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境花园全译》书评

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1
ISBN:9787227020172
作者:萨迪
页数:305页

苏菲大师、自觉的灵萨迪

自觉的灵萨迪(Saadi),为中古波斯(现伊朗)的大诗人,被誉为“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萨迪以优美典雅、独具风采的抒情诗作,开创了波斯古典诗歌的新局面。他的散文作品如《论文五篇》、《帝王的规劝》、《论理智与爱情》等,也是传世的佳作。萨迪最有名的作品是《果园》和《蔷薇园》,《蔷薇园》又译《真境花园》或《玫瑰园》。《果园》是他结束自己的漫游返回故乡后的第一部作品,写成于1257年,最初以《萨迪集》问世。所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大至治国安邦的方针策略、道德修养的准则规范,小到待人接物的礼节及生活起居经验,还涉及到天文、鬼神、哲学、历史、伦理、医学、兵法等方面的问题,应有尽有。全书160个故事所描写的多是帝王、圣哲、教徒、云游者的生活,既有历史人物故事,又有诗人漫游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在对这些事件的评判中,诗人表现了自己的理想、愿望和爱憎情感,充满对善良 、纯洁、赤诚、正义、光明与真理的礼赞,堪称是萨迪的理想国。《蔷薇园》用无韵散文、韵文并间有短诗写成,题材和《果园》相仿,包括记帝王言行、记僧侣言行、论知足常乐、论寡言、论青春与爱情、论老年昏愚、论教育的功效、论交往之道,共8卷。全书运用娓娓动听的叙述与以事喻理的教谕,使人受到启发和教育。《果园》和《蔷薇园》大量引用了民间的谚语、格言、警句等,许多名言至今仍交口传颂。书中的诗用词平易,句式简练。作品中明白晓畅、清新自然、质朴流畅的语言,数百年来始终是波斯文学的典范。 此书问世700多年来,以它的崇高精神境界,在宗教学,历史学和文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各国人民都喜爱的不朽之作。     萨迪曾长期托钵漫游足迹遍至亚洲、非洲广大地区,辗转阿拉伯半岛、埃及、摩洛哥、埃塞俄比亚、印度、阿富汗和我国喀什噶尔等地,来体悟人生的真谛,后来回到家乡,从此隐世遁居。他借助苏菲派所突出人的神秘直觉和对安拉及宗教真谛的内心体验,追求精神生活的净化,使“人主合一”的神圣意境更加生活化、感情化,萨迪被誉为“波斯古典文坛最伟大的人物”。萨迪的作品几百年来一直是波斯文学的典范,不仅在伊斯兰世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在世界文坛上也有一席之地,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在宗教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领域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各国人民喜爱的不朽之作。歌德和普希金对萨迪都有过很高的评价,普希金有句名言道:“有些人已经不存在了,还有些人远去了———正象萨迪有一次说的。” 马克吐温评价萨迪是和歌德、莎士比亚相媲美的文豪。《果园》早已被译为英、法、德、俄、拉丁、土耳其等多国文字。《果园》发表后便不胫而走,为人们广泛流传阅读,并用作教材,许多诗句成为人们流传的格言。在数百年的流传过程中,起到了经典般的作用,成为陶冶穆斯林道德情操的重要读物。《蔷薇园》也被译成几十种外国文字。为中世纪伊斯兰文学树立了一座丰碑,萨迪的名字也成为穆斯林尤其是伊朗穆斯林的骄傲。萨迪以文笔,以及对社会和道义精神的思考而为人所称道。萨迪鼓励接近造物主的一切行为,而对伊斯兰教反对的诸如私欲、饮酒和淫乱等行为深恶痛绝、无情鞭挞。他号召人们信仰真主,勤于祈祷,清心寡欲,主张仁爱、怜悯、宽恕,强调善行应当是发自人内心自觉自愿的行为。在他心目中,理想完人的最高道德标准应当是既虔诚敬意地履行宗教功课,而又真心实意地行善济人。他超越了自己的时代,他的许多观点对全人类都是有意义的。因此,19世纪以后,欧洲不少诗人把他视为具有崇高人道主义思想的世界诗人。他的名言“亚当子孙皆兄弟”(The children of Adam are limbs to each other)已被联合国奉为阐述其宗旨的箴言。世界和平理事会召开隆重纪念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大会,萨迪就在其中。萨迪的作品很早就传入中国。《蔷薇园》早已成为中国穆斯林经堂教育的教材。

真境花园

本书是波斯文学作品。全译本今天刚拿到。之前在书店看到了萨迪的另一部作品《果园》。于是决定两本一起买。今天刚翻开起读,就被优美的意境吸引。只读了3篇,其中一段文字非常不错,(有好几段都很美,但只摘录其中一段,其他留给众读者自行品味)如下:一个虔诚的人沉浸在冥思苦想的海洋里,当他从凝思中出来的时候,一个朋友激动的说:“你能从那花园里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礼物呢?”他说:“我记得当我走近果树时,想用衣襟盛满花朵作为礼品送给你们。而花卉的芬芳早已使我陶醉,衣襟从我手中滑落了。”这是一种多么真切又动人的意境。朴实无华却又分明熠熠生辉。推荐注重心灵体会的朋友读一读,相信你一定会拾得一怀芬芳。

标题

1 一天我在浴室里沐浴,爱人递给我一块香泥。我问香泥:"你是麝香还是龙涎香?这样的芳香令人陶醉舒畅。”它说:“我也是一块平凡的泥土,只是和花儿长期相处,花儿才传给我馥郁的芬芳,否则我也像泥土一样平常。” 2 智者啊,讲话总该有头有尾,在别人说话的时候千万不能插嘴。有见识、有教养的聪明人,在别人讲话时总是紧闭双唇。 3 大运亨通之时如不行好积善,无能为力时肯定会遭受艰难。没有比惹恼群众的人更为可怜,他遇到困难时不会有一个伙伴。4 喂,不要一味听信别人的赞美,他希望的只是小恩小惠。如果有一天你不能让他满足,他会接连说出你的两百个短处。5 当看到自己的话能起作用的时候,你再开口。语言是完美人性的功课,不要因说话而降低自己的人格。6 我能做到不使任何人痛苦悲伤,却医治不了恶人歹毒的心肠。忌贤妒能的人只有死亡,才能摆脱自设的苦难罗网。真主赐给众人的恩典,小人总是希望自己独占。不能因为蝙蝠白天看不见亮光,就去诅咒温暖的太阳。宁可让恶人的千只眼睛瞎掉,也要让这世界上阳光普照。7 困苦中的朋友不要悲伤,生命之泉总在暗中流淌;真主的仁慈广大无边.不要因为时运不济而闷闷不乐,忍耐虽然痛苦却能结出甜果.8 遇到残暴者时运亨通,百姓的选择是顺从。如果没有野兽般尖利的指爪,人们不会动手打架。像钢铁的手臂挑战,会折断你细嫩的手腕。等待吧,当他的手被命运捆绑,你在一下子打出他的脑浆。9 理智的人啊,畏惧你的人你要提防,哪怕他们一百个你也能抵挡。蛇把牧人的脚咬伤,就是因为怕石头落在自己的头上。你是否曾看到,猫如果被逼无路逃生,它可以抓掉豹子的眼睛。10 坚强有力的臂膀,难以击断柔嫩的手掌。不要伤害赢弱的心灵,免得被更强的人欺凌。

伊斯兰天才诗人萨迪与《果园》【转】

《果园》(BUSTAN),又名《萨迪集》是伊朗著名诗人萨迪1257年创作的。在他的两部传世作品中,《蔷薇园》(GULISTAN),很早就传入我国,并曾作为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读本之一,早在四十年代就由我国伊斯兰著名学者王静斋译为汉文,称之为《真境花园》,八十年代又有新的汉文译本,为我国人民所熟悉。《果园》是由北京大学张鸿年教授翻译,198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此之前,我国只有译自乌兹别克语的维文版本。张鸿年教授以他娴熟的翻译技巧,深厚的文学功底,在保持原作的诗情和意蕴的前题下,力求译文通俗易懂。这个译本的问世,无疑对进一步了解在中世纪伊斯兰文学和波斯文学史上颇具影响的天才诗人的创作才华及其哲学思想产生积极的作用。萨迪生平萨迪(1184—1263),全名是谢赫·穆斯列赫丁·阿布杜拉·萨迪。出生于伊朗设拉子城一个普通传教士家庭。他出生时正值伊朗塞尔柱王朝(1055—1194)因花剌子模人入侵而覆亡,十字军东侵,蒙古铁骑两次践踏伊朗。萨迪在这连年动乱,社会动荡不安中颠沛流离地度过了他的前半生。青年时代,他曾在巴格达最高学府“尼扎米耶”书院学习,研究文学和伊斯兰教教义学,曾一度师从苏菲学者谢哈布丁·苏哈拉瓦迪,钻研伊斯兰教苏菲派哲学。当时巴格达是阿拉伯伊斯兰学术文化的中心,在那里,各个教派及其代表人物都以本教派的观点解释伊斯兰教义,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自由地进行辩论,阐述各自有关哲学的主张,探讨安拉存在及其本体与属性的关系等问题,甚至辩论各民族文化的优劣及其语言、文学等问题。事实上,当时任何一种宗教、学派和语言、文学在辩论中都不可能不受其它宗教、学派、哲学和文学思想的影响而调整自己的学说。正是这段学习给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功底。由于伊斯兰帝国内部政治斗争的激烈和持续不断的教派起义,导致帝国的分裂和地方势力的割据,公元1225年萨迪离开巴格达,开始了长达30年艰辛而坎坷的游学生涯。足迹遍至亚洲、非洲广大地区,辗转阿拉伯半岛、埃及、摩洛哥、埃塞俄比亚、印度、阿富汗和我国喀什噶尔等地。所到之处,除宣教外他还细心观察当地的风俗,体悟人生的真谛。期间,他作过雇工,他曾被十字军俘虏,后由阿拉伯商人赎回,还服过苦役。亲眼见到国家的兴亡,社会的丑恶,贫富的悬殊,人民的苦难,丰富的阅历为他开拓了极为广阔的视野,加深了对人生、世界的认识、了解,并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成为他一生诗歌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长期对伊斯兰帝国社会生活的深入观察以及多次去麦加朝觐的亲身体验,使他在青少年时期所学的伊斯兰知识得到升华,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促使他把对人世的认识和感受用诗的语言记录下来。公元1258年萨迪终于结束长期的托钵漫游生活回到家乡设拉子定居,从此隐世遁居,潜心著述,将大量时间、精力付诸诗歌创作直至寿终。其著作达20种之多,其中以《真境花园》、《果园》最为有名。歌德和普希金对萨迪都有过很高的评价,普希金有句名言道:“有些人已经不存在了,还有些人远去了———正象萨迪有一次说的。”萨迪的传世之作《果园》是他做为游子奉献给故乡的礼物,更是以其内容的丰富,寓意的深邃,风格的多样,令同时代的诗人刮目相视;以意象的优美,抒情的率真,议论的精当,格调的雄放,令当时诗坛高手叹羡仰慕。这本道德训诫诗集奠定了他在波斯文学史上的地位,为中世纪伊斯兰文学树立了一座丰碑,被誉为波斯文学史上的“四柱”之一,萨迪的名字也成为穆斯林尤其是伊朗穆斯林的骄傲。《果园》的思想内容《果园》全书内容五光十色,丰富多彩。人世沧桑,人心善恶,人情冷暖,人间不平,半生经历的种种奇闻异事,圣人训谕,帝王言行乃至生活经验的总结等,几乎无所不包。它深刻地反映了波斯地区和东方穆斯林国家13世纪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是萨迪一生智慧与经验的结晶。萨迪一生历经沧桑,饱尝了人间的辛酸。然而,也正是由于在这严酷的现实生活的磨炼下,形成了他的“仁爱慈善”为核心的世界观。从《果园》中我们可以看到,忧虑祖国命运;关心人民疾苦;教育启迪人们信从真主;弃恶从善是萨迪《果园》一书的主题思想。萨迪以一个伊斯兰诗人的眼光观察世界和反映世界,他在书中号召人们信仰真主,勤于祈祷,清心寡欲和虔诚忏悔;在强调善功客观效应的同时,也强调将人的主观愿望包含于对善行的道德要求之中,反对抱着各种各样功利性目的或图有虚名去行善的做法,强调善行应当是发自人内心自觉自愿的行为。在他心目中,理想完人的最高道德标准应当是既虔诚敬意地履行宗教功课,而又真心实意地行善济人。若能以善行解脱一颗心的痛苦,胜似每步把千句经文诵读。(故事24)萨迪是一个热爱人民的诗人,他的全部作品都表现出这种无比深沉、无比炽热的爱,这里他把履行宗教仪式与力行善功之间的关系阐述得十分清楚。他认为人生关键在于行善,即服务他人,为民众谋利益。如果忽略了这一点,那么苦修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这里萨迪受苏菲主义思想影响,道德修养与日常的宗教功课相比更为重视前者。敬主修行无非是为民效力,否则念珠拜垫与破袍又有何益?(故事4)由此可见,萨迪认为宗教功修并不是独善其身的个人行为,而应当包括舍己助人的现实内容;力行善功,为民效力,正是信仰虔诚、敬主爱人的具体表现。这充分体现了萨迪面向人生的积极态度和他撰写《果园》一书的主要宗旨,启迪世人和匡正风俗。萨迪怜恤受苦受难的人民,对他们倾注了无限的爱,他主张仁爱、怜悯、宽恕,并且认为不能把单纯善行理解为同情弱者、仗义疏财、赈济贫苦等经济行为;而诸如不窥探他人隐私等也属于善行的表现。这不但扩大了仁慈行为的外延,而且深化了它的内涵,即行善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给予与援助,更是精神上的理解与宽容。1984年伊朗教科文组织前主席拉兹姆米教授在《果园》一书的再版前言中指出:“《果园》是萨迪对理想世界向往的产物。这部书中充满善良、纯洁、理想和赤诚。这一真理与理想的园林中,所体现的是他应该有的样子。”萨迪在《果园》中追求的是对真主信仰上的理想世界,从他的“理想国”的描绘看,他超越了自己的时代,他的许多观点对全人类都是有意义的。因此,19世纪以后,欧洲不少诗人把他视为具有崇高人道主义思想的世界诗人。《果园》的艺术特色凡在文学史上堪称大师的诗人,其艺术风格都呈现出多样统一的特色。即有着个性鲜明的主导风格,又有着多姿多彩的辅助风格。《果园》除序诗外共分十章:正义和治国之道、善行、真正的爱、陶醉与激情、谦虚、乐天知命、知足长乐、论教育、祈祷与结束语等。全书由160个小故事组成。他把大至治国安邦的方策和道德修养的规范,小至待人接物的礼节和生活起居的经验,以及天地、哲学、历史、医学、民俗等都用故事诗的体裁表现出来。既有对黑暗现实的有力针砭,又有对自由、理想的执著追求;既有对人间爱情和现世幸福的纵情讴歌,也有对束缚人们合理思想和情欲戒律的轻蔑与贬斥;既有规劝人们向善的道德训谕,也有对伪善的达官显贵的冷嘲热讽;既有对人生哲理的阐述,又有神秘主义的宣教。犹如将一幅浓郁的东方宗教风情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萨迪写得最多、成就最大的是富于哲理和劝喻性质的叙事诗,寓意深刻的表述,富有哲理的议论,是萨迪塑造人物,升华意蕴的重要手段。从《果园》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精悍的格言、热情的情歌,还是幽默泼辣的讽喻,朴实晓畅的叙事,都与故事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他把宗教哲理寓于每一个鲜明的形象和生动有趣的故事中,读者毫无枯燥、乏味的感觉。将修身治国的明睿见解与亲切感人的道德说教结合起来,警喻世人,启发人们去玩味、去思索,达到道德训诫的效果,使故事的主题得到深化,达到画龙点睛、发人深思的目的。他不是在哪一个故事,或哪一个人物身上偶然地或纯感性地抒发这些议论,而是利用每一个故事及人物,集中而深入地揭示这些宗教哲理,从而使许多哲理显得更生动自如,更独具风彩,这也是诗人的目的。在有些故事中,他还借用穆斯林先贤的言论,对人们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规劝和帮助,如在责备一个贪睡的人时写到:你如今正是撒籽播种的时光,如若心怀希望还可收获谷粮。……如若你想想身后有真知远见,现在努力莫等蚂蚁爬上双眼。……如今水已及腰但仍可有所作为,莫要等洪水没顶那就无从追悔。(故事143)诸如此类名言佳句,在《果园》中俯拾即是。在这些教诲的背后,所洋溢着的是一种对人的宽容、仁爱、理解、尊重。当一个欺压百姓的官吏失足落井,大声求救时,萨迪在他的诗中吟到:你从来不对别人表示同情,如今有谁来医治你的伤痛……利欲熏心的人并不真心敬主,他们每时每刻改变朝拜方向。(故事102)萨迪这种疾恶如仇的精神与他宽恕、仁爱的思想并不相悖,因为他的立足点始终站在人民一边,是他对复杂的社会生活长期观察而总结出来的教训,发人深醒。他在自己坎坷的生活道路上具体感受到人民的爱与恨,因而努力执著地去表现它,劝善惩恶,揭露封建统治者的伪善和弊端,矫正人们的情欲,鼓励接近造物主的一切行为,而对伊斯兰教反对的诸如私欲、饮酒和淫乱等行为深恶痛绝无情鞭挞。《果园》中,伊斯兰教作为一种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早已渗透于萨迪的血液里,他借助苏菲派所突出人的神秘直觉和对安拉及宗教真谛的内心体验,追求精神生活的净化,使“人主合一”的神圣意境更加生活化、世俗化、感情化,提高了全书的文学品位。书中许多故事犹如行云流水一般的叙述,意脉一贯到底,充满形象的比喻和大胆的夸张,活灵活现的描摹,激昂的抨击与鞭笞,充分表现了诗人一颗纯洁的心灵,一腔浓郁的友情,读来令人深受感染。萨迪擅长驾驭文字,他在书里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史话、象征、隐喻,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回味余地。足见其文学修养之深厚,艺术技巧之娴熟。《果园》在伊斯兰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伊斯兰文学尤其是诗歌,是在阿拉伯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处中亚伊朗高原的波斯是一个具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波斯人信仰伊斯兰教后,把自己优秀的文学创作形式同伊斯兰的思想结合起来,在阿拉伯伊斯兰教体系内,得到独立发展,而且影响了阿拉伯文学,创作出了多种用波斯语和波斯文学表达方式反映当时人们政治理想、生活追求和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萨迪的作品就是这些作品的典型代表。《果园》发表后便不胫而走,为人们广泛流传阅读,并用作教材,许多诗句成为人们流传的格言。在数百年的流传过程中,起到了经典般的作用,成为陶冶穆斯林道德情操的重要读物。《果园》在伊朗与国外多次印刷,并被译为数十种文字出版,享有较高的国际声誉,成为伊斯兰文学宝库优秀遗产之一。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召开隆重纪念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大会,萨迪就在其中,1984年伊朗教科文组织在萨迪故乡设拉子召开了纪念诗人诞生800周年学术讨论会,其作品在宗教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领域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各国人民喜爱的不朽之作。在我国,1983新疆青年出版社印行了维文译本。《果园》汉译本出版后,在我国穆斯林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反响。许多故事读完后,犹如受到心理咨询医生的开导一般,帮助你保持心理的健康与平衡,激励你勤勉、自制、具有高尚的道德,并能不自傲于世俗事务,在日常的生活情境中实践自己的信仰,使你在外貌上与内心里都能始终如一地具备虔诚者的品格,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提高道德素质。 makuielys


 真境花园全译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