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介亭杂文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73-3
ISBN:SH10019-1965
作者:鲁迅
页数:181页

作者简介

近几年来,所谓“杂文”的产生,比先前多,也比先前更受着攻击。例如自称“诗人”邵洵美,前“第三种人”施蛰存和杜衡即苏汶,还不到一知半解程度的大学生林希隽之流,就都和杂文有切骨之仇,给了种种罪状的。然而没有效,作者多起来,读者也多起来了。


 且介亭杂文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拿来主义》体现了鲁迅的风格,凭这篇短文,说鲁迅是思想家,当之无愧。对于拿来,先生论述得精辟、简练。只用了一个比喻: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应该怎样拿来,几句话讲清楚了。但他对于“送去”似乎信心不足,中国的文化遗产在他眼里,有价值的不多。所以能够送出去交流的也不多。至于“送来”,则更是很“恐怖”的事情,不提也罢。拿来,在八十年后的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我们仍然是拿来的不够,所以进步得慢。我们现在的所谓的一些发展成果,其实还是在给白种人打长工挣来的。如何拿来,这是每个国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而不是沉溺于阿Q一样的精神胜利的境界中,无法自拔。
  •     且介,半个租界。一贯刻薄的鲁迅也玩了一回文字游戏,把自己在上海的避难所称为且介亭。现在这听起来更像个止泻或脚气药的名字。这本书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它4角钱的定价——虽然比3角6分钱的《呐喊》和3角7分钱的《彷徨》都贵了一点,但还是很便宜了。现在当废纸卖都比这贵。这本《且介亭》是本杂文集,收的文章也比较杂。既有《拿来主义》和《病后杂感》这样的名篇,也有一些不太重要的书信和小文章。比较特殊的是纪念韦素园和刘半农的两篇悼文。我不会允许我的孩子在心智健全之前就读鲁迅,但如果他一定要看,我会给他看看那些鲁迅纪念死去朋友的文章。柔石,刘半农,韦素园,甚至还有那个潦倒困顿的范爱农,和孤独者中虚构的魏连殳。他们真的是一些可爱的人。读这些文章,不会遭遇到鲁迅一贯的深刻与刻薄,但却会被这些可爱的人感动,欣赏他们、钦佩他们、原谅他们。这是一些死去的人。活人为外物所累,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是“主义”之争,而时下的社会则是对世俗价值的追逐攀比。一旦死去,这些便随时间化为乌有,唯一段回忆、音容笑貌,存于他人心中。一篇《为了忘却的纪念》,让柔石这个死去的厚道人成为了吾师吾友,让柔石的硬气和迂永远的记在人们心中,被一代代的年轻人在心中爱戴和亲近。据说老人们会羡慕一些老人的“死法”,如果走得安详,了无痛苦,老人们便会羡慕,觉得这是福分。我虽不是老人,却难免暗自在心中羡慕鲁迅那些死去的朋友们。我对我朋友的期待,就是他们心中觉得我是个好人。而柔石、刘半农却被一代又一代与他们素未谋面的人在心中当作朋友,亲近着他们的“硬气”和“迂”、“活泼”和“草率”。做人真的很重要。
  •     家里有套鲁迅全集,所以印象中自己是翻过《且介亭杂文》的。但这一套人民文学的小单行本,却只看过《野草》。先生的文章向来不好懂,那时候小,更多只是折服于“鲁迅”二字的名头。现在人大了,理解力必然要强些,却没有那份心境。只不过在读那些读完就扔的野史奇传时,会拿先生的“野史有用论”自我解嘲下。要说《且介亭》给我最深的影响,应该是它名字本身。记得还是初中一年级听老师说“且介”是拆的“租界”二字,当时对老师和先生都佩服得了不得。如今看来不过是文人惯用的小游戏。后来和一少年老成的朋友聊天,其间竟忽然受到这种游戏的诱惑,也拆了俩字儿,给自己起了个使用至今的化名。几年下来,那个化名已经近乎真名,渗透到我各种人际关系圈中。摆脱不掉,无奈再取名“南瓜扶手”。哪知不久又等同前名,彻底公开。于是死心,知道自己个性太真,做不得一点隐藏。拆字拆出的那个名,很多人问过是什么意思。其实就是拆了两个字。人不该给自己起这种幽怨味道的名字。只是听说诸如“阿猫”“阿狗”这种贱名可以消灾避祸,所以就用下来了。至今见“且介”二字,总觉和自己脱不了干系。算是臭美吧。对不住先生了。到底还是好好读读先生的文章才是正理。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鲁迅先生阅读季,进行中~
  •     每当历史的潮流来临,总归是有风头浪尖的革命者,又有与之搏击的保守者,再有就是模棱两可的“革新者”。
  •     不动声色,字字珠玑
  •     补记
  •     怎么说,太无聊。
  •     鲁迅其实挺贱的
  •     冯唐曾说过鲁迅提倡白话文反对古文是因为他有资本,看他文章里面有很多不常用的字,然后我虽然之前不怎么喜欢鲁迅,但看了这本书之后不仅对鲁迅的写作,还有他知识的广博所折服!
  •     藏人文社魯迅自編集單行本(2006版)。
  •     庾信文章老更成。越发的不动声色,也越发的老辣牛逼了
  •     鲁迅的作品还真是犀利
  •     思想令我钦佩 文笔让我着迷
  •     随手翻了几眼
  •     呵呵,游三峡逛宜昌于夷陵广场买的,回城火车上读了一路。
  •     在南宁开往南昌的动车上看完了这本小集,通篇下来感觉就像看现在一个微博大V的主页,观点碎碎念,还夹着私货对已作古谁谁冷嘲热讽。粗略地读,懒得看史实注解,很多读得一知半解。这个时代的事都让我们撕逼不过来了。
  •     通读。
  •     鲁迅先生哎,说话可真够深刻。
  •     经典文章很多。哇,这本0.4元的和我家的版本一模一样,豆瓣还有这么早的数据,感动!
  •     除了抨击讽刺类,鲁迅写的杂文最好的就是回忆类和追悼类的了。作家们写得是别人,其实是写得自己。
  •     我才发现,原来早在小学时把人民文学这一个套看完了!
  •     还是很有趣的 结尾亮了
  •     思想与症候之间。
  •     2011-06-07
  •     非此版本。鲁迅先生的杂文,字字戳到当时当局者黑暗糜烂的内心中,对帝国主义的愤怒的同时极力唤醒民族自尊。
  •     我觉得这本杂文集极好,比其它的更好。
  •     竟然陆陆续续快集齐一套了
  •     “且介”二字取自“租界”,当时鲁迅先生在上海租界躲避各方危险势力,且笑自己是半殖民国家的国人
  •     【先生补全计划】
  •     有涨常识的,有了解时事的,也有完全看不懂的,没想到这么的“杂”。最印象深刻的是对于推进白话的几篇文章,原来当时之前我们的文字这么地贵族和复杂,感激。
  •     比我大多了的一本书...
  •     畅快淋漓,恨不得一口气读完一本
  •     “我们活在这样的地方,我们活在这样的时代。”
  •     好
  •     1:“中国也有火神的。但那可不是燧人氏,而是随意放火的莫名其妙的东西”。2: “你想,每天捉一袋照得见四号铅字的萤火虫,那岂是一件容易事。”哈哈哈哈哈哈,迅哥好幽默。
  •     越来越觉得鲁迅可爱了
  •     高三、大一系列
  •     我们活在这样的地方,我们活在这样的时代。——————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三十日,编讫记。
  •     小刀嗖嗖地,割得我体无完肤。。。
  •     我能看懂的东西,我觉得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我看不懂的东西,我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我的语文功底还是差些,读他的文章甚是困难,怕是近几年不会再读,等成长了些再来读吧。
  •     修行23rd,病后杂谈绝赞,只是先生这样平和而不厌其烦的写实在不算常见,所以我珍惜。日前读唐诺,这个永远悲观而忧虑着的大叔说他读鲁迅的时候,觉得鲁迅用时代的声音取代了自己的声音,这是他的选择。带着这种思路去读且介亭杂文,不觉侵略性刺骨,反而读出很多悲凉,很多伤感
  •     鲁迅先生是值得尊敬的。
  •     Kindle上除了全集,几个中篇甚至小说史略都免费了,也是时候好好读下鲁迅了。
  •     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超越时代的文字
  •     精读
  •     看似平淡甚至琐碎的杂文,给人的思想以强烈的震撼和启发。我想是因为坦露的赤诚,热烈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     随便复制几句发微博都能秒杀现在的“公知”
  •     鲁迅从争议颇多,到变成时代标志,再到移出教科书……种种事情我不去管。只是从这文字里,能看到当时社会的容貌,还能看到一个不是教科书里那样刻板端正的鲁迅罢了。
  •     我对鲁迅是从崇拜到鄙夷再到崇拜的过程,而鲁迅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和评价也像是挪威的易卜生那般,受人攻讦却受更多人的褒扬。先生的笔是犀利的,较一般文人的遣词更加直接,坏的不当的是直截了当提出...这在他杂文显得更为深刻...我且介亭杂文是从末篇开始的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想法...
  •     写得好
  •     才疏学浅,很多东西读不大懂,待二刷 我们活在这样的地方,我们活在这样的时代
  •     有的文章比如病后杂谈,让人觉得鲁迅先生真是个很有个性的人啊hhhhhhhhh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