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園

出版社:城邦(麥田)
出版日期:20010701
ISBN:9789574695072
作者:李昂

作者简介

在一座歷時兩百多年的古老園林-「 菡園」裡,鬼魅般的糾纏著一個與海盜,唐山小妾,朱家先祖立譜歸宗與敗亡的毒誓。

到了二十世紀,到了七○年代歷經了台灣的政治變局、歷經了台灣新開展的工商業社會,恢復了這座園林的,是朱家的後世子孫-朱影紅,以作為女子激越的熱情與癡迷,她挽救了「菡園」,也印證了那古老的家族毒誓....。


 迷園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一)入题《迷园》是台湾当代小说家李昂的一部长篇小说,素来以其中浓厚的女性意识为评论家所关注。而李昂本人,也正是一位执著于女性问题探讨的作家。我读这篇作品,在为关注女性的严肃命题所吸引的同时,也对这部小说的主题产生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对于主题的抽象和归纳,我是从小说的写作手法入手的。《迷园》这部作品在文字的表里之间,都在营造着一种“迷”的色彩。而“迷”这个字的出现,也有62次之多,这在另一个侧面表现出作者着意于“迷”的气氛的营造,也在另一个侧面说明,小说的主题和“迷园”紧密相连。我们对于这两个问题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分析作者对自然界事物细致入微的描写与铺渲,一种则分析她对时间的撕裂与拼凑。(二) 对于自然事物的描写和铺渲——如何营造“迷”的氛围和感觉《迷园》这部小说难读,因为它本身就是“迷园”。读的时候,总会让人感到一种“迷失”的情绪和氛围。这和书中自然景物的描写是分不开的。在现代小说发展的历史中,可以看到,作家们越来越善于节省笔墨,用精练的语言来叙说故事。而像李昂这种对于自然景物用细致的笔触来描绘的做法,自从现实主义小说不受欢迎之后,已经很少有人做这样的尝试了。这种《迷园》里完全的充斥着的尝试。这种尝试是为了营造一种“迷”的感觉。可将这种尝试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植物的刻画,一类则是对于天气的描述。李昂在对植物的刻画上费尽了心思。十万字的小说,单纯对于植物的刻画就有二十多长段。植物在营造“迷”的氛围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首先,“迷园”的“迷”,就体现在“菡园”里。这个园子的“迷”,很大程度上就因为了那一园疯长的植物。小说中有一部分写到了女主人公朱影红的父亲要烧园,里面有这么一段话:那林投树身粗壮,枝叶四伸,厚实含浆的长条硬质叶片边缘,还密列十分粗大的尖刺,愈发显得张牙舞爪,无从近身,极为粗砺荒蛮。倒是那营芒,丛生的细长叶片,随着风摇摆,看似十分茬弱,但攀援附会的,紧密的与林投争夺地盘。   寻常季节里,林投与营芒俱一色腥绿,和着“菡园”内蓬发的各式草木,将“菡园”里里外外整个围包起来,恍若一个巨大无边的绿色迷梦,隔绝了园里园外的一切生路,重重围围地圈成一片漳绿的帷幕。这一段里明确的写到,菡园里的各式草木,将菡园围起来,成为一个绿色的迷梦。菡园里面的建筑和草木足以让所有的陌生人迷路,就连熟悉空间的林西庚也不例外,因而它被称为“迷园”毫不为过。这让读者感到一种方向上的“迷”。其次,描写植物,自然并非单纯的为了一个园子,在描写园子里的植物时,也表达了人物的状态,延续了全文情绪的模糊性,而这种模糊的情绪,无疑也是充满着“迷”的意味,是不清醒同时也是不清晰的。在小说的后半段,李昂提到了朱影红的母亲,着重写到了她的去世。朱影红的母亲代表了那个时代爱情和亲情的双重理想,这样一个人物,给她最多笔墨的时候,是在她去世之时。她的去世,也就代表了那种双重理想的去世。这需要一种情绪,一种悲伤的情绪。可是,只是凭着她那几句对子女的话,显然无法达到效果,于是,园子里的植物承担起了渲染情绪的作用。李昂在安排母亲去世之前这样写道:草木日日夜夜肆长,恣意漫发,蓬勃兴盛的抽长蔓延,而且,很快就积累大量的落叶。   常绿的台湾中部,每个季节草木都在旺盛的生长,甚且秋冬也不间断,无时无刻都有叶芽抽出,不几天长成叶片,掉落,再抽芽,一年四季不断,便永远见到落叶。落叶不论春夏,无关晴雨,在更替中永无止尽的絮絮飘落。   那落叶原不见什么气势,既非寒带地区秋季一次落尽的壮观,只是每天零星在掉落,便不甚经心,但稍累积来不及清除,竟也层层堆叠,极具败势,枯黄一片铺满四处,开始腐烂后,连最后残留园中的几株花草,也被倾压得萎黄败坏。   虽落叶无尽,那园中的树却愈发蓬勃的滋长,漫枝漫叶的延长,树荫下见不着阳光的地方,青苔迅速聚生,红砖墙上逐渐只是一片墨绿,连瓦瓴屋顶上,也长满杂草,盘根错节的牢牢附生。   站在“菡楼”的瓶形博古漏窗往下望,整个园子最后只剩下一片深深浅浅各色的绿,连仅存尚未被树荫遮蔽的水池,莲荷也相继枯死,池水凝成浓绿,静止似的,得要细看,才识得是绿色浮萍,满满的挤满一水池,重重压叠无处动弹。 这几段对于植物的描写,充满了一种死亡的气息。无论是大量的落叶,还是不见阳光的青苔,或者是枯死的莲荷,都传达着一种悲伤,让人心里怎么也舒服不起来。这种对死亡气息的散发,李昂是用一种散文笔调来完成的。散文笔调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真实,一个是有强烈的主观情感的渗透性。唯有真实,才可以营造情绪;唯有主观情感的渗透,才会使这种真实性,被回忆和情感所解构,形成一种不清晰的“迷”感,从而更好的传达作者所要表现的情绪。在这里,这种情绪就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悲伤。同时,李昂刻画植物有一种特点,就是喜欢写它们疯狂的生长状态。“张牙舞爪”、“疯狂蔓延”,这一类的词语屡屡出现。它们的疯狂,正是对美好事物的侵占。也是对于园子中那几条苍白生命的反衬。在植物的疯狂生长中,悲伤和压抑的感觉无疑被强化了。正是这些感觉的传达和强化,读者在接下去立即读到便是在这满园俱为绿色植物侵占的初秋里,母亲咽下最后一口气,临终时留下遗言,希望同父亲葬在一起。   “我的责任尽完了,真是轻松呢!”   母亲最后说,平静地阖上眼睛。这一段的时候,才会产生一种悲伤,并且迷茫的感觉。读者会产生一种缺失的痛感,在中痛感作用下的迷茫无助。第三,李昂笔下的植物,在特定的条件下,有一种象征意味。这种象征意味增强了作品的厚度,使得作品在表达主题方面,可以从容不迫。这也一种《迷园》的一种“迷”,即主题表达的象征性和朦胧性。像文中提到的菡园中种植的几株苦楝树:苦楝种在“影红轩”旁一处敞大的空地上,父亲浇上第一次水,极为沉重地惯常以日语说:   “我要的就是这个名字,苦楝,苦中透着缠绵和历练。”父亲环顾一下周围的人。“我希望我们永远记得这个名字和这一段历练。”   属合欢科的苦楝,虽有如此辛苦的名称,但一当开起花来,却是高大美丽如梦的花树,每年春夏时分,会开满一树白花,临近花树,更有种淡异的馨香,犀利的香味谈中带苦,幽远盈绕丝缕不绝,真正十分缠绵。   那一树白花更是有如迷雾。苦楝花不比寻常花朵由花瓣组成,而是无数须须穗穗的白色细长花蕊,散开来成放射状,便有着云云如梦的感觉,一树花开,如一片迷失的云暂时停在绿色枝叶上。那花由于不见踏宝花瓣只是细丝花蕊,便极松散不真实,仿若只要属于海岛特有的飓风一来,便足以将白色蕊丝吹散,无处寻觅踪迹。首先,作者借用“父亲”之口,写出了苦楝树代表的那种缠绵和历练,这种象征很明显。然而,再作进一步想。其次,苦楝树种在了“影红轩”的旁边,这就在更深层次上有了一定的指向性,疑似预感的指出了朱影红将来要像这株树一样,虽则缠绵,却也有着无尽的苦头。再次,上述文字的最后一段,将一树的花比作是“迷雾”、“迷失的云”,更不是无意之笔。李昂在接下去就写到,苦楝正对着“影红”,正是要人参透迷雾,看到“水中之花空留红影,岂不一切都成空是幻”的道理。对应其中的,是百年的朱家基业的没落,和而父亲淡泊平静的苦难一生。如果上面这三层仅仅只是限于朱影红和朱家,那么,苦楝的第四层意思不仅是此了。正如文章开头所说,李昂的女性意识很强烈,在《迷园》中,只要有机会,她总会点缀些女性。这些女性却都是一些欢场女子。李昂没有直接的去写她们对人生的决绝和绝望,而是大量铺张的去写欢场的情景。她们的苦难,自然代表了另类女性的人生,而这里的苦楝,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代表了她们。女人如花,更似苦楝。这样,一株苦楝树,确实有着很丰富的意蕴。这也是李昂写作的一种方式。这部小说的语言并不流利,其中夹杂着许多坎坷的方言;叙事的时候,也没有突兀的张力。可是,却让人有了很强烈的厚度感,这就是这种写作方式的作用。上面分析的是第一类,即植物。李昂对于自然的偏爱,绝不限于植物,还有第二类,即天气。天气在回忆里,永远是很重要的角色。人的记忆力好像在雨天的时候会好很多,或者说,雨天里常会发生一些容易让人记住的东西。李昂在这篇小说中涉及到天气时也不例外,她写了很多的雨天。这些雨天对于“迷”的氛围的营造,自然有很好的用处。本来很清楚的事情,放在在雨天发生,回忆起来也会带有氤氲的雾气。本来很平常的事,放在雨天就会带有很浓的感情色彩。而作者正是借助了这种特质,营造着文章中的朦胧性。例如写到朱影红在和林西庚恋爱的过程,其中在雨中的那次散步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相当于《红楼梦》中的“树下读西厢”,不同的是,树下读西厢,飘落的是花,而这里,下的是雨。正是这场雨,给了他们在一起避雨的机会,也给了他们亲密接触的机会。这种亲密接触,使得朱影红的心里起了涟漪,并且确立了林西庚在她心里的地位。于是,她无数次的回忆起这次散步,就想做梦一般不真实:她尤其眷恋着希望能记起两人第一次见面自身的穿着,然而从不曾成功。只是不时的,她会忆起那守望相助的窄小亭子里,当他约她出来散步,她自身的衣饰。   那台北惯有下着春雨的夜晚,雨虽时下时歇,毕竟已属晚春,气温逐渐回升中仍含带春寒。新上身的薄丝的衣衫轻灵,真丝初触着肌肤一阵冷凉,水抚过一般。   而在守望相助小亭雨天郁窒的空气里,加上两人并坐一起的温度,那真丝倒又和暖,软软的附在身上,当林西庚伸手拥她向他怀里,那依靠着的高壮男人的肩臂,那抚住腰背的温热大手,更似无有阻隔的直压透丝薄衣衫,真仿若那轻灵的薄衫已在彼此的体温中溶失不见。雨天不仅仅是回忆里重要的角色,其实,一个作家对于作品里天气的描写,常常从一个侧面准确的反映出了他所要抒写的风格特点。对于一部风和日丽的作品来说,常常有着轻松愉快的风格,对于一个常常有着狂风暴雨的作品来说,就有雄浑开阔的风格。而李昂,她的作品中则是连绵不断的雨,这种雨,她用了几次这个词:“缠绵” 。这也是她作品的风格。缠绵,就代表了回环悱恻。把一种情绪揉碎了捏在一起,然后再撕扯开,这就是缠绵的书写特点。而缠绵的写作,正使得作品有了更多的“迷”的色彩。这种写作的特点,使《迷园》中一个简单的家庭故事和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充满了多重的含义和多样的解读。如果是平铺直叙,没有任何回忆的插入,那就不会有这种效果,而在回忆的插入里没有这些雨天,也就不会有缠绵的感觉。无论如何,雨天所承担的对于主体的回应,是不可缺失的。不过,就像我们所说,需要有插入的回忆,才会产生这种“迷”的效果。那么,这种插入,就是下面的一个问题,即时间问题。(三) 时间的撕裂和拼凑——“迷”的进一步营造和“迷园”的涵义李昂在作品中对于时间概念的运用手段,其实并不复杂,但是,用这样一个不复杂的手段,去表达一个复杂的主题,这就使得分析这种手段成为了必要。首先来看三个典型的例子。第一个例子,李昂在写到朱影红的父亲被国民政府抓走时,用了一个颠倒时间顺序的手法。本来正常的顺序应该是:有人第一次来问朱影红问题——接着有人问朱影红问题——父亲被捕——被释放——回忆被捕的场景。这是一个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的排列。然而,到了《迷园》中,顺序却变成了:有人来问朱影红问题——父亲被捕——有人接着问朱影红问题——回忆被捕的场景——父亲被释放。本来很清晰的线索,到了这里,却成了这样。这就是所谓的时间的撕裂和拼凑。这样来写,会借助时间和逻辑的撕裂,来造成情感的撕裂和思考的断层,使得小说中“迷”的气氛更加突出。这是时间的错位。第二个例子,是回忆事件的错位。在林西庚第一次离朱影红而去的那个晚上,朱影红的思绪里出现了父亲被捕和那个老师被捕的场景,这三个场景被李昂交织在一起来写。这个例子和上一个例子不同。上一个例子是连续发生的事情,被重新的整合顺序,这个例子,却是借助思绪的混乱,来写实性的表达事件的关联。在这里面,时间同样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正是通过时间的杂糅,才会造成同一性的错觉,使得几个令人难过的事情一起涌上心头,加深了那种悲伤的感受。第三个例子最为典型,可以称为李昂的习惯用法。李昂很喜欢用“许多年后”,这个短语出现了很多次。这是用距离造成美感的一种方式,也是以隔离的位置来客观评价“现在”的有效手段。这种手段在下面这段话里最为明显:他显然不知道甲午战争发生的时间,所以听她说她生在甲午战争的末年,没怎么思虑的说:是啊!   她亦不曾说穿他,反倒问:“你怎么会觉得我生在上个世纪?”   “现在的年轻女孩很少有你这种样子。”他思索一下说:“你太聪明,而且,一定很能干。”   他认识她较长时间后,她再问他同样的问题,他回答:   “我一点也没错吧!你就是生在你那个家族,才有这种能干方式,你的气势,大家庭的婆婆一样。”   她和他结婚许多年后,有一回她又问他:   “你还觉得我生在上个世纪,而且是世纪末期,甲午战争时候?”   他未曾有回答,眼光沉沉的望向窗外。 很久的时间段,却被压缩放在了几句话中。这样的方式,是“迷园”的道路和指向标。如果没有这样的时间安排,那么,前两个例子所用的写作手法无疑会受到质疑。正是像这样,把断断续续的事情放在几句话用一个东西来串起来,才有了线索,使得时间再变换,“迷”的效果再好,也不会让读者感到无所适从。就像这一个例子。朱影红和林西庚的分分合合,作者是穿插在整部小说中的,分来合去,在迷茫的情绪下,总有一种纷乱的感觉。但是,上述几句话,却点明整段爱情的始终,使人一目了然。这是李昂的用心所在。综上,讨论了《迷园》中“迷”的氛围和情绪的营造。作品虽然充满了“迷”的感觉,但是通过时间的压缩,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出事件的脉络。上面所提出的安排时间的三种手段,虽然很重要,但是,也只是李昂在这部作品中做出的简单尝试。她对时间运用最用心的,是接下去的一种方式。即两个大的时间段的对比。一个时间段是朱影红父辈的生活时代,一个是朱影红和林西庚的生活时代。这种对比也正是“迷园”的主题所在。在这两个时间段对比的过程中,李昂采用了三种明显的方式。第一种,即通过事物的过渡,写出同一事物在不同时代所承担的不同意义。这种方式是字面上所能表现出来的。而作为过渡的事物,有头发,有“席密姿”,有火烧园林,对于这些事物或者事件的意义,背后所掩映的,是两代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不同的价值取向。李昂在表达这种不同时,采用了一种很极端的方法,例如写头发,在朱影红待在菡园时,头发所代表的意义,是父亲和台湾当局以及教育系统的对抗,代表的是母亲的美丽和温柔,代表了牡丹朴素的性格。而当李昂笔触一转,写到林西庚眼里的头发时,就全然成了性和情欲的诱惑,成为了朱影红追逐爱情的手段。这种对比是鲜明的。“席密姿”也不例外,看下面这段:母亲也有“席密姿”,自然不会穿在外面见人,朱影红喜欢去翻母亲的衣箱,在黑漆地子上,有绿、淡茶褐、朱…等作色绘图的衣橱里,一整抽屉满满是母亲的“席密姿”。质料是缎、丝、或府绸,颜色俱是白色,但不同成色的白。如果是缎,正面便是一层亮丽的浓白,还闪着光泽;真丝通常略带晕黄,白中透着米黄的沉色;如果是绸,水滑滴溜的白便轻灵浅白许多。…她让他亲抚过她,衣服外的,逐步的,手臂、头、耳后、唇。当她要让他的手终于能进入她的衣服内,她刻意穿了一件全新的、只下水让纤维柔软的软缎内衣。在她由童小转为少女的时代,她记得称这类衬衣“席密姿同样的,“席密姿”在以前,代表了母亲的温柔和贤惠,在后来,就成为了朱影红炫耀家世、引诱林西庚的手段,成为了欲望的工具和见证者。而林西庚也正为这种引诱所迷惑,陷入了欲望的迷园。他是一个追求成功的男人,自认为可以看透所有的事情,然而,却陷入了追求和欲望的迷园。李昂对比这两个大的时间段时,所采取的第二种方式,是笔调的不同。写父辈的时代,无论是幸福的生活,还是困难的政治时期,语调一律是平淡和平静的,但是一转到朱影红所在的那个时代时,笔调下却是无尽的浮躁和疯狂。这种对比方式对读者所造成的感受冲击,更为强烈一些。尤其是当两个时代没有任何过渡,突然之间切换的时候,笔调的突然变化更为明显。就像李昂写到朱影红和林西庚第一次见面,他们的见面被安排在了风花雪月的欢场之中。震天响的音乐、沙哑决绝的歌声、糜烂色情的舞蹈、朦胧刺激的氛围,让读者感觉到了一种彻底的纵情和堕落。这里就形成了一种抽象的“迷园”,人们在这里彻底的迷狂。李昂在写这种迷狂的时候,语言简直是不通顺的,没有办法让读者一口气读下来。而她所采取的语调,也不是客观的陈述,而是参与其中,滥情般的铺张,疯狂的书写。但是,这种纵情和堕落的描写的上下文,却是“菡园”那漫天的红荷与美丽的“枕流阁”。于是,李昂的笔调一下变得沉稳起来,语言优美得像作诗。在这不同的笔调背后,“菡园”和欢场两个“迷园”,就被李昂暗中作了一种对比,在“菡园”里,是方向的迷失,方向的迷失是不需要着急的,着急也没用,慢慢来,李昂也就慢慢写;而在欢场里,却是情欲的迷狂,情欲的迷狂却是人格的堕落,里面是浮躁和丧心病狂,于是,李昂的笔下也就有了“抵死缠绵”和“决绝”。这就是两个大的时间短在穿插着叙述时,通过笔调的变化所造成的效果。这种变化不仅让读者产生思考,也更有利于主题的阐释。在这里,就可以看到,现代的欢场,也代表了一种“迷园”的含义。第三种对比的方式,就是用人物的串联。这两个时代里有相似的两代人。这两个时代所发生的故事,也就可以照此概括。一个故事是母亲为了父亲卖园子,一个则是朱影红为了园子找林西庚。当然,这并不完全正确,但是,母亲最后失去了园子,得到了父亲的安心;而朱影红得到了菡园,却没有占有林西庚的爱。从这个角度,那个概括是正确的。从那个概括出发,接着可以概括出,第一个故事是父亲用卖园子的钱做的事情,第二个故事是朱影红追求林西庚的过程。正是这样。从这个概括再进一步看。父亲所做的事情,就是花光所有的资金,买了相机、汽车和音响,就像母亲所说,他“从没有沾染富家子弟的恶习”。他只是麻木一般的买东西,借此度日。朱影红追求林西庚的过程,就是无所不用其极了。她为了更好的等待得到林西庚的时机,出卖了自己的肉体,为了取得合法的妻子地位,告发了马沙奥,牺牲了孩子。可以看出,这两个故事中的人物都处在“迷园”中。父亲之所以那样花钱,是因为政治的不得意和人生理想的破碎。李昂借他的口讲道“可笑的是有一天我发现,不是异族,但比异族还残酷,不是侵略者,但比侵略者还血腥”。这是一种痛苦的发现,正是这种痛苦,造成了父亲精神的迷失。 而朱影红身处的迷园,是爱情的迷园。正是爱情的迷乱,让她作出了许多难以想象的事情。上面讨论了李昂在对比这两个时代时,所采用的三种方式。在讨论的过程中,得出了“迷园”的几层含义。最基本的是父辈那个时代的迷园,即“菡园”。但是在那个迷园里,爱情单一,生活平静,外面的政治风波总也难以波及园内。可以说,“菡园”不仅不是迷园,反而是一个避风港。其次是父亲那个时代的政治变化,那是一个在当时来说,更大的“迷园”。在朱影红的时代,有令林西庚深陷其中的情欲“迷园”、有充满着诱惑力的欢场“迷园”、有让朱影红不能自拔的爱情“迷园”。这几种“迷园”的本质,是人们在欲望的膨胀和利益的追逐过程中的迷失。这种迷失李昂反复借助时间手段要表达的重点所在。(四)最后的分析李昂并没有给出我们走出迷园的路径。但是,“父亲”的信里有意无意提到的几句话,却点明了李昂的用意:“人生繁华易于看淡,如果连苦都可以参透,这人生还有何求”、“你看天下变数无尽,人生爱恨能不执著,或者才是海阔天空罢”。欲望是得不到的虚幻,应该看淡人生,繁华终将落尽。因书中多写性爱而备受争议的李昂,这部书中也屡次提到了性。或许这也是现代社会欲望的一种代表。在李昂的笔下,她借助性,警示了现代社会中深陷欲望迷园的人。你看朱影红费尽心思得到了林西庚,最后却突然发觉:在她身上的男人,竟是不能的。
  •     记得是在医院打吊针的时候读完书。李昂的野心很大的书,台湾历史、甲午战争、女性情欲、男性霸权,这些东西被她融到小说里面去。王德威批评她说她刻意的把台湾岛比作女性的身体,台湾的殖民史变成简单的女性情欲的颠沛流离(大意)。其实小说有时候只是小说,不是论文。抛开这样的比喻对不对,就整体而言还是相当有意思的一本书。隐喻经常在书里出现,譬如女主角的父亲修剪园林和后来女主角亲自重建园林的段落,真的是大段大段描写园林的丰饶繁复和腐败荒凉,读的时候那个过程很像是湾湾在复原汉文化。台湾小说大部分是知识分子小说,先不管合不合理,大胆有创意,可供评论家写又长又臭的书评就OK,其实小说本身说不定根本没有那么多意义,那个画面有点像一树梨花压海棠。书的开头我很喜欢,“我出生在甲午战争末年”,类似的有“一九四九年,共 产 党 夺取政权的前夕,我在黄埔军校念二年级。(战废品)”,一下子拉起读者丢进历史的漩涡中去。中国近代史很短,就已经说不太清楚了。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我不会被了解,我必然只有被辜负。”
  •     比大陆的文学有灵性
  •     文笔略矫情。不过内容很深厚。小说中的菡園则是朱家历史的见证:它述说着一种“失语的心酸”,见证殖民地人民挣扎于精神离乡的苦痛之中,永久留下了父辈政治创伤记忆的伤口;与此同时它也是出身世家的朱影紅一张陈旧却显赫的名片,是她生命世界一個介於時間與空間通道中的重要啟蒙地點——這個特殊地點演繹著朱影紅跨越自我身分、國族文化認同,以及情欲綺夢的完整生命經歷。
  •     似乎有点没hold住,李昂还是擅长写男女情欲部分。台湾版的「倾城之恋」。
  •     相比杀夫,,喜欢这本多一点。。“野心很大的一本”+1...
  •     有極大野心的小說,幾乎涵蓋了整個台灣近代史。從甲午戰爭,日本殖民,國軍來臺,直至二二八,直到七十年代的經濟騰飛。三百多頁的篇幅不免顯得促狹,但這樣的手筆和胸懷實在讓人驚嘆。另外終於見識到了李昂飽受爭議的情愛風月描寫。赤裸真誠,沒有虛偽的遮掩與羞赧,深得我心。
  •     男欢女爱,痴情愁绪,当年所见终也如这漫漫人生,只不过是种幻想,即使真有漫天如雪,终究仍是芒花落尽,一切种种,有如不曾发生,无来亦无去,只是这大千世界,迷梦一场。
  •     “可笑的是有一天我发现,不是异族,但比异族还残酷,不是侵略者,但比侵略者还血腥”。
  •     两性与政治这两条线索勉强在结尾接续,野心很大但是处理并不成功。
  •     现代台湾能超越李昂的已经鲜有人在了。
  •     用言情玛丽苏注解历史
  •     小园寂寂惊雁戾天随风去 清蕖田田羽客贪欢弄影红
  •     故事讲述了一位贵族小三(无贬义,只为叙述方便)的忍辱负重史,爸爸政治抱负和理想被打压困在院子里,她积极向上努力追求与有妇之夫的爱情被资本艹翻,情欲与理想双重迷失的概念
  •     非常好的小说,比起陈染的自恋卖色小说完全不是一个层次
  •     你是我最完整的廢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