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托比症候群

出版日期:2015-3
ISBN:9787208125139
作者:[西班牙] 恩里克·比拉-马塔斯
页数:274页

内容概要

恩里克•比拉-马塔斯(Enrique Vila-Matas)是西班牙目前最重要的作家。目前已经出版了近三十部著作,体裁包括短篇、小说、随笔和论文集。2000年之前,他的文学声誉主要局限于西语世界、法国、意大利、葡萄牙和巴西等地。但随着《巴托比症候群》的成功,比拉-马塔斯逐渐被其他语言国家的读者接纳,影响力迅速扩大,他的作品已被翻译十余种语言在全球发行,并被媒体看作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又一热门人选。
2013年,法国重要的文学期刊《文学杂志》将比拉-马塔斯与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爱丽斯•门罗、帕慕克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起并列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比拉-马塔斯还和波拉尼奥私交甚好,波拉尼奥甚至断言:“在当今的西班牙文坛上,比拉-马塔斯无人能及。”比拉-马塔斯还被波拉尼奥以一个角色写进了短篇集《地球上最后的夜晚》中。
西班牙著名导演阿尔莫多瓦也说过自己最钟爱比拉-马塔斯的小说。

作者简介

☆诺贝尔文学奖大热人选、博尔赫斯与卡尔维诺的当下传人、著名导演阿尔莫多瓦最钟爱的作家之一恩里克•比拉-马塔斯 享誉世界的惊世奇作
☆法国梅迪西文学奖、法国年度最佳外语小说等多项国际知名文学奖得主
☆西班牙读者票选21世纪前十年最佳小说第二名
“即便是文学大师如阿根廷的博尔赫斯或意大利的卡尔维诺,都能在其中找到亲切的共鸣。”
——《柯克思评论》
巴托比,美国文学巨擘梅尔维尔笔下一位以“我宁愿不”来拒绝一切的诡异角色,竟跃出纸页化身为一种病毒,弥漫在文学世界中,让众多作家无法下笔。得上巴托比症的人都无药可治,而任何抵抗此病的举动亦是徒劳。本书的叙述者是便是一位“巴托比”患者,他年轻时曾写过一本小说,但因为某种心灵创伤,他拒绝再写。直到某一天,他开始写日记,记录那些和他同病相怜的作家封笔之谜。奇怪的是,他的日记里看不见正文,只有脚注,好像正文被某种不知名的病毒吞噬了……


 巴托比症候群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某些人的光荣或者优点在于写得好。至于其他人的,在于不写。”我想像我这样不写的人能找到一丝理由宽慰了吧。每个作家的不,都有各自的不同,它们连起来构成了一本姿态各异的小说集。这本书开始读时可能会觉得是一本叙事的书,说是小说吧,可能是源于意识到最后的杜撰,在一些真真假假中度过。记忆最深的应该是作者的想象力,杜撰了卡杜及其生平,和关于卡杜的文章《永远看起来像件家具的作者自画像》,当然还有这段墓志铭:我曾经尝试变成其他家具,不过并没有成功,连这事都不允许我成功。因此,我这辈子,也只当过这件么一件家具。只是,如果我们知道其他家具都是沉默的那么我的一生也就并非微不足道了。最后我以为自己想当个诗人,却没想到其实内心深处我最想成为的是诗。其实生活就是这样子,不如诗啊。
  •      《巴托比症候群》是读得太困难的一本书。 破碎的文学信息和无聊的中心论点让这本书显得太过无趣。因为只写了一本书就对作者进行分析探究,有点“特别”。毕竟不管文学是以记录性或文学性展现,始终都和他人无甚关系。穷追猛打的追问和探究……关你屁事。不过考虑这本并不完全是记录性文学,而是真假吐槽掺半的“注脚”型小说,所以就不多吐槽了。 其次,作者恶作剧般的西语作者和书单也让人无语。嗯,恶作剧,不过对比书里有个喜欢“造假”的作者,算是有一点点可爱吧。 最后,作者反复诘问文学真谛和表现形式,虽然没有定论,但是引发人对现世文学的思考,算是亮点吧。 过去的作家为了艺术、为了记述而作,甚至可以为了寻求艺术或文学的真谛,不断求取。他们不在乎有没有作品,会不会成名,只在乎自身。但是就是这些作家,他们寥寥的作品,璀璨如星。 而如今“作家已经是需要体力更胜于想象力的工作了”。一句话总结的太好。 畅销鸡汤的作者辗转于舞台或各类发布会上,网络文学的作者守住电脑拼命更新,文字对于这些人们的作用,成名或金钱的驱动明显大于真理。 再说读者。需求决定市场。快读文学盛行必定是因为读者的喜爱与支持,畅销榜前几位总也是少不了几本鸡汤读物,也不怪作者为了圈钱而去取悦读者。所以,鸡汤越来越多,网文越来越盛行。究其因,无非一个爽字。鸡汤的内心戏可以参照十二星座盛行的原因,每个人身上的那点矫情被捋顺了写成了故事,人都自恋,在一个故事里看到一点自己身上的苗头就和戳了g点一样嗨;网文就更不用说了,从另一条路实现大众的意淫,简单快捷,花样百出——你爱帅哥,那就给你配个专一多金的总裁;你爱美女,就给你配一堆身怀绝技美绝天下的娇娃——你要的什么,这儿都有。所以说什么,快读文学是人想象力的海洛因。让人沉溺、无法自拔。 文学已近崩塌。是作者的选择,也是读者的。总而言之,希望那些不为钱不为名,依旧愿意坚守本心的作者多一些,更多一些。
  •     “某些人的光荣或者优点在于写得好。至于其他人的,在于不写。”兰波,十七岁时写下《醉舟》,十九岁写下《地狱一季》。在诗的结尾,他写道:“已是秋天了!......没有任何一首美丽的诗歌,能够永享过往既有的成就。”这之后,他不再写诗,也不再谈论文学,转而选择流浪冒险,足迹踏遍德国、塞浦路斯、爪哇、苏门答腊、苏丹等地。荷尔德林,三十七岁时精神错乱,之后一直到他死之前的三十多年里,他都生活在德国图宾根那座小城。胡安·鲁尔福,在出版了成功的作品《佩德罗·巴拉莫》之后,却过起了平凡的抄写员的生活。此后三十年,他不再写作。塞林格,出版了四本作品:1951年《麦田里的守望者》、1953年《九故事》、1961《弗兰妮与祖伊》、1963年《抬高房梁,木匠们/摩西小传》。之后,他再也不曾发表任何新作,直到2010年逝世。费勒尔·莱林,年轻时写风格前卫叛逆的诗,然而到了1960年代末,他却搬到西班牙东北部韦斯卡省的哈卡定居,这之后的三十年,他全心投入到秃鹰的研究中,并成了秃鹰专家。在西班牙作家比拉·马塔斯的《巴托比症候群》里,这样的例子更多,可以一直举下去:罗伯特·瓦尔泽、王尔德、哈特·克兰、贝宾·贝尤、费尔南多·佩索阿......在中国,或许可以想到晚年的沈从文,如今的阿城等。那么,作家们为什么不写了呢?兰波十九岁就享受了文学带给他的荣耀,以及与魏尔伦同性之爱的伤痛,他对名誉与殊荣不屑一顾。荷尔德林,长期处于疯狂状态。胡安·鲁尔福:“因为我叔叔赛勒瑞诺去世了,而我所写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他告诉我的。”塞林格,在新罕布什尔州乡间的河边小山附近买下了90多英亩的土地,在山顶上建了一座小屋,过起了隐居的生活。费勒尔·莱林,转而对秃鹰发生了兴趣。如果去概括,大概可以有如下原因:1:精神错乱、精神崩溃。比如荷尔德林。比如罗伯特·瓦尔泽,他先后在瑞士的瓦尔道和黑里绍的精神病院度过余生。2:才华耗竭,灵感枯萎。3:极不愿成为公众人物,渴望保护自己的隐私和生活。比如塞林格。4:兴趣发生转变。比如兰波。比如费勒尔·莱林。5:对写作要求极高。比如哈特·克兰。至于作者,比拉·马塔斯,在北京塞万提斯学院见到他时,他高大,略显疲惫。至于我,还想再写些。毕竟,还是夏天呢。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伟大的作家们真的是写自己就够了。塞万提斯的那句“永别了!”真是极具感染力,300多年后波拉尼奥将与他遥相呼应。
  •     嗯 原来如此
  •     写不出来/不想写了/不值得一写/写够了/有人要看我笑话……哦,还有个另类——画画干嘛,不如下棋。
  •     读完于地铁千山路站。这本书真是有趣,然而巴托比病毒跟我这种毫无文学才华的人有什么关系。卡夫卡有一万种理由说不,博尔赫斯有一万种解释自己为什么说不,而我的不就是不,不行的不。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刚看完理工科思维的万万没想到就看这个,真发现文理两类大脑应该不是同一个物种的。
  •     巴托比症候群,通俗点说就是文学艺术家们的拖延症。再放大点说,也许是一种对无涯的知识世界的敬畏,越去了解,越会发现未知的无穷,越发忌讳自身的浅薄。而如今我这种无法把脑中景象满意地付诸文字的状态,应该只能归因于才华与练习不足了。脚注式小说私货太多,读得心累。
  •     这个题材真的非常非常吸引我,但真的看不大懂…我不是个好读者,看省略号就知道我的浅薄了…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警言合辑”…非常字面意义的无法被定义、被归类…
  •     罗列清单的野心
  •     一条关于“不写作”的线索将虚实交叠的作家传记与文学评论串连在了一起,也极有可能成为“伪”巴托比懒癌患者的麻药......
  •     我好像不太能欣赏得了,需要耐心
  •     这是我对作家产生幻想的书,他们的心理他们的逃避。如果把这种想法延伸到生活,钻了牛角尖的大多数人,又是怎么走出来,或者干脆放弃?
  •     某些人的光荣或者优点在于写得好。 至于其他人的,在于不写。 ——让·德·布拉吕耶尔
  •     美国学者沃尔特·雷默说:“这位神秘的作家,以他无解的身份凸显了潜伏于现代文学中的一种悲剧性的良知,一旦其写作暴露出自身缺点和不可能性,让人发现它无力完整而深入地解释世界,这种悲剧性良知便破茧而出,迫使文学回归最基本的问题自我反省。” 我忽然间顿悟,雷默所说的,不也正好能为我长时间以来的努力作结吗?这本笔记尝试搜集全部,或至少是一部分,那种拥有悲观性格的文学作品,而写下这些作品的作家们,个个不都因为发现自我能力不足,而开始反省写作最基本问题吗?
  •     不知道自称此症的痛苦的人有多少仅仅是自我感觉良好呢
  •     一本神奇的书。正在读第二遍。
  •     读完这本书,我怕自己再也写不出来了……
  •     作者在高考作文方面一定天赋异禀
  •     看完还能有写点什么的欲望才是奇怪了
  •     不敢相信,我花25元买了2页编者说明。
  •     尝试西班牙文学。难集中、难进入。一旦理解,就能感到有趣和深度。
  •     挺好玩的,部分当文学史来看着玩,当然主要还有作者自己瞎编的,部分又可以钻在作者的叙事迷宫里,看看他到底要干嘛。读完,倒是想赶紧把穆齐尔的《没有个性的人》给看了。
  •     我为什么不知羞耻地不去做巴托比呢?
  •     太可爱了
  •     论“写作的不可能性”“这种不可能的可能性”,还有无尽的孤寂。作家掉书袋的技艺极为高超,难以置信的还有他组织详实论据的水平,不冗杂重复,还能伸展出许多精妙独特的观点。
  •     思想极为可贵!谁舍得抛弃自己的天赋呢?!向放弃写作的天才致敬!巴托比症,就是沉沦物“虚无”不可自拔,是当代文学的严重疾病,造就了一群“名不副实”的作家。这个适合《困扰种种》等作品。
  •     作家“不写”现象。兰波真迷人……
  •     真实和虚构交错的写法异常有趣,即使提及的很多作家根本不了解,也能当作是虚构存在,毫不在意地看下去。若不如此,估计会被自己的无知气哭。
  •     笔者的阅读量惊人。
  •     长篇综述
  •     所谓巴托比症,是指突然放弃写作或压根没有作品的文学作家。从形式看,这本书只是将文学史里那些无法写作、突然放弃写的作家们列举出来,立意新,作者也试图找到作家们不写的原因,但一本书下来越读越没劲,作者并没有找到症结所在,他找到的只是证据,而且还来自巴托比作家们的文字,并不来自于他自己的见识、创造,这意味着此书只提供现象,像纪录片像掉书袋,而真要在文学上有成就必须要做创造的人。
  •     又一次,李回到了那个阴冷潮湿的狭窄房间。他去过许多地方,见过许多人,赢了许多盘棋,但他最终还是要回来,回到一成不变的流放地。在这里他所能构建的,高不出天花板,宽不过墙壁的间距。他惘然的想象着自己变成石头的那一天,对隔壁塞过来的纸条也爱理不理。
  •     纵有无数令人忍俊不禁的段落,仍然难掩莫名丧的基调。肯定是要再读第二遍的。
  •     本来我生活的环境就很封闭,巴托比们又以对世界说不的姿态就是不写,所以除了卡夫卡,塞林格二位大咖,对书中其他巴托比作家们几乎一无所知,而且,还有令读者哭笑不得的若干位作者凭空捏造出来的巴托比们,但,也能读得兴趣盎然,虽多年不写,作者的功底依然深厚。ps蔡琬梅的翻译真棒,就是我心中最理想的翻译的样子,西班牙语作家自带的魔幻属性被不着痕迹的安放于字里行间。
  •     超级有趣的“日记”,作者是个很“坏”的人,借认真探讨作家写不出新作品的原因之名,行“一本正经胡说八道”之实:因为叔叔过世、研究秃鹫、消失在墨西哥湾、认为自己是家具、在寻找形容词等等各种有创意的病因,可真要说他全都在胡扯吧又有许多真实轶事,反正大量名作家乃至布努埃尔等电影人的虚实交错半真半假的稗官野史读得极为愉快;心疼我们胡安老师,一会是唯一的朋友,一会又说不算,这个作者也是“作”得厉害
  •     “如果有一天,一股潮流将我卷起,带到人生的最高点,我将自行消解这股帮助我向上的力量,毫不犹豫地往回走,回到最低下、最卑微的黑暗之中。只有身处低处,我才能继续呼吸。”
  •     在地铁上刷完的书!摘抄:这世上唯一的玄学就是巧克力——德坎波斯
  •     巴托比,他们是一群打从心底否定这个世界的人。“巴托比”这个名字,来自赫尔曼•梅尔维尔笔下一位在律师事务所工作的职员。
  •     由于自己的无知,只认识极少数提及的作者和作品,认真读的话会看得好痛苦。后来才发现好多是作者虚构的。而且总是跳来跳去,好像说出了一些很有思想的话后,又突然转移到另一个话题,让我觉得一会是在说巴托比类的作家看透人生不追求名利虚荣是好的,一会又在赞同写总比不写好,好像又在批判。读了一半,实在不想读下去,希望最近能硬着头皮读完后,真的看懂一些东西。
  •     帕索里尼在《十日谈》里最后一句台词说,“但我疑惑,在梦想更为甜蜜时,为什么要创作艺术作品呢?”大概也是想表述艺术最华美的瞬间正是在它将出而未出世的时刻。真正的艺术家是有这样一种自觉,才会贪恋作品仍在自己的身心里徘徊时所带来的挣扎、欢愉、震撼和宁静。所以在这个世界上才会有这样多未完成的杰作吧?
  •     分析了很多病症,看到更多故事,了解到更多文学大师。故事性大于文学性。
  •     无论那段经历多么不值一提,多么令人痛苦,每个人都难免想要透过记忆,找回那些突然涌上心头的片段与感慨。而唯一的方法,就是“写作”。 感想:读了272面的文学论文,做了24面的笔记。一时与这么多黑暗的文学灵魂打交道,真让我有些承受不了。翻译很好。另,我居然看过穆齐尔《学生托乐思的迷惘》=_=
  •     个体意识到存在本身的虚无
  •     杜撰的虚构与发生的真实混淆难辨,构成一座盘根错节枝延蔓连的瑰丽花园,这里是巴托比重症患者的渊薮。“无”是未竟的诗歌,是未完成的小说,是隐形的文本,是不写作的作家,是表达与缄默的矛盾统一。可水平仍远不足以被称为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的当下传人吧。
  •     一部虚构与非虚构的文学史
  •     这本书,厉害了
  •     沒多大關係
  •     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一大群西班牙语作家,一个大书单应运而生。
  •     应该打五星
  •     未完成之书和作者的展现。
  •     反正我也不写作啊~
  •     数不清的例 子,信手拈来,真是有意思啊,我写不出故事,是因为我叔叔去世了,故事都是他高速我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