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书架上的神明

出版日期:2015-7-1
ISBN:9787203090345
作者:刘慈欣,刘瑜,吴思
页数:396页

内容概要

刘小磊,主编,《南方周末》副刊部执行总监。
刘慈欣,山西娘子关电厂工程师,科幻小说作家,主要著作有《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乡村教师》、《朝闻道》、《三体》等。
刘瑜,清华大学政治系副教授,主要著作有《民主的细节》(美国政治观察专栏集)、《余欢》(小说)、《送你一颗子弹》(随笔)、《观念的水位》(政论随笔)等。
吴思,《炎黄春秋》前主编,主要著作有《陈永贵沉浮中南海:改造中国的试验》、《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等。

书籍目录

艾晓明 001
聪明的读者在欣赏一部天才之作的时候,为了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他不只是用心灵,也不全是用脑筋,“而是用脊椎骨去读的”。
白谦慎 006
回顾近 30 年的读书生涯,好像从来没有过豁然开朗、大彻大悟的经历。虽说开卷有益,但影响我们的,常常是人和事,不见得是书。
陈方正 010
所谓“秘密书架”最少有两个不同意思:其一是那些经常和反复阅读,对自己有长远影响的书;再则是有重大意义和启发性的书。
陈家琪 016
“开卷有益”的“益”,本身总免不了功利的目的,而收获却在那直接性的功利目的之外;所谓“之外”,无非是为下一个或另一个功利目的提供了准备。
陈克艰 022
近年我因写过一些批评文字,被人赐了一个“业余学术警察”的雅号。这雅号一半对,一半不对。“警察”我是不敢当也不配当的,“业余”则名副其实。
陈乐民 030
我个人体会,读了《孟子》,再读其他相关的书,有许多方便之处,是了解当时政治和社会的一个“通孔”。
陈尚君 034
许多学者都喜欢故作高深,似乎一切学问都是阅读得来,何曾利用工具书。其实有成就的学者都离不开工具书,甚至自编工具书。金针度人也自度,学问其实不复杂。
陈 彦 040
就我的感觉,历史书浩如烟海,但又不得不读,否则你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面对人生,都将缺乏必要的历史厚度。找准好的历史典籍来读,其实是一种捷径。
程念祺 044
太史公《史记》、阳明《传习录》和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霍列特·卡尔的《历史是什么》,这三本书对我的影响是持续不断的、终身的。
党国英 050
好的理论总是超过具体的生活经验。不要总唠叨“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看那是什么纸。
杜小真 055
每个人总有几本藏在心中的书,它们是你的知心朋友,伴你走过童年、青年、中年,然后走向老年……最使人感到温暖的是,每次重读或想念它们时,都会让你回忆起有关这些书的人和事。
冯克利 061
以我的感觉,钱钟书不但是个狐狸,而且狐狸得一塌糊涂。对于现今的学术门类,他是从不入套的。
冯 象 067
我现在坐回书桌前面,就手边堆着的书一一看去,觉得可以举出四本来同读者谈谈体会,即《史记》、《共产党宣言》、《圣经》和《神曲》。
冯兴元 072
无论是奥地利经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米瑟斯,还是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在研究和分析方法方面,都坚持奉行方法论上的个体主义,反对用“集体”的偏好来取代个人的偏好。
高超群 077
对于生活而言,读书并不是绝对必须的,就像友谊一样。如果我们真的热爱读书,那么我们就应当像对待朋友那样选择书、对待书:“友直、友谅、友多闻”,轻浮或者迷信都会损害友谊。
戈 革 082
俺一生爱读小说,现从中外小说中选出了十二种我所最有印象者。古时凡是小说,都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故我所选之书,也可称为“小俗堂十二金钗”了。
何 兵 088
一个法律人,为何“秘密书架”上首选文学作品?我以为,这些作品不仅滋养我的心灵,更是将人生的苦难与悲哀,激情与无奈,一页页打开给你看。让你感受人性的善良与残忍,让你认识“人”,而这是法律人的基本功。
何  帆 092
读书的边际收益最大的时候可能是看日历或是读药方,到了边际收益已经很低的时候才是为了做学问。
何怀宏 097
我们有时因为缺乏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不好判断作者专业能力的高下,那么,一种文字乃至文学的表现力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判断的标准。而重要的还在于,作为一个读者,我们不仅可以有一种思想和知识的训练,还能获得一种美的愉悦。
黄春兴 102
在课堂上学习的教材,过半数是和真实世界的经济情势不太相关的数理模型。学了这些模型,若说就懂了真实世界的经济运作和现象,无疑是自我欺骗;如果还想进一步利用这些数理模型去改造社会,那不仅是荒谬,更是毒害。
黄 洋 107
虽然说是以读书为业,平常却很少总结自己读书的经验与得失。回想起来,自己常常是凭着兴趣任性而读,并不在意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这不是一种好习惯。
黄有光 114
我也同意梁小民,“学经济学应该打出基础,这个基础就是读好的教科书……(然后)还必须读经典。”
江晓原 119
我心目中此类书籍(理论经典)的最高境界,可用九个字概括之:眼界高,思想深,口气大。
金圣华 125
名翻译家林文月教授曾经说过:“一本书最好的读者,就是它的译者。”平时看书,哪怕看得如痴如醉,欲罢不能,其实并不是每字每句都看得明白,唯有着手翻译时,才须先吃透原文,待融会贯通了,再逐字逐句用另外一种文字表达出来。
蓝英年 132
不朽的果戈理!我觉得很多人都应当读读他的作品。起码想把集会主持得生动一点的主持人应当读一读,学习如何分辨插科打诨与真正的幽默,免得出洋相。
李大同 137
比起今天书店里琳琅满目厚似砖头的新闻专业著作来,让我们这一代人入门的书籍,顶多算是一些“小册子”。
李剑鸣 143
研究历史要有历史感,当时人怎么想问题,怎么做事,怎么说话,用的概念是什么含义,如果脱离当时的具体情势和“语境”,就难以得到恰当的理解;如果不注意还原或尽可能揣摩当时人们所感受到的情势,就不能理解他们的言语和行为,就不能很好地对历史事件做出诠释。
李开元 148
历史学的美,是被我们遗忘了的一种记忆。在历史中探索未知,发现新知,是一桩激荡人心的美事,是生命之美和游戏之美。完美地表现历史的新知,传神地转达出对于历史的体验,是一种多样的、至上的美的追求。
林沛理 153
你在阅读《红楼梦》的同时,《红楼梦》也在阅读你,并且把你看得一丝不挂、无地自容。最深刻的阅读就是最不设防的阅读。
刘 兵 159
读书时,如果你先将自己限于某个阵营,限于某种观念和立场的作品,无视或拒斥不同观点的作品,那恐怕是不会有什么大出息的。
刘慈欣 164
科幻小说,正是通向科学之美的一座桥梁,它把这种美从方程式中释放出来,以文学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
刘慧儒 169
在现实面前,文字是脆弱的,残缺似乎便是它的宿命。但这残缺时时在提示世人,去超越文本,追寻文本后面的真意。
刘 擎 174
比起现在的青年学人,我们这一代人当中有许多是“先天不足”的。个人的历史犹如自己的孩子,无论是否值得骄傲,终究是无可替代的。
刘 瑜 179
在思考自己要读什么书之前,最好问问自己,我关心的到底是什么问题,因为只有真诚的问题意识才能将你引向真诚的阅读——阅读如此美好,任何功利心、虚荣心的杂质都是对它的玷污。
刘 铮 185
当我们说,一本书改变了我们的一生,我们该如何对那改变的时间点、那改变降临的方式、那改变发生作用的形态进行追忆?
罗志田 190
历史专业本科生的读书范围,不一定非集中在史学方面不可。本科期间,不妨尽量强化一些基本技能,读书以泛览为主,很难说什么是必读书,最好尽可能多读。
06
马 勇 195
影射历史算不上“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正解,只有从当代出发研究过去,而又能用过去的经验教训介入当代政治发展,方才摸到历史学参与历史创造的真谛。
缪 哲 200
我所谓好书,是谁都希望自己读了、又谁都不想读的书。至于什么书好,则每个人都清楚,并希望自己读了,或真的读了。坏书有秘密,好书没秘密。
任东来 204
回想大学的十年,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论著恰恰是那些浅显易懂的普及读物和直白浅显的学术著作。所谓影响,无非就是自己读后有一种“原来如此!”或者“还可以这样!”的恍然大悟。
单世联 208
我想我所属的这一代人都很难说有什么知识传统。每一本好书对我们的影响都很大,却没有一本有决定性的影响。
沈语冰 217
贡布里希有一种罕见的天赋,能将深奥的道理讲得明白透彻。我以为堪与匹敌的同类著作,现在还没面世。
孙 涤 223
从《战争与和平》开始,我对托翁的文章可说是有一篇读一篇,引为精神的北辰,他的“天国在你的心里”成了我的座右铭。
孙 歌 228
在如此广大的世界上,我们很难在自己现实活动的狭小圈子里与真正的他者相遇。这也正是读书的好处所在。书的作者大多已经故去,时间淘汰了沙子,留下了真金,读书人也就坐享其成。
孙隆基 233
汤因比、斯宾格勒等人的历史哲学固然有时代局限性,但仍值得推荐:它们让读者拥有全球史的视野。
田 松 238
如果有一本书,你在看过之后,感觉如同后脑勺挨了一闷棍,脑袋嗡的一下,对以前不假思索就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缺省配置——忽然产生了怀疑,这就是一本好书。
田晓菲 245
少年时看书,在书中看到的总是自己;年长后,才逐渐开始真正听到他人的声音。少年时读的书,也往往很容易被它们影响和淹没;成年以后读书,则好像平等的朋友,可以互相尊重,也更容易在这样的关系里得到乐趣。
王彬彬 250
那种能在某种意义上塑造你的人格、改造你的心灵的书,那种能使你对人生、社会和世界的看法发生重大变化的书,那种能使你的价值观念变得更为明确的书,是可遇不可求的。读这种意义上的书,是生命中重大的“相遇”。
王汎森 254
我个人认为思想资源是待人灵活运用的,不是用来“套”的,不管“新”还是“旧”,任何大学问家都有一些贵重的品质,不因潮流的改变而消失。
王明珂 258
对于人文社会学者来说,最值得深入阅读的一本书乃是人类社会本身——既有让人们依循的种种结构与文化,又处处可见个人对这些社会规范的选择与依违,如此在历史上人类社会有延续亦有变迁。而最难阅读的一本书也是人类社会——因为它由我们的常识所建构,我们生存其间,而现实又是如此真实,因此我们特别难以对其有反思性认知。
王学泰 264
读书人受到书的影响是必然的,但受到哪些书的影响,是与时代和个人经历密切相关的。我读书主要是靠个人摸索和个人喜好。
王 焱 269
我以为喜欢读书,其实和热衷于斗蛐蛐、玩葫芦之类玩物丧志的事差不多,并无多少神圣之处。古人说寒窗苦读学会舞文弄墨是雕虫小技,其实,这倒是更接近生活世界的真理。所以,读书改变命运之说,实在是误尽天下苍生。
韦 森 274
青年朋友们,如果你未来想吃哲学或任何一门社会科学——甚至数学、物理学——中的一碗饭,读读古留加的《康德传》吧!如没有收获和助益,我没有能力与你付这碗饭钱,但却可以替你付这本书钱。
吴 思 278
如果再提炼一下,超越专业或职业需要,《唐诗三百首》和《庄子》对我最为要紧,其次是托尔斯泰的书。知识无涯,可多可少,灵魂却只有一个,不能让他枯萎了。
夏伯嘉 283
看一本书就像认识一个人。人生数十年交友看书皆是缘分;有的人谈起来没有意思,有些书看来乏味,有些人趣味相投相见恨晚,有的书看起来一生受益无穷。
薛 涌 287
《 富 兰 克 林 自 传 》 影 响 我 的 做 人。Josiah Ober 的 Mass and Elite in Democratic Athens 影响我对社会政治的观察。滨岛敦俊的《明代江南农村社会的研究》和《总管信仰》这两本书影响的是我的学术。
熊秉元 292
对我而言,布坎南的故事有两点特别的启示。由生活上的小事,他得到灵感,而后有学理上的体会,再以学术论述的方式发表。另一方面,由生活琐事,他可以联想到抽象的学理;反过来说,社会科学里的各种理论,总是可以在生活经验里找到印证。
许倬云 296
我的史学兴趣是社会史与文化史;这一范围的史料,小大不拘,处处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信息。经典名著有其永恒价值,破铜烂铁,残砖碎瓦,也有其独特的意义。
阎克文 300
不论 150 多年来各色人等对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学说如何各取所需,《共产党宣言》的道义感召力和经典性的理想主义情怀,大概仍将使任何读者都不可能无动于衷。
晏绍祥 306
对单个人来说,历史或许无用,但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则有大用;历史学作为一门学问,需要根据材料说话,既不能凭空想象,向壁虚构,也不能毫无根据,乱加评论,当然是科学。
杨奎松 311
好的纪实作品,并非不能出现,重要的是作者要深入社会,实地调查,有思想,有观照,能够尖锐地提出问题,并且使读者得到颇多启示。
姚 洋 316
《菊与刀》可以和孙隆基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比照着来读。要深入了解中国人的文化,梁漱溟老先生的《中国文化要义》要与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起读。
袁伟时 322
对我的人生道路影响最早和最大的一组书,都是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胡绳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陈伯达的《人民公敌蒋介石》和《窃国大盗袁世凯》。
张 鸣 327
《鲁迅全集》和《资治通鉴》都是我年轻时读的书,后来读了很多大部头的东西,但是要印象最深,改变我最多,还是它们两位,可以说,正是鲁迅和司马光的合力,把我拉到了今天的路上。
张五常 332
到处看世界要靠自己的观察才作得准,避书有利。为了推出假说作验证,要修改前贤的概念,简化他们的理论,避书也有利。
赵汀阳 337
现代学术大都喜欢灌水,害人为了看点精华而浪费大量时间,动不动就多卷本,其实真正的内容寥寥无几。这种现代写作令人厌烦。
钟 伟 342
通过阅读,我知道书籍很多,但值得一生阅读的也许不多;我知道沉迷于电视报纸的头版头条,更容易让人成为神志不清的“知道分子”,而不是拥有自觉灵魂的知识分子。
周保松 348
中学课本上读到的东西,大部分我已忘记,但完全不为什么而读的课外书,却早已融入我的生命,丰盈了我的思想和情感,并在无数困顿寂寞的日子给我力量和希望。
周克希 354
我翻译小说,往往诉诸直觉,有朋友半开玩笑地说我是“感觉派”。而对心仪的作家心慕手追,正是避免翻译腔的办法。
周 濂 358
好的哲学家从不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他用作品本身去“演示”(demonstrate)他的方法论,而好的读者就像是古时候拜师学艺的学徒工,你需要做的是在字里行间细细揣摩作者的论证技巧与运思风格。
朱苏力 364
真正研究法律的人不可能没有一种开阔的学术视野,但是真正从事法律实务的人又必须超越甚至背离对理论的偏好,必须进入具体的法律分析。务实地研究具体问题,永远是读书不能替代甚至是不能弥补的,哪怕是你仅仅想成为一个学者。
朱维铮 369
我常说,时地人事,是习史治史的起码常识。如果对年代、地理、职官、目录等,即前贤所称读史的“钥匙”,都常弄错,乃至混搅,那可称作史家么?
朱锡庆 373
我不同意开卷有益的说法,有好多书是不用读的,因为白耗光阴,一无所获。可是哪些书值得读呢?我自己的办法是既不管经典不经典,也不看书评,先是乱看一通,为了以后不乱看挑选作者,此后节约的时间大大超过先前乱看花耗的时间。

作者简介

名人谈读书:
世上本没有经典,装的人多了,也就有了经典上面这句话过于傲慢,我的意思是: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应该是有多少人赞美过它,而是它真的能帮助你认识当下的世界与自己。如果它不能做到这一点,要么是你的功力真的还不够,要么是它真的其实也没什么。用我一个朋友的话来说,其实肖邦也没有什么,就是他那个时代的周杰伦嘛。
——刘瑜
放下现代性的傲慢,去回望我们的家园。在我的孩子10岁时,我对他说,每天看五分钟《非诚勿扰》之类,坚持十年,这个人仍将是一无所知的废物;每天五分钟,读一点经典,学几句法语,同样十年,这个人将有一技之长。人生是一种习惯,甚至只是一种阅读习惯,因为天堂大致就是图书馆的模样。
——钟伟
实不相瞒,我的实践学术生涯是从不再读书的 30 多年前开始的。到处看世界要靠自己的观察才作得准,避书有利。为了推出假说作验证,要修改前贤的概念,简化他们的理论,避书也有利。天下的学问五花八门,乱七八糟,要占为己有,像选女人一样,不是佳人是不值得谈恋爱的。
——张五常
当我们说,一本书改变了我们的一生,我们该如何对那改变的时间点、那改变降临的方式、那改变发生作用的形态进行追忆?
——刘铮
《读书》前执行主编王焱说:大凡在学问中讨生活的人,对于让外人参观自己的书房这件事,大都心存忌讳。他们视自己的秘密书架,好比金屋里藏的阿娇,或者贪官的银行户头,不到万不得已,那是绝不愿意轻易示人的。
而今真是难得,72位学者竟敞开心扉,向读者介绍自己最喜欢或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书。其中多是历久弥新的经典作品,包括政治、经济、文学等不同领域的专业书籍,如《史记》《资治通鉴》《旧制度与大革命》《鲁迅全集》等。也有符合大众阅读口味的通俗读物,比如四大名著、金庸的小说等。当然,更有带着浓郁时代色彩的书籍,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毛泽东选集》等。
看看这些名家推荐的书单,有长有短,各有偏爱。他们视之为珍宝的藏书,或许总有三两本适合你的阅读口味,不求对你有多大的帮助,只求为你打开一片阅读的空间,足矣。
一代知识分子的思想资源和心路历程
大学者是怎样炼成的?如何成为像他们那样的大学者?
72位著名学者的秘密书架,通往智慧之路的书单
知识无涯,可多可少,灵魂却只有一个,不能让他枯萎了
哪些书影响了他们的人生?他们是怎样读书的?
艾晓明、白谦慎、党国英、冯克利、冯象、何兵、何帆、何怀宏、江晓原、蓝英年、刘慈欣、刘擎、刘铮、刘瑜、缪哲、王汎森、王明珂、王学泰、王焱、韦森、吴思、许倬云、杨奎松、袁伟时、张鸣、张五常、赵汀阳、周保松、周濂、朱维铮……


 我书架上的神明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书评: 有几位笔者介绍的书并没有确切的说服性,只是对其本人来说有特别的记忆。有些人推荐的书很不错,有些则毫无兴趣。有些人文笔不错,推荐书的方式很吸引人,有些则反之。这本书其实信息量挺大的。阅读模式属于看到感兴趣的就仔细读下,然后搜下相关书及书评,看看如果OK就存下来。每本书对每个人的意义几乎都是不一样的,对有些人来说可能是巨大财富,对有些人来说可能是一无是处。关键还是看是否能够对你有影响,身心上的。叩问中国的学者:1. 哪些书对你的思想的形成产生过帮助?2. 为什么?本书结构: 以若干学者、作者的文章组成的一本书。这本书讲了什么: 艾晓明《文学讲稿》让笔者学到了更多关于阅读的方法和概念。白谦慎并没有很直接回答最上面两个问题,只是介绍了基本以前介绍给别人的书。陈方正读书及工作期间都若干本书的看法。高中时期认为除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和《国史大纲》以外都是浮云。麦尼尔的《竞逐富强》,它告诉我们,西方的强大和富庶是如何紧密勾连的,也就是它的军事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陈家琪因为要给研究生上课,所以读了很多遍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也就有了不少感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在历数中所透露出的那种悲凉与无奈。陈克艰初中时对数学感兴趣,《数学方法趣引》《从杨辉三角谈起》、《从祖冲之的圆周率谈起》、《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和《数学归纳法》。小说中最好看的当然数《红楼梦》。毛主席提倡《红楼梦》要读五遍。《柳如是别传》一书,堪称“科学的史学”之典范。陈乐民介绍了超过十本书,但每本书只讲了一点点,不够深入。陈尚君《资治通鉴》成功的原因,我则概括了四条,曰史观通达,曰方法得体,曰助手得力,曰亲力亲为。陈彦历史类书籍若干。程念祺《史记》,传神才是史家的追求所在。,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总可以读出许多新东西,原以为不可信的东西慢慢地竟觉得可信了,对古今之变逐渐有了些认识。党国英浅浅地介绍了一下书籍,并没有太多个人的感悟。杜小真只是讲述了一些读书的经历冯克利如厕阅读。。。。冯象《共产党宣言》还给笔者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形象化的理论语言的感染力。《圣经》是人类有史以来流传最广读者最多的一部书,也是支配我们这个世界的强势文明的源头经典之一。作者以为,读者从求知的立场出发,读一读应该大有益处。冯兴元都是介绍书而已~~高超群学会了一种阅读的方法,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态度:虔敬,但不屈服。在阅读之前,尽可能地放弃一切已有的成见,紧紧跟随作者的眼睛,并且,努力站在作者的高度去思考,进入他的世界,面对他的问题。戈革推荐了若干笔者认为好看的书。《动物农场》用了一些篇幅赞美。何兵推荐了《聊斋志异》,作者孙犁的作品何帆经济学相关读物。何怀宏西方学术典籍推荐《论美国的民主》,《旧制度与大革命》。黄春兴简单地推荐若干书黄有光关于红楼梦、三国演义、资本论的阅读心态和体验。江晓原若干书的推荐金圣华启蒙书,《大戏考》四大名著蓝英年自称读书很少,推荐了几本吸引笔者的。简单介绍了一下,并不走心。李剑名《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影响了笔者的价值观。称王小波为中国文坛奇人。李开元《史记》真实才是力量,真实才能长久,真实可以魅力无穷,真实可以美丽动人,历史比小说更精彩。《万历十五年》是当代史学中一朵光彩异放的奇葩,用一种崭新的文体,融通史学、文学和思想,开启了一代新风。黄氏史学的影响,将久远地持续下去。刘兵推荐若干科普读物刘慈欣作为一名科幻作者,笔者列出使自己走上科幻之路的那些书。刘瑜读书并不指望醍醐灌顶,更不觉得书架上会有什么“神明”,仅仅希望每一本书能推进一小点知识或者带来一个小启发。田松笔者曾经为好书做过几个操作定义——如果有一本书,你在看过之后,感觉如同后脑勺挨了一闷棍,脑袋嗡的一下,对以前不假思索就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缺省配置——忽然产生了怀疑,这就是一本好书。张五常笔者认为认为一个人有读书的时候,有思考的时候,而集中思考时最好不读书。这是我的治学方法。朱锡庆如果一本书既不能带给你乐趣,也不能带给你启发,那不如把读书占用的时间用于打牌。悖论:要读过以后才知道这本书值不值得读。可是你不知道这本书值不值得读,又凭什么去决定读或不读这本书呢?克服悖论的办法:经典名著。读这本书的动机: 对读书类的书感兴趣读这本书的目的: 作者: 刘小磊 主编 / 刘瑜 / 吴思 等 书中的感兴趣点: 这本书的阅读方式: 4-5小时通读对我的影响: 评分: 72相关书籍: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攒了一长串的书单。只是风格路数不一,有的入门书,有的艰深点,够看半辈子。
  •     说是“神明”,稍微有点夸张,不过这本书里最有价值的也确实是推荐的这些书单,从中收了不少书。有意思的是,72位学者基本上是来自文史经哲领域,却推荐了不少的科学、数学书籍;更有学者本身是学数理出身,最后却转而研究了文学,可见学问到了顶上必是有相通的部分,方法论重要过知识本身。
  •     当代72位知识分子的思想资源和心路历程。我知道的仅有14位。他们提到的著作看过的更是寥寥,不必羞愧,奋起读书即可。
  •     为什么读经典,为什么要阅读,为什么要坚持文学阅读,这本书回答的是这些问题。
  •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绝大部分作者的专业离自己很远,选的书听都没听过。几乎所有作者的读书时代离自己很远。因此,在选书上并无多少重合之处,难有共鸣。另外,好坏不说,冯克力先生写的文章真是,别具风味。
  •     那一本书对你的思想行成影响最大?为什么?虽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答案,但是整体上都是那些经典的作品。
  •     其他评论大多在喷# 我觉得自己有判断是重要的# 专栏集合又如何# 何妨吟啸且徐行。
  •     浅尝即止
  •     不同的人开出的书单 受影响采购了些书
  •     买书如山倒
  •     人文主义
  •     邀请的人以历史、经济、哲学方面的学者居多。大都出生在50年代,经历文革。缺失系统的初等教育,所以大都偏向于都文史哲。从推荐的书籍来看,真能影响人的,还是那些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如《史记》、《红楼梦》之类,缺少打通中西脉络的学者,希望将来能出现这种能中西合璧的集大成者
  •     书读多了难免会有狭隘之处,多看看别人的书单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     无论如何,这种书总是好的。
  •     读书是件很私人的事情,但我还是期望探究下别人走过的路,来展望自己尚未观览的风景。通卷读下来,行文和旨趣各异,《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论美国的民主》“出镜率”好高。我读经典亦如经典读我,这凝固的历史承载着我对过往和先贤所有的记忆和想象。
  •     无论好书坏书,小书虫还是要从阅读乐趣出发,主要看自己看得下去的书。也许看的书多了,选书的品味也就慢慢练起来了。
  •     有趣。但其实看过也没什么印象,闲着无聊再翻就是了。有种妹尾河童“窥视”系列的阅读快感。
  •     不适合通读
  •     书架才是思想的承载和见证。不管真假,只管去读吧,你最终会建立自己独一无二的的书架,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
  •     没有惊喜。
  •     京东200-100时凑回来的书,3.5星~这本书由《南方周末》“秘密书架”专栏里的文章集合而成。作者大多是文史哲方面的专家学者,因此哈耶克、韦伯、金庸、四大名著等出现的频率都挺高。不过,就像好多位作者在文章里写的,“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所以,当成读后感看就好。
  •     《我书架上的神明》是《南方周末》阅读版“秘密书架”专栏系列文章,对72位学者的书单不甚感冒(偏学术),却喜欢他们各自人生的读书启蒙回忆,对目前亲子共读的大局观建设很有帮助。 很有意思的是,他们在童年大都痴迷课外闲书,对武侠和国学经典推崇有加。 也重新唤起我对名著的热情,明年安排一年的经典阅读,如何?
  •     感人 推荐外国书籍时标注上译者才是良心推荐啊
  •     一些文人学者的书单
  •     这本选集的设定:“对你最有影响的书”,而不是“你想推荐给其他人的书”,尤其是书中大量的学人是wg时代成长的,也许他们成长的经历令人尊重,但是他们能够选择的书籍在今天看来没有任何代表性,虽然偶有几篇好文章,但整体来说,这本书不值得看。
  •     芳祥教授借閱 /
  •     一般,感兴趣的作者不多。
  •     流于表面,广撒网多囤粮的代表
  •     书名虽好,但跟内容一比就觉得取得太大
  •     刘瑜真是不错,有才气有灵气。还要买续集
  •     72位学者的书单,看了这些书单基本知道学者的专业方向。有的是受书的影响走向这个专业,有的是进入这个专业后再开始看书,相互作用。把这些书单整理下,重合度高的书还是值得看下的。6人推荐 《万历十五年》,[美]黄仁宇著,中华书局,1982 5人推荐 《旧制度与大革命》,[法]托克维尔,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 《史记》,司马迁撰,中华书局,1959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德]韦伯著,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 《战争与和平》,[俄]托尔斯泰著,高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4人推荐 《红楼梦》,曹雪芹、高鄂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金庸作品集》,广州出版社,2002 《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译注,商务印书馆,2003 《论美国的民主》,[法]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
  •     内容三星,书名加一星
  •     原来不理解他们为什么喜欢读鲁迅,现在我知道了。
  •     有些书自己也读过,有些没有,作者的简单叙述则引起了阅读的兴趣;我是读书杂的人,而这些学者的读书经历,无疑是一种引导,引进门。
  •     比较同意某热评里讲的,不真诚是这本书带给你的最大感受
  •     从大家的书单中找到你喜欢的爱看的书,那就值了20160823
  •     社科,哲学,经济偏多。选取部分感兴趣的加入读书列表了。看一个人的书架上有什么书,大概就看得出他这个人是怎么样的了。
  •     "天下的学问五花八门,乱七八糟,要占为己有,像选女人一样,不是佳人是不值得谈恋爱的."
  •     可能是学者专业的原因,多为历史人文类图书推荐,较少经济、科技类书籍推荐!
  •     很“偷懒”的办法收集到很多学者的经典书籍,对于每位学者的介绍和推荐的书目兴趣大于他/她文章的兴趣,72个人读下来重复无数次的书籍那真是经典中的经典了。
  •     重点看了喜欢喝熟悉学者的文章,在待阅读书单中又加入了好些。
  •     只有几个人的书单有阅读价值
  •     可以作为阅读参考书
  •     说是名人不如说是名学者,说是谈读书不如说是谈人生感悟。每个人的风格多有不同,本来想从中择出几本书,但这样显然有悖些什么。
  •     上下两部推荐了不少好书,相比起王烁那本,这本总让人觉得少了点啥。
  •     看看大牛们都在读什么书
  •     有组织有纪律的一本安利。
  •     小磊兄编的书。这书当然比逻辑思维的推荐的书强,毕竟多是靠谱专家写的嘛。但比我推荐的差,哈哈,支离且偏人文,对很多新知识(比如互联网、技术史)的书籍推荐比较少。
  •     利用开会时间,用kindle快速地翻完。感兴趣的书不多。好多作者在围脖上见识过。比较关注那些作者非专业的书单,可惜太少了。文章的风格很能看得出是哪个行业的人写的,此其一。书单大多时代特色很鲜明,当然这算是废话啦!此其二。
  •     总会有这种一看到标题就想买的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