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这世界

出版日期:2015-4
ISBN:9787020104061
作者:王小妮
页数:320页

内容概要

王小妮:吉林省长春市人,诗人、作家。1985年起居深圳。曾插队。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出版有小说《人鸟低飞》《1966年》、随笔《上课记》《上课记2》《随手》、诗集《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有什么在我心里一过》等。曾任职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书籍目录

出门在外
1. 英 雄 …………………… 002
2. 穷 人 …………………… 006
3. 森 林 …………………… 009
4. 左 岸 …………………… 012
5. 小 镇 …………………… 015
6. 收 藏 …………………… 018
7. 语 言 …………………… 021
8. 果 实 …………………… 024
9. 集 市 …………………… 027
10. 湖 泊 …………………… 030
11. 田 野 …………………… 033
12. 火 车 …………………… 036
13. 墓 地 …………………… 039
14. 老 人 …………………… 042
15. 河 …………………… 045
16. 新 闻 …………………… 048
17. 钱 币 …………………… 051
18. 古 代 …………………… 054
19. 美 女 …………………… 057
20. 中国人 …………………… 060
在墨尔本
1. 大 陆 …………………… 065
2. 澳华展览馆 …………………… 068
3. 六个男孩的爸爸 …………………… 071
4. 法庭旁听 …………………… 074
5. 澳洲华人 …………………… 077
6. 维多利亚女王市场 …………………… 080
7. 欧洲人阳娜 …………………… 083
8. 轻松和舒适的澳洲人 …………………… 085
9. 乞讨者 …………………… 087
10. 原本的主人 …………………… 089
11. 华人开店 …………………… 091
12. 我们该保留什么 …………………… 093
13. 百姓和艺术 …………………… 095
14. 跨国婚姻 …………………… 098
15. 旧货店 …………………… 100
16. 8月15日之夜 …………………… 103
17. 在咖啡馆 …………………… 105
18. 理想国 …………………… 107
19. 墨尔本旧监狱 …………………… 111
20. 人应该住在乡村 …………………… 115
在美国
1. 牙膏与大学 …………………… 119
2. 万圣节 …………………… 122
3. 密西西比与哈得逊 …………………… 124
4. 小镇哈密尔顿 …………………… 127
5. 大学里的教师们 …………………… 129
6. 听 课 …………………… 131
7. 天使之声和赤脚大仙 …………………… 133
8. 夜生活 …………………… 135
9. 参观一间出版社 …………………… 137
10. 穷 人 …………………… 139
11. 旅美中国人 …………………… 141
12. 平凡人家的早上 …………………… 143
13. 黄色的孩子 …………………… 145
14. 出门旅行 …………………… 148
15. 淘 宝 …………………… 150
16. 牛踩出来的城市 …………………… 152
17. 美国梦 …………………… 155
18. 金色池塘 …………………… 157
19. 阿法的世界 …………………… 159
20. 阿法学汉语 …………………… 161
在欧洲
1. 在维也纳 …………………… 164
2. 画家埃贡·席勒 …………………… 168
3. 维也纳“疯子院” …………………… 171
4. 在英国 …………………… 175
5. 柏林没有墙了 …………………… 181
去陕北
1. 收获大白菜的人们 …………………… 199
2. 二坛守在崖畔上 …………………… 201
3. “革命设立在佳县” …………………… 203
4. 卖羊的农民 …………………… 206
5. “鲁迅”端来了面 …………………… 207
6. 一个摆摊的老太婆 …………………… 208
7. 太阳照耀不到的老人 …………………… 210
8. 抚摸笨布的农民 …………………… 213
9. 猎猎生风的人 …………………… 215
10. 窑洞前的一母一子一孙 …………………… 217
11. 村长和游动医生 …………………… 219
12. 没办法听到民歌了 …………………… 221
13. 今天的人们 …………………… 223
14. 在夜里看秦腔 …………………… 225
15. 李震的窑洞 …………………… 227
去贵州
1. 他们说他们一无所有 …………………… 230
2. 睁大了眼睛的孩子们 …………………… 233
3. 校长和他的儿子 …………………… 237
4. 在黑暗里贴着悬崖走 …………………… 239
5. 背煤的人 …………………… 242
6. 深圳来的年轻人站在山坡上 …………………… 244
7. 拉胡琴的人 …………………… 245
8. 一年和一生 …………………… 247
9. 追 问 …………………… 249
10. 远走高飞吧 …………………… 252
11. 没吃成烤土豆 …………………… 255
12. 大家庭在山里奔驰 …………………… 257
巫峡的背后
1. 城 …………………… 261
2. 山 …………………… 265
3. 土 豆 …………………… 267
4. 床 …………………… 270
5. 脸 …………………… 273
6. 粮 食 …………………… 275
7. 腊 肉 …………………… 277
8. 电 …………………… 280
9. 鞋 …………………… 282
10. 信 …………………… 284
11. 古 城 …………………… 286
12. 河 …………………… 288
13. 领 导 …………………… 290
14. 钱 …………………… 292
15. 家 …………………… 295
16. 结 尾 …………………… 298
敬 畏
1. 大动物天山 …………………… 301
2. 羊下水 …………………… 302
3. 做馕的人跪着 …………………… 303
4. 沙漠公路 …………………… 305
5. 喀什人家 …………………… 306
6. 清真寺里的老者 …………………… 308
7. 头上别一只铁蝴蝶的小男孩 …………………… 309
8. 盲人歌者 …………………… 310

作者简介

《看看这世界》定格了诗人王小妮在某个三年里周游国内十二个省市和九个国家的“看见”。分为“出门在外”“看看这世界”“到西部去”三部分(其中有对已消失的柏林墙和巫峡古城的记录)。这位“海明威的中国姐妹”,以诗人的敏感、女性的细腻和极简的笔调,在世界的边边角角,拾起散落的诗意。


 看看这世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第一次听到作者王小妮的名字,源于她的《上课记》。短小的片段、质朴的情怀,面对大部分没有好好看过这世界的学生,王老师循循善诱,让他们写下那些最本真的生活,世界的一角,努力洗涤他们的心灵。她一直在努力还原自己看到的真实,而不是渲染或装饰,那风格让人想起《江城》,文字轻盈如流水,平淡如素颜,却悠悠沉入人心,合上书页仍值得回味好一阵子。在平淡之中,王小妮却有一种诗意的情怀,如她所言:“诗意是真实的,就是一个人观察到了别人观察不到的。诗意是值得回味的。诗意是人心或自然中的美。”以此来形容《看看这世界》给人的印象,亦是恰如其分。在这本散文集中,王小妮记录的主体不再是她的课堂与学生,而把目光放得更为长远,把脚步迈得更宽广。无论是“出门在外”、“看看这世界”还是“到西部去”,三部分的散文均记录了三年中游历十二个省市、九个国家的“看见”,以及她在这段旅程中采撷的点滴诗意。在这本旅行随笔中,文字更灵动,不难感受到作者的双重身份:诗人与老师,先是诗人,满是深情,亦是老师,观察入微。作者王小妮的一个重要身份是诗人,她的诗歌从七十年代后期便开始引人注目,曾先后创作了《重新做一个诗人》、《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半个我正在疼痛》等诗作,被文学史描述为“朦胧诗”最早的感应者,并带着独特的印象主义色彩。她不是一个随波逐流的诗人,坚持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有人评价其诗歌“简洁、明澈、沉实而轻盈,于静默中直击或折射稍纵即逝的诗意瞬间。”在书写旅行散文集《看看这世界》时,王小妮保留了作为诗人的特征,篇幅短小精悍、语言简省克制。王小妮用自己诗人的眼光,将其他城市国家的模样拆卸成一个个意象,然后重新组装,以简省的语言与细节的发现,将感受杂糅。她的旅行随笔让人想起另一位女作者林达,林达的笔里镶着厚重的人文和历史,而王小妮带着的是一种探寻当下的目光。她也聊历史,也写历史人物,但似乎更云淡风轻,像是世界的背景。王小妮在书中这样写道:“招人喜欢的常常不单是物件,作为记忆载体,它们留存着无数的旧故事。” 通过行走和物件,中国与世界的记忆合二为一。通过后文与人物的交往,王小妮有意书写中国与外界的联系,文化的输入输出,观点与价值观的沟通。她在意别人看中国的眼光,并有意识地搜集观点。她用自己的文字,试图解释那个我们以为的世界,往往和真实的情况并不相同。在澳大利亚的诵诗会现场,竟传出笑声阵阵,而诗人却由衷地高兴,因为“笑声就是澳大利亚人追求的诗歌效果”。文化与理念,决定了一个人看世界的眼光。当我们看看世界,世界上的其他人,同样在反观我们,于是在书中,多了很多海外华人的故事,他们在异国他乡,思想已经蜕变成了另一种情状,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过着与我们不一样的生活。虽然并没有和学生同行,但多年的教师生涯同样在王小妮的文字中留下了烙印。也许是《上课记》先入为主的印象,王小妮的文字在我读来总有一种谆谆教导的风格。同时,在她的跨国旅行与深入西部过程中,不忘在校园驻足。她在美国大学听课,感叹汉语课的上课风格太过古旧,又和学生探讨学习中文的意义。她在潜意识中用一位教师的眼光观察着这个世界,即使在路上,心还在课堂。通过自己的行走与看见,她更深信:“中国人的真正人生,恰恰不该从课本开始。在旅行中启动和打开自己,因为一个生命必须是自由的,开放的,不断去关注、发现和用充足的新鲜感去注入的。”世界那么大,身兼诗人与教师双重身份的王小妮在看世界的时候遇到了一片辽阔的天地,同时感知到了自我的渺小。她用自己敏锐的触觉与独到的眼光为我们打开了世界的一扇窗,带我们领略了她路上所遇的思考与诗意。然而,她同样提醒我们:“人类的认知力想象力都制约了我们,不具备进一步掌握更真理的能力。唯一能做的,只是望着车窗外的山谷沉默。”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世界,哪个才是世界真正的模样,只有靠自己去探索与领悟,尽快让自己“在路上”,亲自看看这世界。
  •     笔记已经忘记买此书的由头,大概是于某处见王小妮某段文字产生共鸣。对王小妮完全陌生,仅有的亲切感来自名字。很开心地没有略页地读过,虽然她写的地方我一个都没去过,却不知怎的感觉亲切,许是语言风格合口味。我也想出去走走看看这中国这世界。纸上谈兵终究是有缺憾的,实实在在踏着那片土地,才是最真实的感觉,无法用语言形容。没有比较就没有发言权,你看见我听说总会有误差,或大或小,小到无所谓大到两个世界。然而,至少还有比较。倘若未来某日,日本如三峡库区大昌古城般被淹于水下,所有乡村被城市吞噬,大概人类只能宅在钢筋水泥或是更高科技的盒子里,虚拟着菜园、花园、果园、森林,麻木地享受着不再的过往。人类妄图以小敌大改造自然,自我伤残徒劳而已。世界很美,多点爱怜。世界比利时、德国、法国、奥地利、英国、荷兰、瑞士、朝鲜、日本、澳大利亚、美国。陕北(陕西、延安、榆林、佳县、西安、米脂)、贵州(贵阳、织金县)、巫峡(巫山、重庆、大昌古城)、敬畏(新疆、喀什、库尔勒)。摘抄世界很大,我们只是其中之一,不是中心,更不是全部。每块另外的土地和那里的人们都立体而鲜活。我们的感知,经常不是装满大事情,而是不断被无数琐细小事给填充,它会致密无形地影响甚至塑造者我们。我只去过十四个国家。(2013.8.29)人们总是更仰慕悲剧英雄。(拿破仑,比利时滑铁卢)穷就是某种匮乏。或者钱,或者精神,或者自由。有机会就该去印度,看看恒河边无所求的信徒。书上说,吃在法国,穿在英国,住在德国。大规模的人工绿化的结果是,自然生长的杂木林被砍伐。认为了森林而制造森林。(德国)只对左岸倾心的人们,哪儿舒服自在不俗套,哪儿就是你的左岸。方言是个活的宝物。它才是活蹦乱跳着的人的语言。沟通的捷径,图画和手势才是真正的世界语。只要想交流,画出来的语言不只限于表达简单的需求。/从二战到好莱坞到新款数码相机的功能。/画出来的“世界语”在朝鲜行不通。因为它拒绝,世界这么大,只有在朝鲜,我们是真哑子。果实努力成熟努力生长,本意当然不是给人吃,但是,人要吃它。人只是从人的角度去想事情,全不管树木果实的感受,据说生物链决定了这一切,那又或者只是人类的强词夺理。一个城市,应该乐于容纳和接受给它添加滋味的各种各样的人,小商贩,街头艺人,跳蚤市场爱好者,等等,它应该喜欢脑子里充满有趣念头的人们。人类是应该居住在乡村的。大城市不是好东西,这个世界上最重型的钢筋混凝土搅拌机。中国人普遍有墓地恐惧症。收音机代表着暖色和温情,像个多年的亲戚。在中国,抢在他人前面去的快感,好像超过了安全。21世纪,美国大陆上的火车和火车站快接近文物了。民用机场5300多个。2011年统计,中国大陆有202个。问:美国什么好?朋友(美籍):生活起来,样样都比中国便宜。我们是矛盾的,实在害怕孤独,但又非常珍视独处。维也纳金色大厅,门前的廊柱们灰沉安静,似乎只有到了电视里,它才被鲜花吊灯施特劳斯和华尔兹装扮得华美炫丽。从第一眼看见埃贡席勒的画,就喜欢他笔下那些有点东方白描味道的惊恐得近于精神崩溃的人物。任何年代任何族群都不缺少才华横溢又不被同代人认可的异类。奥地利人普遍抑郁低沉。任何一个领域,时间在不断宣布:过去的明白只是一种误解或者过于浅显表面的或者违背人性和本真的领会。(东西德)有人说:这儿不再东西对峙,却依然南辕北辙,它是个搞不到一起的半成品。/造墙用时一夜,拆墙用时一夜,而由“墙”带来的“墙思维”“墙空虚”“墙依恋”久久不散。陕北人说到了佳县才是真正的黄土高原。中国北方的乡村。守旧,默默无语,难以揣摩。过去这沟里的树可多!/(现在)能见的山都秃着。当年有个叫张思德的士兵,据说他就在这里受命伐树烧炭,这事已经很久很久没人提了。/原来很多古树,1958年大炼钢铁都砍了。家人盼着儿子走得远,又坚持在乡下保留一座儿子的窑。他们坐在坟墓上,舒服得跟坐沙发一样。/苗族孩子非常怕生人。来贵州前,总以为人能做点什么,其实什么也不能改变。国家说:读书是义务。国家巨人一样,他不可能看清每一个细小的部分,看这书是什么读法,又是什么教法,人又是怎么个做法。他问:我想爱国,该怎么爱?我真回答不出来。那种流水线上的工,不是好做的,形容起来像旧社会。造出楼房不算难。学会安静文明比造楼难得多。真正的乡间,没有一张脸谱化的面孔,每个人都生动,因为真实。教育的改革,对于城市孩子显得太慢,而对乡村孩子又实在太快。从贫瘠偏僻乡村走出来,在完全不对等的读书条件和环境下,想成为中国名校的学生,将来会越来越艰难。每个地方的人都该单纯地从土地获得优越感,喜爱珍视自己的出生地,我愿意把这看作人性的一种。没有土豆,何以活命。/腊肉这东西在巫山是硬货币。贫穷常是最隐秘的。兄弟两个一个姓张一个姓赵,为逃避计划生育。光脚好处多,无论怎么走,都不动用钱的。小不可能理解大,这是最后的最简单的真理。/辽阔不需要理由。自然界并不是为人而设置。
  •     不同颜色的格子,拼成不同景物的精美封面吸引了我,再看书的名字为《看看这世界》正和这拼图完全吻合。这就是作者王小妮的新作,一部游记随笔散文。曾读她的《1966》,因她“诗意”的语言,让我喜欢她的作品。这部《看看这世界》也没有让我失望,她用朴实又简洁的语言,记录着她旅行中的点点滴滴。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出门在外”,“看看这世界”,“到西部去”。“出门在外”篇章中,作者记录的事情比较多而杂,国外国内都有;“看看这世界”,集中展示了国外的一些故事,包括墨尔本,美国,欧洲等地;“到西部去”,作者回到国内,去体会中国的乡村,走过了陕北,贵州等地。从整体的内容上看,作者突出写到了各国各地的乡村小镇,正如书中扉页的一句话:“在世界的边边角角,拾起散落的诗意。”翻开书,彩色的风景画映入眼帘,在这三十幅彩图中展示了各国小镇乡村的风土民情,这里能看到不仅有德国南部小镇菲森的河,韦斯特兰的海滩;比利时的滑铁卢小镇;还有中国新疆的喀什老城,贵州的寺庙等等。每一幅图让人觉得真实、心情平静,在欣赏的过程中,可能因为画中朴实的人们而把自己烦躁的心沉静下来,去想一想她们的故事。书中的第一篇写了《英雄》,开始提到了“艾弗森”,这三个字立刻吸引了我的眼球。艾弗森是美国篮球的一个代表人物之一,在少年的心中他是英雄。当时的作者正在德国的滑铁卢小镇上,因她看到了孩子们心中的英雄,所以她想起了更多中国的英雄、想起了那些纪念碑。这也许正是作者想看看世界的目的吧,每到旅行的一处,停下来,思考、回顾、感受、体会。在小镇乡村之间,才能去掉浮夸,去掉烦躁,静静地感受宁静、民情、生活。在《集市》中,作者展示了中国与欧洲小镇集市的不同。中国的集市,因近年来的城市规划,使之越来越少,但是在偏远的乡间,还是能看到天然的原本的味道,集市的人很多,很多东西都拿到集市去买,变成了商品。欧洲城市在周末才会有很多的农贸集市,琳琅满目的商品都是来自自家产的。读到这里,不禁想起家乡的早市,原来早市很多,但是由于影响市容,很多早市都取缔了,现在只剩下一个。早市每天都会有,很多人,尤其是周末,早市上的人不光是为了买货,很多人也是来凑个热闹,周末卖货的人也特别多,海鲜、蔬菜、水果,衣服、书籍、鞋子等等应有尽有,而且非常便宜,每每去逛,都会收获颇多……在第二部分的“看看这世界”中,同样写了小镇,作者在墨尔本旅行期间,去了距离城市一小时的乡间,她望见了车窗外的田野,觉得世界突然变得舒朗辽远,天空奇异地呈现黄昏的金色。感受一下,觉得无比的美好,她说,“人应该住在乡村”。美国的小镇哈密尔顿属于纽约州,离纽约很远,很小,但是非常兴旺,有教堂、超市、书店等等,除此之外,它还有一座并不大的博物馆,展示了小镇的历史。这个小镇是靠大学生来维护的,使得它一直兴旺、有文化气息。反观中国大部分的乡村,没有学校、没有图书馆,没有教堂,所以乡村的儿童文化水平要低于城市,而且很多儿童很晚才会上学。书中的最后一部分回到了中国的西部,中国西部的少数民族很多,作者讲述了陕北、贵州以及巫山的经历。一张张黑白色的照片,照片上的每一个人物,都是着乡村生活的一面镜子。看那跪着卖馕的人,觉得心疼。面馕要放进红的炉膛里,做馕的人为了守着火炉,原地跪着,转馕、取馕、卖馕一律都要跪着。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许这是他生存的一种方式吧。读完了《看看这世界》,一直再想,有一天我也要走一走,停一停,看看这个世界,体会一下生活、品味一下不同的味道。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游记的作用,就是带你畅游
  •     王老师的这本书可能跟她看世界的速度一样,太快了,没有像上课了那样,慢慢地上一堂课。 有些人,注定在一个地方能够自在自得,那是他的根。但选择离开根基去发芽,就会失去方向。这句话,给我自己,提醒自己。
  •     可作为日记形式的参考
  •     中国部分好过外国部分,描写巫山的系列文章尤其动人。
  •     有几篇谈到人与世界的关系,不再是拿着以前的学生文章炒冷饭(后面虽然有,但篇幅小),只是用自己来逗趣。自嘲的人看起来都有一种熟悉感,看这书心情比较复杂,大概年龄快要相当,对于未来的世界有着一点点胆怯。
  •     值得读!正如简介所说,在世界的边边角角,拾起散落的诗意。说着可能会被遗忘的场景,有时会留下一点意犹未尽,一点小思量,不止于看看这世界。
  •     忘记了
  •     盛名所累
  •     世界这么大 跟小妮姐一起去看看!
  •     越看越心酸比较喜欢后半部分
  •     也许是因为王小妮和陈丹燕是同一年代的,总感觉有点站在一定高度俯视读者那样地讲话,共鸣点不是太多。
  •     “小不可能理解大,这是最后的最简单的真理。/辽阔不需要理由。自然界并不是为人而设置。”人类妄图以小敌大改造自然,自我伤残徒劳而已。世界很美,多点爱怜。
  •     不要羡慕别人的东西,你自己努力了,也会拥有和他相似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