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十议

出版日期:2016-1
ISBN:9787108052997
作者:巫鸿

书籍目录

一 代序:“美术”小议
二 图像的转译与美术的释读
三 美术史与美术馆
四 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五 重构中的美术史
六 “开”与“合”的驰骋
七 “墓葬”:美术史学科更新的一个案例
八 “经典作品”与美术史写作
九 美术史的形状
十 “纪念碑性”的回顾

作者简介

“美术史”是一个问题吗?
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美术史作为人文科学的一支新军,也得以在人类最近的历史时期中萌芽并成熟。但是,在著名美术史学者巫鸿的眼光中,这一广受尊重、日显重要的学科本身仍然是一个年轻的问题,其相关讨论还远远没有充分展开。
在《读书》杂志所开的专栏“美术纵横”,巫鸿发表了十篇文章,就美术史何以成为问题、如何拓展其思考的路径、这一问题所置身的波澜壮阔的当代人文场景等等,提纲挈领地阐述了个人的见解。
----------------------------------------
“如果没有自成系统的方法论和操作规则,美术史作为一个‘学科’的意义就很值得怀疑。”
“一个既非进化也非退化的历史。”
— 巫 鸿


 美术史十议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门外汉看学者的文章。作为一张白纸,可以不带有任何派系观点和先入意识,完全遵循作者的逻辑,时时带着“原来如此”的赞叹。这大概是白丁看书的好处。学者对研究所带有的严肃、郑重的笔触和神情(脑补的)令人不禁起敬。
  •     思路特棒,对刚入门,还在传统美术观念视野下作思考的我来说,是一次大冲击,尤其喜欢巫鸿先生关于墓葬艺术的解释。
  •     其实是“美术史”十议,内容不错,不过很多质疑和思路都有点老生常谈了
  •     虽只是一本小书,但非常值得一读。通本干货,虽是小文,但行文中浓缩了巫鸿先生这些年来对于美术史探究的重要观点。对于美术史理论等诸多问题的思考,前沿且颇多启发。
  •     1.大虚图、大扁字,凑了一百多页,五万字不到印十万,定价59,三联。2.第八篇讲到“经典名作”对美术史研究的制约,是的,几大什么什么,不可不知的什么什么,一定要去的什么什么,我就想问:凭什么你让我看什么我就看什么。还有能不能别滥用推荐系统,亚马逊蠢极了,关联的都是我不想看的书。过适、一叶障目,对个人;同质化、洗脑,对群体。我只想随便逛逛。3.第九篇通过对“复古”的辨析描绘了美术史形状之一:一个既非进化也非退化的历史。复古的断裂,同时又是一种节点,悖论之美。4.真羡慕这些光明正大玩概念的学(xian)者(bi)。
  •     上学的时候看了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书竟然没读到这本经典,遗憾!
  •     水啊
  •     美术史好书,思考深入探索前瞻,大家小书见功力。 一影像资料非作品本身,勿光顾影像忘记实物。二实物要放到时代中理解,勿孤零零分析作品本身。三要做跨时代跨区域比较,梳理艺术品变化内在逻辑。 内在思路即掌握作品本身信息前提下,多利用作品和时代间、作品和作品间相关信息,加深对作品理解。
  •     迟了三年才偶然看到,意料之外地好读。对美术史研究的学术史思考很有启迪,三四分别是美术史对美术馆和艺术品“原物”的分离与回归,五六则是研究方法和内容的多元化。第七章讲了作者做墓葬研究的缘由,第八章讲美术史写作与观众印象中“经典作品”的形成相互影响。(插播一下,马王堆汉墓的设计特别浪漫)。第九章讲了美术史的宏观与微观,插播了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建筑史研究既有西方理论的影响,更有中国文化复古的本质。第十章是《纪念碑性》中文版的序,讲述了该书英文版在西方学界引发的争论,西方学者中的一小撮批评中国美术史研究者预设了民族主义立场,作者梳理了关于古代艺术“意义”的争论,但没有完全反驳对中国学者的批评,只是说批评者自己的顽固也有种族主义危险,而作者本人无法代表中国学者集体,甚至算不上一小撮,而只是代表“个人”。
  •     很值得一读
  •     开眼
  •     真是很有洞见的学者20170318长春市图书馆
  •     认真阅毕
  •     美术考古入门。
  •     “如果没有自成系统的方法论和操作规则,美术史作为一个‘学科’的意义就很值得怀疑。” “一个既非进化也非退化的历史。 并非生物进化论的美术史。
  •     买到了。从容地读了一遍。
  •     每一节都能学到几句,不管是方法论上的还是叙述语言上的。最后一章详细记录了作者和贝格利的学术分歧(恩怨情仇),有点看不下去……
  •     抢钱呢出版社。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