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堂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8-10
ISBN:9787214002075
作者:[苏]奥列西·冈察尔
页数:387页

内容概要

奥列西·冈察尔(1918—)苏联乌克兰作家。出生于波尔塔瓦州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丧母。1933年中学毕业后当过区报编辑,不久入新闻专科学校进修,3年后任州共青团机关报编辑。1938年考入哈尔科夫大学语文系,并开始文学创作。他早年创作的小说刊载在《祖国文学》等大型文学月刊上。其中《繁茂的樱桃树》等小说以其民族风格和浓郁诗情引起文坛注目。卫国战争期间,他始终战斗在反侵略战争的第一线,多次立功获奖。战后,他先后毕业于第聂伯罗波德罗夫斯克大学和乌克兰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生)。他的长篇三部曲《旗手》(《阿尔卑斯山》、《蓝色的多瑙河》、《金色的布拉格》)发表于1946至1948年,小说以磅礴的气势歌颂了苏联人民在卫国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受到广泛好评,并获1948年度和1949年度斯大林奖金。四十——五十年代的其他重要作品还有短篇小说《永不掉队》(1949)、短篇小说集《从维尔霍维纳来的玛莎》(1954)、中篇小说《塔弗里亚》(1952)、《让火花燃烧起来吧》(1954)、长篇小说《大地在咆哮》(1947)、《彼列柯普》(1957)等。六十——七十年代的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人和武器》(1960,获1962年乌克兰国家奖金)《小铃铛》(1963,获1964年列宁奖金)、《大教堂》(1968)、《飓风》、(1970)、《爱情之岸》(1976,获1978年全苏工人题材优秀作品奖)等。80年代他又发表了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长篇小说《你的朝霞》(1980,获1982年苏联国家奖金)。现任乌克兰作协主席、科学院院士,苏联作协书记和苏共中央候补委员。

作者简介

这部作品,初成于60年代末,最初以乌克兰文发表在《祖国》杂志上,问世不久,它就遭到了非难。后来,正当《各民族友谊》杂志把它译成俄文、准备转载时,遭到了官方正式禁止,被禁锢达20年之久。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60年代,正值苏联前领导人赫鲁晓夫行将下野而勃列日涅夫即将出掌最高领导的政权更迭年代。小说故事发生的场所,作者安排在第聂伯河地区的一座大工业城市里,这一点是颇为耐人寻味的。继赫鲁晓夫之后成为苏联最高领导的勃列日涅夫及其主要助手、政策顾问们,都是从第聂伯河地区发迹起来的,因而被西方称作笫聂伯帮。小说作者虽然也通过书中人物批评了赫鲁晓夫执政后期农业政策上朝令夕改、交化莫测的主观主义做法(在苏联的政治术语中,叫做唯意志论),但在小说的主要篇幅中,作者以窥豹一斑的方法,通过暴露笫聂伯河畔这座大工业城市的问题,揭示了两届政权更迭时期苏联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官僚幸义弊病.这就等于否定了刚登上最高领导岗位的勃列日涅夫以往那些赖以发迹的政绩.匿此,这部小说兢难免遭到被禁的厄运。
《大教堂》的故事情节,围绕两条线索展开,其中一条是保存还是折毁一座古代九顶敬堂的斗争。那座教堂,不啻是一件18世纪哥萨克营造艺术的珍品,也是时代精神一脉枢承的尔征,历史的见证,人民心目中的一座圣殿。这场波及最高领导层的争论,不仅涉及如何对待历史文化传统问题,而且揭示了卷入这一斗争的各种人物的面貌和内心世界,触及到他们各自的道德标准。
小说中不乏对官僚主义的猛烈抨击,但作者着力批判的,是以弗拉基米尔·洛博达为代表的崛起中的官僚阶层。洛博达本来也是来自工人,他的父亲是共和国功勋炼钢能手,他的哥哥,在卫国战争的战场上英勇献身,因而,洛博达一家在工人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影响,然而,这种影响和威望,被弗拉基米尔·洛博达利用来作为投机钻营、向上爬的政治资本,而一旦达到目的之后,就把年迈的父亲抛却一边,成为一个背离工人,丢弃历史文化传统的鱼肉人民、巧取豪夺的新官僚。作者淋漓尽致地捣露了他的伪善、凶恶本质和他在群众中的孤立,揭露了他的为人道德对人们思想的毒害。
与此同时,作者以满腔热情歌颂了以老一代炼钢工人伊位特·洛博达和炼钢能手巴格莱一家为代表的工人们无畏、正直的品格,赞扬了他们为维护美好的自然环境和纯洁的社会环境而进行的脚踏实地的忘我劳动,反映了他们为维护历史文亿传统、维护入与人之间真诚、互爱的若系而进行的斗争。


 大教堂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阅读时,我只是单纯地被作者纯真的感情所吸引,他的文字就像干净、透明的空气,沾染着清晨露水的气息。读完后,才发现作者并没有强行灌输某一种观点或价值观,表面上这是一部批判苏联官僚主义的书籍,但它并没有把官僚们写成样板戏中那种十恶不赦的大坏蛋,而是间接写他们的“无知”与“可怜”---例如,一个到处做以“爱情”为主题的演讲的官员,在台上自我感觉良好,说得头头是道,而实际上他压根就不懂什么是爱,他从来没有真正爱过任何一个人。这无疑是作者对“形式主义”的一种嘲讽。又比如,在写到顶头上司(一个教条主义者)让巴格莱(男主人公)写检讨时,巴格莱虽然在行动上拒绝了,但他的心理活动很微妙---他并没有去仇视这些教条主义者,而是认为“不能把生活建立在怀疑、不信任的基础上,也不能按照仇恨的信条生活。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某种最高尚的东西---对团结、支援、兄弟友情的追求!”哪怕是对破坏、毁灭这类行为,作者也缓缓以骄傲的、老者教育小孩的口气来叙述---“尽管脑瓜里还是空空的,还没有做出任何一件对社会有价值的事情,他却已经忙着要为某个莫名奇妙的项目而去捣毁、根除、清扫一切旧的东西了。”这里其实也部分揭示出了书名的含义---教堂其实是父辈遗产的隐喻,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他保持着对久远的过去的记忆,那些流传下来的集体的人类的结晶(特别是精神的遗产),才是经得住事件考验的永恒。所以,这部小说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算是政治批判小说,其实除开政治,作者最想表达的其实是“爱情”和“大自然”的美好。从女主人公的那句“爱情大概就是最大的自由了。”中,也可以窥测到爱情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书中还有一段描写更是凸显了作者的浪漫主义乌托邦式的爱情观---“时间将吞噬一切。每个人或迟或早,……将在宇宙的漫漫长夜之中化作一颗尘粒。或者,这是世界每个生灵的必然命运吧?为什么人要成为一个例外呢?也许,奥妙在于两个人接近了,顷刻间迸发出一阵幸福的光芒,以便随后又重新分离,在永恒的翱翔中熄灭吧。”关于作者对爱情的观点,我个人认为是可遇而不可求。至于另一伟大的主题“大自然”,作者也不惜笔墨来描述,称它为“生命之泉”。“人们哪,你们还不知足吗?世界确实是和谐的,并不是到处都是纷争和混乱!它充满了美,就像这天空充满了熠熠生光的、蓝盈盈的空气一样。即使你内心十分痛苦,大自然中却每一步都有着迷人的景色,只要你善于发现它们……”书中还建立了一种永恒的类似于上帝最终审判的道德观,这也许是书名的另一层含义,象征着惩恶扬善,不能让灵魂打盹儿。PS:无意中发现这本苏联作家奥列西·冈察尔的《大教堂》,封皮旧旧的,1988年出版的,网上资料也少的可怜,读罢发现它一点也不次于雷蒙德·卡佛的《大教堂》,提到“把关人”,人们最容易想起新闻作品,但想想出版界的“把关”更是让人担心---到底有多少好书长久压制在暗室中,而另一些滥竽充数的作品却被媒体大肆重复宣传。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187-189页对城市的描写得很好。作者的细节描写很多,但是感觉矛盾发展地很平淡,而且作者的称谓变化有时让我反应不过来
  •     被禁20年的禁书?缘由何在?沿此思路准备刨根问底,不知是翻译取向的问题还是中国意识形态的“祛魅”,序言所提的“被禁所在”本人并未挖掘出来,令人汗颜之作。
  •     座堂/Ecclesia Cathedralis/Olexander Terentii filius Goncharus
  •     近来皆是读现代、后现代的小说,忽然碰到这么一本书,如有错进时空之感。从其结构、叙述来看,自然是偏于“社会现实主义”的风格,不乏滥情;而结构之松散,却是对这种现实主义的内部消解;最重要的,乃是作品推崇的,乃是哥萨克的粗狂与纯洁,乃是自然、历史风情、人性,而官员们构成的“社会主义”的证券结构,一方面被粗俗化,一方面被架空。此其所以有幸成为禁书欤?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