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之白话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
ISBN:9787511335487
作者:汪朗
页数:240页

内容概要

汪朗,祖籍江苏高邮,1951年生于北京。现任经济日报社国际部主任,资深媒体人,美食家,烧一勺子好菜,写一手好散文。汪曾祺长子,其文颇具家学渊源,但较之“老头儿”又多一些发散性的东西,于是谈吃讲古的间隙总咂摸出些微言大义。
已出版作品:《四方食事•胡嚼文人》(汪氏父子书)、《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与两个妹妹合著)等。

书籍目录

第一辑 老饕说事
吃饭趣闻
食之白话
胡嚼文人
太公食功
官厨三例
刁嘴珍稀
京菜籍贯
“小星”别用
调味要义
第二辑 食之风雅
年节吃食
腊八漫谈
食之“是非”
味之夹带
簋簋余韵
“胡食”胡话
搜寻“洋饭”
翻检番菜
冰糖葫芦
酱食杂缀
吃醋杂说
脂膏杂说
油脂拾零
第三辑 朵颐家常
米汤功用
粥食谈往
馒头探微
汤饼寻源
面之贵贱
面之异类
面之雅俗
又见晚菘
韭之雅俗
活吃黄瓜
贵贱萝卜
极品豆腐
品味鸡蛋
第四辑 燕飨之会
剪辑螃蟹
食蟹寻味
千年蛇鳖
鲥鱼诗话
大话臭吃
狗肉随想
闲扯猪头
烤鸭辨味
杂涮火锅
火腿寻味
火腿稽考

作者简介

物质丰富的时代,人们的嘴和味蕾都开始精致化,不仅要把嘴管得有些质量,还得讲个品味,吃出个道道。
美食家汪朗遍尝美食,脑子里又装满了饮食的历史渊源和掌故,谈起吃来,自是活灵活现,风雅奇丽,别具一格。本书收录了汪朗数十篇关于饮食的散文随笔,让你领略中国食文化的精髓,吃出品味。


 食之白话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汪朗的书,让我写序,颇感意外。汪朗是汪曾祺先生的大公子,资深媒体人,烧一勺子好菜,写一手好散文。我和他的交往可追叙到25年前。那时候汪曾祺老先生住在蒲黄榆,我被借调到《文艺报》工作,因为孤单,周末节假日隔三差五地到老头家蹭饭。蹭饭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汪曾祺先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偶像,当时没有粉丝这个词,我是汪先生的追随者、模仿者、研究者。能和自己的偶像一起进餐,是粉丝最幸福的事了,精神上的享受也是最高级别的。汪曾祺在文坛的美食大名,跟他的厨艺有关。据汪朗统计,除了汪先生的家人,我是尝汪先生的厨艺最多的人。因为吃多了,总结老头的美食经,大约有三:一是量小。汪先生请人吃饭,菜的品种很少,但很精,不凑乎。量也不多,基本够吃,或不够吃。这和他的作品相似,精练,味儿却不一般。二是杂。这可能与汪先生的阅历有关,年轻时国家动荡四处漂流,口味自然杂了,不像很多的江浙作家只爱淮扬菜。我第一次吃鸡枞,就是1986年在他家里,炸酱面拌油鸡枞,味道仙绝。直到现在,我拿云南这种独特菌类招待人,很多北京人、很多作家不知鸡枞为何物。三爱尝试,他喜欢做一些新花样的菜。仙游前十几天,他还用剩余的羊油烧麻豆腐招待我,说:“合味,下酒。”因为周末汪朗带媳妇孩子看老爷子,我们就认识了。汪朗一来,汪先生就不下厨了,说:汪朗会做。老头便和我海阔天空地聊天,当然我开始是聆听,时间长了,也话多起来。汪朗则在厨房里忙这忙那,到十二点就吆喝一声:“开饭了。”汪朗做的饭菜好像量要大一些,我也更敢下筷子些,味道更北京家常,不像老头那么爱尝试新鲜。老头走了,我们都很难受。之后看到了汪朗怀念父亲的文字,不禁惊喜,文字的美感也会遗传吗?又看到他谈美食的文章,就更加亲切了,因为我也写写关于吃喝的文章,但基本是借题发挥,和他的“食本主义”比起来,我像个外行,以致他发现我文章的常识错误——将麻豆腐误作豆汁儿。十几年前,我曾在文章写到汪先生用羊油做豆汁儿,去年汪朗忍不住说,豆汁儿从来不进他们家的门。至于对食的历史渊源和掌故,他更是如数家珍,信手拈来,当代文人,鲜有其格。他也有不及的时候。有一次,我说到汪先生送我朝鲜泡菜的事,他很惊讶,他不知道老头儿居然还会做泡菜,他自己都没有尝过。我很是得意。老头儿用的是当时流行的装果珍的瓶子,我至今记得很清楚。记得老头儿很得意,说泡菜可以这么做。不知道老头在泡菜里面加些什么,汪先生说了,我当时没记住,也没吃出来。我到北京十余年,与汪朗的往来也慢慢勤了些,时不时地还在一起切磋下食经,他的嘴巴很刁,我推荐的饭店他总能品出其中的最好味道。我写的一些小文,他时不时鼓励一下。前不久,他电话邀我吃北京的爆肚儿,我说好啊,那家位于蒋宅口的老北京风味确实地道,我们几人咀嚼出爆肚儿的结实和韧劲。那一天,他还从家里拿来茅台酒,酒过半巡,他说出原委,我的书重版,你写个序吧。哈哈,原来是鸿门宴。我们都乐了,其实还是想找个理由在一起喝酒聊天。那天喝得很高兴,手拉手兄弟般的。汪家的人厚道,实在,汪朗犹胜。我一直视他为兄长,但他的一次举动却让我意外。2011年5月,我女儿结婚,汪朗自然要作为座上宾。宴毕,众人散去,发现汪朗还在电梯口,我说你还没走啊,他说,我帮你送客人呢。我说,都走了。他说:“我得等他们都走了,我才走。我虽然比你大,但你和我父亲是一辈儿的,家里有事,晚辈我该最后走。”家风如此,文风自然。

精彩短评 (总计37条)

  •     食是天下事
  •     柴米油盐酱醋茶
  •     读前人书,记下的美食笔记,所谓的美食中见微言大义,也是文人式的,好像有点意思,又捉摸不定,说浅薄也可以,说人生感悟也行。看完,倒是想看看“老爹”汪曾祺的书了。 装帧在书脊上应该做更多的硬化处理。
  •     小子还是写不过老子啊
  •     吃货修行哈哈之书。
  •     雅
  •     先生博古通今,此书甚是有趣。
  •     偶然在架子上看到的这本书,喜欢这样仿古的装订。读下来内容也甚是有趣,又长了很多学问。书中引用诸多古代小故事,语言的朴实风趣颇有种在读清代笔记之感。除了几篇写到杀猪宰羊这种不忍直视的篇章未读外,其余都很值得品味。
  •     没意思
  •     对作者家中的气氛还是非常喜欢的,但只就文字和美味程度而言,实在很可惜呀,引用的文字也多了一点儿
  •     吃吃吃
  •     最怕比较。跟他老子汪曾祺根本比不得。
  •     有点掉书袋,不过可以长知识。
  •     清淡却也过腻
  •     读来读去我发现自己还是喜欢这种“老年口味”的写食书。汪朗是汪曾祺老先生的长子,汪老写食物风趣幽默,语言朴实却又香味跃然纸上。汪朗擅引经据典,从古书里挖出些与食物有关的趣闻轶事,故事讲起来自然流畅,颇具滋味,该是个真吃主儿。前几天还翻了翻焦桐的《台湾味道》,却是在是不对我的胃口,过于干瘪。有些食书却又修饰过多,描述过于夸张华丽,少了真性情我也不爱。
  •     书中特地夹有很多汪曾祺先生的书画作品和文字片段,更加说明汪朗与其父的差距不可以道里计。
  •     老子像水墨画,儿子像印刷品
  •     如有一人,虽精于品尝菜肴,但除了吧唧嘴,未公开发表过任何意见;或只是回家后将吧唧感想偷偷写出,塞到炕洞里,这样的人,充其量只是馋嘴,绝非美食家。要想成为美食家,除了善辨味,还须另有一功:白话,能够用嘴或用笔表述自己对菜肴的具体感受,并广而告之。——汪朗《食之白话》
  •     小汪差老汪不止一条街
  •     蛮有趣的一本书
  •     很有意思 但是生僻字太多了
  •     写食话就食话好了,为啥非要在结尾引申一下,一篇两篇还可以,可大面积如此就没意思了~典故和做法可借鉴。
  •     涵盖中国大地美食方方面面,看得我口水横流边看边列明晚的菜单,书看完单子也列好,明天撸袖子做菜!!
  •     总觉得少些趣味
  •     在图书馆看完,诙谐幽默,看得我哈哈大笑,实战的少点,书袋气多点。
  •     作者脾气不错,然而不开胃。
  •     可以看出來作者博古通今,但作為普通大眾,讀此書還是有點兒太過於信馬由韁了,沒有太多條理和可以品出的味道。實在有點兒可惜。
  •     和他爹相比,写文章真算不得有趣
  •     说吃的还不忘敲打敲打
  •     和其父相比,差距太大。可能是我知识面太窄的原因,读起来不够流畅,比起知古,还是希望用力在对食物本身的描写上。
  •     屌丝吃食,右狗关怀
  •     笔触干净,有趣。文化韵味和蕴味十足,读之若饥若渴。
  •     阿明去年送我的生日礼物!非常喜欢这本书www我就是喜欢吃啦!
  •     有乃父遗风。
  •     引用的典故甚多,蛮有意思。就是书名白话,内里引用的文言文也忒多
  •     汪曾祺公子著
  •     闲聊之中,有其父之逸趣。但牢骚太多,旁溢太多,不及其父之凝练矣。王干有个比喻比得好,其父做菜,往往不够吃,故而有味。其子做菜,够吃倒够吃了,仅供填腹塞牙而已。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