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三峡库区聚落考古研究

出版社:科学
出版日期:2010-6
ISBN:9787030280305
作者:王宏志
页数:124页

章节摘录

插图:1地理信息系统(GIS)与考古研究1.1 考古发现与科技考古的出现现代考古学的发展越来越倾向于理性地从各种不同学科中吸取有益的养分①。考古学是通过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所得的实物资料②,阐明历史发展过程和规律③,既要论证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一般规律,也要探求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点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④。考古学是研究古代遗存及其时、空矛盾,并据此揭示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历史科学⑤。实物资料,即“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是经过人类有意识地加工的。如果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则必须是与人类的活动有关,或是能够反映人类的活动的”⑥,即通常所说的遗迹、遗物。遗迹一般指形体较大或固定而不可移动的东西,如古代的房屋、城堡、墓葬、村落、矿坑、道路、沟渠、窑址、洞穴和作坊等;遗物则一般指形体较小并且可以移动的遗存,既包括古代人制造的工具、武器、日用器、葬具、装饰品和艺术品等人为器物,又包括生物(动植物)遗骸、遗存等自然产物⑦。古代人类的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各样的遗物和遗迹,随着人类历史的演变和大自然的风吹日晒雨淋,通常埋藏于地下,地表很难发现它们的蛛丝马迹。即使是专业考古工作者,仅凭肉眼通过地貌特征及土质、土色的差异来寻找地下遗迹,也是十分困难。实际上,相当一部分古人类遗存是在工程建设和农田建设中偶然被发现的。传统的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虽然是一项旷日持久、耗费惊人的工程,但仍然是获取地下考古遗迹、遗物资料的最好手段。但是古遗址一经发掘,反映以往人类活动的空间位置和状态的古人类遗存就会失去原有的面貌,再也不可能将其完全复原。即使是最周到的发掘过程,古遗迹和遗物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考古发掘是通过对古人类遗存的破坏来实现的,每一次考古发掘也可以说都是对地下古遗迹的一次彻底破坏。与此同时,这些多埋藏于地下的各种遗物和遗迹,也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

前言

作为科技考古的手段之一,遥感考古是近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应用领域。在李岚清副总理的亲切关怀和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的批示和支持下,2003年11月4~6日召开了香山科学会议——历史文化遗产信息的空间认识。随后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三家强强联合共建“中国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目前,遥感考古在国际、国内日益引起重视并快速发展。2008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框架内成立了“文化和自然遗产空间探测中心”的相应机构。该机构设在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中心。随着遥感考古技术的发展,遥感考古必将在对各类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发现、研究和保护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在华东师范大学刘树人教授、湖北大学穆桂春教授的指导下,在湖北大学周积明副校长的支持下,在湖北省考古所副所长孟华平教授、原副所长李桃元教授帮助下,中国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湖北省遥感考古工作站于2003年建站。2004年,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开展,在湖北省文物局领导吴宏堂研究馆员、王风竹研究馆员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湖北遥感考古工作站参加了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开始了将3S技术应用于大型工程文物保护的研究工作。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在大型工程兴建中,不仅会改变该地区的自然面貌和人们赖以生存的客观环境,同时也必然会对这个地区的历史文物造成破坏,并造成该地区传统文化的中断。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如何把文物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是各界人士努力的目标。长江三峡峡江地区与奉节以西分属于四川盆地巴文化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楚文化两个不同的文化系。2005年底,应三峡工程文物保护工作的总结和整理需要,湖北省文物局设立了湖北省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的专项课题十余项,“三峡湖北库区文物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研究”是其中的一项。本书是“三峡湖北库区文物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研究”的部分应用成果,主要提取了长江三峡湖北库区文物保护信息系统的重要古遗址资料,并收集了三峡重庆库区的主要古遗址资料,初步研究了三峡库区聚落文化的时空特征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笔者是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工程专业博士,考古专业知识较缺乏。研究工作中,孟华平、吴宏堂、王风竹、李桃元教授及武汉大学余西云教授给了笔者不倦的指教和研究方向的指引;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所的李仁东研究员和赵洪工程师提供了大量的无私的帮助;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龚胜生教授在书目结构方面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湖北省文物局李雁馆员在资料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生李诚、武丽萍、刘建红对三峡湖北库区文物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李诚为本书的插图做了许多细致的工作,尤其要感谢的是武汉大学余西云教授,他不仅在项目立项设计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还对书稿进行了逐字逐句的修订。在此谨向他们表示我无尽的感激之情,感谢他们时间上和观点上的无私奉献!由于作者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书籍目录

前言1  地理信息系统(GIS)与考古研究  1.1  考古发现与科技考古的出现  1.2  科技考古与空间信息    1.2.1  科技考古的出现与区域考古信息系统    1.2.2  科技考古内容的界定与文物的时间和空间信息    1.2.3  遥感考古与GIS  1.3  地理信息系统(GIS)考古的优势    1.3.1  古遗址的普查和定位    1.3.2  考古专题空间信息管理    1.3.3  研究文化相互作用及聚落变迁与环境的关系  1.4  地理信息系统(GIS)聚落考古研究现状2  空间信息系统与空间分析技术  2.1  空间信息的组织与管理    2.1.1  地理空间和空间信息系统    2.1.2  GIS数据组织结构    2.1.3  多源海量空间数据管理    2.1.4  文物保护专题空间信息系统  2.2  空间分析与GIS应用深化    2.2.1  空间分析——GIS应用深化的重要标志    2.2.2  主要空间分析方法介绍      2.2.2.1  空间信息查询      2.2.2.2  空间叠置分析      2.2.2.3  缓冲区分析      2.2.2.4  数字地形分析3  长江三峡库区古聚落信息提取  3.1  三峡文保是全方位区域聚落研究的契机    3.1.1  长江三峡工程时间表    3.1.2  长江三峡工程文物保护  3.2  长江三峡库区区域概况    3.2.1  长江三峡地理概况    3.2.2  区域文化概述  3.3  三峡库区古聚落信息的收集处理    3.3.1  古聚落信息的甄选和整理    3.3.2  长江三峡库区古聚落分布点图层的制作  3.4  三峡库区古聚落环境信息图层的制作    3.4.1  等高线矢量化    3.4.2  遥感影像数据处理    3.4.3  河流和行政区图层矢量化    3.4.4  建立数字高程模型4  三峡库区古聚落空间分布格局探讨  4.1  三峡库区古聚落分布环境概述    4.1.1  三峡库区地域文化与环境特征    4.1.2  三峡库区古遗址空间分布总体特征  4.2  基于空间分析的古聚落分布格局研究    4.2.1  遗址空问信息查询与显示    4.2.2  基于空间叠置分析的遗址分布特征分析    4.2.3  基于缓冲区分析的遗址与河流关系研究    4.2.4  基于数字地形模型的聚落分布格局研究      4.2.4.1  遗址分布与海拔高度关系分析      4.2.4.2  遗址分布与坡度关系分析5  三峡库区古文化遗址序列演变探讨  5.1  三峡库区古文化遗址序列信息提取  5.2  三峡库区古文化性质的承继性分析  5.3  三峡库区古文化序列演变特征分析    5.3.1  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5.3.2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5.3.3  夏商周时期    5.3.4  秦代以后  5.4  三峡库区古文化序列演变研究小结6  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附录已发表论文致谢

编辑推荐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三峡库区聚落考古研究(戊种第3号)》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三峡库区聚落考古研究(戊种第3号)》内容简介:聚落是文化与环境信息最丰富的载体,其演变深刻地反映了社会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变迁。聚落分布和演化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三峡库区聚落考古研究(戊种第3号)》充分利用三峡地区考察和发掘报告及已经出版的文献资料,提取遗址点的各种特征信息及相关占环境研究的已有成果,在收集区域多源环境信息的基础上,利用CIS的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二峡库区古遗址的空间分布与自然环境,如地形、坡度、河岸等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古遗址分布格局随时间的演变的特征及历史承继性。GIS技术在我国考古领域的应用,正处于一个深化期,即开始从考古制图、数据库和统计分析等为主的研究领域,转向以区域整体为单元充分进行信息发掘和以区域文化的发生和发展为系统的深层次的研究领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三峡库区聚落考古研究(戊种第3号)》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三峡库区聚落考古研究(戊种第3号)》可供聚落考古学和历史地理学等方向的学生和专业人士阅读和参考。

图书封面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三峡库区聚落考古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