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鱼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4
ISBN:9787530630075
作者:[法] 勒·克雷齐奥
页数:209页

内容概要

勒·克雷齐奥(Le Clezio,1940-)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1994年,法国读者调查中,克莱齐奥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家,是当今法国文学的核心之一。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法兰西三星”。代表作有《诉讼笔录》、《寻金者》、《罗德里格岛游记》。他的早期作品,诸如《诉讼笔录》、《可爱的土地》等,多寻找一种空灵与寂静,人物时常在形式、色彩与物质的海洋中摇摆不定,人和物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而他的后期作品,诸如《寻金者》、《罗德里格岛游记》等,则更关注心理空间,向着自然与人这两个“宇宙”同时进行宏观与微观的探索。

作者简介

她,没有名字,没有父母,没有亲人,六、七岁被偷走,辗转贩卖为奴,从北非到法国、从巴黎到波士顿、芝加哥、加州,再回到欧洲南部。潜逃、流浪、越界、偷渡,即使最后得来匿名护照,甚至美国移民局证明,仍没有任何归属感:“我的心还是跳得很快,就好象有人要把我往外丢。我想,这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是属于我的,无论我到那里去,人家都会告诉我,这不是我的家,总要我到别的地方去试试。”无家可归,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如果我们跟着第一个收养她的嬷嬷叫她“莱伊拉”(La?la)——阿拉伯语的意思是“夜”,那么莱伊拉的自我就如同黑夜。令她惊惧、迷惑,直到最后回到最初被偷走的原点——沙漠:

“像盐一样白的街道,静止不动的墙,乌鸦的叫声,我就是在这里被偷走的,在十五年以前,像是永恒一样的久远,被卡奚伊加的一个族人,我奚拉族人的一个对头偷走,为了争夺水,为了争夺井,偷我抵偿。”

Poisson d’or,“金”鱼,决不是养在水缸的小鱼。如海的身世,成长,犹如飘泊无止尽的印记:“喔!鱼儿,小小的金鱼,你可要小心了!因为这世上有这么多套索,这么多网罗等着要捕捉你。”她,聋了一只耳朵,却听得比别人清楚、看得比别人明白,在企图存活的挣扎中,撒谎、偷窃、耍赖;却在追寻自我的旅途中,阅读、习乐、思索。作者Le Clezio让她随身带着最珍贵的书,是法农(Franz Fanon)——反抗殖民剥削,反抗第一世界压迫最力的作家、思想家、精神分析家;但影响她最深远的,却是老人家El Hadj说的一句话:“最渺小的人在神的眼中都是宝。”自由,宗教,国家,民族,身分与认同,Le Clezio藉由女孩的浪迹天涯,呈现的是法国作家一贯坚持的知识分子省思:当生命成为各式各样法规制度、国族认同的压迫对象,在所谓的文化中,什么属于真正的人性?

你可以很沉重地阅读Le Clezio,但他的文字却是清简,节奏快速的。学校主修法文的三年级学生,看原文不须花费太多力气。但Le Clezio语言的感官直觉效果却出奇地强烈,某些段落描写(如妓院)甚至让人联想到波德莱尔(Baudelaire)甚或德拉夸(De Lacroix)的异国氛围:

“这些女人都胖胖的,她们脸光明净,头发用散沫花的叶子染成红棕色。涂了嘴唇,涂成很重的褐色,两只眼睛涂着眼圈墨。她们在一间间房门口抽烟,就地盘坐,她们香烟的烟从楼座阴暗的地方飘散出来,在阳光下飞舞。她们讲话很大声,她们都在笑,香烟弥漫在空气中,有一股说甜不甜的味道,这味道让我头昏。”(p24)

Le Clezio生于1940年,23岁就以小说赢得文学奖,擅长以社会边缘人的角度观察描述感官接触到的文化氛围。说这本1997出版的《金鱼》是本“文化成长小说”是因为:从中我们习得另一种不以抽象观念,而以感官接触了解文化的方式,并在如此描述中,体会成长(社会化,文化化)的代价。刚从北非来的女孩这样描绘巴黎:

“到处都是狗,大的,胖的,短腿的小狗,有长毛长得不知道牠们的头在哪儿,尾巴在那儿的,有全身毛卷卷的,好象刚从烫发店出来的,也有理掉毛的,样子像狮子,公牛,绵羊,海豹的……有的狗住在高级城区的公寓里,总是坐在美国车,英国车或是意大利车里面,也有的是从牠们女主人的臂弯里冒出来,系着小缎带而且穿著方格子的小背心……”

动物的、本能的文化观察处处可见.再看女孩自己的生活:

“白天我们躲在地底下,就像蟑螂,晚上,我们从洞里出来,我们到处去……在地下铁的信道里,每天晚上都会传来达木达木鼓的声音,在意大利广场,在奥斯特利次,在巴斯底,在市政厅,咚咚咚的在地下信道里四处回响,有时候声音很吓人,像暴风雨呼号,有时候,声音很轻柔,很有律动,像心脏在跳动。”

至于渡假胜地尼斯,女孩注意到的则是垃圾场:

“垃圾车在小山秋爬上又爬下,就像只大昆虫,几吨的垃圾倒下来,刮平,捣烂,磨碎,呛鼻的尘埃飞暗散在整个山谷里,直飞散到天空中,在蓝色的平流云云层里染出一大片棕色的痕迹。城里其它的人怎么会没有感觉到这些尘埃呢?他们把垃圾丢出来,然后就把它忘记,就像他的排泄物一样。”

相对于社会同质的观感,莱伊拉“和别人不一样”的生活体验与感受,在追寻自我的同时,也提供了另一双眼,另一只耳——“他者”的文化观照。

我们对法国文学的了解,大凡在萨特加缪时期便缓慢停顿下来了,像Le Clezio这样的作家,呈现的是和我们生活同步发展的现代法国社会,提到的文化范畴,除了莱伊拉准备高中会考念的书,还有她熟悉的流行歌曲,歌手,媒体杂志(种类繁多不及备载)。虽然其中偶尔流露作者说教的嫌疑,仍不影响我对《金鱼》的评价:当代法国小说中,值得关注的作品。


 金鱼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买了新版的《金鱼》,匆匆读了一遍,感觉很一般。就是说这样的水平国内一线作家都能达到。诺贝尔文学奖总是过段时间会颁给一个不够格的作家。高行健是一个,08年选择了克莱齐奥。对西方批评界而言,克莱齐奥的可贵稀有之处在于,作为一个西方人却站在第三世界或第四世界以文学的方式来批判欧洲中心说。
  •     本来是抱着期待的心情去读,结果比较失望。评了“还行”的书有一些是打算过阵子重新审视的,毕竟个人水平有限,很多时候对意蕴丰富却含蓄的作品感到无法完全理解,但这部很遗憾的不在此列。书中的主角真是万人迷,颠倒众生,无论男女老少身份地位都爱她或者想侵犯她,而这一切却都缺乏基础和铺垫(书中只不停的强调主角的头发很美,甚至时常通过主角的自嘲和保安等的反应表现她并不很美丽),也削弱了作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我无法想象作者设置的情节能够发生于现实,只能想到有两种可能,第一,主角在所有地方遇到的所有人都轻贱她这个种族同时性饥渴,第二,主角容貌倾城举世无双让看到她的人都情不自禁神魂颠倒。不管哪种都让我无法接受。主角从向往自由到丧失希望四处逃避最后回归家园,并没有体现出什么斗争拼搏的精神,从而展现出人性也好、民族性也罢,光辉的一面。而是一直因为外界因素漂泊于命运之波中。从这一点上看,倒还挺适合“金鱼”这种柔弱的观赏鱼的。译笔也欣赏不了,语言整体都觉得太单薄平凡,既非简洁冲淡又非灵动轻盈,第一人称限制了作者的发挥。另外看的版本翻译和豆瓣节选的那段翻译并不相同,不知道为什么。看的版本不如豆瓣的,完全说不上什么“风情”。
  •     《金鱼》:与自由抗衡的心灵成长史范典/文读过勒·克莱齐奥的《诉讼笔录》以后,一直念念不忘其在文字意象上的堆垒功力,看似以心理暗示、空间营建及超时空想象为内容铺陈,却始终以表现和提炼“人”为主宗。从灵魂的深度,可以读到斑斓万变的意象,从故事的陈述,可以感受到对大千世界的讽喻。勒·克莱齐奥的脱俗在于其特立独行的表现方式,以其无所不在、四处奔波的灵魂色彩来喷涂故事情节的每一根架构,在城市文明“患了癌变的肚肠”里试图喷射标记——“一个小说家不是哲学家,不是言语技师,是一个用笔来提出问题的人”,勒·克莱齐奥以这样身份提出问题的症结,而不是笨拙到“以身试法”。就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一整套过程系统而言,勒·克莱齐奥只是用小说开了个头,剩下的,留给书以外的这个世界。《金鱼》是1997年发表的作品,距离其在1963年出版的处女作《诉讼笔录》已有三十余年,与后者相比,它显然“回归”至一种传统的叙事方式,从个体命运的颠沛流离来折射世间万象——这与《诉讼》中男主人公那种灵魂性的漂泊有所对应,当然反映的现象有所不同。该书讲述了一位自小被拐卖的非洲小女孩莱拉,在西方文化国度的底层挣扎、抗争,并试图寻找个人命运的“起点”(这个“起点”可一分为二理解:一是其身份出处;二是其人生起步的点)。在莱拉流浪的过程中,作者企图通过这双热烈而好奇的眼睛搜寻到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伪现象”,看起来,它们显得理直气壮、甚至以一种状态而存在,但掩藏在看似被文化外表覆盖的城市或身份之中。不同的种族、地位、身份、职业、年龄的面孔在书中纷乱琳琅,他们与莱拉的生命或碰撞或交融,无不体现了这个世界的丰富性,有点纷杂、喧扰之感,虽然在这些人物身上所费笔墨不多,却真实、精准、独特的反映了个体及群体的反差及相似面。“莱拉”在书中以第一人称叙述,从其孩童时代开始,那些陌生的人便一个个呈现在她眼前,直至她经历了逃亡、流浪、遭强奸、恋爱、受骗、流产、迷失以后,最终回到她出生时的土地,由内心而发出感慨:“这里就是我旅途的终点,就是这里,不是别处”。故事戛然而止,停止在莱拉十八岁的生命里——通过她被拐卖后的经历,直至成年后的回归,短短十几年,却使其感受到比别人八十年生命还要艰险、复杂的心路历程。她的成长与成熟在小说中通过作者毫不张扬的笔调逐步构建而成,痛苦和愤怒都隐藏在她的体验当中,和那些歧视、利用、欺骗她的人相比,她的隐忍、纯真、善良显得十分柔弱无依。看似不停的勾勒众生相,实是为体现这一人物,从而控诉了这个社会的虚假性、劣根性和自我性。“金鱼”被用来作为书名,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其是一种被人养在家里的观赏物,这种鱼放入海或河中都不能生存,在凶猛的生物链中,它只能属于那种最为柔弱的物种——不会伤害其它,只会遭受别的生物的进攻。主人公“莱拉”被喻为“金鱼”,显然不是特别形象,前者来自非洲大地,自古以来在西方文明社会,黑人因其肤色而遭受歧视,这在书中莱拉的遭遇中可见一斑:无论是拉拉·阿玛的儿媳左娅,还是那些保安、警察,都将之看成“恶魔”、“黑鬼”,这是莱拉无法逃脱的命运;而“金鱼”是供人类观赏、喜爱,而不是唾弃的物种。如果从本书的简介中的一段话来理解,“金鱼”向往自由,而遭受等待它的渔网捕捞,那么反过来理解,它何尝不是在失去自由同时,也避免了凶猛动物的攻击,这份悠游自在的处境恐怕像莱拉这样的女孩无法拥有。正因为作者将一个女孩的生命表现得如此超凡脱俗,使她颠簸动荡的生活如同扁舟穿梭过一座座崇山险峻般的城市,使得读者体验到一种“零乱”的震憾,那些希奇古怪的地名和人名不断涌现,又不断凋落,层出不穷。如果你留意勒·克莱齐奥的个人经历,会发现“莱拉”这个人物身上隐藏着他本人的因素。他身上流淌着法国血统,却因家族早在十八世纪迁至毛里求斯(后成为英国殖民地),具有了英国国籍。他父亲为英殖民军行医于尼日利亚二十余年,当勒·克莱齐奥随母亲见到父亲时,后者给他的印象既陌生又恐惧——或者可以这样说,当他们后来在50年代迁居法国尼斯时,父亲身上仍存留着顽固的非洲气息,那种不愿融入欧洲生活的抗争意识一直影响着勒·克莱齐奥。也因此,在他笔下时常会有“行者风范”,“流浪”与“孤独”相辅相成,在亚当·波洛,亦或莱拉身上,都有很深的印迹。莱拉来自非洲,身上流淌着自由、热烈、奔放的血液,却因从小被拐卖至摩洛哥,开始她颠沛流离的城市生活。这种个性被现代文明所压制,可贵的是她坚持自己的方向,屡次受挫仍不放弃,也许对她来说,“逃跑”是唯一手段,但对善与恶的辨别与对这个社会作出的回应,使她成为书中一条丈量道德与人性的标杆。她在成长中识见了这个世界的丑恶与阴险,也走出了一条属于她个人的坚定之路。书中那些围绕莱拉身边的人,或有冲着对她身体的迷恋,或有利用她免费劳力,或有将其充当发泄工具,等等。那些罪恶除了性权力(同性及异性)的侵犯,还有暴力行为、种族歧视等,似乎黑人的命运非奴即妾是注定的现实——无论她逃至任何角落,总是无端遭受这些罪恶的侵袭。当然不乏一些良善之人,那个将其当作妹妹的哈吉姆及他爷爷埃尔·哈吉,那个医院中好心照料她的印度籍女医生娜达等,以及不能左右自己命运的西蒙娜。莱拉与他们亲近多少因为对方身上有自己的影子,她只能凭一个死人(哈吉姆的亲妹妹)的护照行走在人们眼皮底下,甚至最后连行走和逛商场也遭到监视。自由度缩小,当生命受到威胁,都没让莱拉放弃追寻自己的根源。她能够与孤独抗争也是唯一能享受到的,是音乐。她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使得她一直留心着身边流淌而过的音符,虽然一只耳朵聋了,却无法阻止这种热爱。书中最后让她成为了一名黑人女歌手,凭借自身能力在酒吧弹奏钢琴及演唱,这更像是对黑人音乐的自发形成作了一次形象化的描述。而在音乐声中,在莱拉头脑中形成的影像“闪回”,如同暴风疾雨般对命运提出了“柔情”的控诉。“我重新找回了在雷米·塞巴斯托地铁站听音乐,或是仿佛听到了远处雷雨交加,仿佛听到了大街上汽车轰鸣,人声鼎沸,仿佛看到了伴着割甘蔗的‘咔嚓’声,整个圣·多明哥都沸腾了”。                             书名:《金鱼》作者:勒·克莱齐奥译者:郭玉梅出版: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11月定价:15.00元发现很多错字:P21:一群群的男人向苍蝇一样终日里围着她们转。——“向”应为“象”P22:我成了小客栈的庞物——应该为“宠物”P83:第三段打电话这儿——她尖着嗓子问:“这么远?——这儿应该有个下引号。P112:第三段第三行:“因为她站在大厅紧里面朝我招手……”,这个“紧”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应该用“最”?P120:最后一段开头:这几天朱亚娅突然焦虑起来——“这几天”是不是应该为“过几天”?联系前后文的时序,故事应该一直是在进行着的。P122:第四段第二行:它从巴黎的地地下飘出来——是不是多了个“地”?P185:第二段:在舍丽坦——联系P184页最后一段最后第四行“在经过舍利丹大楼……”,这处应该也写成“舍丽丹”。P187:最后第三行:我几乎不醒人事——应写为“不省人事”。P197:第二段第二行最后:自从埃尔哈吉孤独地死在他的床上后——对照前文,埃尔哈吉一个是姓一个是名,中间应用分隔点。P199:第二段最后一行:“赠与我最亲爱的不知名字的小姐。”这个“赠与”应写成“赠予”。P201:第三段第五行最后:“似有所思”——为何不直接写为“若有所思”?P202:最后数上第六行:我们共同分享着水,芬达饮料和面包——中间应用“、”,而不是“,”。

精彩短评 (总计17条)

  •     诺奖级玛丽苏,女主精通各国语言文学哲学音乐,无论男女几乎都想要上她,吸毒偷窃说谎样样精通,作者极力塑造这是个被环境所迫追求自由的不屈灵魂,却令读者的我一阵恶寒。文笔优美,三观尽毁。
  •     粗略看完,不知是否翻译的关系,感受不大深。
  •     我看过的le cizio的书里,最喜欢金鱼。
  •     侵犯。。无所不在的侵犯。。
  •     简洁的语言是如此有力量。
  •     黑色皮肤的生活
  •     又是一个关于流浪的故事,流浪、寻找,用眼睛、心理感受这世界
  •     我总算找了个正确的封面给换上了。。。
  •     归属感.
  •     莱拉让我想到了固力果
  •     一直都在流浪,直至重新回到非洲大陆
  •     从幼年被拐,她颠沛流离,就像弱小的金鱼,每个人都想网住她。她每次都努力冲出网,最后成功了吗?难讲。整体说来此书还是畅销书级,不是诺贝尔级。
  •     P156 提到了草琴!我的卡波特
  •     唔。
  •     惊喜,当初在书架上偶然抽出读过的书,连作者名字都不知道的书,忽然再次听到人们提起。一直没与他人分享过。
  •     每一个炎热的中午 我骑车到书店读一小段 将这本书读完 我至今还记得那时候书店里放的歌是《玫瑰玫瑰我爱你》
  •     语言很美,故事一般。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