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安樂死

出版社:三聯出版(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7/05/01
ISBN:9789620426728
作者:斌仔
页数:332页

内容概要

斌仔
原名鄧紹斌,1988年畢業於聖言中學,後升讀羅富國教育學院體育及社會選修科。1991年6月19日,就在領取畢業證書的不久前,一個不成功的後空翻,使他意外傷重致全身癱瘓,只有頭部及五官可供支使。在臥床十二年日復日的單調生活、無數次的自尊心受損、事事求人又事事受制於人、無助與無望下,他致函當時的特首董建華,要求擁有終極自決的權利——安樂死。一時引起香港社會巨大的關注與回響,各界人士的慰問與援手紛至沓來,斌仔深受感動並答應重新尋找繼續生存的意義。

作者简介

1991年,二十二歲的斌仔因一次跳彈床意外導致全身癱瘓,從此卧床至今,已有十六年之久。2003年他獲悉外國有合法安樂死的前例時,也鼓起勇氣去信香港特區政府公開要求安樂死的權利;此後,斌仔的情況一直備受關注,社會人士也開始注視四肢癱瘓病人的處境和安樂死的議題。
生何以堪?死亦無憾!2005年10月,斌仔開始醞釀寫下自己的經歷,幾經艱辛,時停時續,不斷追憶,內心拷問,一字一句,力求真實。《我要安樂死》是斌仔首次以自己的文字,直接向公眾交代其成長的喜樂、情之所繫與愧疚、當年意外發生的經過、這十多年來非外人所能明白的生活困頓和所思所感,以及爭取安樂死權利的心情。
不管您贊成還是反對安樂死,《我要安樂死》肯定是本足以引起深思的書,到底有甚麼比生命更寶貴?人之所以為人必須具備的條件又是甚麼?病人應否擁有個人生活習慣的權利而毋須受制於醫院的所謂「規條」?
當病人在心智上已無法正常運作時,他是否有權利終止同樣無能為力的身體?是否改變看待事情的角度便可以活得好些?如何戰勝孤獨?如何活得有意義?……最叫人痛心的是,我們明明看到一個甚有天份、思路清晰、熱愛工作且文筆細膩真摯的斌仔,竟遭逢巨變,教他的家人朋友為之婉惜不已,也叫可以正常生活的人為之汗顏。
全書共十五萬字,一字一句皆由斌仔努力點擊電腦鍵盤反覆修訂而成,並附有130多幅照片,及約三十位親友和名人的序言,包括醫院管理局主席胡定旭、歌星張學友及影星周星馳等。


 我要安樂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繁體版後另附簡體版)(原載2月11日《香港經濟日報》讀書版)  此刻談論《潛水鐘與蝴蝶》跟《我要安樂死》,無疑既合時又不合時。說它合時,因為前者的電影版上映了,後者的作者斌仔也恰恰於上周的慈善節目裡現身。說它不合時,因為這城巿本來就有太多禁忌,在喜氣洋洋的春節裡更容不下多少哀號,或控訴。  而我們都知道,長期傷患者是沒有春假的。  警告:本書絕不勵志近日明星豔照傳遍全城,有位法師說當事人應該挺身認錯,好讓其他年輕人警惕自己,並從中明白即使跌倒也能翻身──換言之,他認為苦海中人應該把自己昇華作警世寓言。這種態度其實與另一些宗教團體出版的勵志書籍相通:傷患者是對抗死亡的勇士,苦撐的過程彰顯了上蒼的恩典,旁人在悲慟之餘也會變得更堅強、更有信心、更有智慧…….個人苦難,通通淪為偉大主題的小小註腳。  《潛水鐘與蝴蝶》與《我要安樂死》都不是勵志書,兩位全身癱瘓的作者只是老老實實地直陳自己的痛苦。鮑比說:若能把不斷流進嘴巴裡的口水嚥下去,我就是最快樂的人了。斌仔說得更白:這書沒有賺人熱淚的勵志故事,我只是想死而已!如果這些聲音顯得不中聽,那恰恰證明了我們的耳朵老早給寵壞了:甜甜的語言、淺淺的哲理,來吧!  詩意的逃亡鮑比是法國時尚雜誌Elle的主編,中風後全身癱瘓,只能轉動頭部、眨動左眼──那麼,《潛水鐘與蝴蝶》是怎樣寫成的?別人唸出一個個字母,他想記下哪個,便眨眨眼睛。時下中學生的網上日記總是挾泥沙俱下,或許是因為打字過於簡單,躂躂躂躂就是一篇;鮑比卻自言每個句子都要攪拌十次,然後牢牢記住。南方朔說:這書沒有華麗的文字,卻雕刻著生命。第二句沒錯,第一句卻是大錯特錯!縱使隔著中譯的過濾,鮑比的文字仍顯得精煉、詩意且幽默。  比方說,當三位看護工合力把鮑比搬到床上,他會聯想到「幾個歹徒使勁把剛剛撂倒的一具礙事者的屍體,塞進車子後座的行李廂」;當他聽到旁人說他是植物人,他會尖刻地想「只有呆瓜才會不知道我已經被劃歸蔬菜類」,然後發信證明「我的智力要比這另一種形式的蔬菜來得高」。這些幽默的書寫一方面使他與悲慘的現實拉開了距離,另一方面也突顯了他在日常溝通上的困境:他以眨眼的方式逐個逐個字母地表達,根本無法跟子女說半句幽默的話,「拋出去的字句就好像回力球撞在牆上,硬邦邦的」。表達方式給剝去了語調,就像身體失去了自由。  當身體像潛水鐘無法動彈,鮑比就讓思想像蝴蝶飄飛。這書有那麼多細節豐盈的想像、夢境與回憶,彷彿要另闢一個世界。有時候,他坐在露台上待上一整天,便想像自己是偉大的導演,到沙灘、大海、鄉村四出取景,重拍一套套經典電影。然而時候一到,他便會記起「是讓回我房間的時候了」。有時候,他在夢裡行動自如,卻在危急的關頭一步也動不了,也無法張聲警告朋友,彷彿重墮現實。在另一個夢裡,他好不容易徹底恢復了自由,卻給護士以手電筒弄醒:「你的安眠藥,你要現在吃,還是再等一小時?」當他在現實裡無法進食,他卻以回憶重建精緻的飲食想像:「紅酒牛肉比較油膩,凍汁牛肉帶點透明,杏桃蛋塔有一點點酸,酸得恰到好處。」現實則是他只能請人切一小片乾紅腸,讓他含在舌尖。  無論鮑比在想像與書寫裡如何飛揚,現實的困境畢竟無處可逃。當他在想像裡四處旅行,在書裡妙語如珠,他在現實裡卻無法摸摸兒子的頭髮、緊緊抱著他的小身軀。醫護人員的粗暴、冷漠,也一再打斷了他美好的想像。  這書的法文原版問世後兩天,鮑比離世了。這書也許是他逃亡時的最後一站,而他終於無需再逃了。  直面死亡隨意翻閱《我要安樂死》,最刺眼的是幾輯照片的對照。在刊於正文前的「歲月留影」裡,我們可以看到斌仔從前是個活潑好動的小伙子:跟朋友俯身躺在海灘上嬉笑、靈巧地躍上半空、闊步跨上碩大的石塊、把木艇撐向鏡頭的方向……說真的,這樣的生活照其實並不特別。再看看他近年的多幀照片,卻不禁唏噓:合照者換了一個又一個,斌仔的神態、背景卻是一式一樣的,連取鏡的角度也是差不多。只看照片也能想像,他已活了整整兩輩子──因為他的前半生與後半生,是兩個不同的世界。在他要求安樂死之前,其實他已經死過一次。  相對於鮑比的詩意筆觸,斌仔卻是顯得火氣十足。醫生今天才說讓他搬到外面的大房,讓他多接觸其他病人,一周後便改說把他送到療養院,不容置喙。斌仔無法張聲,只有事後在書裡以虛擬的回答解恨:「Yes Sir!是否需要敬禮?啊!對不起,我的手不能行禮。」早上醒來,他請人為自己抽去積壓了的口水痰,等來等去,卻換來斥責:「催催催,催甚麼?」最嚴重的一次,是友人賭氣下摑了他一記耳光,關掉電視機,還揶揄他:你可以怎樣?一次又一次的屈辱,終於讓斌仔想到安樂死。  好多人都說:斌仔太執拗了。然而,誰說他沒有執拗的權利呢?大家都叫他「斌仔」,久了便把他當成了小孩子,事實上他現在已是年近四十的成年人了。常言道:活著需要更大的勇氣。但對斌仔來說,求死所需要的勇氣恐怕不下於求生。他不只要面對親朋的反對,還要對抗整個家長式的管治制度──誰說容易?  在《我要安樂死》裡,斌仔更不惜以一整章來反駁自己的支持者(也即安樂死的反對者),羅列各種理據:新療法遙遙無期、道德標準不斷改變、耶穌也是刻意讓他人殺死(!)、《聖經》不可盡信……以上各點也許無甚高論,但比起避而不談的政府,以及只會空嚷「不要放棄」、「生命有價值」的支持者,誰能說他不夠理性?回想近年淫審處假道德之名興波作浪,重新討論道德傳統與法制,的確是克不容緩了。  斌仔近日在電視節目裡高呼:「我相信我們終能站起來!」我們似乎毋須繼續討論安樂死了,種種哀號也彷彿可以重新納入勵志的頻道。然而,今日之我豈能取代昨日之我?誰又能預測明日之我?我多希望像鮑比、斌仔那樣的傷患者都好好活著,而且一直有選擇的權利。    (原载2月11日《香港经济日报》读书版)      此刻谈论《潜水钟与蝴蝶》跟《我要安乐死》,无疑既合时又不合时。说它合时,因为前者的电影版上映了,后者的作者斌仔也恰恰于上周的慈善节目里现身。说它不合时,因为这城巿本来就有太多禁忌,在喜气洋洋的春节里更容不下多少哀号,或控诉。      而我们都知道,长期伤员者是没有春假的。      警告:本书绝不励志   近日明星艳照传遍全城,有位法师说当事人应该挺身认错,好让其它年轻人警惕自己,并从中明白即使跌倒也能翻身──换言之,他认为苦海中人应该把自己升华作警世寓言。这种态度其实与另一些宗教团体出版的励志书籍相通:伤员者是对抗死亡的勇士,苦撑的过程彰显了上苍的恩典,旁人在悲恸之余也会变得更坚强、更有信心、更有智慧…….个人苦难,通通沦为伟大主题的小小脚注。        《潜水钟与蝴蝶》与《我要安乐死》都不是励志书,两位全身瘫痪的作者只是老老实实地直陈自己的痛苦。鲍比说:若能把不断流进嘴巴里的口水咽下去,我就是最快乐的人了。斌仔说得更白:这书没有赚人热泪的励志故事,我只是想死而已!如果这些声音显得不中听,那恰恰证明了我们的耳朵老早给宠坏了:甜甜的语言、浅浅的哲理,来吧!      诗意的逃亡   鲍比是法国时尚杂志Elle的主编,中风后全身瘫痪,只能转动头部、眨动左眼──那么,《潜水钟与蝴蝶》是怎样写成的?别人念出一个个字母,他想记下哪个,便眨眨眼睛。时下中学生的网上日记总是挟泥沙俱下,或许是因为打字过于简单,跶跶跶跶就是一篇;鲍比却自言每个句子都要搅拌十次,然后牢牢记住。南方朔说:这书没有华丽的文字,却雕刻着生命。第二句没错,第一句却是大错特错!纵使隔着中译的过滤,鲍比的文字仍显得精炼、诗意且幽默。        比方说,当三位看护工合力把鲍比搬到床上,他会联想到「几个歹徒使劲把刚刚撂倒的一具碍事者的尸体,塞进车子后座的行李厢」;当他听到旁人说他是植物人,他会尖刻地想「只有呆瓜才会不知道我已经被划归蔬菜类」,然后发信证明「我的智力要比这另一种形式的蔬菜来得高」。这些幽默的书写一方面使他与悲惨的现实拉开了距离,另一方面也突显了他在日常沟通上的困境:他以眨眼的方式逐个逐个字母地表达,根本无法跟子女说半句幽默的话,「抛出去的字句就好像回力球撞在墙上,硬邦邦的」。表达方式给剥去了语调,就像身体失去了自由。        当身体像潜水钟无法动弹,鲍比就让思想像蝴蝶飘飞。这书有那么多细节丰盈的想象、梦境与回忆,彷佛要另辟一个世界。有时候,他坐在露台上待上一整天,便想象自己是伟大的导演,到沙滩、大海、乡村四出取景,重拍一套套经典电影。然而时候一到,他便会记起「是让回我房间的时候了」。有时候,他在梦里行动自如,却在危急的关头一步也动不了,也无法张声警告朋友,彷佛重堕现实。在另一个梦里,他好不容易彻底恢复了自由,却给护士以手电筒弄醒:「你的安眠药,你要现在吃,还是再等一小时?」当他在现实里无法进食,他却以回忆重建精致的饮食想象:「红酒牛肉比较油腻,冻汁牛肉带点透明,杏桃蛋塔有一点点酸,酸得恰到好处。」现实则是他只能请人切一小片干红肠,让他含在舌尖。        无论鲍比在想象与书写里如何飞扬,现实的困境毕竟无处可逃。当他在想象里四处旅行,在书里妙语如珠,他在现实里却无法摸摸儿子的头发、紧紧抱着他的小身躯。医护人员的粗暴、冷漠,也一再打断了他美好的想象。        这书的法文原版问世后两天,鲍比离世了。这书也许是他逃亡时的最后一站,而他终于无需再逃了。      直面死亡   随意翻阅《我要安乐死》,最刺眼的是几辑照片的对照。在刊于正文前的「岁月留影」里,我们可以看到斌仔从前是个活泼好动的小伙子:跟朋友俯身躺在海滩上嬉笑、灵巧地跃上半空、阔步跨上硕大的石块、把木艇撑向镜头的方向……说真的,这样的生活照其实并不特别。再看看他近年的多帧照片,却不禁唏嘘:合照者换了一个又一个,斌仔的神态、背景却是一式一样的,连取镜的角度也是差不多。只看照片也能想象,他已活了整整两辈子──因为他的前半生与后半生,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在他要求安乐死之前,其实他已经死过一次。        相对于鲍比的诗意笔触,斌仔却是显得火气十足。医生今天才说让他搬到外面的大房,让他多接触其它病人,一周后便改说把他送到疗养院,不容置喙。斌仔无法张声,只有事后在书里以虚拟的回答解恨:「Yes Sir!是否需要敬礼?啊!对不起,我的手不能行礼。」早上醒来,他请人为自己抽去积压了的口水痰,等来等去,却换来斥责:「催催催,催甚么?」最严重的一次,是友人赌气下掴了他一记耳光,关掉电视机,还揶揄他:你可以怎样?一次又一次的屈辱,终于让斌仔想到安乐死。        好多人都说:斌仔太执拗了。然而,谁说他没有执拗的权利呢?大家都叫他「斌仔」,久了便把他当成了小孩子,事实上他现在已是年近四十的成年人了。常言道:活着需要更大的勇气。但对斌仔来说,求死所需要的勇气恐怕不下于求生。他不只要面对亲朋的反对,还要对抗整个家长式的管治制度──谁说容易?        在《我要安乐死》里,斌仔更不惜以一整章来反驳自己的支持者(也即安乐死的反对者),罗列各种理据:新疗法遥遥无期、道德标准不断改变、耶稣也是刻意让他人杀死(!)、《圣经》不可尽信……以上各点也许无甚高论,但比起避而不谈的政府,以及只会空嚷「不要放弃」、「生命有价值」的支持者,谁能说他不够理性?回想近年淫审处假道德之名兴波作浪,重新讨论道德传统与法制,的确是克不容缓了。        斌仔近日在电视节目里高呼:「我相信我们终能站起来!」我们似乎毋须继续讨论安乐死了,种种哀号也彷佛可以重新纳入励志的频道。然而,今日之我岂能取代昨日之我?谁又能预测明日之我?我多希望像鲍比、斌仔那样的伤患者都好好活着,而且一直有选择的权利。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阿冒快滚回内地来。。。
  •     總叫人要勇敢地生存下去的人﹐要好好讀一讀這本書
  •     面對斌仔的遭遇,對自己的人生還能抱怨什麼呢。我支持斌仔的決定,安樂死讓我想起人道毁滅,我們基於良好意願以非自然方法結束其它的生命是可接受的,基於相同的道理,為何我們不能接受安樂死,以非自然方法,結束如西西弗斯,甚至較西西弗斯還要遭的命運。
  •     文筆以外,沒有驚喜。btw,我一向支持安樂死。
  •     07年做完summer intern後的禮物
  •     真的好讨厌港式中文!无奈4000字的term paper~捏着鼻子也得看
  •     是的我要。我要你。此生都記得我
  •     只看了小部分...負能量太強, 不想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