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归·南渡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1
ISBN:9787540460907
作者:岳南
页数:694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第五章弦诵在山城遥遥长路,到联合大学1938年1月中旬,根据国民政府指令,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另行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当时中共驻长沙办事处的徐特立等几位书生闻讯,急速来到长沙临时大学讲演,坚决反对西迁,鼓动学生抵制国民政府与学校当局的号令。无奈形势比人强,历史选择的只能是顺应时代潮流为民族大义而前行的人。国难当头,大局已定,临时大学师生打点行装,昂头挺胸,以悲壮的豪气英姿,毅然迈出了西迁的步伐。几乎与此同时,中央研究院在长沙各研究所,经过一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争论后,决定即刻向重庆、桂林、昆明等不同的地区撤退转移。中研院总办事处于重庆发出指示,电令在长沙的史语所与社会科学研究所、天文研究所等设法向昆明转移。1938年春,中央研究院在长沙各所陆续向昆明进发。据《史语所大事记》1937年12月条:“议迁昆明,图书标本迁昆明者三百六十五箱,运重庆者三百箱,运桂林者三十四箱,待运汉口者两箱,等运香港者五十二箱,其余六十多箱且封存于长沙。”一切安排完毕,史语所人员押送三百余箱器物,先乘船至桂林,经越南海防转道抵达昆明,暂租赁云南大学隔壁青云街靛花巷三号一处楼房居住。此时梁思成一家已先期抵达昆明,并在翠湖边一个大宅院里落脚。可谓有缘千里来相会,史语所同人与梁家在这个陌生的边陲春城再度相会了,大家相互倾诉路途的艰辛。关于梁家由长沙至昆明的逃难经过,许多年后,梁从诫曾有过这样的回忆:“汽车晓行夜宿,几天以后,在一个阴雨的傍晚,到达一处破败的小城——湘黔交界处的晃县。泥泞的公路两侧,错落着几排板房铺面,星星地闪出昏暗的烛火。为了投宿,父母抱着我们姐弟,搀着外婆,沿街探问旅店。妈妈不停地咳嗽,走不了几步,就把我放在地上喘息。但是我们走完了几条街巷,也没有找到一个床位。原来前面公路坍方,这里已滞留了几班旅客,到处住满了人。妈妈打起了寒战,闯进一个茶馆,再也走不动了。她两颊绯红,额头烧得烫人。但是茶铺老板连打个地铺都不让。全家人围着母亲,不知怎么办才好。”后来,多亏遇上了一群空军飞行学院的学员,才在他们的住处挤了个房间住了下来。此时的林徽因患急性肺炎已发烧40度,一进门就昏迷不醒,多亏同车一位曾留学日本的女医生给开了几味中药治疗,两个星期后才见好转。经历了40余天的颠簸动荡,梁氏一家穿山越岭,历尽艰难困苦,终于在1938年1月到达昆明。几个月后,史语所人员接踵而至,相见之后的惊喜可想而知。待一口气喘过,原中国营造学社的刘致平、莫宗江、陈明达等人,在与梁思成取得联系后,从不同的地方先后赶到了昆明。尽管前线依然炮声隆隆,战火不绝,但此时的梁思成感到有必要把已解体的中国营造学社重新组织起来,对西南地区的古建筑进行一次大规模调查,唯如此,方不辜负自己与同事的青春年华,以及老社长朱启钤的临别嘱托。他开始给营造学社的原资助机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发函,说明大致情况并询问如果在昆明恢复学社的工作,对方是否乐意继续给予资助。中基会很快给予答复:只要梁思成与刘敦桢在一起工作,就承认是中国营造学社并给予资助。梁思成迅速写信与在湖南新宁老家的刘敦桢取得联系,并得到对方乐意来昆明共事的许诺。于是,中国营造学社的牌子又在风雨迷蒙的西南之地挂了起来。就在中研院史语所等学术机构向昆明撤退的同时,长沙临时大学也开始了迁徙行动,师生们分成三路赶赴昆明。据《西南联大校史》载:第一批走水路,由樊际昌、梅关德和钟书箴教授率领,成员包括教师及眷属,体弱不适于步行的男生和全体女生,共计600多人,分批经粤汉铁路至广州,取道香港,坐海船到安南(越南)海防,由滇越铁路到蒙自、昆明。第二批由陈岱孙、朱自清、冯友兰、郑昕、钱穆等10余名教授带领,乘汽车,经桂林、柳州、南宁,取道镇南关(今友谊关)进入河内,转乘滇越铁路火车抵达蒙自、昆明。第三批为“湘黔滇旅行团”,由290名学生和11名教师组成。随队的11名教师组成辅导团,由黄钰生教授领导,成员包括中文系教授闻一多,教员许维遹,助教李嘉言;生物系教授李继侗,助教吴征镒、毛应斗、郭海峰;化学系教授曾昭抡;地质系教授袁复礼,助教王钟山等人。

内容概要

岳南:山东诸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考古文学协会副会长,台.湾清华大学驻校作家。著有“考古纪实文学系列作品”十二部,屡获好评,其《风雪定陵》(合著)入选1996年台湾《中国时报》开卷版十大好书。20世纪80年代末,着力对民国,特别是抗战时期中国自由知识分子思想脉络、道德精神与学术成就等调查研究,有系列作品问世,其代表作《陈寅恪与傅斯年》入选2008年《光明日报》十大好书,《南渡北归》获评《亚洲周刊》2011年十大华文好书之冠。

书籍目录

上册:
序章 烽火照京都 001
第一章 往事再回首 027
◎ 慌乱大逃亡 027
◎ 别了,北总布胡同三号 036
◎ 大师云集清华园 042
◎ 梁启超与李济的友谊 056
第二章 英雄辈出的时代 099
◎ 波滚浪涌的北大校园 099
◎ 从北大到柏林 106
◎ 狭路相逢 117
第三章 通往历史隧道的深处 141
◎ 四巨头聚会 141
◎ 从殷墟到龙山 150
◎ 人类星光闪耀时 157
◎ 胡适在摇摆中前行 165
第四章 流亡岁月 185
◎ 战争催生的中央博物院 185
◎ 华北沦陷 190
◎ 炸弹落到梁家 197
◎ 清溪阁醉别 205
第五章 弦诵在山城 219
◎ 遥遥长路,到联合大学 219
◎ 跑警报的日子 236
◎ 观音殿、尼姑庵的学者们 246
◎ 九州遍洒黎元血 255
第六章 又成别离 285
◎ 小酒馆奇遇 285
◎ 胡福林神秘出走 291
◎ 挺起中国人的脊梁 302
◎ 滇川道上的行旅 310
第七章 陶孟和逼上“梁山” 327
◎ 与毛泽东北大结缘 327
◎ 自立山头的甘苦 333
◎ 何处觅安居 343
下册:
第八章 扬子江头的来客 353
◎ 庙堂之困 353
◎ 梅贻琦在李庄 365
◎ 一场特殊的考试 379
第九章 似水流年 403
◎ 人生若只如初见 403
◎ 林徽因与冰心成为仇敌 415
◎ 老金千里走单骑 428
第十章 大爱无言 449
◎ 状元府走出的才子 449
◎ 梁思永患病之因 456
◎ 在困境中突围 465
第十一章 归去来兮 487
◎ 李济的哀伤 487
◎ 吴金鼎与城子崖遗址 493
◎ 考古界两只学术大鼎 500
第十二章 三只新生代“海龟” 515
◎ 一代才女曾昭燏 515
◎ 伦敦大学的中国学生 530
◎ 发掘彭山汉墓 546
第十三章 三千里地山河 559
◎ 三百年来一大师 559
◎ 天涯涕泪一身遥 565
◎ 由长沙到蒙自 577
第十四章 南渡自应思往事 603
◎ 对花还忆去年人 603
◎ 北归端恐待来生 615
◎ 别了,蒙自 630
第十五章 国破花开溅泪流 645
◎ 炸弹下的书生们 645
◎ 鸡犬飞升送逝波 655
◎ 残剩河山行旅倦 670

编辑推荐

《南渡北归•南渡(套装全2册)》为全新增订版,大字典藏本:首次披露台湾中研院大量珍贵史料、照片;精细校订,装帧大气,用纸考究,典藏之选。首部全景再现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命运变迁的史诗巨著。荣获《亚洲周刊》2011年度华文十大好书之冠,以及诸多大奖,好评如潮。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领衔,,众多文史大家鼎力推荐;莫言、茅于轼、张鸣、余世存、解玺璋、张颐武、李存葆、何亮亮、李国庆、朱向前、张志忠、徐贵祥、王久辛…… 联袂推荐;CCTV中央电视台和北京大学联合投资,由本书改编成的大型电视剧拍摄中。历史纪实文学第一人岳南巅峰力作,作者耗费十年心血,三下江南与西南边陲实地采访与考察,并远赴台湾清华大学,搜阅整理近千万字珍贵资料,第一次全面描述了20世纪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的剧烈变迁。所谓“南渡北归”,即作品中的大批知识分子冒着抗战的炮火由中原迁往西南之地,尔后再回归中原的故事。

作者简介

《南渡北归•南渡(套装全2册)》是《南渡北归》第一部,描述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时间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始,继之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的岁月,同时涉及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在抗战烽火中艰难跋涉的历程。突出地描写了蔡元培、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李济、林徽因、金岳霖、梅贻琦、冯友兰等大知识分子的生活、学术、精神与情操,搜罗宏富,规模宏大,意旨宏远,堪称中国知识分子抗战时期的群雕。


 南渡北归·南渡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从中学时代开始便从课本上知道当年有一所举世闻名的西南联大,后来又知道西南联大所在的时代是一个国破家亡的时代、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时代。虽然按照自己现在的品性,在国难当头之时,十有八九是吃不了这诸多苦难,转而投敌卖国,成就一番遗臭万年的伟大事业。但这种故事听的多了,也渐渐有些心向往之。尤其作为一个青年人、一个满怀中二气息的青年人,依然叹息自己没能出生在那样一个时代,去一睹当年大师们的超然之气,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但所谓心向往之,也不过只是虚无的幻想。所以大概在半年前知晓这么一部关于当年中国最后一批大师剧烈变迁的群体命运的“群雕式”书籍时,有多么兴奋与激动。寒假之后,花费五天时间将《南渡北归》的第一部《南渡》读完之后,却又感到那股激动之情正被渐渐浇灭,让人欣喜,却又让人失望。《南渡》的时间记录从1937的“七七事变”开始,讲述了清华、北大、南开三所著名高校的大师,以及那些非学府的知识分子迫于日军战火,不得不协同南下,开启漫长颠簸之途的故事。《南渡》上册讲战争四起、国破家亡之际,大师们随军南下,先后历经长沙、昆明最终部分迁移到四川李庄的流亡。可谓是描绘了一个让人不胜唏嘘的艰难跋涉历程。而《南渡》下册讲述的大多则是史语所、西南联大得以定居西南后,诸多大师凭借着艰难条件兴办教育、研究学术,展现在国难当头之日,知识分子们不同的人生际遇与学术追求。本书采用交叉叙事的手法,从梁思成、林徽因逃亡长沙后相逢李济,而引出清华国学研究所的当年盛况,以及北大在蔡元培执掌之后的“自由”“民主”之风气。又通过李济在史语所的考古成果,又将时间重新拉回淞沪会战后的西南逃亡。在此之后,又多次以某一事件为折点,对某几位大师的人生机遇进行叙述。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写书过程中“三下江南、耗时八年,搜阅近千万字珍贵资料”的血汗在书中表现的可谓淋漓尽致。有人曾经说,《南渡北归》正文不足150万字,注释却有40万字之多。这四十万字的注释,有人物生平、历史事件、甚或是八卦绯闻,可谓是包罗万象,令人惊叹作者用心之苦、用功之深。也许作者搜集如此多的资料,是试图对大师们进行一个“全景式”的描述,但却因为侧重问题被讥讽为“炒坏好菜的厨子”,引得诸多读者不满。《南渡》围绕的是西南联大的建立、史语所的迁移,以及与西南联大和史语所共处一地的同济大学、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进行的抖包袱。但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偏重的却不是大师历久弥新的精英风骨,而是他们之间的爱恨纠缠、人际交往。在书中单是就林徽因与梁、徐、金三人的爱情故事就耗费了一章笔墨,甚至还在其中添加了林徽因与冰心两人反目成仇的八卦情节。正如上文所说,《南渡》的重点为西南联大、史语所两机构,但作者却浪费大量的笔墨去细述国民政府抗日的诸多会战。在我看来,若是只为讲解时局,战争大可一笔略过,又何致细述人员配置、战争进程乃至伤亡情况?若非因为作者评书式的语言,恐怕这些内容我是要一扫而过。《南渡》围绕的是西南联大与史语所忽然是其优点,因为当时的大师如梅贻琦、陈寅恪、傅斯年大都云集于此。但如中央大学的罗家伦、齐鲁大学的顾颉刚在本书却只字未提,甚至鲁迅、郭沫若都只不过一闪而过,也将其缺点暴露无遗。同样,本书的另一个缺点则在于作者的感情色彩。若《南渡北归》是再现当年大师交往与对峙、命运与追求的“文化史”,那么其掺杂的感情因素则是其失去了一份客观性。在《南渡》之中,无时不透露着作者对蒋公的推崇。从其“与其屈服而亡,不如战败而亡”开始,就将蒋公的民族气节、料敌于先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大呼过瘾。如果说对蒋公的偏爱使书籍得以增色,那么对大师的情感偏向则使光环尽褪。大抵是因为作者对“学霸”傅斯年的喜爱,因此也爱屋及乌,字里行间对“海龟派”也是关怀备至。而傅斯年看不起的钱穆、陶孟和等“土鳖派”则不过寥寥数语、一笔带过。讲罢优劣,再评内容。《南渡》对国破家亡之际大师的颠沛流离的描述可谓极为浓墨重彩。从日军对西南联大时不时的空袭,而导致全校师生不得不时时躲往校外防空洞;到政府对学校的资金补助一拖再拖,致使梁思成设计的校园从楼房变平房,最终只有茅草做顶;再到西南环境阴潮、空气多含二氧化硫,致使梁思永、林徽因等病体再添疼痛……还有教师住所簌簌掉落的尘土、流亡之时的妻离子散、医疗问题导致的家破人亡……无一不向我们陈述当年环境之恶劣、教育之艰辛。作者在此处的描写无疑是最为成功的,一字一句都在用血泪哭诉当年“偌大的天下,居然没有一个用来教书的地方”的苦痛。但令人惊奇的也是,竟又有无数的大师诞生在了这样困苦的环境当中。诚然,《南渡》或许只能算起一部半吊子的“大师流亡史”。它的内容或许并配不上它“史诗级巨著”的称号。但是我们却依旧可以从《南渡》里面看到,“百无一用”的书生在文化传承与民族大义之间作出的种种选择,依然可以看到当年“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作出的种种牺牲,依然可以看到那个渐行渐远的时代的铮铮铁骨。天下之大,尽是颠沛流离,无一处安置书桌。可即便如此,仍旧有人不曾放弃教育的薪火——这些正是文化的基石。
  •     这本书很好的描述了七七事变之后,北方高校,南迁的整个过程,从到长沙,昆明,蒙自,一直到入川,中央研究院入李庄。通过作者的描述,一场知识分子流亡记得以在我们的脑海中重现。呜呼哀哉,感慨于那些知识分子的满腔爱国热忱,和做学问的决心。书中也略微介绍了知识分子之间的相互倾轧。更好的还原了当时的历史。中国的高校在战乱中仍然坚持办学的宗旨,另生于现代的我,自觉愧疚。无论何时,民族的振兴,祖国的富强,都需要知识分子,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用知识去武装自己。虽不能成为王国维,梁启超等国学大师级别的人物,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是要有的。
  •     作者从特定时间范围内大师的风范展开,磅礴叙述了几位名满天下的文史类大师的工作和生活,给我们回放了一个个生动的历史瞬间,让我们得以想象自己也是那段历史得见证者。我没有太感觉到大师有多么艰难,因为与同时期的国人来比,生活上,他们算是好的;但是诸多大师们的人生关注点却始终不变,在战乱年代依然做出了那么多成果,教育出来那么多人才,彰显了人格的力量。总有人说,民国以后再无大师,是苛刻了点儿,但是让你举例子,说某某院士是大师,好像总还差点儿意思。硕士、博士管自己导师叫老板,民国的时候,师生关系又是什么样?从书中我们找到了答案。时代进步、经济发展,有些东西还是要回归本真才好。

精彩短评 (总计62条)

  •     第一次,看这样的书,不错
  •     这两册我已经看完了,书的质量没的说,纸张、字号都不错,看着不费力,印刷也不错,我很喜欢。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一些曾经不了解的内容,内心有了一些感触,虽然看的是文人墨客的颠沛流离,但透过纸背,看到的是一个时代的侧面。作者相对公正的说出了事实,站在中立的立场上,这才是写书的原则。如果带着个人感情色彩去写历史,那么读史的人会受到影响。即使是“大家”,也有狭隘的一面,这一点可以理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那个时代的老师确实靠着一种“信仰”在“传道授业解惑”,和现在的老师有着天壤之别。从书中,我知道了作为一个老师,不管是哪个阶层、哪个级别,自己的素质很重要,搞好自己的研究也重要,如果你行走政治路线,那么你的教学可能会受到影响。尽管那个时代很苦涩,但是“大家”没有离弃自己的中国,冒着生命的危险都要回到祖国效劳,这和现在的文人相比,不言而喻。“信仰”就是这本书告诉我的真理!没有信仰,就是僵尸一具。其他两部,我也买了,正在看。建议购买,真的不错。
  •     史料很丰富,内容很详实,不仅讲了南渡,连带着讲了整个民国的知识分子气候。
  •     困难时期知识分子坚持做学问的精神值得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对一个国家来说太重要了。
  •     读起来比较累。内容很多,但是没有什么节奏感,倾向性太强烈。只是有一种窥探他人隐私的快感
  •     先看了作者的傅斯年与陈寅恪,由此找来了这套,对民国人物的了解有帮助,不过纯粹从文字上看,作者对于某些人物的主观性倾向很强烈
  •     命题不错,视角宏大,但很多地方不免拖沓冗长,实在有很大的增删的必要……
  •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     我最爱的民国系列 是我现在读到的最全有关民国时代知识分子的书籍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     文笔轻薄了些,但大节无亏:)
  •     看了个书评说是烂厨子坏了好材料,确实有这样的感觉。作者极具考证精神,对于风花雪月的绯闻事件极其关心,也算是投大众之所好,也让我这样的渣读者读起来有些兴味,但是,其行文颠倒,注释冗长,看的不明所以,很难算是上乘之作,但是我觉得还是好书,毕竟材料真的很好。这些大师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激励。
  •     这次买了好多书,居然没有盒子装,一些书皮被磨损,还好,看书只对内容关注~~~
  •     陈述史实不以大师们的学术贡献为主,而以奇闻轶事津津乐道。作者语言粗俗不堪,常以梁山水泊好汉喻各领域大师,并且文中带有明显个人情感,对一些人例如李敖等进行人身攻击。此书除了能稍微学习一点历史知识外,没有其他参考价值,广告语等皆浮云。
  •     个人感情太过强烈
  •     带有作者的认知偏向和主观情感色彩,内容丰富、笔风动人
  •     大师之后再无大师,在这个时代需要更多的精神食粮
  •     战乱下大大们的撕逼八卦史
  •     对于我这种历史白痴读起来还行吧,了解了很多以前只活在书上的历史人物的另一面。尤其是哲学啊,原来在民国时期,大家都对哲学是如此的感兴趣,作为学了7年哲学的娃,与有荣焉。但如果是对历史熟悉点的人来读这本书,可能就觉得鸡肋了,因为作者并没有写出什么新观点来,只是在整理资料,还是用自己的观点整理资料。不得不说作者掌握了很多历史资料,从各章的注释中就能看出来,但写出来的东西吧,怎么说,主观性太强,八卦性太强,规模太大细节不好。不过一本书要写整个抗战时期的知识分子,也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可以理解。还是会坚持读完后两本的,毕竟题材很感兴趣。读完后会再看一些同类型的书,到时候就有比较了。
  •     往事,大师,有趣。
  •     有時真的無法想象,民國的文化名流,學術領袖,是怎樣在那樣一個混亂的時代鑄就了如此成就。那個時代,我們總是去關注那些思想自由,精神獨立的大家,卻很少去關注那些被歷史淘汰的所謂知識分子,當然那個時代更多的是無所追尋的底層大眾。突然感覺,當下和那時有種莫名的相似,不要全部歸責於什麼制度的好壞善惡,也許只是黑屋沒有全亮。北歸者也好,南渡人亦罷,離別時也許都證明瞭各自的真理,只不過有些是想照亮黑屋,而另一些卻要打破黑屋。光亮總會有死角,打破又談何容易。大師的第一身份,必然是知識分子,這一點無疑。那麼知識分子的生命在於接受知識、分析知識、傳播知識,甚至懷疑知識、否定知識,因此在他接受和分析的時候,他不該受到是非的仲裁。知識分子還應該享有最後的自由,精神的自由。這就是我從這套書中所感覺到的。
  •     在国家危亡的时刻,中国知识分子用自己的方式挺起了民族脊梁!
  •     我一直很好奇,为何西南联大时代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大师频出的时代,或许正是这个南渡,这个在战火中浴血的时代才能觉醒青年人心中的热血!很好
  •     买的书可以,很喜欢,就是很贵,所以我决定北归跟离别在当当上买,那里比这儿便宜多了
  •     破碎的山河,阻挡不了思想的解放
  •     好像梅贻琦的儿子回大陆,没有见到有关被冲击的描写,想知道是没写还是没有被批斗?
  •     说小说吧,有很多史料,说历史吧,有很多主观的东西,或者可以说是介于完全还原历史和历史小说之间的书吧。
  •     3.5,所谓民国大师,新旧世易廖化充先锋罢了。家风有恒,曾氏一族历五代人杰迭出。太小报范八卦了。林徽 因真是理性感性极致平衡的典范,生活爱情 亦如是。书名取的好,历史上多少南渡不得 北归,东晋陆沉,南宋偏安,题材选的好, 抗战,民国,学林。条分有得,缕析为失, 成书略显浮躁,比普及性书稍高点,西北联 大等次顶级的好像还未见涉及,全力在诸学 林大碗上了
  •     民国风流史,大师八卦录!
  •     还不错 只是有点小失望 没有我预期的那么好啊
  •     全景式全景式,人物形象則不可避免的單一化而不夠豐滿立體,且帶有作者強烈的主觀色彩。有些描寫則顯得像故意賣弄文采,有些則像是歷史教科書習題的答案。失望。看不下去了。
  •     《南渡北归:南渡篇》 从王国维,梁启超到胡适,李济,再到陈寅恪,顾颉刚,傅斯年等大知识分子在抗战爆发前后的生活,学术,精神与情操上的民国气质。对西南联大和殷墟文化是本书我比较感兴趣的点 史料记载和论证非常充分。一句话总结:大师之后再无大师
  •     乱世民国造就了大师,也给大师带来了诸多磨难。虽历经磨难,但也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重要一笔。读此书之时正值纪念抗日战争胜利90周年之际,颇为应景。使余对当时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     听人推荐买来读,太过八卦。叙述流于世俗,不是很喜欢。虽然其实应该很适合青少年人。
  •     看了才知道 这么厚的书 一半都是注释 关键还没有注到点子上 差评 但是刷新了我对很多人的看法 特别是梁启超! 弱弱的认为 清华是老大 汇聚八方人才 要是每个人物再丰满一些就好了 我都已经够平了 看了总有一种似了解不似了解的感觉....
  •     纸张字体很好,多看历史
  •     目前看过的关于民国人物纪传里最好的
  •     传统文化的最后一批化石,现代科学的最前的一波先锋……正直群星闪耀时!
  •     几个看过的人都有的感受,注释写比正文好。某些篇章人物的文风叙述确实有不适,如张学良东北易帜林徽因的感情史等。可以看出来作者格外喜欢《水浒传》,有时行文也带有匪气和略粗俗的形容。但就整体观之,好在考证翔实,也算的上全景再现当时一些名人学者的生平。作为通俗的入门了解书还是可以一看。
  •     这本南渡是15年10月29读完的,可能是我对这段历史了解不多,当时对我触动很大的一点是这是一个真正的大师时代,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大师们集群式的涌现值得我们这个时代深思。对自己来说值得思考的还有什么样的为人处世更适合现在的自己。兄弟翔赠书,感谢。
  •     4分,扣除的一分是给本书文字的。
  •     和其他几本书一块买的,尚未看大致翻了一下,很好。包括北归套装。
  •     忽而大用抒情感叹词沉痛悲哭,忽而又以小报记者般的热情将八卦如数家珍...行文多处看的皱眉,但还是不错的科普读物 3.5
  •     今天收到书,还没有开始看,不过内容应该不错,国内已没有大师。
  •     这个系列人实在太多
  •     字体正好,纸质也很好,是正版
  •     作者通过详实的史料来展示抗战时期这些民国大师们在西南边陲的生活历程,也让我对于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生平有了大致的了解,特别是“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民国以后的中国知识分子就已经荡然无存了,当年战火纷飞,军阀割据的岁月,对于这些立志救亡图存的大师来说可能是幸运的,意志可以不为政治左右
  •     2016.12.8
  •     断断续续用了几周读完了 为啥最后有一种看八卦的感受
  •     先看的《衣冠民国》《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这几本书可以对照着看,从不同的角度说的同一时期文化界的故事。衣冠民国是追随着史语所的脚步,西南联大是跟着三所大学的步伐,而南渡北归则是想要把所有人都说一遍。
  •     20140123,那时候k书还在图书馆四楼,我一排排翻开。
  •     民国大师们的乱世漂泊,值得一读
  •     作者的文笔很难支撑其宏大的命题,很多地方不免拖沓冗长,且叙事无序,实有大量增删调整的必要……
  •     那是一群大师,真正的大师,在激荡岁月的平淡而又如同洪流般的人生!作者的文字除却还原真实的大师,他中立诚恳,同时也美丽而吸引。
  •     算是可以一观民国知识分子镜像吧。作者意见有失偏颇,以及部分语言太过粗陋,实在和书名不符。
  •     大师之后,难有来者。
  •     很不错,了解了民国和抗日战争时期的那段历史。并且第一次了解了战争时期的非战争生活。
  •     以小说家的心承史家事。又想要陈述史诗,又想要慷慨悲歌一番(且抒情歌颂十分不自然),最终是束手束脚的做作。最难以忍受的是作者为增加谐趣,引用与所述之事关联并不大或并不好笑的典故,我也只好“呵呵”干笑两声。其实只要直陈事实就好,哀恸、悲悯、坚持、动容、艰辛,这些情绪读者自会从迁徙奔波中感知,毋庸赘言。作者多此一举,无异于画蛇添足。民国动荡,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都牵涉其中,格外需要清晰陈述,然而书中竟未有明确线索,作者全凭自己兴致,从时间线跳到人物线,从人物线跳到地点线,叙述十分混乱,因此以具体人物为主点的章节注释反比正文更具条理。亏得大师们自有风范,挽救了此书的气质。
  •     本来就买了一版,不过还是感觉意犹未尽。于是就又买了这一无删减版的。岳南老师从未让人失望过。
  •     史料非常丰富,注释详尽!带有些作者自己的喜好观点也未尝不可,毕竟不是历史教科书。看到有评论说行文颠倒,为了突出描写一段的前因后果,如果全按照时间顺序写会乱七八糟吧。才发现隔两年再版价格贵了一倍多……
  •     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在国家破碎的岁月里,一群被今人誉为“大师”的人,人生轨迹被历史、命运打得支离破碎,当然其中也穿插着各种可歌、可泣、可笑、可厌的事,让今人看得赞叹不已,唏嘘不已。
  •     看的稀里糊涂
  •     介绍了一个不熟悉的领域,还是很崇拜这些人的,也曾经梦想过当一个书生,书写的跟做学问也差不多,非常严谨。不过作者的有些写法不是很喜欢。写的太详细了太全面了也就发现文人共性中存在的一些不好的东西了,当然这是人性上存在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