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曲的樞紐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040705
ISBN:9789867896797
作者:約翰.狄克森.卡爾,譯/王瑞徽

作者简介

去國二十五載的約翰.芳雷,在胞兄杜德利過世之後,成了芳雷家族唯一的爵位和財產 繼承人。當時年少輕狂的十五歲少年,如今回國已蛻變為行止嚴謹的四十歲紳士,並娶得 青梅竹馬的美嬌娘。約翰坐擁芳雷宅園數年,儘管寡言不善社交,儘管村民對他不甚熟悉,但從未有人質疑他 的身分。然而,一名來自美國的派翠克.高爾先生在律師陪同下登門拜訪,宣稱他才是如假包換的 約翰.芳雷。他滔滔述說二十五年前搭乘鐵達尼號前往美國的往事,在船隻 沈沒他獲救之後的局面演變;最令人訝異的是,他對十五歲之前的小約翰一清二楚,連 只有當事人才知情的秘密......

約翰.芳雷?派翠克.高爾?誰是真材實料?誰是冒名頂替?就在檢驗指紋真假立判 的前一刻鐘,約翰.芳雷俯溺在花園水塘中,難道他心虛羞愧自我了斷嗎?


 歪曲的樞紐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在歪曲的地震中,我读完了《歪曲的枢纽》。这是我继《三口棺材》之后,阅读的第二本卡尔的小说。译林的《三口棺材》因为翻译问题一直为我诟病,这次的《歪曲的枢纽》采用了台版的翻译,至少在阅读上轻松许多了。在写书评之前我查了查资料,这本书是卡尔的三大杰作之一(另外两本是《三口棺材》和《犹大之窗》)。不过我很奇怪地既不为这本书的诡计感到惊艳,又不为卡尔的名声而崇拜地五体投地,难道我真的对欧美推理有偏见?在花了很多时间理清书中人物关系,重新在脑子里过滤了一遍诡计之后,客观讲来,诡计本身虽然不见得很公平,不过卡尔在营造气氛和结局意外性的设定上,考虑到卡尔所处的时代,也算是杰出之作了。抛开诡计本身,这本小说的故事也蛮有意思的:一名来自美国的帕特里克·高尔先生在律师陪同下登门拜访,来到英国肯特郡的芳雷庄园,宣称他才是如假包换的约翰·芳雷。他滔滔述说二十五年前搭乘铁达尼号前往美国的往事,在船只沉没他获救之后的局面演变;最令人讶异的是,他对十五岁之前的小约翰一清二楚,连只有当事人才知情的秘密……约翰·芳雷,帕特里克·高尔?谁是真材实料?谁是冒名顶替?就在检验指纹真假立判的前一刻钟,约翰·芳雷俯溺在花园水塘中,他的死是自杀还是他杀?真与假的对质在这本小说中是一个很容易引起读者兴趣的开场白。带有浓重火药味道的对辩在双方展开,在提出指纹验证的同时达到高潮,等待验证结果竟是暴风雨之前的短暂宁静,约翰·芳雷的意外身亡为这场真假之争画上了一个半途上的感叹号,接下来故事也由此走上了岔路,小说转入到对案件的调查中,惯有的欧美温吞水式的节奏。这也是我花了很长时间才读完这本小说的原因。如果谈论诡计,这次的诡计是一个广义的密室,而且同时运用了机械诡计和心理诡计,这也就是黄金时代推理小说赖以生存的两大支柱了。能够同时在一本小说中融入这么多推理元素,这本书也并非浪得虚名。实话说黄金时代的推理小说我真的看得不多,除了很多年前看过阿婆的几本书(貌似都还是缩写版),大二时看过几本范达因,之外这样纯正的解谜小说就很少涉及了。或许有的人喜欢风格多变的日式推理,而有的人却崇尚古典朴素的解谜小说,见仁见智的问题。看的日系推理小说多了,偶尔自己也想换换口味。虽然我自己并不是很喜欢黄金时代太过纯粹的解答,不过这可以使自己更多的关注推理本身,细细品味诡计,重新进行推演和思考。与日系推理常常能够对小说形式进行讨论和比较不同,黄金时代的小说,只需要关注内容即可。不过,谈到内容,或许是东西方的写作方式不同吧,《歪曲的枢纽》书中对于人物的介绍更多地是采用侧面,而非正面介绍,这也给我阅读造成了不少的困扰。虽说这样小说的语言幽默了很多,不过中国读者阅读起来,很多时候就变成了冷笑话。我真诚地建议在翻译的时候不必完全按照原文,而应当适当地照顾一下中国文化的叙述习惯,让读者能够轻松地掌握小说的脉络。
  •     真不晓得是否该把文学中“小说”这个概念割裂成各个分类按“推理小说来说,毋庸置疑,《歪曲的枢纽》是很强的一部,在一个个接续发生的悬念中能让你一直追随下去。遗憾很多,比如人物的描写,人物的刻画,社会背景的描写,这里对《歪曲的枢纽》真的太多的不满意,迪克森卡尔非常任务观念的交代,让人物苍白,时代和社会变得可有可无,如果一切仅仅是为了这些悬念服务,那不是太无趣了么?并非要求他把作品写的很厚很复杂(其实迪克森卡尔的每一部长篇都比较复杂),而是对作品的一种不满足,至少是觉得还有不少取悦于读者的余地。就想作品一定不要冗长,但如果精简到枯瘦也是一种遗憾,作为“小说”的一种遗憾。这里我不知我是否对“推理小说作家”们有些苛求了,如果阅读是愉悦的,如果这种愉悦不能充分,我还是表达了这些想法。个人偏见。
  •     这么好的书为什么还没有人评论?典型的卡尔之菲尔博士风格,充满想象力,诡异,好看的故事,前世今生。凶手自白很长,菲尔博士在哪里走对了路子,以及哪些问话是致命的,都清清楚楚,像极教科书。除此之外,这本书给人的推理之外的感受更让我欣赏。所谓“歪曲”书的名字叫《歪曲的枢纽》,这个词在故事的前半段完全没有被提到,让我几乎忘记,而当前尘往事的回忆越来越深入,这个词的轮廓开始变得清晰。我以为所谓的“歪曲”和“枢纽”,是有它的寓意在的,而这样的枢纽也的确是整个故事的关节所在。否则,这本书就只是随便某一本的阿婆小说,扯出一段几十年前的旧事,方便清点或者搅浑当下的人物关系。故事的关节就是泰坦尼克号沉没的那一个晚上,它卡在中间,导向了两个主人公日后命运的巨大变化,但是无法改变他们性格中固有的那些东西,命运和性情的矛盾冲突或许在那个时候就注定了日后悲剧的发生,这是完成悲剧的第一个条件。而完成悲剧的第二个条件,则是有些人,在错误的时间遇见了错误的人。鉴于可能泄底,容我不能多说。想到这里的时候我感到很恐怖,没有人会在生活中碰到像《歪曲的枢纽》这样富传奇色彩的经历,可是,在错误的时间遇见了错误的人,不是日复一日在各种各样人的身上不断发生着?而后果,大约还是有推广的意义的,只是没有谋杀这样突然痛快地当头一棒,误会的力量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点一点达到它嘲弄的终点,我们并不自知。我以为这才是所谓“歪曲的枢纽”的真意,所有的人物关系都是拧着的,这种歪曲是破案的关键,也是卡尔对我的耳提面命。关于悲剧的误解最近常常想到主流与非主流的问题,几千年来的人类世界充斥着主流观点统治一切的气氛,这倒也罢,关键问题在于,被主流观点完全占据脑海的人会非常自以为是的妄自揣测其他人的想法,而结果往往是,把主流想法强加于非主流的人群。现在奇奇怪怪的人群越来越多,这样的强加于人,也始终不绝。回到故事当中,我们去看一看正常人所以为的悲剧:在书里那些超出主流社会之外的人,他们或许根本就不以为这是个悲剧,只是另一种生活状态而已。他们都是被卡尔描写得很真实的人,真实到可以一样的在生活中找得到,然后一样的被人不断的误解。是我们读书的人在不断得以主观的方式给出我们自己的判断和评价,等待最后在人物心理活动方面的大跌眼镜。我不以为戴上所谓“悲剧”帽子的作品就是伟大或优秀,我更喜欢那些跳出常识之外的,尖锐的生活。而卡尔本人,我以为他之所以会写出这样的人物,根本就是因为他也是游离在主流社会边缘的人。也许抛开律师职位不算什么,可是他的这一句话却让我深深感动,“我只想写侦探小说,我指的不是那种旷世巨作之类的无聊东西,我的意思是我就是要写侦探小说。”这一句话让卡尔奇特的身份,还有他“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奇特的写作习惯再不突兀。我开始深深的敬佩这位作家,比起EQ苦苦的要把侦探小说与那些“无聊东西”放在一起比肩的动作,卡尔显得多么轻松多么享受多么自我。大约,EQ是主流世界里的强人,而卡尔,是非主流世界里的高人吧。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4星半
  •     最喜爱的卡尔作品之一
  •     1938。密室之王三大经典之一。
  •     其實吧。我覺得詭計有點耍賴。。。
  •     其实我不想把已经看过的书再收藏一次,可它就是一次次执著地出现在“豆瓣猜”上……motherfucker!
  •     ★★★作为入选十大密室的名著难以令人满意。从手法上而言,核心诡计对于读者作者可以通过含糊其辞的方式暗示,但对于书中当事人难道不是一目了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某项技术已能以假乱真?况且最终所谓不可能犯罪还依赖于目击证人的伪证。此外,菲尔博士居然默许凶犯的潜逃,任其远遁异国逍遥,而且凶犯显然毫无忏悔之意,最终都在夸耀自己的犯罪事实。部分读者认为凶犯只不过是对自己当年的受难对被害者加以报复,但当年事件只是凶犯单方面陈述,是否真实难以判断。不管以何理由都不因以私刑的方式剥夺他人性命应该是此类小说的原则,此作对凶犯结局的处理方式对于古典推理小说而言实在是三观不正。
  •     作者的某个欺骗不可原谅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