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

出版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79-12
ISBN:SH10093-302
作者:萧红
页数:221页

内容概要

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1911年6月2日生于黑龙江呼兰县,1942年1月22日病殁香港。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等。幼年丧母,父亲性格暴戾,她只有从年迈的祖父那里享受到些许人间温暖,寂寞的童年形成了萧红性格中孤独、敏感、矜持而又倔强的一面。
1927年到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了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对绘画和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秋离家出走,几经颠沛流离。1932年秋与萧军同居,结识了一些进步文化人,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同年10月与萧军自费出版了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萧红的早期创作多取材于城市失业者或贫苦农民生活,被认为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的进步倾向。1934年春“两萧”取道大连流亡至青岛,萧红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中篇小说《生死场》。同年11月“两萧”到达上海。在鲁迅的支持和帮助下,1935年12月《生死场》被列为“奴隶丛书”之三出版,鲁迅为之作序,称赞其所描写的:“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它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尤其是农村底层妇女的艰难生存状况,描述了他们的觉醒与抗争。《生死场》使萧红在30年代文坛上崭露头角。这一时期萧红还写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与散文,并结集出版了《商市街》、《桥》等作品集。
1936年7月,为摆脱精神上的苦闷,萧红只身东渡日本,同年年末返回上海。抗战爆发后即辗转汉口、临汾、西安、重庆等地。1938年8月与萧军离异,与端木蕻良结合。此年被视为萧红创作前后两期的分界。1940年春与端木同抵香港。此时的中篇小说《马伯乐》以犀利的笔锋表现了幽默和讽刺才能;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则被茅盾称为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同时,它又表达了对国民团体盲目、愚昧、麻木、残忍等等劣根性的忧愤和悲悯,被越来越多的后人认为是继鲁迅之后对国民心态的开掘和批判的力作。这一时期萧红的创作在艺术上日趋成熟和辉煌,然而她的病体却日渐不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战火纷飞中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年仅31岁。
在短短的8年创作生涯中,萧红留下了60万字的文学财富,她的作品乡土气息浓烈,叙事风格细腻深刻、委婉动人,尤其是在小说文体上作出了很大的创新。海内外许多文学批评家认为,萧红以自己的女性之躯跋涉过漫长的道路,以女性的目光一次次透视历史,终于站到了与鲁迅同一的高度,达到了同一种对历史、文明以及国民灵魂的了悟。

书籍目录

呼兰河传
序(茅盾)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尾声

作者简介

《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小说共分7章,前有序后有尾声,著名文学巨匠茅盾作序。本书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与特色。
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 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讲述了作者的童年故事。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她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种“孤寂与苦闷”的情怀,其实也可以从这一角度予以理解。


 呼兰河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5条)

  •     看着书的过程是--汤唯--黄金时代--萧红--呼兰河传,可以算作萧红童年回忆录,惊叹于萧红对身边人和事细微的观察,细腻的感触,敏感的神经,一切跃然纸上,仿佛也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的影子,很多描写好想在上面标上+10086啊 哈哈,值得一看~
  •     第一次读萧红的作品。《呼兰河传》以一部回忆录的形式,展现了呼兰河这个小城的百姓、风气、思想,以小见大,正如当时中国。读到后面,有关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的故事,让我看到了鲁迅的影子,怪不得有越来越多的后人评论此作品是继鲁迅之后对国民心态的开掘和批判的力作。第一次接触萧红这个名字是在大一第二学期的课上,那会只顾应付考试,不断去背诵对她的定义,对她的分析,对她的总结,而并未读过萧红的作品。课本上,PPT上,尽是一些理论,一些死板的语言。“东北作家群指的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沦陷区流亡到关内的一批青年作家,主要有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等人。他们来自被占领区,身受日寇侵略之苦,在作品中描写了东北人民的生活和他们英勇的抗日斗争,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 他们的作品大都充满了关东的地方色彩和粗犷的气息,表达了东北人民所承受的亡国之痛和顽强的反抗精神”。那是对萧红最初的印象,哦,萧红是一个很厉害的女的,一位创作力特出的天才女作家。而真正在我心中定义下的萧红,是在阅读了《呼兰河传》之后。这部作品已经是萧红写作技艺很娴熟的表现了吧。真的,她的语言很平淡,絮絮叨叨之间,却不觉得烦,反而里面的小人物感到很怜惜。萧红很擅长对人物的细腻描写,这也许和她多情敏感的个性有关。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每时每刻都在为了自己的生计而奔波劳动着。即使是小小的回报也觉得很值得。他们有的生活在别人的眼光里,邻居们说这个小团圆媳妇“一点儿不知道羞,坐到那儿坐得笔直,走起路来,走得风快”,“才不知道羞呢,头一天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有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正如冯歪嘴子,“他在这世界上,他不知道人们都用悲伤绝望的眼光来看他,他不知道他已经处在了怎样的一种艰难的境地。他不知道他自己已经完了。他没有想过”。不管是谁,三姑六婆也好,小团圆媳妇、冯歪嘴子也好,我都会对他们产生浓浓的悲哀,他们的双眼和心灵已经被蒙蔽了太久太久了,有时候这个时代就是如此不公平,信息封闭,视野局限,导致了他们的心灵扭曲,害了人却还不自知。但是没有办法,根深蒂固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就是害人不浅。萧红默默地写作,我真的看到了鲁迅的影子,那刀子,很具杀伤力。即使对小人物愤愤不平,我还是想要继续读萧红的作品。
  •     沈从文从不给人负担,他的边城是可以"睁眼"看的。我还记的年轻的高中语文教师念他的文章时悠然的样子,真是赏心悦目。他的湘行散记写的那么美,完全归结于岸边的情人正在等待他的归来。郎才女貌,遂成佳话。如果沈从文属于右派,萧红就是左派了。同样写乡土,沈从文的是庙廊,山歌,水埠,村庄。所谓的文人情怀吧。萧红的却是泥水,荒野。她只有悲苦与凄凉。萧红是个悲剧,所有人都这么说。她为了逃婚离家出走。之后贫困交加。民国四大才女中还有一个离家出走,这算不算是巧合。还有她可怜的童年,缺乏疼爱。悲悯自此而来。萧红一生与贫困苦难为伴,悲剧紧贴她的肉身,用她自己的话说,一生走的是败路。如果没有敏锐的痛觉,不会写出具有苦难性质的文字。衰败与死亡,直到这现在这个时代,她的写作及写作风格都算不上过时或许称得上超时代。拥有敏锐的痛觉,触觉,是一个人的天分,亦是一生不幸的源在。持续痛疼,摧残的不仅是一个人的心血还有她的灵魂。直至颓败,消殆致尽。五四后那段时期是最好的江湖。一朵朵奇葩,一代新秀俊才在那个风华绝代的舞台上诞生。即使昙花一现,也会有夺目的星光划破凄夜长空,成为绝响。萧红就是一种绝响。作为女作者,与张氏的第三眼,冷眼看穿不同。第三眼需要的是站立边缘的冷酷对峙。萧红的心太柔软。并且萧红的视野始终探在穷人那边,身心都在。伍尔夫说,女性风格即写作自由。同样的小说诗化,萧红无师自通。她的写作风格已超越时代。没有主角,没有中心,小说不再是小说,支配力量不再是人物,不是场景,而是由命运自己操控。文字不再对任何人忠实,它只对个人的生活体验忠实。总有一天你会独自发现,你不曾对任何人动情,不被任何事物捕获,你只会死在自己的身心深刻体验中。她一定在某一个时刻是自由的。与生活面对面呼吸,吟唱,倾诉,不是沾沾自喜,而是尘埃落定,大器浑成。于其说她一生坎坷漂泊,不如说她飘荡于自己诗意的天空里。只是她已被埋没太多年。不被世人重视,就算被提起也局限于“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茅盾语。不够,远远不够。那不是一曲牧歌。不是静谧田园。萧红最后沦落于香港,病魔缠身,写回忆录,写呼兰河传。“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 她这样喃喃而语,已飘荡在枯死的生命边缘。除了孤绝品质,绝世才华,她一无所有。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悲者如斯,不忍卒视。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小说描述了东北的普通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于他们生活的无奈,一代一代过着行尸走肉般的生活,作者渴望他们发生改变。
  •     逆来的,顺受了。 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 一个广阔又荒凉的世界,一个荒谬又愚昧的社会。 心酸却又无能为力的感觉。 等哪天,去呼兰河看看。
  •     呼兰河传是现当代长篇小说经典,萧红用自己的视角描绘了自己的童年,的确未从书中读到一些童趣,反而每个故事都有些凄凉和悲哀。书中的一些场景也让我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因为小的时候还没有现在这样的现代化生活,人与人之间民风淳朴,也有一段有趣的童年记忆,模糊记不太清。
  •     作者看似简单朴实的文字却勾起了我的童年回忆,夏日傍晚,被照的暖暖的阳台,微微发热的水泥地,一只蘸着水的毛笔,几个稚嫩的毛笔字,一把永远对着我的蒲扇,还有我的永远微微笑的奶奶。
  •     畅游呼兰河
  •     看得一阵一阵发冷。萧红如此犀利。萧红如此疏离。
  •     文字简单,描写细致,这是一个讲故事的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慢慢讲述着昔日的种种,人,事,景,物,琐碎的语言,却具有极其浓郁的生活气息,勾勒出一幅又一幅生动的画面。没有华丽辞藻的修饰,只有最动人的描写,鲜活的人,生动的场景,淡淡的文字,一切都很好。在作者的讲述下,我们仿佛也回到了她生活的那个年代,和那个孩子一起,看着身边的各种各样的人,发生的各种故事,会有很强的代入感。静下心来,细细体味,真的是本不错的书。
  •     曾经不寂寞的童年 现在看来百般寂寞
  •     今天一气读完。倒不像小说。前三章是个很好的风土人情散记,写穷游锦囊的人是不是可以学学这种带抒情的散文式城市介绍?后五章各给一个人物立传,白描式写了那些八卦愚昧混蛋的看客们,低级趣味的人最期待看别人不幸了,任何时代都是的。 大概感觉得到萧红怀念的是那个地方、物件、吃食,然而对人可是深恶痛绝的。 於我心有戚戚焉。
  •     第一次看萧红的书,第一次知道她是源于时光网对电影《黄金时代》的推荐,电影讲的就是像萧红这批知识文青的遭遇,还记得是女神汤唯主演的,《呼兰河传》描述的镇子是一个封闭,安静,孤独的,国内早期的鬼神传说、当地的风俗迷信,整书最心疼的是团圆媳妇、死的太可怜了,稍微有点正能量的是冯歪嘴子死了媳妇还能那么平静地养好两个儿子......
  •     冷静又荒凉 可是并不喜欢
  •     二十年后首次重读,童年记忆历历在目,萧红的冷静笔触令人凄然,笔间深情则让人感同身受!
  •     读起来就像是看城南旧事的电影一样,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却把这世态炎凉人生多艰尽收眼底。风轻云淡背后却惊起波澜。最后对冯歪嘴子的描写,又何尝不是作者自己的信念与挣扎。 祖父死了,回忆也结束了,萧红的磨难却刚刚开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
  •     所有平常的琐事在小朋友的眼里都是有趣的 像巴金先生写的前言 书里有种寂寞感 即便是那样的琐碎 她也审视怀念 很口语话得写法 感觉汤唯一直在给我读呼兰河传…穿越的不要不要的……
  •     豆腐是硬通货
  •     那荒唐、无聊、麻木、愚昧、吃人的年代其实并没有过去很久,也许它还正在到来
  •     才气
  •     也许冷清,也许寂寞,但依然值得读下去。
  •     看名字不感兴趣,开始看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真的好好看,给我的感觉就像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独孤》。看完汤唯的电影更是爱上了萧红。
  •     可能读的太快并没有如其他读者一样感到震撼,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团圆媳妇那章,旧社会真的是太可怕比洪水猛兽还要让人害怕,心疼那个时代的所有人
  •     团圆媳妇、有二伯形象印象很深。写了一群平民百姓的无聊和作死,以及另一些人被卷入别人的无聊和作死而死的故事。
  •     文人写故乡最是感人,萧红一生坎坷颠簸笔下的文字却是一派纯然。“他觉得在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他不管他自己有这份能力没有,他看看别人也都是这样做的,他觉得他也应该这样做。于是他照常的活在世界上,他照常的负着他那份责任。”
  •     这位女性本身的性情就令我欣赏。其文字更有其自身魅力,全中国有千千万万个呼兰河,但只有一个萧红。
  •     看下来,我怎么想起了《红拂夜奔》。心里荒凉,有些微光
  •     封建迷信的荼毒就像一场永远无法结束的瘟疫腐蚀中国人闭塞的灵魂。
  •     看到绝望,又给人希望。
  •     因为kindle包月到期就找了一本免费书,因为以前读过一篇丁玲悼萧红的文章。 但从第一页的严寒开始,我就被吸引了,只因为我在东北的深秋里。 所以在图书馆找了这么一本,印刷错误很多,但比新书和电子版好多了。 后来又读到熟悉的火烧云和小团圆媳妇之死。 也想着别人和自己关于读书的某种幼稚可笑的心理。
  •     5.18下完。病態的社會,病態的人,然而卻存有希望,不過這希望能渺小,愚昧貪婪自私依然存在。
  •     平实的语言描绘了萧红幸福而快乐的童年 对比小团圆媳妇 真是人各有命
  •     总之很好看。故事娓娓道来。一点不做作。身心愉悦。
  •     犹记小学课文火烧云,长大后又在呼兰河传里看到,别是一番感受。在轻快的第三人回忆的笔触下原来是孤寂。之所以萧红是我喜爱的一位女作家,大抵是在选修课上记忆深刻的争论。
  •     怀念小时候的同时又描述了封建思想的可怕
  •     平静之下有汹涌
  •     人生何如
  •     是本可以坐着看一天的书
  •     不是这一本,只是用来标记,不过,整本书有一种细腻的质感,令人着迷
  •     萧红对细节的表现把握的很好,特别擅长写黑土地上的人民
  •     童年回忆系列
  •     2013年底读,笔法清新有童趣,故事却让人悲从心起。
  •     前进的是技术,踏步的是人性。
  •     小说营造了自由的氛围,带有强烈的散文色彩。
  •     从灾难的岁月到呼兰河传~ 人生啊~难割舍是一次久违的离别~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     喜欢萧红
  •     爱你的呼兰河稻花飘香,爱你的文笔细腻动人。
  •     文字朴实无华,然而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感情却让人感同身受。特别是结尾的呼兰河这个地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眼泪几乎流下来了。
  •     朴实无华的文字但却处处感人至深。
  •     人生是因为什么才有了这么悲凉的夜?
  •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     童年很美,她写回忆时的心境怎样呢? 面对自己的老少面、鲜活苍老的对照,是笑是叹。 处处可见描摹过程中牵带得人的蒙昧,可就是生活造就了人。 面对自己与家乡关系的又爱又恨,逃脱与甜蜜,理清维系价值的东西便很重要吧。
  •     真实描写中国乡村情景,祖父的善良与爱,萧红小时候的生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