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无疆

出版社:华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10
ISBN:9787801423849
作者:余秋雨
页数:372页

章节摘录

  南方的毁灭  我到庞贝古城废墟,已经是第二次了。奇怪的是,两次都深感劳累。平平的路,小小的城,却累过跋山涉水,居然。  开始还不大在意,后来,当腿脚越来越沉重的时候停步寻找可坐下的地方,突然想起,上次也在这里找过。岂止这时在,举头朝前看,一段段路全是最疲倦的图像,一颠一颠地晃动在前年和今年的阳光下。  想来想去,惟一的原因是,心累。  心累,不是累在废墟,也不是累在死亡。庞贝古城被火山灰掩埋,发生在公元七十九年八月二十四日,至今已经有一千九百多年了。一千九百多年下来,即便从来没有遇到过火山爆发的城市也都变成了废墟,因此很难再让我们劳于愁思、累于感慨。  但是,有一种震撼却穿过一千九百多年来的时间直接抵达我们身上,而且显然还会震撼下去,那就是人类群体在毫无预告的情况下集体死亡、霎时毁灭。  日常生活中的单个死亡、渐次毁灭各有具体原因,而庞贝则干净利落地洗掉了一切具体原因。

前言

  1  北极圈的欧洲一侧,二千年的最后几天,我站在雪地里。  现在人们到北极、南极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难事了,但一般都会选在夏天。听说我们要在冬天最冷的日子里闯北极,一路上不知有多少人来劝阻,可惜已经劝不住了。花那么长时间考察了九十六座城市,还有哪一座城市有资格作终结?没有一条街道能收纳千万条街道,没有一扇大门能关闭千万扇大门。只有冰雪荒原能够阐述欧洲大地的本质,这是东方哲学的玄机。因此,敢于在这样的季节摸到这里来的,会有几个东方人。  紧紧地裹着两套羽绒滑雪服,还是冷得无可言喻。土著人的窝棚既不挡风也不挡雪,好歹生了一堆火。主人见我们冻成这个样子,捧出一碗鹿血酒。接过来抖抖索索端到嘴边,只觉又冷又腥,喝了一口便递给了边上的伙伴。就在此刻,我站起身,走到窝棚外面。这里是冷得站不久的,我赶快抬头看星星,辨别方向。然后,朝南,心里说一句:我走完了。  我说话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十五年前的自己。十五年前那天晚上,也是这个时辰,刚看完一个僻远山区极俗极辣的傩戏,深感自己多年来的书斋著述与实际发生的文化现象严重脱节,决心唧耻出行。是从事社会实务?还是投身考察旅行?当时还不肯定,能肯定的只有一项,这个决定充满危险。你看这么一次实地考察,为了去赶清晨的早班航船,不得不独自在山间赶路,还捡了块石头捏在手上防身。文人离开书斋总是危险的,离开越远危险越大。  后来,倒是英国近代学者科林伍德的一段话帮我进一步做出了决定,因为他指出了隐藏在象牙塔里的更大危险,而这种危险我们平日早已隐隐约约感觉到。他说,象牙塔看似高雅精致,却是一种自我囚禁。他不客气地描述道,囚禁在象牙塔里的文艺精英除了自己之外别无可谈,谈完了自己就互为观众。他认为,全部无聊、麻烦、伤害,就产生于这种小空间里的“互为观众”。由此他得出了一个惊人的论断:真正的文化人、艺术家要做的事,正是文化艺术界竭力要反对的事。这个事,显然就是离开。象牙塔里“互为观众”的囚禁者们只要看到有人离开象牙塔,就会暂时地一致对外,对付叛逃者,但科林伍德认为,正因为这样,证明除了叛逃别无选择。  囚禁是叛逃的理由,但走得远了,这个理由渐渐退去,前一段路成了后一段路的理由。  每一段路都能解答一些问题,却又带出了更多的新问题,因此越走越远,很难停步。远行毕竟孤独,便写下一些文字来与远近读者沟通,沟通的方式当然不会去模仿象牙塔里的“互为观众”,长天大地不需要那些尖声厉气,或唧唧哝哝。  就这样一圈圈越走越大,每一个新空间都带来新责任,终于从国内走到国外,从中华文明走到了其他文明。既从其他文明来审视中华文明,又从中华文明来察试其他文明,然后横下一条心,只要对人类发生过重大影响的文明,哪怕已成瓦砾,已沦匪巢,也一个不能缺漏。  像是在森林里走疯了的人,全然不知道什么是恐惧。也遇到过盗贼拦路、树顶泼污、夜禽环视、枭鸣如歌,但天际还有隐隐月光,远处还有朋友的呼声,我没有在半路失踪。前些天一位芬兰教授对我说: “想不起哪个欧洲旅行家走欧洲走得你们这样长,据说以前你还冒险走完了那条目前世界上最恐怖的路,当然还要加上中国……”。  于是今天晚上我要站在北极圈向十五年前刚下决心的自己禀报一声:我走完了。  2  与每次出行一样,这次走欧洲,走完后的想法与出发时有很大不同。例如出发时是不准备写书的,理由在《千年一叹》自序里说过,但此刻我改变了主意。  仍然是空间带来的责任。但这空间不仅仅是欧洲,还包括我以前考察的另外两个空间——败落成恐怖的中东、中亚、南亚,和尚未败落的中华大地。三大空间对比在眼前,涡旋在心中,产生的感受难以言表,包括某种隐忧。感受可以咽下,隐忧应该吐出,吐给谁听呢?那两个空间暂时还不会在意一个中国旅行者的想法,那就只能给我们自己人说说。  我要说,欧洲文明确实优秀而又成熟,但这些年,却因过度的自满、自享而自闭,对世界对自己有不少时空错觉。  欧洲文明值得我们仰望的地方很多,例如,中华文明倡导“中庸之道”几千年,至今还经常为“非此即彼”的极端性思维互损互耗,欧洲文明为什么反倒能把古典传统和现代创新、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德融会贯通?更羡慕街边咖啡座里微笑的目光,只一闪,便觉得日月悠长、山河无恙。这种文明从早年的扩张和后来的大战中记取了不少东西又洗刷掉不少东西,近年来欧洲各国的联合使它更加悠闲和安详。它甚至觉得自己已进入文明发展的极致境界,没有必要再作艰苦奋斗。弗兰西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一书所阐述的法国哲学家柯杰夫(Alexandre Koieve)的观点很有代表性,即认为欧洲集中了从基督教文明到法国大革命的多种营养,战胜了诸多对手,在物质的充裕、个体的自由、体制的民主和社会的安定等各个方面都已进入历史的终结状态,今后虽然还会有局部冲突,整体趋向却是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消费和游戏。  对此我深表质疑。因为我无法忘记从中东到南亚的一路景象,而那里离欧洲并不遥远。不讲全球一体化倒也罢了,一讲,又怎能把那满目的危机、积怨、暴力从“全球”的概念里省略掉?然而他们却常常省略掉,躲藏在自己的价值系统里闭目塞听。我们在那条路上穿行几个月,几乎没有遇见过欧洲人,这与他们勇于冒险的前辈相比实在差得太多。其实不必说大危机,即便是成批偷渡来的移民,也已经频频穿插在街边咖啡座之间,把欧洲不想正视的空间塞到了眼前。历来最有逻辑预见性的欧洲文化人理应对世界作一点危机提醒,但已经好久听不到这样的声音了。  记得上次刚刚穿过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接壤地区来到印度,便遇上了一位在那里等着采访我的发达国家的记者,他问我穿越这一目前世界上最危险地区时是否为自己的生命安全惊慌,我说更惊慌的是人类的自相残杀、宗教冲突、人口爆炸直到世纪之交还没有缓和的迹象。这天晚上我发给香港凤凰卫视的日记中写道:  一切问题都迫在眉睫。文化本来应该是一种提醒和思索的力量,却又常常适得其反,变成了颠倒轻重缓急的迷魂阵。这次在路上凡是遇到特别触目惊心的废墟我总是想,毁灭之前这里是否出现过思考的面影、呼唤的声音?但是大量的历史资料告诉我,没有,总是没有。在一代雄主、百年霸业的庇荫下,文化常常成了铺张的点缀、无聊的品咂、尖酸的互窥,有时直到兵临城下还在作精心的形象打扮。结果,总是野蛮的力量战胜腐酸,文化也就冤枉地跟着凋零,而跟着文化一起凋零的,总是历史上罕见的一段光明。因此,文化最容易琐碎又最不应该琐碎,最习惯于讲究又最应该警惕讲究。文化道义和文化良知,永远是文化的灵魂所在,否则,营营嗡嗡的文化,是自我埋葬的预兆。  ……在人类面对如此密集的难题时,我企盼有更多的智者承担起真正的文化责任,不管有多少掷石唾骂,仍能保持一个坚贞不渝的群体。暴徒可以刺杀甘地和拉宾,但天地间毕竟留下了他们的声音。  《忧心忡忡》,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十六日,  见《千年一叹》378—381页。  这次在欧洲,更觉得他们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处于“颠倒轻重缓急的迷魂阵”之中。自身的优秀使他们对外部空间缺少敏感,于是也就缺少了责任,缺少责任的文化还能继续优秀吗?有时他们也自感到了这一点,试图重新唤起对世界的责任,却又因缺少切身体验而“颠倒了轻重缓急”。  比较清醒的是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在冷战刚刚结束之时便及时地指出各个文明群落之间的冲突就要开始。他看到了一切政治、军事冲突背后的深层原因是文明的对峙,预计到历史即将会冲刷掉表象显露出本质,因此他警告西方文明不要对别种文明不屑一顾。只可惜他过于固守西方本位的立场,把刚刚剥离出来的文明课题又转化成了政治课题。然而纵然如此,多数西方文化人也没有听从亨廷顿的告诫,继续对别的文明不屑一顾又武断揣测。最可笑的例子是,他们总是以幻想的方式来断言中华文明的对外扩张欲望,以及即将对他们造成的威胁,殊不知中华文明虽然弊病多多,却因为本性上不是航海文明和游牧文明,独独没有这种欲望,连远航万里的郑和也压根儿没往那条路上想。对于被亨廷顿列为除西方文明外最重要的文明尚且如此无知,更不待说对于其他文明了。  3  漠然于空间也必然漠然于时间,这个关系,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已经说清楚。那么,一个文明如果不能正视外部世界,也就一定不能正视自己的历史,尤其是历史上那种与蒙昧、野蛮搏斗时留下的狞厉。一味把自己打扮成纤尘无染的世界判官,反倒是抽去了强健的体质。李泽厚先生说,即便狞厉如饕餮也会积淀深沉的历史力量,保存巨大的美学魅力。一种文明如果失去了这种魅力该是多么可惜。  上几代东方文化人多数是以歆羡和追慕的眼光来看待欧洲文明的,结果便产生了一种以误读为基础的琐碎、滥情和浅薄。这种倾向近年来在欧洲本身也有滋长,原因是它突然还清了一切旧账,随之也就卸除了多种历史负担,其中既有负面的负担,也有正面的负担。如果允许我以小喻大,那么,这情景就像挪威卑尔根市的一位老妇,前些时候这位老妇向一家鱼店送上一百克朗,说五十年前这家鱼店多找了五个克朗她没有退回,现在要连本带息一起归还。她一再向鱼店的年轻主人检讨:“那年月太贫困了……”。这件小事让我感动了好半天,一种延绵的诚实使过失上升为高贵。但我又想到,这位还清了债务的老妇人明天会怎么样呢?她会不会因为五十年的目标终于达到而反倒虚脱?欧洲就是这位老妇人,当历史不再留有伤痛,时间不再负担使命,记忆不再承受责任,它或许会进入一种自我失落的精神恍惚。  我们没有理由对人家的失落漠不关心。既然在尚未失落之时已经被部分误读,那么一旦真的失落,我们就会产生双重的混乱。因此,寻找它的真实生命也就是寻找我们自己。这在文明的浅层意义上可说是“旁观者清”,在文明的深层意义上,彼此本是无形的联盟。  凭我以前的阅读印象和实地探访,朦胧觉得欧洲文明应该有一具粗犷而强悍的生命原型,有一个贯穿数千年的历险情节,有一些少为人知的秘密角落,有一堆无法追究的羞耻和悔恨,有几句声调低沉的告诫和遗嘱。只有找到了这一些,才能实实在在地安顿我们原先所熟悉的那些学说、大师和规程。  这种寻找当然不是躲在万里之外作学究式的考订,而是直奔那里,既疑惑又信赖地面对陌生的土地,叩击一直与蒙昧和野蛮裹卷在一起,又搏斗在一起的文明。  早在离开书斋出行后不久,我就在旅途中意识到了自己的使命。八年前旅行过半,曾有记者问我为人为文的主题,我回答道:  至少有一个最原始的主题:什么是蒙昧和野蛮,什么是它们的对手——文明?每一次搏斗,文明都未必战胜,因此我们要远远近近为它呼喊几声。  《文明的碎片·题叙》  我早就说了“远远近近”,在这一件事上没有疆界。  这次从那片遥远的土地深处呼唤出来的,果然是一些早想谛听的本真之音——  开头应该是一次山崩地裂的毁灭吧,却不是一个宗教寓言。毁灭是历史的删节,厚厚的火山灰下还埋藏着重现的可能,不能重现的是智者的灵魂。那位智者曾向中国投来最初的问询,于是毁灭中又多毁掉了一项万里宿命。  毁灭后的复兴除了需要穿越时间外还要穿越大量的人格灾难,因此一声声横贯历史的欢呼中浸泡着太多的叹息和抽泣。那座结束了中世纪的城市把辉煌交付给整个欧洲,自己只卫护住了受屈的儿子们,不再做声。它引诱出了辽阔地面上无数美妙绝伦的音符、诗句和色彩,但这一切同样几乎一无例外地被蒙昧和野蛮所包围。此时听得最清晰的,倒是南方海岸边流浪者们扬帆远航的起锚声。这声音终于使欧洲明白了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使一批批智者在中欧的森林城堡间深思起来,而一次次变革又从西欧的河滨街市间轰传世界。智慧和欲望既带来了市嚣又带来亍战尘,最终在一次次毁灭和复兴的轮回中带出的,却是平静。  然而最大的平静还属于北方雪原。那儿曾把海盗们的血腥嘶叫无数次输入欧洲腹地,带回来的却是教堂宽厚的钟声。雪原上的海盗们终于震动,开始年年在火山熔岩间窥探法律和秩序,最后正是他们,以自己的脱胎换骨证明了文明的力量。  由此可见,欧洲文明虽然至今还深沉于中部、灿烂、西部。却以既不深沉也不灿烂的南部和北部为命脉。南部,总是因为一次次伟大的出发而留下灼热的荒凉;而北部,总是因为一次次由人性俘虏兽性、由文明收编野蛮的人格大战,留下了最具象征意义的溯风疆场。  所以,在这本书里,我把欧洲文明重新推到艰难自立的原野上,而把读解它的钥匙孔,放在冰岛辛格韦德利的火山熔岩旁。  任何一种文明都会由于多种原因而自我迷失,只有把它们放回到与蒙昧和野蛮交战的第一线,才会临阵清醒,不断地重新体验自己的文明本性,并与其他文明沟通。这也体现了我们与亨廷顿教授的基本分歧:他只指出了各个文明之间的冲突,而我们需要呼吁的是,这些文明如果真正称得上文明,一定有共同的语言,一定有共同的敌人。  那么,即便是与欧洲文明有着太多历史恩怨的中华文明,也不会一味执著于各个文明之间的冲突来谋求自我复兴,它正在渐渐明白,自我复兴的主要障碍是近处和远处的蒙昧与野蛮,因此更需要与其他文明互相探究、互相学习、互相提醒,然后并肩来对付散落处处的憧憧黑影。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书对中华文明和欧洲文明的多方面比较,突破了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两极方位,而是一直保留着更庞大的第三方位,即一切文明的对立面。为此,中华文明愿意以更谦和的态度来体察欧洲文明的甘苦冷暖,并虚心求教,不管欧洲文明什么时候也能以这样的态度来对待中华文明。  二○○一年二月三日,于香港。

媒体关注与评论

  余秋雨新著欧洲之旅文化随感/尚晓岚  书的内容围绕着余秋雨去年8月到今年1月参加的、凤凰卫视组织的欧洲之旅,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余秋雨和他的同伴们在欧洲游历了26个国家,90多所城市。华艺出版社幸运地拿到了这本几乎可以预见其畅销前景的书(余秋雨的名字似乎就是畅销的保证),计划11月中旬出版,首印20万册。书名,为了防止盗版,还要保密。  记者已经先睹了该书的部分章节,还是那个我们已经熟悉的余秋雨,端凝肃穆,忧心忡忡,思绪飞扬,从小地方发现大问题,字里行间充满了关于“文明”的问号和惊叹号。昨天下午,余秋雨就这本新书和他在旅途中的见闻感想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的口才并不输于他的文才。  -欧洲文明自闭在优越和安全当中,对外界的不了解使她处于脆弱的状态  记者:在短时间内走了那么多国家和城市,有没有走马观花的感觉?  余秋雨:有。这次走的地方是“千禧之旅”的3倍,不可能在一个地方久留,但我也不需要呆在一个地方细细品味,要的是对欧洲文明的迅速扫描和整体观感。欧洲从前我零敲碎打地去过,相关的书也读过,这次我们到处看,访问当地的驻外记者、留学生、学者,现实的观感矫正了我从前从书本中得来的有关民族纷争的一些印象:欧洲国家在走向联合的过程中,文化思维也在变化。  记者:这本书可以视为“千禧之旅”后完成的《千年一叹》的延续,相比之下有没有变化和超越?  余秋雨:《千年一叹》走的是中东、南亚路线,是把伊斯兰文明及其他已经衰落的古老文明和尚在延续的中华文明对比着考察。这本书又加上了欧洲,涵盖了当今世界的三种主要文明类型。《千年一叹》是日记体,这本书是标准的散文,有技术痕迹。不过,我不希望读者把它看做文学意义上的散文,它是社会文化的考察。  记者:记得您从前说过要“封笔”,因为盗版和其他一些原因。这次为什么又动笔写了呢?  余秋雨:我在出发时不准备写书。但我在欧洲的感受不能不说。我曾经问欧洲人是否感到过自身的危机,对方答以“疯牛病和足球流氓”。欧洲文明确实是很优秀的文明,她能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意识的发扬,个人意志的实现和社会公德的完满结合得互不矛盾。但我非常惊讶她对迫在眉睫的危机竟茫然无知。她自闭在优越和安全当中,对外界的不了解实际上使她处于脆弱的状态,这是强大背后的脆弱。实际上,各国移民已经穿插在欧洲的咖啡座之间,其他的文明已经到了她的眼前。  记者:对其他文明陌生、缺乏自省能力的不仅是欧洲,还有美国。他们二者之间也有矛盾。  余秋雨:欧洲人会瞧不起美国没历史、没文化。但总的说来,他们的矛盾并不那么深。欧洲文明的问题在于以自己为全部价值坐标的终点,以经济的一体化来掩盖文明的多元化,他们不明白,经济不发达不等于文明不强悍。欧洲人对中国文明的陌生我有亲身体会,他们居然会相信“中国威胁论”,要知道中华文明是不具有侵略性的。一些学者反西方中心主义的观点不能说明问题,他们的整个文化生态对其他文明是有隔膜的。如果欧美继续漠视其他的文明,缺乏责任感,那他们再优秀也优秀不到哪去。  -我对人类文明的前途正从一个乐观主义者变得越来越悲观  记者:我看到您在此书的序言中说“走完了”,是否以后不再参加这样的文化考察、不再写这样的文章?  余秋雨:凤凰卫视正在计划的“两极之旅”我已明确表示不参加,最多帮他们策划、顾问一下。地球上作为风景值得我去看的地方还有很多,但大文明的考察已经结束了,以后再有机会也只是补充。  记者:如果有机会,哪些地方您愿意再走一遍?  余秋雨:中亚、南亚等危险地带没看够。走了那么多地方,我觉得我对人类文明的前途正从一个乐观主义者变得越来越悲观。极端主义、核竞赛、人口爆炸等等,哪一项都是人类难以承受的。不过我觉得中国的未来还行。  记者:您相信“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这种论调?  余秋雨:这是我盛你衰的老式思维。我们不需要在冲突中压倒别人,不需要这样一个自卫的边界。但我相信,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她的内在生命力一定会在21世纪显现出来。  记者:您完成了各种文明的考察,关于“文明”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余秋雨:只要是文明,她们一定有共同的敌人,文明的使命不是在相互冲突中让某一方倒下,而是在相互学习中对付共同的敌人——野蛮。文明与野蛮相比,总是显得脆弱,让我们为保存和发展她共同呼喊和努力。  -我要踏上法律之旅  记者:您完成了文明之旅,下面最想做的事是什么呢?  余秋雨:我要踏上法律之旅了。这几年关于我有很多议论。有人说不喜欢我的书,这很正常,但还有人诋毁我的名誉,盗我的版,我准备针对这二者打官司。我要用此说明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权界限,不仅为我,也为后来者。否则就是小规模的文明被野蛮压倒的现象。  记者:人们常说,做名人就要付出代价,您是名人,您同意吗?  余秋雨:我不同意。名人不是垃圾桶。文化最终沉淀的是人格,名气背后,非人格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呢?  -人们以为我跟媒体合作是为了出名,大错特错了  记者:您是媒体的红人,您内心喜欢媒体吗?  余秋雨:我喜欢媒体。媒体是长江大河,尽管其中有不少污浊,泥沙俱下,但没有它的滋养土地会死去。我认为文化以传播为实现自我的基本方式,否则它缺少责任感,也缺少被检验的可能。躲在角落里写论文是容易的,而通过媒体接受社会检验是难的。人们以为我跟媒体合作是为了出名,大错特错了。我愿让中国文化恢复到与千万老百姓有关的有效状态,我希望更多的文化人与媒体联系在一起,承认媒体是文化。  摘自2001/10/19《北京青年报》  余秋雨推出新作 纸张图片刻意作旧  余秋雨的又一部力作《行者无疆》从今日起在全国各地陆续上市了。说它款款而至,是由于其特制的正文纸和书中的图片,刻意作旧,再配以精致的装饰图案,给人以古典美的感觉。而此书的装帧与其内容又恰恰融为一体,体现出该书的特色。  作为凤凰卫视欧洲之旅的嘉宾主持,从去年8月到今年1月,历时6个月,余秋雨走过了26个国家的96个城市,全部行程是千禧之旅的3倍。《行者无疆》记录了这一不同凡响旅程的全部感受。  15年前余秋雨开始以长途旅行方式实地考察文化。它从国内走到国外,从中华文明走到了其他文明。这期间,他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作为考察中华文明的记录,以《千年一叹》作为考察伊斯兰文明的记录,以《行者无疆》作为考察西方文明的记录。至此,余秋雨对人类历史的三大文明进行了完整的关注和记录。余秋雨在《行者无疆》中感叹道:“欧洲文明确实优秀而又成熟,能把古典传统和现代文明、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德融会贯通。更羡慕街边咖啡座里微笑的目光,只一闪,便觉得目光悠长,山河无恙。但这些年,却因过度的自满、自享而自闭,对世界对自己有不少时空错觉。”  《行者无疆》分南欧、中欧、西欧、北欧四卷,收录散文80篇。

内容概要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校长。

书籍目录

自序
第一卷
废墟,大海,流浪,历史常常从这里出发。
南方的毁灭
罗马假日
兴亡象牙白
点燃亚平宁
寻常威尼斯
稀释但丁
城市的符咒
大师与小人
围啄的鸡群
流浪的本义
只因它特别忠厚
小巷老门
死前细妆
古老的窄街
贝壳未碎
我的窗下
他们的麻烦
古本江先生
第二卷
森林,山丘,古堡,历史常常在这里隐蔽。
仁者乐山
悬崖上的废弃
醉意秘藏
布拉格不后海
黄铜的幽默
追询德国
墓地荒荒
黑白照片
空空的书架
落伍的疯狂
致命的象征
有口难辩
盔甲里的善良
谁能辨认
庞大的无聊
学生监狱
远去的教授
盈缩空间
跳荡联想
教皇的卫士
闹市草莽
突破的一年
另一种贫宫
希隆的囚徒
手表的劝告
闲话旅游
第三卷
热闹,精致,张扬,历史常常在这里转折。
河畔聚会
悬念落地
法国胃口
马赛鱼汤
远年琥珀
诺曼底血缘
扼守秋天
庄园里的首相和公爵
牛津童话
奇怪的日子
两方茶语
请回乔伊斯
木石是非
都市逻辑
与平庸一起栖宿
那个巨人
蓝旗和孩子
海牙的老人
自己的真相
荷兰水
玲珑小国
第四卷
苍凉,寂寞,执着,历史常常在这里凝冻。
北欧童话
漫漫长夜
瑞典小记
两难的实验
砰然关门
历史的诚实
恬然隐者
生命的理由
拍雪进屋
议会-阿尔庭
尼雅尔萨迹
地球的裂缝
北极印痕
大雪小村
结语
后记

编辑推荐

  余秋雨推出新作——《行者无疆》  纸张图片刻意作旧    不管别人怎么表示不屑,我们自知,这是一场历时不短的生命冒险,天天面对未知,处处遭遇难题,居然全部走下来了。在那遥远的旷野、陌生的街道中支撑我们的,除了目标,就是友情。我想用名单说明,人生在世,看怎么组合。有的组合,虽然素昧平生却能让每一个生命都摆脱无聊,生发出霜笼月罩的山水气韵,敢于合力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到脚下,有的则相反。

作者简介

2000年8月到2001年1月的这6个月,余秋雨走过了欧洲26个国家96个城市。《行者无疆》记录了作者在旅程中的全部感受,为一部考察西方文明的随笔集。
余秋雨感叹,“欧洲文明确实优秀而又成熟,能把古典传统和现代文明、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德融会贯通。”
书中分南欧、中欧、西欧、北欧4卷,收录散文80篇。全书在思考的完整性和深刻性、文体的张力和自由上,更胜余秋雨以前的几部著作,笔触比《文化苦旅》更优娴、比《山居笔记》更开阔、比《千年一叹》更从容。
书的装帧设计力求与内容谐调统一,特制的正文纸和书中的图片,刻意做旧,配以精致的装饰图案,给人以欧洲古典华美的感觉。


 行者无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4条)

  •     看完《千年一叹》,就开始盼望着能有这样一本出现。终于盼到后,马上很饥渴的看完。余秋雨的描写是很值得称赞的,他有那个文化底蕴来评论,有这种渊博的知识来介绍,似乎我也来到了欧洲。喜欢他将我喜欢的欧洲写成这样。
  •     世纪之交的十年后,说话的人只见多没见少……当时刚刚进入初中的我,充满憧憬和崇拜的用三天时间阅读完这本书,深深触动于各种文化迥异之下所呈现的五彩缤纷的世界。当时觉得,这一切都好遥远,伊斯兰国家的黑袍,希腊的废墟,越南的边界。今天再翻开我的护照,已经走过了三个大洲,不多,但也不少。这本行者无疆的书,一直都默默的鼓励我,向前走,勇敢的,不要回头,不要怀疑的走下去。无论大家现在对于余秋雨先生的评价如何,作为我一个个体,我不会否认他的文字,对于文化的珍视,在很多方面嵌入了我的价值观之中。也是在这本书的前前后后,我一气把余先生大部分之前所出版的书都读完了,那种属于中华文化的大气,属于江南丝雨的细腻,古代悲戚感怀的场面,深深的影响了我,非常非常多……十年之后,再过十年之后,即使我不再翻开这本书,我也会永远记着要对文化尊重,无论是多么遥远,多么陌生,多么小众的文化,都有他们存活的理由
  •     回首算来,读余的书8年了.8年,对于人生漫漫长路是一个片段,可对于我这年龄,也许会影响我的一生~~~在往北京的飞机上,第二次翻起了<行者无疆>.期间隔了好几年了,感觉真的完全不一样.大学时,深感于深邃的历史和遥远的欧洲文化,边读边对应自己的历史知识,仿佛把它当成一本学术仔细端摩;今天的我好象已经没有了当时对学术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渴望,把它当成了一种心灵的放松,好象身处期间,是心的旅途.不知道是工作的压力,还是年龄的变迁;不知道是追求一种超脱,还是去逃避面对的现实;倒退?进步?麻木?还是象一句广告说的:一切皆有可能~~不想去寻找答案,也不必去追根到底,还是让心灵有一分宁静吧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可能因为之前看过的是盗版的缘故吧,书前面没有本书的彩色照片,这本书质量不错,纸张没有想的那么脆和不堪一击。余秋雨的文字就更不用说了,绝对是一顿绝美的文化大餐。
  •     因为书名很好,适合旅行者的心情。
    总的我还是觉得余秋雨对欧洲国家的了解稍带欠缺
  •     余秋雨的作品是一个时代的烙印吧,当年的文艺青年人手一本,至于有没有看到,就见仁见智了
  •     西方世界
  •     12岁
  •     这就是为了写而写吧,虽然文化苦旅成功不代表续集也会成功
  •     书送来时封皮有点旧--
    不过内容还蛮好--一篇篇行纪里渗透着对生活的体验和对历史的哲思
  •     余秋雨先生对比了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深刻的探讨了文化属性。
  •      行者没有疆界之分,文化没有地域之分
  •     小学的时候老迷余秋雨的………现在……呵呵
  •     读起来比较轻松,不用太费脑子,跟着老余的笔墨一点点一寸寸去了解东西南北欧,看着那里的人、发生的事,都觉得欣喜。一如既往,他的文字生动、叙述有力,既有文人的情怀也有历史的思考。人行万里,记载百篇,单论这种对文化的追溯,就值得一看。
  •     年少時看的
  •     地图很漂亮
  •     行者无疆
    正如余教授
    书很好
    包装也还行
  •     2016年1月电子书。 欧洲文明之旅
  •     一座城市既然有了历史的光辉,就不必再用灯光来制造明亮。
  •     质量很好,孩子非常喜欢!
  •     “政府官员型学者”文风略感不适。但历程完整、气度不凡,不得不说这确实是看过他的书比较不错的了。
  •     离开臆测的精神家园,回归永不完美的现实,孤独地走一段荒芜的路,深深地观察思考,才是滋养象牙塔的真正养料。余秋雨不止一次地叛逃,带给我们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心灵震撼。跟着他的脚步踯躅,随着他的目光上下求索,同他思索的灵魂对话,仿佛我也周游了那些伟大的文明,与传说中的伟大人物隔着时空相对叹息,心灵随着他的脚步一步步放逐,感受苦难与文明的震颤,接受着远而古的洗礼,自己也暂脱猥琐的躯壳,学着伟人那样昂首挺立。

    多年来积累的很多一鳞半爪,在余秋雨的带领下逐渐清晰,而且连成片变成面甚至与立体,并且又有新的小小的知识拓延。

    回归现实,对于一切的不屑,麻烦,聪明,愚钝,愤懑,心机,情感,都只用——微微的笑脸,一切都不以为意。

    三毛的撒哈拉,余秋雨的西疆之行,乃至古代高僧的苦行,都是一种自我放逐,放逐肉体,获得精神的满足。 身体的劳碌奔波,带给精神的无尽享受。没有条件放逐身体,不妨跟他们来一次精神旅行 。

    旅行归来,因这一路的奔波,见闻,思索,整个人脱去了原来感觉桎梏的东西,超拔新生。亟待下一次精彩旅行。

  •     很久以前看过的一本书,只依稀记得作者周游各国,留下的每一篇篇文章,犹如珍珠,为我们这些后辈更添几分向往!
  •     这是一本你值得读的书,一本不应该错过的书
  •     连续读了两遍,这本书并不是通常意义的游记,倒像是在介绍欧洲国家的人文、历史、文化等。书中作者鲜有讲到众所周知的景点,反而把沿途细小的所见所闻升华成闪光点,波及面甚广。譬如讲到历史--庞贝古城,把灾难复刻在眼前,古人当时的慌乱情形展现出来,表达出人类无力回天的渺小。讲到人文--法国人民的慢节奏生活,就算对平日里的三餐也要求精致的态度,令很多人可遇而不可求。讲到文化--海盗对文明的推进,阐述的鲜明又有意思,让人们对海盗有了新的了解。讲到所见--流浪者大道的轻松氛围,让读者都跃跃欲试,想要徜徉在如此文艺有趣的街道上。看完此书,对欧洲文化了解了不少,因此更加神往。。。
  •     内容其实还可以,就是矫情了一点……
  •     一座城市,既然有了历史的光辉,就不必再用灯光来制造明亮
  •     书作为内容来说还是不错的,蛮喜欢这方面的书。强烈不满的是纸张和印刷太差,纸张很薄,能看到背面的文字,作为收藏的话不推荐。
  •     非常喜欢余老师的书,看完都非常的感动
  •     这本书是我初三时看的 很不错 里面介绍个余秋雨的旅行足迹 以及去的国家文化习俗等
  •     基本上还是延续了之前的风格
  •     看这本书的时候,也在看易中天先生的《读城记》,因为喜欢旅行,所以喜欢这方面的书。不过坦白的说,易先生的书,我想刻薄及骄傲的评论说,浮浅。
    喜欢余秋雨先生的用字,每一遍的名字,每一遍的开篇和收尾,都静止典雅,就像他笔下细细流淌的欧洲的倩影。朋友说,余老先生在写这本书之前,看完了一座小图书馆的书。我惊讶与他的博学,却完全无法把这样一个安静沉稳的男子和彩图上那个靠着轮胎满脸倦意的行者联系起来。
    爸爸说过,旅行是对生活的反思和沉淀,诚然。
    书还得慢慢的品,每天睡觉前都会细细的看上一段,在心满意足的睡去,希冀梦里能够到达余先生笔下的美好世界……
  •     帮老公买的,不知道内容怎么样,书皮有点旧
  •     喜欢随着余秋雨一路前行的心到处走,跟随着他的脚步,让我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     政治就是这样,低调维持平静,强势带来危机。
  •     还是山居笔记文化苦旅好看些
  •     不知道作者的其他事,只知道这本书的好,给了早年间的我新的体验和向往。
  •     书不是新书,但是卖家并没有说明。总觉得纸张还有点“盗版的质量”,不怎么好。我也没有在哪个书店见过这本书,所以到网上买。判断不了这是否正版,但是觉得书的质量有点不好,封面有点褶皱。希望以后请把书封面带上并且附说明。
  •     我的梦想是去北欧当一个农场主
  •     书很好,快递速度也很快
  •     思想深远、文笔细腻,是中国人文旅游爱好者提高其旅行质量的必读书籍,特别是对瑞士这个国家简短但十分准确、深入的描述、分析(“教皇的卫士”一节),让我头一次了解到瑞士还有那样一段鲜为人知的苦难经历。对其它国家的介绍,从文化的深度、跨度等方面看,也是其它游记无法企及的。
  •     喜欢这本书,虽然很少看书,一般只看杂志。不过在这本确实不错,喜欢他的角度
  •     很早前在读千年一叹的时候看到过他说在欧洲游历并汇集成文的行者无疆,一直想看看,余老师的书一直都很有味道,最早的时候是在陈浩然兄弟那听来的,当时我一直把他和大庆油田的独臂将军弄混了。最早接触他的书是文化苦旅,当时就觉得他的书很有味道,在品读了千年一叹以后我才更加体会他作家的底蕴和文化根基的扎实,跟着他在全世界一路游历,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建筑和自然风光了,跟多的是那时那地那人的思考,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都是浮云,人的一生太渺小了,那些被忽略的被扼杀的被放逐的灵魂都在不知不觉当中为后人提供了一个精神上的支柱,为后人的思想启蒙提供了一个平台和基础,是的我再说伦勃朗,也有贝多芬,也有许许多多无名的天才和为人类思想进步的先驱者。他们为了我们现有的一切牺牲了太多太多。
  •     很喜欢余秋雨写的游记散文,那种能让我静下心来思考生命和感悟人生的恬静让我感觉很好。 秋雨老师的书是在图书馆里阅读完的。这本书是为了收藏和再次阅读,可当书拿在手上的时候,那种粗糙的封面和纸张让我不禁惋惜一叹——余老师的正版书都到哪里去了?
  •     感觉内容还不错,不过质量一般
  •     余秋雨的书,比较好读
  •     喜欢 内容和印刷都很好
  •     整本书里引用别人文字的地方都很好,自己写的就很一般。
  •     书的印刷质量实在对不起余秋雨先生精美的文字,很让人遗憾!
  •     今天拿到这本书。第一感觉,像是盗版。但是总觉得当当不会发生这种事吧。书内纸张很粗糙,总觉得像是在地毯上常看到的那种。并且,书前面的加载的照片特别模糊。
  •     很不错,可以看看,非常好
  •     突然想起这本书,高二那会看了余秋雨的行者无疆,文化苦旅~似乎那时候就在我心里埋下了“人在旅途”的种子~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我总盼着“人在旅途”了。
  •     这是2017年第一本书,初读就很抓人眼球,欧洲文盲的我,因为这本书,开始了解欧洲地理,历史,人文,也终于明白真正的游记是怎样的。感谢这本书,即使没去过欧洲,也终于领略了历历在目的欧洲景色,加上余秋雨的历史厚度和深度,边写边娓娓道来的历史和人文知识,看的好过瘾
  •     这本书可读性蛮强,归入游记最妥当。呈现了欧洲文化的丰富面相,而让读者明白此外的欧洲更加丰富。至于文明等概念,有渐成滥调之危险,却该由全世界负责,不能仅指斥一人。
  •     书中有美景,有文明,有思考。穿越时光,看那个时代的面貌。
  •     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当不能行万里路时,读万卷书也是不错的选择。
  •     喜欢的感觉
  •     以前特别喜欢余秋雨,觉得这样的文字充满情怀,这本书很久之前读的,已经忘记了大部分的内容了,但以后也不会拿起来了我想。不敢妄论,走过那么多山川,读了那么多历史,总是有着充沛的情感与见识,但情怀二字,也越来越不敢乱用在书和人的身上了。
  •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样的吧。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审美疲劳的关系,感觉不如别的几本精彩。 当然也有喧宾夺主去别人家忧国忧民的感觉。 说句无关的。欧洲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至今也还是旅游圣地,这积淀真不一般。风骨犹在,去腐肉又有何妨。
  •     没钱旅游,便跟着余老师一起领略世界各地的文化底蕴吧,有时间会再读一遍的。
  •     豆瓣没有给3.5星的选项,4星对于这本书来说却又是过誉,所以只好打3星。本来是想作为我欧洲行的参考的,读完之后却不觉得学到了什么。逻辑混乱还在其次,最致命的问题在于作为一本游记,它涉及了太多粗浅的历史知识(很多内容高中生学历的人都知道),对于最重要的当地见闻却一笔带过。行者无疆,想看的是远方的土地和土地上真实存在的鲜活生命,而非黄灯故纸下的历史故事。而且,就这样浮光掠影的观赏,怎么能算作“考察了人类历史上所有产生过整体影响的文明遗迹”呢?它们的伟大怎么好用这样一本薄薄的书本概括?想想它是商稿的本质,好吧,略微释然些了。
  •     这几年很少有人说余秋雨了。文笔很一般,装逼到不错,还以为他是大师来。真没发现有什么可读性。当时刚买我以为我体会不到。两年后,现在看来还是比较乏味,就算作为旅游用的书这本书也没实质性的帮助。
  •     星期六订的书星期天就到了,实在是快啊!书的质量很好,显然是正品,以后买书就到当当网上去淘啦!
  •     感觉这本书不错,原因不只因为书中的内容,更好的一个原因是这本书对我而言有纪念意义。而且很大的意义……
  •     比较早影响自己的一本参杂着历史启发的书,尽管现在对作者的评论褒贬不一,但是无所谓,还是喜欢那个时刻,这本书带来的惊喜!
  •     质量不错 内容也不错 给人很多思考的空间
  •     质量不错,很有质感,很喜欢。
    清闲的时候读读还不错,喜欢每晚睡前读一篇。
    语言很美,令人赞叹。
  •     受益颇多。
  •     1、书的质量不错
    2、余的散文一直很喜欢
  •     书买了一年多,到现在还没有读完。不知是他的文字太深奥还是我的知识太贫乏,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吧。我觉得读此书需要对西方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不然读起来会感觉很吃力或是乏味无趣。
  •     高中时看过的书,终于收回家了
  •     也算是经历
  •     看完之后,很想去体验一下。
  •     我一直很喜欢女性散文:细腻、柔美。而男作家的散文只是有更多的理性东西,及至从同事那里看到了这本书,才觉得男作家的书除了理性之外,还可以这样的有气势:不事张扬,却又大气磅礴,深沉厚重。这种气势源自于作家深邃的思考和纵横千载的知识跨度,让人领略了“学者”二字的含义。
  •     看到“笔触比《文化苦旅》更优娴、比《山居笔记》更开阔、比《千年一叹》更从容”,一定要这样踩吗?可能余秋雨先生越来越把笔法向学者靠近,文字反而失却了最初的张力。喜欢余先生的书正好是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其他。
  •     三星半
  •     余秋雨的散文有很重的学者气,有助于增长文化内涵,开卷有益!
  •     还行-将就着用
  •     好喜欢余秋雨的文笔
  •     十分钦佩作者的勇气,一个追求真理和真相的学者应该有这样的勇气。受当时条件的种种限制,《行者无疆》远没有《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读来那么令人回味无穷。
  •     挺好的一本小书。
  •     《文化苦旅》走遍了中国…… 《行者无疆》游览了欧洲…… 眼中的世界仿佛更加辽阔…… 心中的世界观仿佛更加清晰……
  •     对于没有去过欧洲的我来说,能从其中读出一些欧洲的点滴.
  •     去过欧洲的人会对该书有更多的感触。不过感觉余秋雨的文笔还是过于浮夸,不够朴实。仅适合阅读,不适合深思。
  •     很大气的文字,恰适合大气的周游。
  •     书应该是正版的,看起来很精美,读起来应该也会有赏心悦目的感觉吧。
  •     历史的游记
  •     书是好书,正在阅读中。希望当当网提升服务水平!
  •     …没印象了这本
  •     泛泛而谈。以“长者”的口气告诉你他在欧洲玩儿了一圈并写了一点游后感。
  •     当时就是这本书,让我想出去看看
  •     喜欢,沉浸在文化中
  •     自高中后就没有读过余秋雨的书,上周小儿子住院,我匆匆从书架上拿了一本薄书去医院打发时间。没想到看进去后还不错。除了惯有的矫情、华丽的排比,他对欧洲文化、社会的考量角度挺特别,并由此引发一系列对中西文化对比的思考。
  •     印刷还行纸张很差的盗版书,如果单纯为了阅读可以购买,如果阅读兼收藏请慎重!
  •     文化无界,行者无疆。
  •     秋雨老师的文笔特好,感觉像自己也游历了一遍欧洲,有优美景色,有悠远历史,很棒
  •     游记。
    如果你没有去过欧洲,如果你还年轻,那么看吧。
  •     这书搁在书架上落灰了
  •     及时到货。
  •     goodbooktome.mygirlwillstudyittoimprovehergrates.
  •     总觉得他特别装b呢,不喜欢他的作品。
  •     原本打算一周读完的,结果超过了2天。 把文化讲出了趣味,还是很有意思的。 值得一看。
  •     这一本初中时候看了无数遍
  •     拿到手大致翻了一下,严重怀疑是盗版书,只是不知道有没有错别字。
    不过余秋雨的书值得一读,这里的书也是便宜。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