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永远伤在童年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凤凰阿歇特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544736923
作者:(美)约翰·布雷萧
页数:288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圣诞礼物,我想回到童年。可没人能把它还给我。我知道这个想法很疯狂,但是圣诞节又有什么时候是合理的呢?这是很久以前的一个孩子的愿望,也是现在这个成年小孩的愿望。它在你心里,也在我心里,怯怯地守在心扉之后,盼望着某个奇迹的发生。 ——罗伯特·富尔格姆 我走在工作坊成员中间,他们热烈的讨论深深地打动了我。一百人,六到八人一组,聚集在这个房间里。每组相互独立,组员们紧挨着坐在一起,轻言细语地交谈着。工作坊活动进行到第二天,大家就已经开始互动和分享内心的情感了。前,他们可都是彼此不认识的陌生人。 我走近一组进行观察。大家正全神贯注地听一位头发花白的男人读他的内在小孩写给父亲的一封信。 亲爱的爸爸: 你可知道,你把我伤得有多深。你惩罚我的时候比你陪伴我的时候多。要是当初你肯花点儿时间陪我,或许我就能忍受住那些打骂了。我多渴望你爱我,可我却难以说出口。要是当年你肯陪我,带我去看场球赛,或者跟我说一句你爱我,那该多好啊!我多希望你在乎我…… 他用双手捂住了眼睛。坐在旁边的一位中年妇女轻轻地摸了摸他的头发,一位年轻点儿的男士握住了他的手。另一位男士则问他是否想要拥抱,他点了点头。 另一组成员坐在地板上,手挽手地围成一圈。一位七十多岁、神态优雅的老妇人正读着她的信: 妈妈,以前你只知道忙你的慈善事业,从来没有时间告诉我你爱我。只有我生病、练钢琴或让你感到骄傲的时候,你的眼里才有我。我的想法只有令你满意才能作数。只有令你满意,我才有用。你从来就没有爱过真正的我。我好孤独…… 读到这里,她声音哽咽,泣不成声。那道小心维护了七十余年的防护墙被泪水冲塌了。一位十几岁的女孩把她拥进怀里。一位年轻小伙子安慰她:“想哭就哭个痛快吧,没什么大不了。”我又走到另一组成员的旁边。一位三十多岁的盲人男子正在读他用盲文写的信: 爸爸,我恨你,因为你认为我让你丢脸。你跟朋友们鬼混的时候,就把我锁在车库里。我从来没有吃饱过,总是很饿。我知道你恨我,因为我是你的负担。我跌倒时,你不但不安慰我,还嘲弄我,讥笑我…… 这时,我不得不暂时离开。我感受到了我受伤的内在小孩的怒火。我想大声喊叫释放愤怒,童年的悲哀和孤独席卷而来。要到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从这样的悲伤中恢复过来?

前言

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圣诞礼物,我想回到童年。可没人能把它还给我。我知道这个想法很疯狂,但是圣诞节又有什么时候是合理的呢?这是很久以前的一个孩子的愿望,也是现在这个成年小孩的愿望。它在你心里,也在我心里,怯怯地守在心扉之后,盼望着某个奇迹的发生。    ——罗伯特·富尔格姆    我走在工作坊成员中间,他们热烈的讨论深深地打动了我。一百人,六到八人一组,聚集在这个房间里。每组相互独立,组员们紧挨着坐在一起,轻言细语地交谈着。工作坊活动进行到第二天,大家就已经开始互动和分享内心的情感了。前,他们可都是彼此不认识的陌生人。    我走近一组进行观察。大家正全神贯注地听一位头发花白的男人读他的内在小孩写给父亲的一封信。    亲爱的爸爸:    你可知道,你把我伤得有多深。你惩罚我的时候比你陪伴我的时候多。要是当初你肯花点儿时间陪我,或许我就能忍受住那些打骂了。我多渴望你爱我,可我却难以说出口。要是当年你肯陪我,带我去看场球赛,或者跟我说一句你爱我,那该多好啊!我多希望你在乎我……    他用双手捂住了眼睛。坐在旁边的一位中年妇女轻轻地摸了摸他的头发,一位年轻点儿的男士握住了他的手。另一位男士则问他是否想要拥抱,他点了点头。    另一组成员坐在地板上,手挽手地围成一圈。一位七十多岁、神态优雅的老妇人正读着她的信:    妈妈,以前你只知道忙你的慈善事业,从来没有时间告诉我你爱我。只有我生病、练钢琴或让你感到骄傲的时候,你的眼里才有我。我的想法只有令你满意才能作数。只有令你满意,我才有用。你从来就没有爱过真正的我。我好孤独……    读到这里,她声音哽咽,泣不成声。那道小心维护了七十余年的防护墙被泪水冲塌了。一位十几岁的女孩把她拥进怀里。一位年轻小伙子安慰她:“想哭就哭个痛快吧,没什么大不了。”    我又走到另一组成员的旁边。一位三十多岁的盲人男子正在读他用盲文写的信:    爸爸,我恨你,因为你认为我让你丢脸。你跟朋友们鬼混的时候,就把我锁在车库里。我从来没有吃饱过,总是很饿。我知道你恨我,因为我是你的负担。我跌倒时,你不但不安慰我,还嘲弄我,讥笑我……    这时,我不得不暂时离开。我感受到了我受伤的内在小孩的怒火。我想大声喊叫释放愤怒,童年的悲哀和孤独席卷而来。要到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从这样的悲伤中恢复过来?    不过,到这一天的工作坊活动就要结束时,我们的心情已变得平和、愉悦。大家坐在一起,有的相互握着手,大多数人都还保持着练习中的那抹微笑。他们不断地感谢我,感谢我帮他们找到了他们受伤的内在小孩。一位银行总裁在最开始时公开表示过对工作坊的排斥,现在他却告诉我,四十年来,他第一次痛快地哭出来。小时候,他被父亲无情地毒打,那时他就发誓绝不表现出自己的脆弱,绝不流露出真实的感情。现在,他却表示要学会疼爱内心深处那个孤独的孩子。谈话间,他的脸色变得柔和起来,看上去也仿佛年轻了许多。    工作坊刚开始时,我鼓励参加者丢开“面具”,卸下伪装。如果总把受伤的内在小孩藏在心底,他就会搞砸我们的生活,导致暴怒、过激反应、婚姻危机、不良嗜好、恶劣的亲子关系以及痛苦的恋情。    从他们的反应来看,我的话显然触动了他们的心弦。看着那一张张坦诚而喜悦的笑脸,我既兴奋又感激。这个研习会从1983年开办至今已有多年,内在小孩的神奇力量令我惊讶不已。    内在小孩疗法有三个惊人之处:使用这种疗法,大家的改变速度惊人;实施这种疗法,改变的程度惊人;旧伤被治愈后,所产生的能量与创造力也异常惊人。    二十多年前,我就开始了有关内在小孩的治疗工作,我用冥想来治疗一些病人,效果非常显著。他们初次跟自己的内在小孩接触时,往往会有震撼体验。有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地痛哭。他们还表示:“我一辈子都在等那个能找到我的人。”“像是回到了家。”又或“自从找到我的内在小孩,生命完全改变了。”    由于有这些反馈,我举办了工作坊活动,帮助人们寻找并拥抱他们的内在小孩。多年来,工作坊的形式一直在调整,这一切都归功于参与者们不断的沟通、交流和建议。这是我所做过的最具震撼力的工作。    工作坊致力于帮助人们告别来自童年、一直纠缠着他们的痛苦,比如被抛弃、各种虐待、童年发展期没有得到满足的依赖需求,以及家庭结构失常造成的苦恼。后面我将对这些问题逐一详述。    工作坊活动中,我们花了很多的时间来倾诉童年发展期没有得到满足的依赖需求。这也是本书的重点。我的经验是,从发展期入手,能最彻底而有效地治疗情感创伤。我认为,针对每个发展阶段进行治疗,是工作坊活动的特别之处。    在工作坊活动中,我先描述童年正常的依赖需求。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我们长大之后,心里可能就会藏着一个受伤的内在小孩。如果童年需求都能得到满足,我们就不至于成为“成年小孩”了。    大概了解了参加者在某个特定阶段的需求之后,我就把大家分成几组。每个组员都轮流担当主角,聆听其他组员倾诉他在婴儿、幼儿、学龄前等特定阶段需要听到但没有听到的积极、肯定的话语。    组员们听主角倾诉童年的痛苦时,会根据这个人的具体情况给予抚慰、鼓励或肯定。当主角听到童年某个时期自己想要得到但未能如愿的特定话语时,常常会为之落泪,甚至失声痛哭。于是,一些冰封已久的痛苦就会融化。等到活动结束时,每个人都释放了一些痛苦。效果的大小,视这个人处于治疗过程中的哪个阶段而定。有些人来之前就已经下了很大工夫,有些人则一点儿准备都没有。    工作坊活动结束时,我让大家做一次冥想,拥抱自己的内在小孩。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会感到有一股强烈的感情想要宣泄。组员们要离开这个活动时,我会鼓励他们每天都花点儿时间跟自己的内在小孩对话。    一旦寻回受伤的内在小孩,并给予他呵护,神奇的自然小孩就会产生创造性的能量。只要对这些能量予以适当的整合,内在小孩就会成为新活力的源泉。卡尔·荣格把这个自然小孩称为“神奇小孩”,它是探索、敬畏与创造性等内在潜能的源泉。    工作坊的成功使我深信,对内在小孩的这种呵护,是人们通过治疗得到的改变中最快、最有效的一种。这种近乎立竿见影的效果,一直令我感到十分吃惊。    通常,我对任何速成方法都存有几分戒心,但是这项工作却改变了我的看法。很多参加过工作坊活动的人都在之后的一两年内写信来,表示工作坊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我感到十分满足,但也仍有一些疑惑。为什么这种做法对有些人产生如此强烈的影响,对另一些人却收效甚微?我努力寻找原因,慢慢地,事情有了一些眉目。    一开始,我去研究艾瑞克·伯恩的交流分析理论。交流分析理论最重视“孩童自我状态”。“孩童自我状态”指的是,我们都曾是随性的自然小孩状态。交流分析理论也描述了自然小孩如何适应家庭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自然小孩会在你和老友久别重逢之时,在你捧腹大笑之时,在你的创意自然流露之时,或者在你面对奇异景观感到诧异之时出现。    哪怕交通堵塞也拒绝闯红灯;虽然四下无人也不在红灯之下通过路口,这些都是那个过度调整或受了伤的内在小孩在作祟。受伤的内在小孩让你做出一些行为,包括乱发脾气、过度礼貌、循规蹈矩、用造作的幼稚声音讲话、爱指使人、噘嘴,等等。我将在第一章概述这个受伤的内在小孩如何破坏我们的成年生活。    多年来,交流分析理论一直是我的治疗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但是我却没有重点研究内在小孩为寻求适应和生存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现在我深信,缺乏发展方面的细节知识,是大多数以此理论为基础的工作的一大缺点。自然小孩早期发展的任一阶段都有可能受阻。虽然身为成人,我们却可能退步,表现得像个婴儿,或像蹒跚学步的幼儿,也可能像学前儿童一样相信魔法,还会像比赛失利的一年级小学生一样噘嘴怄气。所有这些行为都很幼稚,代表着不同阶段的童年发展受阻。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帮你寻回各个发展阶段受伤的内在小孩。    后来对我的治疗工作产生影响的,是催眠治疗师米尔顿·艾瑞克森。他相信每个人对世界都有一套独一无二的看法,亦即每个人都有一份内在的信念体系,它是无意识的,并形成一种催眠状态的迷境。    借着艾瑞克森的催眠法,我找到了一些自然途径,进入来访者们已经陷入的迷境,并借此迷境帮助他们延伸和改变这种心理状态。开始内在小孩方面的治疗后,我才明白,正是这个受伤的内在小孩形成了这一内在的信念体系。当我们退回到这个内在小孩的迷境时,就有办法直接而快速地改变这些内在信念。    治疗师朗·克兹使我对内在小孩的作用原理有了更深的理解。克兹的理论称为冥想疗法,它直接关注人们的核心实质。所谓核心实质,就是人们的内在经验的组织方式。核心实质是由人们最早的感受、信念和记忆组成的,在童年环境的各种压力下形成。它是原始而非逻辑性的,同时又是这个神奇、脆弱、缺乏防备且需要帮助的内在小孩所知的唯一求生手段。    这一核心实质一旦形成,一切新经验都必须经过它的过滤。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总是选择同一种会带来痛苦的爱情,为什么有些人的生活就是一连串周而复始的创伤,为什么许多人都不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弗洛伊德把这种重复历史的冲动称为“强迫性重复”。当代最伟大的治疗师艾利斯·米勒将它称作“荒诞逻辑”。一旦了解这种核心实质如何塑造我们的经验,一切也就显得合理了。就好像你戴了一副太阳眼镜,不管阳光多么灿烂,它总是免不了被镜片过滤。如果镜片是绿色的,世界就呈现为绿色;如果镜片是棕色的,那你就不太可能看见光彩亮丽的颜色了。    解铃还须系铃人。如果我们想要改变,就得改变核心实质。既然是内在小孩设定了我们的经验,那寻找“他”就是办法之一。    寻找内在小孩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新方法,与以往的治疗方式大为不同。童年时未得到解决的问题在人生中不断地重复,导致神经病症和性格失常。弗洛伊德是第一位了解到这一点的人。他试图建立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受伤的内在小孩浮现出来,将“他”未得到满足的需求呈现给治疗师。治疗师会重新给予这个受伤的孩子父母般的抚慰,让他实现当初没有实现的愿望,从而达到治愈创伤的目的。    弗洛伊德的方法需花很多时间和金钱,而且容易让受治者形成不健康的依赖心理。我有一位来访者,经过长达十年的心理分析治疗之后来到我这里。就在我给她治疗期间,她依然每周给她原来的咨询师打两三次电话,就连琐碎的决定也要征询咨询师的意见。这位咨询师俨然成了她内在小孩的好父亲。然而,她根本没有得到他实质性的帮助,只是可悲地依赖着他。真正的帮助是让她寻回自己作为成年人的力量,自己照顾自己的内在小孩。    在这本书里,我将为你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去接触、寻回并守护你的内在小孩。你若想改变,就按照我的建议来做。要不要做,由你作为成人的那一部分来决定。即使你的内心仍处在成年小孩状态,但你的成人自己依然能确切地知道自己的处境和所做的事情。你的内在小孩会像你小时候那样去体验一切,当他去实现一些重要的夙愿时,你的成人自己就会出来保护他、支持他。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我们一起来看看神奇小孩如何失去神奇之处,以及童年留下的创伤怎样搞砸了你的生活。    第二部分,我们一起走过童年的各个发展阶段,一起了解健康的成长需要什么。这一部分的每一章都包含一份问卷,可以帮助你判断内在小孩在某个特定阶段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之后,我会用工作坊活动中的经验,助你寻回每一阶段的内在小孩。    第三部分提供了一些改变自我的练习方法,帮助你的内在小孩成长,找到获得健康的方法,让其他成年人来满足你的内在小孩的某些需求,并为内在小孩建立一些应对亲密关系的“防线”。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了解到如何才能成为照料这个孩子的父母——即使你从未拥有过这样的父母。一旦懂得怎样才能像父母一样疼爱自己时,我们就不再把别人假想成自己的父母来弥补过去的失落了。    第四部分能让你明白,一旦这个受伤的孩子得到治疗,神奇小孩就会出现。我们会懂得如何接近自己的神奇小孩,明白“他”就是我们身上最富创造性的力量之源。神奇小孩是我们内心中最像造物主的那个部分,他能引导我们与独特的自我以及我们所理解的上帝建立心灵联系。这便是最深层次的治疗,是伟大导师们所说的心灵治疗。    在此,我也要讲讲我的故事。二十多年前,我刚开始这个工作时万万没有想到,当我找到自己的内在小孩后,我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了那么巨大的转变。在此之前,我把童年的影响看得微乎其微,并强迫性地对父母的形象进行理想化,以保护他们的形象(尤其是我的母亲)。小时候我常对自己说:“等我长大离开这里,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但是许多年过去,我发现情况并未好转,反而每况愈下。这一点,在家人身上比在我身上表现得更明显。就在我战胜酗酒问题的十年之后,我发现自己仍然受到过去经历的束缚和煎熬。    在一个阴雨绵绵的星期四午后,我体验到了艾利斯·米勒在《童年景象》中描写她的内在小孩时的一席话:“我无法下定决心……不顾这个孩子……我做了一个彻底改变命运的决定:让这个孩子来引领我。”    在那一天,我也做了一个决定:寻回我的内在小孩并守护他。我发现,他被恐惧包围着,害怕得瑟瑟发抖。起初他不信任我,不肯配合我。我坚持不懈地和他对话,始终不离开他,终于取得了他的信任。在本书中,我讲述了我成为内在小孩的守护者和保护者这一过程的各个阶段。这一过程也改变了我的人生。

内容概要

(美)约翰·布雷萧 John Bradshaw
心理咨询专家,内在小孩疗法国际代表人物之一,在家庭、自我成长和戒瘾等研究领域颇有建树,被同时代人誉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位情绪健康教育作家之一。约翰·布雷箫共著有六本书,其中包括《家庭会伤人》(Family Secrets: The Path from Shame to Healing)和《治愈束缚你的羞耻感》(Healing the Shame That Binds You)等《纽约时报》畅销书。其作品被翻译成四十多种语言在全球出版,总销售量超过100万册。

书籍目录

序言
鲁迪·雷夫林的故事
一、对不起,内在小孩
导言
第1章童年创伤怎样影响你的一生
受伤的内在小孩问卷
第2章内在小孩是怎样受的伤
温柔小精灵的故事
二、回来吧,内在小孩
导言
第3章清理童年的创伤
第4章遇见婴儿期的自我
第5章寻回幼儿期的自我
第6章找到学前期的自我
第7章寻回学龄期的自我
第8章创造新的青春期
三、我爱你,内在小孩
导言
第9章用成年的力量呵护内在小孩
第10章让内在小孩的需求得到释放
第11章保护受伤的内在小孩
第12章简单易行的疗愈练习
四、谢谢你,内在小孩
导言
第13章创造力回来了
第14章神奇小孩的顿悟
结语回家!
致谢

编辑推荐

《别永远伤在童年:如何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编辑推荐:成年小孩自救书,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位情绪健康教育作家约翰•布雷萧的代表作《别永远伤在童年:如何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三步走出童年阴影,轻松开启灿烂人生!第一步:自测受伤指数,找出童年何时受了伤;第二步:清理童年创伤,进行原痛处理;第三步:疗愈受伤的内在小孩,神奇小孩爆发正能量!

作者简介

最有效的自我发掘历程,重建人生的心契机
·你是否总是与周围的人无法友好相处?
·你是否在婚恋中总是重复扮演受伤害的那一方?
·你是否总是缺乏安全感,却变成了控制狂?
·你是否对过去的事情无法释怀?
·你是否害怕别人发现真正的自己?
·你是否焦虑、压抑、沮丧、不安……
世界级心理大师约翰•布雷萧在书中告诉你,虽然你已经是成年人,但是童年的一些经历,比如被忽略、被误解、被伤害,会对你一生的性格、心理和行为造成影响。而这一切你可能并不自知。本书通过数十个经典案例和方法,教你了解、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找到人生幸福的方法。


 别永远伤在童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我觉得很多正常的行为在这本书里却列为不正常,有点意思呢。(下面又是我的胡思乱想,也许跟书里内容关系不大)其实我相信,生命是场修行,为了锤炼你的灵魂。曾经或现在接触过占星的人,也许听说过一个名叫“凯龙”的小行星。凯龙的寓意就是伤口。关于凯龙有一个神话故事,他是土星之神强暴海妖而诞生,半人半马,形态和射手相似,海妖因为羞耻而放弃母亲职责,土星之神更是对凯龙不屑去管,凯龙从出生就遭遇双亲遗弃,这是难以言喻的伤害。不是爱,不是关心,更不是物质,而是生命的意义,如果生下来就被抛弃,那为什么要出生。纵然他后来得到很多帮助,学会很多技能,也帮助了他人,他仍然对自我抱有怀疑。人穷尽一生都在追求什么,金钱?权力?幸福?,要现在的我来说,应该是安全感。书上有句话说,生命的首要动力是情感,而情感正是安全感的主要和重要来源,生理上解释为人体重要的神经细胞和各种激素,未知方面解释成某种磁场力量。女性人格力量(自身,基本人格):情绪力,感知力(好奇心),善良,温柔,任性,动物性(性欲),感性男性人格力量(向外,社会人格):分析力,言语交流沟通,社会性(礼貌,礼节,尊严面子),理性(母性力量):包容,肯定(赞许)(父性力量):鼓励(超越)女性人格:感激(发展出来的一面),信任体现在依赖男性人格:口头的道谢,信任体现在依靠我粗粗划分了下我的想法。安全感是自我意识成长的基石。健康的自我成长,带来健全的人格,自我认可、得到外界认可、认可外界,认识了解自我,了解生命的意义,从而找到生命的动力。我在最初关于健康的人格只列了三项,男性人格、女性人格和母性力量,却总觉得缺了什么,于是我想,是否有父性力量呢,如果有,那么应该是什么呢,然后我想到了“父爱如山”这个词,那么我们可以对山做什么呢,攀登、立足顶峰,然后我想到了“超越”这个词,父爱的力量应该是鼓励我们去超越,这和“母爱如海”中母亲的包容和肯定(赞美)是相应互补的。我曾看到一篇文章,关于受精卵之初,是根据母体为模板形成雏形,然后在激素作用下产生性别分化。这么看来,男人就有点像是披着狼皮的羊了。这跟我之前看的《性与性格》中的某个观点有相似之处,书中说男人的性欲是男人的一部分,而女人即性欲本身。我指的当然不是社会性别角色,而是人格组成部分。封建思想中的重男轻女和母性尊崇曾经使我困惑,觉得矛盾,但现在想来却觉得正常,因为母性代表的是一种力量,和阶级没有关系。想来,母系社会虽然表面上是女性掌权,却实际上仍然由男人人格和母性力量掌控,这点和父系社会没有根本区别,阴盛阳衰也没差,那女性人格和父性力量体现在哪儿呢,我觉得父性力量应该是体现在历史的进程中,新的势力取代旧的势力,这代表一种超越,而女性人格呢,则存在于最根本的关系中,血缘、和情感。我曾看到占星理论中说,金星代表女人的外显形象,带有社会化的面具,而火星代表男人的外显形象,代表原始模样。我却倒觉得男性才是社会化的形象,如果你和一个高度社会化的女人(善于隐藏情绪)打交道,你看到的只是她的男性人格,而难窥其心。《性与性格》中有一句话,“女人从不泄露自己的秘密”。男人总说摸不透女人,而他们可曾摸透、直面自己的心,女人代表什么,女人代表内心、内在、情感,女人其实总是更容易暴露情感,而男人从最初就被戴上面具,社会更是不许他们通过眼泪宣泄感情,他们的内在情感发展受到阻碍,自然在关系发展中存在障碍。我觉得男人比女人更难发展出完整的两性人格,女人的男性人格通过社会阅历可以逐步完善,而男人的女性人格,尤其是情感方面,在某种意义上是容易受到歧视的,所以不容易健康发展。不过有时男人所说的摸不透女人,也许是摸不透女人身上的男性人格,男人想当然的认为女人是感性动物,事实也是这样,但女人的男性人格总是要掩饰和保护女性人格,即掩饰和保护内心的,所以会制造混乱。因为社会定位角色不同,女人的两性人格和男人的两性人格表现的形式就会不同,在最初女人的男人人格力量不足时,容易被他人外在的男性人格伤害,而随着阅历增多,男性人格力量增强,就逐步有了保护自己内心的力量。男性的男性人格,多体现在社会性、增强男性人格;女性的男性人格,多体现在为内在女人争取情感滋养,而女性人格又可以反过来抚慰男性人格,同时增强母性力量中的肯定和包容,女人较易缺乏的是父性力量,即鼓励超越,她们的本能是规避风险。我们受到越多的高等教育,男性人格就受到越多的发展,女性人格就越显弱势,就像城市中司空见惯的空虚和寂寞,就是因为情感得不到宣泄、慰藉和发展。易经中有阴阳之说,强调阴阳平衡,而显然,在我们的城市之中,已经阴阳失调。我突然觉得,男女两性情感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两者内在女性人格的你侬我侬,而男人根本不参与情感交融。不过这很正常,因为男性人格不代表内心,只是一种外显的力量。有人说,如果对方不爱你,你应该是感觉得到的。我现在觉得这句话是对的,因为不论外在的男人人格做了多少努力,这和与内在女人的交流给予总是不一样的。最初的我们是没有母性力量和父性力量的,我们通过外界得到这些力量。我们通过学习、经历和感受,来得到这部分的力量。我们通过外界和我们的感受,来建立基本的世界观和基本的判断能力,再通过我们的世界观、判断力和我们的感受,增强我们的男性人格,社会属性,所以我们的世界观,有些是来自我们自身,有些又不是。有人说,男人在喜欢的人面前是容易孩子气的。我觉得,孩子气应该算女性人格的一种表现,孩子是感性的、跟从感受的。血型理论中关于B型有个说法,即B型女孩是孩子气的,缺乏女人味的,而另外有种说法是,带有B因子的才是有女人味的。如此看来,后者才是对的,但人们用于形容孩子多用撒娇任性,温柔倒是少用,所以会让人忽略,人们更多用温柔来形容有女人味,如此推测,温柔有些像发展出来的女性人格,而不是本身存在的。所以你看,很多女人有了爱情而变得温柔,是内心情感得到滋养而成长起来。从小在家中得到较多关爱的孩子也许会更早发展这种力量,但过量的爱有可能同时会助长任性的一面。男人戴着面具过久,往往有可能忽略他们真正的内心,为了弥补这部分,他们很需要女人(妻子、女伴),容易依赖原生家庭家族(母亲,和他们的根源、内心有关联)。所以,恋家有点像女性人格发展不足从而激发出的男性人格的一面,当女性人格不足,即内在不够强大时,恋家是必然的。当女性人格和男性人格发展相当时,才比较容易和家庭建立正常健康的关联。过度恋家不是一种性格体现,而是一种病态、不健全人格的体现。过度恋家最常见的就是长大了也非得要和父母住一起不可(或者非得和自己已成人成家的孩子住一起)。当然我也不是说女性人格力量强大了就非得远走高飞、远离家乡不可。关键中心在于一个“恋”。通常情况下常见的不就是女人嫁出去而不是男人上门么(先不说现在的独生子女,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女人的女性人格通常比男人的女性人格强大许多,历史的发展,从母系社会走到父系社会在这一方面也是顺应自然。情感也是一种力量。那怎么培养内在力量呢,我暂时想到有三种,一是多和亲密的朋友交流,二是阅读(等一切内在修行方式)以充实内心,三是付出关爱,对身边的人尤其是弱势群体付出关爱,这是一种双向过程,所以不可有高高在上的念头,这样做可以帮助你发现自己的力量。利用父性力量帮助自我超越,利用母性力量肯定自我。善良可以让人拥有强大的力量。我觉得善良是也一种后天发展得到的女性人格,但是当受到打击伤害时,比如被讹诈,容易退缩,减弱人格力量。情感的打击往往比肉体的伤害更难愈合。女性人格发展过度也有危险的一面,如果感受力量过强,而同时又情感丰满,会有情感操控的危险,被他人的情绪操控,或藉由情绪操控他人。写到这,我突然觉得,小女孩应该比小男孩更有生命活力,只是更内在,人们看不到。社交能力差,在某种意义上反应男性人格发展的不健全,社会化程度低。但也有可能有更深层的原因,女性人格发展不健全,情绪波动大,影响男性人格发展,继而造成社交能力差。情绪虽然是女性人格力量的一部分,但只有健康发展,才能有稳定的能源,而不是可随时爆发的炸药。从男生总是在人群中,而女生总是三三两两的小团子,可以看出,导致这种情形有三种可能原因,一是男生的女性人格不足,需要人群填补内心空缺,二是女生的男性人格不足,无法对应多人的社交,三是女生的女性人格过度发展,易受情绪操控,影响男性人格,即影响社会属性中的社交能力。场面上的社交女王,男性人格得到强大发展,内心往往会显劣势而呈现空虚。宅男则一是男性人格(社交性,社会交往,并非同好间的交往)发展不足,另一方面,与人情感交流少,又导致他们女性人格滋养不足,所以容易两性人格力量同时低下。生殖部位为什么都称为阴部,即阴性的、女性的、动物性的。性欲即女性人格的一面,滥性是任性的一面。社会性有时候很粗暴,就如男性人格,很外在肤浅,根据生殖器官的外在形态就认定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最好的情感状态应该是,彼此的女人心心相惜,彼此的男人相谈甚欢,互相鼓励,互相肯定。亲子关系更容易陷入沟通问题,没能相谈甚欢。 超越,可以代表超越外在的障碍,也可以代表超越内在的障碍,等我们老了,我们需要超越内心那个骄傲的、在年轻时充满肢体力量的自己,从而淡然看待人生,对年轻人投去赞许肯定的目光,而不是喋喋不休自己过去的光辉战绩。交谈是一种男性人格力量,但女人通常用这种力量来表达她们女性人格的需求,但这只是说话和表达,并不是交流。网上有人曾调侃,女人之间说话,别看气氛活跃,其实都是各说各的事。男性人格力量有利于增强父性力量,女性人格有利于母性力量的增强。一个典型男性人格突出的男人,需要妻子的情感支持,需要母亲(经常由妻子扮演)的肯定。一个典型女性人格突出的女人,需要丈夫的言语支持,需要父亲(经常由丈夫扮演)的鼓励。有人说社会趋势应该是从大家族走向核心家庭再走向独立个体,但我觉得核心家庭再到个体只会无限接近,而不能达到那种状态。
  •     偶然看到山倒组的人有人在卖书,联系后看了书单,大波的筛选后,看中了很多本书,包括这一本,关于内在小孩治愈的书。矫情的说一句,我一直觉得自己心里有伤,而且一而再,再而三的,以各种形式出现影响着我。虽然感觉的到,很多时候却很难阻止它的再现。书我才看了序言和正文的一小点。前两星期到的书,今天才拆封,还是因为看了流年,然后情绪方面各种很挫折,正适合。我妈现在已经可以接受学生时代的恋爱了,可是在我小学那会儿,却连我交朋友都要干涉,呵斥我,我都可以想象得到,如果上学时候我交男朋友会有什么结果。到现在我仿佛都还记得爸妈在我很小时候的一次争吵,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我想这次回家一定要去问,因为我觉得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心结,很久很久了。性格影响,还有害怕,让我一直很习惯压抑自己,特别在情感情绪方面。情感一直不是我擅长的方面,包括亲情友情爱情,和各种其他感情。即使有时安抚了别人,却说不动自己。年少的时候,每每周遭有变化,更多的是好奇和喜悦。当第一次住校、第一次出来宁波上大学,内心很兴奋,可是当开始工作一个人独居了这段时间后,我竟然产生了无法独自生活的念头,不单因为他,其实当我没办法轻易抛弃很多琐碎甚至在别人看来有些多余的东西时,就应该明白的,我的生活里需要很多东西和很多的人。曾经享受的自由时光却偶然成了煎熬。一个人生活的这段时间,总觉得内心少了很多东西。有人曾经建议我说,当内心失调时,应该多问问自己,而不是急着向外界寻求安全感。我不知道怎么拥抱自己的内在,却觉得空落。经历的不够多,或者被丢失在过去时光里的记忆,所以一直以来我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只记得小时家里穷,和老妈在耳边的碎碎念,要努力,争上游。在老妈眼里,虽然我其他方面还行,但是沉默的性格总是让她很忿忿,觉得没用。所以其实别人诧异我的没谈恋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根本没放心思在上面,虽然有过喜欢的人,也有被喜欢过。然而这种过分压抑,造成的结果也很严重,就是我时不时出游的心,受情感的困扰,一直没法好好学习,身体里充满焦躁的荷尔蒙。虽然表面上不屑,心底里却十分在意。自由和感情对我来说都很重要,不要太靠近我,然后,是我想要的不离不弃。仍然不能接受,生娃、养娃、养老的生活模式,这样让我恐惧,我害怕生活一成不变。压抑的时候会想很多自杀的方式,但是最后都会放弃,一来因为家人,二来是因为没活够。其实从前我很少想到真正的死亡,可是当我发现自己长大了,发现周围的一切都变了的时候,却开始害怕,有一天,爸妈会离开,虽然他们不远不近,却一直等待着我,就像拽着风筝的线。一直以来,我也不懂经营友情。除了老妈的那一句,“现在是读书的时候不是交朋友的时候”,还有曾经困扰我的信任危机。几乎没再提起过的那一段往事。被曾经的好朋友诬陷。因为固执、强烈的自尊和自我而抛弃、放弃的东西,却无法轻易抓回来甚至回不去,内心深处某个部分在死死抵触。很多生命中的人,一别即永别,孙燕姿唱着,永远,曾经在哪里实现,永远,却在那一天走远。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非常好的一本书,让我们了解童年教养不当给自己所造成的创伤是怎么影响自己一生的。让我们觉知觉察疗愈,让童年创伤止不于现在,不再延续给后代,非常值得每一个人阅读,尤其是做父母的应该认真学习,不要无意识的打着爱的旗号去伤害自己的孩子。
  •     童年痛苦的真相啊!!
  •     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太理论了
  •     走进自己内心深处,自我疗愈。
  •     自己养育自己的内在小孩。
  •     非常好的书,先读了这本,然后读的《不与自己对抗,你就会更强大》,非常有用。这样两本一起读,更好。
  •     这本书不论是用来自愈,还是用来学习如何做父母,都是极好的。当然,没有试一试,要不就做要不就不做,行动起来才会变好
  •     你根本不知道自己面对的那个人内心是几岁,是不是很有意思?
  •     非常适合成年的孩子们读,自救,自解。
  •     出乎意料的好,读后不但了解了自己个性形成的原因,而且通过跟家人回忆,也找到了性格缺陷的原因——儿童期的伤害,内在小孩受伤后一直没有治愈,从而药到病除,我觉得因为看了这本书,自己心理健康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一本好书,通俗易懂,简直是天使的礼物。
  •     有点混乱,不适合孩子看。
  •     如果你经常莫名其妙地乱发脾气、伤心,可能是在身体还住着一个受伤的孩子,需要你去温暖。
  •     对于受伤的成年小孩挺有用的,里面介绍的方法还不错,可以试试
  •     不要啥都归给内在小孩啦首先你要定义什么是内在小孩→_→
  •     去拥抱内在的自己,亲吻自己的伤口。
  •     本书提供了另一种可能,让你从痛苦不堪的童年抽身。我们不能改变别人,不能选择父母,不能重来一次,但也许可以回到过去,去呵护照顾并无条件地爱那个弱小的自己。
  •     写得十分好,是难得的心理自助书籍
  •     内容感性,感觉到一阵阵神秘冲击力,具有一定危险
  •     买了本15年的版的。买得很值。从前我跟闺蜜说我讨厌人们把变态分类,闺蜜说弗洛伊德写的是真正的病态,是和正常人维度不同的。但是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程度比较低的病态。大概很多人内心都有小孩子。
  •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受伤的小孩,很不错的书,可以更好的认识自己。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