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8
ISBN:9787533906290
作者:(美)塞林格
页数:256页

内容概要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1919年1月1日出生) 美国作家,他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
塞林格出生于纽约的一个犹太富商家庭,他在15岁时就被父亲送到宾夕法尼亚州的一所军事学校。1936年塞林格从军事学校毕业,1937年又被做火腿进口生意的父亲送到波兰学做火腿。塞林格在纽约的时候就开始向杂志投稿,其中大部分都是为了赚钱,但也不乏一些好文章,其中包括了《香蕉鱼的好日子》。
二战中断了塞林格的写作。1942年塞林格从军,1944年他前往欧洲战场从事反间谍工作。战争令塞林格恐惧,他之后写了多本以战争为题材的书。
1946年塞林格退伍,回到纽约开始专心创作。他的第一本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年出版,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塞林格一举成名。他之后的作品包括了《弗兰尼与卓埃》(1961年)、《木匠们,把屋梁升高》和《西摩:一个介绍》(1963年)和收录了他的短篇故事的《九故事》(1953年),但都不像《麦田里的守望者》那么成功。塞林格擅长塑造早熟、出众的青少年的形象。
《麦田里的守望者》获得成功之后,塞林格变得更孤僻。他在新罕布什尔州乡间的河边小山附近买下了90多英亩的土地,在山顶上建了一座小屋,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他虽然从未放弃写作,但他在1951年之后,就很少公开出版自己的作品。他后期的作品也越来越倾向于东方哲学和禅宗。
塞林格在欧洲期间曾经与一个女医生结婚,但不久便离异。1953年他与一个叫克莱尔·道格拉斯(Claire Douglas)的女学生相识,两人后来在1955年结婚,但是后来又离婚。1972年塞格林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个名叫乔伊斯·梅纳德(Joyce Maynard)的耶鲁大学女学生的文章和照片,立即被她吸引,两人开始通信。两人的关系在十个月后破裂。
1999年,塞林格在34年没有发表任何作品后终于发表了新的长篇小说《哈普沃兹16,1924》。《哈普沃兹16,1924》最早是以短篇的形式出现在1965年的《纽约时报》上。塞林格将这部作品授权一个小的出版公司,但是到现在他的作品都还没有出版。
2000年,塞林格与第二任妻子克莱尔·道格拉斯的女儿玛格丽特·塞林格出版了《梦的守望者:一本回忆录》一书。书中她披露了很多塞林格不为人知的秘密,像塞林格经常喝自己的尿、很少和克莱尔做爱,禁止她走访亲友等。

作者简介

本书是塞林格一九五一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本书在艺术上颇具特色,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可以说开当代美国文学中心理现实主义的先河。作者以犀利的洞察力解剖青少年的复杂心理,透过现象观察精神实质,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霍尔顿的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既提示了他受环境影响颓废、没落的一面,也写出了他纯朴、敏感、善良的一面,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反映了青春变化期青少年的特点,无怪乎在西方社会晨引起了广大青少年的巨大反响,而且不少成年人也把它看作启发自己理解年轻一代的钥匙。


 麦田里的守望者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十多年前,大学时代,对于我这样不思进取的人来讲,日子总是百无聊赖的。然而“麦田守望者”的词在当时似乎很流行,什么乐队的名字,歌名。。反复的重复往往就是一种无形的诱惑。应该是在学校门口的书店租借了这个版本的来看。灰蒙蒙的封面,灰色调的内容。书中的内容已经不太真切了,依稀记得“一个小男孩看到了当时社会上的许多晦暗面,他变得更加的叛逆,于是也产生了守望者的欲望"。当时读来基本是没有什么触动的,觉得这薄薄的小本子也无非是这样的内容,何以能说影响了一代人,可能是我天生的钝感和麻木,可能是我当时涉世不深,以致无法共鸣。
  •     最初那久远的阅读实在太缺少相同背景的情感呼应,于是只给了“不好不坏”的评价。而前阵兴起重读,在百无聊赖的零碎絮叨后却不经意掉入了霍尔顿满眼装模作样的百无聊赖中。装模作样的美女和装模作样的名牌大学生,心头滋生的厌倦的冷漠无法控制。毕业后历久却弥新的倦怠,是孩子Kurt给我的礼物。幸而我有萨特,决绝才成了支撑起存在的庇护。真希望每个不得不厌倦到哭泣的孩子都能拥有自己的菲芘,找到继续存在的意义。
  •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之一。为数不多的好看的小书当年看得时候很有共鸣,青春,叛逆塞林格的去世,对于我这个了解他不多的中国读者而言,更多的是一个阶段结束的标记。后来,又去读王朔的《动物凶猛》,说是中国版的《麦田》《动物凶猛》确实写的不错,那个马小军,就是你我的十七八岁可是,我觉得两本书是完全不一样的两本书。现在《麦田》还在我的书架上端着,我会找时间,再把它读一遍。至于,塞格林的其他作品,我原先看得很少。以后如果有时间,我愿意补补。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在我最无助的时候
  •     初中的下雨天。
  •     巨无聊的一本书。。
  •     对我影响最大的小说家有两个,首位是卡夫卡,无可动摇。接下来就是塞林格。我怀着纯真的装B之情怀念这个老头
  •     刚看的时候,觉得这人怎么这么愤青啊,坏小孩。再后来,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人可以为了崇高的理想卑贱地活着。”
  •     读的很顺畅 脑海中经常浮现《猜火车》的画面
  •     难得的好书,可以让我沉静下来。
  •     像我们自己 需要勇气
  •     就算看完了也回答不对托福里关于塞林格的阅读题...只是看到了一个拒绝责任拒绝长大的小孩子
  •     本书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个中学生,出身于富裕中产阶级的十六岁少年,在第四次被开除出学校之后,不敢贸然回家,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酗酒……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恶,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其中大部分是“假模假式的”伪君子。 霍尔顿几乎看不惯周围发生的一切,他甚至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到穷乡僻壤去假装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但要真正这样做,又是不可能的,结果他只能生活在矛盾之中:他这一辈子最痛恨电影,但百无聊赖中又不得不在电影院里消磨时间;他厌恶没有爱情的性关系,却又糊里糊涂地叫来了******;他讨厌虚荣庸俗的女友萨丽,却又迷恋她的美色,情不自禁地与她搂搂抱抱。 因此,他尽管看不惯世道,却只好苦闷、彷惶,用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安慰自己,自欺欺人,最后仍不免对现实社会妥协,成不了真正的叛逆,这可以说是作者塞林格和他笔下人物霍尔顿的悲剧所在。 虽然早就听说过这本书,但直到出来工作时才看它;虽然被它深深吸引,但里面大多数的情节却忘记了,真是怪事!印象最深刻也最令我感动的是男主人公深夜回家跟他妹妹告别的情景,细节不记得了,但里面弥漫的朦朦胧胧,似睡非睡,有点梦境中的感觉却令人心动,又使人感觉忧伤。
  •     所谓垮掉的一代。
  •     作者已逝,留下不休的著作。
  •     大冷的天儿穿着大衣,守望放映会,我快成霍尔顿了……感谢高中时借此书给我,现在已成为失踪人口的李晓雪(还是李小雪?)姑凉
  •     人只是在不断地出逃和回家中艰难地长大。。。
  •     这个叛逆的霍尔顿,在他的眼中,周围熟悉的一切都糟糕透顶,可实际上他本身才是环境所不能容纳的捣蛋分子,被退学,他就这样我行我素的想闯进成人的世界,才发现处处是阻止其前行的墙壁
  •     看不懂
  •     两遍之后,把四星改成五星。
  •     初中的时候读过的还是小学时候读过的。。已然记不清了。
  •     忘记了版本
  •     唉,没想到塞林格也逝世了,这本书曾经陪伴了我的大学四年。以此为纪念
  •     不是这个封面,是像我想读的《飘》的那个封面:一个青年男子拿着一把稻穗在一个坐着的女人的后面。
  •     《taxi driver》类似,查了一下他俩的时间,书要更早一些,我怀疑马丁思科西斯是不是也看过这书
  •     突然想起我读过这本中文版···
  •     我高中的痕迹……记得那熬夜时候的迷茫……
  •     嗯,又一本揭示残酷青春的书,曾一度被列为禁书
  •     我实在搞不清楚就这样一本只有一个漂亮名字的脏话,废话,蠢话,无聊话集合到底有什么魅力让那么多人都说他好。我觉得我在看它就是浪费时间。一个笨蛋少年的琐碎事竟值得那么多人为之欢欣。难道是我太过庸俗了。看不出这是本难得的奇珍?还是其他人都在装B,因为它是名著于是争相捧之。读英文书看外国电影对我来说都多多少少有些别扭。那些说话方式,语法,以及一些他们拼命想表达我却没办法理解的言语都成了我不能特别钟爱他们的原因。但不能否认的是。很多东西还是很好的。前半部分我基本上是本着尊重作者的原则坚持下来的,但好在后半部分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一点价值。和我有了点小共鸣。对于现代社会一些虚伪做作的“假”行为看不惯,但却不得不予以顺应。但作者又有些太过偏执了,书中有一个他最喜欢的一个小女孩问他:“他在这世上是否有真正喜欢什么东西?”他答了半天也都是些没谱的事儿,实际上在这世上的任何事他都看不惯,所以才想去做那不会与人接触的麦田守望者,我也是不想过多的去接触社会才选择虚拟的营生,自然我的父母也是百般的看不惯,毕竟现在这行也不吃香,但我想或许我也就这点特别在行了。只能努力去做一下了,为了让他们能够哑口无言,我必须努力去做。就这样而已。但结论是我仍旧不那么喜欢这破书。别人怎么喜欢我不管,但我就是不喜欢。即便我的这篇短评的说话口气像极了作者。
  •     高中时在某个小镇书店淘来的书。
  •     初中第一次看没看懂,大学毕业后再回首才明白年少无知时是多么张狂。
  •     要读英文原版
  •     高中的时候我就听过这本书的名字,记得有此作文就用《守望麦田》为题。大学第一次看,还没看完就有了写小说的冲动,然后乱七八糟写了个故事,真是荒诞不经。
  •     买了那么久,依旧看不出门道。欣赏无能。
  •     毕业论文就是写这本书的 关于成长 叛逆
  •     最偏执的孩子往往最容易受伤
  •     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本人语文水平的问题,今天终于把这本书的电子版看完了,除了看到一个很酷的少年之外,本书可以吸引到我的地方倒不是很多,也没有书评说的那么发人深省,难道真的要多读几次才会发现这本书的好处吗?
  •     討厭借我書不還的人,使我至今不知道結局,哼!╭(╯^╰)╮
  •     人皆说它是经典,我没看出来…… 副标题可起作:一个青春期混混小子的一段颓废荒唐时光
  •     痛恨一切。
  •     就是这版实体书。记忆。少年的心理总是云一样的,却又总想在别人心里投射出各种形状。
  •     高中时读的
  •     孩子们在写关于理想的作文儿时,应该出现这一项才对
  •     只是略看。没有太大兴趣。以后有时间再细阅。
  •     大爱就是了……
  •     没有感同身受,所以没有共鸣
  •     一霎时,我哭了起来。我实在是情不自禁。我尽量不哭出声,可我的确哭了。我一哭,可把老菲苾吓坏了,她走过来想劝住我,可你只要一哭开,就没法看在区区一毛钱的份上止住。
  •     2011.5.16.21:24
  •     2000年冬天看完后送给了一个跛脚的姑娘做生日礼物。
  •     看得太快啦,看不出什么。不过还有两个地方印象很深刻啊,一个是最后主人公和她妹妹在公园的,一个是主人公在在他那个变态老师家过夜,那变态说的几句挺有哲理的话!!!!
  •     我们都一样
  •     外国人品果然 不一样滴 <(‵□′)/
  •     只记得看完后心里很安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