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石之墓》书评

出版日期:2016-7
ISBN:9787510844339
作者:[英] 克莱儿·麦克福尔
页数:288页

这个妖怪有点萌

英国文坛自古至今人才辈出,其中女性作家毫不逊色的占了半边天。尽管克莱儿•麦克福尔的《摆渡人》走现实主义路线,当她的第二部作品《黑石之墓》随着剧情深入开始蒙上神秘色彩时,读者也不会轻易出戏,因为有JK•罗琳这样的魔幻女王在前,来自大不列颠的神秘宗教仪式、未知的怪物等似乎都更容易被读者接受,我们愿意相信曾经的日不落帝国盛产类似的传说和擅长将此付诸笔端的作家。然而,在《黑石之墓》的末尾,读者却被作者实力打脸,这仍然是一部探讨人性的作品,很显然,对于一个年轻且初露锋芒的作家来说,熟悉的领域更为驾轻就熟。克莱儿•麦克福尔在谈到《摆渡人》时曾说“如果你读过这本书,你就会发现迪伦很害羞,还有一点笨手笨脚的。嗯,就是那种啥事儿都很容易走心的女孩子,你懂的。”从这个层面上看,作者是属于经验派的作家,她擅长去细腻的感知和描述生活本身,也愿意去深挖生活背后的人性,这是她熟悉的领域,而她最熟悉的角色也是自己——一个爱害羞、有点笨手笨脚的女孩。《黑石之墓》的主角希瑟的原型显然也是作者本人。在写到对道奇欲说还休的崇拜和感情时,希瑟的羞涩和窘迫怕是她的故事中最为真实、毫无虚构的部分。而这种经历,是每个走过青春期的女孩都会有的,所以我们感同身受,所以我们心甘情愿的跟着希瑟的故事走,讨厌那个虚伪矫情的闺蜜艾玛、厌恶她无知愚蠢的男友达伦,直到最后揭开真相。作者对希瑟陷入爱情的细节把控、对女孩间相爱相杀的友情的刻画、对过去和现在两条时间线的自由切换、对情节设置和气氛营造的手法之高超让人很容易对她信服,你很难相信这样的作家才刚踏入写作之路不久。但是,当希瑟直面那个“怪物”时,问题来了,怪物的描述似乎太过小儿科,先前铺垫了大半本书的神秘气氛完全被这个略为呆萌的怪物破坏了。看到这里时,我不禁叹息,还是年轻啊,经验不足,写怪物太力不从心了。到读到结尾时,再回头通观全书,我不得不承认作者很精明,怪物的描写显然是她故意放的烟雾弹,在情节设置上,她太过灵巧以至于不得不故意漏出些马脚给读者让渡一点余地。就好比赵本山在小品《不差钱》中,虽强忍也最终没能忍住的笑场。以他们在自己领域的游刃有余,露马脚或者笑场都不是敬业问题了,而是与读者和观众友好俏皮的沟通。

古老传说的诅咒,亦或是灵魂深处的共鸣

文/婉辰文轩带有传奇色彩的古老诅咒,在黑石冢这片海湾的映衬下,如同因发酵而膨胀的泡沫,迅速笼罩住人心某一角落。玄而又玄的故事转折,一步步走入质疑与黑暗交织的深处,是对人性与生死的拷问。——题记《黑石之墓》让人联想到的便是生死之别,故事的发生始于五个年轻人的一次宿营之旅,以主人公希瑟的视角,来记述所发生的一切变故。文章采用希瑟与彼得森医生的治疗谈话形式,使得故事在现在与过去的时空之间来去自如。在希瑟的故事中她们的出行并不顺利,随着那个古老诅咒和着夜色植入脑海,某种似乎预示着未知却又注定的恐惧开始蔓延。一枚偶然发现于石冢边的古老胸针,正式发出了召唤恶灵的通牒,一桩桩看似在理却又离奇的事件接连发生。猜测着希瑟与彼得森医生之间到底是帮助还是利益,同时快速阅读希瑟所讲述的发生在一年前的故事,一时间无法断定到底是虚幻还是现实。这种推测加上故事出人意料的一次次转折,着实让人上瘾,绷紧了神经。作者克莱儿•麦克福尔的渲染能力可谓炉火纯青,当读者还没有觉察到什么的时候,其实早已步入其设好的迷局。就如同故事中的当事人一样,任凭噩耗的脚步逼近却浑然不知,直到灾难来临,却发现早已无法自拔的迷上了故事的情节。由于结局太过出人意料,不服气地重读一遍,竟发现稳稳妥妥躺在书中的文字,神奇般的道出了另一番景象,每一步都早已有所提示,却似乎证据不足,不禁让我再一次佩服克莱儿•麦克福尔的构思,同时赞叹刘勇军老师的文字驾驭能力。读过刘勇军老师的其他翻译作品,每一部都让人记忆深刻,能够让读者跨过异国的文化差异,体会直击心底的感动。这部小说成功的通过一枚石冢古物,将现实与古老诅咒相连结,在理性与神秘的边界,于看似平静处,竟蕴含着掀起触及生死的惊涛骇浪般能量。说到生死,话题似乎显得沉重了些,然而任凭谁也逃不过这一劫的到来,却谁也无法得知生死瞬间所发生的一切。因而被神秘所围绕的生与死、灵魂与救赎,便自然而然唤起了人性中最原始的恐惧,因恐惧而膜拜。作者克莱儿•麦克福尔真可谓是人性灵魂的大师,不仅在《摆渡人》中将光明美好的人性写得如此温暖,还可以于《黑石之墓》中,将人性深处潜藏的一切黑暗展现出来,更是带着读者去体会去感受灵魂中最纯粹的样子,来自主人公希瑟,来自她深爱的道奇,来自其他三位好伙伴,以及来自读者自己心灵深处的共鸣。回味阅读中的感受,不仅充满刺激和惊险,还能够体会到发自本能的好奇,对一切逾越规矩行为的不认可,对黑暗及未知的恐惧。当彼得森在例行公事地做出关心时,一种淡淡的厌恶感不可掩饰;当希瑟对抗恶灵顶着恐惧奋起时,一丝不明的骄傲确信无疑;当艾玛表现出虽不过分的懒惰和重色轻友的行为时,一股怒火微微灼热;当马丁说出老实中肯却又扫兴的话语时,一抹不屑与偏见清晰可见;当达伦只会挥舞着肌肉大吼大叫时,一阵嘲讽的浅笑自然浮现;当道奇出手拯救了这一切而与希瑟怡然相拥时,一团喜得重生又略带惶恐的气氛暗自涌动。与其说是被故事的神秘所吸引,倒不如说是被其背后能够勾起读者自身人性的秘密所吸引。在惊险刺激之余,或许也是了解人性,了解自我的一个好时机。无需追求远古神秘的朝圣,也无需太过追求变幻莫测的玄幻,真正地放开了自我,去接纳所有的不完美,接纳内心深处隐约升起的不适感,在作者看来亦即趋近了本真与神圣。或许这才是本书送给读者最为惊喜的礼物。

《黑石之墓》演绎女版“奇幻漂流”

曾凭借《摆渡人》在中国吸引了大批粉丝的英国女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今年的新作《黑石之墓》再次让人眼前一亮。然而与先前治愈系作品不同的是,这次的《黑石之墓》从名字上看就能猜到,应该是部惊悚小说,确切来说,这是本糅杂了惊悚、灵异、悬疑元素的犯罪小说。一看到精神病院、古墓、宗教、谋杀这些关键词,就已激起不少读者的探索欲,然而小说元素多元复杂的背后,其实暗含着人性的复杂,那些隐藏在我们心底不为人知的东西才是最可怕的,《黑石之墓》可以说为读者演绎了一出女版的“奇幻漂流”。用现在与曾经编织迷局“谨以此书献给哈里,是你把我从怪物手里救了下来。”小说开篇的引言就开始烘托气氛,一看到“怪物”就不禁让人联想,但是真正进入小说正文后,发现是在精神病院展开的,女主人公希瑟和精神病医生之间的斗智斗勇,让人觉得饶有趣味。当主人公与医生几次“交锋”后,作者觉得氛围烘托得差不多了,就话锋一转,进入了回忆状态。而当过去的故事回忆得差不多了,甚至是到了最精彩的地方就戛然而止,翻回头继续主人公与医生间的对话。作者在现在与曾经两种时间状态里,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并且两个时空衔接的地方也十分完美,比如14章节中最后一句是“我听到艾玛在尖叫”,但是翻到第15章却一下子被医生对这段回忆的质疑又拉回了现在,当第15章中女主人公与医生的对话结束后,该章节以主人公内心的话语“正如我气我的父母、警察、彼得森医生以及所有不愿听我讲话的人一样,我曾经没有相信她”进行收尾,并在第16章节中继续陈述第14章节的情节。这些精心的设计,一步步诱惑读者看下去,不禁对这几个年轻人灵异的旅行充满好奇,也越发想探究真相。是怪物?精神错乱?还是谋杀?作者本人曾说:“我认为《黑石之墓》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两条时间线——现在与未来。”可怕的是,无论是现在与未来,女主人公说的话一个字都不要相信,全文最后那一小段才是整个故事的真相。第一人称小说的典范为了不影响这本书的阅读感受,在这里无法做过多剧透,但是从《黑石之墓》的小说笔法中,我们可以感受作者技艺的高超。《黑石之墓》运用的是第一人称写作,其实这是一种很难写好的视角,在第一人称写作上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家毛姆就曾系统分析过这种写作方法的优劣,然而克莱儿的《黑石之墓》不仅突出了第一人称写作的优点,而且规避了这种写作模式天生自带的缺点,有趣的是,毛姆虽然作古多年,但他和克莱儿都是英国人。整部小说通过女主人公“我”的叙述,很能增强代入感,让一切被叙述的事情都仿佛真实发生在眼前,尤其是那场旅行回忆,一开始几个青年人阳光、快乐、天真,虽然偶有摩擦,但都洋溢着青春,无论曾经还是现在,都围绕着“我”进行叙述,这使得情节十分紧凑。其实作者运用第一人称,目的就在于“使坏”,要让读者产生共鸣,要让读者相信女主人公叙述的“怪物”是真实的,甚至通过女主人公主观的意识,让大家对代表理性一面的医生产生厌恶感,从而让读者倾向于相信主人公所说的一切虚妄。规避此类写作的缺点毛姆曾论述过第一人称小说有个天生自带的缺点,其一就是主人公在叙述事情时会有自吹之嫌,甚至当读者基本猜到真相了,主人公“我”却还懵然不知,这让人觉得很蠢;其二就是“这类小说中的叙述主人公,即中心人物,和他周围的其他人物比较起来,总显得苍白而不够生动。”但《黑石之墓》却规避了这两大第一人称自带的缺点,因为主人公希瑟掌握了整个故事的话语权,读者很难比作者“聪明”,不到最后一刻完全猜不到谜底,因为所有与事件有关的人物,其中三个死亡,一个昏迷,只剩下女主人公在叙述,读者也因此只能被牵着走,使得一开始我们以为这是一部灵异小说,后来发现这可能是精神类小说,到最后才知道是犯罪小说。同时,不招人喜欢的达伦、花瓶般的艾玛、头脑简单的马丁、神秘的道奇,就连医生都描写十分生动,但这并没有妨害主人公“我”这一形象的地位,举个例子,一开始女主人公被带到医生面前后,医生一直低头写东西,就连打招呼也是低着头,但是作者却写成“他问他前面的一张纸”,而表述女主人公的反应时,作者却写成“它没有回答”,这里用纸的反应来借喻主人公,显得非常俏皮,而且女主人公内心的一些吐槽也丰满了这个人物。作者已有 电影版人选小说中借人物之口,提到过一个“枝条人”的传说,其实这算是一个彩蛋,实际上在1973年荧屏上曾拍摄过一部《异教徒》的电影,正是根据枝条人的传说改编的,而且2010年美国还翻拍这部经典,并由尼古拉斯·凯奇主演,又名《柳条人》。不难看出,《黑石之墓》很适合改编成一部惊悚电影,而且倘若这部片子当真能搬上荧屏,作者克莱儿本人已经有了心目中的人选。她曾表示,“对于《黑石之墓》的角色,我觉得《哈利·波特》中的赫敏——艾玛·沃特森应该扮演希瑟;《饥饿游戏》中的皮塔——乔什·哈切森也许可以扮演道奇吧,或者杰米·贝尔也可以,如果时间能倒退几年的话!”第二次阅读 会有惊喜这部小说其实远不止是要通过情节的反转带给读者震惊的感觉,甚至当你第二次阅读时候,依旧会有新的领悟,原来前面那些云山雾绕的谎言中,就包含着真相,再完美的设计也会露出一些马脚,只是一开始我们都先入为主了。在小说结尾,希瑟和道奇在墓地接吻,这一段给了人致命一击,在逃脱法律的制裁、在一切弥天大谎完美收场后,这种诡异的浪漫可谓毛骨悚然。这不禁令人疑问,现实中这种事情有可能发生吗?回头细思女主人公和道奇那暧昧不清的关系时,这一切的发生似乎有又合情合理。而道奇对于人祭仪式的痴迷,在现实生活中又真实吗?实际上,当我们一开始轻信希瑟说的那一套鬼怪之说时,何尝不是失去了理性,正如同小说封面上的疑问句,是什么潜藏在黑暗之中,想必就是我们复杂的人性吧。

【书评人俱乐部】真相到底是什么?

《黑石之墓》,山海天的封皮,红色的海峡,空中云卷云舒,让你想知道这黑暗的云之下影藏了什么秘密?带着你的心,揭开黑暗之谜。希瑟在诊所外面等待,她在等待什么,让她等候了这么长时间?随着门开了,我们的心也跟着进入了门内,门里有什么等待着希瑟? 门里出现的只有一片奶白色的墙壁和红色的地毯。很普通的一间房子,但是为什么会让我想要探究房间里的秘密?带着好奇的心,我跟着希瑟进入了房间房间中的只有一位叫做彼得森的医生,希瑟完全不和他进行交流,我知道希瑟有她自己的原因。但是彼得森医生拿出了一张出院表格,成功的引起了希瑟的兴趣。希瑟看着自己狰狞的右手,回到了过去,她的记忆将我们引回到了故事开始的时候……开头的引人入胜,让人不忍放下书,短短的几页文字,我便跟随希瑟走入了一个谜团解开的伊始,故事里曾经的希瑟发生了什么?让她被关进了精神病医院?这只狰狞的手经过怎样的重创变成了今天的模样,答案很快就会揭晓。希瑟和她的朋友们,五个年轻人的踏上了宿营之旅,她们的在出行的过程中遭遇了许多事情,伴随着他们离黑石冢越来越近,古老诅咒似乎预示着未知恐惧的开始。一枚古老胸针,正式开启了黑暗的力量,一件件蒙着迷雾的事件接连发生。我们目不转睛的看着露营之旅发生的事,但同时镜头又切换回到诊所,彼得森医生到底是希瑟的朋友还是敌人?希瑟真的杀了她的朋友们嘛?我们随着镜头穿梭在各种各样的迷雾中。真相到底是什么?只有你翻到最后一页才知道。我们时刻被一种窒息的黑暗所包围,直到我们了解了一切真相之后,我们彻底陷入无休止的黑暗之中。苏格兰的海边,一个黑石冢的地方,灰暗寒冷。但是真正的寒冷和黑暗却来自于人心。人性的冷漠和黑暗才会让我们心寒。灵魂和身体离得太遥远,世界在我们身边晃动。没有什么比一无所知更令人恐慌。也没有什么比对未知的真相渴望更令人疯狂。伴着黑暗,谎言,背叛,我们踏上黑石冢之旅,也在此看清了灰暗的人性。

小说的精髓——结局

在看到道奇说“我们说好要这么讲的”之前一直认为这是一篇略有些庸俗的悬疑小说 甚至对于作者对邪恶的幽灵的刻画和它被消灭的简单感到失望 但是结局却是一个不曾预料的拐点 正如作者说的 那是精髓 Where darkness grows?答案是在每一个内心闪现过黑暗邪恶念头的人的心中 就像希瑟 她所描述的能呼风唤雨 把人吸走然后凭空消失的 让它被收精神的摧残的怪物竟然来源于自己一直向外界隐藏的精神深处 也像背面的话“我们全都怕黑 没有什么比面对一无所知更可怕的事情了”但是对于最可怕的事情 你真的无能为力 一无所知么?重要的胸针——作恶者必深受其害这个胸针的谜团也在结局的时候给了我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胸针上的图案 被火包围的邪神早就暗示了被火烧的人才是邪恶的渊源 本以为胸针在希瑟听到艾玛尖叫时被在涨潮线外找到 飘回道奇的睡袋是为了渲染这紧张气氛 事实上是胸针皈依主体的表现啊 彼得森医生——看清真相的人很喜欢彼得森的高智商 他能从希瑟屈指可数的话中分析出希瑟杀人的动机“想要见证死亡 去扮演拥有无限能力的上帝” 对于神秘领域的好奇人人皆有 但是一定要对自己所做的事有一个清醒的认知很重要 不能去剥夺其他人生命的尊严 还有他在厕所中放了镜子 大概是料到当病人无力应对的时候 就会托辞去放松 可他恰恰让他们在此自省 寻找救赎之道之后学会了一种特别精妙的写作手法 感觉收获还很多的

黑石之墓:1970年代英式恐怖的回归

英国的恐怖文化就像以The Beatles为代表的英式摇滚乐一样,不仅在本土生机勃勃、异彩纷呈,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功侵入了大部分国家的文化中,成为世界现代恐怖文化的奠基石。1960年代,以The Beatles和The Who为首的英国摇滚乐队首先征服美国市场,从而占领世界市场,成为全球音乐主流。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英伦入侵”(British Invasion),当然,入侵的不只有英式摇滚,还伴随着恐怖文化。二战后,英国国内矛盾激增,作恶者得不到惩戒,借着战后英国的混乱大发其财,而良善的个体民众却总被欺凌,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饱受摧残。在这样恶劣的社会总体环境下,老派的经典英式恐怖文学已经无法满足读者的实际精神需要,进而催生了一直延续到今日的新恐怖文化。电影版《化身博士》剧照。以斯蒂文生的《化身博士》、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和斯托克的《德古拉》为代表的老派英式恐怖文学虽已经被奉为经典,但却无法满足人民的现实需要了。社会急切需要新的恐怖文化。影片《查令十字街84号》中正好表现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糟糕情况。老书店里的绅士们对可以收到从美国寄来的罐头食品兴奋不已。新的恐怖文化虽然多以简单粗暴的恐怖小说和电影的方式呈现,但讨论的主题已经从人对鬼怪的恐惧转变成了人对人、对社会,以及对未来的恐惧。等到1970年代,这类作品已经自成一派,羽翼丰满,更是几乎成为了英国文学的主流。这一时期的小说作品至今依旧热卖,电影也是VHS、VCD、DVD和蓝光碟应有尽有。其中的代表作如安东尼•伯吉斯的小说《发条橙》(库布里克导演了这部小说的电影版)、达芙妮•杜穆里埃的中篇小说《现在不要看》(后被改编为影片《威尼斯疑魂》)、戈登•威廉姆斯的小说《围困农场》(后被改编为影片《稻草狗》),以及大卫•皮纳的《仪式》(后被改编为英国影片《柳条人》)。其中影片《稻草狗》和《柳条人》更是因其表现的主题成为了英式恐怖文化的代名词。恐怖片《稻草狗》中,达斯汀•霍夫曼饰演的美国数学教授陪着英国妻子回到她的英国老家,住在英伦的穷乡僻壤。镇上的英国人如同未开化的野蛮人,让教授感到十分恐惧。镇上的流氓玩弄他,他不敢反抗;轮X了他的妻子,他也默默忍受,一直压抑着自己。直到看见这群流氓准备对一名智障人士用私刑时,教授终于爆发,以聪明的脑袋和勉强够用的力量逐一杀害了这群流氓。影片最后,精疲力竭的教授看着满屋的死人,良心在谴责自己。《稻草狗》设定了一个接近于噩梦的环境,用来影射当时的现实社会。有良知和理性的人就好像活在了禽兽中间,礼貌和尊重被当作软弱和胆小,野蛮、粗鲁和非人反而是成为了社会标准。《柳条人》的故事发生在苏格兰西海岸的一座与世半隔绝的小岛上。警察接到报案,称小岛上有名童女失踪,他独自前去调查,却被岛上民众的怪异举止吸引了注意力。随着调查的深入,警察发现整个岛上的民众都是不信奉基督教的德鲁伊教教徒,童女的失踪似乎和他们异教崇拜有关。到最后,原来童女的失踪岛上的居民骗他来这里的幌子,岛民把警察关在用柳条编织成的巨大人型中,在异教的祭拜仪式中放火烧死了他。这个故事成为了英国新恐怖文化中典型,也是新恐怖文化的巅峰之作。在此之后,随着英国社会环境的好转,加上美国主流文化反侵蚀了英国,使各种文化现象无一例外地堕落为商业行为,新恐怖文化便急转直下,随之走了下坡路。《柳条人》,异教的祭祀在赞美异教徒们崇拜的邪灵,警察被关在柳条人中等待被烧死。然而最近几年,英伦三岛内的社会环境又再一次恶化,苏格兰独立运动、伦敦骚乱、英国计划退出欧盟、重新抬头的足球流氓,所有这一切都令英国人感到强烈的不安。正是在这种不安之下,当年的新恐怖文化又死灰复燃,大有重生之势。去年在中国实现百万册销量的《摆渡人》一书的作者克莱儿•麦克福尔推出的新作《黑石之墓》就是一部复古当年英国新恐怖文化的小说。作者在小说创作中不仅致敬了过去英国的邪典影片《柳条人》,还把《黑石之墓》这部小说与英国的异教德鲁伊的祭奠仪式编织在了一起,营造出了一股英伦特有的神秘主义氛围,可以算是英国今年来流行小说中的佳作。《柳条人》中德鲁伊教徒邪恶的异教祭奠仪式在《黑石之墓》的高潮部分中也有涉及。现在,《黑石之墓》的中文版已经出版了,可以说完全颠覆了《摆渡人》的风格,就像作者本人所说:“与《摆渡人》相比,这本作品有着截然不同的主题,但同样让我感到自豪。《黑石之墓》成型的样子让我很满意,因为它能时刻抓住你的神经!”

沉入克莱儿的独特氛围里

几个小时前,我翻开这本书,直到现在合上书页,脑子都是在跟着一个神秘诡异的故事转,那种湿冷阴森的感觉好像还停留在皮肤上,挥不去,散不开,窗外也是黑云压城,昏昏暗暗的天气,似乎在营造一种看这种类型书的最佳氛围,确实有趣。作者是克莱儿·麦克福尔,前一段时间畅销书《摆渡人》的作者,之前一直想看她的《摆渡人》,但是其他书赶在前面来到了我面前,所以也搁置了,这次读到她的这本新作,从名字到内容都很抓人眼球,觉得不愧被给予这样高的评价,尽管有一些逻辑不严的问题,但终究还是瑕不掩瑜的。在刚开始有我还有点不明所以,故事分成了两条线交错来写,一条写现在,“我”正在面对的治疗和判决,一条写曾经,“我”关于一年前在黑石塚发生的事情的回忆。刚进入故事的时候还没进入状态,看了好几页才反应过来,故事的主人公“我”竟然是一个女生!翻回第一章看了一眼,我明白我为何会感到奇怪了,一个女生,怎会落得如此地步,一双恐怖的手,一个古怪的性格,一个糟糕的现状,很难不让人去想要探知在她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恐怖事情?从第二段的曾经开始,整个故事在女主人公“我”的回忆中逐渐清晰了起来,十二个月前五个好朋友的黑石塚露营之旅,破旧的老爷车,喜欢挑事儿的达伦,慵懒做作的艾伦,喜欢耍赖的马丁(事实上我对他都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印象),平和正气的道奇以及坚强懂事的“我”,这些人物形象都一个个清晰了起来。达伦和道奇在暗夜讲述鬼故事的时候,我都没有特别的感觉,甚至觉得,咦~一点都不恐怖好吗!慢慢地看到后面了,身子一点点往朋友身边靠,瞥一眼窗外的昏沉,凉意搜地一下子蔓延了全身,特别是在海湾处发生的事,就像在看鬼故事一样,挺抓人心的。关于后面结局的大反转我倒没有怎么惊奇,大约有预感,猜到了一二,但是还是得小小地吐槽一下。具体杀人过程靠前面的故事大概的还能推测出来,杀人动机不明确是最致命的吧,还是后面来一个小揭秘比较好。尽管这样说,故事还是挺不错的,结局也是一个亮点,作者是营造气氛的大师,沉进故事里面,被那种氛围感染,是一种不错的体验。

反噬的黑暗,惊人的真相

文/ 海蓝蒲雨黑黢黢的夜吞噬了一切,透不出一点儿光明。悉悉索索的响声断断续续传到耳朵里,胸腔里跳动的心脏随着越来越紧张的情节而开始跌宕起伏起来,汹涌的恐惧感扼住了摆放僵硬的身体,细密的汗水从头上沁了出来,越来越急促的呼吸在空旷的房间里响亮起来。《黑石之墓》在克莱儿•麦克福尔的笔下游刃有余,大反转的结尾将一切都炸裂开来,让人措不及防。一开始描叙性的开头并没有一下子攥住浮动的欲望,欲扬先抑,缓慢而平稳。直到谜一样的恐怖传说从口中诉说,紧张而激烈的画面感扑面而来,克莱儿的笔触快速而汹涌,像被人紧紧地扼住了喉咙,才发现已经被牢牢推入了先前设置好的陷阱里。一个仿佛被困住的女孩希瑟被推入眼前,透过她跟医生的描述,回忆着“曾经”,进行着“现在”,我们随之来往于之间。希瑟、道奇、马丁、达伦和艾玛五个小伙伴的野营旅行,从欢乐到冲突到陆陆续续的人员消失,营造出来的紧张氛围越来越浓郁,直到将所有的不安都爆裂出来。一个个谜团随之而来,诡异而凶狠。一个柔弱女孩儿,受了伤,被关押在医院观察,一次次地跟医生周旋。疑惑、怀疑到愤怒,无数个问题萦绕在头脑中,为什么一直不停地逼问这个无辜的女孩儿,为什么不去寻找其他的线索,为什么那枚神秘的胸针蕴含如此凶恶的力量……先入为主的印象总是这样,我们会言之凿凿地为眼前而言,却总是遗漏看不见的东西。直到,道奇的苏醒将一切疑团炸裂得粉碎。直到,所有谎言都为了死亡而准备。生和死,善与恶,人类心中永恒的话题,一直探寻所得而未所得的死亡探索,萦萦绕绕不绝于耳。书架上那几本书,先前计划好的路线,古老而神秘的传说,黑暗的石冢诡异的胸针,都是为了死亡而准备的。它一点点撕裂一颗年轻跳动的心,吞噬了善良,毁灭了正义。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做,为什么会用这种方式去探寻死亡,为什么去杀害无辜的人们。真相永远地消失了,如那些消失的人们一样。这是一部探寻人性的小说,将人性中最丑陋的黑暗一面展示出来。我们无意于纠结杀戮和死亡的原因,却要反思罪恶的开端。年少的人们总是容易被一些神秘而刺激的事物所吸引,深入研究或者以身犯险,最终探寻到死亡的过程,沾满鲜血的双手并没有因为杀戮而颤抖,反而因为沾染而兴奋。将汹涌的血性从身体里一点点抽离开来,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行尸走肉。眼睛里却闪烁着凶狠的光。这是一种扭曲,一种黑暗的反噬。年少轻狂,容易误入歧途。但愿有一束光,照亮他们黑暗的人生。

投与善则善,投与恶则恶

对于人性的善与恶,自古以来争论不休也未有定论。同为儒家的孟子和荀子,一个言性善,一个却言性恶;同为一个作者,《摆渡人》扬性善,而《黑石之墓》揭性恶。“黑石之墓”原本只是一个惊悚的古老传说,却因为一群年轻人的探险之旅,更像是带着读者进入了一个偌大的迷宫。很多人说读完这部作品觉得非常有代入感,我也感同身受。它的代入感不仅仅在于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更在于你对它的认识和理解决定了你阅读它的感受。从某个角度说,大部分人会觉得直到作品的最后,才突然来了一个三百六十度大反转,原本令人同情的希瑟、令人敬佩的道奇反转之下变得无比丑陋、令人痛恨。这些人会觉得反转之前的故事充满诡异,希瑟和他的朋友们的经历充满了神奇色彩却又那么真实,他们深信尽管人们都将希瑟视为经受刺激后的精神病患者,但她说的一切一定是真实的,因为在这些读者的心中,光明的面积远远大于阴影面积,他们更愿意相信人性的光明而不愿意去面对黑暗的那面。但相信也会有一些理性的读者,从一开始就不相信什么鬼怪之说,自然从一开始对希瑟的陈述抱有怀疑,随着情节的深入,他们一步步抽丝剥茧,与希瑟的主治医生一样试图探寻背后的层层玄机。这些人大多很理性,如医生一般,更容易去看到人性中那黑暗的一面。我觉得读这部书让我想起当年的盗梦空间,整个剧情更像是一个很大的迷宫,其中的每条岔路如蜘网般交错迷离,似乎很清晰有似乎很迷离,结局貌似肯定却又充满疑惑。对于故事、对于结局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就如人们对任性善恶的理解,没有性本善,也非性本恶,善恶乃与生俱在,投与善则善,投与恶则恶。

作者的玩弄--黑石之墓

在众多的推荐中,我对这本书的好奇逐渐的加强,但我还是小心翼翼地将这份好奇藏在心底某个角落的树洞中,悄悄的埋好,等待未来的某个时候好像发现宝藏一样的去享受寻宝的乐趣。但是对于好书的冲动,最终还是让我下手了,同时购进的还有日本人的短篇小说——唐草物语,后者不久被证明是场购书的灾难,我甚至都没法强迫看完——钱反已经浪费了,总不成还得贴进去时间和精力吧。只好心中宽慰自己,幸好还买了黑石之墓。于是,就像酒鬼珍藏佳酿一样,我把书放到了书架上,等到终于休息年假的时候,才翻开了带着墨香的扉页,慢慢品味。2天时间看完的小说,虽然有280多页的长度,但是对于能够一整晚饕餮完大半部《笑傲江湖》的我来说,也不算是很快的速度。故事其实很简单,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3男2女到郊外海边出游,庆祝其中一个男孩道格拉斯的生日,结果,2男一女丢掉了性命,剩下的那个女孩,也就是故事中的“我”——希瑟——幸存下来,手部受到了烧伤,还有“我”暗恋的一个男孩,因为脑部受伤而昏迷。“我”作为嫌疑对象而受到审判——因为那些受害者被发现是死于谋杀,不过因为“我”的叙述,心理医生认为“我”存在心理问题,简单的说,就是疯了。法庭采信了这个结论,所以把“我”送进了精神病院,而不是监狱,就这样呆了一年,昏迷的男孩醒过来了,为“我”作证,我们的确遇到了不可思议的事情,结局就是我们被解放了出来。在“我”的描述中,“我们”是受到了黑石之墓的诅咒,一个在“我们”郊游处的坟墓。死亡来自于黑色恶魔,开始杀掉了马丁,然后是达伦,接着是“我”最好的闺蜜艾玛,最后,这个恶魔甚至要抢夺走“我”暗恋的道格拉斯,“我”拼命守护道格拉斯,并用火油烧死了恶魔,同时也让自己的手受到了严重的烧伤。这个带着暗黑恐怖的故事,在希瑟的描述中,好像一个不慌不忙的企鹅,摇摇晃晃却又坚定的走向结局,虽然看到她步履蹒跚,却并没有摔倒。故事的转折有故作惊险的摇晃,有左顾右盼的停顿,甚至还抽空和其他的企鹅谈了场恋爱。友情和爱情,在故事里面毫不紧张的展开,又无惊无险地到达了结束。结尾的转折差强人意,基本能够猜到。原本期待尼亚加拉瀑布,或者至少是黄果树瀑布,结果只有淡淡的那么几缕水柱从上而下,吓得赶紧躲开,生怕是一帮熊孩子的童子尿。希望有多大,失望也就有多大,或许是被《真相》养刁了嘴,习惯了看那种980度的转折,结果180度的转折就不怎么放在眼里了。只能说是个中规中矩的小说吧,距离世界顶尖悬疑小说的水平,估计还差一个金茂大厦的高度吧。是那种看完了不想看第二遍的小说。翻译上大致还不错,语言流畅,用词造句也不觉生硬,中等偏上水平吧,故事本身差点火候,和翻译无关。在我这里最多5分总分的话给3分了,其中还有一分是留给语言通畅上的。

吞噬人心的悚然和刹那垂死的快感,绝非一念之间

江山/文才几年的光景,又读到了让我后背发麻的作品,记得上一次还是《藏地密码》。小说的开始就扔给我们一个遐想,虽然都是平铺的文字,但终比现实中还要立体。主角莫名的受伤,稍不留神的监狱,交给警方的表格,回忆在这里斗然而来,时光在此处戛然而止。这是一场奇特的旅行,在诡异的场景中对着人性发声,揭露最原始的情绪和最刻骨的映像。不论是扣人心弦的枝条故事,还是丝丝入扣的城堡探险,每一次都像是被人控制好的一般,主人公希瑟在彼得森医生抽丝剥茧式的复述中给我们带来一个前所未有的想象空间。五个人的出行,三男两女的情感纠葛,看似平常不过的相处,却在一次次的黎明与暗夜中步步为营。每个人都有鲜亮的性格和各怀鬼胎的思维,通过对话,通过作者附加给他们的内心读白,使这场血色尘埃变得巧妙而婉转。而我们不管通过作品想象到任何惊奇与莫名都再正常不过的,毕竟我们都有一颗儿童式的阅读心理,一探究竟到底谁是好人谁又是坏人?本来,单纯的想象在复杂的人性中就会变得支离破碎,对于这场旅行,十个读者会有十种不同的答案,只因阅读让你产生的无限遐想,因为深不可知才使人更加惶恐,想要一心去发掘藏在未知背后的真相是如何的疯狂,一个在途中面对死亡与垂死的重新定义,包括那种快感的激荡与救赎。字字珠玑,句句立体,情节直穿读者的灵魂深入。正因如此,我特意查询了两个词的解释。一个属于结果,毫无意义;一个面对过程,狰狞与凌厉被叫嚣出一种丧失人性的罪恶。一切都看似无辜,却终无法逃脱灵魂上的谴责。在这个被谴责的过程中,我们想到了比死亡更加可怕的垂死之期,无助绝望痛苦凄惨。这是对人性的训诫,对生命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独白。这段旅行,在纯英式的小说氛围中比故事更精彩,旁观者比当局者更加可爱,如同彼得森医生,他不仅是在救死扶伤,也是在抚慰心灵上的缺口,又或者他的猜测就是他的行为。而对于希瑟与道奇两位当局者来讲,是草原上奔驰的骏马还是提线木偶,一切都有可能。

古老的咒语抵不住人性的险恶

文/河北小珊 评《黑石之墓》本书的开篇有这样一句话“谨以此书献给哈里,是你把我从怪物手里救了下来。”简简单单的二十一个字让气氛一下紧张起来,书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有多么惊险的情景?怪兽为何而来?故事的主人公叫做希瑟,一年前她和道奇以及他的朋友马丁、达伦、艾玛五人一同出去野营,因为道奇的生日马上到来。野营的第一个夜晚,道奇讲述了一个古老的恐怖传说,像所有的恐怖片一样,在读者看来,这是一个不详的预兆,预示着故事中的这几个年轻人即将迎来非常残酷的下场。值得一提的是这五个人中达伦、艾玛关系暧昧,希瑟、道奇貌似互有好感(至少希瑟单方面是有好感的)。显然,五个人中的马丁符合最先出局者的要素,他和达伦大吵一架之后一个人走开,其余四个人两两结对,待四个人聚集后发现马丁没有回来,自此马丁彻底失踪。接下来厄运没有停止,达伦被怪物抓走,艾玛变得神志不清,希瑟坚信是道奇在古墓中拿走的胸针唤醒了古老的咒语,带来这一连串的厄运,但是道奇却说这是迷信。希瑟目睹了艾伦的消失、道奇的受伤,未知之物隐藏在漆黑的暗夜之中,吞噬了一个又一个同伴,一系列事件想复仇一样可怕。故事在曾经和现在两个时段之中自由切换,一年后,希瑟很庆幸自己能从黑色石堆墓的诅咒中侥幸逃脱, 此时的她被当成是精神出了问题的杀人凶手,接受着医生的治疗,她仍然在等待道奇从昏迷中醒来,她知道只有道奇能够证明自己的清白。终于等到第二次听证,道奇不负所望出现在现场,他的说辞和希瑟十分吻合,唯一的不同是,他的证词中出现了一个陌生的男人的身影。读到这里,不仅松了一口气,希瑟终于得以昭雪。然而在本书的最后却出现了反转,道奇和希瑟顿时化身为无比邪恶的两个人,是他们策划杀掉的马丁,见另外两个同伴起疑心,于是杀人灭口,并编造出来这一切。看完出了一身冷汗,人性险恶起来竟然比恶魔都要可怕百倍,什么传说,什么异教徒的祭祀,什么复仇,都比不上起了恶意的人性。(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书评人俱乐部】读《黑石之墓》

暑假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可以心无旁骛的看书,无事纷扰。花了一个下午读完了《黑石之墓》,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次太棒的阅读体验。(ps.昨晚看了80页感觉气氛有点不对,不适合晚上看,会做噩梦。)谁也没想到那么阳春白雪的开头隐藏着罪恶是吧?几个朋友去野营按理应该是happy很因踹死听的是吧?以为是爱情小说结果…以为是探险故事结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全书无尿点。一本精彩的书会让人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忘记周遭的一切,一本精彩的书会让你看得欲罢不能不忍停下。很开心,我看了这本书,这是一种缘分。看书的全程我居然没有碰手机,要知道现在人很依赖手机,动不动要刷个微博刷个朋友圈,而我在阅读过程中完全忘了手机,一鼓作气的读完了,并且马上介绍给朋友,五星推荐。我们知道这个作者应该都是通过她的处女作《摆渡人》。但是我私心认为这本书比《摆渡人》来得精彩。我是因为这本书而对这个作者刮目相看的。看完书想去微博关注作者结果找不到,我记得她是有微博的。好了,回归正传,说说书本身吧。故事是通过现在和曾经两条线进行讲述。现在是为自由而辩和心理医生玩心理战,曾经是黑暗的旅行和生死较量。希瑟和她的朋友艾玛、达伦、马丁和道奇一同到海岬露营,希瑟与道奇发现了黑石之墓并取出了墓中的胸针,一系列离奇的事件接踵而至。马丁失踪、达伦与艾玛消失、道奇受伤、神秘黑影……希瑟目睹这一切,她疯了吗?看着她烧伤的右手,现实中,身在精神病院的她和医生彼得森抗争着。所有证据都指向她是凶手,记忆是自我欺骗吗?最终她被关在了精神病院,直到道奇从昏迷中醒来,说出了真相。全程我一直处于懵逼状态,我在想这个医生会不会脑洞太大,他怎么会认为希瑟因为精神的需求而杀了三个人?但是看到一半的时候,我突然心惊,如果医生的推测是真的呢?这时不得不借用曹雪芹先生的那句“假作真时真亦假”,道奇和希瑟的遭遇是不是该换成艾玛和达伦?谜底一直到最后的一刻才揭晓,黑暗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结局令人震惊。主人公们都还是一群年轻人,对世界充满幻想,你能想象年纪轻轻的希瑟内心居然如此强大吗?不看结局,是不是觉得道奇是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呢,是不是觉得希瑟是一个坚强又善良的女孩,是不是觉得艾玛无知虚荣,是不是觉得达伦一无是处?以传说色彩的谎言开头,却在最后才道出黑暗的真相,建立在死亡与罪孽上的爱情,实在令人恐惧。这就是反转结局的魅力所在吧。答案在每个人的心中。

扣人心弦到让人爱不释手

看完整本书,感觉情节设置并不复杂。有点半暗黑。这个情节一直处于风暴,黑夜,海洋,精神病这些暗黑环境中。说实话,在看外国电影时,我从不喜欢看那些阴暗背景的影片。感觉不好。但这次看书却特别喜欢它。同为中学老师,克莱儿却如此善于设疑,如此精通营造氛围,把读者带入情境中,无法自拔。如同自己同其中角色经历着诅咒,艰险。克莱儿写作内功深厚,堪称大师级!文章架构从两条时间轴进行。一条在叙述曾经,一条在陈述现在。作者在两条时间轴之间适时做出巧妙的承接与转换。无论承接还是转换,你会心甘情愿地滑入作者“吊人胃口”的心理陷阱中,任其摆布。感叹其扣人心弦之功力,又爱不释手一口气读完跟随主人公寻真相。5个小伙伴,两女三男。两女:希瑟,艾玛。三男:达伦,马丁,道奇。希瑟是主人公。故事从5个小伙伴结伴去野外露营开始。其中达伦和艾玛是男女朋友。而剩下的两男一女可以理解为三角恋。马丁,理性,一直和达伦不合,喜欢希瑟。道奇,理性而睿智,喜欢希瑟却不道明。而希瑟本人是暗恋道奇的,一直保持着矜持态度。他们离开家,结伴露营,名为给道奇露营。他们的目的地是“黑石冢”。第一天:晚上,达伦先讲了一个故事,表演很蹩脚,但依然在慢慢带入情节中起了气氛渲染作用。之后道奇的稳重让其讲故事也多了几分真实,无论语气还是内容都让人不禁感叹作者在人物定位上很准。第二天:白天,希瑟,道奇和马丁一起去探险,发现石冢和有着诡异蚀刻图案的神秘圆盘。马丁和达伦发生口角,离开了。之后感觉事情不妙,4人又开始了寻找与互相抱怨。第三天:几个电话轮番上阵都没信号打不出电话。这又给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此时希瑟希望把圆盘还回去,而道奇却手一挥把它扔到了海里。希瑟不情愿但又无可奈何。两人去找艾玛和达伦,却几次恍惚听到艾玛的尖叫…………故事到底怎么发展,自己看书去吧。这深更半夜把里面诡异的画面再脑补一遍,对于我一个从来不敢看恐怖片的我来说,实在不是什么有益健康的事。总之,这本书绝对不会让你失望的!

Where darkness grows

是因为心中的恐惧让黑暗蔓延生长?还是沉迷于异世界想要探寻答案?是想用最真实的血液来证实,当你孤立无援当说好的因为不可说的因素改变。仅仅几天的露营、露营后唯一的清醒者却被送往了心理医生彼得森先生处。探寻真相,却用一年随着另一幸存者的苏醒得到了“合理的解释”。真相在心里,并未被外界所知。因为我们近乎疯狂,因为我们内心沉睡、苏醒,黑暗在生长。想要得到答案?想要将始末一清二楚?这不可能!不会让你如愿,因为这关乎性命。每个人是不可能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别人的好奇心,更不可能让挚爱受到外界一点点的威胁,哪怕是一点点。为什么会选择他成为心中黑暗角落的陪葬品?漆黑的眸子里流露出对什么的渴望?正所谓事无两样人心别,因为人心各异,所描述出来的所见所得也就大相径庭,然而也并不排除谎言,为了自救,为了弥补精神和心理上空缺, 将罪过归功与不可言说的异世界。现在与过去的切换,一直未被解开的谜题,气氛紧张浓烈。 就当快要接近真相却又戛然而止,气氛紧张到了极点。如同最高的音律戛然而止,摄人心魄。随着另一幸存者的苏醒,故事出现了新的转折。环环相扣的谜题似乎看似拨开迷雾,绕不出的圈子得到了一个令大家满意和接受的答案。但是那就是事实吗? 、而书中反复提到,应该是被认为很重要的物证胸针。据希瑟所说是由她和道奇在石冢附近捡到的,这成为希瑟在证实自己所说是献给神灵的祭品。事情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文章越往后读,这种感觉越强烈。是人心中滋生的黑暗?是心理对未知之物的黑暗的探索?不惜选择这样一种方式让朋友们变为脚下的三块石碑。“ 反正这一切都不重要了”希瑟摆脱了她的心理医生彼得森,这位心理医生对希瑟非常感兴趣,对她一年前的石冢之行抓住了线索,真相呼之欲出,却又在希瑟一次次的重复的异世界中,线索一次次地打断。而希瑟用她惯用的沉默坚持了一年,随着道奇的苏醒 ,希瑟进行又一次的开庭。法官接受了最后一次的“合理的解释”。希瑟自由了,而黑暗仿佛在另一个世界重生。这是两颗心对黑暗的探索。“反正一切都不重要了”“我们做到了”希瑟和道奇深深吻在了一起,如同在墓地里那次一样。

非常好的一部小说

这本书很有日本小说那种“恶意”,感觉就像东野圭吾那种描写人性的黑暗面的感觉,但是这种黑暗面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它确实存在,所以才更觉得可怕。与《摆渡人》相比,这部作品有着截然不同的主题,但同样让我感到自豪。 《黑石之墓》成型的样子让我很满意,因为它能时刻抓住你的神经!

黑暗与真相......

第一次看完这种推理小说,之后的内心非常震撼。《黑石之墓》作者克莱尔•麦克福尔(Claire Mcfall),她的处女作是《摆渡人》,摆渡人这本书虽然很出名,但是到现在我还没有去阅读。当读完她的这本新作之后,我觉得曾经那么火的一本书至今没有去阅读是我的损失。我呢,看小说书总是喜欢看到中间的部分就会忍不住去阅读结局,然后在重新回到中间来看事情的发展。但是这一本我没有,因为被作者的内容牵引着,忍不住的一直看下去。一本现在进行时与曾经回忆录的事情在交替进行,一个房间,一个医生与主角的交谈中讲述了一年前发生的事情。希瑟,道奇,达伦,艾玛,马丁。本以为是一次庆生的野外露营,没想到却发生了一切意想不到的事情。在这个故事中,艾玛和达伦是一对情侣。而希瑟,道奇,马丁是好朋友,希瑟和道奇彼此喜欢,却还未表心意。而马丁却夹在他们中间。像马丁这样的人物在故事中总是最先消失的,马丁的消失是与艾玛的男友达伦,因为一次争吵之后就莫名的消失了。之后达伦的消失,艾玛的消失。都好像是因为那一块在黑石冢捡来的东西有关。因为那块东西的出现,接着就发现了一切意想不到的事情。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那样恐怖,迷离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在对于唯一的幸存者讲述那样的事情发生之后,绝对没有人会认为她是正常的。所以当她讲述完之后,就被带进了医院,接受了长达一年的治疗。直到最后另一位存活者道奇的苏醒,她才获得自由。本以为在道奇出庭为她佐证的时候,事情就是这样发展与结束的,但是最后让我没有想到的是真相与故事中的发展完全不一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在发生,如此恐怖与黑暗。邪恶的事情一定还会在发生……

《黑石之墓》:一部真正的悬疑力作

我没看过让克莱儿声名大噪的《摆渡人》,又遗憾又幸运,遗憾的是未能见识她的处女座,对她的写作风格、故事架构有一定的了解,幸运的是能避免先入为主,能更客观地评价她的新作《黑石之墓》。初看《黑石之墓》,很容易让我想起好莱坞的一部经典影片《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做了什么》,讲述的也是一批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生的休假之旅,也有过去和现在的交错,也是充满了恐怖和刺激。只不过《黑石之墓》更多依靠的是诅咒、黑暗祭祀、古老传说,虽然这些都是作者刻意营造的。说实话,克莱儿确实很会讲故事,对于大部分中国观众而言,有太多的悬疑小说其实无悬可说,往往故事说到一半,我们已经大概能判断出所谓的好人坏人,对故事的结局也能猜对一二。但《黑石之墓》绝对不会,它甚至会给你产生错觉将你引到完全另外一个方向,一如它的题目一样。故事很简单,主人公希瑟和她的朋友艾玛、达伦、马丁和道奇一同到黑石之墓的海岬露营,当希瑟与道奇发现了黑石之墓并取出了墓中的胸针,一系列离奇的事件接踵而至。马丁失踪、达伦与艾玛的消失、道奇受伤昏迷、神秘黑影……最后都指向希瑟,直到道奇苏醒指明真想。克莱尔以希瑟和她的精神病医生彼得森医生直接的对话交流,开启了讲故事的大幕。因为是以希瑟的角度叙述,所以很多的场景在真想大白后看来有太多的不真实,虽然一开始在读的时候很抓人入镜。但作者很巧妙地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给故事设下了很多的迷幻,比如对希瑟暴力倾向的描述,让我一开始以为她是个男的,与故事中她的年轻未知有着天壤之别。其实,这才是最真实的她。只不过我们到故事结束时才了解到。《黑石之墓》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它满足了悬疑小说最重要的特征,故事未结束,什么都不是定论。当然克莱尔对黑暗氛围的着力渲染、对人物心理的细致刻画为小说增色不少。

值得一阅的惊悚小说

全文以两条时间线穿插着,在故事中克莱儿用大师级的手法营造了惊悚的氛围,这时刻抓着我的神经,令我深陷其中。结尾惊天大反转,原来是巨大的阴谋,引发人们对人性的深思。我喜欢这类外国小说,虽说惊恐却不带有暴力的成分。有很平实的文字,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推荐大家都这本书,你们一定会不由自主地爱上它的!

真相只有一个

《黑石之墓》是英国文坛备受瞩目的实力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德继其成名之作《摆渡人》之后的一次全新尝试。《摆渡人》和《黑石之墓》就如同硬币的两面,前者抚照心灵的光明面,后者则是探究人性的黑暗面。本书译者刘勇军,是外国文学领域的资深译者,其译文风格结雅,所译作品不失语感、优美流畅的同时,更注重于还原文学价值,他还翻译了多部文学作品。作为一部现代推理小说,本书由“曾经”和“现在”两条时间线穿插进行,通过女主角希瑟与彼得森医生的对话以及希瑟的回忆逐渐展开故事的来龙去脉。情节在两条时间线之中,错落展现,让读者清晰了解故事脉络,人物塑造性格鲜明。读者很容易沉浸在希瑟的回忆描述中并深信不疑,让人一步步陷入精心编织的迷局之中。作者对曾经的描写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利用历史故事中的传说,黑暗祭祀,黑魔法使故事蒙上了一层黑暗与复仇的色彩。小说迷雾重重,希瑟的好朋友接二连三的丧生,让人不禁深思极恐,迫切想知道杀人凶手。直至故事接近尾声,真相才公布于众。我看过不少推理小说,大多数的结局都和此书如出一辙。所以看到最后也不是很惊讶。只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真相其实一开始就潜藏在字里行间,没看到真相之前,一切皆有可能,看到真相之后才发现早有提示。若隐若现的细节描写给我们的推理带来阻碍,越发期待又紧张的猜测,接下来究竟会发生什么。只是真相揭穿后,有些迷惑仍萦绕于心头。为什么道奇昏迷了一年,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书的扉页有一句话,谨以此书献给哈里,是你把我从怪物手里救了下来。我认为这句话很高明,为故事的叙述埋下了伏笔。不过一直没看到哈里的出现,也许这个人物代表的是希望与正能量,尽管人性阴暗,但最后还是得以救赎。黑暗本就无情可怕,它给人带来了无边的恐惧。到底是什么潜藏在黑夜中,让这本书为你揭晓答案。

神秘的石头

之前看过《黑石之墓》作者写的《摆渡人》这本作品,克莱儿·麦克福尔的作品我觉得首先看故事,看完故事以后来回味会觉得富含深刻的道理,所以他的书起码需要看两遍以上,第一遍可以什么都不想的跟着作者的情节走,看的是作者为你讲的精彩故事,第二遍再看的时候就可以边看边思考作者埋下的“宝藏”,是借代还是暗喻,是排比还是拟人!相信我,看过这本书以后你一定会感到脑洞大开,作者为我们讲了一个好故事!也只有经历过石破天惊方可知道平凡安静的生活多么珍贵!我觉得书中道奇这个人物是亦正亦邪的,他似真似幻,他是文中最神秘的一个,文中道奇和希瑟是一对很暧昧的男女朋友,我觉得之所以希瑟没有死是道奇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希瑟是一个勇敢的女孩,她对发生的一切事都不逃避而是选择面对,但是希瑟冷静的有点变态,这在文中也有体现,在希瑟的家中找到了很多书,这些书有可能是希瑟的,也有可能是别人想迷惑视线故意塞给希瑟的,无论是那种情况,文中的两个人都很可怕!这本书的亮点在于运用了时下很实用的穿越手法尽情描述,现实与过去并驾齐驱,两个是空进行对比切换,火花四溅,增加了紧张感和神秘感!这对作者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但是却会留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黑石之墓》留给我的疑点太多太多,有很多细节作者都是点到即止,这给我们留下了足够的想像空间,我觉得是恰到好处的,它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推荐大家!虽然真想无法得知,但是精神用在。注:如有转载或取用需经授权后方可,请豆邮联系笔者一期一会、或发邮件至243412014@qq.com

《摆渡人》与《黑石之墓》

“渡人即渡己”--《摆渡人》初读《摆渡人》时被迪伦与崔斯坦的“渡人旅程”深深地震撼到了。旅程刚开始时,迪伦惧怕、不勇敢也不知道什么是爱,在旅途过程中崔斯坦慢慢教会了迪伦这些东西,使迪伦更加勇敢坚毅。然而当迪伦到达目的地时,却放不下崔斯坦,想要改变两人的命运,于是又回去找崔斯坦,最终两人历经磨难走到了一起。其实这段旅程是“渡人”也是“渡己”。摆渡人是光、恶魔在黑暗之中出现、过程是自己的心像。这其实就代表了人生旅途中会遇到的种种事情。这部小说被冠以心灵治愈的标签,我想可能就因如此。在人生旅途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我们面对不同事情时的心态、处理方法也会不一样。其实有很多事情在一开始,心态就决定了结局。格局决定一切!迪伦的旅途中之所以都是高山,其实这都是她的心像。我们要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同时也要思考每件事情都教会了我们什么,这样才能有所成长。但在漫漫的人生长河里,谁又会是你的“摆渡人”?这是一个未知数,我们在此过程中唯有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没有什么比面对一无所知更令人惶恐;没有什么比对未知真相的渴望更令人疯狂。”--《黑石之墓》希瑟和道奇大概就是因为如此才开展了一段充满谎言、背叛、黑暗较量与颠覆信仰的人性之旅吧!初读时真的被作者骗到了,真的相信有怪物的存在,所以读到最后被深深地震撼到了,细思极恐!希瑟和道奇因为看到了书中关于人祭的故事,所以决定在道奇生日的时候去进行一次试验,而他们的试验品就是他们的朋友马丁,因为家里的一些缘故,希瑟的好友艾玛及他的男友达伦也随之同行。因为杀死马丁,达伦起疑,所以希瑟和道奇也把艾玛达伦一起杀害。最终希瑟和道奇编造了一个故事而逃脱法律了法律的惩罚。越是回味越觉得细思极恐!仅仅是因为对未知的好奇与渴望,两人就能亲自杀害自己的好友,情义何在?但反复想想这样的朋友是真正的朋友么?真正的朋友恐怕不会如此。与此同时,希瑟和道奇的良心何在,他们逃过的法律的惩罚但能逃过良心的谴责么?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在对《doctors》影评里的一段话:其实我一直觉得对待坏人的最好方式就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然而在现实世界基本做不到,虽然有法律在帮助我们,维持着整个世界的和平,但还是有法律做不到的事情,比如涉及到罪犯主动赔偿,强制执行等等一系列问题,罪犯之所以会犯罪,是因为他们丧失了道德和良心,而最后虽然法律会惩罚他们,但是他们真的从心底里悔改了么?他们会为自己犯下的罪行承担后果么?大部分是不会的,最好的例子就是“白银杀人案”,如果罪犯悔改了,他就不会犯下一系列罪行并且逃逸多年。大部分一旦犯错,首先想到的是逃避责任,被抓到之后首先想的是如何减轻罪行。他们根本不会从心里彻底的悔改,彻底的认错。所以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在我看来是对待罪犯最好的办法。而要我原谅,对不起,我做不到。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对自己造成伤害的事情和人过于执着深陷其中,未来还有更美好的事情值得我们去做!其实我一直都保持着一颗善良之心,但越发觉得人善被人欺!但这份善良是完全不可取的么?在我看来不是的,如果人人都能保持一颗善良之心,这个世界会和谐许多。无论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遭遇了什么,都要保持属于自己的那一颗赤子之心!只有这样才会走在正确的轨道上!

隐藏在虚构中的真实

等等!让我的大脑倒倒带……翻看到最后几页时才恍然大悟:被书中那位最完美最闪耀的男孩——道奇这小子给骗了!希瑟在之后一年中面对彼德森医生如此老道的心理描写得以看出她在道奇的启发下真是青出于蓝胜于蓝。现在,不断拉扯着我回想的是:道奇和希瑟讲述的故事都是虚构的么?哪些是真实的?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作者克莱尔显得更有发言权,青春期的躁动与不安,对世界逐渐深入地探索,被神秘主义吸引直至走火入魔,心智的成熟度逐渐超越成人却有着童真的伪装,也许真的只有天知道他们未来会走向何方。他们无视教旨中崇敬自然的一面,而只对德鲁伊教活祭传统充满着亢奋与膜拜。道奇和希瑟计划在道奇生日那天把柔弱和信任他们的马丁作为目标,我想,那只是道奇为了在生日向希瑟表白的仪式,而这仪式对于他来说,是圣神的,值得为此献出一条生命。但在希瑟父母的劝导下,艾玛和达伦作为挡箭牌意外地成为了冤死鬼。 道奇和希瑟把马丁诱骗至石冢杀害,途中希瑟说了一句:我们会想你的,这仿佛是一块路标,揭开了谜底的一角。在虚构的故事中,道奇寻得了一块镌刻着火焰神活祭的远古图案的小圆盘,似乎预示着他和希瑟杀戮之路的开始。 当他们回到沙滩,欺骗艾玛和达伦说马丁离开了。虽然艾玛陷入爱情中被描述得已傻掉了一半,可达伦应该不是虚构故事里所说的那般是个无脑肌肉男,他明白男生之间不大会因为口角之争而分道扬镳。他借机和艾玛以情侣姿态抢占了男生帐篷以寻端倪,应该是他在道奇的背包里发现了被藏起来的马丁的衣物和那本《血色尘埃》,而在虚构的故事里却是希瑟在达伦的背包里发现的。 按照达伦的性格,他会手拿马丁的衣服向道奇提出质问,于是和道奇发生了争执。道奇和希瑟善良的灵魂也有挣扎,道奇把那块小圆盘扔到了海里。 之后,达伦和艾玛去了石冢确定对马丁遇难的猜测,他们在那里应该发现了马丁的尸体,沿路求救可苦于找不到人且手机在无信号之后也没了电。从树上摔下来的也应该是达伦,因为单靠道奇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让强壮的达伦在之后溺水身亡的。在达伦扭伤、汽车又无法发动的情况下,艾玛无奈只得和他回到危机四伏的营地,以便在第二天报警。 道奇一路跟踪,知道了他们的意图后便和希瑟商议,他来干掉达伦,而希瑟来干掉艾玛。希瑟支开艾玛,道奇把受伤的达伦勒晕,拖到小海湾让海浪慢慢吞噬掉他,在虚构的故事里,那个镌刻着古代图案的小圆盘再一次回到了他们手中。 希瑟和艾玛站在高处,望着海湾,艾玛亲眼看着道奇杀掉了达伦,而希瑟就在这个时候准备下手,艾玛挣脱准备逃走,干掉达伦而来的道奇帮助希瑟一起谋杀了艾玛,而在制服艾玛的同时道奇应该是出了意外,摔在巨石上不省人事,而希瑟误以为道奇死去,不疯魔不成佛,于是点燃机油和所有露营装备准备一起自焚而昏迷…… 道奇和希瑟,他们之间是有爱恋的,可他们的兴趣爱好却又如此怪诞,在经历了如此杀戮和背叛之后,他们活了下来,逃脱了法律的审判,戏耍了逻辑严密的心理医生和律师。也许他们在梦里仍然会梦到不瞑目的马丁;穿着橙色运动衫望着他们的达伦;口中不断念着:我们出不去了的艾玛……在墓地里,朋友们安息之地,他们接吻了,他们冰冷的心和话语,他们做到了……只要杀过一次人,便再也不会有恐惧感了。 从此,那个金属圆盘再也没有出现过,因为那图案已经深深镌刻在了他们俩如恶魔般的心里。

相当高明的小说

看似是五个17岁左右的青少年男女的一次野营之旅,其实暗含玄机,这玄机只有读到最结尾,才真正揭开。什么叫“被蒙在鼓里”?读这本小说的最大感觉,就是这个样子了。所以会觉得作者的构思好惊奇,故事安排相当的精妙,这个作者非常高明。希瑟和艾玛是两个女孩,道奇、马丁、达伦是三位男孩,他们都相当年轻,属于青少年叛逆的样子。一开始他们开着一路打不着火的汽车,去往神秘的黑石冢海滩。像是一种神奇的探险经历,发生了种种怪事,先是小伙伴们发生争吵导致马丁单独离开,然后神秘失踪;接着是达伦被神奇力量带走,然后又是海边艾玛也被神奇力量卷走……作者就这样一步步把我们带入这样的历险情景中。可是真相真的是这样吗?这次黑石冢之行成了一个待解的案件。因为有几条生命留在了那里。幸存者是希瑟和道奇,他们是一对恋人,而道奇一直处在黑暗的昏迷之中。再看这句导语:“ 一年后,希瑟很庆幸自己能从黑色石堆墓的诅咒中侥幸逃脱, 但她仍然在等待道奇从昏迷中醒来。如果他无法醒来,她该如何证明自己的理智与清白?”,瞬间有点要精神分裂了,这本书有个神结尾,一切都发生了大逆转。到底谁才是受害者?到底谁才是黑暗之手?真正该被同情的受害人人,没有被我们的眼睛发现;而那个罪恶的凶手,却被大家宽容对待甚至从警局放出来了。用幻想拯救自己,希瑟做到了。这是幻想吗?简单是幻术、秘术甚至奇门盾甲一样的一种脱罪方式了。想一想就觉得好可怕。世间的真相总是被误解,总是很难揭开。还好,最后道奇醒来了,作者把真相剥开了。只是整个阅读的过程,我们跟随情节一路走来的心情,在大逆转中只留下震惊。作者的精妙之手哦。故事的情节本身设置很简单,17岁的少女希瑟带着小伙伴们到与世隔绝的海边给自己的暗恋对象道奇过一个特别的生日。作者笔下的海边风景和一路的行程起伏跌宕,非常的抓人眼球。一行5人去露营,地点是海边的黑石之冢。然后小伙伴们发生争议,黑色围幕展开,她们开始失踪和惊吓,最后人们质疑受伤醒来的希瑟是杀人凶手。她到底是精神病?还是无辜者?还是伪善凶手?一切只有等待另一个昏迷中的人物道奇来解开。而这个解开全局的人物,直到最后才醒来。作者克莱尔·麦克福尔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他非常善长营造意境和气氛,把开心的露营,引向神奇的恐怖之中。克莱尔以希瑟为第一人称,用现在与过去两条时间线来讲述,把情节刻画得非常吸引人,过去和现在彼此穿插,真相却没那么简单被解开哦,我们总是在他高潮迭起的故事中走向另一个迷途,然后真相来个大逆转。果然好的小说家都是大骗子呢。

真相也许是你认为正确的那些谎言

这本书的作者克莱尔•麦克福尔是去年红极一时的《摆渡人》的作者,因为没有看过《摆渡人》所以当我打开这本书时,并未受《摆渡人》的成功名声的影响,当然也没有比较那本与这本哪本更为优秀。所以当我阅读此书时,应当是最真的最初的感觉,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作为一本小说,阅读起来是很轻松的,作者很善于情节的刻画与氛围的渲染,蒙太奇式的写法,让曾经与现在不断的交替,主角希瑟对于过去事情的交代(我认为并非回忆),与事件发生后她处于精神医院中处于犯罪嫌疑人身份的现在不断交替。作者很善于对节奏的掌控,一个疑点与另一个疑点不断重叠而紧凑。同时你将思考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假的。这本书以主角视角写成,而非客观的上帝视角,这就意味着,就算是书中所写的情节,主角对过去的叙述也可能是假的,这大概是比较有趣的一个地方,因为总是习惯于在书中已述的情节中寻找真相,却未曾料到书中的所述情节同样可能是谎言。当主角希瑟以一个被疑似精神病患者的身份出现时,她同时是那次旅行的幸存者之一(另一人深度昏迷),她被质疑杀死了三位朋友,然而她却确信是超自然因素造成的。随着剧情的发展,与我看到希瑟的“回忆”,我顺着她的思维,认为这是一个存在某种超自然力量的故事,而她为了找寻朋友而惊恐而受伤,最终还被误解为凶手。而其他人他们只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部分,就像《狩猎》中,那个无辜的老师,谁会相信一个孩子会撒谎呢?谁会相信一个孩子撒谎后说出的真相呢?他们理所当然的相信孩子“纯真”的谎言。此时我便是觉得那些人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部分,而不是真相。然而随着故事到了最后,醒来的同伴道奇用一个所有人觉得合理的谎言拯救了希瑟。到最后才会发现,这确实是一场毫无理由,或者理由简单到无法理解的谋杀。

【雨枫试读】最暗的地方是内心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电影《伊甸湖》,本来应该是一次美好的旅行,却一次次经历离奇的事件,然而这些事件发生得有那么自然。故事进行到中间部分的时候,已经能够大概猜出结局的方向了,但是一部好的作品,结局是永远不会让读者在最后一幕出现之前猜到的。本书时刻弥漫着一种神秘离奇的色彩,读者永远不能看清其背后的真相。还有一部电影,我忘记叫什么名字了,反正就是一行人偶然凑到一起,去一个岛上度假,这些人接连失踪,最后才发现都是被谋杀了,这种电影总是让人毛骨悚然,虽然害怕,但是为了得出真相,就一定要等到电影的结局,这是这类作家与编剧的高明之处。这本书的翻译很不错,不像其他外国作品被翻译得死板生硬,文中的人物描写能够使读者真正的认识作者想要介绍的人物。对于环境的描写,作者下了很大的功夫,因为想要让读者在文字上看到画面的感觉,就一定要在人物动作描写和环境描写中来体现。紧张的气氛光靠对话是很难营造出来的,这就对作者的文笔有了很大的考验。作者利用了两条时间线把故事串联起来,这种手法虽然不算新颖,但是却能更加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路上状况不断,虽然问题不大,但是紧张的气氛已经得到提升。当他们谈论目的地时,车出现了问题,到了神秘的黑石冢,有发生了不愉快的冲突,幽灵的话题一直是紧张气氛的来源。那些人的死,到底是否与幽灵有关?对于故事的发展来看,确实像是幽灵所为,但是我们都清楚,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幽灵,但是除了幽灵还能找出什么其他解释呢。传说大部分都是虚假的,但是传说的由来也是有渊源的,也不会凭空出现,毕竟不是神话。当最后找到了事情的根源的时候,也许读者会恍然大悟,但是这其中的一系列手段不得不让人感到震惊,做出这一些列恐怖事件的杀人犯,竟然最终能够逃过法律的制裁,这是又一次令读者感到震惊的。然而最恐怖的,是幽灵吗?亦或是杀人犯?他们当然恐怖,但是在夜里,我们能够摸到想要害我们的人,能够感觉到那冰冷的刀锋,我们却永远也看不清对方的内心。对于其他人,我们一无所知,有些时候我们连自己都不认识,然而这些有目的性的事件,更加反映了人性的丑恶。谎言、背叛、怀疑,这种造成自我毁灭的潜意识,是人们最大的敌人,我们能做的,不过是在黑暗中不断寻找微弱的光芒罢了。

或许每一位读者才是真正的凶手?

小江山的正式评论将后发,不过看过大家及网上的评论和对小说结局的透露或设想。江山想告诉大家,当你读到你所理解的真相时,或许你会带着很多问号再想重读一遍,因为所有事情的发生都需要有一定的原因,而在第一遍的阅读中,或许我们少了点明确的态度。但小说的另一面,你会发现,那个医生也非常可疑不是。而书中也多次强调有一双无形的手,而那双无形的手,会不会是那位医生呢?那个怪物又到底是谁?他人或是自己的内心?或许操纵这一切的其实就是指向你精神分裂的医生?又或许是每一位读者才是真正的凶手?

黑暗中的二重奏

英国作家克莱儿 麦克福尔的最新作品《黑石之墓》,将读者带入两个交错的时空。彼得森医生冰冷的会客间,希瑟以沉默应对心理医生的步步紧逼。这个时空中的故事,仿佛乐手将大提琴的声线压低,音乐缓缓流出,却让读者倍感压抑。一年前的人迹罕至黑石冢海滩,五个青春洋溢的少年来此宿营,他们带好装备,满怀期待的前往宿营地。钢琴的琴键,随着达伦那辆老旧的沃尔沃轿车跃动。前奏的大提琴仿佛已经预示着恐怖气氛的蔓延,来自黑暗中的二重奏慢慢拉开帷幕。克莱儿 麦克福尔作为中学教师的经历,让其对五位少年性格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看似合拍的五人,其实暗地嫌隙渐生,危机暗流涌动。在希瑟的讲述中,德鲁伊教的诅咒,潜藏在暗处的恶魔,一个一个接连消失的伙伴。读者仿佛被带入了惊悚小说的场景,心中一直在盘算着何为真相,真的存在恶魔吗?还是一切都是机缘巧合,都只是希瑟的臆想。希瑟与彼得森医生的对峙中,彼得森医生一步步将读者带入另一个版本。希瑟成为了魔鬼的代言人,一切证据都指向其为凶手。作者读者带入另一层迷雾之中,哪一个版本是真实的呢?希瑟的讲述天马行空,彼得森医生的指控冷酷无情,读者该相信哪一个?作者对悬念的驾驭可谓炉火纯青,这两个时空的二重奏随着道奇的苏醒而渐入高潮,读者所期待的真相大白并未来到,而是更多的迷惑。这黑暗中的二重奏仿佛具有魔力一般,使得读者不忍停歇,急于听完这个故事,好一探究竟。尾声之时,钢琴与大提琴渐渐式微,临近收尾。希瑟与道奇共同来到宁静的墓园,仿佛一切黑暗终于过去,阳光和煦,未来在等待这两个年轻人。这时,作者却引入了沉重的鼓声,敲击着读者的内心,让其彻底遁入黑暗之中。这样环环相扣的叙事铺陈,精准的人物刻画,无人意料的结局,让读者读罢,合上书不禁沉思良久。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还是再去读一遍吧!

选择光明还是黑暗,只在一念之间

温柔的海水,细腻的沙滩,满天繁星的仲夏夜,十七岁的少女与青梅竹马的意中人在露营的帐篷里低语呢喃,互诉衷肠。多么美好的青春,多么浪漫的场景,但是偏偏这份美好被破坏了,浪漫变成恐惧,美好粉碎成邪恶,青春的生命被无情毁掉。是谁干的?是人还是幽灵?是无意还是蓄谋?那么,你只有耐心地将克莱尔·麦克福尔的《黑石之墓》读到最后一页,也许能找到答案。为什么是也许?呵呵,因为到最后有的读者也未解开谜团,你可以试试看哦,这本书绝对能带给给你不同寻常的阅读体验。故事的情节本身设置很简单,17岁的少女希瑟打算到与世隔绝的海边给自己的暗恋对象道奇过一个特别的生日。同行的还有他们俩共同的朋友马丁,闺蜜艾玛和男朋友达伦,一行5人去露营。由于冲突误解,马丁、达伦、艾玛3个人依次失踪了,受伤醒来的希瑟被误认为精神病和杀人犯,处于昏迷状态的道奇能否苏醒,并拯救希瑟?作者克莱尔·麦克福尔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这么一个情节简单的故事,即使不是惊心动魄的探险,就是平静地讲述,却能抓住你的神经,让你忍不住翻开下一页。克莱尔采用两条时间线的讲述方式,以希瑟为第一人称,现在与曾经交叉,每一次曾经与朋友露营的故事让读者觉得疑惑的时候就被现实中的精神病治疗医生彼得森打断,但同时彼得森提出了与读者相同的疑问,因此两条线彼此穿插,却井然有序,并令故事高潮迭起,进而缓缓向前展开。故事一开头,5个人物的形象就被克莱尔塑造得鲜明生动,性格迥异,矛盾凸显。对希瑟和道奇的暗恋,艾玛和达伦的热恋等,都描写得很好,希瑟面对道奇的那种患得患失、羞涩、甜蜜的少女心描绘得很真实。其次作者的文字功底也没的说,当然,这里有翻译刘勇军很大的功劳。我其实很少看外国作品,因为很多翻译过来的文字会失掉母语的韵味,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但是本书的翻译绝对超级棒,如果不看封面,把人物地名换成中国的,你肯定会觉得这是原汁原味的汉语作品,绝不会有“哦,我的上帝啊”这样的翻译名词出来。胸针,诅咒,火焰,黑暗,爱情,友情 ,这些关键词一直串联着全书。不读到最后,你永远猜不到答案。可能作者的脑洞确实比较大。《黑石之墓》的black究竟是什么,黑暗的后面就是光明,黎明过去就是曙光,我想其实说的还是人性有美好与黑暗两面,善恶在一念之间,悲观与希望也在一念之间。关键在你如何选择,你是向善还是愿意堕落。

拷问人性的内心独白

读完《黑石之墓》,我的内心是崩溃的!跟着主人公希瑟,在过去与现在、海滩与医院之间来回穿梭,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和五名少年踏上了神秘之旅。时空交替突出了整个故事的神秘感,也给我的思考判断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仿佛自己就是彼得森医生,仔细捕捉着她每一个细微的神情。仿佛自己就是彼得森医生的接待员海伦,努力记录着她说过的每一句话。我喜欢希瑟,懂事、可爱、最像个大人。就像她自己说的,有些事虽然不喜欢,却没有其他选择。当周围人一个个倒下,你能做的只有坚强起来,力挽狂澜。我喜欢道奇,一双碧蓝色的眸子足以俘获女孩子的芳心,更何况他那么温柔、风趣又识得大体。然而故事的最后,也正是这两个人,给了我重重一击,让我伤透了心。我想,大概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此吧。很多时候,肉眼看见的不足以称其为“真相”。而那些你所不了解的,才是事情的本原。灵魂躲在躯壳里取暖,人性则孕育成熟流露其间。自己内心的的黑暗才是邪灵的化身,就像摆渡人里荒原的阴晴是随心情变化的一样。当你心地善良宽宏大量,整个世界都是灿烂千阳;当你心狠手辣小肚鸡肠,又好似世界的弃婴,一头跌进黑石之墓。其实,人根本就没有敌人,真正的痛苦来自于阴暗的自己。克莱尔的细腻文笔让我如置身孤独无助的暗黑之处,身临其境般的感受着当下的痛苦、人性的冷酷和对生命的绝望。然而与其面对这故事的结局,我宁愿相信这世上有鬼。

黑石之墓?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黑石之墓》的画面感和心理氛围营造很棒,叙事流畅度很好,一口气看完,看的过程中,就像在看一部电影——一部惊悚片、恐怖片、灵异片:《海边游玩灵异事件》。找些俊男美女大明星来改编影视,应该不少人想看。小说讲的是几个年轻男女去海边玩,遇上的一系列诡异事件。起因当然是某男A过生日,几个朋友给他庆祝生日,相约开车去海边。女B是主角,跟男A彼此爱慕。男C是炮灰,第一个挂的。女D是大胸美女。男E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肌肉男。大胸美女和肌肉男是一对,总是眉来眼去各种勾搭。他们开车去海边,路上暧昧的暧昧,调情的调情,不好意思的不好意思,半路车子还抛锚了,找人修——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到了海边,他们发现一个石墓,就是书名,黑石之墓。男A和女B都是准备报考考古学的,懂点考古,说这可能是当年什么异教徒的坟墓之类的。夜里还讲些鬼故事吓唬人。出来玩嘛,当然会讲鬼故事了。吓唬小姑娘。男A在墓堆方便发现个胸针之类的东西,被女B带走了。然后诡异的事情开始发生。先是炮灰男C和肌肉男E吵架,不欢而散,男C不爽,一个人走出去了。他这一走就没再回来——消失了!找不到!打电话,没信号。好不容易有信号了,手机没电了。就是跟外界联系不上,偏偏又是个荒无人烟的小海滩。然后男A和女B出去找男C的时候,男A又扭伤了脚,回到扎帐篷的地方,发现大胸女和肌肉男又没了!好不容易找到大胸女,在海边的岩石旁失魂落魄的,哭哭啼啼,说肌肉男被怪物抓走了!(脑补一下:大师兄,师傅让怪物抓走啦!)男A和女B都当她疯了,海边怎么可能有怪物?(脑补一下:唐僧说,荒唐,女施主怎会是妖怪!)男A和女B不断安抚大胸女,想着怎么办。因为男A脚扭伤了,不便走动,女B和大胸女去找消失了的两个人。结果这是一阵妖风(书里是黑色的一片)袭来,莫名其妙把大胸女给卷走了!本来女B还不相信大胸女的话来着,这下吓死了,天哪,真有妖怪!告诉男A,男A不信,当她也疯了。但是他们人哪儿去了?三个人一个接一个消失了?不科学!就这时候女B涨到从墓地拿回的那个胸针,还不是因为这玩意儿吧!结果真是因为这玩意!那妖风看到胸针,又飞过来了,先是把男A卷走摔在岩石上,再是往女B这边飞。女B吓得把胸针扔到帐篷,等妖风飞到帐篷里,一把火点燃帐篷。……这是故事的第一个版本。也是书里故事的大篇幅版本。但是,并不是真实版本。故事写作是双时空叙事,第一角度,一年前去海边玩,三个人失踪了,遇见妖怪;第二角度,女B(书里的“我”)被关在类似精神病院的地方,被心理医生诊治,都怀疑是她杀害了那三个人,——怎么可能会有妖怪呢?偏偏唯一的目击者男A在那次事故中受伤,深度昏迷。结果一年后男A醒了。在法庭上,他的证词居然跟女B一样,——真的有妖怪。女B当庭释放。但是,这是真相吗?真相在故事的最后两页。——跟《少年派》一样,故事的另一个版本是非常残酷的:…………(避免剧透,不写了)但真相不会有人知道了。——喜欢推理、惊悚小说的不要错过这本书!氛围感、画面感很强,就像在看电影。结尾有惊喜!

恐惧,源于无知

“我们说好要这么讲的。”——道奇“事情确实与计划的不大一样。”——希瑟合上这本书,我感觉自己有点缓不过劲,太令人毛骨悚然了,一瞬间把我所有的瞌睡虫驱赶得一干二净。这剧情真是无比过瘾,对于结局,我只能说我对作者佩服得五体投地!作者:克莱儿•麦克福尔,居住在苏格兰格拉斯哥南部,是英国文坛备受瞩目的实力作家,本职工作是中学教师。她的作品往往在出其不意的情节架构中饱含感人至深的真情,贯穿着人生思索和人性独白。(来自百科)如果说《摆渡人》是令千万读者灵魂震颤的心灵治愈小说,那么《黑石之墓》就是把极致黑暗的一面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你无法置信又直呼过瘾。前者是战胜了恶魔,获得爱情;后者则是利用恶魔,玩弄了所有人,满足内心对于邪恶的信仰。故事的开头是希瑟面对心理医生的问答,随着彼得森医生的问题,勾起希瑟对过去的回忆,文章的结构随着“现在”与“曾经”转换,并引出最终的大阴谋。趁着假期,小伙伴决定到石冢给道奇过生日,三男两女结伴同行,年纪最小的是“我”——希瑟,另一位女孩是希瑟的好朋友——艾玛;肌肉男——达伦是艾玛的男朋友,希瑟暗恋的男孩——道奇,以及马丁(我认为他是喜欢希瑟的)。到达石冢时,离道奇的生日还有两天,那地方在大海边,之前是坟墓。当他们说要去冒险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探墓,初生牛犊不怕虎,在精力旺盛的年少时代总会对这些妖魔鬼怪感兴趣。当希瑟在讲1年前的经历时,我是相信的,自从道奇在墓口拿到一个胸针以后,他们的意外一个接连一个,马丁的失踪,道奇扭到脚,手机没有信号并且电源无故打不开,紧接着是达伦的消失把对于无知的恐惧推到最高峰,艾玛的胡言乱语…但是一切都只是希瑟的片面之词,3个小伙伴已经逝世,仅剩的道奇还躺在病床上昏迷不醒,没有人证亦没物证。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也怀疑起了希瑟,如医生猜测的剧情那般,想想自己的立场挺不稳定的,但是麦克福尔的文字就是那么有吸引力,透过文字让读者好像亲眼目睹了当时的情节。希瑟的证词中最不靠谱是因为她所有的恐惧源于道奇在第一天晚上描述的恐怖故事,太过于巧合,反而像预谋已久的事情。最后,道奇的苏醒让这拖延了1年的案子有了天翻地覆的逆转。本书一共26章,以25章的文字铺垫,让第26章的结尾给予读者无法言语的震撼,让人不可置信又不得不感叹:绝!太绝妙了!阅读过程中,我不止一次被麦克福尔的渲染力而感到全身起鸡皮疙瘩,太意外也太真实了!没有什么比面对一无所知更可怕的事情了。——原文曼笔。2016.10.10

何为真相?——《黑石之墓》有感

《黑石之墓》的作者克莱尔-麦克福尔相信看了《摆渡人》这本书的读者肯定不会陌生吧,在《摆渡人》这本书中克莱尔成功的俘获了很多读者的心。现在克莱尔又为我们献上了她的新作《黑石之墓》,最开始我看到这个书名和内容简介的时候,感觉可以把这本书归类为悬疑和恐怖灵异的故事题材。当我收到书读完之后,发现我的想法太简单了,这本书不仅仅知识讲着这些,还通过本书透露出一个信息,那就是真相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到的?人性具有多重性。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在黑石墓地时间之后唯一幸存下来的两位当事人中的一位‘希瑟’的口吻来回忆整个比较诡异的事件。在书的开头,作者就写了这么一句话:‘谨以此书献给哈里,是你把我从怪物手里救了下来。’这无疑已开始就为本书渲染了一种神秘紧张气氛,接着再征文中克莱尔也没有让我失望。克莱尔采用的手法是现在与过去的时空交替叙述,也就是主人公希瑟在彼得森医生的询问下不断的回忆,然后又不断的返回现实。通过现在与过去两个时空的交替来突出整个事件的神秘感,以达到给我的思考判断带来更大的挑战的目的,无疑克莱尔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本书中主人公‘希瑟’在和朋友艾玛,达伦,道奇以及马丁等一起出去露营游玩,在道格的引领下他们到了一个名叫‘黑石之墓’的地方,在这里当他们从墓地里面找到一个胸针之后,一些列的奇怪事情发生了。据希瑟的回忆,首先马丁不见了,然后艾伦和其男友达伦也不见了,种种现象表明了事件的诡异。如果一切都按照这样发展下去应该是一篇恐怖灵异小说,但是由于克莱尔采用了时空交替的写法,往往当‘希瑟’在回忆遭遇到的种种情况时,我正为其担心时,镜头又拉回到了现实。然后现实的时空里彼得森一生又在不断的询问,从其问题中我不仅在怀疑到底希瑟是真的,还是彼得森是对的。在彼得森医生的口中,’希瑟‘是一个有精神问题的女孩,有那种变态的杀人欲望,而且从希瑟家中搜出的书籍等也证明了有这方面的倾向,但是另外一点希瑟反复强调这些书籍其实是道奇的。到这里我对整个事件的走向产生了自己的才想,我认为是道奇利用了希瑟,最后用苦肉计的方式来骗过大家,然后嫁祸给希瑟。因为从最开始道奇对目的地的路线是十分清楚的,还有就是黑石之墓里面的东西也是道奇拿出来的,这些细节让我不得不对道奇产生怀疑。如果我的推测是正确的那这本书的悬念就不是那么深了,因为我还有一个疑问没有得到解答:为什么希瑟也一直说看到了怪物?为什么希瑟没有死?难道道奇下了药?还是希瑟为了保护道奇?如果是苦肉计的话,那么最后的大火给希瑟和道奇的伤害这是无法预见的?当读完本书时,我才找到了答案。从我个人看法来说,克莱尔写的本书你不看完是无法得到全部的答案和真相。真相是需要我们耐心寻找的,何为真相?这一个问题也是这本书带给我的一个问题。

期待

真的是“幽灵”在杀人吗

一次看似普通的野营度假之旅,五个年轻人参加,从一开始却充满了坎坷:先是人员是临时凑起来的——起初只有希瑟、道奇和马丁三个,后来加上了艾玛和达伦这一对情侣;然后是前往目的地的一路上状况不断:对目的地的讨论,车子的蓄电池出了问题;到了黑石冢,因为喝酒马丁和达伦之间又发生了冲突,而希瑟对原来的闺蜜艾玛似乎也有意见……这还算得上是一次普通的野营度假之旅吗?似乎,临时凑起来的几个年轻人之间,有点儿小摩擦也不算多么奇怪的事情,彼此退让一些、说开来就行了……但事情却并不是这样的。英国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的新作《黑石之墓》,起初只为了讲述一件本来很普通的事件,却蒙上了一层格外神秘的色彩;两条主线的交错叙述,让节奏显出了一张一驰的味道,从头到尾都弥漫着一种莫名其妙的特别紧张的氛围。希瑟是谁?她为什么会被如此严密地看管起来?而且还会定期接受彼得森医生的询问?似乎,这与精神医院有关?!还有,黑石冢的传说是真的吗?那里真的有古代德鲁伊教成员的幽灵吗?马丁、艾玛、达伦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们真的是被幽灵掳掠走了吗?!那个从石冢找到的“胸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黑石冢所在的海滩,地处偏远,人亦罕至,本身就具有一种让人感觉紧张的特性。更何况,那里还有一座黑石冢,围绕着黑石冢的还有一个关于人祭的可怕传说……表面看来,这似乎只是一个具有魔幻背景的故事,虽然可怕,却似乎可以惹不起、躲得开!但老练的彼得森医生却读懂了不肯说话的希瑟的内心,他知道事情的整个经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但最后,再加上昏迷了一年的道奇的出庭作证,希瑟却得到了自由……故事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发展脉络?!为了讲好黑石冢的故事,克莱儿·麦克福尔运用了高超的技巧,极尽所能地营造了一个真正能够抓住读者全部的注意力而无睱他顾的谜局。这个谜局就像是谜宫,它的作用就在于让人觉得根本找不到出路直至于绝望……但其实,什么也没有!那些所谓古老的历史传说、黑暗祭祀、黑魔法,所有这些,只是用来吓唬人的表面上可怕的东西!真相才是最令人感到震惊的:特别是当最后,两个真正的杀人者都逃脱了法律的制裁,而且还因为感觉他们的计划执行得不够完美时感觉有点儿遗憾的时候——这才是最让人感到震惊的地方!马丁的悲剧是注定了的。因为希瑟和道奇已经谋划好了一切,甚至已经商量好了他们可能要作出的证词。而黑石冢也似乎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地方:一个用来葬人的土堆,有一个可怕的传说,而且足够古老,正好用来献祭……艾玛和达伦只是一个可怕的计划之外的牺牲品!包括马丁,他们三个并没有什么错,却无端地失去了年轻的生命,真正的凶手却逃脱了法律的制裁,而且准备着去大学上考古专业了……当希瑟和道奇这两个可怕的“幽灵”,站在马丁、艾玛、达伦三个年轻人墓前的时候,似乎,他们并没有一丝一毫的愧疚,他们只是说:“事情确实与计划的不太一样!”他们的眼睛里只是闪烁着恶魔般的光芒……《黑石之墓》的封底有一句话:“我们全都这么怕黑,没有什么比面对一无所知更可怕的事情了。”克莱儿·麦克福尔想要告诉给我们怎样的意思呢?怕黑是人的天性,因为黑暗意味着深邃和不可捉摸;但更可怕的是人的阴暗心理。一个人要处心积虑地做坏事,那就是在人为地制造一个更可怕的“黑暗”;更不用说,还有那么多助纣为虐的人!一切的传说都不足畏惧,人性中的那些“黑石冢”才是最可怕的!

《黑石之墓》:真相都是出于一己之需炮制出来的

《黑石之墓》:真相都是出于一己之需炮制出来的接受美学认为,文学范畴里的一件作品,在读者没有阅读之前,只是半完成品,而只有到了读者手里,才能呈现一部作品的全部价值。也就是说,一件作品,到了读者那里,会引发读者“自我代入”,参与到作品里角色的心路历程,从而由作者与读者一起完成了作品的所有内涵与意蕴。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这件作品本身,到了读者手里之后,读者会把自己的情感与视角,附着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身上,与这个人物同喜同悲,生死与共。所以,中国人的俗语里有“看三国流眼泪,替古人担心”,阅读《红楼梦》时,读者也会情不自禁地将自己比附在里面的人物宝玉、黛玉、宝钗等角色身上。一部作品能够让读者感同身受,产生共鸣,这是写出这部作品的作家的伟大之处,也是一位作家孜孜以求的毕生梦想。但关键的问题是,作家描写的作品是真实的吗?作家营造的一个美仑美奂的精神空间,是否是对现实的真实映射与镜像式反衬?(恐怕不是,一个写出精神高尚作品的作家,在个人私生活上却可能污点重重,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卢梭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肯抚养。)《黑石之墓》这部小说绝妙地站到了文学的制高点上,通过它的文本内部的矛盾、冲突、悖论,将文学那一套煽情术的虚伪与虚妄揭露得体无完肤。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也正在这里。这部小说在表层上是一个推理小说,它的整体情节表现了一系列连琐死亡案,全书的百分之九十八的文本,都在用一种亲眼目睹的亲历者的眼光,去看待这一系列死亡案中的三名同伴,像黄鼠狼拖小鸡一般,一个个失踪了。而这名亲历者,自己也亲眼看到了那个幽灵向她扑来,让她也深受其害。这名叙述者,就是小说里的一个十六岁多一点的少女希瑟。由她用“第一人称”完成了小说百分之九十八的文本叙述。这样年龄的少女,孱弱、敏感而又带着天生的羞羞答答,我们会不知不觉地被她的叙述带入到她的立场中去,从而坚定地站在她的那一边,去相信她的内心的波澜,她的对世界的感受,她的对别人的观感。但是,她所说的这一切是真实的吗?这名少女对她的奇幻与恐怖的经历,述说得越是真切,越是像《哈里波特》、《霍比特人》那般煞有介事,就越容易引发我们的认可。在这位少女的笔下,她与她的到海边游玩的同伴,是被一个由墓地里找到的神秘胸针激活的巨大怪物一个个拖走的,她写到的灵异世界,令我们将信将疑,因为这事关到,我们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还是一个唯心主义者的问题。这位看起来阳光灿烂的小女孩,她描写到了死去的同伴,从海里复活,她亲眼看到了巨怪掀起黑风,抓走了同伴,她也描写到她如何抛出怪物可能追索的灵物胸针,而救下了同伴道奇的性命,这一切描写,我们明明知道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我们有《哈里波特》、有《魔戒》、有《超人》、有《钢铁侠》这些作品铺垫了基础,使我们有一刻在艺术天地里,已经默默地接受了超现实理念,因此,尽管这位小女孩的叙述是如此的不近人性,如此的荒诞不经,但是,我们相信她,以为她的叙述,不过是学舌着《哈里波特》,学舌着《魔戒》,我们嘲笑过《哈里波特》里的妖魔鬼怪了吗?我们怀疑过《魔戒》里的牛鬼蛇神了吗?没有,在面对着这些怪异的时候,我们放弃了自己对唯物主义的坚守,而假装去相信这些魔幻作品里的叙述是真实的。所以,《黑石之墓》在这里戏讽了一下《哈里波特》这类鼎鼎大名的魔幻作品,意思是说,你们乐此不疲去拜倒在哈里波特这样的小屁孩的魔杖之下,我小说里描写的那些出没在荒无人烟海边的听从于神秘魔力胸针(可对应于“魔戒”这样的灵物)的怪物,你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文学想象,会让我们丧失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分野,我们沉迷在想象中,而不再过问是非。当小说里的少女希瑟面对神经病科医生的时候,那个医生竟然大煞风景地问她:你相信鬼魂吗?其实这个医生是一个完全正常的像你、我、他一样的人,但是,在我们经常性地被《哈里波特》这类魔幻作品给搞得七荤八素了,我们竟然觉得这个神经病医生令人生厌,竟然如此不知情趣,败人兴味。我们坚定不移地站到了少女希瑟这一边,相信她的荒诞不经的叙述。但是,最后百分之二的部分,却把这名少女前面制作的滔滔不绝的文本,给彻底地颠覆了。世界的本身必然是唯物主义的,《哈里波特》这样的魔幻作品,只能放置在不知何年何月的时代,放在当下社会里,它必须遵守不得干预现实进程这样的铁律。就像《人鬼情未了》中的出入地铁里的鬼,是无法与现实世界中的人,发生直接碰撞的。按照这样的设置,在当代现实情境下,一次出游就能碰到鬼魂,只能是一个少女的呓说与昏话。而小说的结尾里交待出的真相,就是这名少女不仅仅在传递出一次无意识的谵语,而是一种有意识的设局。她与四个同伴中的道奇,设了这么一个局。作者努力给他们的设局提供了一种背景支撑,少女希瑟与少男道奇颇为志同道合,且两人都有那么一点惺惺相惜的味道,只是没有道出来。他们立志准备一起上大学的考古专业,对神秘主义颇感兴趣,尤其对“人祭仪式”这一传说中的恐怖习俗情有独钟,于是两个人一拍即合,决定亲手去尝试一下“人祭仪式”,而另一个少男、对希瑟也似乎暗恋着的马丁便成为他们选中的“人祭”目标。在海边,两个人合力成功地掐死了马丁,但这一切为另外两个同伴发现,于是一鼓作气,将这两个无辜者也给除掉了。至此,一个现实主义情境下的没有任何对应于“魔戒”的“魔针”、没有任何《哈里波特》里那些鬼魂的呼风唤雨的严酷世界,便呈现出最赤裸、最无疑义的本相。回过头来,再去看看前面的百分之九十八的文字,我们才发觉自己被少女的虚张声势给彻头彻尾、大言不惭地给欺骗了,而那些欺骗我们的文字,我们必须说,其实很简单,也很幼稚,无论是社会现实的场景,还是对人心的刻划,都是一种大路货,很多地方,都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比如在描写鬼怪出现的场景,我们明显觉得叙述者沿袭了一种套路,不过是采用了一种鹦鹉学舌的技巧,克隆了一段司空见惯的俗态而已。但是,这种虚假的不真实,恰恰也成为了小说里价值的一部分,因为这些描写,不过是一个少女无中生有编织的谎言,她编得越离奇、越吃力、越没有创意,越符合这个少女的身份。至此,我们看到,作者为这名少女代言了百分之九十八的文字,然后在最后一部分,又把这个少女给抛了出来,让少女直接为这部分文字负责,而作者自己,则轻轻地跳出了小说文本里内在的存有因果关系的局,就像跳出了三界外的高人,站在圈外,偷着乐地看着她的小说,同时也看着那些天生带有习惯性的“代入本能”的读者被小说卷了进去。至此,我们可以把《黑石之墓》看成是作者的一个实验,一个行为艺术,她制造了一个完全是废物的百分之九十八的文本,因为这个文本,完全是谎言与虚假叙事,彻底偏离事实与真相,但是读者却被虚假的文本给吸引了进去,看的津津有味,然后,在最后一章中,作者残酷无情地交待出真相,告诉读者你陷了进去的文本,完全是一个假象。作者轻松愉快地把读者玩弄了一把,看着读者陷在虚假文本中出不来的纠结状,女作家一家会露出胜利的微笑。可以说,《黑石之墓》的整个文本,由作者与读者共同参与得到了完成。女作家的最深刻之处,就是她深谙读者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坏习惯,当然另一种情况下,这是一种“好传统”,这就是“喜欢自我代人”。女作家狠狠地戏讽了读者的这种“代入习惯”,正是这个对读者心理习惯的把握,才使她玩弄读者于股掌成为可能。女作者始终在小说的圈外,神定气闲地看着圈里被裹胁在小说虚假文本里的读者,流露出的还是一种智慧的笑,一种狡黠的笑。小说深刻地提示我们,文学作品里的“我”是不值得信赖的。回过头来看,小说作者在“我”的叙述语态上,努力去讨好读者,尽力把女孩的心态塑造得可爱、娇怜而善良,比如小说里多次描写到“我”即瑟希的容易脸红(这也是《五十度灰》里的女主人公最喜欢表现的美丽的表情),经常性地为情感而心跳,还有那种楚楚可怜的羞涩情态,几乎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天使,尤其是她对大她几岁的另一对情侣艾玛与达伦大加贬损,如达伦,在小说里竭力描写他的愚蠢(男人最怕的就是愚蠢),而艾玛则着意描写她的懒惰、自私、毫无善良情怀(女人最讨厌的就是这种矫情类型的),但是这两个人是不是真的是这样?小说结尾部分的百分之二的真实描写中,我们却看到达伦一点不蠢,他很精准地识破了“我”与同谋道奇的阴谋,大胆地进行了干预,可见,在真实的情境下,达伦与艾玛完全是另一种精神气质。而“我”在对付医生的段落,我们同样站在“我”的这一边,精神病院医生也凭借了我们妖魔化这些医生而得到的印象,认为这些医生完全是一帮用橡皮绳捆住病人、用电击棒击打病人、用不知其名的药物注入病人体内的恶魔,从而在小说里描写“我”应对医生对真相的追问时,读者始终站在女孩“我”这一边,并以女孩成功地战胜医生而感到一种被文本传染过来的快意。因此,《黑石之墓》叠印着两个文本,豪华版的栩栩如生的让我们代入的是一个虚假的版本,而真实的文本,却一直拒绝被我们接受,如医生的分析,已经说出了真相,但是,我们读者拒绝接受。这原因,就是我们已经被文本叙事中“我”彻底征服了。这种“我”的叙事对读者的误导,使我们想到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影片《美丽心灵》。影片中的主人公经常看见国防部的特工对他进行威逼利诱,电影把这一个人物与主人公的一个室友,都用可见的镜头表现出来,其实也是利用了受众“代入”习惯,因为受众无一不在“我”的叙事中都是毫不设防的(我们得到的教训就是“千万不要相信回忆录”)。如果有兴趣,继续关注亲眼叙事的不可靠性,我们还可以去看看好莱坞电影《刺客据点》,这部电影描写一起总统刺杀案,开始的回忆是总统身边保镖,本来这个角色亲历了现场,所见所闻是应该值得信赖的,但最后证明,他的所见恰恰是一种假象,而观众也被他误导了。由此联想,这本小说仅仅是说明了“我”是不可信赖的吗?不仅仅如是。扩而言之,“我”的存在,实际是一种话语权的存在,在人类的社会里,只要抢夺了话语权,那么,就抢夺了真相。这使人想到日本电影《罗生门》,里面的不同人物,对同事件有着不同的述说,而且相互之间完全呈一种互为颠覆状态。《黑石之墓》意在言外的深刻内涵,还表现在,它在它的行为艺术范畴里的文本与受众之间,建立了一种隐寓关系,就是叙述者的信誓旦旦的表述,完全是可能是一种假象。而这种认识,早已成为定论,比如“历史是令人打扮的小姑娘”,毛泽东评历史说“一部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所谓实录之事也多半是假的。”文学是假的,历史是假的,真相是叙述者出于自己的需要而炮制出来的。这就是《黑石之墓》作者用她的文本实验,作出的另一种深刻到骨子里的文学定性,也是对历史的洞明看法。这才是这本冠着推理、探案、悬疑招牌的小说的真正的本意,也是作者让我们敬佩的所在。

人性两面

一直耿耿于怀魔咒般的代入感,体内的神经传输着恐惧,最后心灵的震颤,无思绪地回想整本书不解于“怪物”的设定,那是什么?作者无意义地制造曾经的恐惧,疑点而吸人眼球最后惊人真相的揭示,只为显现她对结局的构思巧妙骗过了我们所有人吗?如果真是如此,那她大可以再把“曾经”的情节设定的再离谱,惊悚一些。然而我认为要真是这样,写过《摆渡人》的她何以称本书也为佳作呢?于是我又翻看了本书,得出了一些可能不值一提的思绪在主人公们杀死自己伙伴的时候正好是怪物出现的时候,如此想来怪物便是她丑恶的自己,而仅存的善良无力将伙伴从怪物手中救下来,也就是说曾经的“我”和怪物是主人公善良与丑恶的化身但用此解释本书还是存在很多漏洞,待大家细细评味

贬字为上

难看。我从其中没有得到任何有用的东西,浪费我时间。其中某些情节确实令我紧张兴奋,但那就像性高潮,之后就fucking boring还让我因为浪费精力而感到心烦。书里两个大boss,就是一对狗男女,道德低下。这种书在豆瓣还有8分,是营销还是观念差异巨大?那我看这本书得出两个结论:我对书籍已经有了自己初步的鉴别标准;第二,豆瓣推荐的不一定是对我有用的,甚至还有害。还是自己动动脑子吧。

魔鬼的笑靥

《黑石之墓》情节本身没有多大吸引力,但放在克莱尔·麦克福尔笔下,却是一个精彩的故事,虽称不上惊天动地,跌宕起伏,动人心魄,我仍旧惊叹于作者的巧夺天工,像把人罩在迷雾里,再给出一星亮光,使人不知不觉便追寻下去。故事以彼德森医生询问犯罪嫌疑人——本故事的主人公希瑟——事发经过为主线展开,在现在时与过去时之间自由转换。希瑟充满极度恐惧的回忆:关于古老的历史传说,关于黑暗祭祀,关于黑魔法,以及她相继消失的朋友马丁、达伦还有艾玛,和心上人道奇受伤,都让人深深同情这个无辜的女孩儿。如此真切的流露,使读者确信,这就是真相!等昏迷中的道奇醒来,一定能帮她洗脱罪名,一切都会水落石出。昏迷一年的道奇醒来了,听证会如期而至,我们无辜的善良女孩也被释放了。啊,这真是一个美满的结局!然而,真相却同我们以为的背道而驰——这是一次谋杀,由道奇与希瑟精心策划的谋杀。正如彼德森医生所猜测,希瑟着迷于“垂死”,看着生命一点点流逝,她既兴奋又享受。而彼德森医生没有猜到的是,道奇也是同谋,他同样着迷于“死亡”。但他却做了希瑟的证人,两人成功逃脱法律的制裁。没人知晓真相,除了希瑟与道奇,以及被他们杀害的朋友们。他们脸上看似善良而无辜的微笑,是魔鬼嘴角浮出的笑靥。

结局是最终结局吗?

《黑石之墓》的作者克莱儿•麦克福尔,看到名字或许不熟悉,但说起他的成名作《摆渡人》想必都大家一定都会知道。看完本书却不知如何描述读完时的心情,记得最初,甚至一直到后面,我都是带着恐怖的心情去看的,然而在最后突然觉得自己让结局给骗了。故事是从希瑟与朋友的一次关于朋友的生日露营开始的,希瑟与道奇、马丁、艾玛及艾玛的男朋友达伦驱着汽车往一座小岛上驶去,恐怖的氛围或许是道奇的一个关于德鲁伊教的故事开始的,或许从一开头作者就已交代:谨以此书献给哈里,是你把我从怪物手里救了下来!海边的黑石冢、石冢里带来的神秘东西,一件件离奇的事情都开始发生了,先是马丁的失踪、后来是与艾玛同行的达伦消失,发现艾玛后发现已经精神失常,这发生的一切不可思议的事情,看上去似乎是本充满邪恶和恐怖的情节的奇幻小说,边看边感受到里面浓浓的恐怖氛围,以至于描述的每次转变都充满不安,似乎害怕随时哪里都会冒出让人心惊肉跳的东西出来。尽管如此。不过,好奇心这个东西总是会吸引着我们继续下去的,尽管结局如此出乎意料!随着描述的推进,原来的所谓的恐怖和神秘情节,其实隐藏着一个早已计划的行动,情节一下子由科幻转向一个巨大的阴谋,其中虽然出了一些偏差,确没有影响结果,一切都如此的让人不可思议!然而,依旧还有比如:谨以此书献给哈里,是你把我从怪物手里救了下来。里面的哈里指的是谁?这条线索是否预示着我所不知道的事情?期待其他看过的书友能够分享并留言告知!

诅咒or人为

这是一本你不认真仔细读、不读到最后,就不知真相为何的书。五人出行、一人失踪、二人死亡,是人为还是触发了哪个诅咒?所有的谜题和答案,都在《黑石之墓》里徐徐展开。这本书有两处最喜欢,一是回忆与现实的交替写法,很能抓住人眼球吸引目光,二是人物在前后的强烈对比,善与恶的大反转。作者用文字营造出悬疑紧张的气氛,每当要接近真相时,镜头立马回到现实,无人的海滩之旅究竟发生了什么?一切是神秘的诅咒造成的还是人为的精心策划?女孩希瑟本打算与男孩道奇、马丁一起到海边度过几天几夜,她的母亲不同意希瑟与两个男孩外出,遇上希瑟叫上了闺蜜艾玛以及他的男友达伦一起同行。五个人驾车到海边,搭帐篷露营野炊,达伦是个讨人厌的家伙,好酒好斗,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艾玛自从恋爱后也变得蛮横无理自私,在书里大半部分的篇幅,他们两人都是不讨喜的角色。相反希瑟安静为他人着想,道奇充当和事老缓解达伦与马丁针锋相对的紧张气氛,马丁则是一个安静的存在。晚上大家围坐在火堆边,道奇和达伦分别讲了一个古老的故事,这仿佛也是某种指引。《黑石之墓》的作者思维很缜密,希瑟和道奇在决定出发露营前,就规划好了一切,为所有的一切提前准备好了借口、编了另外的一个故事。他们二人得到一本书,《血色尘埃》,是关于黑暗的人祭仪式,而马丁正是他们选择的对象。本来一切很完美,艾玛、达伦的加入打破了计划。本来艾玛和达伦可以安然无事,但是他们发现道奇和希瑟的所为,最终也死于非命。他们才是正义的,道奇和希瑟是黑暗的。直到最终,一切揭开,几个的角色大反转,而在前部分希瑟回忆的故事,也是她与道奇事先准备的,真实的故事在最后的章节用很短的文字揭示出来。无关诅咒、全是人为。读到最后,你如果不仔细阅读,真相你仍不会知晓。作者很强大,用了整本书来编织一个故事,用几段文字来讲明真相,只可惜这个真相永远不会有人知道了。《黑石之墓》,悬疑的情节、刺激的气氛、神秘的消失,带你走进一个扑朔迷离的世界,层层的浓雾散开后,仍得仔细寻找,才能发现真相!

邪念之心

“WHERE DARKNESS GROWS”(是什么潜藏在黑暗之中!)是克莱尔·麦克福尔所著《黑石之墓》封面上的一句话,阴暗的天气、孤寂的海滩,再配以上面那句话,让人不禁寒颤,这本书会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又会有什么东西藏匿在黑暗之中呢,是幽灵、怪物或者阴魂不散的鬼魂在墓地兴风作浪吗?书中内容以曾经、现在插叙讲述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为了给道奇过生日,主人公希瑟与道奇、马丁相约外出野营,可是由于母亲不同意与两个男孩单独外出,不情愿地带上了闺蜜艾玛,自然也就必须得带上艾玛的男朋友达伦,五人踏上了野营之旅,以及在这个旅途中发生的种种不可思议的事情,马丁失踪、达伦死亡、艾玛又神志不清被怪物带走,道奇发烧受伤,希瑟自己又被烧伤。作为幸存者归来的希瑟,没有人相信她说的话,终日被关在精神病院,一年后,道奇醒了,终于有人能够为她作证了,这件事情又将重新展露在世人面前,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世上真的有怪物一说吗?作者真得太厉害了,每一篇章字数不多,却充分地为我们展示了每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每一场景的设计布置,仿佛我们也置身其中,等待着黑暗的降临,那一枚胸针,由于道奇那则故事的影响,仿佛也充满着邪力,掌握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甚至会让人有很多疑问,那个石冢里埋葬的究竟是谁,真得像道奇那则故事那样么?随着故事的发展,希瑟面对困难和危险时也愈发地坚强、勇敢,在阅读时也着实为她捏了一把汗,希望她能打败那个黑暗的“魔鬼”,终于,她胜利了,只是她的手受了很严重的伤,真得很让人心疼。在被医生询问时,她缄默不言,也许,是谁都不会说吧,因为没人相信。距离发生离奇事件一年后,道奇醒来了,尽管身体虚弱,可终究是醒来了,希瑟的自由终于有了一丝希望,他们编造了一个莫须有的人,是这个人残害了他们的朋友,这么说的原因是为了让大家相信希瑟不是凶手,显然,如果两个人都说有怪物的话,那么他们应该一起进入精神病院了。重获自由的希瑟和道奇一起来到了墓地,看望他们的朋友,一切都平静了。但是,我们却看到了另一个结局,原来这一切都是他们二人策划的,马丁是他们的目标,而艾玛和达伦是无意闯入的人,让人厌恶的艾玛和达伦在面对马丁死因时做了正确的选择——报警,却被男女主人公残忍杀害,而一直温文尔雅的道奇与老实巴交、勇敢与怪物做斗争的希瑟才是真正的“怪物”,他们这么做,仅仅是因为一本书,书的名字叫《血色尘埃》。人,一旦有了邪念,便会一发不可收拾,为了享受那种变态的快感,他们忽略了朋友、忽略了亲人、忽略了一切。邪念之心,才是隐藏在黑暗之中的怪物。

【书评人俱乐部】变态是所有不可能的可能

海边的荒山,方圆数里无人烟,几个年轻人来这里露营,面对冰凉肆虐的大海,黑云密布的夜空,没有信号,没有他人,整个故事发生在一种黑暗压抑的氛围当中,这是一本画面感非常强的小说,仅靠文字就拍出了一部电影。两条时间线的交错可以有效的抓住读者的欲望,同时也推动情节继续发展。在过去线当中,整本书的前半部分可以当成一部青春爱情小说来看,少年少年正值青春,去一个无人的地方露营,谁都会期待这发生点什么。然而现在线当中,我们知道故事并没有朝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如果你说跟你的设想是一致的,朋友啊,多看看生活的美好面吧),现在线告诉我们可怕的事情会发生,除了女主其他人全都会出现变故。在这种情况下,让我们再次回到过去线,原本应该青春洋溢的画面瞬间戴上了诡异的色彩。青春爱情片变成了悬疑恐怖片,每一个细节都会让怀疑,是不是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暗示,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这本书在阅读的时候,总是会让我想起欧美的那些cult级电影,比如《德州电锯杀人狂》、《致命弯道》之类的,都是一群俊男美女出去游玩,然后一个一个的消失,一个一个的被干掉,那些电影玩的消失通过画面表现的比较直观,血淋淋的残酷。这本书里的消失带着未知诡异的色彩,作者在一开始就抛出来一个关于诅咒的故事,一个被火烧丝的诅咒所有放火的人都会不得好死,接下来主角们从墓中偷出了一件古物,疑似祭祀品。于是所有故事都上了套路了,按照大家常规的思维,诅咒开始一件一件的离奇发生,这又是作者另一个高明之处。两个高明之处的交集,才是本书最大的技巧。诅咒故事的高明之处会让读者设想神秘力量在从中作祟,现实线的精神问题又让读者明白其实故事另有真像。于是在这写真真假假当中,每一个读这本书的人都会自己发动想象,真像到底是如何?如果现实线医生说的为真,过去线真的都是幻想吗?过去线的真像又是什么?如果过去线为真,这股神秘的力量到底是什么?现实线的人为何又要竭力改变这种真像?。这种思维的调度是悬疑故事的最大魅力之处,如果故事跟你设想的一致,会有不谋而合的认同感。如果故事出乎意料,则有明白真像的醍醐灌顶之感。怎么样都是读书的乐趣。作者准确把握了这一点,将悬念和氛围描绘的一流,剩下的交给读者脑洞吧。在我的设想里,女主喜欢道奇,觉得马丁碍眼,不能双双配对,于是杀了他,见不得道奇盯着另一个女的看,也是杀了她,顺便也杀了另一个男的。这种设想走的是变态的路子,因为说实话,故事发展到这里,最常用的解释就是变态了,如果你能玩出基于合理情感更加精彩的合理解释和推理,那就是神作了。这本书,最终也没逃出变态这个圈子。变态和精神病是一切不可能的可能。全书的反转就靠小字的那一页,仅仅一页,诠释了变态,但也放弃了很多细节的解释,可以说是精炼,适当留白,但是否也存在着再也想不到更合理解释的可能了?写书有一个手法就叫做不解释,这是一把双刃剑,用的好不好就看作者的功力了。

海边的黑魔法

情节让人激动上瘾到根本无法把书放下。整本书都是悬念,吸引着你一直看下去。只是一个简单的情节设置,作者却可以创造出一个真正能够抓住读者注意力的谜局。历史故事中的传说,黑暗祭祀、黑魔法……这些使这个故事蒙上了一层黑暗与复仇的色彩,令人不禁被其深深吸引。“现在”和“曾经”的设置,使得小说更加迷雾重重,直至故事接近尾声,我仍未能解开谜团,这一点确实令我感到震惊!总而言之,这是一个激动人心、令人兴奋的小说,让人上瘾!《黑石之墓》的故事,之所以这么吸引人,还是因为它独特的写作手法,作者是用“曾经”和“现在”两条时间线穿插进行。在“现在”女主人公——希瑟陷入了极大的麻烦中,没有人相信她的经历,还指控她杀死了自己的朋友;而在“曾经”希瑟是和其他3位小伙伴一起在美丽的海边露营,一切似乎都很美好,一起喝着啤酒玩着真心话大冒险。希瑟对道奇暗恋不已,道奇的心思又是那么的难猜测。为什么这么有意思的露营之旅,会让希瑟陷入困境呢?情节在“现在”与“曾经”之中,错落展现,让读者清晰了解故事脉络,人物塑造性格鲜明,让人一步步陷入精心编织的谜局之中,时刻神经紧绷着,期待又紧张的猜测,接下来究竟会发生什么!越是么讨厌彼得森医生,就越想知道,在露营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希瑟同意和道奇还有他的朋友们一同出去野营,是因为她很想和这个男孩走得更近一些。但海滩悬崖边发现的神秘黑石之墓,打乱了他们的旅行计划。希瑟确信他们已经唤醒恶毒的灵魂。未知之物隐藏在漆黑的暗夜之中,仿佛正在酝酿致命的复仇。一年后,希瑟很庆幸自己能从黑石之墓的诅咒中侥幸逃脱, 但她仍然在等待道奇从昏迷中醒来。如果他无法醒来,她该如何证明自己的理智与清白?我很喜欢她们在露营时候,相互之间的小暧昧。十七八岁的年纪,懵懂的爱情,和自己暗恋的人一起去露营,游玩,真是充满小幸福。作者克莱儿就新作采访时,她坦诚“故事的灵感来源于我的一段真实的旅程,露营之旅。”我觉得这才是,那些小细节能写的那么动人的原因,你似乎闻到了海水味,以及听到,偷看道奇的希瑟的心跳声。为了不剧透,对于小说最华彩、也是最另类的收尾之处,在此就不做纰漏,绝对的彩蛋。作者自己也说:“故事的结尾,我也同意,因为它确实令人觉得震惊。对于我来说,这个结局才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本书确实值得一看。


 黑石之墓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