫与狂放。  以上是我为《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的“中秋”部分所写的题记,结合历史上特别是唐宋时期的过节情形,据实描述更接近本原形态的中秋传统的自在、诗性、可爱与好玩。在这里引用它,是由于它较好地勾画出了我在完成本书写作后心目中浮现的对中秋节的美好印象。  我对中秋节的研究始于2006年底。那时文化部委托中国民俗学会完成“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的课题,是为国家调整法定节假日制度、给传统节日增加假日做准备的。课题组成员还有刘魁立、高丙中、陈连山、施爱东诸位先生。在此之前,我曾参加中央精神文明办公室为同样目的委托中国民俗学会做的一个关于传统节日与法定假日的课题,那次我做的是关于清明节的部分。此次文化部课题我主动换了一个节日做,就与中秋节结下了缘分,做了几年的“中秋节专业户”。2007年中国社会出版社刘魁立先生主编“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就让我写了《中秋节》。那本书算是学术研讨性的作品,跟三联书店这本有很大不同。眼前这本完全是按着“节日中国丛书”的要求重新写就的,更为通俗易懂,也增添了一些新内容。  近几年,我算是在传统节日研究方面下了些功夫。做了一通爬梳之后,感觉跟以前相比,自己对这些节日的感情真是不一样了,不只是多懂了若干相关知识,而且更加喜欢它们了。确实,由于种种原因,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被我们过得太单调了,有的甚至索然寡味了,而通过研究其历史形态,发现它们原来那样丰富活泼、浪漫有趣、生机勃勃。我不仅发现了它们各自原有的独特魅力,而且发现了它们可以在现代社会存活发展的别样的可能性和新的广阔的空间,也深深体会到繁荣这些传统节日对我们今天进行文化重建的重要意义。中秋节正是这样一个魅力无限而亟须重振的节日。  感谢节日中国丛书编委会诸君对我的鼓励和帮助,感谢责任编辑张琳、杨乐女士、美编李薇女士为本书付出的智慧和辛勤。  感谢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将我的“魅力中秋”课题设立为2008年度社科普及项目(编号133),本书也是该项目研究成果。  黄涛  2009年11月29日于茶山

后记

农历八月十五,一年里月光最好的日子,天高气爽,田野里一片金黄。我们在朗朗的圆月下聚集,喝酒,吟诗,遐想,弹着吉他唱月亮,无拘无束地玩耍,还品尝各样的美食,翩翩舞影里加入了嫦娥和吴刚。穿越时空,游历明清、两宋和盛唐,中秋节的夜空缀满了温情、浪漫与狂放。以上是我为《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的“中秋”部分所写的题记,结合历史上特别是唐宋时期的过节情形,据实描述更接近本原形态的中秋传统的自在、诗性、可爱与好玩。在这里引用它,是由于它较好地勾画出了我在完成《中秋》写作后心目中浮现的对中秋节的美好印象。我对中秋节的研究始于2006年底。那时文化部委托中国民俗学会完成“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的课题,是为国家调整法定节假日制度、给传统节日增加假日做准备的。课题组成员还有刘魁立。

内容概要

黄涛,男,1964年生,河北景县人。1999年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民俗学博士学位,曾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二十载。现任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主要研究传统节日、民间语言、文化遗产保护,有《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中国民间文学概论》、《民间语言志》等著作十余种,发表论文七十余篇。曾获中国文联第五届民间文艺山花奖•第二届学术著作奖一等奖。

书籍目录

编者的话
一、中秋节的历史变迁、庆祝活动与文化内涵
(一)中秋节的起源、形成与演变
(二)中秋节的庆祝活动
(三)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二、中秋节的故事
(一)嫦娥奔月的故事
(二)吴刚伐桂的故事
(三)关于月饼来历的故事
(四)唐明皇游月宫的故事
(五)中秋赏月作诗的故事
三、中秋节的纪念物
(一)什么是节日纪念物
(二)中秋节的特色元素:月宫、嫦娥、月饼、玉兔、桂树、桂花
四、中秋赏月
(一)为什么月到中秋分外明
(二)中秋赏月风习的历史变迁
(三)各地赏月风俗与赏月胜景
五、中秋拜月
(一)中秋拜月习俗的源头与思想基础
(二)中秋节形成之前的祭月礼制
(三)中秋拜月习俗的历史变迁
(四)各地有特色的拜月习俗举例
六、中秋食俗
(一)中秋月饼
(二)其他中秋食俗
七、中秋节庆丰收
八、中秋节的游戏娱乐
(一)开封的“铁塔燃灯”
(二)安徽的舞香龙
(三)钱塘江观潮
(四)温州的小摆设
(五)厦门的“玩会饼博状元”
(六)泉州等地的晚会习俗:放孔明灯、“抛帕招亲”、荡秋千、游月娘、烧瓦塔
(七)香港的花灯会与舞火龙
(八)台湾的户外晚会与博饼习俗
九、中秋节在国外
(一)中秋节在朝鲜半岛
(二)中秋节在日本
(三)中秋节在越南
(四)中秋节在新加坡
(五)中秋节在马来西亚
(六)中秋节在菲律宾
(七)中秋节在泰国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中秋》是节日中国。

作者简介

《中秋》内容简介:中秋节本来是一个以月亮为中心的节日,起源于唐初的赏月风尚。宋代是中秋节的全盛期,那时过得隆重、抒情而狂放,各地有许多富于特色和声势的欢庆活动,也流传着许多神奇动人的故事。月饼最早来自明代祭月神的供品,而中秋节的特色饮食其实丰富多彩,可以与时俱进。中秋节很早就传到了韩国、朝鲜、日本、越南、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至今在有些国家仍过得很热闹且有异域风味。

图书封面


 中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学者们给出的说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源于上古时期就开始的月亮崇拜,二是源于祭祀月亮女神嫦娥,三是源于古人在秋季为庆祝丰收而举行的祭祀土地神的活动。但是这三种说法只是用来解释中秋节某些习俗的起源的,不能用来说明整个节日的起源。其实,直到宋代的民俗文献里,才明确地提到中秋节。 月亮崇拜、月亮神话与中秋祭祀的习俗在周代以前就产生了,仅凭这些因素并没有正式形成中秋节。在汉代,月亮崇拜基本为皇家垄断,从此以后直到唐朝,极少见到普通民众拜月的记载,也没有见到关于中秋节的记载。到了唐代,记载农历八月十五或其前后赏月的诗歌骤然出现很多。 从现有资料看,唐朝初年主要是社会中上层人物如官员、文人等及其家庭开始风行在八月十五日月夜,家人或朋友聚集在一起赏月、赋诗、饮酒、聊天等,一般贫苦人家没有赏月、赋诗的雅兴,但到了中唐时期,中上层赏月聚会的风尚影响、流传到了下层社会,开始在寻常百姓家庭、寺庙之类的公众场所兴起聚会、宴饮等习俗。由此到晚唐,中秋节已成为全社会的节日。 不过,唐朝的中秋节习俗和后来的中秋节有比较大的差异,那就是唐朝中秋以赏月为中心。可以说,唐朝的中秋节习俗就是亲友团聚在一起赏月,其中心内容是赏月,团圆是因赏月而起的,是依附在赏月活动上的。如果不是因为赏月活动,就不会凭空生出中秋团圆的习俗。 宋代中秋节已经过得很热闹。其重要活动是唐代赏月宴饮习俗的延续。北宋时期中秋节过得非常隆重:中秋之前就开始准备,中秋这天中午痛饮美酒,晚上通宵赏月、游玩。无论贫富、长幼,简直是全民狂欢。 作为世俗的隆重节日的宋代中秋节,跟唐代中秋节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唐代主要是夜晚宴饮赏月,宋代则是全天都过节,中午就纵情饮酒;二是唐代中秋节活动的主角是文人、中上层家庭,唐朝中后期一般百姓开始参与,但并没有踊跃、热衷的程度,而宋代的中秋节已经成为一个大的节日了。到了南宋,有了重视家人团圆的倾向。 元代中秋节是宋代中秋习俗(宴饮赏月)的延续。饶有兴味的是,在元代,中秋习俗不仅被写入诗词,还被写入戏剧里,成为爱情故事的背景或情节要素。 到了明朝,中秋节的习俗有了比较大的变化。虽然还是围绕月亮来进行各种节庆活动,但是整个节俗的内容有显著的调整、变动。(受儒家文化和理学的影响,明代中秋节俗中,赏月活动减弱,让位于拜月祈福、亲人团圆,更加重视亲友之间的人情往来。亲朋团圆作为中秋节俗的第一主题,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首先,中秋节不再以赏月活动为中心。这时,唐宋时期的那种浪漫抒情的赏月传统忽然淡化了,虽然许多风景特别好的地方还有比较热闹的赏月活动,但是在一般的地方,民众踊跃赏月的情景不见了,各家的中秋活动不一定要包括赏月。唐宋时期有一些民间拜月的记录,但是民间拜月并不兴盛,也没有明显被结合到中秋节习俗中来。到了明代,才明确出现了中秋节拜月的较多记载,而且明清时期拜月基本取代赏月成为中秋习俗的重要内容。(唐代赏月盛行,但是没见到中秋拜月的记载。宋代中秋赏月有时会加进拜月,男女都可以拜,求月神赐福。后来拜月变成女人的专利,所谓“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或是对月神的礼敬,或是向月神祷告,也有拜月时祈子、占卜之风。拜月习俗现今遗存很少。) 其次,明清时期亲人团圆成为中秋习俗的明确主题之一。 第三,重视亲友之间的人情往来。 第四,明代出现了月饼这种重要的节令食品。开始中秋月饼是作为祭祀月神的供品出现在祭祀之中的,祭祀仪式完成后人们吃掉它,它也就成为人们过节时的食品。后来它成为独立于祭月之外的节令食品。晚清祭月之风衰退后,月饼在节俗中的地位反而提高了。 总体来看,明清之后中秋节俗的功利性内容显著增强了,贵人伦、重亲情的主题逐渐突出,而唐宋时期那种赏月的浪漫抒情氛围、痛饮美酒的狂欢精神衰退了。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水分太多。
  •     挺不错的整理,比从网上搜索的资料全多了:)
  •     打发无聊的时间 我想回宿舍我都要困死了这都几点了啊简直是(>_<)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