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梦》书评

出版日期:2015-9
ISBN:9787561382588
作者:[美]伯顿·沃森

行走在1983年的中国

1983年对于美国来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年份。里根总统为了摆脱与苏联旷日持久的军备竞赛,独辟蹊径地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这一举措在六年后便成果卓著——苏联解体,美国赢得了“冷战”的终极胜利。如火如荼的国家大事,对一个普通民众的影响,似乎微乎其微。比如,这一年,年近花甲的伯顿·沃森教授终于辗转来到中国,完成了半生的夙愿。在多年以后的回忆录里,他用了这样一个饶有意味的“标题”,CHANA AT LAST(《我的中国梦》英文版书名),意为“终于来到中国”。1946年,21岁的伯顿·沃森先生在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堂汉语课上,初次邂逅神秘的中国古典文学。浩瀚的典籍资料和瑰丽的神话传说,使他如痴如醉。缘分一旦开始,有生之年便再没有断裂过。到中国去看看的想法始终萦绕在心头,他坚信自己会打心眼里喜欢这个国家和她的人民。至于为何有此感受,沃森自己也说不清楚。对他来说,这仿佛是一种本能,与他学习和研究这个国家无关。也许情深不寿,抑或味淡而久,他不得而知,但可以确信的是,什么都不会消磨他热爱这个国家的初衷。幸运的是,在研究中国三十七年之后,沃森终于有机会踏足中国的土地。尽管只有短短的三周,这点时间对一个热恋中华文明的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但他还是倾注全部的热情,用心去体味了一把魂牵梦萦的中国,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本《我的中国梦》。从北京出发,一路向南,他跨中原,入长安,下江南,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每到一处,都能激发他的怀古幽思之情。他在长城上致敬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代人民,他在易水之畔缅怀慷慨赴死的壮士荆轲,他在慈恩寺冥想大唐的绝代风华,他在西湖长堤凭吊白居易、苏东坡……经过的每一条河流、每一处地名,都能让沃森思接千载,联想起历史上的相关事件。从北京到郑州途经邯郸时,他特意打开车窗向外看是否有人在“邯郸学步”;暮色四合之时跨过黄河,透过茫茫的水面,浮现在他脑海里的是庄子“不辨牛马”的《秋水》;就连在洛阳一座普通的公园里,他都能联想到二桃杀三士的典故。对于沃森先生来说,这次来中国非常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目睹文学作品中的实景。以前只能在口中诵念的名字,只在书中看到过的地名,诗经里的蒹葭苍苍,史记里的英雄人物,唐诗里的关山明月,宋词中的青苔黛瓦,无不让他流连忘返。然而,沃森并不满足于感性的体悟,他还有自己理性的关照。在参观半坡遗址时,他就对母系氏族社会这一说法提出了质疑,虽然他并未进行咄咄逼人的推理论证,试图说服别人来相信自己的看法,但他对历史的清醒认知体现了一个学者的虔诚和严谨。沃森教授长期旅居日本,对于这个和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非常熟悉,游历过程中,时不时地会把两个国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参观杭州六和塔时,他试图探究中日佛塔在建筑外形和风格上迥然不同的原因。“日本极其忠实地模仿了中国传统寺庙群落的布局和造型,但就佛塔而言,与中国的模式却大相径庭……日本人建塔从不只用砖和石头,他们也不模仿中国的塔顶和倾斜模式,他们的塔是三层或五层的全木结构。”沃森作为一个“佛门弟子”,对佛教向来情有独钟,翻译过《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中国佛教之花》等作品,与佛学渊源甚深。当他在天台山看到清理杂草的小和尚时,竟有了别样的“彻悟”——清理杂草并不是为了完成什么,只是一种修行的方式,是达到物我偕忘状态的一种路径。1983年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第五个年头,这片经历“文革”创痛的古老大地百废俱兴,在城市,在乡间,都有一股欣欣向荣的力量在蓬勃生长。沃森先生的《我的中国梦》,就是他初次接触现代中国时的感受。与其说它是一部游记,毋宁说它是大历史之外的一个小小窗口,透过这方寸空间,我们可以跟随他的目光,重新丈量那段远去的岁月,从而以一个智者、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回望巨变发生之时的风云际会,追寻中华民族再一次崛起之时那些被忽略掉的细枝末节。2015年,90岁高龄的伯顿·沃森先生被美国笔会第三次授予翻译奖。这个走过将近一个世纪生命历程的老人,把他一辈子所有辉煌的岁月都奉献给了中国古典文学。孔子、庄子、司马迁、李白、杜甫等人,在他的中国梦里走向了世界;他穿越千年的时空,把唐朝的一轮明月挂在了自由女神像的头顶。


 我的中国梦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