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点•特稿2012~2013

出版日期:2014-7
ISBN:9787511722024
作者:徐百柯
页数:376页

内容概要

徐百柯,中国青年报社编委,《冰点周刊》主编,著有《民国风度》。

书籍目录

序言
(一)城与人
北京爱与病
四平米的家
拐点
2013好好混
寓言镇上的神话中学
(二)乡土中国
这片土地上的陌生人
寻找高密
村野史记
出西海固
(三)面朝历史
为心道歉
迟到的忏悔
历史的绊脚石
往事并不如歌
女勇士
大玩学家于光远走了
被遗忘的先锋
(四)活着与死去
余震
荒芜老人院
彬县少年杀人事件
高考落榜生之死
(五)生命奏鸣
生命最后的尊严
艾滋病病人的秘密花园
驱散黑暗的足球
童书有道
(六)有所思
钱不该买什么
宪法课
个体户忧思
机关里的年轻人

作者简介

《冰点•特稿2012~2013》精选了中青报《冰点周刊》2012~2013年最具影响力的冰点特稿。
在喧嚣嘈杂、光影浮动的时代中,冰点记者以少有的悲悯、诚恳、勇气与专业操守,将焦点对准现实生活中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努力发现被遮蔽的生活与被覆盖的希望:从罹患绝症的北漂到四平米里蜗居的农民工,从以为村野立传为己任的中国老汉到打捞种族屠杀受害者生平的德国艺术家,从不为人知的艾滋病感染者到默默无闻的盲人足球队员……
透过他们,你能看到自己的同胞——那些老人、那些孩子、那些青年、那些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沉默的大多数——在经历怎样的悲欢离合。透过他们,你会想起一些被忽视、被遗忘,甚至被屏蔽的人与事。透过他们,你会发现一些没有被压倒、也不可能被吞噬的价值。透过他们,你能感受到冰点对社会与时代进行着真诚、理性、持久的叩问与思考。
从小人物的生存、情感与心灵出发,呈现大时代的浮沉与变迁,并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信仰与价值,愿冰点能给予每个普通人一份前行的温暖与力量!


 冰点•特稿2012~2013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7条)

  •     第一次接触《冰点》,是看到家里的一本旧书《冰点02》。比起现在的大32开、半护封、裸脊锁线的充满设计感的装帧,那本“冰点”显得常规且普通。十多年已经过去,图书市场和其他事物一样,发生了不少变化,但有些东西一直没变,比如这两本相隔十年的《冰点》,装帧设计的底色,依旧是蓝色。而蓝色,代表希望。在这样一个“浅阅读”风行的年代,纸质媒体的位置日渐显得尴尬。毕竟生活在一个越来越快的社会里,人们需要的一切都是与之相应的“快捷方式”。而像《冰点》这样,将一个特立独行的新闻专栏坚持下来,并且再以纸质书的形式再次复刻并流传的,在国内似乎是独一无二了。然而他们独一无二的坚持,却诠释了独一无二的价值。在这本《冰点•特稿2012~2013》中,冰点记者们以自己的方式记录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从罹患绝症的北漂到四平米里蜗居的农民工,从以为村野立传为己任的中国老汉到打捞种族屠杀受害者生平的德国艺术家,从不为人知的艾滋病感染者到默默无闻的盲人足球队员……每个故事的主角都不曾登临所谓的人生巅峰,但他们的的故事,却在被以“冰点”的方式记录后,感动着万千大众。而我们为何被感动呢?仅仅是因为这些故事,总是充满希望吧。生活在被金属盒子包围的都市中,每个人似乎都在面临人文学者所担忧的“现代的困境”。生产方式的革新带来了更繁荣的物质享受,却也让人们在追逐这些享受的同时找不回让自己感动的空间和理由。没有人烦恼自己为何如此久不曾被感动,但生活的疲惫和无趣却是人们无法回避的苦恼。往往人们需要伪装,才能让自己显得很充实。但对于那个通过伪装才被看重的目标,并不值得付出终生去追逐。这样的人生并不公平,因为你并没有跑在自己通往想要的目标的路径上,你又怎能看到希望。然而在这本书中,故事的主人公或许曾经或正在遭受着苦难,但他们却很乐意接受无法改变的现实。对于他们而言,时光不可逆转,但当下,却可以始终充满希望,因为他们守望的,是自己真实的渴望。弗吉尼亚•伍尔夫说,一切都未发生,直到它被记录。很感激《冰点》的主创人员,以自己的坚持,为读者奉献了这样高品质的纪实作品。在阅读的时候,他们或许只是每个故事无足轻重的旁观者,然而下一刻,他们将要带着不同的心情,开始书写自己的故事。如果每个故事都充满希望,也许世界也会不一样吧。
  •     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每天都被各种各样的新闻所“轰炸”。是的,我们不约而同都选择“轰炸”这个词来描述我们的感受,首先是因为那种惊人的几何级数式的繁多;其次是因为那些信息内容的刺目——血腥、杀戮、暴力、灾难、反人类,种种条目像是一道道伤口,撕毁我们的安全感。正因为这种恐怖的极端,让我们关闭信息终端后,反而觉得那一切极不真实,从而亦极易遗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其说是关心这些新闻,不如说是抗拒这些新闻。新闻的伦理究竟在哪里?除了呈现,还有没有关怀?除了构建大众的公共话语,还能否介入个体的日常生活呢?这是我在读《冰点特稿2012~2013》这本书时的感想。这是一本有着浓郁文学气质的书,以小说的笔法、纪录片的冷静,当然,还有新闻的相对客观性,放大了一个个平凡个体的日常生活。以第一篇《北京爱与病》为例。26岁的女孩儿李静和30岁的王楠怀揣梦想在北京奋斗,他们和这一代人的大部分普通人一样,受过大学的教育,喜欢大城市,即使买不起房,依然对未来抱有希望。但是王楠突然查出了脑癌,一切全都改变了。文字细腻地记录下了他们所遭遇的种种困境,令人难过。不过,文字并没有全部沉溺在他们无尽的悲伤里,文字的新闻关怀出现在他们的个体悲剧通往社会救助的道路上:他们已经在北京交了两年的社保,却因为没有北京户口,王楠的化疗费用无法报销,这对两个山穷水尽的年轻人来说又是一次重创。李静在微博中这样写道:“我始终觉得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不是自作多情,而是一种本能……当自己被命运选中,听到理想倒塌的声音时,我却更加相信,良好社会秩序的建立有多重要,撼动那个庙堂,让他们真正切肤体会到百姓的苦乐有多重要。……它(疾病)仅仅是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牵出了一连串关于社会公共生活缺失的映象,让我看到了庙堂之高却照不到的死角。”我们看到一个原本柔弱单纯的女孩子就这样醒悟了,这种醒悟也拷问和击打着我们。我们难道不是退缩在自己的小生活里,以为公共事务与我们无关吗?甚至,我们难道没有嘲笑过那些倔强却执着的困兽之斗吗?李静和王楠的生活变成了我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他们就像是我身边的好友或是同学,而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这本书就以这样的态度记录时代。它按照大致的主题分为六辑,在这里我有必要把它们都一一列举出来,并进行简单的介绍:第一辑是“城与人”。除了李静和王楠的青春挽歌,还有打工者寄居的四平方米的隔板间,中国最大的高考机器——毛坦厂中学等。凡是看过《舌尖上的中国2》的朋友都会记得这所中学,但其中的真相,你真的清楚吗?第二辑是“乡土中国”。我看到的是乡土在这个时代中的变迁。莫言得奖之后的高密有了怎样的变化?张承志笔下贫苦至极的西海固,现在得以搬迁到自然条件优越的山外了,他们又有怎样的变化?第三辑是“面朝历史”。直面了那些曾经的红卫兵而今天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他们决意道歉和忏悔,他们能得到宽恕吗?第四辑名为“活着与死去”,展现了一些小人物的死亡事件,我们能否理解他们卑琐的生命?我们能否听见他们渺小的叹息声呢?第五辑“生命奏鸣”,是给我们带来真正心灵励志的人们,他们与艾滋、癌症等绝症顽强作战到最后一刻,还有那些努力踢足球的盲人孩子们,他们都是如你我一般的平凡人,生命却被绝境压迫出了闪耀的光芒。第六辑为“有所思”,我想起那个在中国支教的德国小伙子卢安克说的一句话:“文明,就是停下来想一想。”他说得多好,这个时代太快了,大多数人来不及细想,就奔着目标闷头苦冲,但是,有多少人到头来才醒悟到这一切不是自己想要的呢?人的生命被抽空了内在的意义,被各种权利关系裹挟着顺流而下,这样的活法是丧失了人的尊严的。这一辑里只有四篇文章,却篇篇打动人心。第一篇就质问:钱不该买什么?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桑德尔来中国,印象最深的不是辉煌的市政建设,而是医院里贩卖门诊号的黄牛党,我们司空见惯的事物刺痛了他,他开始思考起金钱的道德边界,真正的市场经济并非让事事物物都成为商品,有很多人类最珍贵的事物是不属于“买卖思维”的。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反省,这种思维究竟何时成为了全社会的思维模式? 《冰点》这本书软化了新闻的猎奇性,尽可能多地打开日常生活的空间,因此它体现出的丰富性是惊人的。我的介绍不免粗略,因为书中的文章没有一篇是空谈理论的,都与具体的人与生活密切相关。这让我一次次想起鲁迅先生说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种“有关”既是哲学意义上的存在与共在,更是社会伦理意义上的互助与互爱,我们无法对他人的苦难无动于衷,因为我们也是他人,也深陷在同样的苦难之中。
  •     一个报纸的专栏需要对社会具备怎样的视角又能以这种视角走多远?这个问题《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给出了自己的回答,直面历史与现实,不失温暖与爱,这个专栏走过了属于自己的20年。而本书是最近两年特稿的结集。篇篇文章都很精彩,非常值得一读。我特别关注书中第五辑生命奏鸣,内容很有启发,写法值得学习。每个人都会死,这是今生惟一注定的事。虽然我们能不100%把握死亡的时间,但可以选择对面死亡的态度。在生活中,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我见过很对不愿意直面这个问题的人。依此而论,第五辑开篇“生命最后的尊严”就非常非常值得认真阅读。文章开始写一个病人癌症晚期坚持的抢救(最后还是因为太痛苦拒绝再插管子),而后把主题展开,讨论了有些人愿意更有尊严地死,而不是在ICU一身都是管子(中国ICU很不乏是把人当一个物体来看,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在国外,有些人把“不要抢救”纹在身上。再之后,谈了鲁点点发起的“临终不插管俱乐部”以及她所写的书。有尊严地走,也是我的愿望——很早就跟老婆讨论过这个问题。首先死亡是个人生的必然阶段,没什么可避讳的。我离开这个世界给别人腾地方,就像先人所做的一样。其次是抢救设立止损点,花费超过多少就不治了。我走之后家人还要生活,宁可人亡家不破,不能家破人亡。写到这儿我突然想起前不久刚去世的午马。当时有条报道说午马知道自己很癌之后马上放弃治疗,以“回家”的心态高高兴兴的生活。半年之后,平静离世。当然,像文章中强调的。那些坚持抢救到最后也非常值得佩服(前提是病人自己的意思)。有统计中国75%的医疗费用是发生在生命最后阶段。在我看来,只要看清楚事实,愿意花也没什么(实际情况恰是因为没看明白所以才发生这样的情况)。写法方面,把一个故事讲好不仅需要文字功底,还需要有一颗爱心。从行文上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揣摩和反复修改。对社会的的责任感觉和人文关怀则是好文章的基础所在。以上只是本书中一遍文章给我的启发。无疑,每篇文章都能引发读者深入的思考,并从中有所领悟。虽然专栏叫“冰点”但是从本书中,我能不断地体会到“温暖”——对社会的关注与爱。书非常值得一读。

精彩短评 (总计21条)

  •     世情如冰,胸中藏火,心火燎原。这是按着《冰点》的期望得出的短评,不过我挺想说一些别的,看说不说得清楚吧。
  •     大概是值得在往后的从业过程中慢慢读的一本书,当遇到困惑,当不知道如何写文章的时候,来读这些书。 但是颇为不喜欢其中有些文章,总给人以上帝视角来旁观众生的感觉。新闻应该客观,但有温度。
  •     因为某些机缘,我们得以敲开一扇又一扇的门,取得信任,并让里面的人开口讲述他们的故事。冰点,讲的其实是有温度的故事,给沉默的大多数以温暖、勇气和力量。
  •     真实的中国。想来最近毛坦厂又进入人们视线。。
  •     世情如冰,胸中藏火,心火燎原。没有更好的价值观了。
  •     除却个别几篇写作能力略欠,其他的都深深触动心灵。喜欢冰点,就是因为这些温度不高的角落能够击打到人内心最温热的地方。
  •     还要理由吗?
  •     不错
  •     值得一看,你会看到小人物的生存状态,看到边缘群体的故事。这个世界不是只有杜拉拉的奋斗故事,也不是只有王思聪,更多的是夹杂着无奈与挣扎,痛并快乐着的人们。
  •     让这历史的车轮,也成为生命中的年轮吧。
  •     书本分不同的章节,一些特稿看后让人感慨万千。
  •     这或许是初衷,也是使命。 冰点,都是有温度的故事。
  •     这本书的装帧太帅了!线装啊!
  •     新闻课作业 最后几篇太赶囫囵吞枣
  •     读了一半还了,以后继续
  •     看完觉得心口生疼。
  •     再也没有比这本书好看的观点与态度了。
  •     有几个报告很感人,几乎是一边流泪一边读完,有些人,活着不容易。
  •     爱这个评论,“世情如冰,胸中藏火,心火燎原。”
  •     居然真的有这么多人写书评。。
  •     这些被铺天盖地的芜杂信息掩盖的人与事,才是离我们最近的生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