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家山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030361424
作者: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编著
页数:178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概况第一节 宁波历史沿革宁波历史悠久。早在7000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春秋时为越国地,战国中期以后为楚国辖地。公元前222年,秦定楚江南地,置鄞、句章三县,属会稽郡。两汉、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县除隶属的州、国和郡名时有变动外,其区域范围基本未变。隋开皇九年(589年),三县同余姚合并,称句章县,县治置小溪(今鄞县鄞江镇),仍属会稽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置鄞州,设州治于三江口(现宁波老城区);武德八年(625年)改称 县,属越州,县治复置小溪。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设明州,辖 县、慈溪、奉化、翁山(今定海)四县,州治设在小溪,从此明、越分治,明州与越州同隶江南东道。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象山划归明州,至此明州所辖由四县扩为五县。唐长庆元年(821年)刺史韩察将州治从小溪迁至三江口,并建子城,为其后一千多年来宁波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记载,宁波最早的城垣为东晋隆安四年(400年)刘牢之所筑,称筱墙,故址相传在今海曙区西门筱墙巷一带。五代称明州望海军。北宋建隆元年(960年)称明州奉国军。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置沿海制置使,辖温台明越四郡。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升为庆元府。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称庆元路。大德七年(1303年)设浙东道都元帅府。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称明州府,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避国号讳,改称宁波府。宁波之名沿用至今。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设宁绍台道,驻宁波。1927年划鄞县城区设宁波市。1949年5月浙东解放,鄞县城区建置宁波市,城区亦为宁波专署驻地。1983年撤销专署,实行市管县体制。随着北仑深水良港的开发建设,宁波逐渐由河口城市向海港城市演进,并形成三江、镇海、北仑三片滨海临江发展的空间格局。1986年宁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计划单列市。宁波以港兴市,是中外闻名的商埠。唐时已是与日本、朝鲜及东南亚一些国家通商的主要港口,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与扬州、广州并称为中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宋时又与广州、泉州同时列为对外贸易三大港口重镇。鸦片战争后,宁波被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在近代史上,宁波新兴工商业发展较早,“宁波帮”更是蜚声海内外。如今的宁波是浙江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是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和五个计划单列市之一。宁波港是我国著名的深水良港,是上海国际航运枢纽港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与世界上216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开通了航线。第二节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傅家山遗址位于杭州湾南岸、余姚江以北的宁绍平原,东经121°25′,北纬30°01′。其行政区划隶属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八字村,遗址东南距宁波市区20.7千米,西距余姚市27千米,南距后江4.2千米(图一)。遗址背靠四明山余脉的慈溪南部山地,面对 湖形成的冲积平原和丘陵山地,姚江由西向东流经山涧谷地,至余姚长亭三江口分成南北二流,北流靠近萧甬铁路,途经慈城、洪塘、骆驼出镇海口入海,俗称后江。傅家村以傅姓居住自然村得名,傅家山位于傅家村北面,是一座呈“L”形的小孤山,海拔8米左右,山体面积约6000平方米。山地植被很薄,山顶平,裸露山岩,边坡有少许竹林(图二;图版三,1)。它的西面及西北面是黄泥岭、妙法寺山、虎口山,与傅家山仅一河相隔(图版四)。黄泥岭下是八字村委会所在地。东北约1千米是由大南尖山、龙山、长龙山环绕成的英雄水库。东面约0.5千米是北山下浮上桥村。乡间的云(湖)慈(城)公路由此而过。南面约4千米为61省级公路和萧甬铁路,折东3千米为慈城站。遗址西距余姚三七市镇相岙村田螺山遗址4千米,西南距余姚河姆渡遗址9.5千米(图版五,1)。遗址所处区域地势很低,海拔2米左右。北部山地与东西两侧山脉呈喇叭口地形,逢大雨易成涝灾,因此遗址东西两侧山边有排涝河,向南排入姚江(后江)。经考古勘探,遗址周围区域发现厚薄不一的泥炭层,说明自古以来这一带为低洼的沼泽地。第三节 发现与发掘经过20世纪70年代,在进行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过程中,曾属妙山乡的八字村、五星村、妙山村等地相继出土过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陶片、兽骨等遗物。1976年3月,妙山乡八字大队在八字村黄泥岭山以南开掘了一条东西向的郭塘河,开河挖渠时发现了大量陶片,还有石器、木桩、稻谷、红烧土和兽骨等。宁波市文管会接到当地群众报告后随即派员进行了清理,在遗址附近农耕土下,发现了大面积泥炭层,有的泥炭层中间夹着淤泥层,并出有陶器、石器,还有炭化了的稻谷、红烧土块、猪的颌骨、牛角、鹿角、足骨以及残木器和建筑构件等遗物①。从散落陶片的分布情况看,遗址面积约一万平方米以上,后被命名为八字桥遗址。此遗址与相邻的河姆渡遗址出土第一、第二文化层遗物相比,不仅陶器的陶质陶色相同,而且有许多器物也一样,属于河姆渡文化类型。1982年2月,八字桥遗址被公布为宁波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1984年文物部门开展文物普查时,又在八字河的河床上以及在傅家山周围盖房、挖井时发现有类似的遗物出土。因此,八字村周围区域一直是被文物部门列为史前文化遗址的重点分布区。2003年,宁波市高等级公路建设指挥部向文物部门征询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连接线规划设计方案的意见。同年6月,为防止建设工程可能对地下遗址造成破坏,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连接线规划设计方案》中涉及文物遗迹情况进行考古调查。通过对方案一约59千米及方案二约8.2千米路线的实地踏勘,发现工程设计路线经过几处地下文物埋藏区。其中最主要的有两处,一处是位于慈溪市掌起镇东埠头村西侧约100米处的缸窑山墓地,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自2004年4月15日至6月30日联合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出商周至明清时期墓葬25座①。另一处则是位于宁波市区以北约27千米的江北区慈城镇八字村傅家山遗址。根据该规划设计方案,高速公路线路将贯穿傅家村,并在傅家山北面建高速公路慈城服务区。为此,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4年4月14日至5月13日,在高速公路路基和服务区的工程范围内进行了地下考古勘探,勘探面积4万余平方米。经勘探,在傅家山的周围发现了木头、陶片、水生腐殖物和动物遗存,面积约2万平方米,遂命名为傅家山遗址。为做好地下文物的抢救保护工作,2004年5月,经浙江省文物局同意并上报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考函字〔2004〕第123号),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指导下,并在宁波市高等级公路建设指挥部的大力支持下,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4年5~8月对傅家山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傅家山遗址考古工作队由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褚晓波担任考古领队,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部主任、副研究馆员丁友甫为工地负责人,队员由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林国聪、刘志远,山东省聊城市文管会的孙贵洪、刘文平以及河南省洛阳市考古勘探队的马利强、马国强组成,后勤保障工作由向江泉、黄大尧负责。考古发掘地点选择了处于服务区建设工程范围内的傅家山的东北部,呈“L”形山体的内侧(图版五,2)。这个地点勘探时发现遗物堆积较为丰富,且能方便发掘工作的开展。发掘前遗址地表是水稻田,海拔2.02米。发掘布方采用正向5米×5米探方27个,每个探方的东、北向各留1米宽隔梁,编号以发掘区的西南角为起点,三位数为探方的基本号,其中百位数代表遗址的发掘区,十位数为纵向号,个位数为横向号。东西向排列探方5个,编号为T110~T114(发掘区西北部因太靠近山体,少布一方,实际探方为4个),南北向6个,编号T111~T161。后为寻找遗址的墓葬区,解剖山体与遗址地层的堆积关系,又在T130北壁向西扩出一条长10、宽2米探沟,编号T1。在T151的北壁向西扩出一条长20、宽1.5米的探沟,编号T2。此次考古共计发掘面积725平方米(图三;图版三,2)。第二章 地层堆积与成因第一节 地层堆积遗址地层堆积厚度2.1~2.5米,从上而下除耕土层以外可分为八层,因受地形环境的影响,每层分布厚薄不同,以纵向T111、T121、T131、T141、T151、T161东壁地层为例,分别介绍如下(图四;图版六,1)。耕土层:灰黑色土,质较松软。厚0.2~0.25米。包含较多的稻根根系和细小的现代瓷片。第1层:灰黄色锈斑土,质细腻致密有黏性,上部较硬。距地表0.2~0.25米,厚0.25~0.3米。出土遗物极少,偶有印纹硬陶、原始瓷。第2层:黑色泥炭土,质疏松。距地表0.48~0.58米,厚0.02~0.1米。含炭化了的植物枝叶,无遗物出土。第3层:黑灰色亚黏土,质软细腻,有较多细小气孔,含少量砂粒、青灰色小泥团、石块、芦苇秆和植物的腐朽物质。距地表0.55~0.6米,厚0.15~0.25米。其间,有少量夹砂陶、泥质陶片遗物出土,其中,泥质黑皮陶和表面呈银灰色的泥质陶是此层代表性陶系。第4层:灰褐色亚黏土,质稍硬,细腻土中仍见较多细小气孔和局部的青灰色小泥团,含少量黄色颗粒土、砂粒、石块和植物腐朽残迹。距地表0.7~0.9米,厚0.25~0.35米。遗物中陶片的数量有所增加,除陶质陶色基本与上层相同外,增加了少量的夹炭陶。第5层:青灰色淤泥土,质细腻纯净,为海相淤积土。距地表1~1.2米,厚0.07~0.4米。无遗物出土。第6层:灰黑色亚黏土,质较硬,细密。距地表1.1~1.5米,厚0.08~0.2米。含砂粒、石块、木片、木炭灰、红烧土块和陶器等,陶片数量比上层又有明显增加,陶系以夹砂和夹炭陶为主,泥质陶消失。本层有冲积沟一条,编号G1。

书籍目录

总序 成岳冲前言第一章 概况第一节 宁波历史沿革第二节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第三节 发现与发掘经过第二章 地层堆积与成因第一节 地层堆积第二节 地层成因一、地层分布特点二、地层堆积的成因第三章 文化遗存第一节 第8层一、遗迹(一)木构建筑基址(二)灰坑二、遗物(一)陶器(二)石器(玉石器)(三)骨、角器(四)木器第二节 第7层一、遗迹(一)木础立柱的出土状况(二)木础立柱的基本认识二、遗物(一)陶器(二)石器(三)骨器第三节 第6层一、遗迹(一)水沟的形状与流向(二)水沟形成原因分析二、遗物(一)陶器(二)石器第四节 第4层遗物(一)陶器(二)石器第五节 第3层遗物(一)陶器(二)石器第四章 动植物遗存与古环境第一节 动物遗存一、动物种属鉴定(一)鱼纲Pisces(二)鸟纲Aves(三)爬行动物纲Reptilia(四)哺乳动物纲Mammalia二、动物骨骼反映的生业模式三、动物骨骼反映的人类行为第二节 植物遗存一、采集的食用植物二、孢粉分析的木本、草本和蕨类植物第三节 遗址古环境分析第五章 结语第一节 建筑选址与定居方式一、建筑的选址理念二、建筑的形式特色第二节 陶制器皿与制陶技术第三节 生产工具与经济模式一、工具特征与使用(一)石器(二)骨(角)、木器二、经济模式(一)采集经济(二)渔猎经济(三)农业经济第四节 艺术成就与意识形态第五节 文化分期与年代附表附表一 陶片可辨器型与陶系关系统计总表附表二 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AMS)碳-14测试报告附录附录一 动物骨骼遗存鉴定意见附录二 宁绍平原傅家山遗址的孢粉分析及其人地关系Abstract后记插图目录图一 傅家山遗址位置图图二 傅家山遗址地形图图三 傅家山遗址发掘探方分布图图四 傅家山遗址纵向地层剖面图图五 傅家山遗址横向地层剖面图图六 木构建筑基址遗迹图图七 建筑木构件图八 H1平、剖面图图九 陶片纹样拓片图一○ 第8层出土的陶敞口釜图一一 第8层出土的陶敞口釜图一二 第8层出土的陶敞口釜图一三 第8层出土的陶敞口釜图一四 第8层出土的陶敞口釜图一五 第8层出土的陶敞口釜图一六 第8层出土的陶敞口釜图一七 第8层出土的陶直口釜图一八 第8层出土的陶直口釜图一九 第8层出土的陶敛口釜图二○ 第8层出土的陶敛口釜图二一 第8层出土的陶敛口釜图二二 第8层出土的陶敛口釜图二三 第8层出土的陶双耳罐、陶单耳罐图二四 第8层出土的陶无耳罐、陶瓮图二五 第8层出土的陶瓮、陶敞口盆、陶敛口盆图二六 第8层出土的陶平底盘图二七 第8层出土的陶平底盘图二八 第8层出土的陶平底盘图二九 第8层出土的陶平底盘、陶圈足盘图三○ 第8层出土的陶圈足盘、陶敛口钵图三一 第8层出土的陶敛口钵图三二 第8层出土的陶敛口钵、陶敞口钵图三三 第8层出土的陶敞口钵图三四 第8层出土的陶碗图三五 第8层出土的陶豆、陶盂形器图三六 第8层出土的陶器盖图三七 第8层出土的陶器盖图三八 第8层出土的陶器座、陶釜支架图三九 第8层出土的陶纺轮图四○ 第8层出土的陶纺轮图四一 第8层出土的陶纺轮、小陶器图四二 第8层出土的小陶器图四三 第8层出土的石斧图四四 第8层出土的石斧图四五 第8层出土的石斧图四六 第8层出土的石斧图四七 第8层出土的石斧图四八 第8层出土的石斧图四九 第8层出土的石锛图五○ 第8层出土的石锛图五一 第8层出土的打制石片图五二 第8层出土的石凿图五三 第8层出土的石凿图五四 第8层出土的石球、石锤图五五 第8层出土的砺石、石纺轮图五六 第8层出土的玉石饰品图五七 第8层出土的骨耜图五八 第8层出土的骨镞图五九 第8层出土的骨镞图六○ 第8层出土的骨镞图六一 第8层出土的骨凿图六二 第8层出土的骨锥图六三 第8层出土的骨笄图六四 第8层出土的骨匕、坠饰、骨哨、角锤图六五 第8层出土的柄形器图六六 第8层出土的蝶形器、鹰首、靴形器图六七 第8层出土的木轴杆图六八 第8层出土的木矛、木镞、锛柄、木蝶形器图六九 第7层立柱平剖面图图七○ 第7层出土的陶敞口釜图七一 第7层出土的陶直口釜、陶敛口釜、陶釜形罐、陶敞口盆、陶敛口盆图七二 第7层出土的陶平底盘、陶圈足盘、陶敛口钵图七三 第7层出土的陶敞口钵、陶碗、陶器盖图七四 第7层出土的陶纺轮、陶兽形塑图七五 第7层出土的石斧图七六 第7层出土的石锛、石凿、石片、石球图七七 第7层出土的骨耜图七八 第7层出土的骨镞、骨凿、骨锥、骨匕图七九 第6层G1平剖面图图八○ 第6层出土的陶敞口釜、陶敛口釜、陶双耳罐、陶四耳罐、陶豆盘、陶器盖、陶盂、陶纺轮图八一 第4层出土的石斧、石锛、石凿图八二 第4层出土的陶敞口釜(鼎)、陶鼎足、陶釜支架、陶敞口罐、陶敛口罐图八三 第4层出土的陶豆盘、陶豆把、陶纺轮图八四 第4层出土的石锛、石刀、石片图八五 第3层出土的陶纺轮、陶釜支架、石锛、石纺轮、石刀、石镞、石犁图八六 乌鳢下颌骨、鲈形目或鲑形目鱼上颌骨图八七 鲈形目或鲑形目鱼的脊椎骨、琵鹭肱骨图八八 镬肱骨、鳖腹甲图八九 猕猴肱骨图九○ 獾肱骨、水獭下颌骨与髋骨图九一 猫科头后骨、犀齿、猪下颌骨图九二 梅花鹿角图九三 梅花鹿与水鹿角图九四 水鹿角图九五 水鹿头骨与下颌骨图九六 麂下颌骨、麋鹿角图九七 麋鹿下颌骨、水牛头骨与上颌骨图九八 水牛下颌骨与寰椎图版目录图版一 宁波主要史前遗址分布图图版二 傅家山遗址回填现状图版三 傅家山遗址发掘前现状与发掘探方图版四 傅家山遗址远眺图版五 傅家山遗址卫星影像图图版六 关键柱地层剖面与H1剖面图版七 木构建筑基址遗迹图版八 木构建筑基址遗迹图版九 建筑木构件图版一○ 建筑木构件图版一一 木构建筑基址全景(西南—东北)图版一二 鸟瞰木构建筑全景(垂直摄影合成图像)图版一三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陶敞口釜图版一四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陶敞口釜图版一五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陶敞口釜图版一六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陶敞口釜图版一七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陶敞口釜图版一八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陶敞口釜图版一九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陶敞口釜图版二○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陶敞口釜图版二一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陶敞口釜图版二二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陶敞口釜图版二三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陶直口釜图版二四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陶直口釜与陶敛口釜图版二五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陶敛口釜图版二六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陶敛口釜图版二七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陶敛口釜图版二八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陶敛口釜图版二九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陶敛口釜与陶双耳罐图版三○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陶双耳罐、陶单耳罐、陶无耳罐图版三一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陶无耳罐、陶双耳瓮、陶敞口盆图版三二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陶敞口盆与陶敛口盆图版三三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陶敛口盆与陶平底盘图版三四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陶平底盘图版三五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陶平底盘图版三六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陶平底盘图版三七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陶平底盘与陶圈足盘图版三八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陶敛口钵图版三九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陶敛口钵图版四○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陶敛口钵图版四一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陶敛口钵图版四二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陶敛口钵与陶敞口钵图版四三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陶敞口钵图版四四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陶敞口钵图版四五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陶敞口钵与陶碗图版四六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陶碗图版四七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陶豆图版四八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陶盂形器与陶器盖图版四九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陶器盖图版五○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陶器座图版五一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陶釜支架与陶纺轮图版五二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陶纺轮图版五三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陶纺轮图版五四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陶纺轮图版五五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捏塑小陶器图版五六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捏塑小陶器图版五七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石斧图版五八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B型石斧图版五九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石斧图版六○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石斧图版六一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石锛图版六二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石锛、打制石器、石凿图版六三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石凿图版六四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石凿与石球图版六五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石锤、砺石、石纺轮图版六六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玉玦与玉环图版六七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玉石器图版六八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骨耜图版六九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骨镞图版七○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骨镞图版七一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骨镞图版七二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骨凿图版七三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骨锥与骨笄图版七四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骨笄、骨匕、坠饰、骨哨、角锤图版七五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柄形器、蝶(鸟)、鹰首、靴形器图版七六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轴杆图版七七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木矛、木镞、锛柄、蝶(鸟)形器图版七八 傅家山遗址第7层木础立柱图版七九 傅家山遗址第7层木础立柱图版八○ 傅家山遗址第7层出土的陶釜图版八一 傅家山遗址第7层出土的陶釜、陶罐、陶盆图版八二 傅家山遗址第7层出土的陶盆、陶盘、陶钵图版八三 傅家山遗址第7层出土的陶钵、陶碗、陶器盖图版八四 傅家山遗址第7层出土的陶器盖、陶纺轮、陶兽图版八五 傅家山遗址第7层出土的石斧与石锛图版八六 傅家山遗址第7层出土的石锛、石凿、刻刀、石球图版八七 傅家山遗址第7层出土的骨耜与骨镞图版八八 傅家山遗址第7层出土的骨镞、骨凿、骨锥、骨匕图版八九 傅家山遗址第6层出土的陶釜与陶罐图版九○ 傅家山遗址第6层出土的陶豆盘、陶器盖、陶盂、陶纺轮图版九一 傅家山遗址第6层出土的石斧、石锛、石凿图版九二 傅家山遗址第4层出土的陶釜(鼎)、陶罐、陶釜支架图版九三 傅家山遗址第4层出土的陶器足图版九四 傅家山遗址第4层出土的陶豆把、陶纺轮、石锛、石刀图版九五 傅家山遗址第4层与第3层出土的陶纺轮、陶釜支架、石纺轮、石刀、石镞图版九六 傅家山遗址第3层出土及采集的石犁图版九七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动物骨骼图版九八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动物骨骼图版九九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动物骨骼图版一○○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动物骨骼图版一○一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动物骨骼图版一○二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动物骨骼图版一○三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动物骨骼图版一○四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动物骨骼图版一○五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动物骨骼图版一○六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动物骨骼图版一○七 傅家山遗址第8层出土的动物骨骼图版一○八 傅家山遗址地层出土的菱壳图版一○九 菱角和橡子图版一一○ 南酸枣和松球果图版一一一 陶器加工痕迹图版一一二 陶器加工痕迹

编辑推荐

《傅家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是傅家山遗址发掘资料整理和研究的成果,为宁绍平原的区域文化研究提供了更为翔实的考古资料,可供文物、考古、博物馆工作者以及从事建筑史、陶瓷史、美术史研究者和高校师生等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傅家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内容简介:傅家山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八字村,属于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的一处重要遗址。为配合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连接线工程建设,2004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揭露出聚落中的干栏式建筑遗迹,并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玉石器、骨器、木器和象牙器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雕刻艺术品。傅家山遗址的发现,丰富和发展了河姆渡文化内涵。《傅家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是傅家山遗址发掘资料整理和研究的成果,为宁绍平原的区域文化研究提供了更为翔实的考古资料。
《傅家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可供文物、考古、博物馆工作者以及从事建筑史、陶瓷史、美术史研究者和高校师生等阅读参考。


 傅家山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