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特洪峰

出版社: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9866200946
作者:卡爾.馬藍提斯 Karl Marlantes
页数:672页

内容概要

■作者簡介
卡爾‧馬藍提斯Karl Marlantes
畢業於耶魯大學,也是牛津大學羅氏獎學金的研究生(Rhodes Scholar at Oxford University)。他在越戰期間服役於海軍,曾獲頒多項榮譽勳章。《馬特洪峰——一部關於越戰的小說》是Karl Marlantes首部創作的小說。
■譯者簡介
高紫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畢業。目前為全職翻譯,從事翻譯工作近六年,熱愛翻譯、閱讀,對戰爭文學與歷史文學更是情有獨鍾。譯有《甘地與我》(左岸文化出版)。
信箱:liquidmetalkimo@yahoo.com.tw

作者简介

就如《西線無戰事》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
《馬特洪峰》是描述越戰最撼動人心的戰爭經典
他們在戰爭這條真實的等高線上集合
並讓血洗去所有殘存的童稚與純真
餘下的究竟是男人
還是殘破的男孩?
《馬特洪峰》可能是越戰小說中最富人性與人生哲理的一部。作者卡爾.馬藍提斯是戰爭小說界剛出道的新手,但「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一鳴驚人。
由於作者越戰期間服役海軍;因此,他對書中海軍陸戰隊的各種作戰行動、形形色色的軍人心態、長官與部屬之間的複雜關係自是瞭若指掌。更重要的是,在幾乎以親身經歷與實戰經驗描述戰爭殘酷的同時,他將越戰結束後數十年歲月的人生體驗與對人性的深刻觀察,一併融入此書,終讓此書成為可歌可泣的一部巨著。
《馬特洪峰》是新銳小說家Karl Marlantes的第一部創作小說,自出版後已獲得各界好評,包括《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的封面報導,也榮登「精裝書暢銷排行榜」(hardcover bestseller)第七名。此書除了已在美國出版外, 也將於今年秋季在英國出版,目前並有義大利出版社積極洽談中。
沿襲了轟動文壇的描述二次大戰小說——美國小說家諾曼.梅勒 (Norman Mailer)著作的《裸者與死者》(The Naked and the Dead)和詹姆士.瓊斯(James Jones)著作、並改編成電影的《紅色警戒》(The Thin Red Line),《馬特洪峰》是另一部描述越戰歷史、文筆強烈且撼動人心的戰爭鉅著。
這部小說的背景是1969年美國在越戰期間關鍵的三個月,描述一位年輕的海軍上尉Waino Mellas和他同連的戰友們,在越戰中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他們年紀輕輕就被丟置在越南叢林野戰中,被迫在槍林彈雨中展現男子氣概奮戰到底。阻擋他們勇往直前的,不單單只有北越共軍,還有雨季的豪雨和爛泥、吸血的水蛭和凶猛的老虎、疾病和營養失調。除了抵抗這些外來的危險處境,更令人驚駭的是,他們發現最大的阻礙竟然來自戰友彼此:種族歧視、互相競爭的企圖心、和故意欺瞞下屬的上級軍官。但當全連隊員發現已被數目龐大的敵軍圍困且無法逃脫,這群年輕的陸戰隊弟兄身陷這場赤裸裸、消耗殆盡的戰役格鬥中,這驚恐的經歷也殘酷地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馬特洪峰》是由榮授高階勳章海軍退伍軍人卡爾.馬藍提斯,花費三十年光陰寫下的嘔心瀝血之作。他將越戰可怕、驚駭的作戰經驗,透過深刻而真實的描述,活生生呈現在世人眼前。這部小說,真可稱得上是當代戰爭文學的經典鉅著。


 馬特洪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每一场战争都不一样,但其实,也没有那么不一样。《马特洪峰》是美国作家卡尔-马蓝提斯的小说处女作,推出于2010年。作者以自己参加越战的亲身经历为素材,讲述一个基层军官在越战前线服役和打仗的故事。这部小说的内容影射的是越战中极为惨烈的阿肖谷战役。根据文献资料,1969年五月初,一个营的美军在临近老挝边境、位于阿肖谷附近的937高地(俗称汉堡高地)上遭遇北越军,美军当即以寡敌众地与敌人展开激战,双方均发生严重伤亡。一周后,美军援军抵达该地、从陆空发起大规模攻势,最终才将937高地从北越军手上夺回。阿肖谷战役结束后,美国本土对该战役的必要性和残酷性发出强烈的质疑与反弹——937高地之所以会被称为汉堡高地,原因便在于该战役造成高地上尸横遍野,对战双方士兵的尸体一具具相互堆叠,如同一个汉堡。而当美军在占领937高地没多久后便撤出、让北越军不费一枪一弹便再次夺回该高地后,这样的质疑与反弹就更为强烈,整个反战浪潮被推到最高点,最终迫使美国军方调整在越南的战术,由“杀敌制胜”改为“防御性反击”。从1965年登陆岘港到1975年撤军,越战已经过去近四十年,对于这场战争以及阿肖谷战役,无论是军事学家、历史学家还是政治学家,都已经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在这耗时十年、投入军费高达6760亿美元(以2008年的美元价值计算,资料来源:report of the Congressional Review Service of the US Library of Congress)的越南战争中,美军虽几乎赢得每一场战役,却没赢得最终的胜利,勉强保住了面子、但彻底输了里子。而阿肖谷战役更被直白地抨击为“无意义且不负责任的仗”。事实上,这严厉的抨击用在整场越战同样适合。《马特洪峰》的作者马蓝提斯毕业于耶鲁大学,亲自参加过越战并获得多项荣誉勋章。如今他基于自己的亲身经历、以越战阿肖谷战役为背景进行创作,但如果作品只着重于描述战争的残酷、袍泽情深与勇气,那注定产生的会是一部了无新意的罐头书,毕竟这些元素早已成为战争小说的基本配置。相较之下,这场“无意义且不负责任”的仗是怎么发生的,背后的信念和动力为何;做为“无意义且不负责任”链条中的一员,个人如何理解一切,又如何安置自己的道德与责任….这一系列关乎自我和反思的问题,更值得被关注和深入探索。而实际上,作者马蓝提斯确实是这么做的。 美国打的这场越战,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无意义且不负责任”的,为了防止共产势力的扩张,为了报复北越军对美军的袭击,美国都有充分的理由出兵越南。但是因为战略战术的失误,美国以传统战争方式对付北越游击式的非传统战法,导致战况陷入胶着,财力、物力和兵力的投入都直线上升,于是先前看来令人信服的“意义”,渐渐地就被代价变味成“无意义”。对此,我们可以说美国人的价值观不成熟而善变,也可以说,“意义”这东西本身就虚幻。在作者看来,前者的可能性更多些,因此他说,世界上最不能忍受坏消息的就是美国人。当越战的意义开始变味后,战斗目标越发模糊难辨,战略战术也古怪变形,一不为占领土地,二不为推翻政权,打远了怕激怒中国和苏联,打狠了怕刺激美国老百姓。而当战争初期担任美国总统的约翰逊因越战丢掉宝座后,继任的尼克松更是看着民意甩动指挥棒,一方面要速战速决,一方面要将战事移交给南越军、让“越战越南化”,一方面又要加快与北越军和谈的脚步,总之是无所不用其极地要从这泥淖中脱身。也因此,越战在中后期成为一场政治运动,每场战役、每个军事行动所引发的媒体效应和政治影响,成为最高指导方针。置身于越南前线的将领和士兵,面对不熟悉的游击战,不熟悉的丛林气候与地形,以及来自遥远华盛顿特区冷气房、高度政治形式的军事命令,“服从指挥”这个军人天职突然增加了难度,对上司负责与对下属负责也开始有了冲突。擅长带兵打仗的战士型军官渐渐让位给擅长谋略策划的政治型军官,而在明确的战斗目标被一一排除后,建立军功、获得勋章、得到晋升的方式,也就退化到原始赤裸的“杀敌数量”。一边是讲政治、一边是奋勇杀敌;一边是迎合领导,一边爱护士兵,本就模糊的边界更加模糊后,仅剩的些许意义和责任也就都化为“无意义且不负责任”。》》》小说主角梅勒思是一个毕业于常春藤名校的法律系学生。1969年时,越战已经开打四年了,反战声浪在美国本土早已是甚嚣尘上,因此像梅勒思这种拥有优异背景、脑袋聪明的人会参加越战,还是到最前线的陆战队步枪排担任基层军官,其实挺让人诧异的。不过梅勒思参加越战的真实原因其实并没有太特别,他的家庭环境没有好到能轻易找借口逃避兵役,而且出身于名校法律系的他和其他多数同学一样,有个向政坛发展的未来梦想——“陆战队”经历对从政之人向来是个亮灿灿的光环。没错,梅勒思是个政治动物,但这绝不代表他是个道德感低于常人的坏人,他不过是比多数人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也比多数人更善于判断情势罢了。至于会跻身最前线的步枪排则完全是意外,梅勒思原本的志愿是到比较安全、无需直接与敌人接触的单位,但因为现任师长认为每个陆战队军官都该至少担任九十天的步枪排排长,于是梅勒思这个没有带兵经验、不曾亲身面对过敌人的菜鸟军官,就被派到第五师第二十四团第一营的B连担任第一排排长。师长这种构想和安排,从培养军官实战经验的角度来说,自然有其道理,只是一线士兵便不得不遭罪了,他们每隔九十天就得冒着生命危险为菜鸟排长可能犯的错误买单。当然,对菜鸟排长来说,被迫去做与自己专长不符的工作,还要为自己和弟兄们的生命负责任,也是苦不堪言。但能怎么办呢?师长从打韩战起家,但没真见识过越南丛林的复杂和艰苦,而且在这里,师长说了算。》》》梅勒思加入第一营B连时,B连被指派的任务是行军到马特洪峰这个火力支援基地,等待一个炮兵连到来,然后和D连一同进入山谷、接替那里的A连与C连,让整个第一营向北方和西方挺进,攻击由道路山径、补给储藏处、野战医院连结成的复杂补给网络,切断北越军向东部平原进击的路线。但在B连以及D连千辛万苦下到山谷、进入丛林,接替A连和C连搜索北越军后,师部突然决定要发起“甘露行动”,将陆战队第五师、包括第一营在内的所有军队都调往甘露县,与越南共和国陆军第一师合作,执行联合搜索封锁行动。“甘露行动”本身并没有太多战术意义,更多是为了借由让南越军和当地民兵参与到美军的军事行动里,以宣扬“战争越南化”政策,进而产生政治影响力、赢得美国民众的认同。为了这个政治活动而放弃马特洪峰的部署,在二十四团团长和一营营长看来都是极为荒谬,毕竟军队上上下下都知道,南越军和当地民兵向来散漫腐败,指望他们来打赢越战根本不可能。更何况,从B连发现和炸毁的北越军军火储藏处判断,丛林里确实藏有大量的北越军。这对前线军官将领来说,意味着“打赢战役”和“杀敌众多”的机会,自然也就意味着升迁和授勋的机会。于是在讨价还价之下,师部同意让B连留在原地,继续徒步爬上一六0九高地进行侦查。其他部队则全数撤回基地并弃守马特洪峰。二十四团团长和一营营长坚持信念的做法,究竟是在做对的事情,还是在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其实有点说不清,但无论如何是产生了些不好的结果。首先是,二十四团团长公开批评“甘露行动”的价值,这使得师部对他形成负面观感、强化了“激进好战”的形象,而这不仅影响到团长的仕途,也迫使他日渐趋向保守、怯于直言。其次是,任务指令在短时间内来回变化,使得补给和部署工作发生漏洞。一方面是在弃守马特洪峰时,营部忘记下令炸毁上头那些由B连建造的坚实碉堡,为日后留下后患;一方面则是B连被迫在身心俱疲、缺乏补给、没有火力支援的情况下执行任务,他们必须在指定的时间内抵达一系列指定的检查点,而被规划的行军路线完全没有考虑到地形险阻。由于是营长坚持马特洪峰附近有大量北越军,并且一再向团长建言继续搜索丛林,营长不免感受到强大的压力,迫切要在最短时间内达成自己强揽下的任务。结果B连的表现结果让他非常不满意,行军速度远远落后于计划、一再请求后送伤兵,使他在军情汇报时抬不起头。不曾在丛林打仗的营长不了解也不体谅的是,超过八天没吃东西、冰冷不绝的雨水、无休止的行走、各种丛林疾病、远比地图复杂的地形、死亡弟兄的沉重尸体、以及营长透过无线电不断传来的催促、责骂与撤职威胁,都让士兵们举步维艰、痛苦不堪。而这一切既是因为营长急于有所表现,但也是因为B连连长虽是个优秀的作战领导者、却不是称职的连长,他不懂得讨好营长,让营长对他、乃至于连上弟兄们缺乏体恤之情。战争中只讲政治,那是让屁股指挥脑袋,但完全不讲政治,那就不免要吃大亏。》》》当B连完成搜索任务、骨瘦如材、形容憔悴地回到作战基地后,梅勒思被晋升为副连长,原来的副连长则被调往营部担任助理作战官。这样的调度安排多少与梅勒思暗中使劲有关,他早前曾在营部领导面前暗示,副连长这个优秀的军官厌倦丛林、打算调往其他单位,而营部为了将副连长留在连上于是有这样的调职安排。梅勒思虽然不是一个一流的战士,但却有个聪明的脑袋,能审时度势、在政治上左右逢源。这场战争越来越政治化,一个会杀敌的战士已经变成一种缺点,反倒是像梅勒思这种懂得权衡各方利益、擅长行政管理工作的人,才能保护自己和麾下弟兄不被军队体制生吞活剥——这就是副连长选择梅勒思接替自己职务的原因。接下来的日子里,B连留在基地待命,负责突发性的紧急救援行动。一支侦察队在马特洪峰南面的发现众多北越军并被围困,冲进火线救出这支侦察队就是B连被指派的首个救援任务。B连幸运地在没有什么伤亡的情况下便抵达侦察队所在位置,而包围的北越军也适时地撤退了。然而,营部接下来的命令竟不是要B连撤回基地而是留在原地待命。马特洪峰和一旁的直升机山上有大量北越军和强大火力的消息,让营长兴奋不已,他一直以来的猜想终于可以被证实了,这机会绝对不能错过。由于正值雨季,云雾和雨水将马特洪峰隐藏在视线之外,那儿究竟有多少北越军和多少火力,谁也说不准。但从敌方发射的火炮和地形推估,那里的北越军肯定很多。没有兵力优势、无法攻敌不备、缺乏火力支援、加上有伤兵,营长心中清楚知道,此刻要求B连进攻非常不智。然而不尽快进攻,敌人很快会加强防御。营长虽也想调动更多的部队去攻打马特洪峰,但团长压根不会批准这个请求,一方面是因为马特洪峰是美军弃守的,美军其实不需要这个地方,另一方面是因为团长在师部并不很受欢迎和认同,向师部提大型作战计划不免换来一鼻子灰。营长反复评估自己面对的情势和手上有的选择:错过这次的进攻,将失去证实自己判断力和杀敌建功的机会;B连连长资浅,很可能高估敌军的人数;如果敌军人数其实不多,很可能打败敌人;如果敌军人数确实很多,就有理由请求支援、发动大规模攻势。终于,营长决定背着团长对B连下达进攻命令。于是B连不得不留下一个排搬运和照顾伤兵,在兵力不足又被分散的情况下没命地攻上直升机山,他们不断地自问“为什么要在雨季出击?”“为什么不做好准备再攻击?”B连终于是拿下山头了,但也传回十三名陆战队员阵亡、四十个伤兵、以及十名北越军确定死亡的悽惨战报——数字太难看了,营长又惊又怒,只能让B连继续进攻马特洪峰,才有机会将敌我死亡比例拉高到比较好呈报的数字。于是B连带着剩余的兵力攻上马特洪峰,并以超过连队半数的伤亡换得北越军西撤。然而,由于B连的剩余兵力不足、根本守不住马特洪峰,连长只好将队伍撤至来时的直升机山,在那里等待营部的救援。于是马特洪峰又回到北越军手上,而这超过连队半数的伤亡究竟是为什么?B连此刻的处境非常糟,在夜攻直升机山时,为了确保速度和减少动静,他们将身上的补给和医疗装备都留在了山脚下。在极度缺水、缺粮的情况下被北越军围困在山岚袅绕的山头,B连只能用数量有限的弹药抵挡敌军的连连炮轰与回击——敌我双方都明白,面对即将到来的大批美军援军,北越军最佳的选择是通过B连驻守的山头撤退,而这便表示,如若救援不及,B连势必会被彻底歼灭。但在山岚弥漫的情况下,营部不能冒险让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救援直升机出动,至于其他穿过丛林而来的援军,则还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抵达。》》》无论如何,营长的目的是达成了,B连的攻击行动不仅证实了大量北越军部署在那里,士兵们遭到围困的情况也得到师长的强烈关注。只不过师长的主要关注点并不在B连士兵的安危。B连士兵各个陷入脱水状态,每天都有人死于伤重和北越军突袭,山岚每多继续一天,救援和补给就必须拖后一天,死伤人数就更多。但师长却非常希望山岚能再继续一、二天,他认为,以一个连的兵力就把北越军的整体部署给阻断,实属划算,B连如果再能稍事拖延住北越军撤退的速度,让整个师的部队有足够的时间赶到指定的部署位置,就能进一步换来大举包围和消灭北越军的机会。毕竟,北越军可以用无穷尽的时间来打这场仗,但美军必须在下次总统选举前打赢这场仗。团长是战士出身,特别理解和珍视士兵们的生命,因此对营长擅自命令B连兄弟们去冒险突击感到非常愤怒。但是,做为直接领导,他不能公开指责营长,承认自己管不住部下,而做为一个渴望建功晋升的将领,更“不得不”欣然接受师长对此次突击行动的夸赞。因此,他虽然对师长的计划不认同,希望能不计代价地立即去救援B连弟兄,但始终是没有说出任何反对或修改的意见。幸好老天爷选择照顾B连士兵,它把山岚撤走,让救援直升机得以起飞,也让援军来到B连所在的山头上。然而,营长在这时候却要B连连长选择,是带着部队再次攻上马特洪峰,挽回自己的声誉;还是要承担罪责、由其他连队来收拾B连的烂摊子?对于这次擅自下达的军事命令,营长最终虽然得到师长和团长的认同,但他还是觉得B连的表现太差,自作主张弃守马特洪峰、任意抛下补给装备、难看的杀敌比例,让自己和部队蒙羞。毕竟,在营长这个层面,合理伤亡数字的比较基准是一个营的士兵,不似团长和师长那样,可以在团和师这样大基数里,各自呈报出“少数伤亡”的战役结果。结果B连连长自告奋勇请求带着弟兄们进攻,以挽救自己那摇摇欲坠的军旅生涯。B连连长的选择该称为勇敢还是冷血自私?看由谁来说吧。但相信很多人置身在相同景况里,都会做出相同的选择,毕竟面对的是自己的前途。于是业已疲惫残破的B连再次在没有空军支援的情况下突击,攻向那座美军一再弃守、根本不要的山头,与一群没有私人仇恨的北越军厮杀,用性命换取一个对战局毫无影响的“杀敌数字”。这一役中,B连伤亡惨重,不过因为最终整个师的军队都出动了,呈报上去的伤亡比例自然就缩小成微不足道的数字。至于在B连攻下马特洪峰后由谁来守?没人。这是一场“无意义且不负责任的仗”,但造成的原因为何?是营长的自私与虚荣吗?是团长的懦弱与乡愿吗?是师长的无情与无知吗?但想建立军功、获得勋章、得到晋升、增加军饷,何错之有?坚持自己的信念、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何错之有?领会上级意图、服从和贯彻命令,又何错之有?如果,越战自始至终都有个明确的目标,占领土地也好、建立政权也罢,这场仗是否就不会发生,或是变成“有意义且负责任”?在攻打马特洪峰时,梅勒思曾冲进枪林弹雨去抢救一位受伤的弟兄,却意外地将这位受伤的弟兄杀死。为此,他非常内疚,不断地自问,去救人时我想到或许能因此获得勋章,这想法现在令我痛苦不堪,我因为想获得勋章而去救人,如果我不想获得勋章,就不会克服胆怯,就不会去救人,那么那位弟兄也就不会因我而丧命。但想获得勋章原本明明是好事,为什么意外的不幸结果会让“想获得勋章”变成坏事? 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究竟是什么?身为一个获得多项荣誉勋章的越战老兵,作者马蓝提斯并没有明确回答这些问题,但在《马特洪峰》这本书中,他试着透过梅勒思这个人物述说,战争是怎么一回事,参加战争又是怎么一回事。梅勒思一路从菜鸟排长成长为一个优秀的连长,他所经历过的事、成长为的人,其实恰恰是问题的答案。》》》战役结束之后,得不到领导认同的B连连长被调走了,接任的是那位被调往营部担任助理作战官的原副连长。当B连被困在山上、危在旦夕时,是这位原副连长违抗军令、设法调动直升机,冒险为自己旧日的袍泽送去补给。对于他违反军纪、让价值几百万美金的直升机涉险,营部长官原本感到极为生气、也决意要处分他,不过因为团长很欣赏这样的勇气和决断,处分就被压下来,反倒授予连长之职。其实,对于是否该违抗军令,这位原副连长也有过激烈的心理挣扎,过去的经验让他知道,得罪直接领导的代价巨大。但他的性格终究和团长、以及原来的B连连长比较类似,擅长打仗更多于谋略规划,看重袍泽之情更胜领导的意愿,因此他选择步上团长和原B连连长的后尘….这次他虽然侥幸得到升迁,但与直属领导之间已存在嫌隙,未来的生涯以及B连弟兄们的境遇,估计也将是磕磕绊绊的。怎么做才算是做“对的事情”?从来就说不清。》》》才刚获得渴望已久的位置,这位深受B连士兵爱戴的新连长便在睡梦中被军队里的黑人士兵误杀。那个年代里,军队里存在许多种族歧视问题,黑人士兵普遍觉得自己因为肤色而遭受不平等对待。有些白人军官是直白地表示对黑人士兵的厌恶与不信任,有些则是因为性格较为草莽,在处理种族问题上流于简单粗暴,结果不仅导致部队里的黑人拉帮结派,还陆续发生好几起军士官在睡觉时,被人扔手榴弹而炸死的事件。这类事件由于缺乏直接证据和证人,加上军队不想把事情扩大、形成丑闻,经常是以不了了之告终。梅勒思当时是B连的副连长,他和新连长是交情很好的朋友,也恰好知道这起谋杀事件背后的主谋是谁、原委为何,然而梅勒思当即就决定隐瞒住事件的真相。原本的谋杀对象,是队上一个与黑人士兵们有夙怨的士官长,新连长则是因为酒醉睡在士官长的床上而被误杀。在这事件中,B连里头的两个黑人士兵牵涉其中,这两人并没有直接参与行动,但在得知计划时,因为怕被排挤没敢直言反对,更不敢立即向上级报告。梅勒思知道,这谋杀事件是罪恶丑陋的,这两个黑人士兵也是有罪的,但是在军队里追求正义,也荒谬、也可笑。军队将领们是否该负更多责任?如果将领们在之前的谋杀事件发生时,便认真仔细地彻查,也许能阻止这起事件的发生;如果将领们在一开始便直面军中种族歧视的问题,也许能阻止这件事情的发生。更何况,要说以暴力手段夺人性命是罪恶,那为了一个政治目的、一种意识形态,到别人的国家来杀害那些名为“敌人”的人,这算正义还是罪恶?为了能够建立军功、获得升迁,让士兵去做无谓的牺牲,这算正义还是罪恶?既然军队能要求黑人们能拿起枪杀死那些无冤无仇的黄种人,那他们用手榴弹炸死那些歧视、压迫他们的白种人,又能有多罪恶?如果仔细探究,B连那两个黑人士兵所犯的罪,无外乎在面对罪恶时不敢直言反对。以此言之,面对坐在华盛顿特区的那些政客们的胡乱指挥时,军中的将领们不也没敢直言反对?面对师长不急于救援的私心时,团长不也没敢直言反对?面对营长专横无理的命令时,连长不也没敢直言反对?如果这些人都不需要为自己的懦弱负责,那两位黑人士兵又有什么好负责的?为了这些倒错混乱的是非观念,让连上失去两个一流的机枪兵,丝毫无益于连上的兄弟们和自己——梅勒思还只是副连长,但他已经开始站在连长的立场思考问题了,而这时距离他入伍参战才不过三个多月的时间。梅勒思不是个特别勇敢的人,在他最初担任排长、带队外出侦查时,曾遭遇一个落单的北越军。短暂交火后,这名北越军严重负伤、将面对漫长而痛苦的死亡过程。那时,队上的医疗官慈悲地建议为这名北越军解脱,但梅勒思却拒绝了,还在一旁观察这名北越军的爬行方向,以判断其他北越军可能的驻扎位置。其实,梅勒思并不是真的在乎情资,他只是没有勇气杀人,理智上他明白医疗官说的是对的,但情感上他就是做不到。归队后,他哭了,在连长和副连长面前难以自制地放声痛哭。然而,当B连被逼着去攻打马特洪峰并遭到围困时,一个夜里,已经升任副连长的梅勒思意外地与一名摸黑逃离山头的北越军正面相对,梅勒思虽无比惊恐但当即就开枪射杀对方、还正中眉心。这次,他没有感受到丝毫的内疚,只是万般庆幸能杀死敌人而活下来、甚至还些许骄傲于自己枪法的神准。再之后,B连得到救援和补给、再次被迫突击马特洪峰时,梅勒思和其他弟兄们一起冲向山头、迎向敌人,在这一刻,他怀揣的已经是沸腾的热血和亢奋的心。毫无疑问地,梅勒思最终成长为一个优秀的连长,至少是军队里想要培养出来的那种军官将领。那么这一场“无意义且不负责任的仗”,造成的原因究竟为何?那个优秀连长梅勒思,就是答案!当人们被迫置身于一个是与非、对与错的界限极其模糊的处境,获得荣誉不等于做对的事情,服从命令不等于坚持信念时,不免陷入内心的挣扎,来回摇摆于界限的两端。但是无从解脱的时间一长,这样的挣扎与摇摆终会消褪,人们总能学会与矛盾相处的方法,不再去深思何为是、何为非,不再去深思何为对、何为错。而这种不深入探究是非对错的生存方式,又会回过来让是非对错的界限更加模糊。因此,梅勒思在书中最后说道,战争中的正义,就像随风飘扬的纸片。每个人都有一套应付自己良知的方法,如今的他不再在乎正义或惩罚——至少他不在乎法院所主张的那套赏善罚恶论。复仇根本于事无补,而且一旦开始就没完没了,只会不断引起仇恨,造成更多伤亡损失。既然世界被分成对立的两边,而他已经被迫选边站,如今只能选择是否要拿出热血与勇气来扮演自己的角色。这就是战争,参加战争就是这么一回事。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近年最好的越战题材小说
  •     此书大陆简体版在我家。今年底或明年初出版。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