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典藏全集--散文卷四:1952年以后作品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0
ISBN:9787806990339
作者:张爱玲
页数:144页

书籍目录

关于《笑声泪痕》
羊毛出在养身上
-----谈色,戒
表姨细姨及其它
谈吃画饼充饥
……

作者简介

张爱玲的作品第一次以全集的形式出版;其中收录了一些张爱玲从未在国内公开发表的作品,近2万字。本套图书在内容上和台湾皇冠出版社的版本是完全一样,这套《张爱玲典藏全集》的封面图片首次以张爱玲本人的14张照片作为背景,这在整体的设计布局中不仅保证了风格上的一致,而且也使得这套书相对于其他所谓的作品集而言,显得文化层次更高,制作工艺更精致,视觉效果更唯美。


 张爱玲典藏全集--散文卷四:1952年以后作品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柜子里有一套哈尔滨出版社的《张爱玲典藏全集》说是全集,一共是十四本,却并不全。《赤地之恋》、《秧歌》是没有的,比起十月文艺出版社那套编辑、装帧也差很远。虽不全,偶而摸出来读一读也可解一点文韵上的相思之苦——我有一种怪癖,迷上一种文风若长久不读便犹如多日不闻恋人耳语,十分想念。读过后,又如烟鬼猛吸一口香烟,整个人都舒坦开来。前几天读了收在《流言》里的散文,归为1939~1940作品一册,大感舒畅,仿佛卡朋特唱的Yesterday Once More.今天又随手拨出一本1952年后散文册子看——那原是《续集》,1988年皇冠出版的——竟然觉得无味。我读张爱玲并不早,她的散文打动我便是那一册《流言》。先读她的小说,色调情绪都阴郁得快让人患病,再读散文简直是惊喜——那是刚上大二的时候,在书店里突然见到几乎按原样再版的《流言》,买回去坐在床头读,午后的阳光穿过阳台又透过薄纱的蚊帐,柔软地照在略微泛黄的纸页上,慢慢读下去竟发现她也还是一个有着青春,闪着光的女孩子,只是曾经钻到暗沉堂屋里讲半老怨妇的故事,讲的太真,教人认不出来。公寓、电车、马路上都能“拾趣”,用着她那一点自我标榜的小市民眼光,自豪而欣喜,其精妙的修辞比在小说里更显得物得其所。刘绍铭在《到底是张爱玲》里说其以写小说成名,散文写得少,但其文才却足以与周作人、林语堂之类媲美。正是真理。今天再读《续集》那一册,竟又觉得乏味了。张爱玲向来社交很少,而《流言》多少还有炎樱,有开电梯的工人,“道路以目”的路人,还有小女孩子的天才梦。到这一本书就全没有了,只大概转述几句姑姑的话(我不知爱玲去美国后还与姑姑有多少接触,在她的《对照记》里对姑姑一张照片背后写,她在我记忆里是这个样子,1952年离开上海时是这个样子,也永远是这个样子。非常伤感,让人感觉1952年的记忆似乎就成了永久的定格,今后再未见面),再有就是对曾经作品自作解释了。絮絮叨叨全讲着灰扑扑的陈年旧事。《续集》里典籍博引胜过早年的散文,又自然不是学术论文,看得见制造逸趣的痕迹,却终究找不到多少。岁月积下的学识与沉稳确实让她的文风更平实了许多,却再难见到曾经上海、香港乱世之中仍自得其乐,活泼紧致的那颗少女心了。以前读到以为美国记者回忆去找Eileen Chang做关于Reyer的采访,本来约好了时间,按了一下午的门铃却没有人应,打电话也没人接。经过百般周折终于找到了她,却发现原来她一直在家只是对铃声充耳不闻,而且只有到了晚上才出门。我想,这不仅仅是众所周知的孤僻了,对于外界的一切她大概都有意地拒绝,到街上去寻找市井的乐趣都已离她很远。张爱玲在《红楼梦魇》里写曹雪芹的修改稿是其成长的见证,仿佛一个天才横截面。而我的书柜上立起的书脊,从左到右十来厘米的距离,隔着三十年的文字,真真像一个女人走过岁月的横截面。当年哪怕是照样录下姑姑的一段谈小动物吃胡萝卜的话也成一篇时髦小文,最能见其扑捉力与灵气——而大概是女人老了难免变得啰嗦,哎,一篇散文,写了四十多页,哗啦啦一翻,没有尽头,也提不起兴致去读了。
  •     最喜欢那篇谈吃与画饼充饥,其实觉得张是绝对当得起妙人儿这个说法,52年后对香港电影的贡献,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不见得比她的小说差,哦,上帝保佑,我承认,我的确是看不下她的小说,虽然文字间的微义在某种情况下来说其实也是很妙的,但是个人更欣赏她的散文,尤其喜欢那篇更衣记,我知道如果说她的小说我从无勇气,或者,叫兴趣更好,完整看完一本,那么,别用砖头砸我,因为,我也从未一口气读完过红楼,但是,对她的散文,我却总是兴趣多多。
  •     旧文,占位子。应该是高一的时候罢,就惯听关于张爱玲的种种流言,红顔薄命的传说和摩登新潮的傲气款款地溶合在她一个身上;于是,她的个性与才气,她的辛酸与落寞,像古老而常新的故事萦绕心中。 记得读她的第一篇文章是《弟弟》。那时我是初一罢,弟弟正是不懂事的年龄,不爱学习却喜欢打架;而我从小到大,一直是很乖的邻里小孩的模范,不爱说话,听话,学习成绩也好,没事就一个人乖乖地边上读书去了。为此,弟弟特别不平,他埋怨:“为什么我有一个这样的姐姐。”他从小就有强烈的自尊心。刚读书时成绩倒是不错的,可是因为碰到一个班主任不遂他的意,就不喜欢学习了。到了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他变得顽劣异常。以前的偶尔打打小架,到后来几乎每周必打。一向溺爱弟弟的母亲这时也着了急,极气的时候便骂他几句。这倒还好,但凡父亲说:“去去,看看你姐,你不会少给我打点架吗?把心思用到你学习上去。”弟弟便很气:“凭什么我要向她看齐?”然后不理我们,跑开了。大概就是那时候罢,我开始疯狂地迷恋文学,只要是能找到的文学书,我都会读。那次偶然读到张爱玲的《弟弟》,突然觉得很难过。我觉得两个眼窝涩涩的,酸酸的,热热的。还记得当时我的语文老师讲,一个优秀的作家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总能写出那别人心里有却没能用语言表述出来的东西。我想张爱玲便是这样的作家了。我喜欢她幽幽的叙事风格,她对弟弟的怜爱与无奈在淡淡的叙述中氤氲出来,让人淹没在里面,难过得说不出话来。 那时候还不知道张爱玲的身世,甚至不明白她是何时代的人。因为境遇的相似,我疑心她是只大我几岁的高年级学生。可是从她的文章里又读出一些引起与我的生活不同的东西来,就猜测张爱玲应该是台湾小姐罢。后来读贾平凹的《读张爱玲》,他讲他觉得张爱玲是个很古的人,因为她的才气如云;读张的时候发现张爱玲还在世就觉得希奇,并且失望。而我恰恰相反,觉得张爱玲是个同时代的人,是因为她的描述的感情经历了多年,却依然如此新鲜和唤人同感罢。 高中时很喜欢她的《茉莉香片》。睿智的句子如同珍珠迸溅在文章里。故事的情节是简单的,故事的人物和感情却如此复杂。甜而带点辛酸的“如果”让人们的心轻轻摇曳起来,却又止不住地往下坠。绣在屏风上的碧落已然早逝了,她留下的孩子却在这时候遇到了她的初恋情人。缺乏爱的聂传庆——“这畏葸的阴沉的白痴的孩子”,在缺乏爱的家庭长大,又在缺乏爱的生活中捱日子。人们往往对心爱的人使性儿,弄得彼此不开心。张爱玲很早就洞悉了这其中缘由:“相爱着的人又是往往地爱闹意见,反而是漠不相干的人能够互相容忍。”太在乎的结果反而是表现为对对方的不在乎。《红楼梦》中有一回,宝玉和黛玉闹意见,都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反而不如丫头们来的贴心。可笑的矛盾,却是真实如斯。每次读《茉莉香片》,都是全然不记得情节,浸淫在那种绝望的悲哀的氛围中。 而最震撼的一篇,始终是《心经》——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将父亲母亲的爱慢慢杀死。许小寒,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对于感情这回事儿却是如此的熟稔。在母亲眼里,她还不过是一个天真的孩子的时候,她已经开始了对父亲母亲爱情的凌迟。她不需要别人来教,她有自己的灵机。她巧妙地使了一个小伎俩,便让碍于面子不敢向她表白的龚海立向所有人坦白他爱许小寒。但对小寒来说,这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她于他是难求的爱人,而他于她只是玩弄的对象。这满心黠慧的丫头,她的花招在父亲面前全然失了效。她的一举一动,父亲都看得明白。她对父亲的爱,深深地伤了母亲,最终也伤了自己。当她父亲低声说“你母亲来了!”于是两人共同掩饰小寒的受伤时,当他们在人丛中用街头接头方式进行他们的秘密谈话你能感受到他们的默契,几乎把人麻醉;我始终认为默契这种事是只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如果”他们不是父女,该是多么浪漫的爱情。“可是,没有如果。”一切不过是小寒作死,是小寒犯了罪。这爱情是毒草,毒害了小寒一家;这爱情又是寄生草,将冬虫的卵里的养分吮吸净了,自己又从这卵的壳子里长出来。当她哭喊:“你看不起我,因为我爱你!”时,小寒的绝望和痛楚又似尖刀一样剜在人心里。父亲注定是不能爱她的,不能像当年爱母亲那样爱她,所以当父亲对母亲的爱被她一点一点榨干后,结局注定是父亲跟别的女人离开。许太太,当她被剥夺了做贤妻的权利时,她毅然选择做良母,而剥夺她权利的人正是她的女儿。一个贤惠的母亲,一个聪慧的女儿,一个有金钱、有地位的丈夫,表象里组成了美满的一家,可是内里却是如此的残酷。也许《心经》最大的魅力即在于描写了这么一种满心黠慧的女子,一种充满无奈、压抑却又让人偷偷欢喜的爱情。小寒是如此聪明的女子,她的境遇让人同情,她让人又爱又气。那么创作她的张爱玲,是怎一个才女了得? 张爱玲是很会作小说的,她习惯了冷眼旁观,站在别人生命的边缘上,以一种漫不经心的口气给你讲故事。她的冷静让一些无病呻吟和矫情煽情都变得软弱无力。她的叹息,似有似无的,却有一种微细的、却像钢丝一样柔韧的痛楚,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在你心湖里荡起一圈圈涟漪。张爱玲如此会讲故事,让人欲罢不能。贾平凹先生讲张是一个俗女人的心性和口气。在我的辞典里,“俗”是一个褒义词。俗亦是一种智慧。读《倾城之恋》和《金锁记》时,你就会为张爱玲对世态炎凉的洞察所倾倒,你会发现她的“俗”是超然的“俗”。 张爱玲的作品,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她的才气都会那么充盈地像雨水溢出。张爱玲作的小说,语言分明比某些所谓美文更加精美。说她黠慧也罢,说她聪颖也好,她的对文字的敏感与机智,总是在不经意之间于字里行间流泻出来,让人招架不住。更让人沉迷的无疑是她的睿语,如同珍珠一样散落其间,让人读后尚觉回味无穷,齿颊留香。 据说张爱玲原名张瑛,英文名aillen,而爱玲的真正来处是英文单词ailing,意为痛苦的,纠缠的,是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女士对生活的感慨。张是酷爱《红楼梦》的,红楼梦中人,命皆有定数,宿命二字被体现地淋漓尽致。张又是个性情中人,对于这二字的体会肯定不在常人之下。那么她是否又预料到自己的一生跟ailing脱不了干系呢? 喜也罢,忧也罢,幸也罢,苦也罢,不过是传奇二字。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张的散文比小说好看,,,我昨天买了张的书
  •     周围的人都很迷张爱玲,可我没什么感觉。
  •     更琐碎了,她有着谦虚的傲慢,似乎有种自矜。离开大陆后她写的的确是少了,没有过去活色生香,没有过去的声口。但年轻时爱用的婉妙而异艳的句子,在这里,也的确是平时了。当然,大多数人更喜欢她的绚烂。
  •     她的小文是我最爱
  •     祖奶奶若在当今必是考据派腐女
  •     ..
  •     幽怨女子
  •     杂感中都是真实的小女人的一面
  •     胡兰成曾云,“站在张爱玲跟前,最豪华的人也会感受到威胁、看出自己的寒怆”,七、八岁时看“沉香屑”“倾城之恋”,隐隐不喜其文字之颓靡、黯淡之气,而今重读其文,却始方信“才女”“奇女”“传奇”之评不虚。
  •     很喜欢的女人
  •     读的是台湾皇冠版,豆瓣没有,条目虽建立但不全。封面与哈尔滨版不一样,未读其中的《谈看书》及其《后记》。《对照记》很好看。
  •     ...
  •     52年以后不如之前的好看
  •     一直都很喜欢
  •     怎么都爱其文笔。
  •     别逗了
  •     比较喜欢她的散文
  •     谈吃能谈出好几万字来,各国料理都吃遍了啊,看样子刚去美国的时候还挺富有的,不会理财,老了就凄惨。。。。
  •     有才华的女子
  •     作家写自己想写的读家看自己想看的
  •     惘然记。记惘然。
  •     张阿姨的自白~~~
  •     这一套书我只有这一本啊……
  •     高考之后,在回家的路上路过“三味书屋”进去后就被这本厚的不行的合集吸引住了,以前在学校的时候不能出来,只能订阅《读者》让邮局的叔叔阿姨送,现在终于解放了,可以舒舒服服的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了,价格都没还,老板说多少钱就多少钱,拿了就回家,整整三个月,一直沉浸在张得生活里,发现她笔下的小女人,小男人都那么感情丰富。甚至还有变态老爸!看过张玫的《我们家族的女人》后突然发现女人笔下的人物都有相同或类似的感情经历。“那个吱呀呀的木门、那个寡居的偷男人的‘疯子’”受益于母亲,当年的知识分子家里总是有很多书,各种各样的书
  •     张因小说而名,《倾城之恋》是张的小说中最喜欢的,此外则是她的散文,因为有着不同的温情
  •     我有這一整套。。。曾因為弄丟了,但是,失而複得。
  •     这套张爱玲是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攒钱买的,那个时候想当文艺青年,但是文艺青年没当上,她的作品却读了不少。
  •     冷峻艳丽
  •     还好吧 觉得凑活
  •     这以后的张爱玲已经失掉了活色生香而开始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标本”转化。文章也不复当年天真自得,转为沉郁倦漠——之前的小说再怎么毒辣,张爱玲都只是渴望“我要我们在一起,一辈子都别分离”的小女人——一句话,美人迟暮,堕下凡尘。
  •     前几年买的书,是这个封面。又陆续看了别的书,小团圆以外的所有。
  •     相对于小说来说我更喜欢张爱玲的散文
  •     她的调调是让人又恨又爱的
  •     这本内容忘得差不多了,但是封面是张奶奶最好看的照片
  •     变成小粉了
  •     总觉得她的散文比小说好看
  •     蛮喜欢前面的,谈读书 有点太长,兴趣不大,走马观花喽
  •     20.
  •     书中自有颜如玉,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一个女人若想花颜永驻,与其化妆整容,不如多读好书。 总是要求美丽的女人有思想?说是:容貌会老,而思想不会,但是——当美貌的女人老去了,谁还在乎她的思想?
  •     言及清新、对读书有一定指导意义
  •     只要是她的,一概推荐。。总有那么一两句令人惊叹的话语冒出来
  •     喜欢
  •     那个时候读的。。。最近在怀旧。。。把博客上的搬了过来。。。
  •     买了
  •     没有如小说般的精致
  •     书很美。还有很少见的照片配图。羡慕她有炎樱这样的好朋友。
  •     张的散文,就像是身边的女同学看世事的眼光。俏皮。自嘲。市民。客观。包容。
  •     奇女子
  •     看的不是很仔细,有空再来一遍
  •     最喜封面这张照片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