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萧红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6-1
ISBN:9787512617032
作者:高维生
页数:230页

内容概要

高维生,作家,吉林人,满族。1962年12月生于延边。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滨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出版散文集《季节的心事》 《俎豆》 《酒神的夜宴》 《午夜功课》 《有一种生活叫品位》 《纸上的声音》等。
自1988年开始,先后在《中华散文》 《文学界》 《作家》 《美文》 《青年文学》《散文选刊》 《长城》 《文艺报》 《散文》等报刊发表作品,并获各种奖项。部分作品入选《百年中国性灵散文》 《中华散文精粹》 《新课标语文读本》 《21世纪年度散文• 2001散文年选》等多种选本。

书籍目录

目录
以散文的方式抒写萧红
第一卷 我将离开,我将远行
一件童年的小事
窗前的灯从来不照亮户外
饥饿中的“列巴圈”
欧罗巴旅馆
最后一块木柈子
这就是日子
家庭教师萧军
一样命运的鱼
跋涉的歌者
第二卷 印象与记忆
小人物有二伯
祖父和后花园
冯歪嘴子的幸福
心灵的荒凉
墓地上的荒草在心灵蔓延
主要参考文献
一则读书笔记(代后记)

作者简介

中国第一部以散文形式写成的萧红传记。
萧然空寂,红尘艳艳,这朵冰天雪地里的北国之花,将自己的善,自己的恶,用最真实质朴的文字和盘托出,还原生活的真实面目。三十一年的世间漂泊,留下了她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
何人绘得萧红影,望断青天一缕霞。作者仿佛穿越时空与萧红对话,将自己的真挚感情融汇到文字当中。


 悲情萧红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萧红是被很多读者挚爱的一位女作家,她有卓绝的才华,23岁即写出被鲁迅称为“力透纸背”的《生死场》。也许是由于时代,或还有性格,萧红的生活流离失所,感情生活也一波三折充满坎坷和荆棘。1942年 1月22日,年仅31岁的萧红在沦陷的香港寂寞地离开了人间,去世前一周,她曾挣扎着在纸上写下 “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带着身体的病痛,屡受挫折的情感,最终客死他乡。其才,令人仰视,其命,令人唏嘘。卓绝才华与薄命生涯相互迭加令人倍加痛惜。这一生漂泊流浪的经历,打动了无数人内心的柔软同情,令萧红褪去才女的耀眼光环,像我们的邻家女孩那么接近我们。萧红像一片落花无奈地沉入泥土,化作一支凄凉沉痛的曲子,在文学的空间和历史的时间里飘扬。如何解读萧红,这是文学研究界的一个难题。萧红过于丰富细致的生命信息令无数传记显得苍白无力。萧红31岁的生命蕴涵像一道遥远的美丽的秘境,隐藏在岁月重重尘埃的迷宫之后,等着人们去探秘。走进秘境的途径很多,不同的途径有不同的终点,或远或近,可以看见不同的风景。传统传记多拘泥于“作者生平”的时空叙述,根据时间地点考证记录再现作家的影踪。实际上,作家的生命历程是一条有着迤逦风景的公路,有些人走上公路后把目的定位于计算这条公路的长度,忘记了欣赏窗外的风景;有些人却并不在意公路的长度究竟是多少,在公路上寻找自己心仪的风景,甚至沉醉于美好景致中流连忘返。高维生君的新作《悲情萧红》即是后者。《悲情萧红》是阐述萧红生平的一本视角别致写法新颖的书册,高维生君采用散文的结构方式,以认知诗学的阐释作为经纬,构筑了关于萧红的意象与记忆。认知诗学是二十世纪末迅速兴起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而这两个学科则构成当今认知科学的主要内容。认知诗学是一种诗学而不仅仅是一种源自语言学的文学分析方法,其研究方式是对整个文学活动过程的重估,其诗学的主要特征是对文学一般命题的关注,探讨了文学的功用等基本问题,认为文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交际形式,其特殊性使得它对于发展人的认知能力具有特殊作用。认知诗学的研究目的就是力图在探讨文学与人类交际和思维的关系方面做出贡献。认知诗学目前多运用于语言学学科,在文学创作领域进行的实践相对较少。高维生君是一位性格慎重认真的作家,不喜用什么新奇理论哗众取宠,冥冥之中巧合,《悲情萧红》这部高维生君的苦心之作,恰好成为认知诗学在创作领域内进行应用的这个极新写作方法的一个实验范例。《悲情萧红》由两卷散文组成,第一卷名为“我将离开,我将远行”,分别记述了一件童年的小事、窗前的灯从来不照亮户外、饥饿中的“列巴圈”、欧罗巴旅馆 、最后一块木柈子、这就是日子、家庭教师萧军、一样命运的鱼、跋涉的歌者;第二卷名为“印象与记忆”,分别记述了小人物有二伯、祖父和后花园、冯歪嘴子的幸福、心灵的荒凉、墓地上的荒草在心灵蔓延。熟悉萧红的读者看到这些题目定然会有亲切感油然而生,因为上述字词大多出现于萧红的散文与小说中,是萧红生命中的散落四处的关键词。高维生君在重述这些生命故事的时候并没有一味做机械复述,而是对萧红的生命活动过程进行了一次文学与文化的重估。比如在“一件童年的小事”里面出现了三个叙述声音,一个声音是萧红的散文《蹲在洋车上》,一个声音是鲁迅的《一件小事》,一个声音是高维生君的,他讲述萧红童年的一件小事,在讲述的过程中,他记起了鲁迅的一件小事,他说:“鲁迅生长在阴柔的南方,萧红在粗犷的北方长大。他们的文化背景不同,年龄相差那么大,但对于生活中这么一件普通的小事情,在他们的心中是那样的重,小人物是他们一生的关爱。萧红二十多岁,她的祖父多年前死去,她在街头没有再发现有钱人家的孩子蹲在洋车上。” 在这三个声音中,萧红的声音是孩子气的懵懂的可爱,即使是忧伤,也是安静的淡淡的叙述。鲁迅的声音是冷峻的犀利的,毫不留情的自我解剖,高维生君用鲁迅做鲜明比照更凸显出了萧红的沉静温软与寂寞悲哀。高维生君的声音是理性的清晰的,他重新想象了整个事件的发生,但他不仅仅只有事件再现的想象,他的声音里出现了德国哲学家狄尔泰的回响,他从更深层面寻找萧红的生命精髓:“任何一种生命都具有它自己的重要意义。这种重要意义存在于某种意义的脉络之中——就这种脉络意义而言,人们所能够记住的任何一个时刻都具有某种内在固有的价值,而且,在记忆所具有的脉络之中。它也与这个整体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是非常独特的,因此,通过知识是不能透彻地了解这种重要意义的;然而,它就像莱布尼茨所说的某个单子那样,以它自己的方式代表这个具有历史性的宇宙。”高维生君从哲学与心理学的维度向萧红的生命内里拓展,三个声音交织在一起,出现了一个立体的萧红。高维生君往往能够捕获文学作品体现出的萧红生命里的极为微妙、精炼、细腻的情感,他用主观意识去察觉萧红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这些美学效果,甚至精细搜寻潜意识中模糊、妙不可言的感觉,去把握萧红的心境、性情以及萧红心灵上掠过的稍纵即逝的感受或轻微的感知。他无数次阅读着萧红,搜寻着萧红在时间的缝隙里驻留的影踪。“2003年的初冬,干燥的风挟冬的阴郁,灰云在天空重叠,几天没有太阳的出现。那一年是萧红的第61个祭年,我读新版的《呼兰河传》,这本纪念珍藏版的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是献给萧红最好的纪念。”“2011年9月,我登上列车,去看萧红的呼兰河。”“2012年5月1日,今天是国际劳动节,这一天,我在随着他们的情感起伏,厨房里传来炒菜的响声,我也要吃晚饭了。”“2012年5月12日,我又翻开这本书,看到这幅插图,听到萧红在大声地念诗。”高维生君用自己的阅历、知识、文化背景来体验萧红的经历,让萧红逝去的生命业已冰冷的躯体在自己的血液中温热起来,这个萧红是高维生君的心灵中的萧红的投影。高维生君在阅读萧红的过程中渐次接近萧红,有的时候,高维生君在认识着萧红,有的时候,是萧红跨越时空距离,阐释着高维生君,或者说,高维生君是在通过解读萧红来透视着生命的感觉。比如,萧红守着守着木柈子,在冷屋子中挨冻的时候,气得对自己说:“冻死吧,饿死吧,火也点不着,饭也烧不熟。”高维生君却从火焰想到了加什拉•巴什拉的“火苗单独地是一种伟大的在场”,他暗自慨叹“2012年4月12日,下着细密的小雨,天空一片灰暗,人的心情变得伤感。我看着萧红苦苦地与火搏斗,寒冷乘机作弄她,欺负她无能为力。”他又想起“1997年,在济南一所高校的教室里,一群文人们在为不那么重要的文学话题,争吵得互不相让。”以及路也为萧红写的一首诗,“许多年过去了,萧红/一个同样寂寞的女孩在读你的呼兰河/窗外正值隆冬/心中的冰雪还没有消融”。萧红的生命之所以丰富,是因为萧红有敏锐的感知生命的能力,也因为阅读萧红的人有着同样敏感柔软的心灵。萧红与萧红文字的阅读者,在不同的时空传递着相同的体验,他们隔着时空,却通过同一堆火苗相互取暖。意义和情感的必要整合是认知转向的结果,意义是体验的,这种体验涉及情感,二者密不可分。高维生君正是通过对萧红的阅读提出了自己的理性诉求、情感诉求和人品诉求。高维生君的全新解读使我们可以重新评价萧红的意图、创作和文化的性质。文学研究往往是文学史研究,文学批评通常采取史评范式,很多文学研究家们习惯于以目前文学家都以历史的“时期”和政治区域划分作家:如“五四”作家、抗战文艺作家、国统区作家、解放区作家、“十七年”作家、“新时期”作家等等。作家常常隐没在文化研究的泛语篇中,作家被僵化为身份、特色、年代编织成的笼子里的宠物。我们在喋喋不休的讨论一个作家的出身、时代、文学特色而非她的生活状态与文化构成的时候,这个作家原本多元而鲜活的生命就被打上了一枚刻板单调的标签。作为作家来说,作为作品来说,最重要的是她记得与她书写的人生中不可磨灭的某种记忆。萧红的生命是破碎的,带着自身和时代的双重伤痕,在多年的漂泊中身心俱疲。萧红对故乡的回忆已经在现实的坚壁前跌落的粉碎,她潜在的理性将故乡的一点一滴分析综合,刻画出只有回忆里才有的故乡。高维生君正是在这样支离破碎的印象里结构出一个生动的萧红。他如此尊重与珍爱萧红,他不愿意给萧红以任何定论的评语,在他看来,任何一个结论对于博大灵动的生命来说都是狭隘片面浅薄的,所以他“从写作者的角度,以散文化来描述她,去感受萧红生命的过程,而不是按编年史的方法,排列她一生的历程,钩沉一些在历史中遗忘的往事,加上现代‘味精’的提味。”高维生君还原的是萧红的生命的脉络张力,而非再现生命的事件。无论是文学地理还是文学传记,都是因为文学价值生命价值而有了意义。这是一次认知萧红的诗学之旅,这是高维生君的一次心灵之旅。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作者并不是以时间为线索来讲述,对于不甚了解萧红一生经历的读者来说,读起来会有些难以下咽,很难建构起框架,或者体会到主人公的性格形象和艰难的人生经历。从作者提及的去到萧红不同时期的住所走访感受,可以看出作者花了心思去研究,但整个内容有拼凑之感,可能是因为参考借用的资料太多。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